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 簡稱:湘大
- 地區: 湖南
- 類型:綜合類、公辦、雙一流
- 學制:3~3年
- 學費:¥3.00~5.40萬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羊牯塘街道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2019年5月更名為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成立于2018年7月,由原哲學系和歷史系組建而成。湘潭大學碧泉書院下設4個院屬系:哲學系、歷史系、社會學系、文化產業管理系。現有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產業管理、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5個本科專業,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哲學、中國史、世界史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另有湖南省湘學研究基地、湘潭大學湘學研究所、湘潭大學易經哲學研究所、湖南宗教研究與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等學術機構。其中哲學、歷史學為湖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省級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校級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為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重點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省級重點課程、省級優秀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碧泉書院原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古老書院,由胡安國、胡宏父子在南宋初年創建于湘潭碧泉。碧泉書院在歷史上影響非常大,是南宋最早的理學學派--湖湘學派的發源地,是湖湘學派理論創新之所,是湖湘文化興盛之源。碧泉書院與岳麓書院,相繼成為南宋湖湘學重鎮。湖南道州人周敦頤開創理學,但“鄉邦無傳其學者”,至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碧泉書院,張栻、彪居正、吳翌等人就學其中,史稱“衡岳湖湘之學,皆起于此。”張、彪等人學成之后,傳胡氏之學于岳麓書院,促成了岳麓書院學術文化的輝煌,南宋理學家真德秀指出:“竊惟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學術史家黃宗羲也認為:“湖南一派,當時為最盛。”當時的湖湘大地,是全國讀書人向往的學術圣地,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曾言:士子學人“深以不得卒業于湖湘為恨”。后世湖南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得益于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滋養。碧泉書院歷代皆有修葺,但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遭到拆毀。改革開放,國學復興。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從高校師生到市井百姓,人們對國學充滿了深深的期待。在國學復興的當下,湘潭大學重建碧泉書院,接續千年文脈,為一所建校60年的大學尋求厚重的文化底蘊,這是湘大未來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座”。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將會保持原哲學系和歷史系既有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挖掘各個學科的學術潛力,將古老書院與現代大學的學術研究、文化傳承、人才培養以及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尋求新的生長點,開創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局面。 [詳情]
-
湘潭大學法學專業創辦于1982年,是湖南省創辦最早的法學專業。湘潭大學法學院是湖南省師資力量最強、學科門類最全、招生規模最大、教育層次最齊全的法學院。1993年,訴訟法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獲批,實現湖南省法學碩士點“零”的突破。2001年,法學專業被確認為湖南省重點專業。2003年,訴訟法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實現了湖南省法學博士點“零”的突破。2005年,法律史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訴訟證據法學被教育部確立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湖南省首門,2016年被確立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08年,湘潭大學創辦湖南省首家知識產權學院,與法學院合署辦公。2009年,學院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法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2013年驗收合格)。2010年,獲批全國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湖南省法學類唯一)。2011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法學一級學科獲批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知識產權學院獲批交叉學科知識產權博士點。入圍全國首批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應用型、復合型)。2013年,湘潭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獲批了湖南省首家也是迄今唯一的法學類2011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湖南建設與區域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與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聯合組建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基地。2015年10月,入選中國法學會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研究方陣。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基地”落戶我院。2017年,創建了法學教學改革創新實驗班——卓越班,并于當年實現專業招生。2017年,湘潭大學依托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創辦全國首家信用風險管理學院并獲批全國首個信用風險管理與法律防控專業并于2018年實現專業招生。2017年,知識產權學院榮獲全國知識產權人才工作先進集體。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湘潭大學法學學科評估結果為B+。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0人、兼職實務導師10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6人,副教授19人,講師25人,學緣背景涵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以及日本中央大學、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美國圣托馬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擁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人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家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培養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在校學生2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余名,碩士研究生6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學院擁有中國-非洲法律理論研究與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級法學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國家普通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國家級專利協同運用試點單位、全國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等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平臺,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基地、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中國司法反腐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學研究基地、湖南省檢察理論研究基地、湖南省調解理論研究與人才培訓中心、湖南省專利分析與評估中心、湖南省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理論研究基地等省部級科研與人才培養平臺、智庫。另外,學院是湖南省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湖南省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湖南省法學會法治反腐研究會、湖南省法學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湖南刑事法治研究會會長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院訓為“養浩然正氣,鑄法治精魂”。辦學創業以來,湘潭大學法學院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教育培養卓越法治人才,不斷引領湖湘法學前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努力奮斗。 [詳情]
