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 地區: 湖北、河南、云南等
- 班型:周末班
- 學制:2~3年
- 學費:¥2.00~9.00萬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招生方式
同等學力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昆明理工大學創建于1954年,時名為昆明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云南工業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行業特色、區域特色鮮明,經濟、管理、哲學、法學、文學、藝術、醫學、農學、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云南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和類別齊全的重點大學,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給予學校“全國著名高校”的贊譽。學?,F有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占地3915余畝,主校區為呈貢校區,位于昆明市呈貢大學城。60多年的建設發展,現已形成了以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優勢學科,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農業工程等為支撐學科,生物學、醫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等為新興學科的特色鮮明“大有色”優勢學科群。2015年以來,學校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先后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F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3個、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點學科9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省級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含1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4種;有110個本科專業、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在全國設有近44個函授站(點),有56個夜、函大本??茖I;在全省有33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中心,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云南省軍隊轉業干部教育培訓基地1個,云南省省級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1個。學校設有2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學部、7個研究院、13個臨床教學基地(含9個附屬醫院、3個教學醫院、1個實習醫院),3個應用人才培養基地,設有城市學院,專門培養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生;設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117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1865人,2018年有各類長短期留學生1609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在學校設有“駐昆明理工大學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現有145名國防生在讀。建校至今已培養各類學生29.2萬余人。學校有教職工3852人,其中,專任教師2459人,教授、副教授職稱人員1360人。學?,F有院士9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千人”)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12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2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及教師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7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4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高層次人才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人才培養激勵專項10人,云南省“興滇人才獎”2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云嶺學者”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南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0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96人、后備人才46人,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13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26人,云南省“千人計劃”青年人才4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1人,云嶺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人,云南省教學名師19人,云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17個。2000年以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標志性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36項;出版論著2041本,專利授權9852項;2018年科研經費規模達11.02億元。學校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超硬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技術、創業)等國家級平臺19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環保部工程技術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級檢驗站、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省級產學研聯合開發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園、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級平臺9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云南省創新團隊、云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等共43個,甲級資質的設計研究院1所。學校是教育部認定的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5項;是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入選學校,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1項;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和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規劃”學校,有8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項目。學校有5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評估、15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8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雙語示范課程2門、國家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精品教材1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4部,獲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2項。學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個、卓越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小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東南亞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圖書館藏書313.8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48萬種,中外文紙質期刊累計5500種,網絡數據庫154個,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國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西南地區有色金屬專業文獻信息中心”,加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保障系統(CALIS)。學校與50余個國家、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關系。在面向周邊國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養、國際技術轉讓,面向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響力;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等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聘請多名外籍院士擔任首席客座教授,其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簡·米勒先生榮獲2018年度國家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與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合作承辦孔子學院,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商學院合作承辦哥本哈根商務孔子課堂,在老撾、泰國設立境外辦學項目;在瀾湄合作、亞歐合作、中國與東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重要國際及區域合作機制中,作為中國高校代表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將繼續努力深化拓展教育對外開放,積極融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學正堅持內涵發展、開放發展,秉承“明德任責、致知力行”的校訓,搶抓歷史機遇,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詳情]
-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合校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15年,學校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73位。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學校占地面積5195畝,建筑面積266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有122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4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55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42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22人次“973項目”(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6位“863項目”計劃領域專家、7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56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3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2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4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人數、9個“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 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高端智庫、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定期公開出版34種專業刊物。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69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余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F有普通本科生29738人,碩士研究生18817人,博士研究生7256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537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4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5個國家和地區的415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于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百余年的風雨,百余年的磨礪,百余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詳情]
