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_www.99热视频_369看片你懂的小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夜夜嗨_欧美成年人视频_久久精热

您當前的位置: 師大博學 > 集成電路工程 > 招生學校
集成電路工程
集成電路工程
  • 地區: 湖北、天津、陜西等
  • 班型:周末班
  • 學制:2~3年
  • 學費:¥1.80~7.50萬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創立于1940年,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毛澤東同志親自題寫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擔任學校主要領導。學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行列;在英國QS教育集團公布的2018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學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亞洲第76名、中國大陸第17名。學校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櫛風沐雨,北京理工大學伴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歷久彌堅。1949年,學校遷入北京;1952年,學校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院校;1988年,學校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學校現設有20個專業學院,擁有4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5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博士后流動站、2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工程、材料、化學、物理、數學、計算機科學學科先后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科進入全世界前1‰,形成了“強地、揚信、拓天”的學科特色和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格局。學校現有教職工3342名,匯聚了21名院士、40名“千人計劃”入選者、34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33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名國家級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和6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9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擁有1個“2011計劃”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立德樹人,北京理工大學在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傳承文明。學校以“高遠的理想、精深的學術、強健的體魄、恬美的心境”為人才培養目標,在建校以來的近30萬畢業生中,有李鵬、曾慶紅、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和將軍;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等43位院士;有各個行業、各個層面的大批領袖人才和優秀建設者,被譽為“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8255人,其中本科生14612人,碩士研究生8809人,博士研究生3595人,學位留學生1135人;學校累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項、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0門和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近四年來,學校本科生參加國際、國家、市級各類競賽35743人次,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共5690人次,參與學生數及獲獎數位居全國前列。在教育部“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連續九屆共15件作品獲“十佳作品”獎,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一。其中,“新型節肢機器人”作為全國高校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唯一參展作品參加了“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展”。2017年,學生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無人機及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賽事中獲冠軍。近四年,學校本科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研究生就業率達到98.23%。面向國際,學校已經與6大洲66個國家和地區的240多所高校簽訂校級合作協議,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以色列理工大學、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等50多所合作院校設立學生交換項目,形成人才培養國際化的全球網絡。矢志創新,北京理工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奉獻世界科技發展中展現擔當。學校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堅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銳意進取。學校曾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多個“第一”:第一臺電視發射接收裝置、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輛輕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測高雷達、第一臺 20 公里遠程照相機等,在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軍用信息系統與對抗等國防科技領域代表了國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機器人、綠色能源、現代通信、工業過程控制等軍民兩用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國慶60周年閱兵的30個方陣中,學校參與了22個方陣的裝備設計和研制;在“9·3”大閱兵的27個地面裝備方隊和10個空中飛行方隊中,學校參與了17個地面方隊和8個空中方隊的裝備研制工作;在建軍90周年朱日和閱兵的45個方(梯)隊中,參與了8個作戰群、29個方隊的裝備研制工作;參與數量和深度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等過程中,學校研發的多項技術均有優異表現。“十二五”期間,學校科技投入總量近100億元,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3項,牽頭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5位,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專用項目獲獎數目方面位列全國高校第3位,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總數、授權國防專利和有效國防專利數均位列全國高校第1位。號角激昂,北京理工大學承載著光榮與夢想揚帆起航。“延安根、軍工魂”,是鐫刻進北京理工大學的紅色基因;“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徐特立老院長倡導的“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學風,共同鑄就了學校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核。從1940年,在延安誕生為抗戰建國服務,到21世紀的今天,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從露天課堂、吃住窯洞,到現代化校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理工大學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決策部署,始終堅持“四個服務”,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樹立“引領之雄心、育才之恒心、報國之決心”,“一切從提高教學質量出發,一切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出發,一切從奉獻偉大祖國出發”,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結合,工、理、管、文、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前身為天津理工學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學理工分校名義開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設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學院與原天津大學分校、天津大學機電分校、天津大學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學院。經教育部批準,2004年更名為天津理工大學。學校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391號,總占地面積160.8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5.21萬平方米。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現有專業學院16個,還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工程訓練中心、體育教學部、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現有本科專業6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天津市重點學科1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軟件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物理學)。專業建設成績顯著。擁有教育部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5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1門、資源共享課2門,天津市“十二五”綜合投資規劃專業建設項目18個、獲國家級、市級教學成果35項,國家級、市級規劃教材18部,天津市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天津市級卓越計劃試點專業14個。注重教學科研創新平臺建設。現有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7個、天津市工程中心9個、天津市人文社科基地2個。設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天津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1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個。圖書館建筑面積4.59萬平方米,藏書182.1萬冊,無線網絡覆蓋全館,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18所高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設備先進;大學生活動中心、田徑運動場、體育館等設施配套齊全。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已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1所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先后與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大學開展了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層次的合作辦學,與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合作培養出我國首批項目管理碩士(MPM)。開展“2+2”、“3+1”等本科生、研究生合作交流項目32項。與波蘭密茨凱維奇大學、印度孟買大學和科特迪瓦博瓦尼大學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學院,與波蘭華沙維斯瓦大學合作,建立了孔子課堂。天津理工大學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重德重能、求實求新”的校訓,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實現建設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理工大學的目標而繼續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50萬

    ]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是一所電子信息特色突出,經管學科優勢明顯,工、理、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始創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業財經學校,而后歷經杭州航空工業學校、浙江電機專科學校、浙江機械工業學校、杭州無線電工業管理學校、杭州無線電工業學校等時期,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改建為杭州電子工業學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學校整體并入,2004年更名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校先后隸屬于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信息產業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實行浙江省與信息產業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為主的辦學管理體制,2007年成為浙江省與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堅持立足浙江、依托行業、面向世界、服務社會、支持國防,秉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傳統,弘揚“篤學力行、守正求新”的校訓精神,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現設下沙、文一、東岳、下沙東及青山湖等5個校區,占地面積2500余畝;下設20個學院及教學單位,舉辦1所獨立學院,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5000余人,教職員工2300余人。