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創建于1958年,由原沈陽農學院首任院長張克威教授兼任系主任,1994年更名為畜牧獸醫學院。經過60年的建設,幾代牧醫人的努力拼搏、開拓創新,學院已形成較為系統完整的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教育、科研、實踐體系,成為我省乃至全國畜牧獸醫和水產養殖行業科技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學科及專業設置學院設有畜牧、獸醫、水產3個學科。其中畜牧學科為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下設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和特種經濟動物養殖3個學科方向,其中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學科由生物技術學院管理,以柞蠶為主要研究對象。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于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原名動物生產學科),1999年學科調整后更名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2002年被評為遼寧省高等院校重點學科,是遼寧省在此領域唯一的碩士點學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于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已在動物胚胎工程技術方面逐步形成了明顯優勢和研究特色,目前是沈陽市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研究與服務中心的依托單位。學科建有農業部新飼料與飼料添加劑有效性評價中心,遼寧省動物分子遺傳育種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養豬工程技術中心,遼寧省廋肉型豬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沈陽市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研究與服務中心,馬屬動物科學研究所,豬、禽代謝實驗室,實驗動物室,動物胚胎工程研究室,飼料分析實驗室,養豬研究所,科研種豬場和科研種雞場。具備飼料有機養分分析,礦物質元素分析,肉品品質分析,動物胚胎移植,胚胎冷凍保存,卵母細胞體外成熟、體外受精,體細胞克隆胚胎和分子生物學的現代分析設備。獸醫學科于2016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2017年入選遼寧省“雙一流”特色建設學科,2019年取得招收“直接攻博”學生資格,同年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入選國內一流學科建設行列,下設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和臨床獸醫學3個學科方向。基礎獸醫學學科于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原名動物生理生化學科),2001年與其他學科整合成為基礎獸醫學學科,2007年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2008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培育學科;預防獸醫學學科于199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臨床獸醫學學科于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有遼寧省人獸共患病研究工程實驗室、遼寧省人獸共患病研究重點實驗室、遼寧省人畜共患病防控重點實驗室、中蒙“一帶一路”人獸共患病研究聯合實驗室、沈陽農業大學人獸共患病研究所、沈農-禾豐寵物科學研究所和沈陽農業大學現代牛業研究中心。首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要家畜疫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已獲批組建。水產學科成立于2007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遺傳育種與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動物寄生蟲病防治。學科建有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寄生蟲防控實驗室、遼寧省大學生創新教育實踐基地。二、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21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高級實驗師3人,講師51人(含德育教師)。博士研究生導師12人,學術碩士研究生導師46人,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48人。教師中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4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青年突出人才1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2人,遼寧省領軍人才1人,遼寧省優秀專家1人,遼寧特聘教授1人,遼寧杰出科技工作者1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入選者9人、千層次入選者5人、萬層次入選者2人,遼寧省“興遼人才計劃”入選者2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5人,遼寧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人,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人,遼寧省農業青年科技人才入選者2人,遼寧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遼寧省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遼寧省科技獎勵評審專家1人,遼寧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專家庫成員4人,遼寧省教學名師1人,遼寧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5人;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校天柱山學者4人,天柱山英才7人,天柱山青年骨干教師9人。5名教師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或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學院現已形成一支學歷層次高、素質強、年齡和學緣結構合理、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師資隊伍。三、人才培養學院現有在籍學生1727人,其中本科生1296人,全日制研究生33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5人。各級各類科研平臺、實驗室總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近3000臺/件,總價值近1億元。同時,擁有遼寧省大學生創新教育實踐基地,在遼寧輝山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設有省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在沈農-禾豐動物醫院、遼寧省動物疫病防控中心、遼寧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事業單位設有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建系以來,從牧醫走出的學子已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工作在各條戰線,取得了驕人成績。四、科學研究學院近年來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海外重點項目/中外合作研究項目、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工程體系科研專項、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科技部常規性科技援助項目、遼寧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等,科研經費逾5000萬元。