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前身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3年,根據學校定位和學科、專業發展需要,于2020年正式更名。目前,學院有教職工91人,專任教師67人,教授19人(博導13人)、副教授27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教師37人,其中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會青年教師獎及基金獲得者2人,德國洪堡學者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四川省特聘專家9人,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入選者1人,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含培育)獲得者5人,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5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2個及四川省省屬高校創新研究團隊2個;擁有能量轉換與儲存先進材料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天然氣開發與利用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四川省不銹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焊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碳基儲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管工程”重點研究室、“油氣田材料”四川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材料及技術研究中心、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和先進固井材料研究中心;為國家能源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國家新型儲能電池與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石墨烯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單位、四川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學院擁有博士、碩士及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現有“材料化學工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含“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化學工程”、“能源材料與工程”5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材料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點;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招收國際留學生)、“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四川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5個本科專業。建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校級示范中心”和“材料科學與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校級示范中心(培育)”,實驗中心總面積6000余平米,設備1200余臺套,總價值4000多萬元。 近3年,學院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5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4項,企業合作項目152項,科研總經費6700余萬元。在ChemistryofMaterials,AdvancedEnergyMaterials,JournalofMaterialChemistryA,Macromolecules,ACSCatalysis,CorrosionScienc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論文546篇,出版專著10部,授權發明專利89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14項,實現成果轉化60余項,在普光氣田、華北油田、大慶油田等企業得到應用。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300余名。與國際焊接工程師協會合作建立了“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基地,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分會合作建立了“見習熱處理工程師”培訓基地。近3年來,本科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近70項,發表各類科研論文300余篇。在各類國家級大賽中獲獎100余人次。學院被評為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3項。學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與美國、瑞士、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著名高等院校和能源材料研究機構,在科技合作、學術交流、項目研發以及人才聯合培養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合作。黨團組織主要負責人:院黨委書記黃志宇、黨委副書記戴志,黨委組織員宗燕,團委書記田合超,團委副書記陳建波,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研室黨支部書記羅玉梅、材料成型及控制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張先菊、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劉興翀、材料科學與工程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張進、教學實驗中心及辦公室黨支部書記劉麗、光伏產業研究院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教研室黨支部書記馬柱、高分子學生黨支部(第一學生黨支部)書記陳建波、材料成型與控制學生黨支部(第二學生黨支部)書記田合超、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學生黨支部(第三學生黨支部)書記唐銘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生黨支部(第四學生黨支部)書記周祿江、2017級研究生黨支部書記蘭紅霞、2018級研究生黨支部書記蔡靖軒、2019級研究生黨支部書記侯天。教學、行政機構主要負責人:院長周瑩、副院長王平、副院長武元鵬、院長助理向東、王勤英、王瑞芳,辦公室主任王曉,高分子材料教研室主任楊明君、材料科學與工程教研室主任程小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研室主任楊眉、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教研室主任李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始建于西南石油大學1958年建校之初,學院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重。經過60多年的建設,現已發展成為我國地質與勘探領域,尤其是油氣地質與勘探領域內學科配置、師資力量、科學研究、實驗條件和人才培養等具有重大影響的學院。長期以來,學院始終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中心任務,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國際化視野、創新創業能力的國家、地方經濟建設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已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一萬六千余名本、碩、博畢業生,為國家石油天然氣工業、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好、團隊精神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和歡迎。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全國各大油氣田、地質礦產、國土資源、核工業、煤炭、水文、地災、地勘、測繪、地理信息、中鐵、中建、中水等行業領域,以及地方企事業單位等部門。現有教職工共163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5%。擁有礦物與巖石國家級教學團隊,以及天然氣地質、地球物理、非常規油氣地質等四川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隊伍中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國家和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四川省教學名師、四川省優秀教師,以及中國地質金錘獎/銀錘獎、孫越崎能源科技獎-青年科技獎、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等省部級及以上人才30余人。