北京科技大學
- 簡稱:北京科技
- 地區: 北京
- 類型:理工類、公辦、雙一流、211
- 學制:2~3年
- 學費:¥3.00~28.00萬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0號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北京科技大學于1952年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現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試點高校。2014年,學校牽頭的,以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為核心高校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入選國家“2011計劃”。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六十六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大部分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業的棟梁和骨干。黨和國家領導人羅干、劉淇、徐匡迪、黃孟復、范長龍、郭聲琨、劉曉峰等都曾在校學習,另有38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長、市長的領導崗位,一大批校友擔任寶武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鋁業、神華集團和新興際華等國家特大型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鋼鐵搖籃”。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設立于北京鋼鐵學院的“冶金經濟與企業組織”。1981年成立管理科學系,1993年改稱管理學院,2006年更名經濟管理學院。2011年5月,學校批準廣東東凌集團對學院捐款冠名,學院更名為東凌經濟管理學院。2013年,學院通過AMBA認證,成為全球200余所通過AMBA認證的優秀商學院群體中的一員,并于2016年6月順利通過再認證。2018年學院正式通過AACSB國際認證,認證期限為5年。這標志著北京科技大學成為大陸地區第19家,北京第5家通過AACSB認證的大學。經過半個世紀幾代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發展成具有相當水平和規模,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管理教育與研究機構。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學院的近萬名各類畢業生遍布全國,在工商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教學科研機構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其中相當一部分校友擔任了重要的管理和領導職務。學院擁有一支具有豐富理論及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截至2019年1月,學院共有教職工134人,其中專任教師90人,包括教授24人,副教授45人。學院教師博士率為90%,80%以上的教師有出國進修經歷。此外,教師中有4人獲評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獲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1人獲評首都勞動獎章,有2人2014-2016年連續三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近5年,學院教師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40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130余項。學院教師得許多科研成果發表在包括國際頂級期刊在內得重要學術期刊上,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學院配備收藏眾多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專業圖書的信息資料中心;設備先進、全面開放的計算機中心;裝備現代化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專用教室和案例討論室,及一系列專業實驗室。為各類學員的學習提供了完備的條件。學院國際合作辦學有著悠久得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學院與美國普林斯頓商學院、劍橋大學等境外著名高校保持密切的教學與科研合作,經常進行相互間的學術交流活動。學院目前在穩步推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多個“2+2”、“3+1+1”國際交流項目,能夠滿足學生出國深造的要求。2002年開始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合作開展的EMBA項目,獲得學員的廣泛贊譽和良好的社會影響。 [詳情]
-
機械工程學院可溯源至1952年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建校初期的鋼鐵機械系。經過六十六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現設5個本科生專業(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物流工程、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3個研究生學科(機械工程,物流工程,設計藝術學)、4個工程碩士專業(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物流工程、工業工程)。學院下設7個系(機械工學系、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裝備與控制工程系、車輛工程系、物流工程系和工業設計系)、4個研究所(機械工程研究所、冶金機械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和車輛工程研究所),擁有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中心:國家板帶生產先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零件近凈軋制成形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先進板帶生產裝備及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和金屬輕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和藝術學三大門類,每年招收本科生400余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00余人,培養工程與藝術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學院的鮮明特色。學院擁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全球IEEERAS管理委員會委員等在內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和久負盛名的國家級教學團隊。現有教職員工17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20余人、教授3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六十六年來,學院培養了15000余名本科生、3000余名碩士生和400余名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政界精英、企業領袖等一批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棟梁和骨干從這里走出。六十六年來,學院產生了許多在國際和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世界第一臺弧形連鑄機、我國最早的重型工業機械手、最早的熱連軋計算機控制實驗系統、最早的零件軋制技術均誕生在我院;第十六屆亞運會火炬“潮流”也是由我院青年教師主持設計,獲得國家領導人贊許。學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在內的10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項,其中零件精確軋制成形理論與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工程車輛大功率交流驅動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這些成果見證了學院為我國的科技發展、經濟騰飛做出的卓越貢獻。學院與國外數十所知名大學、著名研究機構和大型企業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包括國家級層面的國際合作機制,完成了數十項國際合作項目,成功舉(承)辦十余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學院邀請外籍院士、國外院士、國際頂尖學會主席等海外知名專家來院講學,每年有百余名學生赴海外知名大學學習或參加學術活動,其中有近半數學生畢業后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海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繼續深造。