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各級各類獎勵30余項;在各級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教材20余部。五、對外合作交流學院非常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工作,以學術報告會等形式,每年定期邀請國內外學者到學院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學院已與30余家企事業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為這些單位的建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充分發揮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現有10余家企業在學院設立了獎助學金,用于資助學生培養,金額近50萬元/年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沈陽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的前身是沈陽農學院農業機械化系,創建于1956年。1984年成立農業工程系,1991年更名為農業工程學院,2003年農業工程學院機械系與能源環境工程系合并組建成立工程學院。一、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71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23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者占75%。在校博士生31人,全日制碩士生99人,專業學位碩士生52人,本科生1100人。已培養本科畢業生4000余人,全日制碩士363,專業學位碩士145人,博士97人。二、學科與專業學院設有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流動站);農業機械化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機械系統理論與設計、農業裝備工程技術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農業機械化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農業機械系統理論及設計和農業裝備工程等5個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并擁有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設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交通運輸、農業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農業機械化工程學科1984年經國家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1990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1997年被評為遼寧省重點學科。2004年遼寧省批準設立“農業機械設計制造”研究生培養基地,2007年學科的農業機械化實驗室被遼寧省教育廳評為省級重點實驗室、2009年被遼寧省科技廳評為省級重點實驗室。2009年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被評為省級示范專業,2010年該專業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本學科在農業機械化宏觀管理、水田機械、玉米機械及農產品加工機械等農業裝備領域的研究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所研發的相關農業裝備得到生產企業和用戶的好評,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部二等獎)、農業部優秀成果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科創建于1984年,是我國農村能源領域建設最早的學科之一,1987年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權點,2000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中國東北寒冷地區綜合能源示范基地和農業部沼氣產品及設備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東北工作站,2010年學科實驗室被遼寧省科技廳評為省級重點實驗室。三、科研與獲獎學院擁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分為工程基礎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其中專業綜合實驗室下設6個本科專業實驗室,實驗室總面積10000㎡。同時加強與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與科研協同創新,先后在行業內13家大型企業建設了教學、科研基地;2009年以來承擔科研項目105項,獲科研經費2988.5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4項;共獲科研獎項26項,其中省級以上獲獎18項,科技進步獎6項;獲批專利34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4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經濟管理學院前身為1952年成立的沈陽農學院農業經濟系。1994年經農業部批準成立經濟貿易學院,2007年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原農業經濟系是國內最早招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單位之一。1981、1984年相繼在全國高校中首批獲得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當時全國3家能夠培養博士層次高級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單位之一。1999年設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是學校唯一的經管類學院,設有農業與資源經濟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會計系、金融系、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6個系,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金融學、市場營銷學和旅游管理6個本科專業。學院設有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包括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農村財政金融、食物經濟與管理四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包括會計學、企業管理、旅游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四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點(MAE)(包括農村與區域發展、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農業信息化)以及會計專業學位碩士點(MPAcc)。截至2018年底,學院有在校生2138人,其中本科生1666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2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77人,博士研究生67人。學院現有教職員工94人,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50人。教師中有1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聘為遼寧省特聘教授、1人為國家二級教授、12人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入選遼寧省高校優秀人才計劃、2人為遼寧省農業領域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學院擁有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團隊1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省級高校學術創新團隊1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校級學術創新團隊2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業產業經濟與管理)。