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_www.99热视频_369看片你懂的小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夜夜嗨_欧美成年人视频_久久精热

您當前的位置: 師大博學 > 工業設計工程 > 招生學校
工業設計工程
工業設計工程
  • 地區: 上海、浙江、天津等
  • 班型:周末班
  • 學制:3~4年
  • 學費:¥2.10~9.00萬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10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稱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先后改稱為同濟醫工學校和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同濟大學經過六次搬遷,先后輾轉滬、浙、贛、桂、滇等地,1940年遷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堅持辦學。1946年回遷上海以后,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綜合性大學。在始于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同濟大學原有的文、法、醫、理、機械、電機、造船、測繪等優勢學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體搬遷內地。同時,全國10多所大學的土木建筑相關學科匯聚同濟,使之成為國內土木建筑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以后,學校實行“兩個轉變”——恢復對德交流由封閉辦學向對外開放辦學轉變,由土建為主的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并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同濟大學始終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崇高使命和責任,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了“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學生經過大學階段的學習、熏陶以后,具有“通識基礎、專業素質、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全球視野、社會責任”綜合特質,成為引領未來的社會棟梁與專業精英。創校至今,先后培養了30余萬名畢業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企業家、醫學專家和工程技術專家。校友中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的有140余人。同濟大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臺”、國內第一個“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先后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城市污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研發、國產化智能溫室、遙感空間信息、大洋鉆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志性科研成果。秉承“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優良傳統,學校長期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形式和領域,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為“一帶一路”建設、國內橋梁與隧道、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水環境治理、抗震救災、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會、崇明生態島等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學校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368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學校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在對德為主的合作基礎上,發展為以對歐洲合作為中心,拓展北美、輻射亞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聯合國等11個國際化合作平臺學院,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大眾、西門子、拜耳和IBM等眾多跨國企業共建了研究中心。學校先后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和“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并擔任首屆主席,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是亞太地區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續校園杰出獎”的高校。截至2017年12月,同濟大學設有38個學院和二級辦學機構,7家附屬醫院,6所附屬中小學。有四平路、嘉定、滬西和滬北等4個校區,占地面積2.56平方公里,校舍總建筑面積175余萬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407萬余冊。學?,F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碩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國留學生3523人。擁有專任教師2726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98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學者42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講座)教授34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2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8人,“青年長江”、“青年千人”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99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學科設置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門類?,F有本科招生專業75個(其中50個專業按17個專業大類招生),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涵蓋一級學科30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25個。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2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3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今天的同濟大學正滿懷豪情,扎根中國大地,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力前行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10.00萬

    ]
  •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于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箲鹌陂g,浙大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七年,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兄弟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留在杭州的主體部分被分為多所單科性院校,后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并,組建了新浙江大學,邁上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親自聯系浙江大學,18次蒞臨指導,對學校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繪了高水平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藍圖。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浙江大學始終秉承“求是創新”的優良傳統,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逐步形成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浙大人共同價值觀和“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設有7個學部、36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7家附屬醫院。學校現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等7個校區,占地面積5739978平方米,校舍總建筑面積2575983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708.4萬冊。截至2017年底,浙江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53673人(其中:本科生24878人,碩士研究生18048人,博士研究生10747人),在校留學生(含非學歷留學生)6843人(其中:攻讀學位的留學生4116人)。有教職工8657人(其中:專任教師3611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0人、文科資深教授9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項目)23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學者)10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9人。在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學校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1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居全國高校第三。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學校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7個學科進入ESI前100位,均居全國高校第二;8個學科進入前1‰,5個學科進入ESI前50位,均居全國高校第一。浙江大學緊緊圍繞“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涌現出大批著名科學家、文化大師以及各行各業的精英翹楚,校友中當選為兩院院士的有200余人。學校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始終走在全國高校前列;豐富的校園文化、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廣泛的國際交流為學生成長創造了優越條件。2017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7.22%,本科畢業生海內外深造率達到61.97%。浙江大學注重精研學術和科技創新,建設了一批開放性、國際化的高端學術平臺,匯聚了各學科的學者大師和高水平研究團隊。近年來,學校發明專利授權數、權威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科研總經費等主要科研指標保持全國高校領先地位,在科學技術和人文社科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打造高水平的創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庫。“十二五”以來,學校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37項;《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敦煌學等文化傳承創新成果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今天的浙江大學,正在為加快進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而奮斗。學校將秉承求是創新精神,致力于傳播與創造知識,弘揚與引領文化,服務與奉獻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00萬

    ]
  •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是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院校。學校是我國西北地區水利水電、裝備制造、印刷包裝行業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學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機械學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陜西工業大學。北京機械學院由北京機器制造學校、北京工業管理學校和北京工業干部學校組建而成。三校的辦學歷史分別可追溯到成立于1945年的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成立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級商科職業學校和1952年成立的沈陽工業干部學校。北京機械學院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1969年搬遷至陜西漢中,1972年遷至西安。陜西工業大學以交通大學(西安部分)的水利系、紡織系為主體,合并西安化工學院、陜西科技大學、西安機械專科學校等組建而成,水利系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創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水利組。1972年,北京機械學院和陜西工業大學合并組建陜西機械學院,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1994年,學校經批準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劃轉陜西省,管理體制調整為中央與陜西省共建,以陜西省管理為主。2002年,陜西省批準西安儀表工業學校整體并入西安理工大學。學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為建校年,5月1日為校慶日。學校座落于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古都西安,建有金花、曲江、蓮湖3個校區和1個大學科技園,校園環境優雅,文化底蘊深厚。金花校區已有六十多年歷史,東臨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區,西臨風景秀麗的興慶公園;曲江校區2001年開始建設,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區曲江新區環繞,與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大雁塔比鄰;蓮湖校區位于世界著名的“古絲綢之路”起點地。學校先后被陜西省授予文明校園、平安校園、園林式單位稱號。學校科技園位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重要基地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現代開放,充滿活力。學校是我國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現有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分屬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學位授權點覆蓋全部本科專業。水利工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等21個學科為陜西省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等12個學科為陜西省優勢學科。