-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是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共建的“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辦領導。“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后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谷諔馉幤陂g,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新中國成立后,暨南大學于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改革開放后,學??焖侔l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2011年4月,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政府簽署共建暨南大學協議。2015年6月,學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恪守“忠信篤敬”之校訓,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7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各類人才30余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暨南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國首批試行學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辦醫學院的大學,最早設立華僑華人問題研究機構的大學,最早創設商科的大學……目前,學校學科齊全,文理工醫兼備,設有37個學院和研究生院,有62個系,十余個直屬研究院(所);有本科專業9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7種;有博士后流動站1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近年來,在師生的努力下,學校學科建設和實力明顯提升。目前,學校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4個、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1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4個。學校的工程學、化學、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排名中,我校7個一級學科上榜,其中應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中藥學并列全國第五,中國語言文學、統計學并列全國第八,基礎醫學列第十一,光學工程列第十四。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優化,有專任教師225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長江學者”15人,“千人計劃”專家15人,“杰青”獲得者18人,“珠江學者”36人,教授673人,副教授848人,博士生導師623人,碩士生導師1270人。學校的辦學影響日益擴大,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已經成為海外華裔及港澳臺地區學生報考深造首選的熱門高校,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港澳臺僑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卓越教育”國家級培養項目3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9項,國家級精品類課程20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截至2018年3月,在校各類學生5589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862人,研究生926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78人、碩士研究生8183人)。來自11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11745人,高居全國第一。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社團活動精彩紛呈,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運會等多種國內外文體藝等賽事中屢創佳績,暨南健兒蘇炳添、陳艾森等在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上為國爭光,令國人振奮。學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畢業生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一直位居同類院校前列。學??蒲袑嵙χ鸩皆鰪?,現設有國家部省級科研平臺83個??蒲谐晒T果累累,學校近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SCI等權威索引收錄的國際論文數量持續增長;2011-2017年,學校共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3項,獲得第六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0項,第七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8項,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論文11篇。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國際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335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招生院校,在全球66個國家設立106個招生報名點,設有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學院,獲教育部批準招生的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2017年正式開學,在校外國留學生2732人,其中本科生1752人,研究生264人。學校學風濃郁,人才輩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門等地較為集中。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李嵐清,著名僑領、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李光前,前泰國議會主席、副總理許敦茂,中國兩院院士譚其驤、鄧錫銘、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陳鎮和(華僑)、符保盧、符克(華僑),以及近年來內地和港澳臺地區許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學不同時期的杰出校友。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設有五個校區,校本部在廣州市石牌。校園占地總面積212.14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57.37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40.17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346萬冊。學校設有22所附屬醫院,其中三甲醫院10所。21世紀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的暨南大學更加任重道遠。在新的世紀,全體暨南人將繼續堅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弘揚“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堅持“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力實施“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為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
-
青島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醫、法、藝、教等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國家“111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山東省屬重點建設的大學和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榮獲“山東省第一屆省級文明校園”榮譽稱號,被社會贊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0年的沈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1956年遷至青島。1958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組建為山東化工學院,開始了正式舉辦高等教育的歷程。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青島化工學院,1998年由化學工業部劃轉到山東?。?001年青島工藝美術學校并入,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2009年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投入使用,2016年山東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學校事業發展不斷譜寫新篇章。當前,學校形成了青島、高密、濟南“三地五校區”的辦學格局,校舍面積92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300萬余冊,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雙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青3人,國家優青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全國優秀教師1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8人,“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團隊領軍人才”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教授)、海外特聘專家和青年專家32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山東省學科帶頭人5人,山東省重點學科(實驗室)“首席專家”4人,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3人,山東省杰青8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4人。學校學科、專業特色鮮明,現擁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設有76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為代表的多個優勢特色學科群,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等三個學科進入了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入選山東省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行列,數量和影響力居省屬高校前茅。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9個學科進入前70%,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為B+,為省屬工科高校唯一。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立項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9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16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教學團隊;43門省級精品課程;12名省級教學名師;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學校堅持科研興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先后獲得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杜邦科技創新獎,2011年以來科研經費連續7年過億元,累計達到13.6億元??萍紕撔缕脚_建設成績顯著,現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層面創新平臺數達到8個,數量位居山東省屬高校前列。擁有3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35個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校始終堅持走政產學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已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已經達到了7家,分別是軟控股份有限公司、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賽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金王集團、青島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高校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青科大模式”廣受贊譽,并被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以典型經驗和做法進行深度報道。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完善對外交流與合作機制,同2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所國(境)外高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獲得1個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基本形成了涵蓋理、工、藝等學科專業多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格局。其中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學院,納入中德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范例。引進德國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啟動中德雙元工程學院(中德校區)建設。牽頭共建泰中國際橡膠學院,是山東首個在境外設立的辦學機構,邁出了學校境外辦學第一步。學校第十次黨代會繪就了“三步走”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建設“有精神、有文化、有責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當前,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圍繞國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目標要求,堅持“內涵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特色發展”的路徑選擇,主動對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發揚“科大精神”、踐行“橡膠品格”、貫徹“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強化擔當、狠抓落實,向著建設“雙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堅實邁進 [詳情]