-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于2007年,是在原人文學院、信息管理系、管理學院相關專業和學科整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院辦學基礎良好,學術積淀深厚,精英人才薈萃。學院成立以來,秉承“博學篤行,盛德日新”的校訓,弘揚學院“公為天下”的精神,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在躋身國內一流公共管理學院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學院目前涵蓋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兩個一級學科。設有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知識資源管理系、信息管理系、電子政務系四個教學單位。擁有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社會管理、城市管理兩個自主增設二級學科博士點,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并有公共管理碩士(MPA)和圖書情報碩士(MLIS)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學、檔案學6個本科專業,其中,行政管理專業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特色專業、湖南省“十三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檔案學專業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圖書館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湖南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公共管理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全國排名第17位,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B等級,學科評估驗收一直為“優秀”等級。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為C+等級。學院從2018年起開設“公共管理類專業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即“公共管理類韶峰實驗班”),旨在培養人文與科學素養兼具、專業與學科知識兼通、領導與執行能力兼備,能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從事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并提出了“100%”(即考研、考公務員達100%)的辦學目標。學院擁有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創新研究基地、信息資源管理與知識產權研究基地,湖南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南省政府績效評估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科普基地——公共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基地等省級研究機構和學科平臺,同時還擁有湘潭大學公共管理研究基地、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資源管理與數據工程實驗中心、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估中心等多個校級研究機構與學科平臺。學院科研實力雄厚、科研成果豐碩。近五年,新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3項,國家社(自)科基金一般(青年)項目21項,省部級項目50余項,科研經費800余萬元。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中國圖書館學報》《情報學報》和PublicAdministrationandDevelopment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0余篇,其中CSSCI(含SSCI/EI)源刊350余篇,4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等刊物轉載。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著作30余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1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獎2項,省級社科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依托學科人才和智力成果優勢,注重學科資源開放、孵化平臺搭建、體制機制創新,在政府績效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災害應急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行政體制改革等領域積極為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提供決策咨詢,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公務員局、湖南省直等部門提供政策咨詢研究報告30余篇次,獲省部級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8項,逐漸成為立足長株潭和湖南、輻射中部地區、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新型智庫,產生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管理效益。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個智庫入選首批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發布的中國智庫索引(CTTI)。學院師資隊伍實力雄厚、結構合理、高層次人才輩出。有教職工8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講師18人,從海外引進優秀博士2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8人,占教師比例89.7%。另從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聘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35名,從黨政機關以及圖書館、檔案館等事業單位聘有“雙師型”教師、碩士生導師40余人。學院現有在校學生2135余人,其中本科生1228人,研究生907人(碩士研究生344人,博士研究生29人,MPA學生302人,MLIS學生232人)。當前,學院正處在跨越式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學院上下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扎根偉人故里,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為“把湘潭大學辦得更好更有特色”做出更大貢獻。 [詳情]
-
