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簡稱:南信大
- 地區: 江蘇
- 類型:理工類、公辦、雙一流
- 學制:2.5-3~3年
- 學費:¥2.40~10.50萬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南京市浦口區寧六路219號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法政學院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南京氣象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之后成立社會科學部、發展為社會科學系。2001年社會科學系經過調整分別成立公共管理、經濟貿易、文法三系。2005年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心(2012年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年獨立建制)掛靠公共管理系。2006年在原公共管理系與法律系的基礎上,成立公共管理學院。2017年原公共管理學院更名為法政學院。目前,法政學院共有行政管理、法學、公共事業管理三個本科專業,有公共管理碩士(MPA)和法律碩士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點。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學院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67人,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高級職稱比例為50.9%。青年教師全部博士化,國際化率達25%。教師中有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培養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一批優秀學科和學術骨干。學院建有中央支持地方財政專項“氣候變化與公共氣象服務”科研平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江蘇省優勢學科培育項目“霧霾監測預警與防控”、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公共管理綜合實踐教育中心”、維世德法律研究院、模擬法庭實驗室等一批科研平臺和教學實驗基地。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科研水平迅速提升。2007年以來,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0多項,教育部、江蘇省社科基金和中國氣象軟科學等省部級項目90多項。出版著作30多部,發表SSCI、CSSCI和核心以上刊物論文530多篇,其中3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轉載和收錄。獲得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獎、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六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各類獎項100多項。學院大力實施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和改革工作,先后承擔校級以上教改項目50余項,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教研教改論文50余篇,教學成果獲得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和一等獎等獎項,多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本科生論文獲得江蘇省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一等獎,多位青年教師獲得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和二等獎。學院秉承“崇德明法,好學篤行”的優良院風,堅持“精英、國際、技能”的人才培育導向,高度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經過多年努力,學院培養的學生具有基礎扎實、勤于實踐、敏于思考、適應性強的專業品質。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特等獎(2017年)和一等獎(2013年)、江蘇省大學生“創青春”競賽銀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系列獎項。學生的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建院以來,已培養各類畢業生1200多人,就業率達98%以上,畢業生主要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部門從事科研、管理和咨詢工作。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洲立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意大利都靈大學和英國雷丁大學等海外著名高校建立國際合作平臺,舉辦和承辦國際學術交流會議,與美國底特律大學合作開辦經濟法學“2+2”國際合作項目,聘請外籍非全時教授指導青年教師,選派骨干教師赴境外進修,全面提升學院國際化建設水平,擴大國際影響力。學院將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科學研究為導向,進一步加強學科與專業建設,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兼顧傳統,發展特色,努力建設成為國內知名、世界有影響的管理學院。 [詳情]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區龍王山畔,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學院目前設有學院辦公室、學生辦公室、教師教育實訓中心、基礎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基礎教育理論研究中心、教師教育理論系、課程與教學系和專業理論系等機構。學校的師資培養歷史可追溯到1960年建校之初,主要為蘭州氣象學校、北京氣象學校、南昌氣象學校輸送了大批的氣象專業教師。1977年恢復高考后,學校開設師資班,為地方高校培養基礎課師資隊伍。1984年到2004年期間,在數學、物理、英語、政治等專業開展本專科的師范生培養,先后累計為地方培養了數千名教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于2018年11月29日由學校發文成立,學院應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需求,在深厚的師范教育傳統與師資培訓基礎上,統整全校教師教育資源,集中管理、實體化運行。學院高起點發展,聘請知名教育專家與教育管理者組建教師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助力學院各項事業高質量開展。學院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民教師,目前在漢語言文學(師范)、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英語(師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范)、物理學(師范)、地理科學(師范)、化學(師范)等7個教師教育類專業招收本科生,在教育管理、學科教學(數學,語文,英語)等4個方向招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2021年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成功獲批,將于2023年在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等3個方向啟動招生。由教師教育學院統籌管理,教師教育學院和各相關專業學院共同培養,學科專業與教師專業協同培育,教師教育過程突出師范性、強化學術性、加強實踐性,使三者有機結合;實行“共同培養、協同育人、三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和工作機制;依照教育部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建設充足、高質量的博士或高級職稱師資隊伍以及高水平的教師教育實訓中心;打造融合貫通的高水平課程體系,并將在江蘇省十三個省轄市廣泛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學院各項工作配備系統合理的規章制度以及充分的資源與條件保障,確保教師教育各項事業人盡其才、穩中有進,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持續提升。學院擁有深厚的科研功底,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重大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以及知名中學的委托課題,依托課題開展為大學和中學的教師素質提升作出艱辛努力;依托學校現有強勁的高等教育研究、心理學研究等研究團隊,建設高水平的教師教育研究團隊,致力于打造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同頻共振、共創價值,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全力培育總書記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詳情]
