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于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陳雨露先后擔任校長。現任黨委書記為靳諾教授,校長為劉偉教授。建校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形成了“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三大辦學特色,被譽為“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1950年至今,國家歷次確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均位居其中。學校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17年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國人民大學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繼續教育為輔助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學科發展體系。學校是我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現有33個學院,另設有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深圳研究院等。學校設有學士學位專業82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91個,博士學位學科點136個。學校擁有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37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2個,博士后流動站21個。學校擁有8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擁有5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擁有13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名列全國高校第一;擁有5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擁有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在連續十五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獲選29篇,占全國已入選人文社科優秀博士論文總數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在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獲評A類學科總數為14個,其中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獲評A+,政治學、哲學獲評A,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獲評A-,A+學科數量位列全國高校第四。截至2020年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895人,其中教授701人,副教授778人。學校有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衛興華教授和高銘暄教授;有19名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受聘為第二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65位專家入選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人數居全國高校首位;先后有490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云集,已故名家大師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鐘契夫、吳寶康、彭明、彥奇、曾憲義、宋濤、薩師煊、王傳綸、李文海、許崇德、劉佩弦、周誠、王思治、方立天、鄭杭生、夏甄陶、周升業、羅國杰、藍鴻文、甘惜分、黃順基、莊福齡、孫國華、李占祥、高放、衛興華等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黃達、戴逸、胡鈞、陳共、嚴瑞珍、高銘暄、王作富、許征帆、何沁、方漢奇、趙履寬、鄔滄萍、陳先達、張立文、鐘宇人、吳易風、胡乃武、周新城、趙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0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7691人,其中本科生11375人,碩士生10659人,博士生4341人,留學生1316人。留學生人數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茅。學校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全國高校數量多、門類全、綜合水平高的優勢,積極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理論型、管理型優秀人才,培養“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從陜北公學至今,學校共培養了近30萬名高水平的優秀建設者和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的領袖人才,其中既有許多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又有許多聞名遐邇的企業家,政績斐然的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以及卓有建樹的新聞、法律、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工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始終注重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在不斷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同時,積極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持。黨的十六大以來,學校已有許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黃衛平、史際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楊鳳城、郭湛等教授11次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作報告;自許崇德教授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法制講座作報告以來,學校已有高銘暄、龍翼飛、郭壽康、王利明、林嘉、劉春田、朱信凱、吳曉球等教授10次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專題講座,分別都是參加學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師為中央領導和中央國家機關提供決策咨詢。學校先后承擔或參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奧運會總體影響評估(OGGI)”“冷中子非彈性散射譜儀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項目。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8萬余項,共獲得經費34.39億余元,其中國家社會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數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前列。學校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持續增長,2004至2019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我校論文數量連續16年保持全國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學校共有31部學術專著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截至2020年1月,先后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國索邦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57個國家和地區的272所高校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與港澳臺地區25所高校(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截至2020年1月,作為中方合作伙伴,學校共參與了海外10所孔子學院的建設,其中歐洲6家,美洲2家,非洲和亞洲各1家。學校自2009年始,每年舉辦暑期學校(國際小學期)。學校還引進、翻譯出版了大量適應我國改革開放需要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主辦或承辦了包括世界漢學大會在內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授予哥斯達黎加總統索利斯,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世界知識產權總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哈桑尼、羅伯特·蒙代爾,阿根廷前總統德拉魯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羅德里格斯等14位國際著名人士名譽博士稱號,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爾·斯賓思、約翰·納什、澤爾騰、托馬斯·謝林,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著名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臺灣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塞浦路斯總統尼科斯·阿納斯塔西亞迪斯,阿塞拜疆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齊赫文斯基,吉爾吉斯斯坦外長阿布德爾達耶夫,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休教授約翰·鄧恩等68位知名人士為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圖書出版中心。學校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434.1余萬冊,電子圖書452.28萬冊,并設有“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搜集、整理、編輯、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公開出版發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148種期刊和六大系列數據庫產品,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是我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北京市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首都勞動獎狀”、“北京市教育創新先進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北京高校“十佳美麗校園”、“首都城市環境建設樣板單位”、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平安校園示范校”、“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獎特等獎”、“首都城市環境建設樣板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賀信精神,圍繞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總體目標和“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始終不忘“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不忘“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責任擔當,不忘培養“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的光榮使命,不忘“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政治追求,不忘“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思想庫建設、國際影響力提升、大學形象建設和美麗校園建設“五大戰略”,為把學校早日建成“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20萬