-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開封。這里曾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后兩場全國會試在這里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里劃上句號。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中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后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后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范學院。后又經開封師范學院、河南師范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簽訂共建協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2017年9月順利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百余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并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在以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近60萬名各類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學部委員57人,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學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擴大招生、新校區建設等,在提高辦學層次、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擴大發展規模、辦學空間、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已經成為一所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先后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是世界大學聯合會和亞太大學聯合會成員。河南大學現設有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外語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土木建筑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淮河臨床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軟件學院、民生學院、國際漢學院、歐亞國際學院、邁阿密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公共體育教研部等學院(部),97個本科專業,4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教職工4300多人,其中專兼職工作的院士14人,正副高級職稱1700人。全日制在校生5萬人,其中研究生近1萬人,留學生500人。學校擁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效顯示與照明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學、黃河中下游數字地理技術實驗室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4個。建有國家教育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部體育藝術師資培訓培養基地、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等5個國家級教育、科研基地。辦有出版社和多種學術刊物,圖書館有紙質圖書520萬冊、電子圖書700多萬件。校區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筑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的高校,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近年來,習近平、李克強、江澤民、賈慶林、李嵐清、吳官正、李長春等領導同志先后蒞校視察,對河南大學的發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江澤民同志視察時親筆書寫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河南大學辦成全國一流高校”的題詞。2012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為河南大學建校100周年題詞“辦好河南大學振興中原教育”。河南省委、省政府歷來也十分重視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把河南大學作為河南省重點建設高校給予重點扶持。2011年,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河南大學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專門頒布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學振興計劃(2011—2020年)》,進一步確立河南大學重點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河南大學的發展正面臨著重大的機遇。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以來,學校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立完善適應于一流大學發展的大學治理體系,學校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在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攀升。到2035年,以文、理、醫、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更加完善,若干重要學科躋身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學校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基礎。到本世紀中葉,躋身綜合性、研究型、有較大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百年的風雨和磨礪,百年的奮斗與輝煌,河南大學正乘風揚帆,充滿信心,朝著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方向邁進 [詳情]
-
昆明理工大學創建于1954年,時名為昆明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云南工業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行業特色、區域特色鮮明,經濟、管理、哲學、法學、文學、藝術、醫學、農學、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云南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和類別齊全的重點大學,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給予學校“全國著名高校”的贊譽。學?,F有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占地3915余畝,主校區為呈貢校區,位于昆明市呈貢大學城。60多年的建設發展,現已形成了以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優勢學科,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農業工程等為支撐學科,生物學、醫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等為新興學科的特色鮮明“大有色”優勢學科群。2015年以來,學校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先后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F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3個、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點學科9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省級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含1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4種;有110個本科專業、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在全國設有近44個函授站(點),有56個夜、函大本專科專業;在全省有33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中心,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云南省軍隊轉業干部教育培訓基地1個,云南省省級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1個。學校設有2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學部、7個研究院、13個臨床教學基地(含9個附屬醫院、3個教學醫院、1個實習醫院),3個應用人才培養基地,設有城市學院,專門培養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生;設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117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1865人,2018年有各類長短期留學生1609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在學校設有“駐昆明理工大學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現有145名國防生在讀。建校至今已培養各類學生29.2萬余人。學校有教職工3852人,其中,專任教師2459人,教授、副教授職稱人員1360人。學?,F有院士9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千人”)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12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2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及教師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7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4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高層次人才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人才培養激勵專項10人,云南省“興滇人才獎”2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云嶺學者”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南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0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96人、后備人才46人,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13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26人,云南省“千人計劃”青年人才4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1人,云嶺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人,云南省教學名師19人,云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17個。2000年以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標志性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36項;出版論著2041本,專利授權9852項;2018年科研經費規模達11.02億元。學校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超硬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技術、創業)等國家級平臺19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環保部工程技術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級檢驗站、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省級產學研聯合開發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園、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級平臺9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云南省創新團隊、云南省高??萍紕撔聢F隊等共43個,甲級資質的設計研究院1所。學校是教育部認定的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5項;是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入選學校,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1項;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和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規劃”學校,有8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項目。學校有5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評估、15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8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雙語示范課程2門、國家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精品教材1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4部,獲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2項。