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_www.99热视频_369看片你懂的小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夜夜嗨_欧美成年人视频_久久精热

您當前的位置: 師大博學 > 吉林大學 > 招生學院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
  • 簡稱:吉大
  • 地區: 吉林、河南、山東、重慶、廣東、北京
  • 類型:綜合類、公辦、雙一流、985
  • 學制:2~3年
  • 學費:¥2.40~10.00萬
  • 班型:周末班、網絡班
  •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號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創建于1959年,前身為吉林大學半導體系。由中國工程院高鼎三院士主持創辦。學院現有一個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吉林大學實驗區)、六個教學系(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系、光電科學與工程系、傳感科學與工程系、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電子信息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兩個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微電子與光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學院擁有五個本科招生專業,即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涉及理學和工學兩大門類。學院具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點,目前在其涵蓋的所有四個二級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招收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生,生物醫學工程、集成電路工程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為國家重點學科。這些學科獲“211”工程和“985”創新平臺的重點支持和建設。學院現有教師120人,其中教授50人(博士生導師39人),副教授37人,講師3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占教師總數的92%。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的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科研團隊,無論是承擔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還是在成果產出上均顯現了良好的勢頭。學院一直連續承擔著國家科技攻關項目,“973”、“863”高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年均5000余萬元。獲國家發明獎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0余項。每年發表SCI論文300余篇,影響因子3.0以上的論文占1/2以上。近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目前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學生學術、業余文化活動十分活躍,學生的科技作品連年在校級以上各類科技競賽中獲獎,是學校學生活動先進單位。學院每年有近40%的本科畢業生考取或免試保送到校內和國內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學位。參加分配的畢業生有90%到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工作,約有5%到各級政府機關,其他部門工作的有5%。學院注重培養嚴謹的學風和勤奮求實的學習態度,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所在單位的中堅和骨干力量,為我國的電子科學技術事業貢獻才智。隨著我國電子科學與電子工業的發展,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將繼續成為我國培養電子信息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吉林大學在東北亞研究方面具有較長的歷史。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吉林大學成立了日本問題研究室和朝鮮問題研究室。20世紀70年代以來,吉林大學先后成立了日本研究所、朝鮮研究所(后更名為:朝鮮韓國研究所)、蘇聯研究所(后更名為:俄羅斯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圖們江地區開發研究所,對東北亞地區的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蒙古開展研究。東北亞研究院致力于推動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交流協議,通過互派學者和留學生、開展共同研究、交換資料,共同組織召開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促進東北亞問題的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圍繞東北亞地區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充分發揮對東北亞區域經濟、政治、歷史與社會發展領域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優勢,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東北亞研究院逐步成長為以國際問題研究為主、多學科交叉、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專職研究機構。東北亞研究院現有教職工83人,專職科研人員61人,其中教授32人(含博士生導師27人),副教授21人,講師8人;有“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專家4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3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人,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2人,吉林大學“匡亞明講痤教授”3人。目前已經形成了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梯隊和教師隊伍。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吉林大學法學院建院于1948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法學院之一,中國法學著名的“五院四系”成員。其前身是吉林大學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國僅存的未停辦的兩所大學的法律系之一。其辦學歷史則始于1948年創建的東北行政學院司法系,現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良好聲譽、重要地位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吉大法學院經過60多年的發展和奮斗,吉林大學法學院已經成為中國法學教育的重鎮和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是中國著名的法學院之一,現任院長由蔡立東教授擔任。吉林大學法學院系中國法學教育頂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在全國的法學院校中,中國政法大學(原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原西南政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中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原華東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原西北政法學院)被合稱為“五院”,北京大學法學院(原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原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原吉林大學法律系)和武漢大學法學院(原武漢大學法律系)則被稱為“四系”。吉林大學(前身為東北人民大學)法學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開放以來,吉林大學法學教育和研究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吉林大學法律系改建為吉林大學法學院。經過60多年的發展和奮斗,吉林大學法學院已經成為我國法學教育的重鎮和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國著名的法學院之一,現任院長由蔡立東教授擔任。