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
- 地區: 安徽、山西、遼寧等
- 班型:周末班、網絡班
- 學制:2.5~5年
- 學費:¥2.40~6.00萬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招生方式
同等學力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南開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學校南遷。1938年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被譽為“學府北辰”。1946年回津復校并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后,經歷高等教育院系調整,成為文理并重的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中國旅游管理干部學院相繼并入,經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支持,學校發展成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15年9月新校區建成啟用后,南開大學初步形成了八里臺校區、津南校區、泰達學院“一校三區”辦學格局。南開大學堅持“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弘揚“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的傳統和“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以“知中國,服務中國”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來為楷模,作育英才,繁榮學術,強國興邦,傳承文明,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南開大學占地455.18萬平方米,其中八里臺校區占地122.50萬平方米,津南校區占地245.89萬平方米,泰達學院占地6.72萬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195.88萬平方米。按照“獨立辦學、緊密合作”的原則,與天津大學全面合作辦學。南開大學是國內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之一。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有專業學院24個,學科門類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等。學校積極構建和發展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有本科專業84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不在一級學科覆蓋下的二級博士點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8個。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覆蓋35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一級學科天津市重點學科32個。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環保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3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3個,天津市工程中心4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9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外專局“111”創新引智基地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5個,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南開大學擁有一支公能兼備、業務精湛、奮發有為、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有專任教師204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74人、碩士生導師865人,教授791人、副教授831人。有兩院院士10人(人事關系在本校8人)(其中:中科院9人,中國工程院1人),“863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2人(13人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7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5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3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1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0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1人、主要成員2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1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0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6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21人,教育部“教學名師獎”獲得者8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9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7人,天津市“千人計劃”入選者182人,天津市杰出人才5人,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3人,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0人,天津市“13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55人。南開大學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體系。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6902人,其中本科生14708人,碩士研究生8731人,博士研究生3463人。有網絡專科學生58317人,網絡本科學生37680人。南開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國內外公認的優秀科研成果。2007年以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7項、國家級精品課35門、精品視頻公開課15門,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累計入選20篇。11項成果獲2016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2016年,被SSCI收錄論文39篇,被CSSCI收錄論文1297篇,被SCI收錄論文1392篇,EI收錄論文817篇。近十年來,SCI論文累計被引用篇數12564篇,累計被引用次數210847次,被引用次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15位;篇均被引用次數16.78次,在全國累計被引用次數較多的高校中保持第1位。南開大學秉承“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優良傳統,積極發揮學科、人才和技術優勢,努力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特別是全方位服務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中國APEC研究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濱海開發研究院、教育與產業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津南研究院、統計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是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團”和“人才庫”。學校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則,全面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積極推動各類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一批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2014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第二批“2011計劃”認定,成為我國經濟學領域首個獲批的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不斷強化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珍視“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以“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強化基礎、拓寬專業、嚴格管理、保證質量”為教學指導思想,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把“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作為育人的基本環節,以杰出校友周恩來為楷模,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開辦“創業班”,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打造創業服務和項目預孵化的實體平臺。制定實施《南開大學“十三五”素質教育實施綱要》,出臺《本科生素質發展輔學指導意見》,建立“立公增能”學生素質發展輔學支持體系,全面構建南開特色的“公能”素質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南開大學以優良校風著稱,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青年學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豐富高雅、活潑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南開畢業生以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富于開拓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受到社會各界青睞。南開大學有著廣泛的國際影響,與國際知名的320多所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承建了美國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等9所海外孔子學院,2012年、2015年兩次獲評“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院校”。學校承擔了國家漢語對外教育培訓任務,推出了牛津項目等一批水平較高的海外學習項目,參加了達沃斯全球大學領導者論壇,主辦了“‘一帶一路’中西文化對話”、“‘一帶一路’建設與天津發展的新機遇國際研討會”,籌辦了“天津論壇”,承擔了國際公立大學聯盟(IFPU)秘書處工作,首批入選國家漢辦“新漢學國際研修計劃”,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聯合設立南開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聯合研究生院,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南開大學先后授予數學家陳省身、物理學家吳大猷、經濟學家揚•米爾達爾、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國際著名人士名譽博士稱號。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羅伯特•蒙代爾、彼得•杜赫提、卡爾•巴里•夏普萊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為名譽教授,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著名政治家、企業家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南開大學將繼續堅持南開道路,光大南開品格,弘揚南開精神,堅持育人為本,強化質量特色,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強勢學科、教育質量提升、科研創新、服務濱海、國際化六大戰略,為建設南開品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創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于1995年3月合并、組建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近60年來,學校已發展為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和工學等六大學科,以經濟學、管理學為重要特色和突出優勢,各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類大學。首經貿校本部位于豐臺區花鄉,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紅廟校區位于朝陽區紅廟,以留學生和成人教育為主。學校擁有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統計學等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統計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本科教育設43個專業。