工程學(Engineering)學科位列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學校還具有金融碩士(MF)、教育碩士(Ed.M)、翻譯碩士(MTI)、工程碩士(ME,涵蓋18個工程領域)、會計碩士(MPAcc)、工商管理碩士(MBA)以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專業學位授予權,并具有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單獨考試權。學?,F設16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設67個本科專業,其中10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專業通過住建部專業評估,21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16個專業為陜西省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為陜西省名牌專業。設有23個本科實驗教學中心,其中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6個省級本科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本科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學校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800余人?,F有院士工作室11個,院士(講座教授)工作室1個,雙聘院士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11人,國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6人,國家和省部級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標兵等4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陜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32人,陜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6人。學?,F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6500余名,全日制專科生近3000名。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質量為生命線,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年來,獲國家教學成果獎4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68項;有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71門省級精品課程;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廣泛認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后備軍官選拔和培訓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3年作為全國試點高校率先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學校是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課程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建有2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全國示范性基地,6個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學校堅持教學科研并重,自由探索與應用研究并重,創造良好科研氛圍,鼓勵開展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科研實力持續提升。學校建有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有27個重點科研基地,其中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科技部推廣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個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陜西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陜西省軍民兩用技術研究中心,1個陜西城市戰略研究所,2個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獎20項、省部級獎382項。近十年來(2008年至今),本校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97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課題、重大儀器專項等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7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97項,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70件,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13件,科研經費到款22億元,發表SCI論文1653篇。學校不斷推進校地校企合作,與省內外60多家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江蘇吳江、陜西寶雞等地建立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5個,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成果轉化與服務社會獲得經費占總到款的50%以上。學校先后被授予陜西省產學研聯合開發先進集體、在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是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高校、陜西省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陜西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示范高校,有1個陜西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學校專門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全力推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與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共建“西理工三航創新創業基地”,與世園投資集團共建“西理工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與陜西微軟創新中心、中科創新孵化器等28家投資與孵化企業合作開展創業投資與孵化,雙創中心下屬的“西理工-工創匯”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陜西省眾創空間及西安市眾創空間,近年來學生在“互聯網+”等全國創新創業大賽中成績優異。學校不斷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建設高品位校園文化。設有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陜西省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學生在全國“挑戰杯”等學術科技競賽和全國大學生游泳比賽、定向運動競賽、藝術展演等體育藝術活動中屢獲大獎,被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與陜西省文史研究館合作建立的“古都大講壇”在陜西高校具有較大影響。學校先后16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德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關系。學校面向全國30個?。ㄊ小^)招生,考生報考踴躍,近年來學校在全國第一志愿錄取率均超過97%。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位居陜西高校前列。學校先后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長期以來,西安理工大學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秉承“祖國、榮譽、責任”的校訓,堅持“育人為本、知行統一”的辦學理念,培養了近二十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其中有多位兩院院士、重要領導干部和杰出企業家,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特別是為國家裝備制造業、水利水電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學校以全面提高質量為核心,著力加強內涵建設,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穩步提升。當前,學校正在為全面建設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昆明理工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創建于1954年,時名為昆明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學與原云南工業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學。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行業特色、區域特色鮮明,經濟、管理、哲學、法學、文學、藝術、醫學、農學、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云南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和類別齊全的重點大學,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給予學校“全國著名高校”的贊譽。學?,F有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占地3915余畝,主校區為呈貢校區,位于昆明市呈貢大學城。60多年的建設發展,現已形成了以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優勢學科,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學、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農業工程等為支撐學科,生物學、醫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等為新興學科的特色鮮明“大有色”優勢學科群。2015年以來,學校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學科先后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F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3個、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點學科9個、博士后流動站8個、省級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含1個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點)、一級學科碩士點4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4種;有110個本科專業、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在全國設有近44個函授站(點),有56個夜、函大本??茖I;在全省有33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中心,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云南省軍隊轉業干部教育培訓基地1個,云南省省級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基地1個。學校設有2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學部、7個研究院、13個臨床教學基地(含9個附屬醫院、3個教學醫院、1個實習醫院),3個應用人才培養基地,設有城市學院,專門培養高等職業教育普通本科生;設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學生3117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1865人,2018年有各類長短期留學生1609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在學校設有“駐昆明理工大學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現有145名國防生在讀。建校至今已培養各類學生29.2萬余人。學校有教職工3852人,其中,專任教師2459人,教授、副教授職稱人員1360人。學?,F有院士9人,其中,全職兩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千人”)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12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2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及教師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7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4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高層次人才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人才培養激勵專項10人,云南省“興滇人才獎”2人,云南省“萬人計劃“云嶺學者”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南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0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96人、后備人才46人,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13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26人,云南省“千人計劃”青年人才45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1人,云嶺教學名師6人,云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等學校教學名師9人,云南省教學名師19人,云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17個。2000年以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標志性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8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36項;出版論著2041本,專利授權9852項;2018年科研經費規模達11.02億元。學校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超硬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技術、創業)等國家級平臺19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環保部工程技術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級檢驗站、云南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省級產學研聯合開發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云南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園、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級平臺9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云南省創新團隊、云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等共43個,甲級資質的設計研究院1所。