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_www.99热视频_369看片你懂的小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夜夜嗨_欧美成年人视频_久久精热

您當前的位置: 師大博學 > 南昌大學 > 招生學院
南昌大學
南昌大學
  • 簡稱:南大
  • 地區: 江西、江蘇、浙江、上海、湖北、廣東、法國
  • 類型:綜合類、公辦、雙一流、211
  • 學制:2~3年
  • 學費:¥1.20~16.80萬
  • 班型:網絡班、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學府大道999號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一、學院發展沿革1993年,我國著名的材料工程科學家與教育家、兩院院士潘際鑾教授從清華大學來贛組建南昌大學并出任校長,潘校長親自率領原江西大學物理學系金屬物理專業和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材料與稀土方向的老師組建了南昌大學材料系。1998年,材料系與化學系、材料所、稀土所和分析中心共同組建化材學院。2003年,材料系與材料所共同組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南昌大學太陽能光伏學院成立,掛靠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4年南昌大學太陽能光伏研究院成立,代替原太陽能光伏學院承擔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的教學任務,成為獨立的科研機構2015年,材料所江風益教授團隊“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5年,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牽頭,與材料所、光伏研究院、機電學院和信工學院等單位創建南昌大學材料學科群。2016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院已擁有“材料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學”和“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碩士點、“材料工程”學科工程碩士點,是江西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二、定位與目標建設成一個以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和碩士等高層次創新人才為核心任務,擁有一支高水平學術隊伍以及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資源、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學院。做南昌大學改革發展和學科建設的先鋒、江西省材料領域的領頭羊、中西部的材料科研重鎮,并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建成鮮明特色的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學科,在一些主流的學科排名中獲得優勢地。三、主要研究領域圍繞材料學科發展前沿、國家戰略以及本地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據此重點發展四個科研方向,包括:(1)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2)先進發光材料、器件及裝備技術,(3)先進金屬材料及加工工藝,(4)先進能源與環境材料。四、教師隊伍圍繞主要研究方向,本院建設了一支以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863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西省百千萬人才等為學術帶頭人,學歷層次高、整體科研能力強、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朝氣蓬勃、勇于創新的學術隊伍。學院現有專職教師80余名(含材料所、光伏研究院),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得者4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1人,863首席科學家1人,入選青年千人計劃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江西省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名,江西省主要學科帶頭人6名,贛鄱英才555計劃學術帶頭人2名,江西省青年科學家4人,省優勢科技創新團隊1個。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到90%,中、青年教師中多人具有在國外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合作研究、訪問研究和攻讀學位的經歷。五、人才培養學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凝練為“健、全、專”三字:首先是培養一個人格穩健、高尚的人;其次是培養一名有全面工程科技素養、全面學習適應能力的工程師或科學家;最后是培養一名有扎實專長的材料工程師或材料學家。材料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和新能源材料與器件4個本科專業;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材料物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16年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學生畢業后,可以到材料、交通、化工、電子、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工程、國防、汽車、船舶、建材、化工防腐、電機、石油等行業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企業從事教學、科研、開發、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工作。2015年學生就業率高達95%以上。學院主體培養目標包括:1)培養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具備獨立從事材料開發研究能力、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主要面向社會和企業需求,期望所培養的人才腳踏實地,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逐步成長為相關行業的研發骨干和管理者;2)培養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對科研有濃厚興趣并且對專業前沿有較深入認識、有潛力從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科研人才,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需求;期望所培養的人才成長為相關材料領域某些細分方向上的科研領軍人物。六、學術合作與交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已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與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深圳大學等多所國內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本學科以開展高水平實質性科研合作為目標,以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為重點,以先派優秀教師出國訪問、講學、進修、合作研究、參加國際會議或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我院講學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格局,成為了江西省材料學科重要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基地。植根于江西土地,勵志躍青云之上。我院將自強不息、薪火相傳,建設能匯聚和培養一流材料科技人才、能為地方產業發展切實出力、能對人類文明發展有所貢獻、在學術與技術水平和實力上有特色和突出強項的堪稱全國先進水平的材料學科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法學院(原江西大學法律學系)始建于1980年,并于1982年開始招收首屆法學專業本科生。學院現下設法律學系、法律碩士(JM)教育中心、法學研究所。南昌大學法學學科系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學科,擁有1個社會治理與法治系統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法律碩士(非法學、法學)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昌大學(江西地方)立法研究中心、1個江西省品牌專業(法學)、江西省第1個法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治江西建設研究中心、3門江西省優質課程(刑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8%。在專任教師中,有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32人。此外,還聘請了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江平教授為法學院名譽院長,聘請了應松年教授、馬懷德教授、徐靜村教授、李昌麒教授、陳忠林教授、齊文遠教授等20余名著名法學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魏小琴等10余名專家型領導為兼職教授。