校全日制本科生約1270人、碩士研究生500余人、法律碩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專科生260人,以及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的留學生約20人。現任院長為蔡立東教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于2021年12月由吉林大學原商學院和原管理學院整合組建而成,同時成立吉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中心。中心設有工商管理碩士(MBA)、金融碩士(MF)、圖書情報碩士(MLIS)和工程管理碩士(MEM)等四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此后招生信息等相關內容將在吉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中心網站發布。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是國內著名的公共衛生學院之一,其前身是原白求恩醫科大學預防醫學院,1958年在原第一軍醫大學防化防原子、流行病、軍隊衛生等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成工業衛生系,196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更名為環境醫學系,1988年更名為預防醫學院,2000年6月白求恩醫科大學并入新吉林大學,2001年6月正式更現名為“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經過5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成為融醫學、管理學和法學學科為一體的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學院下設預防醫學系、放射醫學系、醫學信息學系、社會醫學與醫事法學系及15個教研室。擁有1個一級學科和3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衛生毒理學、放射生物學;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衛生部放射生物重點實驗室、吉林省衛生毒理學重點實驗室、分子遺傳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2個共建實驗室:人獸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校內相關學院共建),醫學信息檢索與數據挖掘方法研究聯合實驗室(與萬方數據研究院共建)。3個中心:吉林大學衛生檢測中心、吉林大學人類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醫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與第一臨床醫學院聯合共建)。三個研究所:預防醫學研究所、放射醫學研究所、衛生毒理學研究所。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9人,其中教師90人,專業技術人員27人,管理人員16人,技術工人6人。教師中教授30人,副教授35人,講師24人,師資預留博士后1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83.3%;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56人。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注重發展、突出特色、力求創新。目前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分別是放射醫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碩士授權點9個,分別是衛生毒理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放射醫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醫學信息學,兒少衛生學與婦幼保健學、醫事法學(自主設立);全國首批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MPH)試點學校之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基礎醫學(放射醫學)和公共管理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院是國家衛計委職業危害評價(輻射防護)甲級資質認證和吉林省職業危害評價(含輻射防護)乙級資質認證單位,在衛生檢測、計量認證、健康咨詢等對外服務方面擁有較強實力。學院開辦的本科專業有:預防醫學專業(含營養與食品衛生、衛生檢驗、醫事法學專業方向)、放射醫學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藥信息管理)專業。其中,放射醫學專業是國家Ⅰ類特色專業,吉林省“十二五”省級特色專業,吉林省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專業B類建設專業,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建設專業;預防醫學專業是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建設專業,吉林省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專業A類建設專業,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為省級教學示范中心、吉林省校外大學生實踐基地、吉林大學雙創實踐試驗區;現有省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吉林省級精品課5門,吉林大學慕課建設課程5門,雙語教學課程6門。學院有3個教學中心:放射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醫藥信息實驗教學中心;在北京、上海、長春等地建立20余個本科生教學實習基地。目前學院在校博士生90人,碩士生391人,本科生882人,留學生研究生3人。近五年來,承擔國家“863”、“97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國家級重點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869余篇,SCI收錄300余篇;專利申請21項,專利授權10項;科研獲獎129項(國家級31項,省部級22項),其中科研成果獎40項。主編、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及出版學術專著50余部;獲吉林大學教學成果獎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選派教師、研究生出國進修、訪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已與日本、加拿大、美國、荷蘭、英國、奧地利、澳大利亞等國家相關院所建立雙邊合作。近年來,學院共有80余人出國留學及訪問。學院重本科生的成長和發展,學生工作和團委工作得到學校的認可和表彰,連年獲學生工作先進集體和校優秀團委。重視本科生思想教育,通過“學生之聲”主題座談關注學生民生工作,積極選樹少數民族學生干部,重點做好“經濟貧困學生”“學業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的指導和幫扶。此外,積極搭建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平臺,通過組織開展重走白醫路-河北唐縣葛公村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長春市中心血站志愿服務等活動,學習弘揚白求恩精神,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知識、長才干、做貢獻。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00萬

    ]
  •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創建于1955年,是在原吉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的基礎上經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6所高校相關管理學科整合后成立的。學院歷史吉林大學是在原吉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的基礎上經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5所高校相關管理學科整合后成立的。吉林大學管理學院的前身是早在1955年吉林工業大學建校時成立的工程經濟專業。管理學院成立于1985年,是吉林大學惟一的文、理、工相結合的學院,是當時教育部較早批準成立的管理學院之一,在國內重點高校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面向外向型經濟與管理、面向現代化管理、面向信息時代的管理、面向國際化企業管理,形成了管理學院辦學的優勢特色。我國管理學界的前輩楊建元、陳煥友、沈景明、周三多、吳洪、陳松年、趙恩武、蔣葆芳、鄭大本等學者都曾經在我院從事過教學科研工作。