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成立于2016年1月,是由原城市與環境學院和測繪學院合并組建的新學院,其前身為始建于1956年的史地科。經過6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學院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是歷史較為悠久、綜合實力較強的學院之一。學院擁有地理科學(師范)、測繪工程、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園林、土地資源管理8個本科專業。地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學3個一級學科,學科教學(地理)和電子信息(測繪工程)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土地資源管理和區域經濟學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近五年,測繪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和地理科學(師范)先后立項為省重點(培育)學科(2016)、省優勢學科(三期,2018)和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學科與專業相結合的“科學理論-工程技術-社會服務”貫通式一體化體系初步形成。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專業素質優良、教學科研水平高、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29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62人。教師隊伍中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獲得者2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333”工程培養人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與優秀青年骨干教師1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專業教師93人。全國性學術團體副會長(副理事長)2人、理事6人,省級學術團體副理事長(副會長)3人。此外,還擁有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區域政策與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團隊1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區域經濟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團隊1個。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有在讀本科生1000余人、碩士生近260人。秉持“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育人理念,以專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分類、分段、模塊式教學為路徑,不斷提升學生培養質量。近年來獲得“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賽金獎、全國GIS應用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長三角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江蘇省第四屆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競賽一等獎等50多個獎項;獲國家和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0多項,研究生培養科研創新工程項目實現全覆蓋;本科升研率達30%,本科、碩士畢業生就業率均達100%。學院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堅持理論與應用并重,一方面聚焦學科前沿,積極創新探索。在測繪、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理論和技術支撐下,在蘇北、淮海經濟區等區域的地理綜合研究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另一方面,通過規劃編制、決策咨詢、技術服務等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服務,成效巨大。近5年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項,中歐科技合作“龍計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863計劃多項,主持教育部、江蘇省等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江蘇省高校產業化重點項目等市廳級項目50余項,獲得縱向課題經費2000余萬元。五年來發表學術論文千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和高校教材40余部,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10余項。學院擁有教育部國別研究中心——獨聯體國家研究中心、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江蘇淮海發展研究基地、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基地、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特色鎮村建設與土地管理研究基地、江蘇省開放實驗室——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實驗室等6個省部級研究平臺,以及規劃與設計學科群綜合訓練中心、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區域經濟與管理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等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測繪與3S技術實驗室、資源環境實驗室等2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擁有GPS全球定位系統、測量機器人、全站儀、電子水準儀、大幅面繪圖儀和三維激光掃描儀、數字化儀等實驗儀器設備800多臺套。實驗條件能夠滿足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實驗項目,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擔數字制圖、城市規劃、軟件開發、網絡設計、多媒體制作、數碼平面設計等科技開發工作。學院積極參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彰顯。以學科專業為依托,獲批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瞄準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重大現實和理論問題,積極開展決策咨詢研究。近五年來,先后承擔地方政府委托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200多項,課題經費近2000萬元,直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積極打造服務地方發展的新型智庫,韓寶平、沈正平兩位教授被徐州市政府聘為參事(全市僅15人),10多份咨詢報告獲得省市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學院加強國內外交流和合作,主動搭建各類學術交流平臺,鼓勵師生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項學術交流活動。近五年來,學院先后舉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大會·學術聚焦‘蘇北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思路與關鍵舉措’專場”、“第十四屆全國區域經濟學學科建設年會暨‘十三五’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江蘇省地理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2020年中國地理學會世界政治經濟地理大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第二屆大學生自然資源科技作品大賽”、“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地理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等多次學術會議。積極選派師生代表參加多項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并主題發言和大會交流,贏得了同行的高度認可和良好的社會聲譽。當前,學院正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不斷開拓創新,大力提升內涵,為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于2016年1月由原法律政治學院和管理學院的相關專業組建而成立。