法學院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為江西民主法制作貢獻”的宗旨,引導學生積極投身民主與法制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校法學社被評為“江西省大學生示范性社團”(全校兩個),“江西省大學生普法志愿團”也掛靠在我院。我院大學生普法志愿團在江西省2012年十大法治人物評選中成功入圍前20名,并獲得提名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通過率是衡量法學院校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法學專業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前提和基礎。多年來,我校司考通過率一直穩居全國前列,且不斷涌現“全國司考狀元”,如2011年我校本科生就以458的高分名列全國司考第一名。2012年我校司考通過率占全年級的34.28%、占報考人數的48%,超過全國平均通過率30多個百分點,位居全國前茅。正因為如此,我院的優質就業率高達70%以上(其中,考研率28.7%、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比例40%以上)。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是以原行政管理學系和社會學系為基礎,整合相關學科、專業于2008年9月組建成立。目前,學院下設兩個系、一個中心、兩個校級研究所,即公共管理學系、社會學系,MPA教育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研究所和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另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即江西省黨風廉政建設研究中心暨南昌大學廉政研究中心掛靠本院。學院現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1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公共管理),4個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政治學理論),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碩士,即MPA);有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社會工作、公共關系學和勞動與社會保障等6個本科專業,行政管理為1個江西省品牌專業,擁有4門省級優秀課程。學院現有在校學生2183人,其中本科生1080人,學術型研究生138人,MPA專業學位研究生960人。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梯隊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學者和博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88人,其中男教職工47人,女教職工41人;專任教師6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1人;博士37人,在讀博士7人。此外,學院有各類客座、兼職教授37人。公共管理學院正在秉承“出名師、育英才、創一流”的目標和“德為先、人為本、學為上”的理念,貫徹“強學科、精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方針,立足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追求公共價值,尊重科學理性,弘揚人文精神,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為打造成為面向社會、特色鮮明、省內一流、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教學型公共管理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2022年1月由原公共管理學院和管理學院整合而成。學院下設5個系,即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信息管理系、公共管理學系、社會學系和心理學系;2個中心即MPA教育中心和MSW教育中心。學院擁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即管理科學與工程;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即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資源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學和心理學;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即工程管理、圖書情報、公共管理和社會工作。學科平臺有:江西省黨風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南昌大學廉政研究中心)、江西省區域經濟研究院、江西省軟科學研究基地、南昌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南昌大學機關事務研究中心、系統工程研究所和資源科學與管理研究所等校級研究機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重點學科。學院現有管理科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社會學、公共關系學、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應用心理學8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管理科學、電子商務、行政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行政管理為江西省品牌專業,行政管理專業還被評為江西省特色專業(2010年)和江西省一流優勢專業(2018年)。電子商務專業為江西省一流優勢專業(2018年)。在江西省專業評估中,行政管理、應用心理學、電子商務、管理科學和公共關系學排名第一,2020年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應用心理學專業被納入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行政管理、電子商務、應用心理學專業獲江西省五星級本科專業稱號。學院依托博士后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點與碩士點及專業碩士點等平臺,形成了本、碩、博互促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與科研水平處于省內領先、國內靠前的地位。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梯隊完整,形成了以中青年學者和博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160位,其中專任教師128人。專任教師中教授35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導師15名,碩士生導師80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99人,博士占比76.7%。學院現有在校學生3453人,其中本科生1928人,碩士研究生1458人,博士研究生67人(含港澳臺、外國留學生)。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正在秉承“出名師、育英才、創一流”的目標和“德為先、人為本、學為上”的理念,貫徹“強學科、精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方針,為打造為面向社會、特色鮮明、省內一流、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教學型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而努力奮斗。                                                                              (數據統計截止于2023年3月)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5.40萬

    ]
  • 南昌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于2014年5月,學院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信息管理系2個系;系統工程研究所、資源科學與管理研究所2個研究所。學院現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和管理科學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江西省品牌專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二級學科博士點;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圖書館學、情報學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工程管理專業碩士授權點;學院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為江西省“十二五”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在職人員48位,其中專任教師36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導師6名,碩士生導師20名;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為61.1%,45歲以下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58.3%;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學術委員會1人、中國圖書館學會委員1人,中國索引學會委員1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江西省學科評議專家組成員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人。