學院設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技術經濟及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會計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工業工程六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三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技術經濟及管理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技術經濟及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情報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技術經濟及管理、國際貿易學、企業管理、會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程項目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九個碩士學位授權點。MBA、EMBA、MPAcc、ME(工程碩士)、圖書情報、工程管理六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設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學,物流管理八個本科專業。師資力量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學術造詣較高,以教授、副教授為骨干的教師隊伍,并經常聘請外藉專家、教師來院講學。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經濟學家李京文教授受聘任教于管理學院,兼任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吉林省省管專家、博士生導師蔡莉教授任學院院長。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38人,專任教師108人,其中教授50人(含博士生指導教師31人),副教授48人,講師40人。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59人。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6人、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433人。其中本科生861人,博士研究生191人(其中2001級有29人,2002級有41人,2003級有56人,2004級有65人),碩士研究生363人(其中2002級有82人,2003級有127人,2004級有154人),MBA學員110人,EMBA219人,工程碩士151,外國留學生18人。學院擁有國內一流的大型現代管理實驗中心、圖書資料中心。承辦著國家核心期刊《情報科學》,這一切都為教學和科研及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現代化的環境。面對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管理學院繼往開來,正朝著向具有工科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管理學院”目標努力、奮進!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的前身政治學系創建于1983年,是我國高等院校在政治學學科恢復以后建立的第一個政治學系,創始人是我國著名政治學家、吉林大學首批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王惠巖先生、原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杜若君先生、朱日耀先生。1993年12月,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在政治學系的基礎上成立行政學院。首任院長為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周光輝教授,現任院長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張賢明教授。經過30多年的發展,行政學院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的普遍好評。學科體系完整。行政學院設有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政治學理論、法律政治學、國際政治、國際關系、行政管理、公共治理與公共政策六個博士點,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公共治理與公共政策、電子政務等六個碩士點,還有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學位授權點,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含電子政務方向)等本科專業。政治學理論是國家重點學科,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兩個一級學科均為“985”工程二期和“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吉林省重點學科。師資陣容強大。行政學院目前共有教職工71人,在編在崗的專業教師49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導師28人。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1個,全國文化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人,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2人,吉林省高級專家3人,吉林省學科領軍教授2人,吉林省本科教學名師1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人,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6人,行政學院的師資隊伍已經成為一支國內有較大影響、具有較強的學術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并獲得學界普遍認可的學術團隊。人才培養質量高。“學生為本”是學院發展堅持的基本方針之一,30多年來一直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既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學術精英,也有一批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以及遍布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的骨干和中堅。行政學院目前每年的招生規模為本科生140余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70余人、公共管理(MPA)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12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辦學規模相對穩定、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科研實力雄厚。行政學院教師承擔了一批高層次科研項目,產出了一批具有標志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學界的好評,多次獲得重要獎項。行政學院教師作為首席專家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7項,在全國高校同學科中處于前列。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以及SSCI等高層次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重大獎項上均榜上有名,如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高校科學研究獎(人文社會科學類)、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等,其中中國高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類)共獲13項獎勵,自該獎設立以來7屆連續獲獎。以行政學院為依托的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廉政研究與教育中心、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均入選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成為學院開展學術研究的重要平臺。學術交流活躍。行政學院與國內外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界展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行政學院教師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洪堡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從事學術交流。同時,行政學院邀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學校多位專家以講座、學術報告、座談會等形式來校進行學術交流。行政學院所舉辦的“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國際學術會議,已產生品牌效應,打造的“中國政治研究工作坊”、“政治理論與公共事務工作坊”以及“為公論壇”,在學界產生了良好反響。