學院的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為培養和支持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每年學生科技競賽獲獎600余人次,其中國家級獲獎200余人次,學院學生在“挑戰杯”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智能車國際大賽和全國大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原創動漫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英語、物理等)全國性的科技競賽和學科競賽中成績斐然,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學院機器人隊、智能車隊先后榮獲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立德樹人,求實鼎新。機械工程學院已發展成為北京科技大學規模最大、專業門類最多、學科特色突出的精英人才培養和高水平教學科研基地。今天,機械工程學院全體師生正滿懷信心,聚焦“雙一流”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向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奮進。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于1952年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現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試點高校。2014年,學校牽頭的,以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為核心高校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入選國家“2011計劃”。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六十九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大部分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業的棟梁和骨干。黨和國家領導人羅干、劉淇、徐匡迪、黃孟復、范長龍、郭聲琨、劉曉峰等都曾在校學習,另有38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長、市長的領導崗位,一大批校友擔任寶武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鋁業、神華集團和新興際華等國家特大型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鋼鐵搖籃”。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設立于北京鋼鐵學院的“冶金經濟與企業組織”。1981年成立管理科學系,1993年改稱管理學院,2006年更名經濟管理學院。2011年5月,學校批準廣東東凌集團對學院捐款冠名,學院更名為東凌經濟管理學院。2013年,學院通過AMBA認證,成為全球200余所通過AMBA認證的優秀商學院群體中的一員,并于2016年6月順利通過再認證。2018年學院正式通過AACSB國際認證,認證期限為5年。這標志著北京科技大學成為大陸地區第19家,北京第5家通過AACSB認證的大學。2020年7月,根據工作需要,經學校研究決定,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經過半個世紀幾代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發展成具有相當水平和規模,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管理教育與研究機構。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學院的1萬余名各類畢業生遍布全國,在工商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教學科研機構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其中相當一部分校友擔任了重要的管理和領導職務。學院現有7個本科專業,10個碩士專業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并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2個博士后流動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管理科學與工程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擁有一支具有豐富理論及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截至2020年12月,學院共有教職工157人,其中專任教師103人,包括教授27人,副教授46人。學院教師博士率為92%,80%以上的教師有出國進修經歷。此外,教師中有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5人獲評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獲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1人獲評首都勞動獎章,有1人2014-2020連續七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近5年,學院教師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40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130余項。學院教師得許多科研成果發表在包括國際頂級期刊在內得重要學術期刊上,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學院配備收藏眾多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專業圖書的信息資料中心;設備先進、全面開放的計算機中心;裝備現代化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專用教室和案例討論室,及一系列專業實驗室。為各類學員的學習提供了完備的條件。作為全國第一批接收留學生的高等院校,學院國際合作辦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2002年開始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合作開展的EMBA項目也獲得了廣泛贊譽和良好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學院更是把國際交流與合作定為主要發展戰略之一,積極擴展優質國際合作項目。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2+2”,“3+2”,“3+1+1”等學位項目以及交流訪學項目,滿足學生出國深造的需求。學生可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英國鄧迪大學等攻讀雙學位,也可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進行交流學習。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下設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科技與文化研究所,還擁有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兩個科研基地。研究院擁有科學技術史博士和碩士、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還設有科學技術史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科技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科學技術史研究并建制化的高校之一。1974年,學校成立冶金史組(現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開始了系統研究中國冶金史的工作。科學技術史學科于1990年和1996年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內第一個科學技術史(工學)博士點。2004年,學校充分整合校內相關資源,成立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2007年,本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2009年,被批準成立博士后流動站;2009年,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獲批成立;此外,還與我校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共建“腐蝕-磨蝕與表面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腐蝕與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2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再次名列第一。2014年,新增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校成立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為新的科研平臺。目前,研究院擁有8名教授、10名副教授、7名講師組成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學術梯隊。