學院師生在“謙遜省身,厚積薄發”的院訓引導和“學至精,思至誠,管至精,理至明”的院風熏陶下,科研創新蔚然成風。目前學院教師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軟科學重點招標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江西省重大戰略產品科技專項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項、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6項、國家文物局項目1項、各類省廳級項目50多項;發表SCI、EI、CSSCI收錄論文130余篇。科研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江西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4項。學院現承擔了中西部高校能力提升計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與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參與了中西部高校能力提升計劃“物聯網與現代物流”學科建設與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學院設有系統綜合仿真、信息管理、電子商務與物流等3個專業實驗室,配有ERP管理、電子商務與物流等模擬教學軟件。學院現有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基地1個,校外科研教學基地3個。學院教師現主持省級教改課題6項,近年來獲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省級本科生優質課程1門,省級研究生優質課程1門。學院堅持把學生培養作為第一要務,結合學院實際和專業特色,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院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海峽兩岸暨大陸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大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江西省企業競爭模擬大賽、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百度全國高校搜索營銷大賽、江西省大學生科技創新與職業技能競賽等。學院建立了電子商務競賽、創新創業基地,學生連續多年參加全國大學生網絡創新應用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多次獲得特等獎和一等獎。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10萬

    ]
  • 南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前身機械系于1958年成立,1999年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經過50多年的變遷和發展,現已成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學術氛圍濃厚、治學嚴謹的學院,也是最早在全省建立起完整的本、碩、博、博士后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學院。學院于1993年獲得江西省第一個博士點"材料加工工程",2000年獲得江西省第一個博士后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是學校獲得的首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其他3個本科專業均為省級特色專業。學院堅持“強學科、精管理、惠民生、興實干”的發展思路,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績。學院現有機械工程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系、汽車工程系和工程訓練中心4個系1個中心,下設機械制造工程研究所、機電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先進成型制造及模具研究所、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所、現代設計研究所、車輛工程技術中心等6個研究所(教研室),并依托學院設有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2個博士后流動站(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與材料學院合辦)),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儀器科學與技術),現有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車輛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學生人數約2900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數達到350余名。學院擁有年齡、學緣結構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的教學科研隊伍,全院教職工14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63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教師66人。中科院院士潘際鑾教授為學院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溫詩鑄教授為學院名譽院長,并聘任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學院兼職或客座教授。學院同時還擁有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包括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三八”紅旗手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井岡學者1人,江西省主要學科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4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6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7人,贛鄱英才“555”工程4人,江西省教學名師4人,香江學者1人,每年派出4-6名教師外出訪學。學院經過“211工程”三期建設,在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學院一貫重視科學和教學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等標志性成果。近三年來,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項,教育部留學、博士基金7項,贛鄱英才“555”工程、落地計劃8項,省基金、省支撐計劃等35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等系列成果;在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0多篇,其中三大檢索論文160多篇,出版“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多部、專著33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學院加強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多次承擔全國性學術會議,如承辦NSFC機械工程學科2012年度青年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啟動會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起的系列會議;同時,學院每年有大批教師出席國內外學術會議。學院積極推動教學改革與研究,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績,近年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4個專業都成為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專業,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建設有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院以實現“一流的教學、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教學與科研并重,以學校被列為江西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高校為契機,加大改革力度,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和中西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把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建筑工程學院的前身主要是原江西工學院的土木建筑工程系,自1958年創系后,于當年招收了第一屆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學生,次年建筑學專業開始招生,以后經歷過專業下馬、師生下放等變動,全系師生曾輾轉萍鄉、武寧、景德鎮等地,辦學實力大受損傷。學校恢復招生后,土木建筑工程系于1970年招收了水利水電專業學生,1972年恢復了工民建專業,1981年恢復了建筑學專業,1985年學校更名為江西工業大學后,系里又于1987年增設了給水排水專業。1993年南昌大學成立后,在原土木建筑工程系的基礎上,分別組建了土木工程系、建筑學系、水利電力工程系和工程力學研究所。學校為了適應擴并后管理的需要,推行了校、院、系(所)三級管理制,由此,建筑與環境工程學院得以成立,2003年更名為建筑工程學院。