行政學院選派多名學生到芝加哥大學、杜克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訪問學習,同時選派多名本科生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學府交流學習,每年都會接受來自山東大學、蘭州大學等院校的訪問學生,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的留學生為學院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注入了活力。行政學院邀請美國專家主講的全國性政治科學研究方法講習班深受學界同行特別是青年學子的好評,在推動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術研究科學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服務成效顯著。行政學院積極與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進行合作,強化社會服務意識和功能,先后完成了國家外交部、科技部、中央編譯局、國家民委、中國機構編制委員會、國家人口計生委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省紀委等部門委托的研究項目20多項,撰寫咨詢報告多份,得到有關部門的采納和高度評價。分別與中國人事科學院、中央編譯局、吉林省紀委合作共建多個研究機構,搭建了社會服務的良好平臺。其中吉林大學廉政研究與教育中心入選省高校特色智庫。行政學院還抓住國家大規模培訓干部的歷史機遇,積極開展公務員培訓,為提升公務員素質和能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此外,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還擔任吉林省委決策咨詢委員、吉林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積極服務于地方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辦學支撐條件優良。行政學院教學科研設備精良、齊全。現設有專業性圖書、期刊兩個資料室。建有公共管理實驗中心,下設電子政務實驗室、案例分析實驗室、MPA多媒體教室和MPA案例討論室。行政學院將繼續秉持“學科立院、學術興院、學生為本、學以致用”的辦院方針,不斷提升質量意識、創新意識、開放意識,堅定不移地走高水平、內涵式發展道路,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50萬

    ]
  • 吉林大學護理學院前身是1939年由白求恩創建的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2000年合校后,學院更名為吉林大學護理學院。根據2016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6個教研室和實驗教學中心,設有1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有在編教職工42人,在院研究生60余人,本科生近500人。師資力量截至2013年5月,學院有在編教職工42人,其中教師27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指導教師1人,碩士生指導教師9人。有教育部護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護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力彬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婦產科護理學教學團隊(安力彬,2009年)學科建設根據2016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吉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在2012年國務院學位辦組織的學科評估中,獲全國護理學一級學科排列第八名。吉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護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護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護理學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護理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50萬

    ]
  • 基礎醫學院坐落于吉林省長春市文化教育社區——朝陽區內,東鄰同志街,西與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一街之隔,北鄰美麗的文化廣場,南與南湖公園相距不過千米。基礎醫學院始建于1951年5月,原為白求恩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部,1992年改“部”為“院”,是吉林大學集基礎醫學教育與科研于一體的重要教學基地。辦學規模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吹打,基礎醫學院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學院設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法醫學、藥理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18個教研室。教育部病理生物學實驗室,前列腺疾病研究中心,吉林省法醫鑒定中心,衛生部川醫學獎學金日語培訓中心,電子顯微鏡實驗中心等部、省、校直屬研究機構設在基礎醫學院。全院現有教職工252人,其中教授35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4人),副教授46人,講師44人,助教29人,實驗技術人員75人。全院擁有3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8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目前,七年制學生466人,碩士研究生124人,博士研究生102人,建院以來,已為社會輸送大批高層次基礎醫學教育師資人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活躍在國內外基礎醫學教育與研究的第一線,絕大多數都成為學術帶頭人或學術骨干。近年來,依托學校良好的吸引人才政策,學院已吸引了大批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回院任教,進一步提高了基礎醫學教學師資水平。成就建院五十多年來,學院以教學、科研為優勢,逐漸形成了以基因工程、免疫生物工程、中藥開發、藥理、邊緣系統神經生理、遺傳毒理、腫瘤病理、心血管生理病理、生殖病理和病毒學等為主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大量成果。發表文章1100篇,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8項,學院先后被部、省、校評為先進單位。基礎醫學院以合校為契機,通過“211工程”及“十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已建成為具有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空間及實驗裝備,提高了學院自身培養高層次人才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正承擔著國家教育部、吉林省及企業資助的一批重點課題。在此基礎上,學院還以其具有高層次、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優勢,成為臨床醫學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的入口單位,承擔臨床醫學七年制學生的招生、管理及思想教育工作。同時,學院還承擔吉林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五年制)、放射醫學、預防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信息管理)、醫事法學、口腔醫學、藥學、護理學等各專業學生及多軌道成人教育學生的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進入新世紀,基礎醫學被國家教育部批準為一級學科。學院全體教職工將繼續發揚白求恩精神,與時俱進,以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為實現學院的跨越式發展,戮力同心,拼搏進取,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70萬

    ]