學院擁有遼寧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批準認定的首批省級重點新型智庫遼寧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基地。學院樓體建筑總面積10600平米,使用面積6300平米,經管學院使用面積是4500平米,學院實驗教學中心1200平米。多媒體教室5個,共500平米;多媒體學術報告廳4個,共500平米。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120平米。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沈陽農業大學林學院源于復旦大學1949年創建并于1952年北遷沈陽的造園專業和原沈陽農學院1949年設立的森林系。1956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林業部批準增設造林專業、成立林學系。1994年成立林學院。現有林學博士/碩士一級學科、風景園林學碩士一級學科、林業碩士專業學位點、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點,以及林學、園林、風景園林3個本科招生專業。林學一級學科涵蓋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遼寧省重點學科)、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遼寧省重點培育學科,只招博士)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在水利學院招碩士)7個二級學科。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下設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園林與景觀設計、地景規劃與生態修復、風景園林植物應用、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5個二級學科方向。林學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遼寧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沈陽農業大學品牌專業】。園林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遼寧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遼寧省向應用型轉變示范專業】【遼寧省轉型發展試點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18人。現有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57人(含外院或兼職博導10人、碩導14人)。專任教師80%具有博士學位,40%具有國外留學經歷,其中包括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作者1人,國家教指委委員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遼寧省攀登學者2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3人、千人層次6人、萬人層次2人,遼寧省教學名師1人,遼寧省教指委委員5人,沈陽市高層次領軍人才1人。學院教學科研條件優越。擁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國家林草局遼寧遼河平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山杏國家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國家林草局小漿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林木遺傳育種與培育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北方園林與地域景觀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遼寧撫礦集團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等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基地。擁有面積10000㎡的林學樓,建有林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科研創新實驗室、研究生綜合實驗室、計算機室、畫室、規劃設計室,以及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園林科學研究所、林業生態研究所等校屬產學研機構。擁有沈陽農業大學植物園(中國植物園聯盟成員、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國有沈陽農業大學實驗林場(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彰武生態林業示范基地)、北方林木與花卉良種繁育基地、北山溫室等校屬教學科研實習基地。還簽約共建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園林設計公司、園林工程公司、苗木生產企業等20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近5年,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余項,國家林業局948項目、林業行業科研專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市級項目50余項,出版專著17部,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學院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教師參加的科研項目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先后有15位教師出國進行合作研究,并同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挪威、俄羅斯等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8人,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306人,非全日制專業碩士120人。5年來,先后涌現出“遼寧省先進班集體標兵”“遼寧省三好班級”“遼寧省紅旗團支部”等先進集體。畢業生就業率位居學校前列,多次被評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沈陽農業大學農學院歷史悠久,其發展的起點為1938年創建的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并入當時的沈陽農學院,成立農學系,設農學專業和農產品加工專業。1958年,開辦農業氣象專業。1965年,學校進行系和專業調整,農學系設農學專業、土壤農化專業、植物保護專業。1977年,恢復高考,農學系設農學專業、農業氣象專業。1980年,創建農業生態學教研室。1996年,經農業部批準,在原農學系、園藝系、植保系的基礎上組建農學院,設農學系、蔬菜系、果樹系、植物保護系、農業氣象系。1998年增設生態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1999年,經農業部批準,由原農學系和農業氣象系合并,組建成立新的農學院,下設農學、應用氣象、生態學、農村區域發展4個本科專業和種子生產檢測及經營1個專科專業。2012年,農學院新增大氣科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兩個本科專業。農學院現有農學、種子科學和工程、應用氣象學、大氣科學、生態學5個本科專業,其中農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態學是校級示范性專業,應用氣象學專業和大氣科學專業是我國東北地區唯一的氣象類本科專業。學院擁有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大氣科學、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作物學下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生物技術、持續發展與推廣學4個博士點。擁有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作物生物技術、持續發展與推廣學、大氣科學、遺傳學和生態學7個二級碩士點,其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學科是遼寧省重點學科,作物學一級學科是遼寧省一流學科(第一層次)。