] -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已正式進入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行列,前身是創建于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升格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8月,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學校位于中國北京城東古運河畔,校園占地面積46.3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3.88萬平方米。中國傳媒大學的校訓是:立德、敬業、博學、競先。中國傳媒大學堅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學科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為龍頭,文學、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系。目前,學校設有6個學部、1個協同創新中心,5個直屬學院,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動畫學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9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8個專業碩士類別,87個本科專業。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我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兩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高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建校60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信息傳播領域高層次人才,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專科生90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000余人;有繼續教育在讀生30000余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截至2017年10月,共有教職工2021人,其中專任教師1150人,正高級300人,副高級442人。學校擁有一批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教授、學者,其中包括:3名雙聘院士,3人入選“長江學者”,4人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近年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脫穎而出,分別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還有20余人次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等。學校還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日益增強。作為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傳媒內容和形式創新研究、傳媒高新技術研發和為政府企事業單位決策咨詢服務,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學校建有藝術研究院、傳播研究院、新媒體研究院和文化發展研究院,建有國家廣播電視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電視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語言分中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全國公益廣告創新研究基地、文化部國家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首都傳媒經濟研究基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基地、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基地、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基地)、數字動畫技術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現代演藝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視聽技術與智能控制系統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廣播電視傳輸部級重點實驗室、信號與信息處理部級重點實驗室,建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數字媒體工程創新引智基地、全國高等教育質量檢測評估研究基地。學校主持完成了國家數字中短波廣播技術標準制訂與系統研制、參與國家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技術標準制訂,在數字廣播技術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學校辦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現代傳播》。學校建有校園多媒體網絡、數字有線綜合業務網、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建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動畫與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6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告實踐教學中心,動畫實驗教學中心,影視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傳媒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視節目制作實驗教學中心,播音主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多媒體教室、演播館、實驗室等裝備精良,功能完善;圖書館形成了信息傳播學科內容豐富,紙質、電子、網絡形式多樣的館藏體系。學校與200多所國外知名大學、科研與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2009年學校發起成立了“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27個國家和地區的65所知名傳媒高校加入“聯盟”。學校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建有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由我校主辦的亞洲傳媒論壇、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中國傳播論壇等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際傳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臺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5.60萬
] -
上海戲劇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戲劇藝術人才為主的專業藝術院校。自1945年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精英育人理念,形成專業藝術院校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培養了大量文化藝術人才。學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5年12月1日在著名教育家顧毓琇支持下,由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顧仲彝、黃佐臨創立。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實行院系調整,山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為上海戲劇學院,系文化部直屬高等專業藝術院校,熊佛西為首任院長。2000年4月劃轉為由上海市與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并入,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成為學校附屬學校。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596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801人,設有博士后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個。現設表演系、導演系、戲劇文學系、舞臺美術系、電影電視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創意學院、音樂劇表演藝術中心、公共教學部、研究生部11個二級教學單位,還有附屬戲曲學校和附屬舞蹈學校兩所中專。學校有本科專業20個,根據藝術院校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特點,在各個專業下還設有多個專業方向。目前,本科共有15個專業招生,分別為表演、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文學、藝術教育、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繪畫、公共事業管理、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影視攝影與制作、播音與主持藝術、舞蹈表演、舞蹈編導、作曲和作曲技術理論。其中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上海市特色專業。學校現有四個校區:華山路校區是表演系、導演系、戲劇文學系、舞臺美術系、音樂劇表演藝術中心和創意學院所在地,未來功能定位為戲劇藝術教育中心。蓮花路校區是戲曲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以及附屬戲曲學校的所在地,未來功能定位是中華戲曲教育中心。虹橋路校區坐落于上海國際舞蹈中心,2017年3月正式啟用,現有舞蹈學院和附屬舞蹈學校,未來功能定位是舞蹈教育中心。浦江校區于2016年12月1日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新學期啟用,將是機制創新的影視新媒體教育中心。截止到2016年9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70人,具有高級職稱專任教師占比36.67%;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68人,占比62.2%,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7人,占比17.4%;45歲以下教師占比74.8%。各專業已基本形成了結構相對合理、層次相對豐富的教學團隊。學校近年來通過實行本科教學教師激勵計劃和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師資隊伍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建校以來,學校教師的創作成果斐然,學校不僅是一所教育單位,同樣也是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重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學校創作演出的《年青的一代》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近三年來,學校獲得多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一系列原創劇目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如原創話劇《國家的孩子》、《大明四臣相》和舞劇《紅》等。學校專業教師為了促進教學也積極參與社會各類藝術創作,在編劇、表導演和舞美設計等領域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獎項。學校現有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設計學、音樂與舞蹈學四個一級學科,戲劇與影視學入選上海市教委高峰一類學科建設計劃、設計學和藝術學理論分別入選高原學科二類和三類建設計劃。“十二五”期間,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部國家文化科技提升項目、文化部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等多項國家科研項目,科研項目數量連年突破。學校與國內各重要藝術院團和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與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大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歌舞團、上海越劇院等共同建設校級學生實踐基地,其中,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合作建立的基地成為國家級實踐教學基地。此外,學校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啄殼計劃和“匯創青春”等學生藝術實踐項目,廣泛開展本科學生的藝術創作實踐活動,每年創作一百多部藝術作品。辦學7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近萬名藝術專門人才,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在上海、中國乃至世界的戲劇、影視、舞蹈和美術界有影響的著名藝術家。著名話劇影視表演藝術家和著名演員:胡慶樹(1951)、游本昌(1952)、楊在葆(1955)、焦晃(1955)、祝希娟(1956)、曹雷(1958)、魏宗萬(1959)、孫飛虎(1960)、喬榛(1961)、趙有亮(1962)、童自榮(1962)、潘虹(1973)、奚美娟(1973)、李媛媛(1978)、劉威(1980)、丁嘉麗(1980)、宋佳(1981)、王洛勇(1981)、李幼斌(1983話劇表演進修班)、尤勇(1984)、薩日娜(1985)、陳紅(1986)、周杰(1989)、任程偉(1989)、寧靜(1991)、徐崢(1990)、果靜林(1990)、廖凡(1993)、李冰冰(1993)、任泉(1993)、劉曉峰(1993)、馬伊琍(1994)、陸毅(1995)、王景春(1995)、佟大為(1997)、嚴寬(1997)、馮紹峰(1997)、童蕾(1999)、小宋佳(1999)、張丹峰(2000)、韓雪(2001)、胡歌(2001)、陳赫(2004)、鄭愷(2004)、林更新(2007)、蔣勁夫(2009)、迪麗熱巴(2010)等。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和著名戲曲演員:楊春霞、李炳淑、岳美緹、王芝泉、張靜嫻、蔡正仁、計鎮華、劉異龍、梁谷音、華文漪、王佩瑜、傅希如、翁佳慧(2003)、楊亞男(2004)、藍天(2004)、付佳等。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凌桂明、茅惠芳、石鐘琴、汪齊鳳、楊新華、黃豆豆、譚元元等。著名作家:陳耘、陳祖芬(1960)、沙葉新(1961)、秦培春(1964)、孫祖平(1964)、陸軍(1977)、趙耀民(1978)、王仁杰(1980編劇進修班)、羅懷臻、李莉等。