設有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公共事業管理等全日制本科專業,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成人教育本科專業。學院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公共管理碩士(MPA)和社會工作碩士(MSW)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為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的支撐學科。教育教學與科研方面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擺在發展的中心位置,秉持培養具有“一流道德素養、一流專業素質、一流實踐水平、一流創新能力”人才的辦學宗旨,著力加強各學科的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不斷豐富和完善各項課程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幾年,出版專著8項,譯著2項;科研成果獲獎11項,其中省級2項,市廳級9項;獲縱向項目42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1項,國家一般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市廳級項目24項;橫向項目28項;橫向課題超過10項;發表論文227篇,C刊及以上級別67篇,其中特A類期刊6篇,A類期刊1篇,B類期刊15篇。各類國家級教學案例獲獎7項,省級微課比賽、多媒體大賽、課程比賽獲獎12人次,其他省級獲獎11項,校級十三五規劃課程10項,其他校級獲獎18項。多名教師擔任全國性或江蘇省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辦學情況多次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網、《新華日報》、《徐州日報》等媒體報道。學生發展與就業方面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學生指導與服務,突出學風建設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嚴格管理、強化引導、優質服務。學生就業率一直穩步在97%以上,2020屆學生考研升學率27.2%。學生團隊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國賽一等獎以及省賽特等獎、一等獎,全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金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等10余項國家級獎項以及30余項省級競賽獎勵。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累計獲得國家級項目11項,國家級自籌項目18項,省級項目31項。學院團委連續四年獲評校五四紅旗團委,學生活動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網》、《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江蘇師范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位于泉山校區,前身隸屬于1958年成立的江蘇煤礦專科學校。1999年院校合并,成立徐州師范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2006年成立機電工程學院。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學院各項事業有了快速發展。學院現有機械設計與制造系、工業設計系、車輛工程系和機械基礎系4個系,機電技術、液壓控制技術2個研究所。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藝術設計專業學位點1個和教育碩士點1個,其中機械工程學科為省重點(培育)學科。開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工業設計3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省級一流專業。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3人。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9人,另有雙聘教育部長江學者2人、省產業教授1人,副高29人;博士39人,占比61.9%,具有海外研修經歷教師21人,占比33.3%。擁有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4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2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4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3人,省“雙創計劃”科技副總9人。學院堅持多層次辦學,持續拓展辦學格局。在院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近500人,學歷教育留學生70人,中俄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全日制295人,聯合培養民辦全日制本科生586人。學院堅持“以本為本”,持續強化人才培養。教師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規劃教材1部、省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一流課程3門、省重點(精品)教材6部、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等省級教改項目10余項。有6名教師獲得國家、省級教學競賽獎。指導學生獲省高校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團隊優秀畢業設計2項。學院堅持“產教融合”,縱深構建實踐平臺。現有機械設計、機械電子、機械制造、智能制造、工業設計、車輛工程等6個實驗中心和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鐵路局、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等16家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擁有國家級校外教學實習基地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項目)3個、省級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4個、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6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市級工程實驗室1個、校級重點實驗室1個。各類儀器設備1700余臺(套),價值2800余萬元,實驗開出率100%。學院堅持“以研促教”,涵養提升科研水平。教師完成各類科研項目200余項,其中國家級17項、省級53項,獲科研經費2500余萬元,發表論文890余篇,其中被SCI、EI、CPCI收錄320余篇,出版專著11部、獲省廳級獎項10項、國家專利99件。學院堅持“強基尚能”,創新礪煉育人質量。我院學生獲得國際級競賽獎勵3項、國家級競賽獎勵10余項、省級競賽獎勵60余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德國IF設計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賽事中,成績顯著,為學校爭得榮譽。學生考研錄取率連年攀升,目前達到21%,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8%以上。邁入新的發展時期,學院全體師生秉承“崇德厚學、勵志敏行”校訓精神,團結拼搏、開拓創新,以生機勃勃的活力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開啟改革發展新篇章。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是體現我校教師教育特色的專業學院,其前身為1959年徐州師范學院設立的教育科學教研室。1998年成立教育系,2003年建成教育科學學院。2016年1月教師教育學院與教育科學學院合并運行。在發展史上,著名教育家劉百川教授、心理學家張煥庭教授曾在此執教。學院共有教職工108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18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6人。一批優秀教師成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省“青藍工程青年骨干教師”、全國教育碩士優秀導師、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勞模。30余位教師先后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地的知名大學訪問研修。學院下設教育學系、心理學系、學前教育系、中學文科教研部、中學理科教研部和實驗教學中心,以及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科學研究所、學前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研究機構。