學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個、卓越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小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東南亞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圖書館藏書313.8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48萬種,中外文紙質期刊累計5500種,網絡數據庫154個,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國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西南地區有色金屬專業文獻信息中心”,加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保障系統(CALIS)。學校與50余個國家、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關系。在面向周邊國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養、國際技術轉讓,面向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響力;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等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聘請多名外籍院士擔任首席客座教授,其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簡·米勒先生榮獲2018年度國家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與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合作承辦孔子學院,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商學院合作承辦哥本哈根商務孔子課堂,在老撾、泰國設立境外辦學項目;在瀾湄合作、亞歐合作、中國與東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重要國際及區域合作機制中,作為中國高校代表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將繼續努力深化拓展教育對外開放,積極融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學正堅持內涵發展、開放發展,秉承“明德任責、致知力行”的校訓,搶抓歷史機遇,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詳情]
-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合校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15年,學校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73位?;仨^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學校占地面積5195畝,建筑面積266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有122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4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55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42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22人次“973項目”(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6位“863項目”計劃領域專家、7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56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3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62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4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人數、9個“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 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高端智庫、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定期公開出版34種專業刊物。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69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余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29738人,碩士研究生18817人,博士研究生7256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537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4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5個國家和地區的415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于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百余年的風雨,百余年的磨礪,百余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詳情]
-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是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共建的“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辦領導。“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后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谷諔馉幤陂g,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新中國成立后,暨南大學于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改革開放后,學??焖侔l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2011年4月,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政府簽署共建暨南大學協議。2015年6月,學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恪守“忠信篤敬”之校訓,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7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各類人才30余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暨南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國首批試行學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辦醫學院的大學,最早設立華僑華人問題研究機構的大學,最早創設商科的大學……目前,學校學科齊全,文理工醫兼備,設有37個學院和研究生院,有62個系,十余個直屬研究院(所);有本科專業9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7種;有博士后流動站1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近年來,在師生的努力下,學校學科建設和實力明顯提升。目前,學校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4個、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1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4個。學校的工程學、化學、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排名中,我校7個一級學科上榜,其中應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中藥學并列全國第五,中國語言文學、統計學并列全國第八,基礎醫學列第十一,光學工程列第十四。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優化,有專任教師225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長江學者”15人,“千人計劃”專家15人,“杰青”獲得者18人,“珠江學者”36人,教授673人,副教授848人,博士生導師623人,碩士生導師1270人。學校的辦學影響日益擴大,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已經成為海外華裔及港澳臺地區學生報考深造首選的熱門高校,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港澳臺僑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卓越教育”國家級培養項目3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9項,國家級精品類課程20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截至2018年3月,在校各類學生5589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862人,研究生926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78人、碩士研究生8183人)。來自11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11745人,高居全國第一。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社團活動精彩紛呈,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運會等多種國內外文體藝等賽事中屢創佳績,暨南健兒蘇炳添、陳艾森等在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上為國爭光,令國人振奮。學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畢業生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一直位居同類院校前列。學校科研實力逐步增強,現設有國家部省級科研平臺83個??蒲谐晒T果累累,學校近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SCI等權威索引收錄的國際論文數量持續增長;2011-2017年,學校共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3項,獲得第六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0項,第七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8項,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論文11篇。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國際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335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招生院校,在全球66個國家設立106個招生報名點,設有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學院,獲教育部批準招生的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2017年正式開學,在校外國留學生2732人,其中本科生1752人,研究生264人。學校學風濃郁,人才輩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門等地較為集中。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李嵐清,著名僑領、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李光前,前泰國議會主席、副總理許敦茂,中國兩院院士譚其驤、鄧錫銘、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陳鎮和(華僑)、符保盧、符克(華僑),以及近年來內地和港澳臺地區許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學不同時期的杰出校友。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設有五個校區,校本部在廣州市石牌。校園占地總面積212.14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57.37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40.17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346萬冊。學校設有22所附屬醫院,其中三甲醫院10所。21世紀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的暨南大學更加任重道遠。在新的世紀,全體暨南人將繼續堅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弘揚“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堅持“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力實施“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為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
-