我校1958年建校時即開設機械專業,1974學校恢復招生時設立化工機械系,為全校僅有的兩個教學機構之一;1985年成立機械工程系;1998年9月成立機械工程學院。學院現設有機電工程、材料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設計4個系;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6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湖南省重點專業,本專業2012年獲國家教育部批準“湘潭大學與西班牙萊昂大學合作舉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也是湘潭大學首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為湖南省特色專業。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材料工程和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機械工程重點學科“十二五”驗收為“優秀”;與兄弟學院共同建設“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有“復雜軌跡加工工藝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焊接機器人與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材料設計及制備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智能制造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焊接自動化裝備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機械智能產品工業設計中心”等科研基地,與湘電集團合作成立了“風電技術研究所”。現代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工程材料為省級精品課程。學院現有教職工118人,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及相當職稱者40名,博士生導師17人。在校研究生414人、本科生2074人。學院師資匯集跨校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各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名;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3名、講座教授1名,湖南省百人計劃1名,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湖南省學科帶頭人2名、青年骨干教師9名,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1人,第三層次人才1人、第一層次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第三層次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1人獲湖南省教學奉獻獎、1人獲湖南省青年教師教學能手;獲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湖南省教育廳高校創新團隊1個。學院擁有實驗用房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用于本科教學的設備3300余臺(套),包括UG軟件、數控車、刨、銑床和從德國進口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以及注塑機、掃描電鏡、焊接機器人集成系統,固定資產約5700萬元。復雜軌跡加工工藝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緊密圍繞國家及湖南省省內需求工程化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了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產品。焊接機器人與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湘潭大學智能制造學科、設備場地和人才資源等優勢,尤其是在智能跟蹤焊接機器人和機器人智能元器件設計與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特色,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跟蹤技術的特種焊接機器人和焊接成形技術及結構優化等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智能跟蹤焊接機器人、機器人智能元器件、焊接電弧增材制造與表面改性技術、焊接成形技術及結構優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為滿足機械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學院與湖南本地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擴充實踐教學資源。學院與江麓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時代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南智谷焊接技術培訓有限公司、湖南嘉寶家居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建設了6個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機械卓越,創新永恒”。學院本著“強化學術團隊精神,促進教學科研良性互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幾年來,全院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6項、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3項、國家火炬計劃環境建設項目等21項,省部級項目128項,市廳級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共計300余項;縱向科研經費達7000余萬元,橫向科研經費達4000余萬元;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50余項,成果鑒定、轉讓及應用2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0余篇、EI收錄100余篇。學院積極開展產學研交流,與加拿大Teckcominco公司、寶鋼、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株洲冶煉廠、江麓機電集團等國內外大中型企業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學院工業設計團隊承擔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艙外服工業設計”項目,成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三步空間站建設的重要內容,該項目得到中國航天員中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高效率的全自動蓮子去芯機和開邊機,成功應用于湖南宏興隆湘蓮食品有限公司等湘蓮企業,對提升湘蓮加工質量、促進我省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和湘蓮產業的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還在央視十套《我愛發明》節目播出。與湖南奧飛智能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研發,智能醫療護理產品被CCTV-10《科技之光》專題報道。學院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思想,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突出工程教育,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校友中有4位長江學者、2名獲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等。近年來,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0余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70余名,有7篇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4篇獲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獲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和湖南省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獎共6篇,獲專利授權300余項,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各項獎勵55項等。學生英語過級率、考研率連創新高。學生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我院學生以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敬業精神、扎實的工作作風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和青睞,學生一次就業率每年均保持在98%以上,位居學校前列 [詳情]
-