擁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應用心理學三個本科專業,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心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教育管理、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教育學一級學科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在全國高校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教育學一級學科位列B檔。小學教育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江蘇省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項目”承擔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專業,應用心理學專業已形成“關注事件、服務社會、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小學教育專業通過教育部師范專業二級認證。教師職業技能實訓中心為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學術氣氛濃厚,科研成果豐碩。近5年,出版學術專著、教材30余部,發表C刊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發表12篇(一區4篇),在《教育研究》發表8篇,《心理學報》發表5篇。周棉教授的《留學生群體與民國的社會發展》入選2016年國家哲學社科成果文庫,2019年獲“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魏本亞教授領銜的“傳承·創新·引領:共同體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獲2018年教育部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類)一等獎。高偉教授領銜的教師教育團隊為江蘇省“青藍工程”教學團隊。學院教師獲批9項江蘇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目前,學院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62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2項。學院依據“專業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創新品格優”的人才培養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積極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工程,為基礎教育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與此同時,學院積極開展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近5年先后承擔國培、省培、地培項目近百項,培訓人次逾萬人,為教師職后卓越化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與實踐支持,贏得廣泛的社會贊譽。(截至2021年6月3日)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江蘇省中學師資訓練班史地科,1978年成立歷史系,是江蘇省較早創辦的歷史學本科專業。2002年4月更名為社會發展學院,2005年6月成立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學院設有歷史系、旅游管理系(2002年)和文化產業管理系(2007年)。建有中國史、世界史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3個歷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點,旅游公共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旅游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MTA)授權點。學院擁有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江蘇基地,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中心備案機構和省高校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報國思想和實踐研究”江蘇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省高校重點研究基地“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基地、與江蘇省臺辦和徐州市政府共建“蘇臺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級研究平臺。學院現為全國旅游及飯店業優秀人才培養基地、江蘇省旅游培訓基地、江蘇省教育廳首批研學基地,擁有考古與文物藝術品分析實踐教學實驗室、模擬客房、模擬酒店、導游實訓室、文化創意工作室等教學設施,建有93個省內外教育實習基地,37個專業實習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62人,專任教師5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45人,占84.9%。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帶頭人、省“社科優青”、省“雙創博士”10余名,10多人在國家級、省級學會擔任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務。20余名教師赴美、英、澳等國及臺灣等地高校研修深造。2016年以來,學院教師承擔的國家級基金項目18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省部級項目20項。橫向課題到賬經費140余萬,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5項。出版著作9部,在SSCI一二區期刊發表論文5篇,在《世界歷史》、《民族研究》等中文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學院現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778人,研究生167人。與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及臺灣等地高水平大學建立實質性合作,每年有1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赴境外交流研修。考研錄取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多名學生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瑞士酒店管理學院等國外高水平大學碩士研究生。近5年來,獲省高校重點教材2項、省優秀本科生畢業論文2項,獲國家級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16項,省級18項。獲全國師范院校歷史學專業本科生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長三角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高校藝術經紀人大賽一等獎1項。獲批文化和旅游部大學生團隊實踐扶持培養項目2項。學院主辦的“孟子文化節”“金牌導游大賽”“紅色情景劇巡演”“澳大利亞文化周”等系列活動已成為學校的品牌活動。歷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向重點大學輸送博士生、碩士生300余人。部分優秀畢業生成長為特級教師、重點高校博士生導師、品牌酒店及景區高級管理人才、文化產業管理機構骨干,有的擔任省內外高校、院系負責人和學術帶頭人,有的走上重要領導崗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院師生將繼續弘揚“崇德厚學、勵志敏行”的師大校訓,加強本科生人才培養“導師制”,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崗位技能訓練,努力成為專業特色鮮明、國內影響顯著的教學研究型新興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是根據中宣部教育部要求獨立設置的二級學院,學院前身為馬列主義教研室。1983年創建政教系,1991年從政教系分離并成立直屬學校的社會科學部(期間,2000年校德育教研室并入),2006年與法政學院合并。2011年3月,成立獨立設置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現為江蘇省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碩士、學士等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能力,主要負責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碩士研究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工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擁有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師范)本科專業,為江蘇省首批特色專業。