學院下設作物栽培與耕作、作物遺傳育種、生態、應用氣象、農村區域發展、大氣科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等7個教研室;擁有水稻研究所、特種玉米研究所、花生研究所和大豆研究所4個科研實力雄厚的研究所;有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北方粳稻育種栽培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遼寧)”;有為本科生實驗教學服務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糧食作物生產實驗教學中心;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北方粳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農業部東北水稻生物學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東北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家水稻區域技術創新中心、農業部北方超級粳稻原原種擴繁基地、農業部超級稻成果轉化基地、沈陽農業大學國家水稻原原種擴繁基地;有遼寧省重大科技平臺——遼寧省生物炭工程技術中心以及遼寧省玉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等。有旱田教學科研基地和水田教學科研基地510余畝,校外實驗基地900余畝,實驗教學用房10200余平方米,儀器設備3700余臺件,儀器設備總值10650余萬元。2012年以來,新獲批課題279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12項,重點項目2項,省部級課題123項,到帳經費27707萬元。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中華農業科技獎2項,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2項,遼寧農業科技貢獻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720篇(SCI收錄121篇,EI/ISTP收錄22篇),主編著作10部,授權專利11項、軟件著作權1項,國審新品種6個、省審新品種19個。與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國際水稻所、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23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學術交流頻繁。教職工132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8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國家級人才支持計劃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遼寧省“院士培養工程”人選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或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5人,遼寧省攀登學者2人,遼寧省特聘教授5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創新團隊1個、中青年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10人;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4人,遼寧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1人,4人被評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教育部和遼寧省學術創新團隊6個。農學院現有本科生1039人,碩士研究生446人,博士研究生130人,博士后22人。每年為國家培養的各類專業人才,畢業后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農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業企事業單位和農業推廣部門,從事管理、科研、教學和推廣工作。農學院學科體系健全、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學術地位全國一流。全院師生團結一致,開拓進取,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和作風,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成立于1999年9月,是由校直屬的遼寧省酶工程技術中心、遼寧省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原基礎部的生物技術專業以及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4個教研室和原林學院的蠶學專業合并而成。學院歷史雖短,但學科和專業歷史悠久,學科可追溯到1952年沈陽農業大學建校初設立的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相關學科,專業可追溯到1957年組建的蠶學專業。經過幾代師生員工的努力,特別是一批學術造詣深、治學嚴謹的高水平生物學家,如薛應龍、郭公佑、陳雄球等老先生的辛勤耕耘,學院已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較強的學校骨干學院之一。長期以來,學院形成了求真務實、團結友愛、厚德博學、追求卓越的優良院風和學風。學院現有教職員工93名,其中專業教師77名,46%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教授18名,副教授28名。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名、遼寧省攀登學者1名、遼寧省特聘教授1名、遼寧省教學名師1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3名、沈陽市杰出人才1名、沈陽市領軍人才5名。有國家級學會常務理事、理事,省級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等17名;國家教指委委員1名、遼寧省教指委委員4名。學院現有2個本科專業(系),即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年均招收本科生220余名;3個實驗教學中心,即遼寧省基礎植物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沈陽農業大學生物專業實驗教學中心和創新實驗中心;2個標本室,即植物標本室和動物標本室;15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學院共開設本科課程164門,其中省精品課5門,省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校級精品課20門,校一類課41門;有3項教學研究成果獲得遼寧省教育教學成果獎,5項教學課件獲國家級教育教學信息獎一、二等獎,5項教學課件獲省級教育教學信息獎一等獎。學院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年均招收碩士研究生近90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生物學博士一級學科設有植物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5個研究方向。生物學碩士一級學科設有植物生物學(遼寧省重點學科)、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信息學、生物數學等10個碩士學位點。學院還設有生物與醫藥和畜牧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200余項;在NatureCommunications、PNAS、NewPhytologist、JournalofAppliedEcology、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PlantPhysiology等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80余篇;獲發明專利30項;獲省部級獎勵20余項。學院還先后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遼寧省高校“校園先鋒示范崗”、遼寧省工人先鋒號等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學院有7個省部級研究機構,即農業部植物生理生化研究室、農業部柞蠶研究室、遼寧省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全球變化與生物入侵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昆蟲資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酶工程技術中心和遼寧省植物基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創新研究中心;占地500余畝的校內教學與科研試驗基地。