學院現有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3個系和工程力學實驗中心,下設設計基礎、建筑設計、建筑技術與理論、城市規劃、美術、工程結構、工程管理、道橋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節能、水工、水資源與水信息、遙感與測繪、工程力學14個教研室,并設有建筑學、土木工程、給排水、建筑環境與節能、工程設計、水利、工程力學7個實驗中心。學院現有固體力學1個博士點,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力學等3個一級學科和建筑設計與理論二級學科碩士點,建筑與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兩個專業碩士領域。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和工程力學為江西省“十五”重點學科,固體力學為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學科,力學為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碩士學科。設置了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路橋梁工程2個方向)、工程管理、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節能應用、水利水電工程、工程力學8個本科專業。(其中建筑學和土木工程為江西省品牌專業,土木工程為江西省特色專業)。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人才培養基地18個,校外實習基地26個,省級精品課程5門,校級優質課程8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13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學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研為動力,面向江西經濟建設,瞄準高科技發展趨勢,積極與產業部門結合,形成了若干個高水平的研究方向,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勵。承接了一批典型的效益大的工程項目,完成橫向科研課題近百項,為工程實際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學院通過開展對外設計、咨詢、試驗、工程質量檢測、工程建設監理、技術培訓等對外有償技術服務,促進了教學、科研實驗條件的改善,豐富了中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學院在注冊建筑師、注冊規劃師、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電力工程、道橋工程、建筑工程質量檢測、工程監理、全國監理工程師培訓和造價工程師培訓(國家建設部批準定點單位)、工程地質勘探、水工模型實驗、建筑工程測量和注冊結構工程師培訓等多方面可以承擔設計、實驗、技術咨詢及培訓等任務。建筑工程學院具有優良的傳統,工作作風扎實,教師治學嚴謹、教學要求嚴格,學術研究氛圍濃厚。本學院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現代化工程新技術新知識,強化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就業范圍廣泛,競爭和適應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學院經過50余年的辦學歷程,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為國家建設的骨干力量,并造就了一批成就突出的學者、專家、教授和管理人才,在國內外施展才華。我們愿與社會各界一道,為我們國家美好的明天而貢獻力量。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是國家“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教育部與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學校地處“英雄城”南昌市,擁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4個校區,其中前湖主校區占地面積4321畝,校舍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學校辦學始于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并組建南昌大學,開創了全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南昌大學與江西醫學院合并組建新南昌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黨和國家領導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的建設與發展。2008年10月,習近平同志視察學校時深情寄語“南昌大學前景無限”。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學校視察,就高校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發表重要講話,并勉勵學校走創新發展之路,希望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學校現設有人文學部、社科學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醫學部,擁有12個學科門類的126個本科專業,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種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和29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1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校設有5所直屬附屬醫院,共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校的化學、臨床醫學、農業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為主)、工程學、材料科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等7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農業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為主)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79,臨床醫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3.7,化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4.8。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估等級為A位列全國第3名。學校本部現有教職工4362人(其中專任教師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創新項目入選者5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入選者4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1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3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2人,國家科技部領軍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2人。學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近年來涌現了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鄒德鳳、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江風益、“江西省模范教師”王雨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崗敬業、立德樹人的師德典型。學校本部現有全日制本科學生34753人,各類研究生14980人,國(境)外學生1492人。學校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成立了“際鑾書院”,推行跨學科、跨學院培養人才的改革。學校重視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先后榮獲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0項。2018年我校參與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研究生黨建“雙百”創建活動取得了優異成績,入選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雙入選的高校。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40多萬優秀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順利接受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具備扎實的辦學基礎。現有1名國家教學名師,1名“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英語授課品牌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0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9種“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9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14個本科國家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學校是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江西主節點單位,是江西唯一參與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建設的高校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3.00萬

