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于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陳雨露先后擔任校長。現任黨委書記為靳諾教授,校長為劉偉教授。建校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形成了“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三大辦學特色,被譽為“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1950年至今,國家歷次確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均位居其中。學校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17年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中國人民大學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繼續教育為輔助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學科發展體系。學校是我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現有33個學院,另設有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深圳研究院等。學校設有學士學位專業82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91個,博士學位學科點136個。學校擁有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37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2個,博士后流動站21個。學校擁有8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擁有5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擁有13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名列全國高校第一;擁有5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擁有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在連續十五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獲選29篇,占全國已入選人文社科優秀博士論文總數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在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獲評A類學科總數為14個,其中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獲評A+,政治學、哲學獲評A,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獲評A-,A+學科數量位列全國高校第四。截至2020年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895人,其中教授701人,副教授778人。學校有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衛興華教授和高銘暄教授;有19名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受聘為第二屆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65位專家入選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人數居全國高校首位;先后有490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云集,已故名家大師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鐘契夫、吳寶康、彭明、彥奇、曾憲義、宋濤、薩師煊、王傳綸、李文海、許崇德、劉佩弦、周誠、王思治、方立天、鄭杭生、夏甄陶、周升業、羅國杰、藍鴻文、甘惜分、黃順基、莊福齡、孫國華、李占祥、高放、衛興華等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黃達、戴逸、胡鈞、陳共、嚴瑞珍、高銘暄、王作富、許征帆、何沁、方漢奇、趙履寬、鄔滄萍、陳先達、張立文、鐘宇人、吳易風、胡乃武、周新城、趙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20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7691人,其中本科生11375人,碩士生10659人,博士生4341人,留學生1316人。留學生人數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茅。學校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全國高校數量多、門類全、綜合水平高的優勢,積極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理論型、管理型優秀人才,培養“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從陜北公學至今,學校共培養了近30萬名高水平的優秀建設者和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的領袖人才,其中既有許多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又有許多聞名遐邇的企業家,政績斐然的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以及卓有建樹的新聞、法律、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工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始終注重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在不斷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同時,積極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持。黨的十六大以來,學校已有許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黃衛平、史際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楊鳳城、郭湛等教授11次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作報告;自許崇德教授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法制講座作報告以來,學校已有高銘暄、龍翼飛、郭壽康、王利明、林嘉、劉春田、朱信凱、吳曉球等教授10次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專題講座,分別都是參加學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師為中央領導和中央國家機關提供決策咨詢。學校先后承擔或參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奧運會總體影響評估(OGGI)”“冷中子非彈性散射譜儀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項目。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1.8萬余項,共獲得經費34.39億余元,其中國家社會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數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前列。學校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持續增長,2004至2019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我校論文數量連續16年保持全國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學校共有31部學術專著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截至2020年1月,先后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國索邦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等57個國家和地區的272所高校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與港澳臺地區25所高校(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截至2020年1月,作為中方合作伙伴,學校共參與了海外10所孔子學院的建設,其中歐洲6家,美洲2家,非洲和亞洲各1家。學校自2009年始,每年舉辦暑期學校(國際小學期)。學校還引進、翻譯出版了大量適應我國改革開放需要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主辦或承辦了包括世界漢學大會在內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授予哥斯達黎加總統索利斯,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世界知識產權總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哈桑尼、羅伯特·蒙代爾,阿根廷前總統德拉魯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羅德里格斯等14位國際著名人士名譽博士稱號,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爾·斯賓思、約翰·納什、澤爾騰、托馬斯·謝林,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著名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臺灣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大師,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塞浦路斯總統尼科斯·阿納斯塔西亞迪斯,阿塞拜疆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齊赫文斯基,吉爾吉斯斯坦外長阿布德爾達耶夫,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休教授約翰·鄧恩等68位知名人士為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圖書出版中心。學校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434.1余萬冊,電子圖書452.28萬冊,并設有“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搜集、整理、編輯、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公開出版發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148種期刊和六大系列數據庫產品,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是我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北京市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首都勞動獎狀”、“北京市教育創新先進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北京高校“十佳美麗校園”、“首都城市環境建設樣板單位”、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平安校園示范校”、“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獎特等獎”、“首都城市環境建設樣板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賀信精神,圍繞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總體目標和“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始終不忘“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不忘“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責任擔當,不忘培養“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的光榮使命,不忘“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政治追求,不忘“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思想庫建設、國際影響力提升、大學形象建設和美麗校園建設“五大戰略”,為把學校早日建成“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60萬
