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北電力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平臺”重點建設大學。學校校部設在北京,分設保定校區,兩地實行一體化管理。學校現有教職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萬余人,研究生近1萬人。學校占地1600余畝,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學校1958年創建于北京,原名北京電力學院。學校長期隸屬于國家電力部門管理。2003年,學校劃轉教育部管理,并由國家電網公司等七大電力央企組成的理事會與教育部共建。現華北電力大學理事會成員單位包括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九家單位。六十年以來,學校承載著為國家能源電力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與推進科技進步的歷史使命。進入新世紀以后,學校貫徹“學科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特色發展”的方針,抓緊機遇,加快發展,實現了跨越式快速發展。學校設有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可再生能源學院、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數理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十一大學院,59個本科專業。擁有“能源電力科學與工程”1個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熱能工程”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電氣工程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學科分別位列A檔和A-檔;“工程學”“環境/生態學”2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行列;擁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23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等9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形成了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學校擁有一支積極進取、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6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6人,“973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6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長江學者”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7人,38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支團隊列入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學校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發起成立“電力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聯盟”。學校現有7門國家級精品開放課程,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新能源發電、特高壓、智能電網、高效潔凈燃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等重要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現有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以及28個省部級科技平臺及研究基地,學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十五”以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課題3300余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64項。科研經費快速增長,科技論文國際三大檢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排在前列。學校依托大學理事會平臺,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與國內外80余家大型能源電力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承擔重大研發項目,加快科技成果開發與產業化,連續兩次獲得“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交(直)流試驗示范工程特殊貢獻單位”稱號;學校多方位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與20余家地方政府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深化交流與合作,在促進區域科技創新、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學校積極推進校際合作,作為主要發起單位參與組建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實現高校之間的優勢資源共享互補,促進校際協同創新。學校全力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與140多個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實質性交流合作,與合作伙伴高校實現了學分互認,開展了學生交流、科研合作、專家互訪等項目。積極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動承擔國家外交任務,承辦商務部、科技部多個國家級援外培訓項目;同德國黑森州--中國促進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歐可再生能源創新中心;同蒙古建立了中國—蒙古可再生能源創新中心;作為上海合作組織大學能源學方向中方牽頭院校,積極推進上海合作組織大學各項工作,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大學能源智庫;在美國建立的西肯塔基大學孔子學院是北美最大的孔子學院;舉辦多種模式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及與國外高校開展來華留學生、“2+2”聯合培養等項目,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巍巍學府,電力之光。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承載新能源電力時代的光榮與夢想,積極承擔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創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會服務的歷史重任,昂首向建設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奮進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西安工業大學創建于1955年,是國家“一五”計劃156個重點建設項目的軍工配套項目,具有鮮明的軍工特色,是兵器行業部署在西北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碩博培養層次完整的院校。65年來,學校踐行“敦德勵學,知行相長”的校訓,弘揚“忠誠進取,精工博藝”的校風,注重學生軍工品格的錘煉,強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區域經濟和國防工業輸送了14萬余名高級專門人才。學校占地面積1200畝,校舍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1900余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800余人,本科生約1.8萬余人。學校現有15個教學單位,有“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專業碩士授權類別;學校有56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等8個學科門類。目前,學校有5個學科獲批國家國防特色學科,1個學科入選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7個學科列入省級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項目。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有5個學科上榜,上榜學科數位于省屬高水平大學前列。學校6個專業列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6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12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3個專業完成專家進校考察。學校擁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項目1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8個;國家級一流課程6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門,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4項,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5門,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3門,省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6門,省級精品課程2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4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5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6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省級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2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培訓基地1個,省級課程思政修與建設中心1個;國家級規劃教材6部、省級優秀教材29部。