    ]
  •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是集經濟、貿易、管理、旅游于一體的文理滲透的綜合性學院。1993年由原江西大學經貿學院與原江西工業大學工業外貿系、管理工程系合并組建經濟管理學科群后,1995年正式成立經濟學院,1999年更名為經濟與管理學院,2014年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目前學院現有經濟學系、金融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工商管理系、會計學系和旅游管理系6個系,有中法工商管理教育培訓中心、MBA教育中心、MPAcc教育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4個教育中心,有教育部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省級協同創新基地-南昌大學江西發展升級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昌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省社會科學咨詢決策研究基地-江西產業經濟研究所4個研究平臺。學院擁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和統計學四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人文地理學二級學科碩士點,還有MBA、MPAcc、MTA、工業工程、金融碩士(MF)、國際商務碩士(MIB)等專業碩士授權類別。其中,應用經濟學碩士點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學科和江西省高校“十二五”示范性碩士點。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9.00萬

    ]
  • 南昌大學理學院是集基礎教學、科學研究為一體,多學科協調發展,高層次人才聚集,教學科研突出的高水平學院。學院現有數學系、物理系和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有數學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相對論天體物理與高能物理中心、芯片設計研究中心、天文研究所等5個科研單位;擁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數學、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6個本科專業;有數學、統計學、物理學和光學工程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及天體物理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管理數學與決策工程、極端條件材料與物理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目前我院在籍本科生人數1086人,研究生159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69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博士生導師20名,碩士生導師91名;長江學者1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江西省贛鄱英才2人,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帶頭人5人,江西省教學名師2人,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7人,江西省高校學科帶頭人13人,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師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為58.6%,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人數的66%。學院教學科研成果豐碩,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中國大學MOOC課程2門,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省級實驗示范中心1個,省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資源共享課2門;近年來,承擔國家級教改課題4項和省級教改課題55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和省級教學成果獎10項;學院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20項和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125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和三等獎6項,發表SCI論文1611篇,其中SCI一區100余篇。學院始終堅持“教學立院、科研興院、人才強院、和諧樹院”的辦學理念,以素質教育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結合學院專業特色,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1995年起,我院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歷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得全國一等獎34項;2003年起指導學生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共獲得國際一等獎32項;每年組織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均獲得國家二等獎以上獎項;每年開展大學生創新競賽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數理基礎課的興趣;面向全校本科生開放物理實驗,創設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建立了26個大學生課外實習(實踐)基地,拓展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空間。同時,學院積極打造“先鋒領跑工程”,建設學生黨建特色基地,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營造了風清氣正、齊抓共管、和諧發展的育人環境。學院設有楊義根獎(助)學金、學而思獎(助)學金、有為獎(助)學金等資助項目,受益面覆蓋全院不同學科各層次學生。學院近年來被評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省高校黨建工作示范點”,并多年連續榮獲南昌大學“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先進單位”、“學生工作先進集體”、“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學生綜合素質強,考研升學率每年達30%以上,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教育部與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國家“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江西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南昌大學旅游學院的前身是1993年設立的旅游管理系,2000年正式建立旅游學院,2003年并入經濟與管理學院,保留旅游管理系建制,是江西省最早開辦旅游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成為江西省重要的旅游人才培養基地、旅游學術研究重鎮和旅游智庫平臺。2017年5月18日,在江西省政府、省旅發委的大力支持下,南昌大學與江西省旅游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全面校企合作,大力整合社會力量辦學,合作共建體制新、機制活、質量高、產出多、影響大、國際化、開放式的新型特色旅游學院。學院下設旅游管理、酒店與質量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三個系和全國紅色旅游創新發展研究基地(國家部委研究基地)——江西紅色旅游研究中心、江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昌大學旅游研究院、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江西旅游強省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等三個研究基地,其中旅游研究院是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學院現有旅游管理、文化產業管理2個本科專業,其中旅游管理專業是江西省首批優秀品牌專業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導游業務》課程是江西省首屆優質(精品)課程,《導游業務通論》被列為全國“十二五”規劃教材。現有旅游管理、人文地理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MTA),并在區域經濟與管理二級博士點招收物流與旅游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教師6人,有全國旅游管理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2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和省情教育專家1名。