學校是教育部認定的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5項;是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入選學校,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1項;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和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規劃”學校,有8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項目。學校有5個專業通過國家專業評估、15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8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雙語示范課程2門、國家教學團隊3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精品教材1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應用型本科規劃教材4部,獲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項、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項目2項。學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個、卓越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小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東南亞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示范點1個。圖書館藏書313.8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48萬種,中外文紙質期刊累計5500種,網絡數據庫154個,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國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西南地區有色金屬專業文獻信息中心”,加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資源保障系統(CALIS)。學校與50余個國家、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教育交流合作關系。在面向周邊國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養、國際技術轉讓,面向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響力;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等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聘請多名外籍院士擔任首席客座教授,其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簡·米勒先生榮獲2018年度國家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與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合作承辦孔子學院,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商學院合作承辦哥本哈根商務孔子課堂,在老撾、泰國設立境外辦學項目;在瀾湄合作、亞歐合作、中國與東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重要國際及區域合作機制中,作為中國高校代表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將繼續努力深化拓展教育對外開放,積極融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學正堅持內涵發展、開放發展,秉承“明德任責、致知力行”的校訓,搶抓歷史機遇,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5.40萬

    ]
  •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雙一流計劃”建設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家海洋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70年來,學校共培養了近50萬名高級專門人才,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學校,已成為我國“三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36452人,博士、碩士生17224人,留學生1310人。學校長期的育人實踐,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辦學思想體系:確立了“建設讓人民滿意、讓世人仰慕的優秀大學”的大學理想,“厚德博學、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實施卓越教育、培養卓越人才、創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學校致力于為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領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學?,F有馬房山校區、余家頭校區和南湖校區,占地4000余畝,校舍總建筑面積175萬平方米,4座現代化圖書館藏書386萬冊。現有24個學院(部),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F有教職工5533人,其中專任教師3248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戰略科學家29人,國家“千人計劃”26人、“萬人計劃”5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青年)教授1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1 人。學校已形成以工學為主,理、工、經、管、藝術、文、法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7個;有1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材料學科、工程學科、化學學科和物理學科4個學科進入了世界ESI學科排名的前1%?,F有本科生專業89個,其中國家特色專業1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8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2個。現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7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3個、國家國際化示范學院1個、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1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1個。近年來,學校培養了一批全國優秀大學生代表,2人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5人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人獲“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3人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稱號,7人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近年來,學校在多項全國高水平大學生科技競賽中成績名列前茅。2016年,大學生學科競賽獲省部級以上獎項376項(其中國家級獎181項)。其中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獲獎總數居全國并列第二位;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獲獎總數居全國第四位、湖北省第一位;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獲獎總數居全國第三位;學校連續7年以團體總分第一名獲得湖北省“挑戰杯”(創青春杯)。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續5年保持在95%左右。學校在新材料與建筑材料、交通與物流、機電與汽車、信息、新能源、資源環境、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等領域建有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5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建有建筑材料綠色制造建材行業協同創新中心、內河智能航運交通運輸部協同創新中心、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安全預警與應急聯動技術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4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199個。2010年以來,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獎勵14項,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與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荷蘭等國家的19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關系,聘請了300余名國外知名學者擔任學校戰略科學家、客座和名譽教授。2007年以來,學校先后獲批建立了材料復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關鍵技術、功能薄膜新材料先進制備技術及工程應用、新能源汽車科學與關鍵技術等4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復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來,學校先后與美國、英國、意大利、荷蘭、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4個高水平國際合作研究平臺,包括武漢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納米聯合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密歇根大學新能源材料技術聯合實驗室、武漢理工大學—南安普頓大學高性能船舶技術聯合中心等。2016年,學校與英國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合作建立的首個海外校區正式運行。2016年,學校同時進入THE世界大學排行榜、QS亞洲大學排行榜、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50萬

    ]
  •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覆蓋工、理、管、經、文、法、藝術、醫學、教育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創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并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學校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校”。2006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2012年學校入選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小211工程)。201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4年,學校整體進入一本高校行列。學?,F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國際教育,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其中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一本招生。截止到2017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21341人,其中研究生2498人(其中全日制學生1932人),普通本科生18776人,普通??粕?40人,留學生93人,國際學院學生1053人。學?,F設有15個學院、1個部、1個研究設計院,另有1個獨立學院。學校構建起了以大化工為主線,磷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進制造和人文社會科學四大學科群及學科增長極為依托的學科建設新格局。學?,F有62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4個,湖北省品牌專業9個;省戰略新興(支柱)產業計劃專業9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荊楚卓越計劃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1門,省級精品課2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省級示范實習實訓基地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9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22個;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省級優勢學科1個,省級特色學科5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4個;工商管理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和工程碩士6個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學位有10個授權領域;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1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9個。學?,F有在職教職工1854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290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46人,副高級職稱451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占教師總數的55.3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分別占教師總數的89.9%和42.78%。在職教師中,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高端人才引領計劃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5人,湖北省“百人計劃”人選10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7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家28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8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48人,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6人,“工大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31人。學?,F有武昌和流芳兩個校區,共占地約130.8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92.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4億元。建有4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3個,標準游泳池1個,籃、排、羽、網球場68個;多媒體教室241間,教學實驗室48間;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4億元;圖書館館藏圖書(含電子圖書)293.5萬冊,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學校風景優美,教學設施齊備,辦學條件完善,學生公寓均配有空調和開水、熱水供應設施,是湖北省“綠化紅旗單位”、“生態園林式學校”。