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發源于1954年錢寶鈞和方柏容兩位教授創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歷經化學纖維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學纖維系的建立和發展沿革,于1994年成立。2002年原國家輕工業部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學院現擁有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復合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和化學纖維研究所等機構。學院開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以及功能材料(新能源與光電材料方向)等四個本科專業,設有卓越班和理科試驗班。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及“化學”理學博士點。建有三大國家和部級科研基地,分別為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和先進玻璃制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學”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并被列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學科。“材料加工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學院現有教職工128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47名;在校生1898名,其中本科生988名、碩士研究生622名、博士研究生260名和留學生28名。自1954年建立專業以來,已培養畢業生9000余名。長期以來,學院在服務化學纖維工業升級改造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先后攻克了功能共聚酯、細旦丙綸、納米復合功能纖維、大容量聚酯直紡等一系列行業共性基礎問題與關鍵技術,為我國躍升為世界化纖生產第一大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積極研發國防軍工所需的戰略性新材料,特別是在高性能纖維研制中取得重大突破和進展,解決了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等戰略材料的有無問題,為我國邁入纖維強國奠定基礎。同時先進玻璃材料在神舟飛船上的成功應用顯示了學院在無機材料研究方面形成了新的特色。學院與國內外相關的大學、研究機構、公司等開展了廣泛而緊密的合作與交流(于2012年建立了Grubbs實驗室等),提升了國內外的影響力,推進了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高水平學科的建設。建設有特色、開放性、高水平的研究型學院是我們的發展目標。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00萬
] -
紡織學院始于1951年,是東華大學辦學歷史最久、學科實力最強的學院,也是我國首批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學院。以紡織學院作為主要載體的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國家一流學科和A+學科,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名列第一的位置。學院為新中國紡織工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和行業領袖,并取得一大批高水平成果,為我國紡織工業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發展愿景是建成世界一流紡織學院,培養一流紡織人才,開展一流紡織研究。學院設置紡織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和功能材料3個本科專業,擁有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生物材料與技術、紡織復合材料、數字化紡織、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和古代紡織材料與技術等7個博士、碩士學位點和1個工程博士學位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點,擁有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計量認證的東華大學紡織檢測中心等科研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124名,其中教授34名、副教授39名;承擔1200名本科生、80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0名留學生的培養任務。作為中國頂尖紡織學院,形成了“求實、創新、包容、向上”的學院文化。學院將致力于通過國際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紡織學院將建設成為在創新型紡織工業中做出突出和重大貢獻的創新型學院,始終搶占紡織教育、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把建設世界一流紡織學科的美麗畫卷,繪制在新時代的祖國大地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00萬
] -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是全國最早建立服裝類學科的高等院校之一。下設服裝設計與工程系、服裝藝術設計系、視覺傳達系、環境設計系、產品設計系、表演系、中日合作項目部、藝術學理論部、美術學部和實驗中心。開設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表演、藝術與科技等8個本科專業。擁有“服裝設計與工程”博士學位點、“設計學”博士學位點、“時尚設計與創新工程”交叉學科博士點,其中“服裝設計與工程”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上海市重點學科、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擁有設計學、藝術學理論和美術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設計學”被列為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市一流學科,是全國32所首批設立“藝術設計”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院校之一。擁有“現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550余人,教職工170余人。學院發展歷程學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系,紡織工程系1982年開始招收“紡織品設計專業”本科生,1983年成立服裝教研室。1984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第一次在全國招收本科生。1985年,服裝教研室和紡織品設計教研室從紡織工程系中分離出來,獨立組建服裝系。1985年,“工藝美術專業”第一次在全國招收本科生。1990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在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正式成立服裝學院。1995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1996年,“藝術設計學”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獲得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學院更名為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2002年和2007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連續兩次被評為服裝類國家級重點學科。