教師先后承擔7項旅游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任務項目、國家旅游局科研項目以及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招標項目,其他省級項目和各類橫向課題達100余項。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305名,研究生48名,設立了“南昌大學仙女湖獎學獎教金”。秉承“多彩旅游,樂學智行”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新時代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與江西省旅發委、江西省旅游集團、鷹潭市旅發委、新余市仙女湖、九江市廬山西海、杭州宋城集團、江西雙億會展等眾多政府部門、景區和企業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同時,與印尼巴厘島烏達雅娜大學旅游學院在本科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訪、暑期研學、科研合作、實習實訓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在南昌大學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進程中,旅游學院將繼續全面強化政產學研合作,大力整合社會力量辦學,走開放式、國際化辦學道路,以本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為核心,統籌發展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構建多層次、體系化的辦學格局,致力于培養旅游企業操盤手、項目營運師、職業經理人和文創策劃師等高端應用型旅游經營管理人才,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5.40萬

    ]
  • 人文學院成立于1995年,辦學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現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3個系,有谷霽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國學研究院、贛學研究院、江右哲學研究中心、客贛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等17個研究院所,是集教學、科研、實驗與實踐于一體的人才培養基地。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07人,行政管理人員20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25人;博士86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百千萬人才4人,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師9人,碩士生導師76人,博士生導師11人。育人層次。本科層面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歷史學、檔案學、哲學5個專業。研究生層面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2個一級博士點,文化資源與產業管理、歷史遺產管理2個二級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省級示范性碩士點)、中國史、哲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檔案管理、現代漢語、中國哲學等1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還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碩士點。國際教育層面有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社會服務層面有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和秘書學專業、檔案培訓中心、傳統文化研修班等。現有在校學生1600余人。學科平臺。1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贛學;4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平臺:國家精品課、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個省一級學科科研平臺:中國語言文學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示范性碩士點;3個省級品牌專業: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7門省級優質課程: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世界華文文學、倫理學。科研實力。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率歷年創新高,目前承擔著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4項、國家重點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國家級項目30余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文學評論》、《中國語文》、《哲學研究》等權威刊物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出版了數十部學術專著和教材。學術水準躋身于學界先進行列。教學設備。學院各系所屬的科研機構擁有數十萬冊專業圖書資料,資料室總使用面積近1200平米;擁有包括語音室、微格教室、應用語言中心實驗室、數字檔案化實驗室在內的一流教學設備,為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潛心攻讀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學習條件。學院以“以人為本崇文致遠”為院訓,以“教學立院學科強院制度管院民生融院”為發展思路,以“創一流學院擁人文情懷”為發展目標,積極落實學校“強學科、精管理、惠民生、興實干”的工作思路,扎實貫徹“人為本、德為先、學為上”的育人理念,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使命。學院學生工作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始終圍繞“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兩個工作重點,以“人文三好”(好品行、好文章、好口才)為目標,堅持“寬口徑、精專業”并重,注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前身為南昌大學教育學院,成立于2003年6月,由教育系、體育系、軍事教學部三個系部組成;2015年順應學校院校調整改革的要求,軍事教學部獨立出去后,正式更名為體育與教育學院。目前學院有教育系和體育系2個系部,教育學、應用心理學、體育學和體育運動訓練4個本科專業;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1個,下設7個二級碩士點,另有3個獨立的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學位碩士點。現任教師有109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占56%;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20%。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05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30人,碩士研究生229人,另有雙學位40人。2014年本科畢業生240人,就業率83.91%;碩士畢業生83人,就業率為100%。2014年學院體育系學生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冠軍2人次;亞軍4人次;實現了突破;在省級比賽中獲獎人次達15次。2014年全院教師共獲科研項目立項35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任務研究項目1項,其他省級項目32項,已結題5項,到賬科研經費61.25萬。發表論文78篇,其中CSSCI收錄26篇,國內權威刊物1篇,中文核心期刊12篇。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由新聞學系、廣播電視學系、廣告學系、影視傳播系與現代傳媒中心組成。學院前身是江西大學新聞系,創辦于1958年6月,是在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之后成立的國內第3個新聞教學點,現為江西省唯一一所“部校共建”的新聞學院。學院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傳統優良,發展綜合優勢突出。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等本科專業,學科排名進入《中國最好學科排名(2017)——0503新聞傳播學》全國第19名,在2016年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B-行列,位列全國第25名。2017年并獲批教育部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被列為“江西省高校新聞傳播學科聯盟”牽頭單位,擁有江西省重點學科、江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輿情監測與治理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首批專業綜合試點專業(全國僅有兩個同類點獲批),省卓越傳媒人才工程等。學科發展特色鮮明。在中央蘇區新聞輿論實踐的研究方面,苦志深耕,取得了一些標志性研究成果,并形成本院的特色與優勢研究領域。