學校擁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專兼職科研隊伍,有一所集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情報信息、分析測試多功能于一體的研究設計院?,F有1個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磷資源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部委級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45個省市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技術中心(基地)。學校還具有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化工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化工、醫藥、石化行業(化工工程)咨詢甲級資質,特種設備設計(壓力容器)設計資格,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乙級資質,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乙級資質,建筑工程丙級資質,檢測計量認證資質,節能檢測資質,湖北省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設計施工資質等。同時,學校還設有湖北省石油產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學校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漢化工新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是武漢市唯一設在省屬高校的工業技術研究院。2006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320項,其中“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等國家級項目265項,省部、市級項目1390項。獲國家、省部、市級教學、科技成果獎16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省部、市級科技獎勵156項。獲專利授權1490余項。教職工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ISTP、SSCI、CSSCI、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檢索收錄3460余篇。學校機器人足球隊連續多年共榮獲10余項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2014--2016年,學校科研入帳經費共計3.9億元,科研經費增幅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科技產業園和科技孵化器大樓均已投入使用,學校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武漢市科技管理先進集體”。學校主辦《武漢工程大學學報》、《化學與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英國樸茨茅斯大學、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美國杜克大學、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路易斯安納大學、印第安那州立大學、韋恩州立大學、拉文大學、拉塞爾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石溪大學、貝瀚文大學、柴恩大學;法國梅茲國立工程師學院、瓦朗謝納大學、圖盧茲二大、洛林大學、蘭斯大學;澳大利亞桑瑞亞學院、拉籌伯大學、科廷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西澳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莫哈克文理學院;馬來西亞沙巴藝術學院;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吉布提大學等40余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展開了一系列合作辦學、學生交換,師資互訪,共同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1個;每年有100余名國外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講學、訪問。學校先后派出各類人員200多人次分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或研究機構交流、訪問、留學、進修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科研合作等。學校與丹麥AlfaLaval公司聯合培養研究生。學校自具備招收留學生的資格起,已招收來自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津巴布韋、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贊比亞、喀麥隆等國的留學生,分別就讀于我校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專業,以及法國、加納、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等國的研究生。學校與南京工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國內高校長期開展校際互換生工作。近年來,學校承辦了“電氣與自動化控制國際學術會議”、中國科協年會“重化工與湖北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武漢論壇之化工論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冶金與礦業領域在研項目交流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工程青年科學家學科發展前沿研討會”、“全國稀土資源、材料和環境學術研討會”、“第五屆全國微波化學會議”、“全國制藥工程專業研討會”、“全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第六屆中日化工學術研討會”、“湖北省第二屆楚天學者論壇”等高層次學術會議。學校成立了有130余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參加的董事會、37個校友分會以及武漢工程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與武漢市洪山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宜昌、十堰、鄂州、黃岡、荊門等市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機制,形成了開放辦學的格局。在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的支持關心下,設立了“企業佳助學金”、“人福藥業獎學金”等社會獎助學金19項。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科技強校、人才興校、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按照“立足湖北,輻射全國,服務化工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面向,樹立“全面成長,追求卓越”的培養理念,不斷深化以“三實一創”(實訓、實驗、實習、創新)為核心的“兩型兩化”(創新型、復合型、工程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建校40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10萬余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干力量。僅以湖北省化工、醫藥行業為例,在產值1億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醫藥單位中,近70%的企業主要領導人是我校的畢業生。學校被譽為“化工高層次人才的搖籃”。五年來,我校學生獲得國際級獎項8項,國家級獎133項、省部級獎564項。獲得世界杯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國際設計大賽“紅點之星”設計概念獎至尊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大賽冠軍、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瑞薩超級MCU模型車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一等獎等高水平獎項。多年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本科生考研率穩定在22%以上。學校認真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搶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榮獻身的舍己救人全國優秀大學生許志偉、“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快樂天使韋慶秀、樂于助人的優秀大學生李孟、李炳昊以及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吳達同學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們的感人事跡在校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學校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的表彰,獲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國模范職工之家”、“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省“理論學習先進單位”、“全國紅旗團委”、湖北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就業湖北”先進高校、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強高校”、“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湖北省“博士服務團”工作先進高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新聞宣傳先進單位”、“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省“創先爭優”先進高校、省“兩訪兩創”先進高校、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勝單位”、“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站在“十三五”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格物明理,致知篤行”的校訓和“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工大精神,注重內涵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創建以化工及相關學科為主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不懈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50萬

    ]
  •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武漢市,是全國最早培養糧食行業專門人才的學校。自1951年建校以來,曾先后隸屬于原國家糧食部、商業部、國內貿易部,1998年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學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現已形成了以輕工食品類學科為特色,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領域相關學科優勢明顯,以工科為主干,工、管、理、文、經、農、藝、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格局。學?,F設14個教學院(部),舉辦有國際教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現有本科專業6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4個;全日制在校本??粕⒀芯可?7000余人。有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7個,食品科學與工程列入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47個,其中,國家糧食技術轉移中心國家級平臺1個,?。ú浚┘壷攸c實驗室4個。學?,F有辦學用地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151余萬冊,上線商業數據庫(數據平臺)56種,電子圖書68萬余冊,是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湖北省自動化水平優秀級圖書館。建有教學實驗室(中心)27個,其中湖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7億元。學校擁有一支敬業愛生、潛心治學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近1400人,專任教師89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00余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超過專任教師總數的90%。教師隊伍中,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第一層次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全國優秀教師等國家和省部級高端人才和專家名師70人。學校聘有國家“高端外專”人選、湖北省“百人計劃”和“楚天學者計劃”等50余位知名學者,陳煥春院士、印遇龍院士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馬勇、楊金海等專家名師擔任學校特聘教授。學??蒲袃瀯萃怀?。近年來,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20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93項;出版著作、教材700余部;截至2018年3月底,獲?。ú浚┘壖耙陨峡蒲谐晒?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4項。獲授權專利645項,其中發明專利183項。多年來,在“大食品”領域,學校協同具有一流學科的高校,匯聚科研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聚集行業領軍企業,形成學校與科研機構、行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優秀組織單位”、“首批湖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完全學分制,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不斷強化學習、應用、探究、創新“四位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特色。以“常青科技文化藝術節”、創業大賽等為依托,積極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在近三屆省級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優秀教學成果獎27項,其中一等獎8項。近年來,學校先后建成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學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機械創新設計、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每年均榮獲大批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位居省屬高校前列,他們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創業”的良好素質,受到社會廣泛歡迎。學校面向世界,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與港澳臺地區高校也有密切的往來和交流。學校實施國際學生學歷教育項目,招收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兩個層次的國際學生。學校獲批“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具備公派優秀本科生出國留學資格。學校通過以黨風帶教風、以教風促學風、形成優良校風,不斷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黨委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先進黨委中心組等榮譽稱號;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數十項榮譽。砥礪風雨,譜就華章,武漢輕工大學始終與祖國共奮進。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秉承“明德、積學、礪志、篤行”的校訓,弘揚“敬業愛校、艱苦創業、團結拼搏、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堅持改革創新,著力內涵發展,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數據更新至2018年5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00萬