湘潭大學商學院前身為1975年成立的政治系。1981年經濟學教研室從政治系分離成立經濟系。19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經濟系中分出部分專門從事消費經濟研究的老師,成立消費經濟研究所。1993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經濟系與消費經濟研究所合并,成立國際經貿管理學院。2001年,國際經貿管理學院改名為商學院。2017年,原旅游管理學院整體并入商學院。學院于1977年開始招收經濟學專業全日制本科生,1978年開始招收經濟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11年招收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2012年招收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后。學院歷任系主任與院長為尹世杰教授、戴述雨教授、朱蔚文教授、趙文緒教授、劉長庚教授、楚爾鳴教授。學院現有理論經濟學和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和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統計學五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另有教育經濟與管理、文化旅游碩士學位點;有工商管理(MBA)、會計(MPAcc)、金融(MF)、旅游管理(MTA)專業碩士授予權;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審計學、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十二個本科專業,其中經濟學、金融學、旅游管理三個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學院現有國家級紅色旅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紅色旅游創新發展研究基地;擁有湘潭大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中心(2005)、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所(2007)、湖南省經濟安全研究基地(2010)、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2007)、湘潭大學消費研究院(2012)、湖南省預算與會計理論研究基地(2014)六個省級研究機構,其中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中心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湘潭大學消費經濟研究所(2007)、湘潭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所(2007)、湘潭大學企業管理研究中心(2008)、旅游科學應用研究所(2008)、中國農村發展研究中心(2009)、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9)、湘潭大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研究所(2013)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2018)等八個校級研究所。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管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湘潭大學)”,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湘潭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省優秀實習基地韶山實習基地等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學院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是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是湘潭大學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團隊是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產業發展與金融風險控制團隊是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金融學課程是湖南省精品課程。學院經濟學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經濟學、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是湖南省重點專業,經濟學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和金融學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173人,專職教師144人,其中在職教授51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6人。研究生導師隊伍中博士生導師39人,碩士生導師124人。師資隊伍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萬人計劃”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寶鋼教育獎2人,湖南省“121”工程第一層次人選3人,二、三層次人選8人,湖南省“百人工程”學者6人,湖南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湖南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14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計劃2人,湖南省首批智庫青年拔尖人才1人。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60人,全日制學術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專業碩士550余人,本科生4300余人。商學院廣大學生刻苦努力,奮發向上、誠實做人,有三個本科班獲得“全國優良學風班”榮譽稱號。培養了以“英雄導游”、“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人大代表”、“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文花枝、“全國首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十六屆團中央候補委員、“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楊懷保為代表的大批優秀人才。二十多年來,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研究生3100多人,本科畢業生20000多人,各類成教生5000多人,他們已成為祖國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領導、骨干、專家和學者。學院現擁有價值5000多萬元的現代化教學、辦公大樓;有價值1000多萬元的實驗室、語音室;有藏書30萬余冊、中外刊物910余種的資料室和閱覽室。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社科和國家自科基金3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重大3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26項,到帳課題經費近2000萬元;獲得省部級獎勵9項;出版教材、專著近70部,在《ScientificReports》、《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BusinessEthics》、《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金融研究》等刊物發表高級別論文850余篇(其中CSSCI收錄500余篇、SSCI收錄25篇)。學院特別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主持、參與省內外100余項項目的策劃、規劃與咨詢工作 [詳情]
-
湘潭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前身是流變力學研究所和建筑工程系。1974年湘大復校之初就組建了力學教研室,1984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流變力學研究所,1994年組建建筑工程系,2004年1月,流變力學研究所和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學院現任院長龍志林教授,黨委書記陳幸華。學院設流變力學研究所、工程力學系、建筑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系、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測繪工程系和實驗中心,現有教職工93人,其中專任教師73人、實驗師5人(高級實驗師3人)以及行政管理與輔導員15人(校聘3人)。77%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27人,講師25人。學院目前形成了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為學術帶頭人,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師(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4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及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7人)為中堅力量的科研教學團隊(2019年獲批由院士牽頭的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人才類)-湖湘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創新團隊)。流變力學首創于我校,流變力學研究所是國內最早的流變學專門研究機構,首任所長、著名流變學家袁龍蔚教授,是中國流變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倡導缺陷體流變學的研究,1997年成功組織召開了IUTAMSymposiumonRheologyofBodieswithDefects,在國際國內產生廣泛影響。2004年學院作為主席單位組織召開了4thPacificRimConferenceonRheology。