著名戲劇理論家:陳多、余秋雨(1963)、丁羅男(1963)、陳世雄、葉長海(1979)、孫惠柱(1979)等。著名舞臺美術家(畫家)和理論家:周本義(1950)、龔和德(1950)、金長烈(1951)、胡妙勝(1951)、毛信科(1959)、蔡體良(1961)、陳均德、李山、徐家華(1973)、俞曉夫(1975)、周長江(1975)、郭潤文(1978)、陳箴(1978)、徐翔(1980)、蔡國強(1981)、韓立勛(1981)、韓生(1981)、伊天夫(1983)、肖麗河(1983)、沙曉嵐(1985)等。著名導演藝術家:朱端鈞、胡導、李翰祥、王扶林、張戈、胡偉民(1949)、楊延晉(1964)、徐企平(1950)、馬科、陳明正(1950)、熊源偉(1960)、張仲年(1962)、蘇樂慈(1962)、毛衛寧(1982)、蘆昂(1985)等。著名主持人:和晶(1988)、程雷(1990)、陳蓉(1995)、吉雪萍(1995)、周瑾(1995)、朱楨(1997)、董卿(2007)等學校還培養了一大批文化管理人才,在國內外藝術專業機構擔任領導職務,如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戲劇學院院長,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包括一大批在各地藝術團體和政府文化主管機構擔任領導職務的高級管理者。學校還為西藏、內蒙、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第一代戲劇家,為推動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在上戲的辦學歷史上,學校曾三次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自1959年學校創辦第一屆西藏表演班以來,已先后為西藏開辦了五屆表演班、三屆舞臺美術班、一屆導演班,共培養了西藏文藝人才300余名。2015年,由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創演的話劇《共同家園》作為上戲70周年校慶獻禮劇目,在母校上戲劇院得到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榮譽。學校是國內專業藝術院校教育改革創新的排頭兵。近年來,學校努力拓展國際育人平臺,與56所外國戲劇院校及多家國際機構、團體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合作關系。學校還依托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冬季學院、夏季學校和跨文化交流學全日制英語碩士專業等常態項目,開展國際交流。2015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總部辦公點落戶上海以后,學校抓住機遇,與國際劇協加強深度合作,從拓展藝術人才國際視野的高度,聯合舉辦各類國際文化藝術活動。如2016年在法國巴黎成功舉辦“國際舞蹈日”活動,把中國舞蹈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學校以培養“至善至美”的專業藝術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以“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模式”為辦學方針,致力于建設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正在成為一所世界一流的多科性教學、創作、研究型專業藝術院校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8.00萬
] -
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地處國家西南工商業重鎮、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重慶市,坐落在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區——沙坪壩區。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成為擁有文、理、工、商、法、醫6個學院的國立綜合性大學。馬寅初、李四光、何魯、馮簡、柯召、吳宓、吳冠中等大批著名學者曾在學校執教。經過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學校成為國家教育部直屬的、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大力發展人文、經管、藝術、教育等學科專業,促進了多學科協調發展。2000年5月,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筑大學、重慶建筑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并組建成新的重慶大學,使得一直以機電、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經管等學科優勢而著稱的重慶大學,在建筑、土木、環保等學科方面也處于全國較高水平。重慶大學現設有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程學部、建筑學部、信息學部,共35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和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設有本科專業97個,覆蓋理、工、經、管、法、文、史、哲、教育、藝術10個學科門類。在校學生47000余人,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國留學生1800余人。在職教職工530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入選者9人,國家“千人計劃”各類入選者(含外專項目、青年項目)3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0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0余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2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人,國家“四個一批”人才2人,部、市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40余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2100余人,博士生導師(含兼職)700余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22個。重慶大學現設有博士后流動站2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8個(覆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0個),另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覆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1個),另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19種。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9個(含培育2個),重慶市“十三五”重點學科38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3個,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及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共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其他省部級及各類研究基地180余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111計劃”)4個。重慶大學校園占地面積5212畝,有A、B、C、虎溪四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160萬余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底蘊深厚,“寅初亭”、“工學院”(A區二教)、“理學院”(A區一教)、“文學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等近代建筑群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學校擁有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圖書館,累計藏書453萬冊、中外期刊6500余種,其中電子圖書326萬余冊、電子期刊近90000種;各類權威文獻數據庫198個。建有中國教育科研網絡(CERNET)重慶中心節點站、遠程教育中心以及多家外國知名企業實驗室或培訓中心。擁有國家甲級建筑設計研究院和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出版社、全國公開發行專業刊物的期刊社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重慶大學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十二五”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防科研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800余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251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0項、市級教學成果獎121項,國家級精品課程(含網絡教育)20門、市級精品課程47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3門、市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含網絡)11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6門。重慶大學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與美、英、法、德、俄等20多個國家的124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國羅克韋爾、微軟、利寶集團,德國西門子,日本東京財團,以及香港美視電力集團等多家國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學校是“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中俄‘兩河流域’高校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波大學聯盟”等國際聯盟組織成員高校。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國家政要、知名人士、國際知名大學校長先后來校訪問,諾貝爾獎獲得者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George F.Smoot、Albert Fert、Danielle Shechtman、Kenneth J.Arrow、James Mirrlees及Akira Suzuki等國際知名學者多次來訪講學。學校作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院校和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已接收來自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法國、比利時、俄羅斯、英國、德國、巴西、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泰國、越南、坦桑尼亞等五大洲143個國家的留學生。學校設有泰國勿洞孔子學院、意大利比薩孔子學院、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孔子學院,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重慶大學長期堅持走產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校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為國家和地方培養和輸送了30萬余名高級專門人才,其中40余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張德江、劉延東、李源潮、江澤民、李鵬、李嵐清、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賀國強、方毅、楊汝岱、陳至立等領導同志曾到學校視察,指導和關心學校發展。教育部、重慶市主要領導同志也多次來校考察指導工作。重慶大學秉承“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和“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校訓精神,弘揚“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求知、求精、求實、求新”的優良學風,堅持“扎根重慶、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思路,堅持“樹西南風聲,創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朝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目標不懈奮進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于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抗戰期間,浙大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七年,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兄弟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留在杭州的主體部分被分為多所單科性院校,后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并,組建了新浙江大學,邁上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親自聯系浙江大學,18次蒞臨指導,對學校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繪了高水平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藍圖。