    ]
  •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由原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和華南建設學院(東院)于1995年6月合并組建而成。學校已有60年的辦學歷史,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結合、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地理位置優越,校園占地總面積3066.67畝,擁有大學城、東風路、龍洞等多個校區。大學城校區突出工科特色,多個學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創設多個協同創新平臺。東風路校區突出藝術創意和社工服務氛圍的營造,建有設計創意園和成果展示館。龍洞校區突出管理學與理學氛圍的營造,打造環境優美、恬靜怡人的花園式校園。目前,學校共設有20個學院、4個公共課教學部(中心)、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省攀峰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省優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省特色重點學科二級學科、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工程(17個領域)、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會計、翻譯、社會工作、金融、藝術8種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同時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F有85個本科專業,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專業均在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一批本科錄取批次招生。機械、信息、材料、化工四個學科為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15年學校整體進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與高水平理工大學建設行列。目前已有工程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學已進入3.3‰。學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集聚海內外創新人才,多模式構建創新平臺,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人才”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新行動計劃、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計劃、研究生優質生源“千苗計劃”、強師工程等重大戰略。近年來,學校在師資隊伍、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先后推出“百人計劃”“青年百人計劃”“培英育才計劃”“教師出國研修計劃”等,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學校有職稱自主評審權,現有專任教師20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00多人,副高級職稱約700人。目前,學校擁有全職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國家“優青”、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國家級人才80人次,擁有珠江學者、青年珠江學者、省杰青等省級人才99人次,同時還聘有外籍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已組建并入選廣東省“創新團隊”9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6000余人,研究生7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教育學生、港澳臺生和外國留學生,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堅持科研工作頂天立地,倡導與產業深度融合,科研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學校建設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發改委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及其他省級科研平臺70余個。2017年,學校發明專利申請公開數2166件,位列全國高校第八位。2018年,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突破154項,位列全國高校第六十位。近五年,學??蒲谐晒麡s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8項、中國專利優秀獎4項、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此外,學校還與地方政府和工業界聯合建立了“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佛山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惠州廣工大物聯網協同創新研究院”“云浮創新設計中心”“東源廣工大現代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多個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廣東國防科技工業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中心落地,前期投入6億元資助中心建設。目前學校正努力在高端裝備、IC設計、工業設計、先進材料、環境生態、生物制藥、軟物質等多個領域構建高水平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和協同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果。學校致力于培養有國際視野、有堅實基礎、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現有7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8個專業通過教育部認證/評估, 18個省級特色專業,13個廣東省名牌專業,5個省級重點專業,16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93門省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38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013-2017年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本科)全國排名第39。學校辦學條件良好,現有計算機14860臺套,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13.36億元。校舍建筑面積156萬余平方米。圖書館擁有藏書377.3萬冊、電子圖書224.6萬冊,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資源使用范圍。學校從學生成才觀的理念轉變抓起,探索性實施了“重基礎、強能力、寬視野、多樣性、有擔當”的培養方案改革,著力探索以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基于產學研全程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新思路,同時將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生培養)納入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規劃之中。學校高度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專門設立出國(境)留學基金和來華留學基金,推進以“學科為主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戰略,促進學科和團隊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搭建合作平臺,對接國際一流技術,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學校高度重視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來華留學與技術培訓。學校先后與國(境)外150多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合作辦學、學生聯合培養、師資培養、教學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進和平臺建設等多方位合作,推進重點學科建設進入國際前沿,為學校師資隊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和科研工作國際化提供良好平臺。學校入選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在全國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文化體育競賽中不斷刷新紀錄。2013-2017年,學校連續三屆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捧得“優勝杯”,其中2015年和2017年,我校學生團隊均摘得2項特等獎;在2012-2016年,學校連續三屆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前身為“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奪得金獎;2017年,我校FSAE車隊榮獲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總成績第一名;2018年,我校學生榮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18項;2017-2018年,我校學生榮獲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大獎1項,德國IF DEGIGN TALENT AWAARD 大獎4項;近五年來,學校有3名大學生先后榮獲第七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學?;@球隊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大超聯賽總冠軍,2011年榮獲第八屆亞洲大學籃球錦標賽冠軍;近年來,學生在聲樂、器樂和舞蹈集體項目上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素質教育藝術品牌金獎等50余項。學校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提高辦學水平與質量,為建成以工為主、與產業深度融合、極具創造活力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ㄗ詈蟾拢?018年11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50萬

    ]
  • 東北林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創建于1952年7月,原名東北林學院,是在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和東北農學院森林系基礎上建立的,由原國家林業部直屬管理。1985年8月更名為“東北林業大學”。2000年3月由國家林業局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2005年10月經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教育部批準,成為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2011年6月成為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國家林業局簽署協議、2012年3月教育部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合作共建東北林業大學。學校地處我國最大國有林區的中心——哈爾濱市,校園占地136公頃,并擁有帽兒山實驗林場(帽兒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涼水實驗林場(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總面積達3.3萬公頃。學校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以林業工程為特色,農、理、工、經、管、文、法、醫、藝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F設有研究生院、17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有63個本科專業,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1個種類32個領域的專業學位碩士點。擁有林學、林業工程兩個一流學科,3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培育)學科、1個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群、7個黑龍江省重點一級學科、4個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有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聯合批準的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批準的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生物學),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校,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和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學校。學校現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3萬余人。自建校以來,已向國家輸送各類畢業生13萬余人?,F有教職員工25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余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新世紀百千萬工程”人選5人,“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1人,“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5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11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4人,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近年來,有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2人,省級優秀教師8人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人。2007年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學校擁有優良的教學科研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有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帽兒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生物資源生態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黑龍江);有森林植物生態學、生物質材料科學與技術、東北鹽堿植被恢復與重建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5個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有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林業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有林學、森林工程、野生動物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動物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3個國家林業局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1個省生物質能技術中試基地,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省級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1個省級智庫;另有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檢測中心、國家林業局木工機械檢測站等60個研究檢測機構;有帽兒山實驗林場、涼水實驗林場等7個校內實習基地和296個校外實習基地。