擁有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跨世紀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近年來,師資隊伍建設成績斐然,潛偉教授當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15年),李延祥教授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2013年),陳坤龍副教授入選北京高校“青年英才”培養計劃(2013年)、首批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優秀青年人才計劃(2014年);從國外新引進魏書亞教授以及馬泓蛟、劉思然等多名年輕教師。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團隊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堅持培養文理交叉的特色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研究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李延祥教授的視頻公開課“古代冶金與中華文明”入選國家級視頻公開課。目前在校研究生95人,是國內科學技術史專業培養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鐵付德、陳坤龍分別獲得2006年和2012年全國百篇優秀論文提名獎。許多畢業生在國家機關、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文博單位已成為業務骨干。經過“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平臺建設,研究院建有科技考古實驗室、文物保護實驗室以及科學技術史資料室等基礎條件平臺。目前已擁有液相質譜儀、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儀、顯微傅立葉紅外光譜儀、LIBS分析儀、三維激光掃描儀、便攜式X射線熒光分析儀、高景深金相顯微鏡、田野考察移動裝備等大型儀器設備;資料室擁有圖書約5.3萬冊,購進“四庫全書”等一批數字化圖書資料,自主建設的“中國古代金屬技術數據庫”和“古代金屬技術與傳統工藝展示平臺”已投入使用。研究院在國際交流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與美國、英國、德國等15個國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系;與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理海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波鴻礦業博物館、海德堡大學、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諾丁漢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等互動密切。參與組織的國際冶金史大會(BUMA)自1981年至今已經舉辦8屆。近年來,分別與耶魯大學合作舉辦文物保護技術培訓班、與理海大學合作舉辦多期暑期研習班。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院現已形成以下四個特色研究方向:(1)冶金與材料史: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代冶金遺物進行研究,結合歷史文獻,揭示其對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該方向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曾被原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系主任Smith教授譽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冶金史研究小組,現已經成為了世界冶金與材料史研究的重要學派。(2)技術史與傳統工藝:立足技術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考察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技術,探討其與古代技術文明的關系,并制定有效的保護方案。該方向近年來對冶金、陶瓷、造紙等傳統工藝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在中國高校中獨樹一幟。(3)文物腐蝕與保護:在對文物本體材料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探明其腐蝕機理,研究文物保護工藝與材料,以更充分地發掘其歷史文化價值。目前,該方向已經培養出全國文物保護方向數量最多的博士。(4)科學技術與社會:開展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探討科學文化傳播,為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制定提供軟科學支持。該方向在探討金屬技術與人類文明關系、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創新指標體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正秉承“團結、傳承、開放、奮進”的精神,保持交叉學科特色,加強國際視野的科學研究,鼓勵各種學術交流與出版,開放學術資源平臺,強化素質教育教學,堅持服務社會,促進國家文化建設,努力打造精品國際化學科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前身是北京鋼鐵學院建校伊始的基礎部,2010年經學校系所調整后更名為數理學院,是北京科技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學院有5個教學系,有3個本科專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在冊學生1176人,其中本科生981人,碩士210人,博士85人;有教職工156人。辦學歷史1984年,數力系、物理系成立。1996年,原數力系、物理系、化學系合并成立應用科學學院。1997年,成立科技部材料模擬設計實驗室。2004年,國家工科物理教學基地掛牌。2005年,獲批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0年,經過系所調整后更名為數理學院。2012年,獲批北京市弱磁檢測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原物理系分為物理系和應用物理系;同年,獲批磁光電復合材料與界面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并立項培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學院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該院數學和物理學科均進入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全球500強;物理學科Nature指數排名位列中國高校第26名;根據美國湯森路透公司ESI檢索數據,學院物理學科2016年11月進入該學科領域的全球前1%;2019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數學學科位列全球第201-250位,中國內地高校第13位。師資力量學院有教職工156人,其中專任教師134,含教授34人、副教授50人、高級講師5人;聘請26位專家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科戰略咨詢委員會專家;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教學建設學院建成了力學實驗室、數學實驗室、基礎物理實驗室、現代物理實驗室、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等實驗室;設有綠色創新中心、國家工科物理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數學教研工作室曾獲“北京市工人先鋒號”稱號。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于1985年成立外語系,2003年6月組建外國語學院,經過將近十六年的不斷建設與發展,外國語學院已逐步成為基礎扎實、特色突出、充滿朝氣、蓬勃向上的進取型集體。“依托學校多學科優勢,把握和創造機遇,把外國語學院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特色突出、教學水平高、科研實力強、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并重、規模適度的精品化教學研究型學院”是學院的辦學定位和目標。學院現有5系、1所、2室、3個研究中心,2個教學中心,設有英語、日語、德語三個本科專業。2006年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6年通過一級學科博士點專項評估。設有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學院共有專任教師91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9人,副教授35人,博士化率達到45.1%;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入選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4人,學校教學名師2人、青年教學骨干人才6人,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文史類一等獎3人。