學校共設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勞動經濟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信息學院、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財政稅務學院、法學院、金融學院、統計學院、外國語學院、華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經濟管理學院、體育部、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9個教學單位。學校勞動經濟學獲批國家級重點學科,并入選教育部“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應用經濟學、統計學獲批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分列88所參評高校的第12位、第15位,均列財經類高校第5位。企業管理、會計學獲批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政治經濟學等7個學科獲批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經濟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統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經濟學、統計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獲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政治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獲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財務會計、國際經濟學、國際商務獲批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群教學團隊、經濟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家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學國際化人才培養實驗區被評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會計學院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獲批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走進管理的世界》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學校獲評“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目前,學校在籍學生17,948人,其中本科生9,908,專科生221,碩士研究生2,797,博士研究生351,留學生1,016人,成人教育學生3,655人。近年來,學校本科招生錄取分數始終在市屬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畢業生考研和出國比例不斷提高,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學校教職工1,471人,其中各類專職教師813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67%,其中教授等正高職專業技術人員172人,副教授等副高職專業技術人員301人。博士生導師68人,碩士生導師418人。學校在職教師中,入選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中國“千人計劃”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3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8人,北京市海聚項目7人。學校從2006年起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并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師促進中心),是北京市最早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教師職業促進的教師自治組織,學校“非行政化運行模式的教師促進中心(OTA)建設與發展”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為北京市協同創新中心。學校擁有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CBD發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基地等市級研究機構,以及人口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等30個校級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研究》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人口與經濟》是我國最早創刊的人口學類期刊之一,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200個重要期刊之一。學校與28個國家和地區的117所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等有學術交流與合作往來。學校自1986年開始招收留學生,現已發展形成多層次、多科性的國際人才培養體系,學生類別包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級進修生、普通進修生、語言生和各類短期生等。學校于2007年開辦全英文授課的碩士班,2011年開辦全英文授課的博士班。目前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校就讀,2016年達1,016人。學校將繼續堅持“立足北京、服務首都、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秉承“崇德尚能,經世濟民”的校訓,以培養適應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較寬、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多科性、有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財經大學”的目標開拓奮進 [詳情]
-
北京化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為“培養尖端科學技術所需求的高級化工人才”而創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院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化工大學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原創性高新技術開發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學經過60年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動站以及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學校共設有15個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學生3675人,學歷留學生318人。學校學科實力穩步增強。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以及生物學與生物化學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的前1%。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并列第3。學校現有7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6個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門類,10個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55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涵蓋1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6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社科類省部級基地。學校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學校現有教職工2509人,其中兩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項目入選專家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2人、講座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6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 “973”首席科學家8人次,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專家3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獎者9人,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8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9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入選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71人。學校教學改革成果不斷涌現。目前已經擁有2個國家級教學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1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2個北京市級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1個北京市級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國家級資源共享課,5門省、部級雙語示范課程,37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門,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0項。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育團隊10個。學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承擔重大項目、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經費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人均科研經費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01年以來,學校已有26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大獎,擁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國家國防科工局第二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4個國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是入選國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間共建高校中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行業院校之一。2017年學校科技經費到款6.18億元,獲專利授權483項,鑒定成果7項。學校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加強。學校堅持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三權”改革。北京化工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第四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學校的科技產業擁有20多個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科技產業實體,依托學校科技和人才優勢,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經營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已形成系列技術和多種產品。近年來,結合校內優勢學科、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學校還重點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相繼成立先進材料、工業生物技術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慶、滄州、嘉興、濟源等地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學校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廣泛。學校擁有一批高水平國際合作項目,如“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 計劃”)、“高端外國專家項目”、“海外名師項目”、“學校特色項目”等,正逐步引領我校科研團隊走向世界。先后與英、美、法、德、澳、韓、日等114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關系。學校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北京化工大學巴黎居里工程師學院”于2017年正式獲得教育部批準成立。學校積極推進學生國際化交流,已經與30多所國外院校合作開展海外學習項目,2017年學生海外學習項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學生總數601人。學校持續提升師資國際化水平。2017年度,學校派出教職工158團組/286人次臨時出國(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專家763人次,在校任職的長期外籍專家共16名。