學校擁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來華留學生教育、繼續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59個本科專業,擁有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防特色重點專業,是省屬高校中唯一擁有國防特色重點專業的高校,4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設有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75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9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擁有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BA)、應用統計碩士專業學位、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審計碩士專業學位、藝術碩士專業學位、金融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及同等學力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具有碩士推免權和雅思考點。擁有4個國防特色學科、2個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級學科、2個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4個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7個浙江省一流學科(B類)、1個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浙江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9個浙江省重點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已發展成為浙江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辦學規模、水平、質量和效益等各項指標均位于浙江省屬高校前列。學校擁有一支以國家及部省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術造詣深的知名學者為帶頭人,中青年專家教授、博士等教師為骨干的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全校教職工2300余人,專任教師1600余人,正高職稱29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100余人。擁有院士3名,浙江省特級專家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2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工程人才5人、青年長江學者2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3人、浙江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15人。設有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學校科研實力雄厚,在眾多領域參與并完成了一系列國家“六五”至“十二五”計劃重點攻關、“973”“863”等高科技攻關和國家、省部基金科研項目,年度科研經費逾億元。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榮獲“全國信息產業科技創新先進集體”稱號。擁有浙江省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微電子研究中心、中國財務云服務研究院、生物三維打印與醫療器械研究院、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浙江省管理會計應用創新研究中心、浙江(杭電)創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教育研究平臺。目前,學校與國內外數百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已成為浙江省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高地,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10項。現有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是教育部批準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校學風濃郁,學科競賽成績突出,近五年在挑戰杯、互聯網+、電子設計、數學建模、ACM程序設計和智能汽車等全國大學生頂級權威學科競賽中獲得國家級二等獎以上200余項,4次沖入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全球總決賽,曾獲美國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等國際獎項,參加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人數與學生擁有專利數在省屬高校中位列首位。2017年,第41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獲得全球排名并列第20;第12屆全國大學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車競賽全國總決賽獲一等獎數全國高校排名第一。辦學60多年來,學校在復合型IT人才培養方面的教學實踐成果連續五屆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學校先后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了16萬余名優秀人才,眾多校友成為阿里巴巴、中電熊貓、長虹、海信、海爾、創維、中芯國際、廈門宏發、北信源、京東方等國內電子企業的領軍人物,據統計全國IT百強企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門人為我校校友。學校被譽為“IT企業家搖籃”和“卓越會計師沃土”。學校畢業生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較強,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好評,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屬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國30個省市區招生分數位居同類院校前列。據第三方調查顯示,我校畢業生的起薪率、職業穩定性、國內外升學率、對母校的忠誠度等方面指標均處于省內領先地位。學校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學校是浙江省首批文化校園建設試點單位,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特色鮮明。擁有網絡文化、原創音樂文化、志愿服務文化、學科競賽文化等一批國家級文化品牌,每年均開展“大學之道”人文講堂、“繽紛下沙”高雅藝壇、社團文化節等數十個文化主題活動以及科技文化節、研究生IT創新學術論壇等一批學術主題活動。金庸、王蒙、澤爾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李昌鈺等眾多海內外名家大師都曾來校,與師生切磋交流。校園環境優美,書海風荷、雅湖云影等“杭電十景”風光如畫。學校設施一流,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室、科技館、體育場、文化活動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圖書館等。擁有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檢測儀表與自動化系統集成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射頻電路與系統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0個浙江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省科技創新公共技術平臺、1個浙江省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2個浙江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庫(浙江省信息化發展研究中心),以培養基于網絡的先進制造技術人才為主的工程訓練中心。學校具有先進的網絡信息平臺,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健全,教學科研實驗室及服務與共享公共平臺完善,辦學條件處于浙江省屬高校及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學校對外合作交流廣泛多元,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關系,并開展了博士、碩士、本科聯合培養項目和碩士、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等實質性合作。學校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招生國別豐富,教育層次覆蓋學歷生教育和非學歷生教育。學校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學生招生獎學金專項”,來華留學生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學校擁有中美、中俄、中德、中法、中澳、中芬、中日、中白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和研究團隊,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每年都聘請大量長短期外國文教專家駐校任教,選派近千名優秀大學生赴國(境)外名校留學或長短期學習,選派近百名教師赴國(境)外高校進修學習。當前,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將堅持自身辦學特色,服務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以改革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快推進內涵式發展,著力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大學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6.90萬

    ]
  •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為我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為交通大學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并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國務院決定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陜西財經學院三校合并,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學。學校是“七五”“八五”首批重點建設單位,首批進入國家“211”和“985”工程建設、國家確定為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學校。2017年,在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入選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學校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管、文、法、哲、教、藝等10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設有27個學院(部)、9個本科生書院和19所附屬教學醫院。現有教工5982人,其中專任教師3072人。師資隊伍中有兩院院士35名、國家級教學名師6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11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92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0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23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8人、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234名、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11名。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18919人。現有本科專業8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2個,博士后流動站25個。現有8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現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5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有國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國西部質量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有115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3月,學校14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2個學科進入前1‰。建校120余年來,學校形成了興學強國、艱苦創業、崇德尚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愛國愛校、追求真理、勤奮踏實、艱苦樸素的優秀品格,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特色。張元濟、蔡元培、蔡鍔、黃炎培、鄒韜奮、陸定一、錢學森、張光斗、吳文俊、徐光憲、江澤民、蔣新松、侯宗濂等,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西遷以來培養了李伯虎、李鶴林、葉尚福、陳國良、雷清泉、熊有倫、蘇君紅、孫九林、陳桂林、程時杰、孫才新、韓啟德、譚鐵牛、叢斌、郝躍、江松、房建成、王華明、湯廣福、郭萬林等32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高華健、鎖志剛、姜晶、劉奕路、梁平、陳掌星等美國國家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遷校62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25萬各類人才,畢業生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的聲譽,涌現了蔣正華、張福安、陳惠波、張玉浦、溫熙森、馬德秀、崔殿國、姚引良、孫來燕、張國寶、賈全喜、王玨、連維良、溫樞剛、項兵、龍興元、汪建平、江小涓、蒲忠杰、于杰、張月娥、桂生悅、盧雷、趙歡、仇建平、黎仁超、胡懷邦、周鴻祎、陳曦、李壽生、鄭海濤、路一鳴、樊登、劉烈宏、王東峰、劉奇等一批知名校友。學校全面貫徹落實“品行養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創新”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理念,建立“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本-碩-博貫通式人才培養體系。2006年,在國內高校率先實行“書院制”,書院、學院“雙院制”培養模式為學子插上騰飛的翅膀。2017年,學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實“校-院-系”三級教學責任,建立“橫向協作、縱向貫通、教書和育人統籌協調”的本科生人才培養管理體系。以錢學森學院為載體,學校把錢學森精神和智慧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先后創辦“少年班”“錢學森實驗班”“宗濂實驗班”“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實驗班”等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學校以獨特的教育理念,寬松的學習氛圍,強大的師資配置,良好的教學效果備受學生和家長好評。