近年來,學院先后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重點項目以及中宣部特別委托項目,在國家級項目的立項檔次與數量上,均有非凡的表現,推出了一批質量高、影響大的研究成果。在傳播政治經濟學、慈善傳播等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時有不俗的創獲,在外界也贏得了較好的影響。牽頭與國內17所新聞學院聯合發起成立中國新聞史學會黨報黨刊研究會,成為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引領者與組織者。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進一步優化。由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贛鄱英才555工程文科領軍人才、教育部新聞傳播類教指委主任委員、二級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為領頭羊,贛江青年學者、國內外優秀博士等中青年教師組成骨干梯隊,絕大部分擁有國家級項目的主持經驗,并獲江西省社科成果獎和江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勵多項。在校學生在權威性的專業競賽中屢獲佳績,曾獲歷屆“韜奮新苗獎”一等獎,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金獎,新近還贏得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及銀獎、銅獎多項。新華社前社長穆青曾評價說:“江西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大多成了新華社的骨干,這里是國內新聞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基地”;人民日報社在給南昌大學黨委的函件中,對我院學生的政治素質與專業技能也給予高度贊揚。畢業學生遍布除臺灣以外的各個省市,其中一大批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知名媒體以及著名廣告公司任職。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是2003年7月由原南昌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計算中心合并組建而成。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電氣與自動化工程系、計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江西智能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江西嵌入式系統工程中心上、信息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組成。南昌大學和中興通訊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南昌大學中興通訊工程學院也涵蓋在內,其中學校投資2500萬元建立的中興通訊實驗室是目前全國高校設備較先進的通信實驗室之一;學校投資300余萬建立的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也是目前全國高校規模較大、設備較先進的實驗室之一。學院計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通信實驗中心均是江西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其中電工電子中心與通信實驗中心2008年聯合申報被評為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工電子中心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江西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該中心已獲得財政部資助的省部共建項目"測控實驗平臺"1000萬元。電氣與自動化工程系的電力系統仿真及其控制實驗室也獲得財政部資助的省部共建項目第一批經費700余萬元。學院的教學設備資產近億元。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96人,有博士學位68人,高級職稱的教師有121人。近年,學院高層次的人才隊伍發展有較快,引進“千人計劃”1人,“井岡學者”1人,新增江西省青年科學家5人,江西省贛鄱英才領軍人才1人(劉小平教授),江西省贛鄱英才拔尖青年人才2人,省高校學科帶頭人9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師4人,省教學名師2人,省千百萬人才6人,南昌大學“215人才”特聘教授3人,青年學者22人,博士生導師10人,客座、兼職教授12人。學院現有本科學生約3900人,統招碩士研究生約480人,工程碩士、同等學歷、高校教師等在職研究生約500人。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機與電器及其控制、測控技術與儀器10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6個專業為江西省級品牌專業。此外,通信工程專業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國家級特色專業,通信工程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教育部和江西省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自動化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學院現有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業控制工程;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1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學院還招收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農業信息化、電氣工程及控制工程6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學生;招收軟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的高校教師碩士學位的學生。學院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2個學科為江西省"十二·五"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點是江西省示范性碩士點。"十二·五"新增兩個江西省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資料室藏書6萬余冊,期刊110種。2003年來,學院完成科研經費4000多萬元,完成科研項目超過30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30項,省級項目140項;學院教師在各種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200余篇,其中收入SCI、EI、ISTP檢索刊物的論文超過400篇。學院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智能電網、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數據庫、軟件工程、計算機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與系統、信號檢測與處理、信息系統及應用、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信息安全、電路分析與設計、射頻微波技術及應用、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電機電器及其控制系統、測控技術、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理論、信號傳輸理論等等。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大賽并對獲獎學生予以獎勵。近年來,我院學生曾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國網絡電腦知識大賽團體亞軍、全國優秀網絡小姐、"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一、二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三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一等獎和三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二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曾連續10年榮獲江西省電子大賽團體總分第一名,在全省和全國的各種大賽上共獲得大獎超過200項。研究生參加全國競賽也獲得了突出的成績。學院德智體全面發展地培養學生,使畢業生的就業率每年都保持了較高的水平。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位于南昌市紅角洲南昌大學新校區,學院聘請德籍演奏藝術家解路軍為院長,堅持“德藝雙馨、融匯中西、學以致用”的辦學原則,立足江西,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秉持教學科研創作展示四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教學理念,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藝術專業人才,為江西及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學院下設六個系,即工業設計系、藝術設計系、美術系、音樂系、舞蹈系、戲劇與影視系,設有工業設計專業、包裝工程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繪畫專業、動畫專業、音樂學專業、舞蹈學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戲劇影視表演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服裝表演與設計等本科專業,其中工業設計為江西省品牌專業。