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浙江大學始終秉承“求是創新”的優良傳統,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逐步形成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浙大人共同價值觀和“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設有7個學部、36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7家附屬醫院。學校現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等7個校區,占地面積5739978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2575983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708.4萬冊。截至2017年底,浙江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53673人(其中:本科生24878人,碩士研究生18048人,博士研究生10747人),在校留學生(含非學歷留學生)6843人(其中:攻讀學位的留學生4116人)。有教職工8657人(其中:專任教師3611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0人、文科資深教授9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項目)23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學者)10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9人。在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學校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1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居全國高校第三。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學校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7個學科進入ESI前100位,均居全國高校第二;8個學科進入前1‰,5個學科進入ESI前50位,均居全國高校第一。浙江大學緊緊圍繞“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涌現出大批著名科學家、文化大師以及各行各業的精英翹楚,校友中當選為兩院院士的有200余人。學校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始終走在全國高校前列;豐富的校園文化、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廣泛的國際交流為學生成長創造了優越條件。2017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7.22%,本科畢業生海內外深造率達到61.97%。浙江大學注重精研學術和科技創新,建設了一批開放性、國際化的高端學術平臺,匯聚了各學科的學者大師和高水平研究團隊。近年來,學校發明專利授權數、權威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科研總經費等主要科研指標保持全國高校領先地位,在科學技術和人文社科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打造高水平的創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庫。“十二五”以來,學校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37項;《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敦煌學等文化傳承創新成果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今天的浙江大學,正在為加快進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而奮斗。學校將秉承求是創新精神,致力于傳播與創造知識,弘揚與引領文化,服務與奉獻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10.00萬
] -
杭州師范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藝術教育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新興應用學科發展迅速,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學校前身可追溯到創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是全國建立最早的六大高等師范學堂之一。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杭州師范學院,2000年前后,杭州教育學院、杭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五校相繼并入,2007年學校更名為杭州師范大學。百十年辦學,弘文勵教,青藍相繼,學校秉承“勤慎誠恕 博雅精進”的校訓傳統,弘揚“包容開放 學與俱進 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堅持“人文學堂,藝術校園”的辦學特色,順應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指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系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實施單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地方實施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教育部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浙江省雙創示范基地。學校現有倉前、下沙、玉皇山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98.9萬平方米,有固定資產總值26.02億元。學校下設18個學院、2個公共教學單位、1個直屬附屬醫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1264人(不含獨立學院),教職工近2229人,專任教師1518人。擁有共享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等高層次人才31人。學校設有本科專業72個,覆蓋10大學科門類,其中國家特色專業5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十二五”和“十三五”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34個;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視頻公開課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門,國家規劃教材13部;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1項、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5項;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含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學校有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聯合培養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6個,獲得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普通高等學校資格。有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8個、浙江省一流學科(B類)6個。現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部級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創新服務平臺17個,省部級創新團隊11個,省新型高校智庫2個。2018年學校最新ESI國內綜合排名位列第9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位居省內高校前列,高水平論文數逐年上升,論文自然指數(NI)連續三年進入中國內地高校百強,化學、臨床醫學、植物學與動物學為ESI排名前1%的學科。。學校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與交流關系,擁有教育部批準的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合作辦學項目——教育領導與管理碩士,與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合辦一所孔子學院。擁有來華留學生招生與培養資格,是全國首批來華留學質量認證試點工作院校。學校始終把教學質量作為立校之本,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傳承首任校長經亨頤先生提出的“人格為先、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以《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0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不斷強化教師教育傳統特色;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五大新興應用型專業群,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穩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在2014-2015學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學工作及業績考核中位列省屬高校第三位,在2017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類評價中位列教學研究類高校第一位。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其中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2016年獲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獲獎數量名列省內高校前列。學校不僅為浙江省乃至全國輸送了一大批教育理念先進、具備較高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更涌現出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等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十三五”時期,學校上下團結一致,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朝著加快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一流綜合性大學而不懈努力!(統計數據截止2019年3月,不含錢江學院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6.00萬
] -
陜西科技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輕工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建設高校,是“十二五”期間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是陜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陜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輕工集團公司共同建設的重點高校。學校創建于1958年,時名北京輕工業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輕工高等學校;1970年遷至陜西咸陽,改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院校之一;1998年學校劃轉到陜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體制;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陜西科技大學;2006年學校主體東遷西安。學校現有西安未央校區、太華路校區和咸陽校區三個校區,總面積2055畝,建筑面積129.6萬平米。西安校區占地面積1590畝,規劃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環境優美,坐落于風景秀麗的灞河之濱、未央湖畔。學校有專任教師1200多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類在校學生21000多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3000人。圖書館藏書近200萬冊。學校設有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文理學院、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體育部等14個學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二級學科84個,本科專業59個,涉及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醫學、藝術學、教育學等8大學科門類。有陜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學科1個,有省級優勢學科6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基地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特色建設學科1個,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6個,校級院士工作室6個。