每年聘請英、日、德語外教14人,先后聘請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擔任我校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依托學校多學科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學院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上圍繞“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國際化”的目標,秉承重實踐、重輸出、多元化、分類培養的辦學理念,通過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教學改革、強化海外聯合培養、夯實語言基本功等舉措的深入推進,形成頗具特色的內涵質量與國際視野并重的多元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本科生專業四、八級考試通過率始終在全國名列前茅,出國率一直位列全校第一,就業率也始終保持在96%左右,先后3次獲得學校本科生深造率優勝獎。近五年,每年均有18%以上的學生被國內一流大學錄取為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36%以上的學生成功申請到美、英、日、德等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繼續深造。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受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廣泛認可。學生在全國各類專業外語競賽中屢獲佳績,包括在“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比賽、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北京市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華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中國日語作文大賽、“人民中國杯”國際翻譯大賽、日語全國作文演講比賽、上海翻譯家協會德語藝術歌曲、詩歌翻譯競賽、全國高校德語專業大學生辯論賽等多項全國重大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學院以學校先后設立的功能語言學研究中心、當代語言科學研究中心和世界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為依托,充分利用本校多學科優勢,以理論語言學研究為引領,以功能語言學和語言科學研究為特色,以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翻譯研究為兩翼,以應用語言學研究為支撐,突出特色,培育交叉,一直致力于將我校外語學科建成特色化、精品化、國際化的學術創新和外語人才培養基地。五年來,順利完成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授權點及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專項評估及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合格評估。在2016年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我校在163所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參評高校中位列B級、排名第33位,進入全國前“20%~30%”。學科的顯著成長帶動了教師科研成果的大幅增加,五年來共承擔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3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項,國務院及各部委項目12項,中央軍委項目1項,地方政府項目10項;其他省部級(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等)項目32項,企事業單位委托科研項目9項,科研經費總計達725萬元。共出版專著、學術譯著43部,教材33部,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253篇,其中SSCI、A&HCI及其它頂級TOP期刊論文30篇,CS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11篇。學院已形成了由充滿活力的海外名譽、客座教授團隊、海外專家集中講學、國際會議以及海外科研合作共同構成的多方位外語學科國際化交流平臺。與美國耶魯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美國NSF(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香港城市大學、德國美因茨大學、波恩大學等多家海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贏得了廣泛贊譽。五年來,學院先后舉辦了6次國際國內高層次學術會議,包括“具身語言——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科學國際會議”、“語言科學前沿暨具身語言學國際高峰論壇”、“外國文學與文化前沿話語論壇”等;學院依托莎士比亞400年全球文化事件,舉辦了“莎士比亞學術周”、“英國戲劇學術周”等系列活動,受到師生一致好評。創建了“世界人文之路——鼎新北科外語學科名師講壇”學術活動品牌,邀請了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梅茵茨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的學者和專家210余人次來院進行學術講座或短期講學,拓寬了師生的國際學術視野,營造了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促進了青年教師科教研熱情的空前高漲。五年來,學院先后與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日本法政大學、城西國際大學建立聯合培養機制,40名碩士生赴國外交流;15名博士生赴境外短期學習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96篇。學院目前擁有外語自主學習中心、外語教學多媒體資源中心、外語圖書期刊中心、學習實踐中心及多功能學術研討中心5個中心,同聲傳譯實驗室、網絡視聽實驗室、數字語言實驗室等23個實驗室。購置了腦電儀、眼動儀、近紅外腦電儀等硬件設備和三維定位軟件,建成語言認知與學習科學實驗室,已投入開展相關科研活動。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學院已擁有使用面積3171平方米,實驗設備1235臺套,設備資產總值1270余萬元,外語教學、學習電子資源總量達10T的規模化、多維度外語實驗教學環境,為教師和全校學生創造并提供了非常優良的外語教學、科研和學習條件。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學院“酌文曠思,正心明遠”的院訓精神,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創新實干、科學發展,為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和諧美麗學院不斷努力奮進 [詳情]
-
文法學院是北京科技大學覆蓋學科門類最廣泛的學院,包含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公共管理等多個學科。多年來,學院積極倡導“寬容與和諧”、“學習與研究”的精神,力爭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重,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并進,努力在理工科大學開辟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事業,逐步形成學院自身的辦學特色。文法學院設有公共管理系、法律系、社會學系、藝術教育中心等教學研究單位,學院代管的教學科研機構有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公共管理(MPA)教育與管理中心、法律碩士(JM)教育與管理中心等。學院已形成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院設有行政管理、法學、社會工作3個本科專業;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含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社會學、高等教育學、科技與教育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科技與教育管理專業二級學科博士點;有公共管理碩士(MPA)和法律碩士(JM)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是全國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院校。學院擁有模擬法庭、社工實驗室、社會調查與統計分析實驗室、藝術鑒賞實驗室、情景模擬室、電子政務室等先進教學設施;定期出版學術期刊《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師生提供學習和研究的園地。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于1952年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現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試點高校。2014年,學校牽頭的,以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為核心高校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入選國家“2011計劃”。