現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在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B,排名全國第八)、地質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及碩士學位授權點,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資源勘查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國際工程認證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地質學、地理信息科學、城市地下空間工程5個本科專業。與加拿大卡爾加里、英國利茲、美國北亞利桑那等20余所國外高水平大學建有聯合培養本科生、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的項目。擁有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氣地質與勘探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天然氣地質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土資源部、四川省、中石油等10余個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實驗平臺,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和科學研究的需要。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電氣信息學院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工業自動化系,2001年更名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10年再次更名為電氣信息學院。電氣信息學院是西南石油大學的骨干學院之一,肩負著我校面向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及石油、電力等行業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的使命,是四川省控制工程、電氣、電子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學院有4個專業教研室——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研室、自動化教研室、電子信息工程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1個技術基礎教研室——電工電子學教研室,現有教職工81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人數共22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17人,擁有博士學位的24人,擁有碩士學位的2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四川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3人,校師德標兵1人,校職業道德模范1人,校優秀教師6人,校優秀青年教師3人。聘有客座教授3人。近4年來,教師主持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和質量工程項目4項,校級教改、教研項目19項,獲得校級教學獎勵50余項,全國性教學獎勵10余項。學院目前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4項(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發表SCI、EI收錄論文16篇,授權專利(著作權)6件。學院擁有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測控技術與自動化實驗室,1個四川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電工與電氣信息實驗中心。擁有各類教學及科研儀器設備三千余臺(套),總價值約三千萬元。與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中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責任公司、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川中油氣礦、青峰嶺電廠等20余家企業聯合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學院共開設本科生課程160余門、研究生課程10余門,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校精品課程3門,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9門。出版《電子技術實驗教程》、《電工電子技術實驗》、《電氣控制與可編程控制器》等教材9部。學院擁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1個專業學位與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控制工程,擁有4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其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四川省特色專業,自動化專業為校品牌專業。每年在校本科學生人數2254人,研究生在校人數122人。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學科競賽活動,近幾年,我院學生科技創新以及學科競賽捷報頻傳,學生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中國教育機器人大賽、“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物聯網設計大賽、四川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競賽中共獲327項省部級及以上獎項。2013年獲得45項,其中全國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省級一等獎5項;2014年獲得45項,其中全國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省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2015年獲得59項,其中全國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7項;2016年獲得58項,其中全國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省級一等獎6項;2017年獲得53項,其中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省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2018年已獲得各類全國機器人大賽全國一等獎10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省級一等獎14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8項。此外還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4項,優秀組織獎1項。學生的學科競賽獲獎提前兩年完成學校下達的聘期任務(2014年-2017年聘期學生學科競賽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100項)。學院學生工作兩次排名全校第一,獲“學生工作先進集體”、“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院團委先后8次獲校“五四紅旗團委(團總支)”榮譽稱號。一名輔導員獲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全國優秀獎、西部賽區一等獎、四川省二等獎、校一等獎,一名輔導員被評為四川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1名輔導員被評為成都市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學院已在油氣智能測控系統和油氣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在井下智能檢測裝置設計制造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特色與優勢;在計算機仿真及模擬技術、數據采集與控制技術、數字化油井技術、特殊環境下的測試技術、特殊實驗裝備的設計制造技術、DSP技術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科研方向和實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正在形成的研究方向有:分布式控制系統研究、電機調速控制研究、電力系統自動化研究、電能質量研究、光纖通信技術、圖像信號處理技術、基于微電子技術的新型傳感器研究等。目前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國家“863”、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橫向協作課題等在內的各種科研項目20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7項、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83項、出版專著4部,85篇論文被SCI、EI、ISTP檢索。熱忱歡迎國內外相關機構與我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服務等方面進行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法學院源于1985年成立的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2004年并入本校成立法學院,2009年與人文社科學院合并成立文法學院,2014年調整為法學院,歷經30年風雨歷程,現已發展成為四川省乃至全國法學與社會工作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學院。