近10年,學校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特等獎4項、一等獎6項);2009年、2014年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連續11年獲陜西省校園文化優秀成果獎。2014年獲陜西省宣傳思想文化創新獎,為陜西唯一獲獎高校。2018年,獲評省高教系統“文明校園”。2012年成為“陜西省大學生創新能力綜合改革試點院校”,2016年成為“陜西省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陜西省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2017年成為“陜西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來學生在“互聯網+”等全國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國家級獎項,成績優異。長期以來學校注重平臺和團隊建設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學校現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其他省部級研究基地23個。2019年獲批共建“輕合金新材料校企聯合研究中心”是我校首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合作共建省級研究中心。擁有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2個、陜西省高校青年創新團隊4個,在光學先進制造、特種加工、高性能輕質合金新材料、兵器測試與控制技術等學科具有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學校目前承擔著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社科規劃辦公室、軍委科技委、裝備發展部、軍兵種裝備部、國家國防科工局及省市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委托的各類項目千余項。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成果在國家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至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40余項。學校大力加強產學研結合,2017年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列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高校試點單位,2019年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620人;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現有國家級人才13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省級人才19人,其中陜西省“三秦學者”崗位特聘教授1人;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項目入選者2人,陜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六個一批”人才2人;陜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6人。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選4人、重點領域頂尖人才1人。擁有青年領軍人才4人,青年科技新星9人,省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3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25個,省級教學名師19人。“十二五”以來,學校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2011年,學校成為陜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2012年,實現陜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2013年,學校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4年,獲批成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站單位。2015年,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實現陜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2017年,實現陜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共建。2018年,入選陜西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3.38萬
] -
武漢工程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覆蓋工、理、管、經、文、法、藝術、醫學、教育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創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并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學校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校”。2006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2012年學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小211工程)。201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4年,學校整體進入一本高校行列。學校現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國際教育,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其中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一本招生。截止到2017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21341人,其中研究生2498人(其中全日制學生1932人),普通本科生18776人,普通專科生540人,留學生93人,國際學院學生1053人。學校現設有15個學院、1個部、1個研究設計院,另有1個獨立學院。學校構建起了以大化工為主線,磷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進制造和人文社會科學四大學科群及學科增長極為依托的學科建設新格局。學校現有62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4個,湖北省品牌專業9個;省戰略新興(支柱)產業計劃專業9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荊楚卓越計劃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1門,省級精品課2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省級示范實習實訓基地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89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22個;省屬高校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省級優勢學科1個,省級特色學科5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4個;工商管理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和工程碩士6個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學位有10個授權領域;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1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9個。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854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290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46人,副高級職稱451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占教師總數的55.38%,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分別占教師總數的89.9%和42.78%。在職教師中,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高端人才引領計劃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5人,湖北省“百人計劃”人選10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74人,湖北省教學名師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家28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8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48人,湖北省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中青年理論家培育計劃6人,“工大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31人。學校現有武昌和流芳兩個校區,共占地約130.8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92.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7.4億元。建有4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3個,標準游泳池1個,籃、排、羽、網球場68個;多媒體教室241間,教學實驗室48間;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4億元;圖書館館藏圖書(含電子圖書)293.5萬冊,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學校風景優美,教學設施齊備,辦學條件完善,學生公寓均配有空調和開水、熱水供應設施,是湖北省“綠化紅旗單位”、“生態園林式學校”。