現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全日制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碩士點以及在職人員攻讀教育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學位點。學院擁有一個省級研究基地——中華家文化研究基地,合作擁有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校級研究機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倫理學與德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掛靠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3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12人擁有博士學位,獲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1人,入選“教育部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擇優資助計劃”2人,江蘇省“333”工程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3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碩士生60余人、本科生200余人。學院堅持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發展思路,通過“戰略研討、梯隊構建、方向凝練”,積極引導廣大教師“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科學研究,努力做到“學科建設有梯隊,科學研究有方向,教學水平有提升”,通過“學術與教學沙龍”、“全員聽課評優”等活動,不斷促進思政課建設向縱深發展。學院成立以來,教師共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近300篇,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新華文摘》《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等權威期刊均有研究成果發表。先后承擔國家、教育部、江蘇省社會科學規劃等項目30多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一批科研成果先后榮獲部省級獎勵。學院已經形成學科、科研、教學互促并進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間,學院將努力實現從教學型學院向教學科研型學院的轉型,努力建設優勢和特色較為鮮明、在省內乃至全國具有影響的學院,進入省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行列,積極向教育部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邁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是江蘇師范大學辦學規模較大的學院之一。學院的前身是1992年經江蘇省教委批準設立的徐州師范學院廣告系。此后隨著專業的增加和調整變化,先后易名為工商管理系、經濟管理系。2002年4月,學校批準成立徐州師范大學商學院。2005年7月,學校調整專業布局,撤銷商學院,分別成立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2013年4月,學校根據事業發展的需要,又重新組建了商學院。目前,商學院已基本形成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設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工程、財務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等7個本科專業,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會計學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1個教育碩士點(財經商貿方向)。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金融工程專業為省級一流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會計學專業為校優勢專業群核心專業。商務系統模擬仿真綜合訓練中心為省級學科綜合訓練中心。 學院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在校本科生1159人,研究生152人,國際留學生180人。研究生獲得江蘇省和學校研究生創新工程培養項目108項、公開發表論文200余篇,獲得國家獎學金9項。榮獲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江蘇省第九屆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一等獎,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三創”挑戰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1項、最佳創意獎1項。“十三五”時期獲得江蘇省重點教材立項5部,2019年全英文授課課程《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Practice》獲批“江蘇高校外國留學生英文授課省級精品課程”,并被首批選入江蘇教育英文網上展示。畢業生以其良好的思想修養和專業素質受到社會各界和用人單位的歡迎,年終就業率超過97%。學院積極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現有教職工110人(專任教師9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8人,教授13人、副教授37人,博士59人;4人被評列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培養對象,2人被評列為江蘇省社科優青培養對象,1人被評列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50余人先后被評為校級“先進工作者”、“三全育人先進個人”和“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另有來自校外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的客座教授5人。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內涵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建有自貿區研究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經濟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現代物流研究所、淮海農業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蘇北三農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多次成功承辦“空間經濟學國際研討會”、“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25屆年會”、“全國經濟與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論壇”;“十三五”時期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項,教育部、國家統計局和江蘇省科研基金項目15項,出版著作22部,發表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以上論文200余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商學院將在校黨委、校行政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不斷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同心同德、苦練內功,為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00萬
] -