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為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涌現出以國家和省部級領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商界和企業界精英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創業創新人才,為我國的林業建設事業、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近年來,學校每年有近200位來自歐美和亞洲發達國家與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合作研究和訪問考察;每年派出120多位教師赴國外攻讀學位、進修訪問和科研合作;學校與美國、法國、芬蘭、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友好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生交流項目,并積極選派學生通過國家公派渠道赴國(境)外攻讀學位。學校大力加強留學生教育培養,作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留學生,生源來自五大洲近60個國家。“十一五”以來,學校獲得各級科研成果獎勵780多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中國林學會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31項、部省級獎勵260項(其中一等獎31項),獲得授權專利1600余件。學校連續15年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至今連續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標兵,2011年、2014年和2017年連續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近年來,學校還先后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三育人”先進集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綠化模范單位、黑龍江省“十佳和諧校園”、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集體、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軍警民共建共育先進集體、黑龍江省學生工作先進集體,18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學校秉承“學參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訓,繼續堅持和豐富辦學特色,力爭到2022年(建校70周年)使學校綜合實力穩居國內同類高校前列,到2032年(建校80周年)努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到2052年(建校100周年)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林業大學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50萬

    ]
  • 江蘇大學 江蘇大學是2001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由原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范??茖W校合并組建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優秀高校、首批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首批全國來華留學生質量認證高校。學校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原江蘇理工大學的前身鎮江農業機械學院,是為貫徹毛澤東同志關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分設獨立建校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劉坤一、張之洞等在南京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學校作為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堅持立足江蘇、服務行業,始終以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為使命,培養了我國第一批農機本科、碩士和第一位農機博士、博士后,為我國農業裝備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為推動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形成了“工中有農,以工支農”的鮮明辦學特色和獨特的文化情懷。學校辦學起點較高,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百強之列。早在1978年,學校就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近年來,學校聚焦內涵發展,深入實施“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發展戰略,國內外辦學影響進一步擴大。QS、THE、ARWU等國際權威世界大學排名,學校均躋身top1000。《2018中國大學評價》,學校綜合排名列全國第39位。學校辦學規模較大,辦學條件優良。學科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法學、文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設有25個學院,89個本科專業。專任教師2550人(具有海外經歷的比例達25%),集聚了一批以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在校生376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留學生2600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校園占地面積3000余畝,各類建筑面積120萬余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8億元。圖書館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藏書305萬冊,訂閱各類數據庫113個,自建特色數據庫9個,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國際賽珍珠文獻資源中心。擁有一所集醫療、教育、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附屬醫院。設有江蘇大學出版社和雜志社,出版圖書1500余種,辦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11種,其中《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排灌機械工程學報》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為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學校辦學水平較高,擁有一批高水平學科。工程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化學、農業科學、毒理學與病理學6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綜合排名列全國第51位。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0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7個江蘇省“十三五”一級重點學科,2個江蘇省“十三五”一級重點(培育)學科。擁有1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4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6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設有1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堅持以學為中心、教為主體,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8項,形成了一批以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優秀教學團隊為代表的優質教學資源;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重大賽事中表現搶眼,“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連續6屆喜捧“優勝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連續4屆獲得雙金獎,校大學生男子排球隊屢獲全國冠軍,女子沙灘排球隊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第7名,女子足球隊獲世界大學生“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季軍。學校堅持以貢獻謀發展,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社會能力。“十三五”以來,學校獲批國家自然基金項目512項(連續6年居全國高校前50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0項。截至目前,學校共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3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2項;擁有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混合動力車輛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國家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建有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蘇)基地。學校牽頭成立的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江蘇省首批高校協同創新中心。2015、2016年度,學校發明專利授權量分別列全國高校第6位和第8位。2018年獲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金獎。學校堅持國際開放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先后與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澳大利亞、日本等34個國家和地區的152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共建了孔子學院和漢德語言文化中心。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美國阿卡迪亞大學等合作舉辦了一批聯合辦學項目,合作建設了高端裝備關鍵結構健康管理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流體工程裝備節能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等一批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和諧校園、民主法治和校園文化建設,黨建創新不斷加強。學校黨委被中央組織部表彰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兩次被評為江蘇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多次獲江蘇省文明單位、和諧校園、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新時代,新目標,新征程。江蘇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博學、求是、明德”校訓和“自強厚德,實干求真”江大精神,搶抓國家“雙一流”以及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戰略機遇,堅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質量、強化特色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為把學校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更新至2019年3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00萬

    ]
  •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學校創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準為全國重點大學。劉少奇、朱德、董必武、陳毅、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來校視察指導工作,1979年,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校名。2005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9年被列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計劃,2017年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建校以來,學校深懷“工業報國”之志,秉承“厚德、篤學、崇實、尚新”的校訓,恪守“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榮傳統,形成了“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已經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學校在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設有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和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設有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學校先后榮獲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屆“安徽省文明單位”、第一屆教育系統文明單位、安徽省“花園式單位”、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2017年學校榮獲首屆全國高校文明校園稱號。學校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首批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試點單位、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學?,F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F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種專業學位授予權。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49個。學?,F有教職工3783人,專任教師2266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與講座教授1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中組部“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長江青年學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入選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7人。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萬余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3萬余人。學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6%以上,其中去企業就業的畢業生中有65%進入世界五百強和中國五百強企業工作。學校擁有全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2個,學生榮獲包括“挑戰杯”與“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在內的多個國內外重要獎項。學校橋牌隊多次代表中國青年隊參加國際比賽并取得優異的成績;大學生藝術團多次參加“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儀器專項等項目上不斷取得突破,研究成果應用于大型飛機、衛星和大型水面艦船等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項目。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規模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并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學校目前建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4項,先后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克拉克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學校與多所國(境)外大學舉辦中外合作辦學和交換學習項目,現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的二百多名留學生在校就讀,同時學校每學期選派優秀學生赴國(境)外訪問學習。面向未來,合肥工業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內涵發展,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全面從嚴管黨治黨,為建設國際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60萬