2017年學校舉辦“一帶一路”大學校長論壇,來自43所中外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嘉賓共100余人參加論壇,參會的21所高校共同簽署了《“一帶一路”大學校長論壇北化宣言》。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舉全校之力推進就業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重視對學生的全過程就業指導,積極發揮學校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校有25位入選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的老師悉心指導學生自主創業,多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8.71%,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98.30%。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學,將繼續秉承“宏德博學、化育天工”的校訓和“團結奉獻、艱苦奮斗、務實力行、博學創新”的化大精神,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北化力量 [詳情]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經鄧小平、葉劍英親自批準設立的直屬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基地,也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經過3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從招生錄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學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養體制機制,建立起了適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點的“按所設系、分片教學、集中辦院、統一管理”的辦學模式。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以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直接領導下,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師資源,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事業獲得了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一所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健全、擁有6個教學研究部、40個教學院系的現代化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616人,碩士生導師989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作為我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設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截至2017年底,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1個(含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點2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7個(含自主設置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還有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稅務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7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設第八個專業學位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并通過整合自身現有教育教學資源,成立了工商學院、文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三個學院。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5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積極實行對外開放,多方發展對外教育和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多所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從1985年開始招收海外進修生,199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博士、碩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招收港澳臺地區博士、碩士研究生以來,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以自身為基礎,正式組建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招收第一屆本科生392人,高考北京地區提檔線文科613分,理科626分。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4100余人,其中港澳臺地區研究生61人和外國留學研究生28人。截止2017年底,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學位5149人,碩士學位6393人,碩士專業學位4569人。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學有所成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這些高級專門人才學成后分赴各條戰線,并迅速成長為推動經濟建設、深化理論探索、促進學術研究、帶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中堅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任院長為周揚、溫濟澤、胡繩、江流、浦山、方克立、李鐵映、武寅、劉迎秋,現任院長為黃曉勇 [詳情]
-
南開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母校。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學校南遷。1938年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被譽為“學府北辰”。1946年回津復校并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后,經歷高等教育院系調整,成為文理并重的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中國旅游管理干部學院相繼并入,經教育部與天津市共建支持,學校發展成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2015年9月新校區建成啟用后,南開大學初步形成了八里臺校區、津南校區、泰達學院“一校三區”辦學格局。南開大學堅持“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弘揚“愛國、敬業、創新、樂群”的傳統和“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理念,以“知中國,服務中國”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來為楷模,作育英才,繁榮學術,強國興邦,傳承文明,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南開大學占地455.18萬平方米,其中八里臺校區占地122.50萬平方米,津南校區占地245.89萬平方米,泰達學院占地6.72萬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195.88萬平方米。按照“獨立辦學、緊密合作”的原則,與天津大學全面合作辦學。南開大學是國內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之一。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礎寬厚、突出應用與創新的辦學特色。有專業學院24個,學科門類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等。學校積極構建和發展適應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學科體系,有本科專業84個(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不在一級學科覆蓋下的二級博士點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8個。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覆蓋35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一級學科天津市重點學科32個。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環保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3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13個,天津市工程中心4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9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外專局“111”創新引智基地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5個,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南開大學擁有一支公能兼備、業務精湛、奮發有為、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有專任教師204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74人、碩士生導師865人,教授791人、副教授831人。有兩院院士10人(人事關系在本校8人)(其中:中科院9人,中國工程院1人),“863計劃”首席科學家3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2人(13人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7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5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3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1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0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1人、主要成員2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1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0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6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21人,教育部“教學名師獎”獲得者8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9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7人,天津市“千人計劃”入選者182人,天津市杰出人才5人,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3人,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0人,天津市“13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55人。南開大學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體系。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6902人,其中本科生14708人,碩士研究生8731人,博士研究生3463人。有網絡專科學生58317人,網絡本科學生37680人。南開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國內外公認的優秀科研成果。2007年以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7項、國家級精品課35門、精品視頻公開課15門,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累計入選20篇。11項成果獲2016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2016年,被SSCI收錄論文39篇,被CSSCI收錄論文1297篇,被SCI收錄論文1392篇,EI收錄論文817篇。近十年來,SCI論文累計被引用篇數12564篇,累計被引用次數210847次,被引用次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15位;篇均被引用次數16.78次,在全國累計被引用次數較多的高校中保持第1位。南開大學秉承“知中國,服務中國”的優良傳統,積極發揮學科、人才和技術優勢,努力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特別是全方位服務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中國APEC研究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濱海開發研究院、教育與產業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津南研究院、統計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是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團”和“人才庫”。