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7項,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3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3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11門,擁有12個國家級教學基地、9個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7篇,提名獎46篇。學校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科技競爭力。2000年至今,主持“973計劃”項目21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830項,基礎研究項目數和經費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1項,其中2017年主持7個項目獲獎,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依托學科與人才培養優勢,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政府、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注重解決行業關鍵性技術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2000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23項,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1項,與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共建10個高端智庫,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納應用。學校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四面旗幟,打造“奉獻報國的使命文化、嚴謹精致的卓越文化、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團結互助的團隊文化”,擁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230個文化社團,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豐富多彩,“縱論四海”“九州名家”“思源大講堂”“學而論壇”等成為學生開拓視野的經典品牌。歷年來,交大學子在SAE國際航空設計大賽、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國際數學建模大賽、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國際英語演講大賽、世界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亞洲區選拔賽、中國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課外科技大賽、“創青春”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Robocon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全國航空航天模型(科研類)錦標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與社會實踐科技競賽等國際國內大賽中屢獲佳績。學校國際交往廣泛,2000年至今,已邀請15位諾貝爾獎、1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及2000余位國外教授來訪講學,合作研究、學術交流的世界各國學者、企業高層、政府要員更高達20000余人;派出赴國外訪問、進修、研究及攻讀學位的教師和學生28000余人次,參加國際會議2000余人;與美、日、英、法、德、意、新、韓等42個國家和地區的165所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2017年,有來自132個國家的2400余名外國留學生就讀于西安交大。學校現有興慶、雁塔和曲江三個校區,占地面積約3000畝,各類建筑總面積203.85萬平方米。坐落在興慶校區的圖書館是1995年5月4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以錢學森學長之名命名的“錢學森圖書館”,總建筑面積40000平方米,閱覽座位3518席;累計藏書544萬冊(件),印刷型報刊累計10000余種、現刊2000余種;國內外電子平臺資源 111個,共計312個子庫,中外文電子期刊95000種,中外文電子圖書超過160萬冊。今天的西安交大又有了創造歷史印記新貢獻的堅實平臺,占地5000畝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拔地而起,8大平臺和100多個科研基地將服務學科交叉、軍民融合等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這里將更好服務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科技成果轉孵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探索21世紀現代大學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態和新經驗。領銜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為人類文明共融發展和高等教育開放合作貢獻力量,已吸引4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所大學加盟;著力打造的改革試點探索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庫和研究平臺,致力于為社會發展與民族復興服務,全面實施提升國際競爭力戰略,以教育國際化推動區域國際化。2017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15位西遷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的老同志們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2018年的新年賀詞,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贊揚交大西遷老教授,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們愛國奉獻、無怨無悔的精神令人感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辦學定位,正以堅定的信心、豪邁的氣魄、百倍的努力,堅定不移地推進綜合改革,推進“雙一流”建設,推進內涵式發展,奮力書寫新時代學校發展新篇章。校 訓: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辦學定位: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西遷精神: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使 命:致力于培養崇尚科學、求實創新、勤奮踏實、富有社會責任感和高尚品質的杰出人才,保存、創造、傳播知識,為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不斷做出貢獻。愿 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保持領先,創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紀中葉,把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成為大師名流薈萃、莘莘學子神往、棟梁之材輩出、國際影響顯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64萬

    ]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是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211工程”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首批9所獲批設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和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的高校之一。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1958年學校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為現名。建校87年來,學校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我國“一五”重點建設的項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準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20世紀60年代,學校就以“西軍電”之稱蜚聲海內外。毛澤東同志曾先后兩次為學校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樸素”。學校現建設有南北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約270公頃,校舍建筑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文獻約736萬冊,其中紙質文獻約261萬冊,電子文獻約475萬冊;中外文現刊1100余種,擁有69種平臺的中外文數字資源,數據庫超過130余個,內容覆蓋了學校各個學科或專業。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3萬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碩士研究生9000余人。設有研究生院。設有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軟件學院、微電子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等19個學院。學校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辟了我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現有2個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覆蓋6個二級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具有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有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2個本科專業。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3個學科獲評A類: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檔,并列全國第1;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位于A檔;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檔,學校電子信息類學科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學校樹立了以人為本、教師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理念,鍛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20人,碩士生導師907人。學校有院士4人,雙聘院士14人,“千人計劃”入選者17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10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青年學者2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科技部重點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1人,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57人。學校不斷地創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1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3門,建設有3個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以及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人才培養素以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等特色在全國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學校堅持“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和“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近年來,學校本科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普及率高,獲得各類省級、國家級學科和科技競賽獎1600余項,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2012年,學校入選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多年來,學校致力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系統研制、科技攻關、工程研發等,創造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等多項第一,包括第一臺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臺毫米波通訊機,以及我軍通信裝備史上第一部“塞繩電報互換機”、第一臺“塔型管空腔振蕩器”、第一套“三坐標相控陣雷達”等,為我國信息化、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學校現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省部級基地,先后牽頭單位承擔了“973”、“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重大、重點項目,產生了一批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來,學校科研指標穩步提升,在認知雷達、移動通訊、網絡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計算、大型天線機電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15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9項。2014年,學校牽頭的“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2011計劃”認定,位列行業產業類第一,進一步奠定了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突出的國防科研特色優勢地位。學校大力加強產學研相結合,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暨西安電子谷、陜西工業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同時與國內大型知名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基金、建立聯合實驗室及研究生實習基地,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外部發展空間。學校先后成為中電集團,西安市,國防科工委、陜西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與7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友好關系,建有6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引智基地,與國內電子、航空行業的10余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英飛凌、Intel、IBM、惠普等跨國公司在學校建立74個聯合實驗室。建校87年來,學校先后為國家輸送了20余萬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2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19位兩院院士(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院士校友11位,位列全國前茅),10余位國家副部級以上領導,培養了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國際GSM獎獲得者李默芳,歐洲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王中林,“神五”和“神六”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楊宏等一大批IT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以及數十位科研院所所長和大學校長等,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將繼續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強軍拓民、服務引領、團結實干”的發展思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為把學校建設成為電子信息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而不懈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60萬