學校擁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專兼職科研隊伍,有一所集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情報信息、分析測試多功能于一體的研究設計院。現有1個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磷資源開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綠色化工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部委級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45個省市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技術中心(基地)。學校還具有化工、石化、醫藥行業(化工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化工、醫藥、石化行業(化工工程)咨詢甲級資質,特種設備設計(壓力容器)設計資格,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乙級資質,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乙級資質,建筑工程丙級資質,檢測計量認證資質,節能檢測資質,湖北省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設計施工資質等。同時,學校還設有湖北省石油產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學校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漢化工新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是武漢市唯一設在省屬高校的工業技術研究院。2006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320項,其中“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等國家級項目265項,省部、市級項目1390項。獲國家、省部、市級教學、科技成果獎16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省部、市級科技獎勵156項。獲專利授權1490余項。教職工發表的學術論文被SCI、EI、ISTP、SSCI、CSSCI、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檢索收錄3460余篇。學校機器人足球隊連續多年共榮獲10余項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2014--2016年,學校科研入帳經費共計3.9億元,科研經費增幅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科技產業園和科技孵化器大樓均已投入使用,學校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武漢市科技管理先進集體”。學校主辦《武漢工程大學學報》、《化學與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英國樸茨茅斯大學、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美國杜克大學、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路易斯安納大學、印第安那州立大學、韋恩州立大學、拉文大學、拉塞爾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石溪大學、貝瀚文大學、柴恩大學;法國梅茲國立工程師學院、瓦朗謝納大學、圖盧茲二大、洛林大學、蘭斯大學;澳大利亞桑瑞亞學院、拉籌伯大學、科廷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西澳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莫哈克文理學院;馬來西亞沙巴藝術學院;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吉布提大學等40余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展開了一系列合作辦學、學生交換,師資互訪,共同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1個;每年有100余名國外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講學、訪問。學校先后派出各類人員200多人次分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或研究機構交流、訪問、留學、進修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科研合作等。學校與丹麥AlfaLaval公司聯合培養研究生。學校自具備招收留學生的資格起,已招收來自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津巴布韋、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贊比亞、喀麥隆等國的留學生,分別就讀于我校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專業,以及法國、加納、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等國的研究生。學校與南京工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國內高校長期開展校際互換生工作。近年來,學校承辦了“電氣與自動化控制國際學術會議”、中國科協年會“重化工與湖北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武漢論壇之化工論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冶金與礦業領域在研項目交流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工程青年科學家學科發展前沿研討會”、“全國稀土資源、材料和環境學術研討會”、“第五屆全國微波化學會議”、“全國制藥工程專業研討會”、“全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第六屆中日化工學術研討會”、“湖北省第二屆楚天學者論壇”等高層次學術會議。學校成立了有130余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參加的董事會、37個校友分會以及武漢工程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與武漢市洪山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宜昌、十堰、鄂州、黃岡、荊門等市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機制,形成了開放辦學的格局。在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的支持關心下,設立了“企業佳助學金”、“人福藥業獎學金”等社會獎助學金19項。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科技強校、人才興校、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按照“立足湖北,輻射全國,服務化工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面向,樹立“全面成長,追求卓越”的培養理念,不斷深化以“三實一創”(實訓、實驗、實習、創新)為核心的“兩型兩化”(創新型、復合型、工程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建校40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10萬余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干力量。僅以湖北省化工、醫藥行業為例,在產值1億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醫藥單位中,近70%的企業主要領導人是我校的畢業生。學校被譽為“化工高層次人才的搖籃”。五年來,我校學生獲得國際級獎項8項,國家級獎133項、省部級獎564項。獲得世界杯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國際設計大賽“紅點之星”設計概念獎至尊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大賽冠軍、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瑞薩超級MCU模型車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一等獎等高水平獎項。多年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本科生考研率穩定在22%以上。學校認真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搶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榮獻身的舍己救人全國優秀大學生許志偉、“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快樂天使韋慶秀、樂于助人的優秀大學生李孟、李炳昊以及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吳達同學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們的感人事跡在校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學校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的表彰,獲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國模范職工之家”、“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省“理論學習先進單位”、“全國紅旗團委”、湖北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就業湖北”先進高校、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強高校”、“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湖北省“博士服務團”工作先進高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新聞宣傳先進單位”、“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省“創先爭優”先進高校、省“兩訪兩創”先進高校、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勝單位”、“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站在“十三五”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格物明理,致知篤行”的校訓和“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工大精神,注重內涵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創建以化工及相關學科為主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不懈奮斗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武漢輕工大學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武漢市,是全國最早培養糧食行業專門人才的學校。