] -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和“111計劃”(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直屬于國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現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學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四校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1954年,學校遷址至學院路。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高校。文革中學校停辦,1978年復辦。1983年,北京政法學院與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組建成立中國政法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校名。學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進修生院三院辦學格局。1985年,學校開辟昌平校區。進修生院后更名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單獨辦學,2000年,復又合并于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20余萬人。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著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著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時,學校多學科和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高級專門人才,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人才培養的生力軍。學校現有在校生16736人,其中本科生9319人,研究生6612人,留學生805人;教師968人,教學科研崗教師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導師201人、碩士生導師613人,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比例達89.25%。學校現有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學院、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中歐法學院、法律碩士學院、國際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港澳臺教育中心、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法治信息管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共18個教學單位。學校積極推進新型智庫建設,設立國家治理研究院,作為學校科研發展與智庫建設的總平臺;設有訴訟法學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律史學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證據科學研究院(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人權研究院(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比較法學研究院、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質量評估中心、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公司法與投資保護研究所等11個在編科研機構;設有資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制度學研究院、國家監察研究院、網絡法學研究院、法治經濟研究院、國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國際法治研究院等10個新型研究機構;設有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全球治理與國際法治協同創新中心、知識經濟與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人權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政府協同創新中心7個協同創新中心。其中,由中國政法大學牽頭組建的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是首批經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的1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校參與組建的“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第二批獲得認定的24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校牽頭組建的“馬克思主義與全面依法治國協同創新中心”獲批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學校設有法學、偵查學、政治學與行政學、行政管理、國際政治、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國際商務、金融工程、哲學、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社會工作、應用心理學、英語、德語、翻譯、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法治信息管理)共24個本科專業,其中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學校擁有3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其中,法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政治學為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9個一級學科參評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學進入A+檔,并列全國第一,政治學排名全國第八,社會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取得較好成績。學校先后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35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每年通過各類合作交流項目派出千余名師生赴境外交流學習,聘請三百余名長短期外國專家來校講學。2008年建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從2009年開始全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學校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12年以來,學校先后在英國、羅馬尼亞、巴巴多斯建成3所孔子學院。學校的校訓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學校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高等教育規律,弘揚傳統,與時俱進,努力辦成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強校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5.50萬
] -
上海財經大學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隨著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基礎建設國立東南大學計劃的實施,商科擴充改組并遷址上海,成立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任教務主任。1932年獨立建校,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時為國內唯一的國立商科類本科高校。1950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2000年,學校由財政部劃歸教育部領導,現由教育部、財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和努力奮斗,上海財經大學已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學校占地826畝,設有三個校區,主校區位于國定路777號。截至2017年9月,學校有專職教師1043人,現有各類在校生20419人,其中全日制15159人。從學生分類看,本科生8041人,碩士生6053人,博士研究生1166,學歷學位留學生826人。百年來薪火相傳,上財人銘記'厚德博學、經濟匡時'之校訓,勵精圖治,奮發進取,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輸送了數以萬計的財經管理和相關專業人才。學校正在為成為國際知名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努力!【愿景】基于卓越的研究和教學,成為國際知名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使命】立德樹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創造力、決斷力及組織力的卓越財經人才。以“復合型、外向型、創新型”為人才培養規格,促進學生“素質、知識、能力、體格”全面發展。探索真理,促進知識創造和知識傳播。致力于發揮多學科特別是財經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崇尚學術自由,推動學術進步。匡時濟民,參與公共服務,引領社會發展。致力于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用先進理論、思想和文化,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發揮思想庫、人才庫、信息庫作用。傳承文化,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致力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優秀文明成果,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理念】面向社會、求真務實、立德樹人、經世濟國。【戰略】堅持現代化戰略。以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核心,不斷提升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設施的現代化水平。堅持國際化戰略。以國際化建設為路徑,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堅持信息化戰略。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持續提升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務水平,實現知識管理和知識共享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4.00萬