江蘇師范大學生物系始建于1956年,1960年因國家政策調整撤消,1982年恢復建制,2003年更名為生命科學學院。學院設有生物科學(師范)、生物技術、生物制藥三個本科專業,其中生物科學專業于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現有生物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生物學和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學科教學(生物)碩士點。建有生物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藥食資源植物生物技術實驗室”,江蘇省系統發育與比較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內皮細胞靶向性心血管藥物創制工程研究中心。4個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共建實驗室以及5個市廳級教學科研平臺,擁有江蘇省一期、二期、三期優勢學科(生物學),江蘇省重點學科(遺傳學和生態學)以及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高中生物骨干教師培訓基地、江蘇省中學生物學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和中學生物學新課程標準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學院教職工總數140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2人,博士(含在讀)107人,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全部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64人,有海外背景的55人。有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教師1名,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教師1名,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省政府“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8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5人,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5人,江蘇省雙創博士2人,江蘇省“雙創計劃”科技副總18人,“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人,江蘇省特聘教授2人,擁有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1個、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2個、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十三五(2016-2020)以來,學院主持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基因新品種培育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53項,以第一單位在PNAS、NatureCommunications等學術期刊發表505篇論文(其中SCI論文379篇);獲得教育部等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4項,出版專著、教材等6部。學院現有學生總數100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1人,碩士研究生215人,本科生717名,留學生10人(含7名博士留學生)。本、碩、博學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全國“挑戰杯”特等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百余項,“甘薯花青素輔助治療癌癥”獲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銅獎。多年來,我院歷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先后向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外名牌大學和科研院所輸送了大量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教育科研戰線上的骨干力量,部分畢業生還獲國家級嘉獎,同時也有相當多的畢業生成為各級行政管理干部。生命科學學院將繼續堅持“師生為本,質量第一”的辦學理念,按照“加強學科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前瞻能力”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優化辦學環境和條件,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外國語學院是江蘇師范大學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1960年開始招收英語本科生和俄語本、專科生。1999年設立日語專業;2012年設立西班牙語專業;2015年設立翻譯專業。現有教職工15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2人;副教授38人;博士和在讀博士44人。常年聘用外籍專家10余人。學院現有在藉全日制本科生1251人,在藉研究生332人。學院設有英語一系、英語二系、翻譯系、俄語系、日語系、西班牙語系、大學外語一、二、三、四系以及外國語言文化研究所、印第安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伊比利亞美洲國際合作研究中心、認知語言學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學院現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教育碩士、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2000年獲批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2003年招收學科教學(英語)專業學位碩士;2006年獲批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點;2010年獲批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碩士點。2012年在一級學科碩士點評估中位列江蘇省第四。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培育)學科。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引領,強化內涵發展,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學院整體科研水平。近年來,學院教師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項(含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項)、省部級科研課題18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0余部,在校特A類權威期刊、A﹠HCI、SSCI、SCI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在CSSCI、中文核心、SCD等高級別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學院教風嚴謹,學風優良,人才培養質量好。學院在2006年教育部英語專業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中獲得優秀;2009年英語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連續多年,英語專業八級通過率高出全國師范院校平均通過率40多個百分點。學院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辦學模式,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具有豐富人文情懷和職業奉獻精神、綜合素質高、崗位勝任能力強的優秀畢業生。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已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院、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日本北陸大學、東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德米雷爾大學、阿里法拉比哈薩克國立大學、東哈薩克人文學院、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等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學生交流項目,進行本、碩、博各層面的聯合培養。學院常年選派教師擔任美國邁阿密達德學院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和任課教師,大力傳播中國語言文化,孔子學院除了日常教學外,策劃、組織和實施一系列大型中國文化推介活動,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引起了較大反響,獲得國家漢辦的高度評價,同時也為我校在當地擴大文化交流打下了堅實基礎。學院獨立擁有八千多平方米的現代化教學大樓,其中語言實驗室4座,同聲傳譯訓練實驗室1座、同聲傳譯模擬會議室1座、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1座,計算機網絡教室1座,多媒體教室35座,其中大型多媒體教室4座。同時,學院還配備外語教學廣播電臺。為師生的工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20年6月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前身為徐州師范學院中文系,是學校建制最早的系科之一。學院曾擁有廖序東、吳奔星、王進珊、蔣庭曜、古德夫、吳汝煜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享譽國內外學術界的專家學者。