自1951年建校以來,曾先后隸屬于原國家糧食部、商業部、國內貿易部,1998年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學校始終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現已形成了以輕工食品類學科為特色,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領域相關學科優勢明顯,以工科為主干,工、管、理、文、經、農、藝、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格局。學校現設14個教學院(部),舉辦有國際教育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現有本科專業6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6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4個;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17000余人。有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2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7個,食品科學與工程列入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47個,其中,國家糧食技術轉移中心國家級平臺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學校現有辦學用地面積近100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151余萬冊,上線商業數據庫(數據平臺)56種,電子圖書68萬余冊,是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和湖北省自動化水平優秀級圖書館。建有教學實驗室(中心)27個,其中湖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7億元。學校擁有一支敬業愛生、潛心治學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近1400人,專任教師89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00余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超過專任教師總數的90%。教師隊伍中,有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高端人才引領培養計劃第一層次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全國優秀教師等國家和省部級高端人才和專家名師70人。學校聘有國家“高端外專”人選、湖北省“百人計劃”和“楚天學者計劃”等50余位知名學者,陳煥春院士、印遇龍院士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馬勇、楊金海等專家名師擔任學校特聘教授。學校科研優勢突出。近年來,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20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93項;出版著作、教材700余部;截至2018年3月底,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9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4項。獲授權專利645項,其中發明專利183項。多年來,在“大食品”領域,學校協同具有一流學科的高校,匯聚科研實力雄厚的研究機構,聚集行業領軍企業,形成學校與科研機構、行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湖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優秀組織單位”、“首批湖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實施完全學分制,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不斷強化學習、應用、探究、創新“四位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特色。以“常青科技文化藝術節”、創業大賽等為依托,積極開展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在近三屆省級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優秀教學成果獎27項,其中一等獎8項。近年來,學校先后建成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一大批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學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機械創新設計、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每年均榮獲大批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位居省屬高校前列,他們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創業”的良好素質,受到社會廣泛歡迎。學校面向世界,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與港澳臺地區高校也有密切的往來和交流。學校實施國際學生學歷教育項目,招收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兩個層次的國際學生。學校獲批“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具備公派優秀本科生出國留學資格。學校通過以黨風帶教風、以教風促學風、形成優良校風,不斷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黨委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先進黨委中心組等榮譽稱號;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數十項榮譽。砥礪風雨,譜就華章,武漢輕工大學始終與祖國共奮進。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秉承“明德、積學、礪志、篤行”的校訓,弘揚“敬業愛校、艱苦創業、團結拼搏、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堅持改革創新,著力內涵發展,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數據更新至2018年5月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20萬
] -
河北科技大學坐落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占地2760畝,由原河北輕化工學院、河北機電學院、河北省紡織職工大學、河北紡織工業學校合并組建而成。1956年舉辦高等教育,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堅持“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辦學宗旨,秉承“興業、盡責”的校訓和“進取、協作、奉獻”的科大精神,為國家培養了30余萬優秀畢業生。學校是河北省首批重點建設的多科性骨干大學、河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河北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校設有21個教學學院(部),79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工、理、文、經、管、法、醫、教育、藝術九大門類。現有9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發展學科,1個學科入選河北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2個學科入選河北省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工程學學科位于ESI世界排名前1%。擁有2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23000余人,教職工2400余人,特聘中外院士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省高端人才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50余人次,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15人。學校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66項,獲批國家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9項。5個專業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5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3門課程被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020年全國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77位、河北省第2位。