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六十六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大部分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業的棟梁和骨干。黨和國家領導人羅干、劉淇、徐匡迪、黃孟復、范長龍、郭聲琨、劉曉峰等都曾在校學習,另有38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長、市長的領導崗位,一大批校友擔任寶武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鋁業、神華集團和新興際華等國家特大型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鋼鐵搖籃”。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設立于北京鋼鐵學院的“冶金經濟與企業組織”。1981年成立管理科學系,1993年改稱管理學院,2006年更名經濟管理學院。2011年5月,學校批準廣東東凌集團對學院捐款冠名,學院更名為東凌經濟管理學院。2013年,學院通過AMBA認證,成為全球200余所通過AMBA認證的優秀商學院群體中的一員,并于2016年6月順利通過再認證。2018年學院正式通過AACSB國際認證,認證期限為5年。這標志著北京科技大學成為大陸地區第19家,北京第5家通過AACSB認證的大學。經過半個世紀幾代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發展成具有相當水平和規模,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管理教育與研究機構。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學院的近萬名各類畢業生遍布全國,在工商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教學科研機構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其中相當一部分校友擔任了重要的管理和領導職務。學院擁有一支具有豐富理論及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截至2019年1月,學院共有教職工134人,其中專任教師90人,包括教授24人,副教授45人。學院教師博士率為90%,80%以上的教師有出國進修經歷。此外,教師中有4人獲評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獲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1人獲評首都勞動獎章,有2人2014-2016年連續三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近5年,學院教師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40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130余項。學院教師得許多科研成果發表在包括國際頂級期刊在內得重要學術期刊上,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學院配備收藏眾多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專業圖書的信息資料中心;設備先進、全面開放的計算機中心;裝備現代化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專用教室和案例討論室,及一系列專業實驗室。為各類學員的學習提供了完備的條件。學院國際合作辦學有著悠久得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學院與美國普林斯頓商學院、劍橋大學等境外著名高校保持密切的教學與科研合作,經常進行相互間的學術交流活動。學院目前在穩步推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多個“2+2”、“3+1+1”國際交流項目,能夠滿足學生出國深造的要求。2002年開始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合作開展的EMBA項目,獲得學員的廣泛贊譽和良好的社會影響。 [詳情]
-
機械工程學院可溯源至1952年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建校初期的鋼鐵機械系。經過六十六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現設5個本科生專業(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物流工程、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3個研究生學科(機械工程,物流工程,設計藝術學)、4個工程碩士專業(機械工程、車輛工程、物流工程、工業工程)。學院下設7個系(機械工學系、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裝備與控制工程系、車輛工程系、物流工程系和工業設計系)、4個研究所(機械工程研究所、冶金機械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和車輛工程研究所),擁有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中心:國家板帶生產先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部級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零件近凈軋制成形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先進板帶生產裝備及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和金屬輕量化成形制造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和藝術學三大門類,每年招收本科生400余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300余人,培養工程與藝術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學院的鮮明特色。學院擁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全球IEEERAS管理委員會委員等在內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和久負盛名的國家級教學團隊。現有教職員工17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20余人、教授30余人、副教授50余人。六十六年來,學院培養了15000余名本科生、3000余名碩士生和400余名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政界精英、企業領袖等一批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的棟梁和骨干從這里走出。六十六年來,學院產生了許多在國際和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世界第一臺弧形連鑄機、我國最早的重型工業機械手、最早的熱連軋計算機控制實驗系統、最早的零件軋制技術均誕生在我院;第十六屆亞運會火炬“潮流”也是由我院青年教師主持設計,獲得國家領導人贊許。學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在內的10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項,其中零件精確軋制成形理論與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工程車輛大功率交流驅動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這些成果見證了學院為我國的科技發展、經濟騰飛做出的卓越貢獻。學院與國外數十所知名大學、著名研究機構和大型企業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包括國家級層面的國際合作機制,完成了數十項國際合作項目,成功舉(承)辦十余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學院邀請外籍院士、國外院士、國際頂尖學會主席等海外知名專家來院講學,每年有百余名學生赴海外知名大學學習或參加學術活動,其中有近半數學生畢業后到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海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繼續深造。學院的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為培養和支持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每年學生科技競賽獲獎600余人次,其中國家級獲獎200余人次,學院學生在“挑戰杯”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智能車國際大賽和全國大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原創動漫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英語、物理等)全國性的科技競賽和學科競賽中成績斐然,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學院機器人隊、智能車隊先后榮獲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立德樹人,求實鼎新。機械工程學院已發展成為北京科技大學規模最大、專業門類最多、學科特色突出的精英人才培養和高水平教學科研基地。今天,機械工程學院全體師生正滿懷信心,聚焦“雙一流”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向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奮進。