    ]
  •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之一。山東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其醫學學科起源于1864年,開啟近代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之先河。其主體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后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從誕生起,學校先后歷經了山東大學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以及由原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三校合并組建的新山東大學等幾個歷史發展時期。百余年間,山東大學秉承"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踐行"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校訓,踔厲奮發,薪火相傳,形成了"崇實求新"的校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40余萬各類人才,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學,近年來山東大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各項事業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學校的綜合水平和辦學質量明顯提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目前有15個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和貢獻能力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名列國內高校第八位),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70所學校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學校規模宏大,實力雄厚??傉嫉孛娣e8000余畝(含青島校區約3000畝), 形成了一校三地(濟南、青島、威海)八個校園(濟南中心校區、洪家樓校區、趵突泉校區、千佛山校區、軟件園校區、興隆山校區及青島校區、威海校區)的辦學格局。現有4所附屬醫院,3所非隸屬附屬醫院,11所教學、實習醫院。擁有在職教職工7759人(不含附屬醫院)。各類全日制學生達6萬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0822人,研究生17984人,留學生3407人。學校匯聚了一批杰出人才,共有教授1082人,博士生導師897人。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Peter Grünberg受聘為特聘教授,研究生導師莫言教授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8人,雙聘院士48人,終身教授10人,人文社科一級教授16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教授22人,"青年千人計劃"1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6人,青年項目入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8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59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31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人選6人。學校擁有精良的教學科研平臺,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8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級重點學科70個,覆蓋文、理、工、醫四大學科領域,實現了各學科的協調發展;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推廣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7個,國家"111創新引智計劃項目"6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個,另有大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是中國目前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大學之一,在綜合性大學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教育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大學科門類。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7個,本科專業11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1個,形成了結構完整、實力雄厚、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歷史發展中,山東大學形成了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特別是經過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在青島辦學時期的輝煌與發展,奠定了"文史見長"的學術特色,出現了一批在國內外享譽甚高的人文學者,以及像《文史哲》這樣備受關注的學術陣地。2015年8月,學校成功舉辦了有"史學奧林匹克"之稱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這是大會成立115年來首次走進亞非拉國家,創造了大會舉辦以來在注冊參會國家數量、發展中國家歷史學家參會人數和青年學者參會人數等多方面最高紀錄。上世紀末三校合并以來,新發展的金融數學、晶體材料、凝聚態物理、膠體界面化學、微生物、機械、材料學、心腦血管功能修復、新藥制造、中國古典哲學等學科均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有些方向和領域已處在世界水平。2010年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和《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后,中國高等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學校上下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的精神狀態,團結一心,開拓進取,加快推進綜合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全面推動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為早日建成具有山大特色的"綜合性、創新性、國際性、引領性"世界一流大學而不懈努力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60萬

    ]
  • 青島大學 青島大學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青島,背依浮山,面向黃海,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也充滿了濃郁的時代氣息。學校是山東省屬重點綜合大學,山東省與青島市共建高校,山東省首批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范性高校。學校有浮山校區、金家嶺校區、松山校區三個校區,占地2655畝,建筑面積 11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 28 億元,館藏圖書 406 萬冊,電子圖書 140 萬冊。主辦 7 種學術期刊。建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學校設有 36 個學院和醫學部,100 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 理學、工學、醫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 11 個學科門類。現有9個博士后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7 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涉及 41 個一級學科;擁有博士專業學位類型 2 種,涵蓋 18 個培養領域;碩士專業學位類型23 種,涵蓋 81 個培養領域。擁有國家重點學科 2 個,山東省重點學科 20 個,山東省一流學科 7 個;臨床醫學、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和神經科學與行為學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并列全國第61位;系統科學和紡織科學與工程 2 個一級學科進入教育部全國一級學科排名前十名。學校在校生 46000 人,其中研究生 9800 余人,本科生 34000 余人,留學生 1600余人。教職工 3963 人,其中,專任教師 2595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435 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1192 人。現有全職院士5人,外聘院士9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 15 人,萬人計劃學科領軍人才2人,長江學者8人,國家杰青 11人,國家優青 5 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 9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4 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10 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 2 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6 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7 人,泰山學者70人,省級教學名師 16 人。5人入選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教育部創新團隊 1 個,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 2 個。學校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 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示范性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1 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1 個(國家“111”計劃),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1 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4 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7 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 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7 個,教育部卓越計劃試點專業 7 個,省級特色專業 15 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 4 門,省級精品課程 51 門;國家教學成果獎 6 項,省級教學成果 113項,省級教學團隊 7 個;山東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 5 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40余個。“十三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43項。其中, 2017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6項,列全國高校第74位;2018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5項,列全國高校第56位。發表SCI收錄論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發表SCI論文1878篇,列全國高校第69位,增長率列全國高校第5位;2018年已發表SCI論文2400篇。ESI高被引論文120篇。獲國家科技獎二等獎1項(合作)、省部級以上獎勵84項、2項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授權專利1179件。在2019USNews最佳大學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國高校第82位,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國高校第80位。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連續五年位列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百強,從入圍百強到2018年的第69位,成為山東省上升勢頭最為顯著的一家醫院。學校堅持國際化辦學戰略,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76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關系,發展各類師生交流、聯合培養、合作科研項目200余個。在韓國、美國、烏拉圭建立孔子學院,經教育部批準的本科合作項目9個。近年來,年均在學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人數達1600余人,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青大人正肩負著新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秉承“明德、博學、守正、出奇”的校訓精神,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內涵發展為核心,在服務新舊動能轉換中求發展,在“雙一流”建設中求突破,勇擔使命,奮發圖強,努力將學校建成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一流大學。(2018年12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60萬

    ]