學校被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本科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居省屬高校前列,培養出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布興、中國工程院院士任洪強等優秀校友,連續四年入選中國大學富豪校友排行榜百強高校。學校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全國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210余項,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65項。取得各類專利授權2500余項,出版著作1200余部。與370個地方政府及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關系,學校作為建設單位擁有26個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加入國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個、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5個。學校獲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在上海軟科2019全國高校成果轉化排名中位列全國第98位、河北省第4位,全國科技服務排名中位列全國92位、河北省第2位。2018年學校入選“自然指數”中國內地高校前200榜單。《河北科技大學學報》入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學校與24個國家的109所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了交流與合作,現有澳聯大信息工程學院(下設4個計算機信息類專業)以及服裝與服飾設計、產品設計、金屬材料工程、環境科學、工業設計工程5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開設全英語授課專業15個,招收來自30余個國家(地區)的留學生。河北省首家韓國世宗學堂落戶我校。在大學國際化水平排名(2017URI)中位列全國高校99位。獲批河北省外專百人計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19項,獲評“河北省引才引智十佳單位”等稱號。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展望未來,全體科大人將拼搏奮進、攻堅克難,朝著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確立的建設特色鮮明的全國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不懈努力,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20萬
] -
煌煌上庠,雍雍風雅。俊彥咸集,文運光華。安徽工業大學坐落于全國文明城市——安徽省馬鞍山市。馬鞍山市位于八百里皖江的“東大門”,毗鄰江蘇省南京市,山水秀麗,文脈源遠,是“詩仙”李白流連忘返之地,是“蒙學始祖”周興嗣的出生地,被譽為“鋼城”、“詩城”和“《千字文》的故鄉”。學校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七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多科性大學,是科技部與安徽省政府聯動支持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全國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單位。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具有海外招收留學生、免試推薦研究生資格以及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馬鞍山鋼鐵工業學校,1977年經國務院批準組建馬鞍山鋼鐵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東冶金學院,隸屬于原冶金工業部;1998年劃轉安徽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0年經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在華東冶金學院和肇始于1978年的安徽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的基礎上,組建安徽工業大學。學校占地面積2555.15畝,現有佳山、秀山兩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91.5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3億元,館藏紙質文獻212萬冊、數據庫133個。設有17個教學院部,71個本科招生專業,1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專業學位類別,21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教職工2029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22人、副高級職稱46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97人。全日制本科生21749人,各類研究生2792人,留學生380人,寶鋼大專班學生211人,各類繼續教育在籍學生5286人。60年來,一代代安工大人共同弘揚“高標準、嚴要求”優良傳統,共同傳承“團結、求實、勤奮、創新”優良校風,共同鑄就“精工博學、厚德敏行”校訓精神,探索出一條“強化實踐注重創新、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特色發展之路。全面加強學校黨的建設,積極強化黨建和思政工作的引領力。學校積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校緊密配合、學生自我教育的合力育人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協同育人功能,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強化了學生人文素質、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相協同,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協同,網上思想引領與網下溝通交流相協同,安全穩定與管理服務相協同,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協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工匠精神。先后榮獲全國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先進集體、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五好基層關工委先進集體等稱號,涌現出“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先進典型。發揮學校辦學優勢,積極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的支撐度。學校圍繞能源環境、原材料和材料加工業、制造業、社會與市場服務業,形成了工學集成度高、學科鏈與產業鏈關聯度高、學科布局與地方主導產業吻合度高的辦學優勢,冶金、材料、化工、機械和自動化等一批優勢學科專業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7個領域中擁有5個,在安徽省8大主導產業中擁有6個。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精品視頻公開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各1項,國家級規劃教材4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專業7個,新工科建設項目2項。省級重點學科12個、特色專業13個、品牌專業2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9個、振興計劃新專業建設項目9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專業8個、教學團隊14個、科技創新團隊10個,5個團隊入選省重點人才團隊。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省屬高校“世界一流學科”項目,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3個學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在2018年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600強中,我校躋身第85位,居省屬高校第一。拓寬“三步法”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積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滿意度。學校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啟迪創新意識、開發創造潛力、體驗創新過程“三步法”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年來,學生共獲授權專利1139項,30多項專利技術成果轉讓給相關企業;在“挑戰杯”、“飛思卡爾”智能汽車、“機器人世界杯”等競賽中,獲得國際獎項38項,國家級獎項620項,省級獎項2235項;獲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2856項,參與學生達15000余人次,部分項目已進入學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學校連續多屆擔任“挑戰杯”發起高校,決賽總分位列省屬高校第一。先后入選“安徽省AA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省級“創客工作坊”。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據第三方麥可思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綜合素質滿意度在95%以上。順應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需求,積極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學校建有24個國家及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特殊服役環境的智能裝備制造”獲批國家級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省內外多個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政產學研合作聯盟。