青島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醫、法、藝、教等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國家“111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山東省屬重點建設的大學和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榮獲“山東省第一屆省級文明校園”榮譽稱號,被社會贊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0年的沈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1956年遷至青島。1958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組建為山東化工學院,開始了正式舉辦高等教育的歷程。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青島化工學院,1998年由化學工業部劃轉到山東??;2001年青島工藝美術學校并入,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2009年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投入使用,2016年山東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學校事業發展不斷譜寫新篇章。當前,學校形成了青島、高密、濟南“三地五校區”的辦學格局,校舍面積92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300萬余冊,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雙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青3人,國家優青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全國優秀教師1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8人,“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團隊領軍人才”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教授)、海外特聘專家和青年專家32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山東省學科帶頭人5人,山東省重點學科(實驗室)“首席專家”4人,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3人,山東省杰青8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4人。學校學科、專業特色鮮明,現擁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設有76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為代表的多個優勢特色學科群,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等三個學科進入了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入選山東省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行列,數量和影響力居省屬高校前茅。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9個學科進入前70%,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為B+,為省屬工科高校唯一。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立項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9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16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教學團隊;43門省級精品課程;12名省級教學名師;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學校堅持科研興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先后獲得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杜邦科技創新獎,2011年以來科研經費連續7年過億元,累計達到13.6億元??萍紕撔缕脚_建設成績顯著,現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層面創新平臺數達到8個,數量位居山東省屬高校前列。擁有3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35個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校始終堅持走政產學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已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已經達到了7家,分別是軟控股份有限公司、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賽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金王集團、青島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高校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青科大模式”廣受贊譽,并被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以典型經驗和做法進行深度報道。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完善對外交流與合作機制,同2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所國(境)外高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獲得1個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基本形成了涵蓋理、工、藝等學科專業多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格局。其中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學院,納入中德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范例。引進德國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啟動中德雙元工程學院(中德校區)建設。牽頭共建泰中國際橡膠學院,是山東首個在境外設立的辦學機構,邁出了學校境外辦學第一步。學校第十次黨代會繪就了“三步走”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建設“有精神、有文化、有責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當前,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圍繞國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目標要求,堅持“內涵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特色發展”的路徑選擇,主動對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發揚“科大精神”、踐行“橡膠品格”、貫徹“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強化擔當、狠抓落實,向著建設“雙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堅實邁進 [詳情]
-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開封。這里曾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后兩場全國會試在這里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里劃上句號。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中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后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后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范學院。后又經開封師范學院、河南師范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簽訂共建協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2017年9月順利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百余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并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在以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近60萬名各類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學部委員57人,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學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擴大招生、新校區建設等,在提高辦學層次、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擴大發展規模、辦學空間、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已經成為一所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先后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是世界大學聯合會和亞太大學聯合會成員。河南大學現設有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外語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土木建筑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淮河臨床學院、第一臨床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軟件學院、民生學院、國際漢學院、歐亞國際學院、邁阿密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公共體育教研部等學院(部),97個本科專業,4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F有教職工4300多人,其中專兼職工作的院士14人,正副高級職稱1700人。全日制在校生5萬人,其中研究生近1萬人,留學生500人。學校擁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效顯示與照明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學、黃河中下游數字地理技術實驗室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4個。建有國家教育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部體育藝術師資培訓培養基地、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等5個國家級教育、科研基地。辦有出版社和多種學術刊物,圖書館有紙質圖書520萬冊、電子圖書700多萬件。校區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筑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的高校,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近年來,習近平、李克強、江澤民、賈慶林、李嵐清、吳官正、李長春等領導同志先后蒞校視察,對河南大學的發展寄予厚望。2004年7月江澤民同志視察時親筆書寫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河南大學辦成全國一流高校”的題詞。2012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為河南大學建校100周年題詞“辦好河南大學振興中原教育”。河南省委、省政府歷來也十分重視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把河南大學作為河南省重點建設高校給予重點扶持。2011年,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河南大學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專門頒布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學振興計劃(2011—2020年)》,進一步確立河南大學重點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河南大學的發展正面臨著重大的機遇。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以來,學校確定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立完善適應于一流大學發展的大學治理體系,學校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在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攀升。到2035年,以文、理、醫、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更加完善,若干重要學科躋身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學校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基礎。到本世紀中葉,躋身綜合性、研究型、有較大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百年的風雨和磨礪,百年的奮斗與輝煌,河南大學正乘風揚帆,充滿信心,朝著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方向邁進 [詳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可以免费看av
|
三级网站免费观看
|
欧美视频1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麻豆专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最新免费av网站
|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之草原avav久久
|
永久91嫩草亚洲精品人人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
男女污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污|
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日韩一级黄色片
|
成人在线看片
|
日韩三级在线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网在线观看
|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九九综合久久
|
国产真实精品久久二三区
|
国产日
|
超碰在线久
|
www.色午夜.com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毛片av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南
|
99久草|
999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软件
|
久久久久人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秋霞
|
欧美一区二区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综合一区
|
成人性视频免费网站
|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
牛牛av|
污视频免费在线看
|
久久久久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