學院創新研究平臺擁有質譜分析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熒光定量PCR儀、顯微操作系統、液相色譜儀、光合分析儀、超速離心機等大型儀器設備。校內科研基地內建有柞園、桑園、植物生態觀測站、玻璃溫室、日光溫室、田間實驗樓等。隨著各項事業的發展,學院與兄弟院校、研究單位及公司企業的交流和合作也日漸擴展和深入,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華盛頓州立大學等國際一流名校和科研單位建立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并已搭建15個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覆蓋學院四個本科專業。遼寧省植物生理學會、中國生態學學會生物入侵生態專業委員會、遼寧省生命科學學會園藝植物專業委員會、植物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與植物資源化學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我院。學院發起、并成功主辦了首屆生物入侵與全球變化國際學術會議,協辦了第二屆、第三屆生物入侵與全球變化國際學術會議。近年來,學院每年都要承辦高水平學術會議,年均舉辦學術報告15次以上。學院一直堅持“教學立院、科研強院、人才興院”的辦學理念,提供一流的教學服務,開展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所培養的畢業生以其素質高、基礎厚、創新性強贏得廣泛贊譽,很多人已經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或創新創業典范,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全院師生正以飽滿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姿態,勵精圖治,發奮圖強,為生命科學和農業生物的進步、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沈陽農業大學的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一、歷史沿革沈陽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前身是1985年全國最早建立的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專業。1994年成立食品科學系,2001年組建食品學院。三十五年的櫛風沐雨,幾代食品人的努力拼搏,食品學院不斷發展壯大,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專業建設、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已形成了研究方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辦學層面豐富、具有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辦學實體。二、學科建設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食品人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學科建設穩步提升。食品學院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糧食油脂與植物蛋白工程、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食品營養五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和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食品科學為遼寧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2018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進入遼寧省首批一流學科建設A類行列,2019年獲批國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學科本著協同高效的原則,組建了果蔬加工、動物源食品加工與利用、農產品商品化過程控制、健康食品營養與創制、果蔬采后生物學與貯運保鮮及糧油全值化加工與利用六個學術團隊。今天的食品學院已形成了多學科相互促進、學科與專業融合發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并舉的新局面。三、專業建設學院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包裝工程三個本科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遼寧省優勢特色專業、遼寧省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遼寧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完成了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進校考察工作;食品質量與安全為遼寧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同年受理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資格。參加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志著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專業建設向國際辦學標準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學院擁有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遼寧省食品科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遼寧省農產品加工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基地、遼寧省食品加工與檢測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立企業實習實踐基地77處,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專業建設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直面社會需求,組建課程組群,打造教學團隊,優化“小班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十三五期間,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7門、精品資源視頻公開課1門、校級精品課5門、校級一流課程6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產學研合作育人項目3項,遼寧省教育教學改革項目7項;遼寧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舉辦遼寧省大學生食品創新大賽13期。四、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高級實驗師2人,27人次具有國外留學或交流經歷。擁有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63人。國務院特貼2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3人次;遼寧省特聘教授2人、教學名師2人、“興遼英才計劃”科技領軍人才2人、學術頭雁1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中百人層次4人、千人層次3人、萬人層次4人,中國食品科技學會青年拔尖人才1人,“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4人,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2人,遼寧省高等院校優秀青年科技人才4人,遼寧省農村領域青年科技人才2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杰出青年學者成長計劃人選2人;市級人才46人。教師中榮獲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1人、“沈陽市五一勞動獎章”1人、“沈陽市五四榮譽獎章”1人、沈陽市“巾幗英雄”1人、沈陽市優秀研究生導師2人。“全國農科教推產學研企優秀人物”3人。