    ]
  •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是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院校。學校是我國西北地區水利水電、裝備制造、印刷包裝行業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學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機械學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陜西工業大學。北京機械學院由北京機器制造學校、北京工業管理學校和北京工業干部學校組建而成。三校的辦學歷史分別可追溯到成立于1945年的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成立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級商科職業學校和1952年成立的沈陽工業干部學校。北京機械學院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1969年搬遷至陜西漢中,1972年遷至西安。陜西工業大學以交通大學(西安部分)的水利系、紡織系為主體,合并西安化工學院、陜西科技大學、西安機械專科學校等組建而成,水利系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創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水利組。1972年,北京機械學院和陜西工業大學合并組建陜西機械學院,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1994年,學校經批準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1998年,學校劃轉陜西省,管理體制調整為中央與陜西省共建,以陜西省管理為主。2002年,陜西省批準西安儀表工業學校整體并入西安理工大學。學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為建校年,5月1日為校慶日。學校座落于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古都西安,建有金花、曲江、蓮湖3個校區和1個大學科技園,校園環境優雅,文化底蘊深厚。金花校區已有六十多年歷史,東臨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區,西臨風景秀麗的興慶公園;曲江校區2001年開始建設,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區曲江新區環繞,與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大雁塔比鄰;蓮湖校區位于世界著名的“古絲綢之路”起點地。學校先后被陜西省授予文明校園、平安校園、園林式單位稱號。學校科技園位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重要基地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現代開放,充滿活力。學校是我國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現有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分屬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學位授權點覆蓋全部本科專業。水利工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等21個學科為陜西省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等12個學科為陜西省優勢學科。工程學(Engineering)學科位列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學校還具有金融碩士(MF)、教育碩士(Ed.M)、翻譯碩士(MTI)、工程碩士(ME,涵蓋18個工程領域)、會計碩士(MPAcc)、工商管理碩士(MBA)以及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專業學位授予權,并具有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單獨考試權。學校現設16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設67個本科專業,其中10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專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專業通過住建部專業評估,21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16個專業為陜西省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為陜西省名牌專業。設有23個本科實驗教學中心,其中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6個省級本科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本科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學校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800余人。現有院士工作室11個,院士(講座教授)工作室1個,雙聘院士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11人,國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6人,國家和省部級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標兵等4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7人,陜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32人,陜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6人。學校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6500余名,全日制專科生近3000名。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質量為生命線,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年來,獲國家教學成果獎4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68項;有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71門省級精品課程;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廣泛認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后備軍官選拔和培訓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3年作為全國試點高校率先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學校是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課程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建有2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全國示范性基地,6個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學校堅持教學科研并重,自由探索與應用研究并重,創造良好科研氛圍,鼓勵開展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科研實力持續提升。學校建有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有27個重點科研基地,其中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科技部推廣中心,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個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陜西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陜西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陜西省軍民兩用技術研究中心,1個陜西城市戰略研究所,2個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科研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獎20項、省部級獎382項。近十年來(2008年至今),本校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973項目、國家重大專項課題、重大儀器專項等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7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97項,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70件,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13件,科研經費到款22億元,發表SCI論文1653篇。學校不斷推進校地校企合作,與省內外60多家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江蘇吳江、陜西寶雞等地建立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5個,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成果轉化與服務社會獲得經費占總到款的50%以上。學校先后被授予陜西省產學研聯合開發先進集體、在振興裝備制造業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是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高校、陜西省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陜西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示范高校,有1個陜西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學校專門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全力推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與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共建“西理工三航創新創業基地”,與世園投資集團共建“西理工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與陜西微軟創新中心、中科創新孵化器等28家投資與孵化企業合作開展創業投資與孵化,雙創中心下屬的“西理工-工創匯”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陜西省眾創空間及西安市眾創空間,近年來學生在“互聯網+”等全國創新創業大賽中成績優異。學校不斷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建設高品位校園文化。設有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陜西省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學生在全國“挑戰杯”等學術科技競賽和全國大學生游泳比賽、定向運動競賽、藝術展演等體育藝術活動中屢獲大獎,被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與陜西省文史研究館合作建立的“古都大講壇”在陜西高校具有較大影響。學校先后16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德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關系。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市、區)招生,考生報考踴躍,近年來學校在全國第一志愿錄取率均超過97%。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位居陜西高校前列。學校先后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長期以來,西安理工大學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秉承“祖國、榮譽、責任”的校訓,堅持“育人為本、知行統一”的辦學理念,培養了近二十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其中有多位兩院院士、重要領導干部和杰出企業家,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特別是為國家裝備制造業、水利水電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學校以全面提高質量為核心,著力加強內涵建設,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穩步提升。當前,學校正在為全面建設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學校校園占地7000余畝,園內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綠化覆蓋率72%,被譽為“森林式大學”。學校教學科研支撐體系完備,各項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學校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基本構建起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體系。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設有98個本科專業,2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4個學科進入A類(其中機械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4個學科進入A+),28個學科進入B類(其中19個進入B+)。