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5人,具有高級職稱者27人,博士學位9人,有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后備人選1人,省部級優秀教師2人。建有能源法學研究中心、商業保理暨供應鏈金融研究中心、企業社會工作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西南石油大學工作站等社會服務機構,是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基地、四川省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和省級校外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單位,國際社會工作聯合會會員,是西部唯一同時擔任社會工作全部三大國家級學(協)會常務理事的單位,四川省法學會能源法學會會長單位。學院現設有法學、社會工作兩個本科專業,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法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已形成能源法學、社會工作等特色方向,災害社會工作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校碩士研究生104人,本科生1120人(不含雙學位學生78人)。現設有專業教研室、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綜合實驗室、實習實訓中心、司法考試培訓中心等教學機構;設有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院、能源法研究中心、四川省法律援助中心西南石油大學工作站、四川省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企業社會工作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專業社會服務機構;擁有先進的模擬法庭(兼作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法院第九審判法庭)、社會工作實驗室、計算機輔助社會調查實驗室、行為科學實驗室、圖書資料室等硬件設施;與40多個公檢法機關、政府部門、律師事務所、社會福利機構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學院是四川省法學會能源法學研究會的依托單位,與美國南加州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等境內外高校以及聯合國救助兒童基金會、國務院婦兒工委、民政部、國際小母牛等機構和組織建立了項目合作關系;與英國斯特靈大學法學院合作進行“3+1”本碩連讀和“1+1+1”雙碩士聯合培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化學化工學院是西南石油大學四大主干學院之一,始于1958年建校之初的石油煉制專業。1978年創辦了國內第一個油田化學專業、1985年成立應用化學系、1993年成立化學化工系、2001年成立化學化工學院。經過近三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發展成為以油氣化工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13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導師20人,學科帶頭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平亞教授。學院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2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7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支持經費資助1人,四川省優秀教師1人,西南石油大學教學名師2人。學院現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化學、安全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其中應用化學為四川省重點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為四川省特色專業;安全工程為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應用示范建設專業。學院擁有化學化工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油氣田應用化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油田化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環境保護油氣田污染防治與環境安全重點實驗室、中石油HSE西南石油大學重點研究室、3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石油與天然氣加工、油氣田化學工作液、油田化學品合成及應用開發)。擁有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實驗室面積945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固定資產5600余萬元。建院30多年來,學院先后培養本科生6000余人,碩士生700余人,博士40余人。畢業生在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石油天然氣化工、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國內從事油田化學品研發、技術服務的技術骨干和企業領導;中國西部從事天然氣加工的技術骨干主要是本院畢業生,培養出了一批知名學者與行業精英。十二五以來,學院落實學校的全面深化改革意見精神,辦學水平穩步提升、學科發展邁向新高度。化學工程與技術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全國前20%(評估結果B+),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勵90余項,平均就業率大于92%,深造率達30%;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50余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4余部,發表研究論文9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0余件;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機電工程學院建于1958年,現有教職工159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24人,副高職稱49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103人,具有博士學位83人,具有碩士學位60人。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1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獲得者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5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7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國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1人、二等獎1人,全國石油石化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國石油與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天府萬人”計劃3人,四川省十大杰出創新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四川省優秀教師2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人,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現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機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熱物理”、“儀器科學與技術”、“力學”四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儀器儀表工程”三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有“機械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過程裝備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設計”三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有“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化工過程機械”、“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四個四川省重點學科;共有“機械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過程裝備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設計”五個本科專業。“機械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工業設計”為四川省特色專業。擁有“石油天然氣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油氣裝備技術”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四川省“石油天然氣裝備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等十余個科研平臺。