五、平臺建設學院擁有農業部東北野生獼猴桃資源異位保存圃、國家漿果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農業部果蔬貯藏保鮮重點實驗室、林業總局小漿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健康食品營養與創制重點實驗室、遼寧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遼寧省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中心、中央與地方共建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食品安全性評價與檢測實驗室、遼寧省食品發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沈陽市畜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沈陽市糧油加工重點實驗室、沈陽市微生物發酵技術創新重點實驗室。與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開展專碩全程培養,獲得國家及遼寧省農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特色基地。沈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我院設立“食品安全檢驗實驗室”,沈陽餐飲集團設立“安全監測重點實驗室”,沈陽農業大學建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六、人才培養學院始終把培養高質量和高素質人才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重視教學研究和改革,強化立德樹人,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院面向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招生,生源質量穩步提高。十三五期間,招收本科生1076人,各級各類研究生79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6人、碩士研究生695人;培養本科生988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223人、專業型碩士研究生192人、博士研究生80人,學生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受到社會好評。七、學術交流與合作辦學主辦承辦了5次高水平學術會議2700多國內專家、51位外國專家參會。與美國、日本、意大利、英國、荷蘭、韓國、烏克蘭、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12所大學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建立了“中美健康食品營養與創制聯合實驗室”和“中烏農產品質量與安全聯合實驗室”。與美國康奈爾大學、阿肯色州立大學、韓國慶北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日本雜賀技術研究所簽訂了合作研究協議。與江蘇省農科院、遼寧省農科院等單位簽訂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八、科學研究“十三五”期間,新增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7項,發表高水平論文486篇,其中SCI論文228篇;獲省部級一等獎9項、其他省部級獎勵6項。對接遼西北重點任務6項,制定標準23項,授權專利38件,專利轉讓6件,技術轉化42項。九、社會服務學院吸納遼寧省12所高校、35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成立了遼寧省農產品加工產業校企聯盟,通過整合資源,凝練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食創工場”育人新模式,為深入探討合作辦學、創新實踐、學生就業、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與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遼寧禾豐食品、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沈陽)和遼寧通正檢測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和教學實踐基地共建協議。學院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堅持立足遼寧,輻射東北、面向全國,緊跟國際的發展定位,開拓與企業橫向聯合新渠道,在果品蔬菜的貯藏保鮮與加工轉化、糧食油脂的開發、動物源食品加工、健康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化等領域開展研究與合作,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獲得“全國農科教推產學研企優秀學院”,3人獲得“全國農科教推產學研企優秀人物”。十、辦學成果食品學院的畢業生因其扎實的工作作風和極強的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伊利乳業、蒙牛乳業、輝山乳業、禾豐牧業、雙匯集團、奧迪斯丹、正邦集團、牧原食品、沈陽桃李、新希望六和、益海嘉里、藍月亮(中國)和華為惠通技術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競相來院招聘。畢業生中40%左右考取研究生,3%到國外攻讀學位,6%就職事業單位和公務員,50%畢業生在食品行業和教育行業就業,其中有5%左右就職于世界五百強。涌現出中國農科院加工所畢金峰教授、國家保鮮中心張平研究員、遼寧阜新德美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維、黑龍江省昊偉農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大偉、黑龍江飛鶴乳業集團副總裁肖光輝、哈爾濱索飛永誠科技公司總經理戴顯祺等一批畢業生的優秀代表。全院師生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團結一心、求真務實、恪盡職守、勵精圖治,各項事業快速發展。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年,食品學院會繼續保持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拼搏勁頭,攻堅克難,為建設強盛沈農、辦人民滿意大學而努力奮斗,以嶄新的姿態邁向更加輝煌的明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一)辦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院前身土壤農化系是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由復旦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和東北農學院土壤肥料系合并而成,是沈農建校伊始就成立的幾個主要院系之一。1997年6月6日,經農業部批準更名為土地與環境學院。(二)學科布局合理、歷久彌新學院現有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土地整治工程5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博士學科點及6個博士二級學科點和10個碩士學科點,分別授予農學、管理學、工學和理學學位。農業資源與環境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設有博士后流動站,下設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與信息技術、農業環境保護、水資源與農業節水、資源環境微生物學6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環境科學與工程為碩士授權一級學科點,下設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化學3個碩士授權二級學科點;土地資源管理為碩士授權二級學科點。其中,土壤學為國家重點學科,植物營養學為遼寧省重點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專業為遼寧省重點建設本科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是遼寧省重點建設“雙一流”學科。(三)平臺層次豐富、優勢明顯在學院的二級學科中,土壤學為國家重點學科,植物營養學為遼寧省重點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專業為遼寧省重點建設本科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是遼寧省重點建設“雙一流”學科。擁有“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農業部東北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東北玉米營養與施肥科學觀測實驗站”、“土壤肥料資源高效利用遼寧省高校重大學科平臺實驗室”、“遼寧省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沿海經濟帶土地利用--營口野外觀測基地”、“沈陽市節水灌溉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四)師資實力雄厚、大師輩出在六十八年的辦學歷程中,著名土壤學家陳恩鳳、唐耀先、劉孝義、須相成等教授,農業化學家姚歸耕、王方維、郭鵬程、邱忠祥教授,以及沈陽農業大學原校長張玉龍教授和一大批學術精英等都曾在此傳道授業。