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于1952年由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著名大學的礦冶系科組建而成,現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1997年5月,學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行列。2006年,學校成為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試點高校。2014年,學校牽頭的,以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為核心高校的“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功入選國家“2011計劃”。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六十九年來,學校逐步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20余萬人,大部分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業的棟梁和骨干。黨和國家領導人羅干、劉淇、徐匡迪、黃孟復、范長龍、郭聲琨、劉曉峰等都曾在校學習,另有38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長、市長的領導崗位,一大批校友擔任寶武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鋁業、神華集團和新興際華等國家特大型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學校被譽為“鋼鐵搖籃”。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設立于北京鋼鐵學院的“冶金經濟與企業組織”。1981年成立管理科學系,1993年改稱管理學院,2006年更名經濟管理學院。2011年5月,學校批準廣東東凌集團對學院捐款冠名,學院更名為東凌經濟管理學院。2013年,學院通過AMBA認證,成為全球200余所通過AMBA認證的優秀商學院群體中的一員,并于2016年6月順利通過再認證。2018年學院正式通過AACSB國際認證,認證期限為5年。這標志著北京科技大學成為大陸地區第19家,北京第5家通過AACSB認證的大學。2020年7月,根據工作需要,經學校研究決定,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經過半個世紀幾代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發展成具有相當水平和規模,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管理教育與研究機構。改革開放以來走出學院的1萬余名各類畢業生遍布全國,在工商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及教學科研機構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其中相當一部分校友擔任了重要的管理和領導職務。學院現有7個本科專業,10個碩士專業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并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2個博士后流動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管理科學與工程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擁有一支具有豐富理論及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截至2020年12月,學院共有教職工157人,其中專任教師103人,包括教授27人,副教授46人。學院教師博士率為92%,80%以上的教師有出國進修經歷。此外,教師中有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5人獲評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獲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1人獲評首都勞動獎章,有1人2014-2020連續七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近5年,學院教師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課題400多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130余項。學院教師得許多科研成果發表在包括國際頂級期刊在內得重要學術期刊上,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學院配備收藏眾多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專業圖書的信息資料中心;設備先進、全面開放的計算機中心;裝備現代化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專用教室和案例討論室,及一系列專業實驗室。為各類學員的學習提供了完備的條件。作為全國第一批接收留學生的高等院校,學院國際合作辦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與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2002年開始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合作開展的EMBA項目也獲得了廣泛贊譽和良好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學院更是把國際交流與合作定為主要發展戰略之一,積極擴展優質國際合作項目。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2+2”,“3+2”,“3+1+1”等學位項目以及交流訪學項目,滿足學生出國深造的需求。學生可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英國鄧迪大學等攻讀雙學位,也可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進行交流學習。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下設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科技與文化研究所,還擁有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兩個科研基地。研究院擁有科學技術史博士和碩士、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還設有科學技術史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科技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科學技術史研究并建制化的高校之一。1974年,學校成立冶金史組(現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開始了系統研究中國冶金史的工作。科學技術史學科于1990年和1996年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內第一個科學技術史(工學)博士點。2004年,學校充分整合校內相關資源,成立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2007年,本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2009年,被批準成立博士后流動站;2009年,金屬與礦冶文化遺產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獲批成立;此外,還與我校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共建“腐蝕-磨蝕與表面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腐蝕與防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2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再次名列第一。2014年,新增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學校成立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為新的科研平臺。目前,研究院擁有8名教授、10名副教授、7名講師組成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學術梯隊。擁有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跨世紀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近年來,師資隊伍建設成績斐然,潛偉教授當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15年),李延祥教授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2013年),陳坤龍副教授入選北京高校“青年英才”培養計劃(2013年)、首批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優秀青年人才計劃(2014年);從國外新引進魏書亞教授以及馬泓蛟、劉思然等多名年輕教師。