擁有設計藝術學、美術學兩個學術型碩士點和工業設計工程碩士授予權、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設計藝術學為省級重點學科。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江西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歷經時代與學科變遷發展而來。“資源與環境”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擁有從本科到博士的學位教育體系,設有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及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工業催化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還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958年首辦有機化工、無機化工和硅酸鹽專業,1975年又創辦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根據學校發展部署,依托化學工程系與環境工程系(1994年建系,原屬南昌大學建環學院),于1999年成立南昌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1999-2008年,除化學工程與工藝(由有機化工與無機化工發展而來)、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原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環境工程等專業,又逐步新建制藥工程(2002)、測控技術與儀器(2003)、安全工程(2005)、環境科學(2007)等本科專業。2013年,依托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2個專業,新建過程裝備與測控工程系。2014年,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調整出學院;結合學科發展規劃,新設資源科學與工程系,開辦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已形成以環境與化工兩大學科為主、聚焦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方向、以過程裝備與控制和安全工程為保障,多學科交叉融合、理工滲透、協調發展的新型工科學院。學院師資隊伍的年齡、職稱與學科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全院教職工116人,有專任教師9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1人、青年千人1人、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8人。學院現有在校生1769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294人,本科生1475人。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98萬

    ]
  • 資源與環境學院主要源于1958年江西工學院化學工程系,1999年因環境工程系與化學工程系合并,成立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2003年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制藥工程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及環境工程專業。2008年更名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增加了安全工程專業、環境科學專業。2014年增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更名為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2020年9月,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從建筑工程學院調整到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2022年1月,在新一輪的學科與院系調整中,因化學工程系被調出,更名為資源與環境學院。學院聚焦流域碳中和與碳達峰,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主干、以特色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和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2學科為支撐,聚力綠色和低碳發展、美麗中國建設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學院建立了完備的學位教育體系。有環境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等四個本科專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與智能制造學院合作)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市政工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學院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現有在校生11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作為工科學院,高度重視科研與科技服務能力建設。以我院為依托,建設有鄱陽湖環境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鄱陽湖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江西省重點實驗室、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江西流域碳中和研究院、南昌大學鄱陽湖研究中心、南昌大學低碳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同時,學院還設有環境工程研究所、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以及清潔生產審核中心等多個研究基地,構建了良好的科研和科技服務平臺體系。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具有一支年齡、學歷、職稱和學緣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全院現有教職工109人,在職專任教師8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79人。在編專任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56人,碩士學位的18人。在任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省“雙千計劃”人才、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等二十余人。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5.40萬

    ]
南昌大學
南昌大學
簡稱:南大 地區: 江西、江蘇、浙江、上海、湖北、廣東、法國 學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學費:¥1.20~16.80萬 班型:網絡班、周末班、集中班 類型:綜合類、公辦、雙一流、211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學府大道999號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師大博學 > 南昌大學 > 招生學院
粵ICP備2021118978號 廣州師大博學技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職研究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rd.
電話:4008373873
友情鏈接:中教互聯中教互聯官網
免費課程
咨詢了解
關于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v毛片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一二三区 | 久久九九 | 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欧美 | 9191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 99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www精品美女久久久tv | 最新91视频| 欧美激情福利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桃花 | 国产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久久 | 成人av观看 | 国产免费大片 | 国产福利小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 成人妖精视频yjsp地址 | 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 | 国产精品黄色 | 可以在线看的av | 黄色成人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网址 | 99久久精品免费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亚洲国产 | 国产毛片精品 | 麻豆一区| 欧美在线三区 | 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传媒 | 成人毛片免费看 | 露脸对白 | 99在线看| 日日夜夜天天干 |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