與中國鋼研、寶武集團、馬鋼、萊鋼、中天鋼鐵、西門子、深圳賽為、銅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馬汽車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了42個聯合研究中心。與地方政府共建了馬鞍山、泰州、宣城、長豐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心)、和縣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技術研究院、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先后獲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2013—2015年,教師發明專利授權數和綜合創新能力連續三年居省屬高校第一。在“2017年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排行榜”上,我校位居省屬高校第二、全省第十。2017年到位純科研經費突破1.1億元,新增科研課題635項。配煤煉焦新技術、焦爐自動化與節能環保技術、先進表面涂層技術、工業機器人研發及應用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實現了轉化孵化,孵化企業10家,總注冊資本1.6億元。獲“2017年支持制造強省建設資金擬支持項目”2項,安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院入選安徽省重點培育智庫。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拓展國際化辦學的覆蓋面。學校在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一批大學長期合作的基礎上,注重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先后與塞爾維亞、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工作,不斷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平臺。學校順利通過全國第三批來華留學質量認證,接受本、碩、博三個層次來華留學生,大力培養工程技術、商貿、金融、物流、能源等方面“一帶一路”國家專業技能人才,不斷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目前,學校正在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系統實施學校“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爭取到2020年,實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教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綜合辦學實力位居省屬高校前列,在全國同類高校中爭先進位。(數據截止時間:2018年10月底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00萬
] -
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以交通為特色、軌道為核心、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1971年,國家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系以及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并入上海鐵道學院,更名為華東交通大學,遷往江西。1978年,華東交通大學與上海鐵道學院各自繼續辦學。學校原隸屬鐵道部,2000年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江西省重點加強建設高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學校坐落在“軍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校園臨江懷湖、依山傍水,校內百鳥齊鳴、百花爭艷、百樹競發,是宜教、宜學、宜居的山水學園。占地面積2816畝,各類建筑面積74.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67億元。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226萬冊,電子文獻233萬冊,為中國學術期刊文獻檢索一級咨詢站。學校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具有工商管理、工程(含12個領域)等9個專業學位類別授權點,為碩士學位研究生推免工作單位。共有18個學院,63個本科專業,涵蓋工、經、管、文、理、法、教育、藝術等8個學科門類,其中4個國家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是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江西)基地。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3500余人,教職工193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00多人。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杰青”、“萬人計劃”、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井岡學者”特聘教授、“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等高端人才60余位。學校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形成了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基層一線多維互動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建立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良性互動、供需對接,成為了全省唯一一家獲得“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教育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3項殊榮的高校。2015年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10余年來穩居江西省高校前列,學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是“全國高校就業工作50強”,在全國25個省份實行本科一批次錄取。培養出了以江西首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徐鋼、“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張海龍、“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歐陽自立、CCTV《我愛國防》全國總冠軍邢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張海強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生。學校始終追求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的新境界。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技平臺34個。獲得了以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江西省首個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獎為代表的一批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三年來,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34項,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500余項,其中,“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以上項目69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800余篇,其中,1000余篇被SCI、EI、ISTP檢索;獲發明專利89項、實用新型專利252項;出版論著教材300部。學校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共建。獲評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和江西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連續14年)。全省高校心理素質拓展及實訓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先后落戶學校。率先在全省高校開辦的孔目湖講壇,獲譽校園版的“百家講壇”。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運動協調發展、成績斐然,網球隊、田徑隊、武術隊多次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中摘金奪冠。學校重視國際化辦學。與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法國雷恩高商學院、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交通大學等亞洲、歐洲、美洲的40多所大學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學分轉換及師生交流交換項目,合作培養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學校按照《中長期發展規劃》,全面深化改革,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新的時代為實現“百年交大夢”開啟新的征程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1.80萬
] -