全院現有教職工1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人、副高級職稱30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48人。其中遼寧省領軍人才、攀登學者、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防治專家、國土資源部土地復墾專家、沈陽市十大科技英才各1人,遼寧省“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遼寧省教學名師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遼寧省特聘教授4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5人、千人層次7人、遼寧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沈陽市領軍人才4人。“農業資源與環境團隊”2006年被確定為遼寧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土壤肥料高效利用團隊”2014年被確定為遼寧省科技創新團隊。(五)培養定位合理、桃李芬芳目前在校生1301人,其中本科生877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38人,在職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22人,博士研究生56,博士后研究人員8人。學院已培養眾多杰出校友,影響廣泛。建校以來,共為國家培養各層次人才8453多人。其中,博士后研究人員54人,博士研究生236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565人,本科生5466人,專科生236人,在職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376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117人,助教進修班25人,專業證書班378人。這些畢業生活躍在海內外各行各業,在各自領域中均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1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為國家中組部“千人計劃”引進人才、3人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人才、10余人為大學的校長或研究所所長、100余人為副廳級以上領導、300余人為教授、研究員和著名企業家。(六)科技創新活躍、成果豐碩近年來,全院共主持和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0余項,其中國家“863”、“973”、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近70余項,年均獲得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有18項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8項,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2項,自然資源部國土資源技術二等獎1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4項;編寫出版專著和全國統編教材29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0余篇。(七)對外交流廣泛、影響深遠學院與20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良好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關系,近五年來先后派出40余名教師和20余名研究生、5名本科生赴國外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與此同時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130多人次來院做學術交流和專題報告。學院鼓勵教師與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近五年來已有90余人次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800余人次參加國內會議;主辦國際學術會議12次,國內各類學術會議10余次。受中國土壤學會委托,自1957年創刊至今學院一直承辦《土壤通報》的編輯和出版工作。學院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注重服務社會。近五年來,學院與60余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校企合作。聘請相關學者、企業家和技術骨干到校授課、作報告2000余次,學院教工深入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和交流活動200余次,先后有2500余名學生深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實踐。通過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了學院科研成果的轉化,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了學院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質量。(八)硬件設施優越、條件完備現有實驗室面積12000m2,田間綜合作業室2000m2,玻璃溫室和日光溫室4畝,棕壤肥料和地膜覆蓋長期定位試驗地100余畝,海城教學科研試驗地90余畝,長期定位保護地灌溉試驗地4畝,花生研究基地10畝,滲濾池式試驗微區80個,其中棕壤肥料長期定位試驗是我國農業高校中開展最早、堅持時間最長的肥料長期定位試驗之一(始于1979年);學院擁有同位素比例質譜儀、原子力顯微鏡、X-衍射儀、元素分析儀、激光誘導光譜儀、ICP等離子發射光譜儀、流動分析儀、反射儀等一大批精良儀器設備,總價值5000余萬元。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學院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全院師生信心百倍,正為把學院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并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型學院,把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建設成為國家一流學科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沈陽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成立于2003年9月,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59年在我校創辦農業電氣化專業。學院以立德樹人為宗旨,以培養合格的信息類、電氣類工程技術人才為己任,歷經幾代人努力,現已發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軟硬件環境良好、本碩博層次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教學與科研方面具有鮮明的農業信息與農村電力背景特色。學院設有4個本科專業:面向信息類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以及面向電氣類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農業電氣化”。學院擁有2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農業信息化技術;3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能源與動力(電氣工程領域)、電子信息(計算機、電子信息領域)、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學院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農業信息化技術,同時在遼寧省一流學科農業工程涵蓋下,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學院現有教職工72人。