學院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41人,博士研究生56人、碩士研究生573人,留學生85人。現有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2100余臺(套),價值6046萬元。目前,學院在石油鉆采設備及工具、石油化工機械、石油海洋裝備、機械現代設計和制造、機電一體化、油氣測控技術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科研方向和實力。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國家油氣重大專項等縱向科研課題100余項,年科研經費2000余萬元。獲國家科技獎勵1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70余項、授權專利500余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辦學始于1984年,目前已成為面向我國快速發展的信息產業領域培養工程型與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西南地區重要基地,擁有完整的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體系,共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網絡空間安全等本科專業,并建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石油工程計算技術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兩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856人,其中研究生175人,國際學生69人。學院建有教育部首批產教融合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基地,擁有“石油工程計算機模擬技術”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數據工程與數據分析”中美高校聯合實驗室、“機器學習”,“網絡空間安全”校級研究中心、曙光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等校企聯合實驗室,在計算機模擬與仿真、三支決策與機器學習、復雜網絡、GPU并行計算、網絡安全及密碼、大型數據庫等多個穩定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和應用成果,其中石油工程系列模擬培訓裝置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近5年以來,學院教師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等多項高水平國家項目,縱橫向科研經費突破2000萬元。教師共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檢索收錄100多篇,獲得專利及軟件著作權40余項,獲省級以上獎勵3項。學院在教學研究方面快速發展,在建國家級校企合作本科教學工程10項,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省級教改項目2項,出版專著/教材12部,2017年度獲教學成果校級特等獎一項。學院具備完善的辦學條件和良好的育人環境,建有多個校內、校外學生實踐實訓基地,全面開放的教學及科研實驗室面積約6000平方米,擁有曙光大數據平臺、GPU計算機系統、物聯網開發平臺、以及680余臺微機、各類專業教學實驗設備等,總資產達2600余萬元。學院全面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抵近市場培養人才的新型模式,與國內外眾多知名IT企業建有深度合作關系,從而開辟了廣泛的就業渠道,建立了穩定的就業基地。在保持較高就業率的同時,還保證了良好的學生就業質量,畢業生主要就業地點分布在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大連、廣州等中心城市。同時學院不斷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與美國UAH、加拿大UC、德國TUClausthal、阿聯酋PI等多所海外高水平大學簽訂了“3+2”、"2+2"、"1+2+1"聯合培養協議,為學生出國留學提供更多途徑。學院以培養具備創新、創業意識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素質拓展、課外科技、學術研究等豐富多彩活動,目前已成立11個學生自主管理團隊,有序組織學生對外承接項目開發、參加各級學科競賽等,近5年共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2項,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聯合基金項目10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1項,并取得了300余項國家級及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學生獲得項目經費總額超過100萬元,部分已走上了成功創業的道路。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經濟管理教研室和1983年成立的管理工程系,1995年由管理工程系和社會科學部合并成立經濟管理系,2001年初升格為工商管理學院,2006年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學院現有工商管理、經濟學、電子商務、會計學、公共管理等教研室和MBA教育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基層政府公共治理與服務研究中心、國際石油經濟與合作研究所、石油天然氣工程管理與決策優化研究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等機構,學院是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四川石油天然氣發展研究中心”建設單位。現有教職工128人,專任教師114人,其中教授(正高)21人、副教授(副高)3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近90%,教師隊伍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9人、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博士生導師8人;學院在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外聘兼職教師73人。學院教職工曾獲得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四川省高校十佳輔導員、四川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等省級以上表彰獎勵。經過30多年的發展,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覆蓋管理學、經濟學兩大學科門類,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產業經濟學2個四川省重點學科。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置石油工程管理博士學位授權點。在管理學門類下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設置了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會計學、社會管理工程等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或學科方向。在經濟學門類下擁有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項目管理、物流工程、工業工程3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和1個MBA專業學位點;開設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電子商務、公共事業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7個本科專業,其中市場營銷是四川省特色專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是可開展“雙學位”教育專業,學院參加了“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等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MBA學位點招收國際學生。學院在上世紀90年代就獲批管理學科教授職稱評審權,具備推薦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2010年開始招收碩博連讀研究生。近五年學院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等縱向項目和企業委托攻關項目200余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縱向項目100余項,學院年均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公開出版專著、教材30余部,教學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近20項。學院師生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國際、國家級、省級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2014年以來學院4名(人次)教師分別獲得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人文社科組)一等獎(第一名)、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四川省“導航名師”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大賽一等獎、二等獎(第二名)。