] -
西北政法大學坐落于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西北地區法學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被譽為政法人才培養國家隊的“五院四系”之一,是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全國法學高等教育“立格聯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長安聯盟”的成員單位。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前身是1937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陜北公學。歷經延安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政法干部學校、中央政法干部學校西北分校等時期,1958年西北大學法律系成建制調入,組建西安政法學院,后更名為西北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建校82年來,學校扎根祖國西部,形成了“政治堅定、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的老延大優良傳統,鑄就了“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校訓,凝練了“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的育人理念,培養了15萬余名德才兼備、德法兼修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并以“專業扎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為人誠實”特點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好評。學校現有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刑事法學院、民商法學院、經濟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行政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國際法學院、反恐怖主義法學院(國家安全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安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法律碩士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律師學院、體育部等19個教學單位。學校堅持學者為先,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專任教師1000余人,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杰出資深法學家、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工程人選等20余人;有獲得陜西省百人計劃、三秦學者等省級人才項目支持和陜西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的教師50余人。學校積極推行青年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評價。學校堅持以本為本、質量立校。從1958年起,開始本科教育,迄今有60年的本科教育歷史。現有32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法學等12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或培育項目。學校是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承擔全部3個類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任務,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國家級創新實驗區。建有7個實驗實訓中心,法學實驗實訓中心為首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構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體系。學校堅持以一流學科建設為牽引,致力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1979年開始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2012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項目”,2014年獲批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在校碩士研究生2400余人、博士研究生67人。有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現有省級重點學科10個,省級優勢學科3個。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法學為“B+”。學校崇尚學術創新,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現有“社會政策與社會輿情評價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區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2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國際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設研究中心”3個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陜西省教育系統2011協同創新中心“法治陜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與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南亞研究中心”。設有反恐怖主義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法治陜西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文化與價值哲學研究院、人權研究院、軍民融合發展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智慧法治研究院等10個實體性研究機構,其中反恐怖主義研究院入選首批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義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選“一帶一路”智庫聯盟。學校主辦的學術刊物《法律科學》入選全國“三十佳”人文社科學報和全國百強報刊,《法學教育研究》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集刊目錄。學校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構筑絲綢之路法學理論研究創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陣地。學校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智庫平臺,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和“中國—亞歐高端法律人才培養基地”由中國法學會掛牌設立,成立陜西“一帶一路”律師學院。學校大力拓展學生國際交流途徑,與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70多所著名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積極開展留學生教育,現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留學生近百人。鼓勵支持師生出國(境)研修、參加國際會議,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學校確立了建設“法學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提出了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三步走”戰略構想。當前,學校正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陜西省“四個一流”建設為契機,不斷深化綜合改革,昂首闊步朝著建設高水平大學目標努力奮斗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20萬
] -
吉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學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大學,1984年成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1995年首批通過國家教委“211工程”審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學,2004年被批準為中央直接管理的學校。2000年,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并組建新吉林大學。2004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轉隸并入。學校學科門類齊全,下設44個學院,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等全部13大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12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9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4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2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覆蓋17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4個,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項目47個。11個學科(領域)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其中2個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1‰。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有教師6524人,其中教授2062人,博士生指導教師1137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雙聘院士33人,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人,“千人計劃”入選者49人,“萬人計劃”入選者2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9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首席專家5人,國家“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專家3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5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5人,吉林省“長白山學者”人選93人。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其他行業部委重點實驗室23個。