-
歷史沿革:2017年學校院系調整,按照學校統籌規劃布局,商學院應運而生。商學院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是我校最早創辦文科本科專業的學院之一。長期以來,學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育人導向,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管理為保障,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規范教學管理,優化育人環境,為江蘇省及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培養了上萬名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性的高級管理人才,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專業設置:學院設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5個本科專業以及與英國雷丁大學合作開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化本科專業。學院擁有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會計學專業學位碩士點(MPAcc),另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碩士點(MBA)。目前在校本科生1875人,研究生255人,留學生265人。師資隊伍:學院組建了一支以朱幫助教授、蔣丹凌教授等為首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87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3人,校聘教授1人;副教授18人,校聘副教授1人;講師38人。博士生導師學院內有3人,碩士生導師26人。學院里省部級人才6人,另外聘有教育部講座教授1人,非全時教授2人。學院有多名導師獲得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并入選江蘇省“333工程”、“青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層次人才項目。科學研究:近五年來,學院共計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45項,其中國家級21項,省部級41項,橫向課題23項,合同經費共計1117.7萬元;共發表學術論文495篇,其中核心刊物以上論文416篇;出版專著69本;獲各級獎勵37項。教學水平:學院堅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不斷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學院建設了40余個課程組,統一課程進度,優化教學方案,建設了課程組網站;學院組建了7個教學團隊,進一步凝練和整合了教師隊伍,優化了教學資源。學院擁“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省部級實踐教學平臺,與蘇寧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孩子王實業有限公司、中興華富華會計師事務所等30余家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合作關系,建設了8個“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充分保障了本科生、研究生校外實習活動的正常開展。學院教師出版了《會計學》、《金融學》、《市場營銷學》、《環境財務會計》等25部教材。人才培養: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部分畢業生進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繼續深造,許多學生到耶魯大學、悉尼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等名校參加暑期海外訪學項目。學院重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近三年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6項,學院教師參與指導的“微果驛站”項目榮獲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學院學子還在各類學科競賽、文體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如“挑戰杯”比賽全國銀獎、銅獎;“挑戰杯”江蘇省賽金獎、銅獎。優勢特色:學院師資隊伍國際化率高,擁有出國學習經歷的教師比例超過50%,師資隊伍平均年齡40歲,年富力強,教學科研水平較高;學院擁有一流的教學軟硬件條件,教學管理工作嚴謹規范,多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有力支撐了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學院國際化專業教育特色明顯,與英國雷丁大學、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法國雷恩商學院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提升了學生國際化教育水平;學院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努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學院團學活動豐富,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學院高度重視學生考研工作,定期舉辦考研輔導班,學生考研錄取率逐年穩步提升。 [詳情]
-
應用氣象學院的前身是農業氣象學系,成立于1960年,由我國著名農業氣象學家馮秀藻先生創建。1989年更名為應用氣 象學系,氣候學專業同時加入;2002年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2004年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繼成立。2006年8月成立應用氣象學院,2014年生態學專業加 入。1978年獲得農業氣象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獲得應用氣象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應用氣象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城市氣象學 碩、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得生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應用氣象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所在一級學科大氣科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江蘇省一級重點學 科、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學院是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是學校國 際化水平領先的學院。專業設置:學院現設有應用氣象學(含公共氣象服務方向)、生態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三個本科專業,應用氣象學、生態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三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農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應用氣象學及環境生態學兩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師資隊伍:學院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學歷與職稱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8 人,專任教師博士化率達到100%、國際化率(一年以上出國)超過60%。擁有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千人”、江蘇省“雙創計劃”、江蘇省“外專計劃”、江蘇省“特聘教授”“三三三”工程、“青藍工程”以及 “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層次人才31人。科學研究:學院擁有教育部“陸地碳水循環與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團隊、江蘇省“人類活動的環境效應”雙創引進團隊、江蘇省高 校“農業與生態環境氣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新建有“城市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智慧氣象”等科技創新團隊。