  • 吉林大學交通學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國內第一個汽車運用與修理專業,1992年5月經原機械工業部與交通部批準,在汽車運用工程專業和運輸管理工程專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吉林工業大學交通學院,2000年6月合校后更名為吉林大學交通學院,是我國高校中成立較早、實力較強的交通學院之一。目前學院現有教職工110人,原任和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博士生導師19人,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5%,擁有一支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學院從1961年開始培養研究生,經過40余年的發展,現已擁有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交通環境與安全技術等5個博士點和碩士點,此外還有物流工程碩士點,擁有交通運輸工程和物流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碩士授予權,并于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內第一個公路、鐵路、水運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獲得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的設崗資格,2000年獲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還有2個二級學科被確定為吉林省重點學科。學院現有交通運輸、物流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汽車服務工程5個本科專業。學院現下設4個系、5個研究所和1個研究中心,即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系、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系和汽車運輸工程研究所、現代物流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結構工程研究所、交通事故研究所以及智能運輸系統研究與開發中心,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長春汽車運輸工程研究所和吉林省車輛綜合性能檢測中心站(吉林大學車輛檢測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也設立在本院。學院自建立以來,為我國交通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已經成為交通運輸行業的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人數1489人,其中博士生73人、碩士生242人、本科生1174人。此外,在校的工程碩士、成人函授生等600余人。通過“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國家“211工程”的建設,學院的裝備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設備總資產近3000萬,初步建成了GPS衛星導航定位實驗系統、交通監控系統、智能車輛與智能化診斷系統以及交通環境監測系統,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在智能運輸系統、智能車輛、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裝備的綜合節能、車輛檢測與診斷、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環境評價與治理、道路與橋梁結構設計、路面綜合設計、土質土力學、道路災害防治等領域已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和雄厚的科研能力。近年來,學院負責和承擔國家和部省級研究項目30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十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10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5項,以及橫向項目100余項;獲國家級、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40余項,其中“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設計、方法、技術的研究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專利60項;出版學術專著、統編教材和其它科技著作60余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檢索收錄300多篇。近十年來,學院注意加強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先后與10余所國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校際學術交流頻繁,提升了學院在國內外的影響,促進了學院的整體發展。交通學科已成為吉林大學“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經過多年建設,學院科研能力和學科實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智能運輸系統、載運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運輸系統規劃與物流管理、道路橋梁安全監測與養護等領域具備跟蹤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的條件,具有承擔國家與行業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和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能力,通過對智能運輸系統關鍵理論與技術、智能車輛與檢測技術、運輸系統可持續發展規劃、交通控制與安全、交通環境與評價、物流管理系統智能化、半剛性基層瀝青混凝土路面與橋梁的設計施工等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使學院穩定保持在全國交通領域的整體領先水平。建院以來,學院黨委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充分發揮基層黨委的政治核心和監督保障作用,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推進黨建工作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認真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中心工作上層次、上水平。學院黨委曾被評為長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學院團委多次被評為“長春市優秀基層團委”,多個班級和個人受到省、市、校的表彰。在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指導下,交通運輸業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交通學院將在不斷發展完善的基礎上,面向交通運輸領域的專門人才需求和科學研究需求,銳意進取,繼續發揮學院的高層次交通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和交通運輸領域的科技攻關基地的作用,為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00萬

    ]
  • 經濟學院始建于1985年,是我校第一批成立的學院,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吉林大學前身東北行政學院設置的經濟學專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經濟學院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已經跨進國內一流經濟學院的行列。學院形成從學士到碩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涵蓋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兩個一級學科。學院現設經濟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系和財政系;有三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基地,即”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1998年經教育部批準于成立)、”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經濟學專業建設點”(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于成立);和”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于成立);有一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即”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還成立”中日經濟社會共同研究中心”、“知識經濟研究中心”、“公共經濟政策研究中心”、“東亞經濟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量化投資研究中心”等在全國獨具特色的科研機構。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是吉林大學的直屬學院,下設8個研究中心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是東北亞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理論法學研究中心、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政治學理論研究中心、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和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珠海分實驗室)。