學校實施“人才興校”戰略,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師中有院士16人,“千人計劃”入選者38人,“外專千人計劃”入選者7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2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9人、講座教授42人,長江學者青年項目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5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4人,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科學家3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2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52人,“楚天學者”207人。學校貫徹建設“學生、學者與學術的大學”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堅持“一流教學一流本科”的建設目標,采取多種舉措,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完善充滿活力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幾十年來,已為國家培養了近40萬名高級人才。按照“應用領先、基礎突破、協調發展”的科技發展方略,構建起了覆蓋基礎研究層、高新技術研究層、技術開發層三個層次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以及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籌)、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及一批省部級研究基地。學校堅持“服務乃宗旨,貢獻即發展”的辦學思路,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學研產相結合,密切與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的合作關系,通過設立駐外研究院、產業化基地,開展橫向科技合作等方式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世界上35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交流關系,每年有約1600余人次的國(境)外專家學者來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區的醫療診治中心。附屬梨園醫院突出老年病學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正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秉持“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敢于競爭,善于轉化,聚精會神,科學發展,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努力開創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7.50萬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創建于1951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空軍氣象干部訓練大隊;1954年轉為地方建制,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干部學校;1956年,學校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學校由中國氣象局劃轉四川省,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并入;2015年,學校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校是國家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高校。學校現有航空港、龍泉兩個校區,占地面積2000余畝。學校擁有館藏豐富的圖書館和設施齊備的現代化體育場館,校園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場所。學校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具有健康心智體魄、良好人文素質、系統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現設有17個學院,55個本科專業,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個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團隊、13名省級優秀教師和教學名師,有8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和9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近兩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3項。學校借鑒國際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是中國西部高校唯一的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學校全面加強學科建設,學科特色與優勢日益凸顯。學校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以學科交叉為特色,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工、理、管、經、文、法、藝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現有5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形成了大氣、信息、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群。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持續攀升。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2個(含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協同創新中心)、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1個。近五年學校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71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7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學校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斷壯大。現有專任教師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級職稱550余人,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8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長江、杰青等高層次專家為我校兼職教授。本校教師擔任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20余人,比較有影響力的主要學術兼職46項。學校認真貫徹國家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及“一帶一路”對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院),在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教育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面向未來,學校將繼續秉承“成于大氣,信達天下”的大學精神,以人為本,追求卓越,努力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是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由原太原工業大學和原山西礦業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歷經116年傳承發展,學校業已建設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學校;先后被評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單位”“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植根三晉大地,平臺廣闊人才濟濟。目前,學校占地32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149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1154名,碩士研究生5692名,博士研究生736名,留學生426名;現有81個本科專業,3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工程學、材料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現有教職工3531名,其中專任教師2068名,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185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教師938名。學校挺立創新潮頭,科技研發成效卓著。太原理工大學曾連續兩次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累計承擔“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各類項目1174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83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等42項;多年來,科研優勢和創新能力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服務行業和區域發展的現實生產力,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逾百億元,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學校恪守育人使命,立德樹人碩果豐盈。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中心,育人渠道和途徑更趨完善、更加優化。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取得突破進展;“生涯導航”教育計劃產生重要影響;數學建模、超算、機器人、曉明研究室、晉豹車隊等創新團隊在國內外競賽中屢創佳績;思政主題網站“清澤心雨”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高校百佳網站”;“螺絲釘之家”入選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愛心家園”榮膺“第四屆山西道德模范”等殊榮;校男子籃球隊兩次奪得CUBA全國總冠軍、校男子足球隊成功奪得CUFL全國總冠軍,我校成為唯一一所在足球、籃球兩個項目上均獲得過全國總冠軍的大學。學校樹立全球視野,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工程,不斷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加速國際化進程、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先后與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的100余所大學開展多層次、雙向人才培養合作辦學和科技合作,與國際間的學術高層往來更加密切,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與日提升。目前,學校還承辦了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和牙買加西印度群島大學莫納分校孔子學院。回望過去,理工大人奮力拼搏,鑄就了輝煌成績;翹首明天,世紀學府砥礪前行,承載著新的希望。在“雙一流”建設和“十三五”新的歷史征程上,太原理工大學全體師生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堅持質量第一,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生為中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用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品位和一流的精神,為創建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型大學而不懈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黑龍江大學 志存高遠,愛國奉獻,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黑龍江大學是教育部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現代化地方綜合性大學,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黑龍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國冰城哈爾濱,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辦學70多年以來,黑龍江大學在國家全球戰略構架中,推進與服務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提升,強化俄語學科專業的優勢地位和引領作用,實現人才培養方向、科學研究領域、對外交流合作和社會服務等多方位與俄羅斯對接,形成全國高校獨樹一幟的對俄辦學特色。作為黑龍江省學科門類最全、專業覆蓋最廣、后發優勢最強的綜合性大學,堅持立足龍江、面向全國,全力為地方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撐、科技服務和文化引領。“十一五”以來,黑龍江大學堅持以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強化管理為主的發展道路,著力構建教學、科研和學科三位一體的內涵發展模式,整體辦學水平、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聲譽顯著提升。化學學科、材料學科、工程學科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為A類,哲學學科評為B+類,法學、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4個學科評為B類,化學學科評為B-類,電子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2個學科評為C+類,理論經濟學、政治學、生物學、信息與通信工程4個學科評為C類,數學、生態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6個學科評為C-類,學科發展速度和整體實力居于省屬高校前列。2018年獲批黑龍江省“雙一流”建設國內一流大學A類高校,外國語言文學獲批國際一流建設學科,哲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等5個學科獲批國內一流建設學科。此外,學校連續多年進入全國高校百強行列,在《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跨入重點大學行列。黑龍江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優勢明顯,共設有31個教學院部,擁有涵蓋哲、經、法、教、文、史、理、工、農、管、藝11個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84個,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5個;2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1個學科群、12個一級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現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省級重點專業2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精品課程50門,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省級教學團隊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教學示范中心6個,入選國家規劃教材40部。