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理工大學1994年創辦法學本科教育,2008年正式成立法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堅持“法律+科技”的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的法律人才,現已形成法學本科、雙學位、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及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乘風者摶扶搖而上”,法學院依托北京理工大學學科優勢,堅持法學特色學科帶動主流學科整體發展的思路,以夯實的基礎力求全面發展,近年來,根據國家重點戰略需求和學校“雙一流”建設規劃,法學院重點建設空天政策與法律研究院、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國際爭端預防和解決研究院等研究平臺,帶動國際法、民商法、法理學和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環境法等學科協調發展。“不拘一格育人才”,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立足于教學特色提升人才質量。學院注重國防科技、人工智能、網絡科技與法律的交叉融合,設計了一系列“法律+科技”的特色課程。法學“法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獲得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院獲批教育部“法律實踐教學基地”項目,通過與20多家政府單位共建法學實踐教學基地,建立聯合培養的雙導師制,加強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多次在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國際空間法模擬法庭競賽、知識產權模擬法庭競賽獲得冠軍和最佳辯手。“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增強學科實力、推進教育國際化。法學院與多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法學院和法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作為國家留學基金第一批“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合作項目”承擔單位,學院每年選派學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短期訪學或攻讀學位。學院每年邀請國外知名教授參與教學,同時設立國際法全英文專業,課程對所有法學專業學生開放。“直掛云帆濟滄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將在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矢志奮進、乘風破浪、砥礪前行。“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法天法地、弘道弘仁”的院訓,共同鑄就了北理法律人文理兼修的獨特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核。面向未來,北理工法學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推進國家法治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力爭走向全國法學院校的前列,創建一流法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00萬
] -
一、學院概況目前,學院設有8個系,即管理科學與物流系、管理工程系、應用經濟系、國際貿易與金融系、會計系、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系、技術經濟與管理系、市場營銷系。二、學科專業學院目前設有5個本科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三、人才培養目前,學院共有在校生3800余名。其中本科生1000余名,碩士研究生2400余名,博士生300余名,留學生130余名。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管理與經濟學院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本科畢業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科學研究近五年來學院教師積極承擔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累計近1億元,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國家973課題、國家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商務部、北京市政府等各類科研項目400余項。五、學術隊伍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29人(其中外籍教師3人),教授、研究員41名,博士生導師45名,副教授及相當職稱人員5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112人。此外,學院還聘請多名政府領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管理經濟學專家、企業家為顧問教授、兼職教授。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8.00萬
] -
機電學院前身是1954年創建的北京工業學院第二機械系,曾先后命名為力學工程系(八系)、機電工程系(八系)、機電工程學院等,2008年12月調整成立機電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221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全院目前具有正高級技術職務62人,副高級技術職務70人。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3個。參與“復雜介質/結構的動態力學行為”國家自然科學創新群體建設。學院主持建設有兵器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以及機械電子工程、工程力學兩個二級學科。兵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在2008、2012年學科評估中全國排名第一。學院設有6系3所,有3個公共實驗中心和7個專業實驗室,擁有以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機電動態控制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仿生機器人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信部安全與防護協同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多層次實驗體系。學院主持建設的本科專業共有8個,按兩大類招生。武器類專業包括武器系統工程、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特種能源技術與工程、安全工程、工程力學;機電類專業包括機械電子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其中,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特種能源工程與煙火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本科專業;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為首批入選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計劃專業;安全工程專業是國防科工委緊缺專業,2016年通過專業認證。學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和重點科研項目,包括: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學院在圓滿完成上述任務的同時,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5年來已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0余項,年均科技經費投入已突破2.5億元。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大閱兵儀式上有14種“撒手锏”武器裝備是由機電學院研制或基于學院技術研制的。截至2016年12月,學院有在校本科生910名,碩士研究生580名,博士研究生505名,每年招收本科生220人,碩士生220人,博士生100人。學院非常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在2016年“第九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獲得“最佳創意項目”和“我最喜愛的項目”最高獎。學生科技作品在2009年、2013年全國“挑戰杯”中分別獲得一等獎、三等獎,在2010年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2014年,學院科普支教團獲得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稱號。縱觀學院六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從誕生之日起,學院形成了“獻身國防、勇于創新、團結奮進、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培育了一批批青年優秀人才,結出了一批批豐碩的研究成果,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史上,留下了一個個精彩的印記。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擁有機械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點、光機電微納制造科學與技術北京市高精尖學科點,有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2級學科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二級新興與交叉學科博士授權點、1個工程博士授權領域、3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6個本科專業?,F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含雙聘),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88人次入選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其中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3人次,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16人次,省部級高層次人才17人次,北京市教學名師9名;牽頭獲批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4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工信部研究型教學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1個等多項高層次科研、教學團隊。