  •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時也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作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辦學歷史、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對我國煤炭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后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學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校園占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筑面積130余萬平方米。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由英國福公司創辦于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時也是在我國創辦最早并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并躋身于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從1920年代起,學校先后經歷了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的變遷??箲鸨l,學校先遷陜西西安,再遷甘肅天水,于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陜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后,焦作工學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陽復校,其后又幾經輾轉,遷河南鄭州、江蘇蘇州,于1949年9月遷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將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1950年3月,又將新開辦的華北煤礦??茖W校并入焦作工學院,并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在經歷了天津-焦作兩地辦學的短暫過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學院的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全部遷至天津;4月,中國礦業學院舉行成立典禮——焦作工學院的歷史宣告結束。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北洋大學、唐山交大、清華大學的采礦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學校因此聚集了全國一流的采礦科學技術人才。1953年,為實現更大的發展,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成為北京學院路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文革”期間,學校遷至四川省合川縣位于華鎣山下的三匯壩鎮,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并在北京學院路原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97年,經國家教委批準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1998年,煤炭工業部撤銷,學校劃歸國家煤炭工業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并入學校,成為學校“北京校區東校園”,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園”的辦學格局。2000年,學校整體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其后,北京校區東校園又劃轉北京廣播學院。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學校的命運始終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聯。伴隨著歷史的風雨,歷經時代的滄桑,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100多年來,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歷經艱辛,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為歷史責任。在新時代,學校把“開發礦業、開采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為神圣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斗,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勤奮、求實、進取、奉獻”的優良校風。學校建設與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毛澤東同志“開發礦業”的題詞曾激勵著一代代礦大人為事業不懈奮斗;鄧小平同志親筆批示指引學校在改革開放中走上中興之路;江澤民同志來校視察學??蒲泄ぷ鞑槲倚=ㄐ?0周年題詞;胡錦濤同志為我校建校100周年發來賀信;習近平同志出席了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兩校教育與科技合作協議。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當今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在上級主管部門、煤炭能源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長期發展和建設,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資源、環境和生產相關的礦建、安全、測繪、機械、信息技術、生態恢復、管理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品牌和鮮明特色。學校設有能源、材料與物理學部、礦業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化工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數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孫越崎學院、國際學院、職業與繼續教育部等21個學院(部)。學校另有徐海學院和銀川學院等兩個獨立學院。學校現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4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和1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省重點序列學科。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三位。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910余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424人,副教授746人;博士生導師370名,碩士生導師975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7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6個。擁有16名兩院院士(含外聘),1名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7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6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8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5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3人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1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4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63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2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9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0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0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3人獲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7人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致力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成果豐碩。學校以孫越崎學院為載體,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拔尖人才培養、個性化教育建立綠色通道。建校以來,先后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20萬余名畢業生,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成長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及行業發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領軍人物。2002年以來,學校先后獲6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建成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擁有14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和3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仿真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建設了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先后有1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和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及江蘇省創業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學生460余人。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和國家及行業的戰略需求,學校致力于科學研究,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來,共承擔包括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22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69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7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獲省部級科技獎勵483項、授權專利5425項(其中發明專利1276項)。研究與發展經費快速增長,目前年均科研經費超過5億元。學校建設了完備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圖書館擁有藏書270余萬冊,數字圖書328萬冊。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礦業安全博物館)每年接待社會各界的參觀者14000多人。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以校董事會為平臺大力推進社會服務,校董事會成員單位發展到121家,全面合作單位達到78家,與8個地級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14家國有大型企業共建了研究機構。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評為江蘇省唯一的“A類(優秀)國家大學科技園”稱號;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學校承擔了國家安監總局“十二五”期間萬名煤礦總工程師培訓任務,在煤炭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學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強的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創新高等教育國際協同模式,成立了國際學院,建設了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聯合10多所國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在澳大利亞格林菲斯大學創辦了“旅游孔子學院”。多次成功舉辦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學術年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源深流自遠,行健天同功?!吨袊V業大學改革與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通過深化綜合改革,使我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匯聚世界一流學者、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礦業大學。目前,中國礦業大學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校師生員工正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創新的工作舉措,推進學校各項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00萬

    ]
工業設計工程
工業設計工程
地區: 上海、浙江、天津等 學制:3~4年 學費:¥2.10~9.00萬
招生方式 同等學力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班型:周末班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師大博學 > 工業設計工程 > 招生學校
粵ICP備2021118978號 廣州師大博學技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職研究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rd.
電話:4008373873
友情鏈接:中教互聯中教互聯官網
免費課程
咨詢了解
關于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1区2区 | 久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 | 欧美色久 | 欧美专区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视频网站 | 色婷婷综合成人 | 久热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爱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主播精品 | 美女视频黄免费的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嫩草 | 最近最新2019免费中文视频 | 精品久久99 | 国产在线专区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 91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第一成人久久网站 | 91精品久久久久 | 91新网站| 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在线精品偷拍 | 精品九九九 | 国产一区免费视频 | 99精品热视频 | 91成人免费 | 日韩一区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97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三级av | 色久天 |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网 | 日本黄色电影网站 | 欧美日韩亚洲不卡 | 精品国产31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