南方研究院共有在校博士研究生61名,統考碩士研究生13名,單獨考試碩士研究生193名。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6月17日,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是一所集綜合性、開放性、自主性、研究性、公益性工作為核心,以南方經濟政策研究為主,國際化的獨立性研究和咨詢機構,涵蓋文、理、工、農、醫多學科,屬國家事業單位。宗旨任務其宗旨是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國內外的經濟技術合作提供技術指導和理論服務。它將通過獨立的調查研究、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向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提供研究報告、咨詢服務、技術指導、理論支持、信息服務和產業開發、市場開拓建議等。發展前景吉林大學南方研究院是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整體教育事業的一部分,是學校人才培養在珠三角地區的延伸。它將本著在改革中求發展、競爭中求領先的理念,利用珠海特區的地理和政策優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科研人才。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吉林大學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于2001年由教育部和國家計委首批聯合批準設立,并順利通過教育部組織的中期評估和驗收。2011年首批獲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5年全國第一個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軟件工程專業認證,2018年順利通過第二輪專業認證。學院擁有完整的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體系,設有“軟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和“軟件工程”碩士、博士專業,其中軟件工程專業于2007年獲批吉林省特色專業,2014年又獲批吉林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2018年獲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1445人,在校研究生317人。學院依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和數學三個一級學科和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建設,共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學學院的各類教育資源。學院擁有1萬平方米的辦公和實驗用房及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授課由校內學術水平高、工程背景強、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承擔,專業任課教師88人(70人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7人,講師26人;部分課程聘請國外著名軟件公司專家和國外教授授課。學院已與國內外等多所大學和知名IT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方式包括引進課程、聘請專家授課、交換學生,聯合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等。學院高水平教學團隊的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成績突出。近3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吉林省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項、吉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4項;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1門、教育部IBM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在學生培養方面,突出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強調軟件開發的工程性,使學生熟練掌握從事軟件需求分析、設計、測試、維護和項目管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礎上,學院在2018級開始實施“榮譽培養計劃”,通過設置多軌道、挑戰性、開放式的榮譽課程和榮譽實踐環節,擴展優秀課程的覆蓋率,實現各類教育資源的主動開放,由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內容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力求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學院重視學生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課外科研實踐活動,針對軟件工程專業特點,開展了科技競賽、文體比賽、創新創業等系列文化活動,在ICPC/CCPC程序設計競賽等多項學科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目前軟件工程已成為吉林大學就業率和平均薪酬最高的專業之一,畢業生主要去向為攻讀研究生或到知名IT公司工作。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00萬

    ]
  •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的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的農業機械專業和拖拉機專業。從那時起,“為新中國農機事業建功立業”就成為了老一輩農機人不變的初心。1957年起,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開始培養研究生,1981年建立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博士點,1989年建立農業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歷經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農業機械系、吉林工業大學農機工程學院,于2001年5月,農業工程及其相關學科組建了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60年來,學院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和扎實的院風,積淀起“明志篤行精耕創新”的院訓,凝煉出自力更生、厚積薄發的學院精神,為我國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業的創建,農業工程及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地面-車輛系統力學、高速精密播種、地面機械脫附減阻仿生技術、農業系統工程等領域的開拓,仿生理論在農業工程、鉆探(井)工程、探月工程中的應用,仿生耦合產品技術開發、保護性耕作技術與設備、農業生物環境調控、糧食儲藏等領域的成果轉化以及政府決策咨詢、服務“三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國內農業工程、仿生工程領域享有較高的聲譽。學院先后設置了農業機械化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仿生科學與工程以及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發酵工程等研究生學科,設置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工程、包裝工程、農林經濟管理等本科專業。農業機械化工程從1988年至今一直是國家重點學科。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在2014年吉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立項過程中,農業工程被列為高峰學科、仿生科學與工程被列為特色交叉學科。2017年國家“雙一流”建設啟動,農業工程和仿生科學與工程學科進入經教育部批準、吉林大學自主建設的國家一流學科“機械與仿生工程學科群”。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首批試點專業、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是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專業。“仿生科學與工程”被列為新興交叉學科,在國家“新工科”教改項目中成為試點建設的本科專業。學院形成了以任露泉院士為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和中青年博士為骨干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138人,有教師85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34人,有博士生導師30人。