擁有江蘇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 ”,與耶魯大學聯合組建了“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建成了國際合作“生態氣象環境研究中心”,參與建設教育部“氣候與環境變化國 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江蘇省“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和“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學院已形成作物氣象、設施氣象、陸地碳水循環與氣候變化、城市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智慧氣象等相對穩定、優勢特色明顯的六個主要研究方向。 近三年,年均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0項以上,縱向項目到賬科研經費年均1000萬元以上。年均發表SCI論文30多篇、申請專利20余項,研究成果在《Nature》、 《BAMS》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并被選為亮點、封面文章。科研成果豐碩,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二、三等獎各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省部 級科技進步獎30項。教學水平:應用氣象學專業2006年獲批為江蘇省首批特色專業,2008年獲批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和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點,2012 年獲批為江蘇省重點專業;生態學專業2008年獲批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學院建有中國氣象局一級農業氣象試驗站、江蘇省應用氣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江蘇省高校應用氣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地、南京市應用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等教學實驗平臺,共建教育部“大氣科學與環境氣象實驗教學中心”、“大氣科學與氣象信息虛擬仿真實驗 教學中心”。“農業氣象學”、“氣候資源學”、“微氣象學”、“應用氣象學方法”等為省部級精品教材和精品課程。近五年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一等獎2項、二等獎多項。學院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農業氣象學國際教育和培訓任務。學校受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托制定“應用 氣象學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標準”。另外,應用氣象學專業連續十多年為A++專業,在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排名第一(五星級專業)。人才培養:成立50多年來,學院秉承“厚基礎、強實踐”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世界、國家和地方氣象事業 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于強、黃耀研究員,中國氣象局 沈曉農副局長等均為學院杰出的畢業生代表。多年以來,學院本科生就業率均達到100%,高質量就業率穩定在97%以上,研究生升學率45%左右。學院已成功舉 辦了32期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農業氣象培訓班,為亞太地區、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和東歐等119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800多名學員,受到了世界氣象組織 (WMO)及相關國家和地區政府的高度評價。 [詳情]
-
法政學院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南京氣象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之后成立社會科學部、發展為社會科學系。2001年社會科學系經過調整分別成立公共管理、經濟貿易、文法三系。2005年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心(2012年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年獨立建制)掛靠公共管理系。2006年在原公共管理系與法律系的基礎上,成立公共管理學院。2017年原公共管理學院更名為法政學院。目前,法政學院共有行政管理、法學、公共事業管理三個本科專業,有公共管理碩士(MPA)和法律碩士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點。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學院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67人,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高級職稱比例為50.9%。青年教師全部博士化,國際化率達25%。教師中有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培養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等一批優秀學科和學術骨干。學院建有中央支持地方財政專項“氣候變化與公共氣象服務”科研平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江蘇省優勢學科培育項目“霧霾監測預警與防控”、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公共管理綜合實踐教育中心”、維世德法律研究院、模擬法庭實驗室等一批科研平臺和教學實驗基地。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科研水平迅速提升。2007年以來,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0多項,教育部、江蘇省社科基金和中國氣象軟科學等省部級項目90多項。出版著作30多部,發表SSCI、CSSCI和核心以上刊物論文530多篇,其中3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轉載和收錄。獲得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蘇省優秀社科成果獎、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六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各類獎項100多項。學院大力實施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和改革工作,先后承擔校級以上教改項目50余項,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教研教改論文50余篇,教學成果獲得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和一等獎等獎項,多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本科生論文獲得江蘇省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一等獎,多位青年教師獲得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和二等獎。學院秉承“崇德明法,好學篤行”的優良院風,堅持“精英、國際、技能”的人才培育導向,高度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經過多年努力,學院培養的學生具有基礎扎實、勤于實踐、敏于思考、適應性強的專業品質。先后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特等獎(2017年)和一等獎(2013年)、江蘇省大學生“創青春”競賽銀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系列獎項。學生的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建院以來,已培養各類畢業生1200多人,就業率達98%以上,畢業生主要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部門從事科研、管理和咨詢工作。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洲立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意大利都靈大學和英國雷丁大學等海外著名高校建立國際合作平臺,舉辦和承辦國際學術交流會議,與美國底特律大學合作開辦經濟法學“2+2”國際合作項目,聘請外籍非全時教授指導青年教師,選派骨干教師赴境外進修,全面提升學院國際化建設水平,擴大國際影響力。學院將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科學研究為導向,進一步加強學科與專業建設,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兼顧傳統,發展特色,努力建設成為國內知名、世界有影響的管理學院。 [詳情]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坐落于南京市江北新區龍王山畔,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學院目前設有學院辦公室、學生辦公室、教師教育實訓中心、基礎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基礎教育理論研究中心、教師教育理論系、課程與教學系和專業理論系等機構。學校的師資培養歷史可追溯到1960年建校之初,主要為蘭州氣象學校、北京氣象學校、南昌氣象學校輸送了大批的氣象專業教師。1977年恢復高考后,學校開設師資班,為地方高校培養基礎課師資隊伍。1984年到2004年期間,在數學、物理、英語、政治等專業開展本專科的師范生培養,先后累計為地方培養了數千名教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于2018年11月29日由學校發文成立,學院應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需求,在深厚的師范教育傳統與師資培訓基礎上,統整全校教師教育資源,集中管理、實體化運行。學院高起點發展,聘請知名教育專家與教育管理者組建教師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助力學院各項事業高質量開展。學院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民教師,目前在漢語言文學(師范)、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英語(師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范)、物理學(師范)、地理科學(師范)、化學(師范)等7個教師教育類專業招收本科生,在教育管理、學科教學(數學,語文,英語)等4個方向招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2021年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成功獲批,將于2023年在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等3個方向啟動招生。由教師教育學院統籌管理,教師教育學院和各相關專業學院共同培養,學科專業與教師專業協同培育,教師教育過程突出師范性、強化學術性、加強實踐性,使三者有機結合;實行“共同培養、協同育人、三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和工作機制;依照教育部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建設充足、高質量的博士或高級職稱師資隊伍以及高水平的教師教育實訓中心;打造融合貫通的高水平課程體系,并將在江蘇省十三個省轄市廣泛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學院各項工作配備系統合理的規章制度以及充分的資源與條件保障,確保教師教育各項事業人盡其才、穩中有進,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持續提升。學院擁有深厚的科研功底,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重大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以及知名中學的委托課題,依托課題開展為大學和中學的教師素質提升作出艱辛努力;依托學校現有強勁的高等教育研究、心理學研究等研究團隊,建設高水平的教師教育研究團隊,致力于打造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同頻共振、共創價值,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全力培育總書記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詳情]
-
歷史沿革:2017年學校院系調整,按照學校統籌規劃布局,商學院應運而生。商學院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管理專業和會計學專業,是我校最早創辦文科本科專業的學院之一。長期以來,學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書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育人導向,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管理為保障,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規范教學管理,優化育人環境,為江蘇省及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培養了上萬名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性的高級管理人才,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專業設置:學院設有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5個本科專業以及與英國雷丁大學合作開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化本科專業。學院擁有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會計學專業學位碩士點(MPAcc),另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碩士點(MBA)。目前在校本科生1875人,研究生255人,留學生265人。師資隊伍:學院組建了一支以朱幫助教授、蔣丹凌教授等為首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87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3人,校聘教授1人;副教授18人,校聘副教授1人;講師38人。博士生導師學院內有3人,碩士生導師26人。學院里省部級人才6人,另外聘有教育部講座教授1人,非全時教授2人。學院有多名導師獲得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并入選江蘇省“333工程”、“青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層次人才項目。科學研究:近五年來,學院共計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45項,其中國家級21項,省部級41項,橫向課題23項,合同經費共計1117.7萬元;共發表學術論文495篇,其中核心刊物以上論文416篇;出版專著69本;獲各級獎勵37項。教學水平:學院堅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不斷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學院建設了40余個課程組,統一課程進度,優化教學方案,建設了課程組網站;學院組建了7個教學團隊,進一步凝練和整合了教師隊伍,優化了教學資源。學院擁“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省部級實踐教學平臺,與蘇寧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孩子王實業有限公司、中興華富華會計師事務所等30余家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合作關系,建設了8個“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充分保障了本科生、研究生校外實習活動的正常開展。學院教師出版了《會計學》、《金融學》、《市場營銷學》、《環境財務會計》等25部教材。人才培養: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部分畢業生進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繼續深造,許多學生到耶魯大學、悉尼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等名校參加暑期海外訪學項目。學院重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近三年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6項,學院教師參與指導的“微果驛站”項目榮獲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學院學子還在各類學科競賽、文體活動中獲得優異成績,如“挑戰杯”比賽全國銀獎、銅獎;“挑戰杯”江蘇省賽金獎、銅獎。優勢特色:學院師資隊伍國際化率高,擁有出國學習經歷的教師比例超過50%,師資隊伍平均年齡40歲,年富力強,教學科研水平較高;學院擁有一流的教學軟硬件條件,教學管理工作嚴謹規范,多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有力支撐了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學院國際化專業教育特色明顯,與英國雷丁大學、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法國雷恩商學院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提升了學生國際化教育水平;學院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努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學院團學活動豐富,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學院高度重視學生考研工作,定期舉辦考研輔導班,學生考研錄取率逐年穩步提升。 [詳情]