2017年1月,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邁入國際一流學科行列。學校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11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第二批試點高校,2017年入選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和陜西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來,在國家級、省級教學項目中連創佳績,整體水平居省屬高校前列。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4項;現有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19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陜西省名牌專業7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4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項、省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9項;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2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2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50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4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6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4個;省級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學院2個;承擔省部級教改項目53項。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十二五”以來,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753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陜西省重大重點項目等;獲得科技成果獎勵348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29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9項;出版著作288部,SCI三區以上收錄論文1406篇,EI收錄期刊論文1761篇;共獲授權專利6146項。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在全國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中,我校位列第31位,該項排名已連續8年進入全國高校50強,居省屬高校第1位。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溫州)輕工研究院、陜西知識產權運營研究中心,2007年陜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學校成立了省級研究院——陜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這些產業化平臺注重解決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為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積極構建和諧校園。學校被團中央確定為全國50所、陜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層團建試點單位,先后榮獲“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先進單位”“陜西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先進單位”“陜西省平安校園”“陜西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學校”等多項榮譽。輔導員隊伍建設和網絡思政工作成效顯著,在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素質能力大賽、精品項目建設、易班應用等重大工作和活動中成績優異,學校成為唯一一所蟬聯全國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決賽一等獎的高校。科大學子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項目大賽等國家級競賽中屢獲殊榮。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學生就業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在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陜西科技大學歷經“三次創業、兩次搬遷、一次劃轉”的奮斗與輝煌,秉承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求實創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為內涵的“三創兩遷”精神,恪守“至誠至博”校訓,培養了近15萬名優秀人才,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2014年、2018年被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陜西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委”“陜西高等學校先進校級黨委”稱號;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評選表彰活動中,成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連續兩次獲得“陜西省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的高校。站在新的起點,陜西科技大學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國家和陜西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學科建設為龍頭、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深化改革為動力、黨的建設為保證,深入推動學校內涵發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為全面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努力奮斗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昆明理工大學創建于1954年,時名為昆明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云南工業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行業特色、區域特色鮮明,經濟、管理、哲學、法學、文學、藝術、醫學、農學、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云南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和類別齊全的重點大學,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給予學校“全國著名高校”的贊譽。學校現有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占地3915余畝,主校區為呈貢校區,位于昆明市呈貢大學城。60多年的建設發展,現已形成了以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優勢學科,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農業工程等為支撐學科,生物學、醫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等為新興學科的特色鮮明“大有色”優勢學科群。2015年以來,學校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先后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現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3個、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點學科9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省級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含1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4種;有110個本科專業、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在全國設有近44個函授站(點),有56個夜、函大本專科專業;在全省有33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中心,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云南省軍隊轉業干部教育培訓基地1個,云南省省級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1個。學校設有2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學部、7個研究院、13個臨床教學基地(含9個附屬醫院、3個教學醫院、1個實習醫院),3個應用人才培養基地,設有城市學院,專門培養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生;設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117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1865人,2018年有各類長短期留學生1609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在學校設有“駐昆明理工大學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現有145名國防生在讀。建校至今已培養各類學生29.2萬余人。學校有教職工3852人,其中,專任教師2459人,教授、副教授職稱人員1360人。學校現有院士9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千人”)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12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2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及教師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7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4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高層次人才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人才培養激勵專項10人,云南省“興滇人才獎”2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云嶺學者”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南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0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96人、后備人才46人,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13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26人,云南省“千人計劃”青年人才4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1人,云嶺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人,云南省教學名師19人,云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17個。2000年以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標志性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36項;出版論著2041本,專利授權9852項;2018年科研經費規模達11.02億元。學校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超硬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技術、創業)等國家級平臺19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環保部工程技術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級檢驗站、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省級產學研聯合開發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園、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級平臺9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云南省創新團隊、云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等共43個,甲級資質的設計研究院1所。學校是教育部認定的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5項;是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入選學校,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1項;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和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規劃”學校,有8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項目。