2005年,學院成為全國藝術碩士點首批32個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藝術設計學”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10年,獲批立項建設“現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1年,新增設計學、藝術學理論、美術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2012年,“中日合作辦學”項目被評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名列全國第一,設計學科列全國第六、上海市第一。2012年,設計學被評為上海市一流學科。2013年,“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服務平臺”成為上海設計之都公共服務平臺認定專業平臺。2013年,“海派時尚設計及價值創造知識服務中心”被評為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臺。2013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教育培養計劃。2014年,新增“時尚設計與創新工程”交叉博士點。2015年,學院名稱規范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2015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參與上海市高峰學科I類建設,“設計學”同城協同進行上海市高峰學科IV類建設。2018年,新增“設計學”博士學位點。學院的發展目標“構建以服裝為龍頭,以設計為主體的時尚學科生態鏈,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以服裝為特色的綜合設計學院”;發展愿景是“美好學院、時尚大家”。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12.00萬
] -
東華大學是國內最早設立環境學科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1976年建立環境工程專業,是國內最早建立的環境類學科之一,1979年首批獲學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系,1999年7月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系由原中國紡織大學紡織化學工程系的環境工程專業和化工基礎教研室、原機械工程系暖通空調專業組成。學院現設有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系;設有1個公共服務平臺(中心實驗室);2011年國家環境保護部批準在本學院建設成立“國家環境保護紡織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環境工程”二級學科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2012年被評為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學院是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環保專業技術委員會主任單位,擁有國家環境影響評價甲級資質和國家環境工程專項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學院現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碩士學位點5個,工程學位碩士點3個。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6人,碩士研究生130人,本科生180人。近年來,出版教材12門,獲獎教材3門,獲各類教學成果獎10項,國家精品課程1項,上海市精品課程5項,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3項。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0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6名,其中雙聘院士2人;副教授及相應人員27人,講師、工程師19人,具有國內外博士學位的教師占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人員占60%以上。學院在“211”高校同類學科中獨樹一幟,在紡織行業污染控制和資源化研究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成果與新技術,行業影響力大。許多科研成果在我國紡織紡織集中的沿海地區環保工程中得以應用。同時在環境生物、環境監測、大氣污染控制、環境材料、固廢資源化等領域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顯示度的成果。近5年來,承擔各類項目600余項,總經費近億元,其中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20余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10多項,申請各類專利170余項,授權80余項,發表各類期刊論文800余篇,其中SCI收錄280余篇,EI收錄200余篇,ISTP收錄5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有6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應用于大型污染防治工程,累計為120余家工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學院在國內外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交流,通過合作開展科研項目、聯合培養研究生、學術訪問和講學等方式與美國、英國、加拿大、香港等海內外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目前已招收和培養本、碩、博學位留學生10多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00萬
] -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以原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機械系和交通大學紡織機械專業組為基礎建立紡織機械制造系,是學校建校初期三大系之一。1981年,機械系成為我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部門。1999年7月,成立機械工程學院。幾十年來,機械工程學院為我國機械工業特別是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近萬名機械類高級專門技術與管理人才。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外高校著名教授、政府高層領導、紡織機械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和高級專家等優秀人才。目前,全院教職工108名,其中專任教師7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高級職稱教師62人,碩士、博士學歷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2%。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600余名。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子課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及上海市等省部級科技攻關計劃系列項目。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00萬
] -