經過幾代中文人的努力建設,我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等第為B;據中國軟科,近五年來我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排名居前30位。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名,全日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280余名,專業學位研究生190余名。目前,學院擁有漢語言文學(設有師范、非師范兩個專業方向)、漢語言、秘書學三個本科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江蘇省首批特色專業、國家級第一批特色專業建設點(“第二類特色專業”),漢語言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2);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專業2012);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項目(2015,A類)。“卓越語文教師培養體系的建構與實踐”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3);“‘三方協同’培養卓越教師的探索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4);“傳承·創新·引領:共同體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學院1979年招收研究生,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等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是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語文教育方向)培養單位。2008年,中國語言文學成為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011年,以中國語言文學為依托,“語言認知科學與文化藝術學科群”被評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成為江蘇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重點學科(培育);2014年,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被遴選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2018年,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被遴選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三期項目。中國古代文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一向重視專業教學與課程建設,編寫國家規劃教材《現代漢語》、《現代漢語(精簡本)》,建有中國大學精品開放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4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5門,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5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群為江蘇省優秀課程群,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教師口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課程為江蘇省優秀(精品)課程。學院的師資隊伍力量雄厚,結構合理,成果豐富。全院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教授38人,副教授26人,博士(含在讀)69人,教師中有境外研修經歷教師5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5人,2名教師獲得國家和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名教師獲江蘇省“教學名師”榮譽稱號,1名教師為省社科優青,16人次入選省“333工程”培養對象二層次、三層次人才,16人次入選省“青藍工程”。漢語言文學(師范)教學團隊為國家優秀教學團隊,漢語言文字學學科梯隊為省級優秀學科梯隊,“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研究”團隊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為江蘇省普通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近五年來,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6項、重點課題3項;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3項;出版學術著作50余部。相關研究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獎3項,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7項。學院堅持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有特長、能創新的優秀人才為目標,積極開展高品位、學術性、人性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獲2018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2019年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銀獎。文學院畢業生人文素質深厚,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強,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目前,文學院畢業生在江蘇教育戰線上都是重要的中堅力量,特別是蘇北地區,許多重點中學的領導都是學院的校友。學院也曾向全國的高教、科研、省市乃至中央領導機關輸送了大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和成熟的領導干部。“薪火相傳,中文不老。”在6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歷程中,文學院全體師生員工秉承傳統,銳意創新,使得美麗的“中文精神”薪火相傳,歷久不衰。如今,全院上下正在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斗志,為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學院而共同奮斗。我們相信,經過文學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文學院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徐州師范學院音樂系,1996年更名為徐州師范大學音樂系,2006年更名為徐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2年更名為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院自1993年起開始招收第一屆專科生,1997年招收本科生,2007年招收研究生。經過長足發展,目前已經形成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編導為核心的三個本科專業綜合化辦學體制。并在本科教學基礎上進一步深化,2011年獲得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設有音樂與舞蹈學(科學學位),音樂表演、舞蹈編導(專業學位)、學科教學音樂(專業學位),總計三大類,十三個專業方向的綜合化辦學體制。學院目前擁有全日制本科生580人,碩士研究生173人,函授在籍學生146人。學院本科人才培養突出分層分類特點,成立了以卓越音樂師范生培養為特色的“費承鏗班”。研究生培養根據我院實際調整學術型和專業性比例,適應了國家對于研究生培養的最新要求。與美國阿肯色大學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給學生提供了國際化學習通道。音樂學院的師資隊伍力量較為雄厚、結構合理。學院現有教職工72人,其中專任教師6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6人,副教授2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含在讀)15人,碩士學位39人。校內碩士生導師33人,同時聘請了著名歌唱家萬山紅、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等13位校外碩士生導師。學院下設聲樂系、鍵盤系、器樂系、音樂學、舞蹈系五個系,設有音樂教育、音樂文獻、音樂表演三個研究所和省部級共建音頻實驗室、漢樂舞研究與表演實驗中心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考級服務中心。擁有民樂團、管樂團、舞蹈團、合唱團四個省級大學生藝術團和一個校級流行樂團。學院辦學條件一流,設有現代化的音樂廳、多媒體教室、舞蹈房、排練廳、電鋼琴室、錄音棚等,琴房460余間,擁有世界一流的斯坦威、雅馬哈、卡瓦依等品牌三角鋼琴、立式鋼琴260余臺。