學校有5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評估、15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8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雙語示范課程2門、國家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精品教材1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4部,獲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2項。學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個、卓越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小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東南亞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圖書館藏書313.8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48萬種,中外文紙質期刊累計5500種,網絡數據庫154個,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國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西南地區有色金屬專業文獻信息中心”,加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保障系統(CALIS)。學校與50余個國家、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關系。在面向周邊國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養、國際技術轉讓,面向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響力;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等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聘請多名外籍院士擔任首席客座教授,其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簡·米勒先生榮獲2018年度國家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與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合作承辦孔子學院,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商學院合作承辦哥本哈根商務孔子課堂,在老撾、泰國設立境外辦學項目;在瀾湄合作、亞歐合作、中國與東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重要國際及區域合作機制中,作為中國高校代表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將繼續努力深化拓展教育對外開放,積極融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學正堅持內涵發展、開放發展,秉承“明德任責、致知力行”的校訓,搶抓歷史機遇,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5.40萬
] -
江漢大學是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實行湖北省、武漢市共建,以武漢市為主的辦學體制。學校總占地面積140970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668281平方米。主校區坐落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畔。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設有19個學院,72個本科專業。擁有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涉及69個二級學位點。有5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有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9個省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本科項目、8個省級普通本科高校“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項目,17門省級精品類課程。學校教學科研儀器總值45957.20萬元。館藏紙質圖書總量203.10萬冊,電子圖書3471806冊,電子期刊1361631冊,中外文數據庫230個。學校建有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煙塵污染控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14個省部級研究平臺,設有交叉學科研究院、環境與健康研究院、系統生物學研究院、武漢生物醫學研究院、武漢研究院等校級科研機構50個。近五年,獲各類科研項目1700余項,主持國家基金項目98項(其中自科基金84項),各類科研經費累計7.3億元。參與國家支撐計劃、“973”“863”計劃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7900余篇,其中SCI、SSCI、EI、CPCI-S收錄1572篇次,出版各類著作、教材298部。獲科研獎勵114項,其中省科技進步獎9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7項。獲各類知識產權授權1441項,其中發明專利197項。實施10余項專利技術成果轉讓,金額800余萬元。組建6家科技成果產業化及學科性公司,其中武漢國力通能源環保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江漢學術》被評定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核心期刊,《江漢大學學報》獲全國人文社科學報三十佳學報稱號。學校以柔性和全職引進并舉方式聘請一批海內外專家學者,實現各學科高層次人才全覆蓋。現有專任教師1155人,其中正高188人,副高450人。有雙聘院士5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湖北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1人、楚天學者25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產業教授”3人、武漢市創新崗位特聘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津貼、省市政府專項津貼及省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7人,一批專家學者入選武漢市“黃鶴英才”及其專項計劃、武漢市“213人才工程”“十百千人才工程”。學校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與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和校際交流,建有全球首個友好城市孔子學院。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主,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適當保留專科教育,大力發展以社會培訓為主體的繼續教育,著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人才,力爭早日建設成為與武漢經濟社會發展地位和水平相適應、在國內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綜合性大學。(其中的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8年9月30日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東北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特色,農、工、理、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與農業部省部共建大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入選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學校1948年創建于哈爾濱,始稱東北農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第一所普通高等農業院校,知名教育家、哈爾濱市第一任市長劉達為學校第一任院長。建校以來,先后隸屬于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部、國家高等教育部、國家農業部、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黑龍江省教育廳,1981年被確定為黑龍江省省屬重點院校,1994年與黑龍江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東北農業大學。學校設有17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現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群,10個省級一級重點學科,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學校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之一,現有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1個本科專業。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 294人,其中教授303人、副教授480人;具有博士學位者772人,具有碩士學位者442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計劃”入選者2人,“萬人計劃”入選者14人(含青年拔尖人才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9人,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0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人、委員12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7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18人、講座教授3人,青年“龍江學者”2人,博士生導師203人。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7 134人,其中研究生3 962人、本科生23 017人、外國留學生155人,是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1 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教育部、農業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4個,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基地1個,全國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1個;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提名4篇。學校是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設有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學校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建校至今已累計培養各級各類學生24萬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創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國的“復合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躍在黑龍江省和全國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學校現有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區域試驗站、3個農業部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2個農業部科研基地,設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個,是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首批建設院校之一。建校至今,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32項;先后9次獲得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和重大科技效益獎,1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3次獲得黑龍江省“振興經濟獎”,2次獲得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貢獻獎”,并被授予黑龍江省“小康建設紅旗集體”榮譽稱號。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資格,設有教育部赴俄留學培訓基地,是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大學校長論壇中方秘書處單位。建校至今,已先后與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國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聯系,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并初步形成了“以東北亞為主、博采眾長”的國際交流特色。