東華大學早在1978就開始招收計算機本科專業學生,1986年擁有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點,是我國較早開辦計算機專業教育并擁有該學科碩士點的重點高校之一。1993年成立計算機系。2004年6月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院設有一個交叉學科博士點企業信息化系統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三個工程領域碩士點:軟件工程和計算機技術,工程管理碩士(MEM),四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網絡工程,其中軟件工程專業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800多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生)300多名。學院現在有在職教職工63人、國外兼職教授3名、國內兼職教授14名,專任教師4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87.75%的專業教師擁有博士學位,多位教師具有海外學習經歷,形成了一支學術理論水平高、實踐動手能力強、教風嚴謹、勤懇敬業的師資隊伍。學院是上海計算機開放系統協會、上海市計算機學會數據庫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計算機用戶協會數據庫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學院擁有國家級東華萬瑞智慧醫療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上海市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上海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包括八個專業實驗室和一個基礎教學實驗室:數據庫系統實驗室、計算機應用軟件實驗室、系統軟件實驗室、計算機組成與結構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網絡工程實驗室、信息安全實驗室、網格技術實驗室、計算機系統與網絡基礎實驗室。英特爾公司還捐贈成立了東華大學-英特爾多核技術實驗室。學院先后完成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科研項目包括:核高基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和上海市科攀登計劃課題;開發了網上南京路、Ego365大型電子商務網站、康新電子商務應用系統等商務系統;組織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大學生運動會綜合信息系統、上海證券交易所智能化信息系統、紡織服裝企業信息交換系統、中國服裝文化多媒體數據庫系統、紡織ERP/TRP系統以及大型數據庫技術實訓系統、建筑CAD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目前正在承擔上海市軌道交通導乘與視頻系統的嵌入式技術應用、普適計算中位置感知技術、城市信息化智能決策指揮系統等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發。學院倡導“求真務實、和諧發展”的學院文化,其辦學思想“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才為中心。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社團組織,還創辦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大學生ACM訓練基地,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近年來,我院學生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軟件構件大賽、上海市高校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等多項賽事中成績斐然。先后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第27名(全球3000支隊伍)、亞洲菲律賓馬尼拉賽區第2名;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上海賽區各類獎項9項;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2項(個人)、二等獎4項(個人);上海市“微軟杯”軟件構件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上海市高校學生嵌入式系統設計大賽三等獎1項;第二屆"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展示評優活動實踐獎2項;第十一屆“挑戰杯”(航空航天)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世博會專項競賽三等獎1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海市選拔賽一等獎2項;第三屆“上海市青少年科研創新市長獎”提名獎1項;“中國開源軟件競賽”優秀企業創新應用獎1項;松江大學生創業大賽一等獎2項等。學院與國內十幾家著名企業、松江工業園區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與上海計算技術研究所、萬達信息技術股份公司聯合建立了“軟件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學院與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達夢數據庫有限公司、上海合勝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眾恒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并建立“東華-寶信信息資源安全利用實驗室”,“東華-達夢數據庫技術聯合實驗室”,“東華-合勝聯合實驗室”。2008年3月美國NeuLion公司投資人、著名美國華人企業家和慈善家王嘉廉先生和王嘉廉基金會投入研發基金與學院聯合成立了”王嘉廉新媒體技術東華大學實驗室“。2012年與上海云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云屹聯合實驗室”。各企業還在學院設立有“計算所”、“眾恒”、“王嘉廉”、“合勝”、“東軟”企業獎學獎教金。聯合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在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績。學院不斷加強國際學術聯系,先后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和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與美國Microsoft、Oracle、IBM等公司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經過多年的辦學積淀,學院已經形成了以“產學研”相結合的工程化培養模式為主導的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提升掌握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針對學生就業,學院還提供了Oracle、IBM、微軟、思科等主流的IT技術認證選修培訓,增強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的優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從創辦之初就把國際化辦學理念作為學院的發展戰略。為培養具有求是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優秀軟件人才,學院陸續與國外多所大學開展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合作辦學。在本科生教育培養方面,學院與瑞典中瑞典大學(MidSwedenUniversity)簽訂了交換學生項目協議,入選該項目的學生通過一年的中瑞典大學學習成績合格后將可獲得該校的學士學位。該校加入博洛尼亞計劃,在該校獲得的學分被歐洲參與博洛尼亞計劃的所有大學認可。同時此項合作入選國家留學基金為資助計劃,每年將有若干位參與交流的同學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與普渡大學卡魯梅分校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我校入選該項目的學生通過一年半到兩年時間在該校的學習,成績合格后可以獲得該校的學士學位。學院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公共教育學院簽訂了《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公共教育學院與東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作備忘錄》,與臺灣長榮大學和德國勞特林根大學簽訂了交換生合作協議,我校本科學生有機會赴兩校參加為期半年的交流學習。在碩士研究生教育層面,我院與瑞典中瑞典大學簽訂了交換學生項目協議,參加該項目的學生將有機會獲得東華大學和中瑞典大學雙方的碩士學位。和德國勞特林根大學簽訂了交換生協議,我院的優秀研究生將有機會加入該校教授的實驗室參加科研項目。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簽訂了《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與中國東華大學學分交換協議》,參加該項目的學生在修完協議商定的課程后,亦將被雙方授予碩士學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12.80萬