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史團隊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堅持培養文理交叉的特色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研究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李延祥教授的視頻公開課“古代冶金與中華文明”入選國家級視頻公開課。目前在校研究生95人,是國內科學技術史專業培養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鐵付德、陳坤龍分別獲得2006年和2012年全國百篇優秀論文提名獎。許多畢業生在國家機關、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文博單位已成為業務骨干。經過“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平臺建設,研究院建有科技考古實驗室、文物保護實驗室以及科學技術史資料室等基礎條件平臺。目前已擁有液相質譜儀、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儀、顯微傅立葉紅外光譜儀、LIBS分析儀、三維激光掃描儀、便攜式X射線熒光分析儀、高景深金相顯微鏡、田野考察移動裝備等大型儀器設備;資料室擁有圖書約5.3萬冊,購進“四庫全書”等一批數字化圖書資料,自主建設的“中國古代金屬技術數據庫”和“古代金屬技術與傳統工藝展示平臺”已投入使用。研究院在國際交流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與美國、英國、德國等15個國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系;與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理海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波鴻礦業博物館、海德堡大學、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諾丁漢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等互動密切。參與組織的國際冶金史大會(BUMA)自1981年至今已經舉辦8屆。近年來,分別與耶魯大學合作舉辦文物保護技術培訓班、與理海大學合作舉辦多期暑期研習班。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院現已形成以下四個特色研究方向:(1)冶金與材料史: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古代冶金遺物進行研究,結合歷史文獻,揭示其對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該方向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曾被原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系主任Smith教授譽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冶金史研究小組,現已經成為了世界冶金與材料史研究的重要學派。(2)技術史與傳統工藝:立足技術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考察民族民間傳統工藝技術,探討其與古代技術文明的關系,并制定有效的保護方案。該方向近年來對冶金、陶瓷、造紙等傳統工藝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在中國高校中獨樹一幟。(3)文物腐蝕與保護:在對文物本體材料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探明其腐蝕機理,研究文物保護工藝與材料,以更充分地發掘其歷史文化價值。目前,該方向已經培養出全國文物保護方向數量最多的博士。(4)科學技術與社會:開展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探討科學文化傳播,為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制定提供軟科學支持。該方向在探討金屬技術與人類文明關系、知識產權戰略研究、創新指標體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正秉承“團結、傳承、開放、奮進”的精神,保持交叉學科特色,加強國際視野的科學研究,鼓勵各種學術交流與出版,開放學術資源平臺,強化素質教育教學,堅持服務社會,促進國家文化建設,努力打造精品國際化學科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前身是北京鋼鐵學院建校伊始的基礎部,2010年經學校系所調整后更名為數理學院,是北京科技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學院有5個教學系,有3個本科專業;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在冊學生1176人,其中本科生981人,碩士210人,博士85人;有教職工156人。辦學歷史1984年,數力系、物理系成立。1996年,原數力系、物理系、化學系合并成立應用科學學院。1997年,成立科技部材料模擬設計實驗室。2004年,國家工科物理教學基地掛牌。2005年,獲批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0年,經過系所調整后更名為數理學院。2012年,獲批北京市弱磁檢測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原物理系分為物理系和應用物理系;同年,獲批磁光電復合材料與界面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并立項培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學院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該院數學和物理學科均進入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全球500強;物理學科Nature指數排名位列中國高校第26名;根據美國湯森路透公司ESI檢索數據,學院物理學科2016年11月進入該學科領域的全球前1%;2019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數學學科位列全球第201-250位,中國內地高校第13位。師資力量學院有教職工156人,其中專任教師134,含教授34人、副教授50人、高級講師5人;聘請26位專家擔任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科戰略咨詢委員會專家;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5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名。教學建設學院建成了力學實驗室、數學實驗室、基礎物理實驗室、現代物理實驗室、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等實驗室;設有綠色創新中心、國家工科物理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數學教研工作室曾獲“北京市工人先鋒號”稱號。 [詳情]
-
北京科技大學于1985年成立外語系,2003年6月組建外國語學院,經過將近十六年的不斷建設與發展,外國語學院已逐步成為基礎扎實、特色突出、充滿朝氣、蓬勃向上的進取型集體。“依托學校多學科優勢,把握和創造機遇,把外國語學院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特色突出、教學水平高、科研實力強、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并重、規模適度的精品化教學研究型學院”是學院的辦學定位和目標。學院現有5系、1所、2室、3個研究中心,2個教學中心,設有英語、日語、德語三個本科專業。2006年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6年通過一級學科博士點專項評估。設有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學院共有專任教師91人,其中包括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9人,副教授35人,博士化率達到45.1%;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3人,入選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4人,學校教學名師2人、青年教學骨干人才6人,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文史類一等獎3人。每年聘請英、日、德語外教14人,先后聘請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擔任我校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依托學校多學科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學院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上圍繞“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國際化”的目標,秉承重實踐、重輸出、多元化、分類培養的辦學理念,通過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教學改革、強化海外聯合培養、夯實語言基本功等舉措的深入推進,形成頗具特色的內涵質量與國際視野并重的多元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本科生專業四、八級考試通過率始終在全國名列前茅,出國率一直位列全校第一,就業率也始終保持在96%左右,先后3次獲得學校本科生深造率優勝獎。