學校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則,全面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積極推動各類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一批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2014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第二批“2011計劃”認定,成為我國經濟學領域首個獲批的協同創新中心。南開大學不斷強化學生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珍視“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理念,以“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強化基礎、拓寬專業、嚴格管理、保證質量”為教學指導思想,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把“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作為育人的基本環節,以杰出校友周恩來為楷模,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開辦“創業班”,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打造創業服務和項目預孵化的實體平臺。制定實施《南開大學“十三五”素質教育實施綱要》,出臺《本科生素質發展輔學指導意見》,建立“立公增能”學生素質發展輔學支持體系,全面構建南開特色的“公能”素質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南開大學以優良校風著稱,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青年學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豐富高雅、活潑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南開畢業生以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富于開拓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受到社會各界青睞。南開大學有著廣泛的國際影響,與國際知名的320多所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承建了美國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等9所海外孔子學院,2012年、2015年兩次獲評“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院校”。學校承擔了國家漢語對外教育培訓任務,推出了牛津項目等一批水平較高的海外學習項目,參加了達沃斯全球大學領導者論壇,主辦了“‘一帶一路’中西文化對話”、“‘一帶一路’建設與天津發展的新機遇國際研討會”,籌辦了“天津論壇”,承擔了國際公立大學聯盟(IFPU)秘書處工作,首批入選國家漢辦“新漢學國際研修計劃”,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聯合設立南開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聯合研究生院,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南開大學先后授予數學家陳省身、物理學家吳大猷、經濟學家揚•米爾達爾、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新加坡總統陳慶炎、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國際著名人士名譽博士稱號。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羅伯特•蒙代爾、彼得•杜赫提、卡爾•巴里•夏普萊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為名譽教授,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著名政治家、企業家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南開大學將繼續堅持南開道路,光大南開品格,弘揚南開精神,堅持育人為本,強化質量特色,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強勢學科、教育質量提升、科研創新、服務濱海、國際化六大戰略,為建設南開品格、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創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于1995年3月合并、組建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近60年來,學校已發展為擁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和工學等六大學科,以經濟學、管理學為重要特色和突出優勢,各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類大學。首經貿校本部位于豐臺區花鄉,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紅廟校區位于朝陽區紅廟,以留學生和成人教育為主。學校擁有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統計學等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統計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本科教育設43個專業。學校共設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勞動經濟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信息學院、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財政稅務學院、法學院、金融學院、統計學院、外國語學院、華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經濟管理學院、體育部、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9個教學單位。學校勞動經濟學獲批國家級重點學科,并入選教育部“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應用經濟學、統計學獲批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分列88所參評高校的第12位、第15位,均列財經類高校第5位。企業管理、會計學獲批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政治經濟學等7個學科獲批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經濟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統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經濟學、統計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獲批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政治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政治經濟學、社會保障學獲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財務會計、國際經濟學、國際商務獲批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群教學團隊、經濟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家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學國際化人才培養實驗區被評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會計學院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獲批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走進管理的世界》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學校獲評“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目前,學校在籍學生17,948人,其中本科生9,908,專科生221,碩士研究生2,797,博士研究生351,留學生1,016人,成人教育學生3,655人。近年來,學校本科招生錄取分數始終在市屬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畢業生考研和出國比例不斷提高,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學校教職工1,471人,其中各類專職教師813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67%,其中教授等正高職專業技術人員172人,副教授等副高職專業技術人員301人。博士生導師68人,碩士生導師418人。學校在職教師中,入選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中國“千人計劃”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3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8人,北京市海聚項目7人。學校從2006年起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并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師促進中心),是北京市最早開展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教師職業促進的教師自治組織,學校“非行政化運行模式的教師促進中心(OTA)建設與發展”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研究院為北京市協同創新中心。學校擁有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CBD發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基地等市級研究機構,以及人口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等30個校級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研究》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人口與經濟》是我國最早創刊的人口學類期刊之一,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200個重要期刊之一。學校與28個國家和地區的117所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等有學術交流與合作往來。學校自1986年開始招收留學生,現已發展形成多層次、多科性的國際人才培養體系,學生類別包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級進修生、普通進修生、語言生和各類短期生等。學校于2007年開辦全英文授課的碩士班,2011年開辦全英文授課的博士班。目前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校就讀,2016年達1,016人。學校將繼續堅持“立足北京、服務首都、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秉承“崇德尚能,經世濟民”的校訓,以培養適應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較寬、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多科性、有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財經大學”的目標開拓奮進 [詳情]
-