學校占地面積496.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3.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8億元,為首批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主辦期刊《東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東北農業大學學報(英文版)》《中國馬鈴薯》《飼料博覽》《中國乳品工業》《乳品與人類》《農業經濟與管理》《大豆科技》,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學校高度重視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1998年、2013年先后2次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15年榮獲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稱號;2000年被評為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2003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1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職工之家”;2012年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2014年榮獲全省“十佳和諧校園”稱號。新時期的東北農業大學,將緊緊抓住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有利時機,繼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弘揚“勤奮、求實、奉獻、創新”的校風,滿懷信心地向著“國際知名、國內同類院校一流、具有我國北方現代農業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學型和開放式”的高水平農業大學奮進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1.80萬
] -
哈爾濱師范大學坐落于素有“冰城夏都”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是黑龍江省教育、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是黑龍江省屬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是“十三五”時期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百所中西部本科院校之一。學校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我黨在東北解放區建立的松江省立行知師范學校,經歷了哈爾濱師范專科學校(1951——1956)、哈爾濱師范學院(1956——1980)時期,1980年更名為哈爾濱師范大學。2000年呼蘭師范專科學校、黑龍江農墾師范專科學校并入,2002年黑龍江省物資學校(黑龍江省物資職工大學)并入,組建成新的哈爾濱師范大學。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7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是江蘇省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也是我國獨立建制創辦最早并延續至今的高等藝術學府。其前身是1912年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劉海粟先生約同畫友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1930年更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由蔡元培先生任上海美專董事局主席,并為校歌作詞,題寫校訓、學訓。1922年,顏文樑先生在蘇州創辦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這兩所中國最早的私立美術學校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與山東大學藝術系美術、音樂兩科合并成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址于江蘇無錫社橋。合并工作于12月8日完成,從此,這一天成為南京藝術學院的校慶日。1958年華東藝專遷校南京,址于丁家橋。同年6月更名為南京藝術專科學校。1959年定名為南京藝術學院,學制改為四年,從而完成了學校的本科建制。1967年遷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號。經過一個世紀的建設和發展,南京藝術學院經風雨而茁壯,歷滄桑而彌堅,已發展成為在國內外卓有影響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學校座落于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的南京主城區內,置身在傳統與時尚交融的都市文化圈中。南依充滿傳說的石頭城,北接風光秀麗的古林公園,東靠快速便捷的虎踞大道,西鄰槳聲燈影的秦淮河風光帶。校園環境優美,錯落有致,古老建筑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現代建筑明快流暢,風格獨特。一年四季花香草綠,如詩如畫。學校藝術氛圍濃郁,育人機制靈活,崇尚人文和諧,鼓勵成才成功。學校占地700余畝,校舍面積30萬平方米。在校生總數10775人,其中校普通本科生8692人,博士生128人,碩士生1150人,留學生112人,成人本科生217人,附中學生476人。目前設有美術學院、音樂學院、設計學院、影視學院、舞蹈學院、傳媒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人文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13個二級學院,另設有藝術研究院、信息化建設管理中心、附屬中專、圖書館等直屬單位。按教育部頒布的專業目錄,學校設有藝術史論、音樂表演、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舞蹈表演、舞蹈學、舞蹈編導、表演、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錄音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影視攝影與制作、美術學、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學、中國畫、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文化產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廣告學、藝術教育37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職工970余人,專任教師625人,教授、副教授共314人,博士生導師59人,碩士生導師147人,聘有國內外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百余人。2011年獲得藝術學學科門類下設的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以及設計學全部五個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藝術學全部五個一級學科遴選為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學科,獲批藝術學五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藝術學(一級學科)為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省高校優勢學科,美術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中國畫技法》、《油畫技法》、《設計基礎》、《中國美術史》為國家精品課程,動畫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繪畫專業、音樂學專業、表演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藝術設計專業、美術學學科為全國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數字媒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藝術設計材料與工藝實驗室”為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音樂表演(中國樂器演奏)、藝術設計、繪畫、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學、美術學、工業設計、繪畫、藝術設計學、表演、錄音藝術、服裝設計與工程、戲劇影視文學13個江蘇省品牌、特色專業(含建設點);手工藝課程實驗教學實驗室、數字音頻教學實驗室、版畫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影視制作實驗教學中心、工業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現代雕塑綜合材料實驗教學中心、虛擬現實藝術實踐教育中心等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含建設點)。學校設有藝術研究院,下設14個研究所。2016年3月成立的紫金文創研究院為江蘇省首批新型重點高端智庫。另有實驗樂團、青年舞蹈團等演出機構。《美術與設計》、《音樂與表演》為全國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均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美術與設計》2014年入選為CSSCI來源期刊。近10年來,學校師生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全國美展金獎3項,“金鐘獎”金獎2項,“文華獎”金獎1項,全國聲樂比賽金獎1項,以及舞蹈“桃李杯”、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多項大獎。全校師生在國內外獲獎590余項,出版發表各類著作350多部,論文2300余篇,國家級和省級科研立項49項。在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藝術學院秉承了優秀的文化傳統、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蔡元培先生確立的“閎約深美”辦學理念到劉海粟先生提出“不息的變動、不息的改造”辦學精神,陶甄了一代代優秀的藝術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主動順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把“內涵建設”和“外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跨越發展。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學科引領、基建保障、服務社會”五大發展戰略,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科研和創作展演為抓手,完善學分制改革,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學校立足“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原則,注重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強調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進教學質量建設,在實施一流教學、培養一流人才、創建一流學府的征程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優勢。2003年國家教育部首批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2007年躋身江蘇省屬重點大學建設行列;學校先后被表彰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網絡系統優秀單位”、“江蘇省高等學校和諧校園”、“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全省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近年來學校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中專多層次辦學體系,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適應社會需求的德藝兼備的藝術人才,其中不少畢業生已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中堅和藝術界的著名人物。學校不斷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全面推進與無錫市、常熟市、鹽城市、南京市、武進市的政產學研用合作,努力為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繁榮文藝舞臺做出更大貢獻。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在這所歷史悠久的藝術殿堂中,一大批現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曾經在這里學習過、工作過、生活過:劉海粟、顏文樑、謝海燕、陳之佛、趙丹、黃鎮、吳印咸、沙飛、臧云遠、黃賓虹、朱屺瞻、程十發、俞劍華、黃友葵、程午嘉、劉汝醴、溫肇桐、陳大羽、盛雪、甘濤、姜希……他們為中國藝術教育的崛起作出過卓越的貢獻,也為南京藝術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些年來,也涌現出一批活躍在當代文化藝術界的校友:陳耀星、卞留念、鄧建棟、周維、陶澤如、陳履生、潘魯生、孫建軍、朱昌耀、許平、徐振民、王建民、管峻……他們也均在各自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今天的南京藝術學院汲六朝古都的文化滋養,得江蘇經濟大省的實力,團結奮進,不斷進取,已經成為學科門類齊全、辦學層次多樣、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先進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6.40萬
] -