學院與中石油四川銷售公司、招商物流成都公司等大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20余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多年來學院本科生、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均超95%,為石油石化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輸送了萬余名專業人才。中國教育報、新華網、人民網、四川電視臺、四川日報、教育導報等國家和省級主流媒體多次報道學院工作,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全院師生秉承“經世勵學,管才礪德”的學院文化,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學院教學科研水平,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努力實現建設以油氣經濟管理為主要特色與優勢、經濟與管理學科協同發展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的發展目標。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理學院由數學、物理學科組成,現有教職工10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導師4人,在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達到48%。教師中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四川省教學名師、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標兵、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省部級教育專家、省部級優秀管理工作者等20人。學院自1978年開始本科專業招生,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信息與計算科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近800人。1998年開始研究生招生,擁有石油工程計算技術博士學位授予權、數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應用統計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應用數學為四川省重點學科。數學一級學科在全國第三、四輪學科評估中取得優秀成績。十二五以來,學院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等70余項,科研經費達到6000萬元。在國內外發表包含ESI高被引在內的高級別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入選全球相關學科學術領域Top1%“ESI”高被引論文11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重視教育教學改革,率先在全國開展大學數學、大學物理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大學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為四川省首批優秀教學團隊。出版教材18部,其中國家級、省級規劃教材3部,擁有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承擔國家及省部級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15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獲教學競賽全國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省級獎10余項。學院建有物理實驗中心和科學與工程計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為“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實驗室面積近5000平米,擁有3D打印機、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超導磁懸浮列車演示儀等儀器設備2000多臺套,價值近2000萬元。實驗室常年對學生開放,每年接待上萬人次。近五年來,學院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課外創新活動及各類學科競賽,獲國際及國家級獎勵180余項、省級獎勵300余項,其中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全國一等獎、二等獎42項,全國大學生數據挖掘競賽獲Matlab創新獎1項,獲獎層次和數量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16萬
] -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是新中國創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西南石油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學院,坐落于中國西部最具活力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學院源于1958年建校之初的地質鉆采系,2013年更名為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現已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油氣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為國家輸送了2.3萬余名優秀本、碩、博畢業生,其中2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院現有“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海洋油氣工程”3個本科專業,其中“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為國家特色專業;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流體力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石油工程國家級教學團隊,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油氣開發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校生4135名,本科生2358名,碩士生1304名,博士生407名,國際學生66名。設有5個教研室,5個研究所,1個研究中心和1個實驗中心。教職工252人,專任教師203人,博士生導師67人,教授59人,副教授75人。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人,省部級拔尖人才81人。“十三五”以來,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油氣開發專項項目、課題(專題)88項,973項目課題、專題及子課題4項,國家重點研發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72項,其中重點重大項目5項、面上項目27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其中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06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7項、二等獎40項;授權發明專利594件;發表SCI論文1075篇,出版專著43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學院以建設“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為目標,經過30年發展,現有教職工85人,其中專任教師62人,教授9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41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學院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含巖土工程、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市政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土木工程材料等8個二級學科方向,擁有建筑與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工程管理碩士(MEM)等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測繪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結構工程為四川省重點學科,土木工程為四川省卓越工程師計劃試點專業。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25人、研究生223人,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三年,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年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發表論文500余篇,發明專利6項,出版專著、教材20部,獲省部級獎13項。秉承“源自石油、面向社會、開創未來”的精神,土建院歡迎各位考生的到來。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2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