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首批9所創業教育試點院校之一,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聯合設立的中俄學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國17所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黑龍江大學堅持教學立校,以優質的教育資源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為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性高級專門人才,教育質量優異,教學成果斐然。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均獲得優秀結論。共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項,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79項;擁有“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提名7篇(次),黑龍江省優秀碩士論文41篇。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2000余名,各類研究生5000余名。建校以來已為龍江和祖國培養了近23萬優秀畢業生,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有以閻明復、張左己、姜大明等為代表的諸多政界精英;有以葉正大、劉曉江等為代表的多位高級將領,有以李鳳林、潘占林等為代表的數十名共和國優秀外交官,有以李錫胤、呂冀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新時期,還陸續涌現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何建章、“網絡感動中國人物”陳順達等先進人物。黑龍江大學教學設施完備,教學條件優良,校區占地面積18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37億元,館藏圖書400余萬冊,擁有可容納3萬余名學生住宿生活的大學城,以及設施先進的實驗樓、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游泳館、餐飲中心等辦學基礎設施,以及寬帶校園網、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資源。黑龍江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名師薈萃、人才云集。現有教職員工近2900名,其中專任教師近1700人,研究生導師900余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近1000人。其中,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5人,位居全國高校第19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各類國家級、省部級榮譽稱號獲得者200余人次;學校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萬人計劃”高層次人才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8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普京獎”獲得者1人,“普希金獎章”獲得者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61人。黑龍江大學堅持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為重點,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落腳點,走科研興校之路。現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功能無機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中俄催化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農業微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催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糖料改良中心、農業部甜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眾多國家級高端科研創新平臺;擁有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中心6個、省級技術創新服務平臺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3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7個、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個,以及俄羅斯研究研究中心、教育科學研究院等30余個校級科研機構,現已基本構成多學科、立體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創新發展體系。“十五”以來,共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5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1項,連續多年被SCI、EI、CSSCI收錄的論文均達到700余篇,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26000余項,其中有1000余項成果獲國家、部委、省級的獎勵,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22項。李錫胤、潘國民教授主持編撰的《俄漢詳解大詞典》獲國家圖書獎,并作為國禮贈送給俄羅斯國家領導人。黑龍江大學編輯出版的《求是學刊》《外語學刊》《自然科學學報》《中國糖料》《滿語研究》《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黑龍江教育》《北方法學》《俄羅斯學刊》《遠東經貿導報》(俄文版)等高水平學術刊物在國內外公開發行。黑龍江大學牢固樹立“立足龍江、面向全國、服務社會”的觀念,通過整合、凝練和優化校內外優勢資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大學科技園為主的綜合性科技文化創新服務體系,努力為高教強省和科教興國做出積極貢獻。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黑龍江大學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圍繞龍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通過廣泛參與決策咨詢,承擔高層次項目和應用性研究課題,參與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擔任實際部門顧問等多種形式,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對俄經貿文化交往和邊疆文化大省建設。在自然科學領域,黑龍江大學強化理工科優勢特色,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力度,特別是在生物技術、化學化工、電子信息等領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創新成果。我國第一個機群并行數據庫服務器系統、無模型控制器、IC卡電腦加油機、L—乳酸菌系列保健產品等科研項目成功實現成果轉化,為龍江產生經濟效益均數億元。黑龍江大學積極整合科技資源、搭建成果轉化平臺,辟建了黑龍江省第一個省級大學科技園,形成了以計算機軟件和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科技產業群體,年均產值上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黑龍江大學校辦產業學府書城是全國大學最大的書城,年營業額上億元,曾獲全國文化產業先進集體稱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作為全國地方性大學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多次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并榮獲“出版業網站百強”榮譽稱號。黑龍江大學注重通過樹立和涵養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以豐富多樣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文化活動為載體,努力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諧校園。黑龍江大學曾圓滿承接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主運動員村任務,開中國大學承辦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之先河;曾成功承辦亞洲男籃錦標賽、全國女籃甲A聯賽、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以及教育部主辦的“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大型校園文藝演出活動等眾多在國際、國內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文化活動。黑龍江大學通過全方位服務體系打造關愛平臺,開辟了學生工作一站式服務區、校長信箱、學業導師網絡平臺、學生工作熱線、后勤服務熱線、心理咨詢熱線和“校園110”熱線等。黑龍江大學是被教育部確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獲“全國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單位標兵”、“全省十佳和諧校園”等榮譽稱號。黑龍江大學突出國際化開放式辦學特色,高度重視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已建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和漢語推廣工作平臺。截至目前,黑龍江大學已與世界30多個國家的170余所大學及科研機構等簽署了交流協議,同全球近200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友好關系,先后派出聯合培養留學生近3000人,培養外國留學生23000余人。現擁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組織教育合作俄語翻譯中心,經教育部批準、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共辦的中俄聯合研究生學院,俄羅斯政府建立的俄語中心,俄羅斯境內的第一所孔子學院及與吉林大學、遼寧大學、延邊大學共建的漢語國際推廣東北基地等對外交流合作平臺。風雨砥礪開創優良傳統,繼往開來譜就精彩華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黑龍江大學將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依法治校”的辦學理念,遵循“教學為中心、科研為基礎、學科為龍頭、管理為保障”的四位一體協調發展模式,牢牢把握省部共建的戰略機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邁的情懷奔向無限美好的未來,為努力實現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現代化省部共建大學的宏偉目標而開拓奮進、再鑄輝煌!(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3月31日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1.80萬

    ]
  • 江南大學 江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淀,源起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發展時期;1958年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整建制東遷無錫,建立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大學;2001年無錫輕工大學、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江南大學;2003年東華大學無錫校區并入江南大學。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江南大學章程》,開展自主辦學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學校以“篤學尚行,止于至善”為校訓,以“彰顯輕工特色,服務國計民生;創新培養模式,造就行業中堅”為辦學理念,以“建設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大學”為戰略目標,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提升辦學水平,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規模結構合理、學科協調發展、教學質量優秀、辦學效益顯著、社會美譽度高,國內有影響力、國際有知名度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學校堅持“選擇性卓越”的學科建設理念,建立良好的學科生態環境。設有18個學院(部),包括:食品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商學院、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學院、藥學院、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和體育部。涵蓋理、工、農、醫、文、法、經濟、管理、教育、藝術等學科門類10個。建有博士后流動站6個,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設計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以及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建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和二級重點學科5個;建有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3個和生態紡織技術與工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個,化學工程與技術、設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個。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3199人,其中專任教師1895人(含研究生導師1075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人員比例65%,博士學位人員比例62.2%,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經歷人員比例37.7%。學校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16人、“萬人計劃”入選者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1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與“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部省級創新團隊36個。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2006年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5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17年在41個本科專業(類)招生,現有在校本科生20122人、博碩士研究生8169人、留學生1276人。