] -
學院1999年成立,前身為社會科學系?,F由公共管理與法學系、傳播系、人文研究所、歷史研究所等組成,擁有法學、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教育技術學(媒體制作與傳播)、傳播學五個本科專業;科學技術史、中國史、公共管理、新聞傳播四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公共管理碩士(MPA)、新聞與傳播碩士(MJC)二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紡織科技史交叉學科博士點一個,其中科學技術史為學校重點學科。學院建有上海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以及人文研究所、歷史研究所、時尚傳播研究中心、中華文明及其現代轉型研究基地,歷史視域下的紡織文化研究基地等學術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7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在校學生1308人,其中本科生919人、碩士研究生180人、MPA184人、博士研究生15人、留學生10人。學院秉持“明德篤學致用,人文理工交融”辦學思路,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為己任,注重人文精神,不斷提升科研、教學、服務和創新水平,建立與拓展國際化培養模式,培養出一大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五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平均超過95%以上。學院現任領導:黨委書記王英,院長、黨委副書記張科靜,黨委副書記羅薇娜,副院長吳志剛,院長助理周衛平。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8.00萬
] -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正式批準立項的“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東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于1998年5月成立,由當時的自動化與電氣工程系和計算機系合并、并新增通信與電子工程系而成,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創辦的熱電專業。學院由自動化系、通信工程系、電氣電子工程系、信息與控制實驗中心、數字化紡織服裝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動化研究所、通信技術研究所、電氣工程研究所、電力電子研究所、電路系統研究所、物聯網研發中心、紡織大數據研究中心、紡織智能重點實驗室、學院辦公室、輔導員辦公室等部門組成。數十年來,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是學校主要的教學、科研單位。經教育部批準,學院現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工學博士點并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B類)計劃,“信息與通信智能系統”交叉學科博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工學碩士點,“控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電氣工程”3個工程領域碩士專業。學院同時還承擔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4個本科專業的教學工作,其中自動化和電子信息工程入選教育部卓越計劃,學院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2000余名。學科與專業發展歷程1956年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熱電專業)1978年工業自動化碩士點(首批)1990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博士點(第四批)2001年數字化紡織服裝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批)2003年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控制科學與工程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建設計劃2015年控制科學與工程入選上海市高原學科2018年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19年自動化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2019年電子信息專業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建設專業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00萬
] -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等院校,是中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東華大學堅持走“觀念興校,學術興校,管理興校”發展之路,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致力于建設“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的前身是1953年建立的管理工程教研室,匯集了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周世逑教授和留蘇博士張綺春、湯穎等新中國第一代管理專家。1959年設立工業管理工程本科專業,改革開放后成為國內較早培養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單位。1993年成立經貿管理學院,1994年由香港旭日集團參與共建,同時更名為旭日工商管理學院。著名經濟學家厲無畏擔任名譽院長。學院跨越經濟和管理兩大學科門類,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系、會計系、工商管理系、會展經濟與旅游管理系、信息管理系、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系。學院建有時尚與創意經濟研究中心、旭日管理研究所、紡織服裝經濟管理研究中心、瀚洋投資銀行研究所、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學院擁有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三級辦學層次;其中本科層次有十一個專業;擁有國際貿易學、產業經濟學、世界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行政管理九個碩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兩個博士點。學院還具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和工程碩士兩個專業學位點,并且在2009年取得EMBA項目辦學資格。學院現有教職工127名,其中教授28名,副教授57名。學院現有各類學生4000余名,其中本科生280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500余名,MBA、工程碩士與國際合作辦學等學生近1000名。學院還注重產、學、研結合,與IBM、旭日集團等著名集團企業建立“學、企”聯合辦學的模式與實踐基地。學院始終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放在學生工作的首位,通過激發學生的潛能,貫徹“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努力培養面向21世紀的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0.8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