其中任露泉教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任露泉教授、佟金教授分別為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機械工程、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楊印生教授為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佟金教授、韓志武教授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佟金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業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印生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6年8月,羅錫文、陳學庚作為吉林大學雙聘院士加盟學院。另外,還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3人,唐敖慶特聘(講座)教授12人。學院建有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省普通高等學校智能化農業裝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基礎研究創新基地4個,建有工程仿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吉林省智能農產品生產裝備與技術工程實驗室等應用研究創新基地10個,建有“工程仿生技術與高端裝備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吉林大學-諾丁漢大學中英聯合仿生實驗室等國際合作研究創新基地6個,建有糧食儲運國家工程實驗室成員單位、全國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等協同創新平臺5個。另外還是教育部、財政部農林學科試點實踐基地建設單位,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建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發起創建了“國際仿生工程學會”,秘書處常設在吉林大學;創辦了國際性學術刊物《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SCI、EI收錄,2017年度影響因子為2.325);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日本筑波大學等國外1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長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關系;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家大型企業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國內合作關系。學院圍繞機械仿生理論與技術、農業工程仿生與地面機器系統、農業機械智能設計與機具創新、設施農業環境控制、農產品轉化增值與農業信息化工程、農業工程系統分析與管理工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標志性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5項,如“BZ型綜合號播種機”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高速精密排種器及應用”199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高速精密播種及播前土壤處理的成套技術與裝備”2003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面機械脫附減阻仿生技術”200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仿生耦合多功能表面構建原理與關鍵技術”2013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學院一直把人才培養質量視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先后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2篇。我院培養的人才分布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各個部門,有的已經成為政府機關的主要領導人,有的已經成為著名的企業家,還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學科帶頭人、國外著名或知名大學的教授、國外著名企業的高級研究或管理人員。展望未來,學院將瞄準國家發展目標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生物技術、人工智能、農業信息化、智能制造相結合,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促進仿生提升、農機振興,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以仿生和農機“雙輪驅動”,帶動農林經濟管理、包裝工程等其它學科同步、融合、良性互動發展,堅持學術立院、創新興院、人才強院、開放活院、文化榮院的學科建設發展戰略,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教育事業進步不懈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文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歷史系,現文學院是根據吉林大學學科專業調整和院系整合的決定,由原文學院、歷史系、考古與博物館學系、國際交流學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個校區的大學語文教研部等單位于2001年5月合并組建的,包含有文學、歷史學、教育學和藝術學四大學科門類七個一級學科,設有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目前吉林大學學科涵蓋面最寬的院級教學與科研單位。文學院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著名文學家和語言學家楊振聲、馮文炳(廢名)、張松如(公木)、汪馥泉、蔣善國,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于省吾、金景芳、羅繼祖等都曾在這里執教過。文學院現有教職工257人,專任教師219人,其中教授74人(含博士生指導教師60人),副教授52人。有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中央和教育部“馬工程”首席專家3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跨世紀及新世紀優秀人才9人,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文學院包含文學、歷史學、教育學和藝術學四大學科門類,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學、世界史學、考古學、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學和戲劇與影視學7個一級學科。歷史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均具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并都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文學院共有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本科專業9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重點學科4個。現有在校本科生1650人,碩士研究生1093人,博士研究生342人,長期留學生482人。文學院有“教育部歷史學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考古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新聞傳播與廣電藝術”和“考古學”吉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現代文化傳播”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文學院教師多年來在魯迅研究、中日文學關系、西方文學史、中國古代韻文、古代小說理論與古典美學、認知美學、語言對比及應用、古文字學、田野考古學、中國北方及東北亞考古、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遼金歷史與民族、高句麗及渤海歷史與文化、當代國際關系、區域社會史等研究領域居于國內前沿水平,有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1958年創辦的學術期刊《史學集刊》和近年創辦的學術集刊《邊疆考古研究》和《華夏文化論壇》都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集刊。同時,受教育部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委托,編輯《中國美育年鑒》。