擁有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特色專業建設點15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含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5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精品開放課程)30門,精品、規劃教材56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1項,其中一等獎1項。學校積極探索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學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在亞洲率先通過美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IFT)國際認證。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完善學生指導和服務體系,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7%以上,本科生繼續深造率近30%,位列全國高校就業工作50強;依托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累計孵化創業企業300余家,“創業匯客廳”入選國家級眾創空間;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工作實施先進單位”;完善“獎、助、勤、貸、補、免”幫扶機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養的勤工助學新模式。學校與28個國家、地區的126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22.8%的學生擁有海外交流、交換經歷;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華食品文化為主題的孔子學院。建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校史館、設計館、民間服飾傳習館、錢紹武藝術館、酒科技館等文化展館首批入選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每年舉辦“創新江南”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意創業文化節、“江南之春”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等特色文化活動;在校生參演廣州亞運會閉幕式等大型活動,藝術作品獲文化部“文華獎”;學校推進體育精神育人,建有女足高水平運動隊,榮獲2017年全國大學生女子室內五人制錦標賽超級組季軍。學校是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先進單位。學校堅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己任,積極參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建有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糧食發酵工藝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8個,針織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級平臺41個;建有教育部、外專局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6個及國際聯合實驗室21個;“十二五”以來承擔國家級項目1085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6項;2012年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9項,2017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數并列全國高校12名;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科技創新獎2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6項;獲中國專利獎金獎2項、優秀獎6項,2016年在中國大學專利獎排行榜上并列全國高校第17名;學校現與全國40多個城市及中糧集團、光明乳業等多家知名企業開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學宿遷產業技術研究院、江南大學(揚州)食品生物技術研究所、江南大學無錫創新設計研究院等校地聯合研究院/所7個;江南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獲評5A級大學基金會。學校堅持師生為重、服務為先,傾力打造曲水流觴的現代化生態校園,為學生提供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優質舒適的成長環境。校園占地面積3250畝、建筑面積116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239.63萬冊;生均教學科研儀器2.81萬元;“智慧校園”建設日臻完善;建有體育場、體育館、文浩科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等文體場館和16個學生公寓組團;學校獲教育部校園規劃一等獎,被評為全國高校校園環境滿意度50強、全國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全國高校節能工作先進單位。學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影響不斷提升。在教育部組織的第四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學校“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位列A+檔,“設計學”位列A-檔;在ESI全球影響評價排行榜上,學校農業科學、工程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材料科學等5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其中農業科學躋身前1‰,學校位居ESI綜合排行中國大陸第54名;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 NEWS)發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學校位居全球第777名、中國大陸第53名;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發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775名、中國大陸第53名;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編制的《中國大學評價》中,位居全國第47名;在人民網發布的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國第20名。學校是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平安校園。“江南開學府,萬頃湖波揚;屏障九龍好,山高水又長。”未來的辦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秉承“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服務興校、機制活校、文化鑄校”的發展方略,努力推進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大學建設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為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學院,1988年更名為南方冶金學院,2004年更名為江西理工大學。學校曾先后隸屬于冶金工業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2013年成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學校是國務院批準具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理工結合,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面向全國招生和就業并有權接收華僑及港澳臺學生和留學生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是寶鋼教育獎評審高校;學校具有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是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和鋼鐵工業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被譽為“有色冶金人才搖籃”。學校在贛州、南昌兩地有5個校區,占地面積共計3700余畝。校本部位于享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客家搖籃”、“紅色故都”之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贛州市。學校1958年開辦本科教育,1980年開始碩士研究生教育,2013年開始博士研究生教育。現有16個學院,18個科研院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萬人,在校研究生3000余人。畢業生以其專業適應性廣和“為人誠實、基礎扎實、工作踏實”的特點而廣受社會歡迎,一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保持在江西高校前列,并于2011年榮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五十強”,2017年榮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五十強”。據中國“世界500強”企業CEO畢業院校排名榜顯示,我校在2012年中國“世界500強”企業CEO畢業院校并列第5位。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顯示,我校在2014 年“中國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94 位。學校擁有1個全國示范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利用”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個一級博士點,22個一級碩士點,13個工程領域,6個專業學位點,5個交叉二級學科點,4個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其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3個江西省一流建設學科。學科建設整體水平較高,7個一級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榜上有名。學校是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培養單位。學校現有71個本科專業,其中64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擁有國家特色專業3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6個、江西省特色專業19個、江西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6個、江西省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基地1個。學校建立了一支梯隊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治學嚴謹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360人、博士教師520人),其中,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聘院士4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萬人計劃”創業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863”首席科學家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2人(A類),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全國模范(優秀)教師60余人;“井岡學者”特聘教授、“贛鄱英才555工程”領軍人才、省部級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江西省教學名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井岡之星”青年科學家培養對象和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近200人;正副教授700余人,博士生導師30余人,碩士生導師400余人。學校還聘請了嚴純華、賴遠明、左鐵鏞、古德生、邱定蕃、孫傳堯、張文海等院士和130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的兼職或客座教授,并聘有10多名外籍教師在校常年任教。以質量立校、辦一流學府。學校堅持“教學優先、教師優先、學生優先”的工作原則和“教學是否滿意、教師是否滿意、學生是否滿意”的工作標準,引導優質教學資源向教學一線集聚。學校擁有國家銅冶煉及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及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一批國家科研平臺、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還有3個省“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1個海智計劃工作站,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8個省級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8個實驗中心和288個校內外實習基地。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在全國率先試行“3+1”創新教育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在全國各級各類學術科技、文體競賽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實現重大突破,贏得了重要榮譽。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我校學生曾實現全國一等獎江西省零的突破。近五年來,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電子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機器人大賽等賽事上獲得全國一等獎30多項。學校健美操隊獲得全國冠軍一百多項,在北京奧運會啦啦操隊選拔賽中,以冠軍隊的身份進入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學校攀巖隊獲得國際攀巖大師賽、世界杯攀巖賽、全國攀巖錦標賽等國際國內比賽冠軍二十多項,并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學校積極服務于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鋼鐵工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強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已構建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機電一體化、信息技術等一批強勢學科,形成了鎢、銅、稀土、鋰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四大特色和優勢,經濟學、管理學、理學、法學等新興學科也日漸享譽國內。近五年來,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00多項,科研總經費6億多元;2008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6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獎80多項。