近五年,每年均有18%以上的學生被國內一流大學錄取為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36%以上的學生成功申請到美、英、日、德等國家的世界一流大學繼續深造。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受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廣泛認可。學生在全國各類專業外語競賽中屢獲佳績,包括在“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比賽、中國日報社“21世紀·可口可樂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北京市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華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中國日語作文大賽、“人民中國杯”國際翻譯大賽、日語全國作文演講比賽、上海翻譯家協會德語藝術歌曲、詩歌翻譯競賽、全國高校德語專業大學生辯論賽等多項全國重大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學院以學校先后設立的功能語言學研究中心、當代語言科學研究中心和世界文學文化研究中心為依托,充分利用本校多學科優勢,以理論語言學研究為引領,以功能語言學和語言科學研究為特色,以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翻譯研究為兩翼,以應用語言學研究為支撐,突出特色,培育交叉,一直致力于將我校外語學科建成特色化、精品化、國際化的學術創新和外語人才培養基地。五年來,順利完成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授權點及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專項評估及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合格評估。在2016年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我校在163所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參評高校中位列B級、排名第33位,進入全國前“20%~30%”。學科的顯著成長帶動了教師科研成果的大幅增加,五年來共承擔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3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項,國務院及各部委項目12項,中央軍委項目1項,地方政府項目10項;其他省部級(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等)項目32項,企事業單位委托科研項目9項,科研經費總計達725萬元。共出版專著、學術譯著43部,教材33部,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253篇,其中SSCI、A&HCI及其它頂級TOP期刊論文30篇,CS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11篇。學院已形成了由充滿活力的海外名譽、客座教授團隊、海外專家集中講學、國際會議以及海外科研合作共同構成的多方位外語學科國際化交流平臺。與美國耶魯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美國NSF(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香港城市大學、德國美因茨大學、波恩大學等多家海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贏得了廣泛贊譽。五年來,學院先后舉辦了6次國際國內高層次學術會議,包括“具身語言——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科學國際會議”、“語言科學前沿暨具身語言學國際高峰論壇”、“外國文學與文化前沿話語論壇”等;學院依托莎士比亞400年全球文化事件,舉辦了“莎士比亞學術周”、“英國戲劇學術周”等系列活動,受到師生一致好評。創建了“世界人文之路——鼎新北科外語學科名師講壇”學術活動品牌,邀請了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梅茵茨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的學者和專家210余人次來院進行學術講座或短期講學,拓寬了師生的國際學術視野,營造了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促進了青年教師科教研熱情的空前高漲。五年來,學院先后與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日本法政大學、城西國際大學建立聯合培養機制,40名碩士生赴國外交流;15名博士生赴境外短期學習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96篇。學院目前擁有外語自主學習中心、外語教學多媒體資源中心、外語圖書期刊中心、學習實踐中心及多功能學術研討中心5個中心,同聲傳譯實驗室、網絡視聽實驗室、數字語言實驗室等23個實驗室。購置了腦電儀、眼動儀、近紅外腦電儀等硬件設備和三維定位軟件,建成語言認知與學習科學實驗室,已投入開展相關科研活動。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學院已擁有使用面積3171平方米,實驗設備1235臺套,設備資產總值1270余萬元,外語教學、學習電子資源總量達10T的規模化、多維度外語實驗教學環境,為教師和全校學生創造并提供了非常優良的外語教學、科研和學習條件。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學院“酌文曠思,正心明遠”的院訓精神,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創新實干、科學發展,為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和諧美麗學院不斷努力奮進 [詳情]
-
文法學院是北京科技大學覆蓋學科門類最廣泛的學院,包含法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公共管理等多個學科。多年來,學院積極倡導“寬容與和諧”、“學習與研究”的精神,力爭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重,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并進,努力在理工科大學開辟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事業,逐步形成學院自身的辦學特色。文法學院設有公共管理系、法律系、社會學系、藝術教育中心等教學研究單位,學院代管的教學科研機構有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公共管理(MPA)教育與管理中心、法律碩士(JM)教育與管理中心等。學院已形成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學院設有行政管理、法學、社會工作3個本科專業;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含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社會學、高等教育學、科技與教育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科技與教育管理專業二級學科博士點;有公共管理碩士(MPA)和法律碩士(JM)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是全國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院校。學院擁有模擬法庭、社工實驗室、社會調查與統計分析實驗室、藝術鑒賞實驗室、情景模擬室、電子政務室等先進教學設施;定期出版學術期刊《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師生提供學習和研究的園地。 [詳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av免费观看
|
国产黄色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在线播放av
|
国产网站视频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在线|
91在线视频播放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日韩国产精品视频
|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国产综合亚洲精品一区二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野外
|
国产色在线
|
男女在线免费视频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视频r
|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久久
|
av毛片在线播放
|
欧美成人资源
|
国产高清av|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
|
在线国产精品视频
|
色射色|
欧美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蜜桃久久av
|
久久69国产一区二区蜜臀
|
aⅴ色国产 欧美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
性感美女一级毛片
|
中文字幕av片
|
日韩毛片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