學校承擔了大量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產出了一批產業化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的高新技術成果。學校已建立起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在校全日制學生71920人,其中博士生7955人,碩士生18094人,本科生41953人,專科生1614人,留學生2304人。學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網絡布局,目前,已經與39個國家和地區的28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39所,前200的57所。學校與11個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共建了32個中外合作平臺。學校堅持“統籌謀劃、規范管理、科學運營”的指導方針,積極深化校辦產業改革。堅持“校企分開,放管結合”,打造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學校-吉大控股-投資企業”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機制。依托學校科技、人才優勢,借助政府、企業等資金支持,創辦科技創新型企業,推進學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吉大正元、吉大?小天鵝、吉大機電等一批科技型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吉大通信設計院成功上市。學校科技園已被確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現有6個校區7個校園,校園占地面積611萬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274萬平方米。學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校區,占地面積5000畝。學校圖書館各類藏書757萬冊,已被確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藏書館。經教育部批準建設在我校的CALIS東北地區中心為全國七大中心之一。學校以“學術立校、人才強校、創新興校、開放活校、文化榮校”為發展戰略,奮斗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接近或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成為在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高質量社會服務、高起點國際交流合作、先進文化引領的重要基地;成為讓學生全面發展、讓教職工引以自豪、讓社會高度贊譽、讓世界廣泛認同的大學。到建校100周年時,把吉林大學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吉林大學將努力做到在關心國家命運、服務國家戰略上有所作為,讓黨和國家滿意;在勇擔社會責任、滿足社會對優質高等教育不斷提高的要求上有所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在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學校廣大師生員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樹,讓廣大師生員工滿意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湖南師范大學創建于1938年,位于歷史文化名城長沙,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學校現有7個校區,占地2700余畝,建筑面積119余萬平方米。主校區西偎麓山,東瀕湘江,風光秀麗,是全國綠化“400佳”單位之一。學校設有24個學院,85個本科招生專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學校擁有倫理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近現代史、發育生物學、理論物理、基礎數學等6個國家重點學科,湖湘文化研究、課程與教學改革及其哲學與比較研究、現代合成與分離分析化學、蛋白質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9個“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以外國語言文學為主建學科的“語言與文化”學科群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哲學、生物學、物理學等3個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政治學、音樂與舞蹈學、體育學等22個“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目前,化學、臨床醫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基本科學指標)前1%;擁有2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21種碩士專業學位類別,以及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心;擁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中心、國家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等1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中心);擁有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動物多肽藥物創制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蛋白質組學與發育生物學、微生物分子生物學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蛋白質化學及魚類發育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低維量子結構與調控、高性能計算與隨機信息處理4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多倍體魚繁殖與育種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鯉鯽遺傳育種中心;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生物發育工程及新產品研發”、“量子效應及其應用”3個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擁有湖南魚類遺傳育種中心,湖南省湘繡傳承與創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體適能與運動康復等9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及多肽藥物等2個湖南省工程實驗室,擁有5個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5個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是湖南首批省級重點智庫;擁有湖南省道德建設研究基地等8個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縣域發展研究中心等5個湖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9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9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6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3門,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單位,是國家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80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含雙聘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院士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8人,中組部“千人計劃”人選5人,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擁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7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含學科特區3人),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5人,“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4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者等33人、財政部“會計名家培養工程”人選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2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人選14人、湖南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19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68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37人、湖南省“有突出貢獻的社會科學專家”1人、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12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計劃人選14人。學校先后同41個國家和地區的159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與交流關系,開展人員交流、教學和科研合作,并分別與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韓國圓光大學、美國南猶他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學校擁有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國留學培訓與研究中心和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美國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進入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備案名單。學校圖書館藏書392余萬冊,其中古籍22萬余冊,訂購各類文獻數據庫103個。學校主辦14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7種;學校出版社為“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國家一級出版社。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輸送畢業生40余萬人,培養了一大批國際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校友遍布海內外。在校學生3.6萬人,其中研究生近9000人,長短期國際學生近1600人,已形成多規格、多層次的辦學格局。面向未來,湖南師范大學將始終秉承“仁、愛、精、勤”的校訓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湖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堅定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努力建設教師教育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綜合型大學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2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