青島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醫、法、藝、教等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國家“111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山東省屬重點建設的大學和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評估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榮獲“山東省第一屆省級文明校園”榮譽稱號,被社會贊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0年的沈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1956年遷至青島。1958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組建為山東化工學院,開始了正式舉辦高等教育的歷程。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青島化工學院,1998年由化學工業部劃轉到山東省;2001年青島工藝美術學校并入,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青島科技大學。2009年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投入使用,2016年山東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學校事業發展不斷譜寫新篇章。當前,學校形成了青島、高密、濟南“三地五校區”的辦學格局,校舍面積92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資料300萬余冊,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雙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2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青3人,國家優青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全國優秀教師1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8人,“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團隊領軍人才”2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教授)、海外特聘專家和青年專家32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山東省學科帶頭人5人,山東省重點學科(實驗室)“首席專家”4人,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3人,山東省杰青8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4人。學校學科、專業特色鮮明,現擁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設有76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為代表的多個優勢特色學科群,其中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等三個學科進入了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入選山東省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行列,數量和影響力居省屬高校前茅。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9個學科進入前70%,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為B+,為省屬工科高校唯一。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業,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立項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9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群),16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教學團隊;43門省級精品課程;12名省級教學名師;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學校堅持科研興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先后獲得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杜邦科技創新獎,2011年以來科研經費連續7年過億元,累計達到13.6億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績顯著,現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層面創新平臺數達到8個,數量位居山東省屬高校前列。擁有3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35個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校始終堅持走政產學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已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已經達到了7家,分別是軟控股份有限公司、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賽輪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金王集團、青島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高校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青科大模式”廣受贊譽,并被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以典型經驗和做法進行深度報道。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完善對外交流與合作機制,同20個國家和地區的110所國(境)外高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獲得1個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基本形成了涵蓋理、工、藝等學科專業多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格局。其中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學院,納入中德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范例。引進德國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啟動中德雙元工程學院(中德校區)建設。牽頭共建泰中國際橡膠學院,是山東首個在境外設立的辦學機構,邁出了學校境外辦學第一步。學校第十次黨代會繪就了“三步走”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建設“有精神、有文化、有責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當前,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圍繞國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目標要求,堅持“內涵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特色發展”的路徑選擇,主動對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發揚“科大精神”、踐行“橡膠品格”、貫徹“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強化擔當、狠抓落實,向著建設“雙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堅實邁進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遼寧大學是一所具備文、史、哲、經、法、理、工、管、藝等學科門類的省屬綜合性大學。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即沈陽崇山校區、沈陽蒲河校區和遼陽武圣校區。學校占地面積2190畝,校舍建筑面積65.4萬平方米,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遼寧大學初創于1948年11月東北人民政府在沈陽建立的商業專門學校。1958年9月15日,東北財經學院、沈陽師范學院和沈陽俄文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成遼寧大學,朱德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學校設有27個學院,即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播影視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關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亞澳商學院、新華國際商學院、藝術學院、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院、藥學院、生命科學院、環境學院、信息學院、輕型產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人文科技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公共基礎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337人,其中教授301人、副教授526人,博士生導師14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雙聘院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4人,遼寧省攀登學者6人,遼寧省特聘教授18人。學校現有本科專業7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設有MBA(工商管理碩士)、JM(法律碩士)、MPA(公共管理碩士)、MF(金融碩士)、ME(工程碩士)、MFA(藝術碩士)等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6個;現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中國語言文學、哲學、法學、化學、統計學、中國史、物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1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博士后流動站;現有世界經濟、國民經濟學和金融學3個國家重點學科; 應用經濟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統計學6個一級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學科建設行列;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高校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轉型國家經濟政治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學校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工程實驗室、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項目選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示范基地、3個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1個遼寧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基地、2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截至2018年2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5萬人,其中本科生1.7萬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國留學生800余人。學校現有各類實驗室(中心)39個,實習基地208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413.97萬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較為完善,圖書館總面積達4.2萬平方米,館藏文獻476萬冊(件),其中古籍善本書300余種,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是聯合國出版署指定的聯合國文件托存圖書館。學校設有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萬多號生物標本。校園網是中國教育和科研網的組成部分,已成為沈陽北部大學區域節點。自建校以來,遼寧大學已為國家培養各類學生近20萬人,為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意大利、英國、法國等94個國家培養長期留學生11000余人,短期留學生3700余人。學校分別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塞內加爾達喀爾大學共建孔子學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學院品牌跨越亞、歐、非三大洲,國際化辦學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的要求,遼寧大學秉承“明德精學、篤行致強”的校訓精神,力爭經過全體遼大人的扎實工作,早日把遼寧大學建設成為應用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綜合性高水平大學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5.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