學院牽頭建有國家級科研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級科研重點實驗室7個,實驗室面積4.3萬平方米,設備總資產近7.4億元。主持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73基礎研究項目、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杰青/儀器專項/優青項目等50余項。2020年,科研總經費突破5.2億元,教師系列人均到??蒲薪涃M210萬/年。學院推動了我國地面機動裝備傳動技術兩次跨代發展、我國陸上機動裝備動力與推進技術的升級和跨越發展,新能源汽車應用于奧運會、世博會、APEC等,推動首都汽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首次實現了制造中電子層面觀測與調控,獲得了系列重要應用和廣泛國際關注。2020年,學院總計授權國家或國防發明專利287項,SCI收錄論文323篇,ESI高被引論文37篇,“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4篇。近年來,牽頭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8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50余項。學院是學校唯一的人才培養綜合改革試點學院,培養“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的領軍領導人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成為德才兼備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重要基地。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1個。車輛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工業工程等5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車輛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4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教學實施計劃,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2個專業為工信部重點專業、北京市一流專業,獲批教育部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專業。機械工程、車輛工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學院獲批各類國家級精品課8門、國家級規劃教材10本,教育部、北京市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各2項,近兩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6項,承擔各類國家及北京市級教改項目6項,學院教師連續7屆8人在北京市教學比賽中獲獎。在讀博士研究生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截止2020年,獲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優秀博士論文、中國內燃機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等21篇。學院通過制度保障、條件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創業活動并取得豐碩成果,近5年,本科生獲得國際、國家級學生科技創新競賽192項,省部級以上獲獎327項。獲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冠軍,近三年在“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國家決賽獲7金5銀,位居全國高校機械類院系第1。2020年,無人賽車獲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唯一三冠王,翼昇節能賽車獲全國殼牌汽車環保馬拉松冠軍。學院擁有2個教育部學科111創新引智基地、7個國際聯合實驗室,2個校級重點國際聯合實驗室,與德、俄、美、英、意、法、英等60余所一流大學設有本科生交換/訪學項目、研究生聯合培養/雙博士項目,建有對接國際一流大學課程體系的“機械工程全英文教學專業(智能制造與車輛方向)”,并設有面向來華留學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點各2個。2019年,本科生在讀期間出國(境)比例超過50%,本科生畢業出國深造人數達140人;研究生出國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及交流191人次,在讀學歷教育國際留學生150余人。學院是我校規模最大的學院,自學校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實施六年以來,學院KPI一直名列全校第一。2016年,我院機械工程學科完成國際學科評估,被世界知名學者組成的評估專家組評定為整體“亞洲一流水平”。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機械工程為A類學科(全國并列第5)、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B+學科(全國并列第9)。2020年,ESI工程學科排名全球第42名,USNews排名全球第32名。作為中國知名的機械類專業學院,學院綜合實力處于中國國內同類高校前列,為中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工業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學院從1943年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機械工程系發展而來,本著為國家培養工業建設的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在國家各個工業領域做出了卓著貢獻的人才,其中包括我國著名火炮總設計師蘇哲子院士、著名車輛電動化領域專家孫逢春院士、著名車輛傳動專家項昌樂院士、著名車輛設計專家毛明院士、原中共海南省委書記兼省長阮崇武、空軍上將劉振起、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兼黨組書記張俊九、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黨組書記焦開河、華瑞世紀集團董事長、中國綠色能源基金副主席、北理工校董會副董事長陳立光等杰出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集成電路與電子學院是原來的信息與電子學院學院分成了兩部分,信院對應一級學科的信息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與電子學院對應的一級學科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集成電路工科學與工程。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第一個中國地方院校雷達設計與制造專業,是我國首批從事雷達、遙控遙測領域科研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單位之一。1956年,以雷達設計與制造專業為基礎建立無線電工程系(五系)。1971年,無線電工程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2002年,電子工程系參與組建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08年,以原電子工程系為基礎重組為信息與電子學院。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學院已成為我國電子信息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科學探索和高新技術研發的重要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計算機學院始建于1958年,是全國最早設立計算機專業的高校之一。2018年4月,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網絡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合并成立新的計算機學院。學院累計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15000余名。計算機科學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學科排名進入全國前10%。計算機學院現有教職工198人,其中專任教師149人,專任教師中正高職34人,副高職60人,博士生導師4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128人。學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成員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9人。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首批獲得“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設軟件理論與大數據、媒體計算與智能感知、語言智能與社會計算、計算機系統與網絡4個學科方向。“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下設網絡攻防與對抗技術、網絡情報分析與決策、密碼學及應用安全3個學科方向。學院擁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北京市重點學科、“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國防重點學科、“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等多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網絡等級保護關鍵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兩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同時擁有智能信息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海量語言信息處理與云計算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信部信息智能處理與內容安全重點實驗室、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軟件安全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工程中心(網絡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擁有國家級大學生計算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北京市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北京市數字媒體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教學平臺。