-
應用氣象學院的前身是農業氣象學系,成立于1960年,由我國著名農業氣象學家馮秀藻先生創建。1989年更名為應用氣 象學系,氣候學專業同時加入;2002年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2004年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相繼成立。2006年8月成立應用氣象學院,2014年生態學專業加 入。1978年獲得農業氣象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獲得應用氣象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應用氣象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得城市氣象學 碩、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得生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應用氣象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所在一級學科大氣科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江蘇省一級重點學 科、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綜合排名位列全國第一。學院是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與生態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是學校國 際化水平領先的學院。專業設置:學院現設有應用氣象學(含公共氣象服務方向)、生態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三個本科專業,應用氣象學、生態學、農業資源與環境三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農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應用氣象學及環境生態學兩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師資隊伍:學院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學歷與職稱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8 人,專任教師博士化率達到100%、國際化率(一年以上出國)超過60%。擁有中組部“千人計劃”、“青年千人”、江蘇省“雙創計劃”、江蘇省“外專計劃”、江蘇省“特聘教授”“三三三”工程、“青藍工程”以及 “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層次人才31人。科學研究:學院擁有教育部“陸地碳水循環與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團隊、江蘇省“人類活動的環境效應”雙創引進團隊、江蘇省高 校“農業與生態環境氣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新建有“城市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智慧氣象”等科技創新團隊。擁有江蘇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 ”,與耶魯大學聯合組建了“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建成了國際合作“生態氣象環境研究中心”,參與建設教育部“氣候與環境變化國 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江蘇省“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和“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學院已形成作物氣象、設施氣象、陸地碳水循環與氣候變化、城市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智慧氣象等相對穩定、優勢特色明顯的六個主要研究方向。 近三年,年均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0項以上,縱向項目到賬科研經費年均1000萬元以上。年均發表SCI論文30多篇、申請專利20余項,研究成果在《Nature》、 《BAMS》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并被選為亮點、封面文章。科研成果豐碩,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二、三等獎各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省部 級科技進步獎30項。教學水平:應用氣象學專業2006年獲批為江蘇省首批特色專業,2008年獲批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和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點,2012 年獲批為江蘇省重點專業;生態學專業2008年獲批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學院建有中國氣象局一級農業氣象試驗站、江蘇省應用氣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江蘇省高校應用氣象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地、南京市應用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等教學實驗平臺,共建教育部“大氣科學與環境氣象實驗教學中心”、“大氣科學與氣象信息虛擬仿真實驗 教學中心”。“農業氣象學”、“氣候資源學”、“微氣象學”、“應用氣象學方法”等為省部級精品教材和精品課程。近五年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一等獎2項、二等獎多項。學院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農業氣象學國際教育和培訓任務。學校受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托制定“應用 氣象學專業國家教學質量標準”。另外,應用氣象學專業連續十多年為A++專業,在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排名第一(五星級專業)。人才培養:成立50多年來,學院秉承“厚基礎、強實踐”的人才培養理念,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世界、國家和地方氣象事業 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于強、黃耀研究員,中國氣象局 沈曉農副局長等均為學院杰出的畢業生代表。多年以來,學院本科生就業率均達到100%,高質量就業率穩定在97%以上,研究生升學率45%左右。學院已成功舉 辦了32期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農業氣象培訓班,為亞太地區、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和東歐等119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800多名學員,受到了世界氣象組織 (WMO)及相關國家和地區政府的高度評價。 [詳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综合
|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久久久久
|
欧美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色av|
成人福利午夜
|
日韩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电影国产免费久久电影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影视
|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久久久91
|
久在线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综合激情婷婷
|
色婷婷成人做爰视频免费
|
伊人网伊人网
|
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
av激情网
|
在线观看麻豆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本色综合|
欧美三极|
国产女主播在线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九九热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xxxx视频
|
日韩美女乱淫aaa高清视频
|
麻豆视频91
|
亚洲人免费
|
在线成人一区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天天操人人干
|
日韩精品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a色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