文學院教師科研成果獲得首屆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成果獎2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3項。新世紀以來,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5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中央“馬工程”教材編寫項目1項、教育部“馬工程”高等學校哲學社科重點教材編寫項目1項、教育部其他項目88項、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9項、其他部委及橫向課題90項,發表學術論文36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300余部,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項、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7項、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項、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1項。文學院有“紫焰戲劇社”、“新聞學會”、“廣告協會”、“播音與主持協會”、“文物愛好與保護者協會”、“吉林大學綠色家園協會”、“鸝聲青年志愿者服務社”等學生文化社團組織。除學校的獎學金外,文學院還設有“城市晚報新聞獎學金”、“金石置業獎學金”、“紫荊助學金”、“系友獎學金”、“文學院教工愛心幫困基金”等,獎勵品學兼優或特困學生。文學院創辦了多種學生報刊:秉承自由與踏實之精神,自由思考、自由表達、踏實鉆研、踏實創作的《子衿》、《朔風》,已成為校園發表文學作品的園地;創刊于1992年的《古船》以及陸續出版的《青銅火炬》(論文集),是吉林大學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發行的學生學術刊物,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以“辦一份學生自己的報紙”為辦刊宗旨的《學聲》報,堅持專業路線,內容廣泛,報道深刻,見解獨特,在校內產生很大影響,受到廣泛好評。文學院一貫堅持“鼓勵思想個性,保護學術叛逆”的辦學理念,以學術空氣的自由、開放,學風的踏實、嚴謹,學生的樸實、刻苦而著稱。60年來,幾代教師孜孜以求共同營造了一個健康、求實的學術傳統,文學院培養的大批優秀人才已遍布海內外,其中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文學與新聞媒體工作者以及部委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將軍。如現任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解放軍報》社社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臺長、《京華時報》社社長、《華商報》總社社長、北京三聯書店總經理、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空軍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副政委、武警總部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等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70萬

    ]
  •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組建于1995年,已成為中國當代哲學研究重鎮之一。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哲學社會學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為人為學其道一也”,沉淀出了自己的學術傳統和治學風格。此外,哲學社會學院與國內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界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學院主辦的高水平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學院創建哲學系是1958年在吉林大學原哲學教研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系師生在“大躍進”時代背景下,采取“單科獨進”、“見縫插針”等辦法開展教學。1959年夏季,招收了第一屆五年制本科生,開辦了哲學研究班,調入、培養、選留了10余名教員充實教師隊伍,組建了資料室。劉丹巖教授親自主持并擔任哲學研究班全部課程,采取啟發講授、自學、討論相結合的辦法組織教學,強調重視基礎理論、掌握精神實質,提倡獨立思考,反對教條盲從,為哲學系的發展奠定了方向。1961年教職工發展到60多人,建立了哲學、哲學史、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四個教研室,1962年,增加心理學與邏輯學教研室,開出了絕大部分專業課,建立了具有一定實力的教師隊伍和比較齊全的課程體系,為哲學系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人才培養哲學社會學院擁有國內外著名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批國內學術界有影響的教學科研骨干,孫正聿教授的“哲學通論”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還有三門課程被評為省精品課程,多門課程被評為校精品課程。學院現有本科生573人,碩士生344人,博士生247人。學院在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實行改革,除學校統一發放獎學金外,本學院還根據學院特色設立了“愛智獎學金”。學生學術和業余文化生活活躍,畢業生多分配到國家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其它企事業單位,在國內外一直保有很高的聲譽。學術交流哲學社會學院與國內外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界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學院教師先后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士、荷蘭、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和香港、臺灣地區世界著名一流高等學府以及國內一些高校進行學術交流,攻讀學位、從事研究和講學,并邀請了一批知名的國內外學者來校講學,主辦的高水平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
簡稱:吉大 地區: 吉林、河南、山東、重慶、廣東、北京 學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學費:¥2.40~10.00萬 班型:周末班、網絡班 類型:綜合類、公辦、雙一流、985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前進大街2699號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師大博學 > 吉林大學 > 招生學院
粵ICP備2021118978號 廣州師大博學技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職研究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rd.
電話:4008373873
友情鏈接:中教互聯中教互聯官網
免費課程
咨詢了解
關于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 | 日韩一级片免费视频 | www.日韩| 在线欧美成人 | www一区二区| 懂色av蜜臀av粉嫩av分享吧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免费黄色大片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9色 | 国产美女无遮挡网站 | heyzo久久| 黄色成人在线网站 | 亚洲不卡在线 | 日本视频免费观看 | 一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 |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9re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久 | 日韩久久av | 午夜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文 | av影视大全 | 色欧美综合| 天堂欧美| 久久国产99| 亚洲高清网站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在线看 | 超碰免费在线观看 | 可以在线看的av |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www | 91午夜视频 | 视频一区亚洲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 |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毛片 | 免费在线观看 av | 亚洲精品国产视频 | 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