與美國ALTERA公司、美國德州儀器、美國賽靈思公司、香港大學、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成立了6個聯合實驗室。近5年來,學院牽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到校經費近3億元,其中50%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973計劃課題和國家863計劃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國防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0余項。學院在語言信息處理、云計算與大數據、計算機視覺、數字表演與仿真、軟件安全等方向已形成一定的優勢和影響力,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相關軍事部門、國防工業企業、國家安全機關的核心業務,以及央視春晚、奧運會開閉幕式、閱兵式等大型活動的創編排演和安全保障,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17年,我校計算機科學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排名進入全國前10%。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38萬
] -
北京理工大學成人高等教育始于1956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現在建制為: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培訓中心,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學院充分依托學校雄厚的師資隊伍和豐富的辦學資源,堅持以“依法辦學、規范管理、注重質量、提高效益”為工作方針,努力營造和諧氛圍。學院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服務能力,注重內涵建設,在穩定教育教學工作秩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推進改革,學院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學院現有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夜大、函授)、現代遠程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培訓、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等多種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包括碩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和??平逃瑢W歷教育規模達31000余人。學院目前下設辦公室、招生辦公室、教學辦公室、學生辦公室/團委、學籍部、財務室、資源與技術部、培訓部、遠程學習中心、現代教育技術學研究所等部門。承擔著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平臺開發、研究生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及管理服務等一系列任務,在各項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曾多次獲教育部、行業主管部門和北京市教委授予的“全國普通高校成人高教先進單位”、“北京市繼續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在社會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學院位于中關村校區內,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擁有良好的辦公環境,現代化的辦公設施,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健全的黨、團組織和嚴格的管理措施,是全國莘莘學子求知的殿堂,也是精英人才施展才華的天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人興家國,文行天下,以文化人,逐夢韶華。發軔于政治理論課程,發展于人文社科培育,興盛于精品文科建設,茁壯于一流人才培養。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秉承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育工作中,始終開拓進取,不斷創造輝煌。學院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從抗戰時期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建國后的政教系,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文社會科學部、人文社會科學系,追隨著新中國日新月異的奮進步伐,依循著學校砥礪耕耘的發展道路,一路從延安輾轉到北京,歷盡艱辛,走向光明。1999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正式成立,學院始終肩負著人文社科建設、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使命,先后孕育和發展了教育學、經濟學、哲學、理學、文學、法學、語言學等諸多學科,為學校一流大學建設奠定基石。學院硬件設施設備完善,教學管理服務一流,人才培育理念先進,師資隊伍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88人,在68名專任教師中,正高14人,副高30人,有2人現任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外籍教授2人。學院堅持一流導向、國際視野,本科生國際化交流位居全校前列,已同英國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50余所境外著名高校和2個境外機構組織達成學術科研及國際交流戰略合作。學院蘊藉深厚、積微成著,在教育教學方面已形成多學科、多層次的辦學體系,橫跨教育學、經濟學、文學等多個學科專業領域,現設有經濟學、社會工作等本科專業,擁有教育學博士一級學位授權點,教育學、理論經濟學碩士一級學位授權點,教育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學校人文素質教研部、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秘書處設在學院,學院還設有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中心,是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以教學科研相長為目標,教師主持和參與的成果分別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獎3項,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程3門;學院年均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等校外科研項目25項,近兩年年均獲批校內外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學院每年向國家與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200余人,其中,應屆本科生就業率98%以上,研究生就業率100%,學生深造率達60%以上。學院鼓勵學生開拓創新、學以致用。在學術科技與創新實踐領域,學院學生年均發表論文100余篇,核心期刊占比22%;在學校“世紀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院連續六年獲得組織獎和優勝杯,以人文社科類第一名的成績曾連續五年榮獲博雅杯,學生項目多次榮獲北京市“挑戰杯”特等獎等榮譽;學院鼓勵學生胸懷家國、服務社會、建功立業新時代,通過豐富多彩的寒暑期社會實踐,應用學識,知行合一,社會實踐工作成果居全校領先位置,連年榮獲學校社會實踐優秀組織獎。學院品牌項目“天橋大學生社區主任助理”暑期社會實踐團入選2018年北京高校師生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雙百行動計劃”團隊。學院黨委嚴抓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建設,重視黨員先鋒模范的作用發揮,推動黨員積極開展理論學習、社會服務,培養出大批優秀師生黨員及黨務工作者。同時,學院黨委積極創新黨建工作模式,以黨員培育為目的創辦學院二級黨校、以“思想入黨”為主題創建黨建工作室、以黨員教育為專題創作系列微視頻、微黨課,以思想引領為目標實施黨員紅色根據地實踐教育。學院黨建思政工作富有成效,多項活動獲評優秀組織獎,并獲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輔導員獲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北京高校德育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學院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圍繞學生、關愛學生,重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培養學生人文學識、人文素養、人文情懷,設立學院分團委、學生會、研究生會、共產主義學習實踐會、新聞宣傳中心、學術實踐中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7大學生組織,通過開展黨團員教育、心理健康節、129合唱比賽、五四舞蹈大賽、社會志愿服務、學術沙龍、攝影大賽、深秋歌會等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院重視人文素質教育,連續多年承辦校級人文素養活動月和北京市中華經典誦讀吟唱比賽校內賽,教師積極參與指導校藝術團各項演出,營造人文氛圍濃郁的校園文化。理工精神、人文底蘊,綻放時代光芒。新時代,新征程,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必將繼往開來、守正創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的目標砥礪奮進,與莘莘學子一起承載著偉大夢想揚帆起航!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