東華理工大學(原華東地質學院),簡稱東華理工,創辦于1956年,是中國核工業第一所高等學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自然資源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學和核科學特色,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教、藝兼備的多科性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111計劃”入選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是中國人民海軍士官選拔培訓基地,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宗旨,牢記服務國防軍工的歷史使命,堅持“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勢”的發展思路,高擎“核學”“地學”兩桿大旗,加速內涵發展、強化學科特色,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我國核大國地位的確立、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地學人才搖籃”和“世界原子能事業的寶貴財富”,為國防軍工事業和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23萬余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部門領導、商界精英、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級技術專家。學校現有南昌、撫州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500余畝。設有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物理與測控技術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學院、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軟件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撫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研究生院、國防教育學院、國防科技學院(核能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20余個教學單位。學校現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院士工作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現有72個本科專業,其中54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具有來華留學生招收資格。擁有“十三五”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 “十三五”江西省高校一流學科3個,化學學科、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5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2個本科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測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在內的5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8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69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950余人,教授、副教授650余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聘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江西“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雙千計劃”人選,“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江西省“井岡學者”,江西省“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一批學術領軍人才。學校聘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總統顧問等200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的兼職或客座教授。學校現有在校學生2.3萬余人。擁有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高水平教學資源和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擁有省級教學團隊7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獲批碩士、本科層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科領域(專業)國家級10個。近年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5項。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國際國內各類賽事中,爭金奪銀,成績斐然,相繼涌現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一大批優秀學子。學校被授予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榮譽。學校形成了核燃料循環系統9個特色優勢學科群,核地學及涉核相關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體系完備;擁有國家核資源與環境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目前唯一一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質譜科學與儀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以及“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放射性地質與勘探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技術應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原子能機構參比實驗室在內的20余個國家及省部級高水平科研平臺;擁有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西省科技創新團隊6個。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年均科研經費超過2億元,先后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重點項目、聯合基金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等重大項目。主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0多項。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巴西、智利等20多個國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學術聯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建設、“金磚國家”創新行動計劃,承辦了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孔子學院,與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系并成立了 “質譜科學與儀器俄羅斯研發中心”。積極開展科技援外項目,與柬埔寨農業部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境外轉化。先后承擔了多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學校積極引進外國高端專家服務學校教學和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平臺吸引港澳臺青年學者前來工作,獲批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國際杰青)計劃、江西省首個“國家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先后有3位外國專家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學生培養工作,來華留學生教育覆蓋本、碩、博三個教育層次,同時學校接受外籍博士后進站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學校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項目(TC)承擔單位和咨詢專家派出單位,承擔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國際會議以及鈾礦地質技術人員培訓任務,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首屆瑪麗·斯科洛多夫斯卡·居里獎學金,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做出積極的貢獻。學校是花園式校園,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和“江西省園林化單位”。學校面向全國招生與就業,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次被評為“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進入新時代,東華理工人將秉承“敦本務實、崇義奉公”的校訓精神,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團結一心、開拓進取,深化改革,堅持內涵提升、創新發展,為早日建成“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軍民融合、行業領先、區域一流”的特色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努力!(以上數據截至2021年1月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2.10萬
] -