學院注重課堂學習與舞臺實踐相結合、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學院師生近年來在國內外各類音樂比賽中,共有260多人次獲獎,為學院贏得了良好聲譽。2013年“中國好聲音”冠軍——“蘑菇頭”李琦就是我院的優秀畢業生之一;院代表隊連續多年參加江蘇省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共獲得38個一等獎;曾獲全國高校合唱比賽一等獎;中央電視臺校園春晚節目聯播一、二等獎;江蘇省大學生藝術節舞蹈及器樂合奏特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二等獎;全國高校教師鋼琴比賽一、二等獎等多種獎項,還多次榮獲省先進班集體、省級先進團支部、大學生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于2016年1月由原法律政治學院和管理學院的相關專業組建而成立。設有社會工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公共事業管理等全日制本科專業,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成人教育本科專業。學院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公共管理碩士(MPA)和社會工作碩士(MSW)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為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的支撐學科。教育教學與科研方面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擺在發展的中心位置,秉持培養具有“一流道德素養、一流專業素質、一流實踐水平、一流創新能力”人才的辦學宗旨,著力加強各學科的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不斷豐富和完善各項課程的教學形式和內容,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幾年,出版專著8項,譯著2項;科研成果獲獎11項,其中省級2項,市廳級9項;獲縱向項目42項,其中國家重大項目1項,國家一般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市廳級項目24項;橫向項目28項;橫向課題超過10項;發表論文227篇,C刊及以上級別67篇,其中特A類期刊6篇,A類期刊1篇,B類期刊15篇。各類國家級教學案例獲獎7項,省級微課比賽、多媒體大賽、課程比賽獲獎12人次,其他省級獲獎11項,校級十三五規劃課程10項,其他校級獲獎18項。多名教師擔任全國性或江蘇省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辦學情況多次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網、《新華日報》、《徐州日報》等媒體報道。學生發展與就業方面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學生指導與服務,突出學風建設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嚴格管理、強化引導、優質服務。學生就業率一直穩步在97%以上,2020屆學生考研升學率27.2%。學生團隊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國賽一等獎以及省賽特等獎、一等獎,全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金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等10余項國家級獎項以及30余項省級競賽獎勵。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累計獲得國家級項目11項,國家級自籌項目18項,省級項目31項。學院團委連續四年獲評校五四紅旗團委,學生活動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網》、《光明日報》、《新華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90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教授12人、副高級職稱30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3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45人,具有海外學習背景專任教師35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領域專家2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2人,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青藍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師3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省社科優青1人。專業建設:學院現有教育技術學、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智能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教育技術學是國家特色專業、江蘇省一流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是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建設專業。軟件工程專業招收國際留學生,開展全英文授課。建有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省精品課程2門、省在線開放課程1門,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4項,主編教材30余部(含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省級精品教材1部、省級重點教材3部)。學科建設:學院現有教育技術學、現代教育技術、軟件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和電子信息(計算機技術)5個碩士學位點。學院建有5個省級教學與科研平臺:江蘇省教育信息技術與傳播實驗教學中心、江蘇省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江蘇省軟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智慧教育研究中心,2個市級科研平臺:徐州市智能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徐州市云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現有科研平臺,圍繞智慧教育、教育大數據、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教育前沿領域,學院組建科研大團隊開展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級課題23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2項,發表SSCI、SCI、EI、CSSCI檢索論文4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33部,獲批國家專利32項。此外,學院智慧教育研究團隊參與多份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與標準規范的制定工作,并為江蘇、浙江、北京、山西等多地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專業咨詢服務,產生了廣泛影響。人才培養:學院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努力,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化、開放式的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環境,形成了“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夯實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創新實踐能力提升為重點,著力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信息化高級專業人才”的辦學特色,著力打造校外實踐基地網絡,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造能力。近五年,學生平均就業率98%以上,學生平均考研率24%。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研究生移動終端應用設計創新大賽等重量級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各類國家級學科競賽獎60余項。學院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英國薩里大學、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等國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國際化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