其中,正高級技術職稱11人,副高級技術職稱19人,中級技術職稱3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8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5人;省級青年骨干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5人,校級優秀教師11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學院現有在校學生1772人。其中,本科生1475人,研究生254人(全日制128人,非全日制126人),留學生43人(本科37人,碩士5人,博士1人)。建院以來,已為國家培養本科6022人,碩士研究生657人,博士研究生72人。學院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受到用人單位及社會的廣泛好評。學院擁有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課程4門、校級精品課23門,并擁有多個省級教學平臺:遼寧省農業信息與電氣實驗教學中心、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農村智能配電網與分布式電源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沈陽農業大學國家電網遼陽供電公司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智慧農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沈陽農業大學-遼寧壯龍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生實踐教學聯合培養基地。學院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設有科技實踐創新中心,涵蓋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無人機技術4個領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智能農業裝備大賽、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無人機競賽、全國大學生電氣與自動化大賽等競賽活動,提升學生科技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學院圍繞農業電氣化、農業信息化開展科研工作,設有多個省級科研平臺:遼寧省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沈陽農業大學分中心、遼寧省智能無人機技術與系統工程技術中心(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聯合)、遼寧省宏成電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遼寧宏成電力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擁有1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團隊(遼寧省農業無人機應用科技創新團隊),一個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東軟現代農業研究院“智慧農業研究中心”)。在農村電氣化領域自主設計研發農村電網無功自動補償裝置、10kV配電網絡地理信息系統、主持“農村住宅多能互補節能技術集成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并獲多項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在農業信息化領域,“十三五”期間主持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題,7項國家自然基金,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百余篇。智慧農業、能源互聯網帶來了數字化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學院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面向電力、農業等領域,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綜合實力,營造“格物致知、學以致用”的學院文化,為培養具有新工科知識體系的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不懈努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植物保護學院是1952年建校伊始的院(系)之一。經歷幾代人的辛勤耕耘,植物保護學院已發展成為擁有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和有害生物與環境安全4個碩士、博士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點以及植物保護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植物保護學科入選遼寧省一流A類建設學科,植物病理學科是農業部和省重點學科,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和農藥學學科是省重點學科。學院擁有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省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教育廳植物病害重點實驗室和省教育廳經濟與應用昆蟲重點實驗室,是農業部農藥登記田間藥效試驗及殘留試驗認證單位和省玉米及蔬菜抗病性鑒定單位。植物保護學院設有植物保護、應用化學兩個本科專業,共有在校本科生683名。現有教職工82名,其中專任教師72名;教授和研究員23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員22名。植物保護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6名,學術型碩士生導師38名,專業型碩士生導師47名;擁有特聘院士5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選國家人才支持計劃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資助計劃”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3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2人、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1名、遼寧省教學名師2名、遼寧省二級崗位教授2名、遼寧省優秀專業帶頭人1名、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10名、遼寧省攀登學者2名,入選遼寧省高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3人、沈陽市高層次人才19人。目前,植物保護學院已形成一支學歷層次高、梯隊結構合理,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師資隊伍。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農藥學三個教研室均為學校優秀教研室。植物保護學院近年教學科研成績卓著。教學工作注重師資培養和課程建設,曾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1門課程被評為省首批精品課,3門課程被評為省優秀課,農業昆蟲學實驗室和植物病理學實驗室被省教育廳評為雙基合格實驗室,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省教學名師稱號,4人獲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稱號。植物保護專業被評為省首批普通高校本科示范專業,2008年植物保護專業被國家評為第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9年12月植物保護專業入選教育部“雙萬計劃”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植物保護教學團隊為省優秀教學團隊。本科生學習氛圍濃厚,就業渠道廣闊,近年考研率一直位居全校前茅。在2018、2019年全國大學生植物保護專業能力大賽中均榮獲團體一等獎。科研工作在玉米、小麥、大豆、水稻、蔬菜、中藥材和煙草病蟲害研究領域成果顯著,近三年來主持各類科研課題80余項、獲獎成果18項、發表論文700余篇、著作60余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國際交流與合作十分廣泛,多位教師具有出國留學或訪問經歷,先后成功承辦了五屆植物保護理論與技術國際培訓班。在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中,植物保護學院全體師生正瞄準世界植物保護學科的發展前沿,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力爭在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