南昌航空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經、法、教、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高等學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院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學校位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英雄城——南昌。校園環境優美,擁有前湖校區、上海路校區等2個校區,占地面積30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104萬平米。擁有教學、科研設備3.9萬多臺套,儀器設備總值約4.5億元。紙質圖書資料200多萬冊,中外文期刊352種,電子圖書272萬冊,電子期刊273萬冊,中外文數字資源數據庫61個。體育活動場地面積達15.5萬平米。學校前身是1952年創辦的漢口航空工業學校,1954年8月遷到南昌,1955年改為南昌工業學校,1956年改為南昌航空工業專科學校,1978年改為南昌航空工業學院,2007年更名為南昌航空大學。1985年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1990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先后隸屬于航空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1999年開始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現有教職工1961人,其中專任教師1400余人,博士生導師31人,碩士生導師600余人;有雙職雙聘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41人;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人選14人,“井岡學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主要學術與學科帶頭人8人,江西省教學名師17人,江西省青年科學家培養對象和杰出青年培養計劃26人,江西省文化名家1人。省(部)級學科帶頭人48人,省(部)級中青年骨干教師72人。學校面向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其中在14個省份一本招生,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331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0945人,專科生157人,碩士研究生2015人,留學生201人。建校以來共培養各類畢業生14萬余名。學校與航空、航天、民航、通航等企事業單位和近30個地方政府人力資源部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每年有30%左右的畢業生服務于國防軍工企事業單位和各大民航、通航公司。學校連續獲江西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優秀等級”等榮譽。學校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航空制造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飛行器工程學院(航空發動機學院、通航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測試與光電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體育學院、土木建筑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文法學院、音樂學院、軟件學院等16個專業學院,有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防生教育學院、創新創業實踐學院等4個管理型學院,以及1個獨立學院科技學院。學校現有64個本科專業,擁有1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覆蓋了5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并具有14個工程碩士領域和3個(公共管理碩士、藝術碩士、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學校現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江西省一流學科,5個國防特色學科。獲批6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6個江西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學校材料科學學科、工程學學科進入美國ESI全球排名前1%,步入國際高水平學科行列。學校現有“江西省測試技術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現有1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2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和省級重點基地,其中2個江西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有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十二五”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7948篇,其中SCI、EI、ISTP檢索2640余篇,CSSCI檢索280余篇;獲國家專利授權118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56件;出版論著194部、教材274部。獲批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2項,其他類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35項,國家社科基金26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2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教育部人文一般項目、教育科技項目和優秀人才項目等20余項,承擔和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項目、“973”、“863”計劃子項等近20項。承擔國防科研計劃項目200余項,江西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各類省部級項目100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參與),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5項。羅勝聯教授榮獲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榮獲2017年江西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學校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75項;獲國家級規劃教材8部,省、部級優秀教材40部。擁有3個校企共建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擁有校外實踐(實習)基地345個,其中與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批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國防生培養的“昌航模式”成功獲批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發文向全國推廣培育國防生工作經驗。學校學生近五年先后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競賽獎2800余項,大學生受理專利525件、授權420件,發表論文640余篇,累計獲得“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90項。曾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一等獎、國際2015CORE可再生能源技術頂尖設計大賽特等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二項、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地面挑戰賽全國總冠軍、第五屆中國教育機器人大賽一等獎等榮譽。由學校申報的“天宮開悟”項目,在全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活動中獲得新銳創意獎,并獲習近平總書記回信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環境光催化及資源循環利用團隊”榮膺“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命名為第三批江西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建單位,并確定為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在2013—2017年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中位居全國第111位;在“全國高校團學創業教育工作指數100強”中位列第56位,為江西省高校之最。相繼涌現“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朱丁亮、全國優秀共青團員陳文勇等一批批青年先進典型。學校大力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先后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烏克蘭等20個國家的60多所高校建立了穩定的校際合作關系。近五年來,有800余名學生分赴英、美、法、澳、日等國高校交換或交流學習。學校先后與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大學合作舉辦本科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目前在校中外項目生近1200人。同時我校可接收“中國政府支持地方項目獎學金”、“中東歐學分生獎學金”、“江西省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等多項獎學金資助來華留學生,現有各類外國留學生201人。學校先后榮獲江西省和全國來華留學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7年,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國防教育特色學校”、2018年榮獲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學校曾榮獲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軍訓工作先進單位、國防科技工業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西省文明單位、江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西省校園建設先進單位、江西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國防科技工業新聞宣傳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詳情]
[簡章:1篇
][學費:1.28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