學校科技服務成效顯著,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多年來一直與中國鋁業、中國中鋼、上海寶鋼、江西銅業、紫金礦業、銅陵有色、西部礦業等一百余家國內大中型鋼鐵、有色金屬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有500多項科研成果被采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與加拿大勞倫森大學、泰國宋卡王子大學等25所高校實施學分互認、本碩生互換、合作辦學等國際聯合培養項目。學校為海外留學生接收院校,共招收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進行語言、本科、碩士和博士層次的學習。學校獲批為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共計舉辦 夏(冬)令營項目和“海外教學項目19個,教授3000余名學生。2015年獲國家漢辦批準與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教授學生一千余人,文化受眾達8000余人次。2017年獲批與旁遮普大學合作舉辦“2+2”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為全省首個境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該項目開啟了高校、孔子學院、企業為培養本土技術性人才進行三方合作的新模式,為國內高校開展校際合作、校企合作以及中外合作辦學提供了新范例。這些學生將成為“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中堅力量。學校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就稀土技術、澳洲高效磨礦和高效細粒浮選技術等技術開展科研合作;承擔了“用DENKABLACK Li導電劑提升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性能的合作研究”(日本)、謙比西銅礦“礦山采掘信息化”(贊比亞)、“含砷硫難處理金礦金提取工藝研究”(緬甸)等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0余項。六十年春華秋實,一甲子滄桑砥礪。學校將秉承“志存高遠、責任為先”的校訓精神,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強校、和諧興校”的辦學理念和“以貢獻求支持、以特色爭優勢、以創新謀發展”的辦學思路,貫徹“以市場理念經營學校、以教育規律管理學校、以法治理念治理學校”的三大理念,實施“特色、人才、質量和開放”四大戰略,突出“學科建設強實力、人才培養提質量、科學研究上水平、服務區域做貢獻、發展成果惠民生”五大任務,強化“隊伍、財力、條件、制度、黨建、文化”六大保障,深化“治理體系、人才培養、學科與科技、社會服務、人事人才、綜合保障、黨建與思想政治”七大改革,努力實現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轉型發展,建設“綜合實力江西一流、優勢學科國內先進、特色領域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學”!(數據截止2019年1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向中國工業體系建設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學校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精神,致力于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國家,造福人類。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60年10月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4月設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1996年啟動實施“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干部學校;2012年正式啟動領軍型大學建設工程。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準大連理工大學建設盤錦校區,該校區依照“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堅持標準、創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與主校區同標準、同檔次、同水平辦學。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學校現有教職工4321人,其中專任教師2650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職教師中的兩院院士3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1人,“千人計劃”入選者30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2人、講座教授11人、青年學者1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3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4人(其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8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教學名師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0人,“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5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3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1人;博士生導師726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808人,副高級職稱1098人。學校現有本科生25380人,碩士生10537人,博士生4836人。學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哲、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學校設有研究生院,7個學部【6個管理重心在學部,1個管理重心在學院(含3個正處級建制學院)】,8個獨立建制的學院、教學部,3個專門學院和1所獨立學院;盤錦校區設有基礎教學部和7個學院;開發區校區有3個學院。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力學、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涵蓋15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計算數學、等離子體物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結構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環境工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現有2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2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還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建筑學碩士、工程(博士、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計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城市規劃碩士、漢語國際教育、體育等13個類別專業學位授予權以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設有87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的本科專業82個,目前調整為77個本科專業進行招生,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23個。有4個國家級教育、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土木水利實驗教學中心、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化工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化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車輛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7個國家級教學團隊,是國家實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試點學校之一,國家首批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試點學校之一,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試點高校之一。學校的工程學和化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優勢學科資源豐富、研究實力雄厚。建有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電子政務模擬仿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件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工業裝備節能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橋梁與隧道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消防與應急救援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連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振動與強度測試中心),1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研究基地,1個國家知識產權(遼寧)培訓基地。學校有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與特種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能源利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特種加工及微制造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20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2個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2個公共技術創新平臺,9個技術創新基地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3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6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2個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0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勵47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90項。2012年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中國專利獎8項、其中金獎1項。目前有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化學進入全球前1‰;12個學科領域進入QS世界學科排名前500名,上榜學科數位列國內高校第17位。學校依山傍海,辦學條件優良。已形成一校、兩地(大連市、盤錦市)、三區(大連凌水主校區、開發區校區、盤錦校區)的辦學格局,總占地面積426.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8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現有藏書326.8萬余冊,中外文電子期刊5.8萬余種。學校現有運動場館面積21.3萬平方米。同時,學校擁有國內一流的校園網絡體系。學校與29個國家和地區的207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際校所合作關系;學校有留學生1434人;2014-2016年,申請了34個聘請外國專家教育部重點項目,建立了6個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共爭取國家各類引智經費2528.6萬元,聘請長短期外國專家2674人。為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專業水平,學校積極拓展包括國家公派、聯合培養、交換學習、短期交流訪問、海外實習等150余項海外交流項目。2014-2016年,共派出長短期交流學生4278人。目前,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深化綜合改革,強化內涵特色,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50萬

    ]
集成電路工程
集成電路工程
地區: 湖北、天津、陜西等 學制:2~3年 學費:¥1.80~7.50萬
招生方式 同等學力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班型:周末班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師大博學 > 集成電路工程 > 招生學校
粵ICP備2021118978號 廣州師大博學技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職研究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rd.
電話:4008373873
友情鏈接:中教互聯中教互聯官網
免費課程
咨詢了解
關于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999 | 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黄网站在线免费看 |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av免费播放 |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 | cao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 | 亚洲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av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免费 | 国产精品污| 欧美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黄 |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 | 97总资源 |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 av网在线 | 粉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久久片 | 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国产青草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福利 | 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 欧美变态网站 | jizz高清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91新地址| 欧美日在线 | 国产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 91高清免费看 |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