北京化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為“培養尖端科學技術所需求的高級化工人才”而創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院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化工大學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原創性高新技術開發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學經過60年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動站以及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學校共設有15個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學生3675人,學歷留學生318人。學校學科實力穩步增強。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以及生物學與生物化學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的前1%。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并列第3。學校現有7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6個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門類,10個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55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涵蓋1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6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社科類省部級基地。學校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學校現有教職工2509人,其中兩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創新人才項目入選專家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2人、講座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6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 “973”首席科學家8人次,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專家3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獎者9人,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8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9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入選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71人。學校教學改革成果不斷涌現。目前已經擁有2個國家級教學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1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2個北京市級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1個北京市級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國家級資源共享課,5門省、部級雙語示范課程,37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門,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0項。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育團隊10個。學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承擔重大項目、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經費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人均科研經費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01年以來,學校已有26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大獎,擁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國家國防科工局第二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4個國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是入選國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間共建高校中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行業院校之一。2017年學校科技經費到款6.18億元,獲專利授權483項,鑒定成果7項。學校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加強。學校堅持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三權”改革。北京化工大學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第四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學校的科技產業擁有20多個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科技產業實體,依托學校科技和人才優勢,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經營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已形成系列技術和多種產品。近年來,結合校內優勢學科、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學校還重點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相繼成立先進材料、工業生物技術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慶、滄州、嘉興、濟源等地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學校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廣泛。學校擁有一批高水平國際合作項目,如“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 計劃”)、“高端外國專家項目”、“海外名師項目”、“學校特色項目”等,正逐步引領我校科研團隊走向世界。先后與英、美、法、德、澳、韓、日等114所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關系。學校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北京化工大學巴黎居里工程師學院”于2017年正式獲得教育部批準成立。學校積極推進學生國際化交流,已經與30多所國外院校合作開展海外學習項目,2017年學生海外學習項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學生總數601人。學校持續提升師資國際化水平。2017年度,學校派出教職工158團組/286人次臨時出國(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專家763人次,在校任職的長期外籍專家共16名。2017年學校舉辦“一帶一路”大學校長論壇,來自43所中外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嘉賓共100余人參加論壇,參會的21所高校共同簽署了《“一帶一路”大學校長論壇北化宣言》。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舉全校之力推進就業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重視對學生的全過程就業指導,積極發揮學校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校有25位入選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的老師悉心指導學生自主創業,多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8.71%,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98.30%。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學,將繼續秉承“宏德博學、化育天工”的校訓和“團結奉獻、艱苦奮斗、務實力行、博學創新”的化大精神,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北化力量 [詳情]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經鄧小平、葉劍英親自批準設立的直屬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基地,也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經過3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從招生錄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學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養體制機制,建立起了適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點的“按所設系、分片教學、集中辦院、統一管理”的辦學模式。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以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直接領導下,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師資源,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事業獲得了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一所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健全、擁有6個教學研究部、40個教學院系的現代化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616人,碩士生導師989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作為我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設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截至2017年底,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1個(含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點2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7個(含自主設置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還有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稅務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7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新增設第八個專業學位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并通過整合自身現有教育教學資源,成立了工商學院、文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三個學院。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5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積極實行對外開放,多方發展對外教育和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多所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從1985年開始招收海外進修生,199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博士、碩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招收港澳臺地區博士、碩士研究生以來,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以自身為基礎,正式組建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招收第一屆本科生392人,高考北京地區提檔線文科613分,理科626分。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4100余人,其中港澳臺地區研究生61人和外國留學研究生28人。截止2017年底,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學位5149人,碩士學位6393人,碩士專業學位4569人。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學有所成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這些高級專門人才學成后分赴各條戰線,并迅速成長為推動經濟建設、深化理論探索、促進學術研究、帶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中堅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任院長為周揚、溫濟澤、胡繩、江流、浦山、方克立、李鐵映、武寅、劉迎秋,現任院長為黃曉勇 [詳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成人免费一区
|
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国产日韩精品久久
|
日本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韩国精品久久久
|
懂色av蜜臀av粉嫩av分享
|
怡红院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av97
|
97中文字幕第十五页
|
成年人在线播放
|
欧美一级淫片丝袜脚交
|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演员表
|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
视频在线二区
|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
|
黄a大片
|
午夜av网站
|
av无遮挡|
av中文天堂
|
男女午夜视频
|
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洲视频一区
|
亚洲一区久久
|
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三
|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
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页
|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秋霞
|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