2018年學院承辦了第六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和第十四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并協辦了第十五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2019年學院協辦了第十六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學院擁有力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能培養土木水利專業碩士,設有工程力學(2019年,該專業獲批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土木工程(2019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同意受理湘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認證申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測繪工程4個本科專業,具備從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1982年成為首批湖南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也是“十五”和“十一五”湖南省重點學科;力學為“十二五”湖南省重點學科和“十三五”湖南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近1600人。至今,學院培養的研究生獲1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4篇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10篇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本科生、研究生在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結構模型競賽和全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獎學金大賽中屢獲佳績,學生考研率與就業率一直居學校前列。學院有良好的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有巖土力學與工程安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工程結構動力學與可靠性分析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基礎力學與建筑工程湖南省基礎課示范實驗室、力學與工程湖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有基礎力學與建筑工程實驗室、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室、建筑結構實驗室、道路與橋梁工程基礎實驗室、房屋結構專業教學實驗室、測繪工程實驗室6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有土木工程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工程力學湖南省特色專業。學院近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50多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50余篇,申請和授權國家專利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0多部,研究成果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詳情]
-
湘潭大學碧泉書院(2019年5月更名為碧泉書院·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成立于2018年7月,由原哲學系和歷史系組建而成。湘潭大學碧泉書院下設4個院屬系:哲學系、歷史系、社會學系、文化產業管理系。現有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產業管理、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5個本科專業,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哲學博士后流動站,哲學、中國史、世界史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另有湖南省湘學研究基地、湘潭大學湘學研究所、湘潭大學易經哲學研究所、湖南宗教研究與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等學術機構。其中哲學、歷史學為湖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省級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校級重點學科。“中國近代史”為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重點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省級重點課程、省級優秀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碧泉書院原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古老書院,由胡安國、胡宏父子在南宋初年創建于湘潭碧泉。碧泉書院在歷史上影響非常大,是南宋最早的理學學派--湖湘學派的發源地,是湖湘學派理論創新之所,是湖湘文化興盛之源。碧泉書院與岳麓書院,相繼成為南宋湖湘學重鎮。湖南道州人周敦頤開創理學,但“鄉邦無傳其學者”,至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碧泉書院,張栻、彪居正、吳翌等人就學其中,史稱“衡岳湖湘之學,皆起于此。”張、彪等人學成之后,傳胡氏之學于岳麓書院,促成了岳麓書院學術文化的輝煌,南宋理學家真德秀指出:“竊惟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學術史家黃宗羲也認為:“湖南一派,當時為最盛。”當時的湖湘大地,是全國讀書人向往的學術圣地,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曾言:士子學人“深以不得卒業于湖湘為恨”。后世湖南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得益于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滋養。碧泉書院歷代皆有修葺,但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遭到拆毀。改革開放,國學復興。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從高校師生到市井百姓,人們對國學充滿了深深的期待。在國學復興的當下,湘潭大學重建碧泉書院,接續千年文脈,為一所建校60年的大學尋求厚重的文化底蘊,這是湘大未來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座”。湘潭大學碧泉書院將會保持原哲學系和歷史系既有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挖掘各個學科的學術潛力,將古老書院與現代大學的學術研究、文化傳承、人才培養以及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尋求新的生長點,開創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局面。 [詳情]
-
湘潭大學法學專業創辦于1982年,是湖南省創辦最早的法學專業。湘潭大學法學院是湖南省師資力量最強、學科門類最全、招生規模最大、教育層次最齊全的法學院。1993年,訴訟法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獲批,實現湖南省法學碩士點“零”的突破。2001年,法學專業被確認為湖南省重點專業。2003年,訴訟法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實現了湖南省法學博士點“零”的突破。2005年,法律史博士學位授權點獲批。訴訟證據法學被教育部確立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湖南省首門,2016年被確立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08年,湘潭大學創辦湖南省首家知識產權學院,與法學院合署辦公。2009年,學院被教育部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法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2013年驗收合格)。2010年,獲批全國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湖南省法學類唯一)。2011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法學一級學科獲批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知識產權學院獲批交叉學科知識產權博士點。入圍全國首批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應用型、復合型)。2013年,湘潭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獲批了湖南省首家也是迄今唯一的法學類2011協同創新中心(法治湖南建設與區域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與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聯合組建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基地。2015年10月,入選中國法學會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研究方陣。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基地”落戶我院。2017年,創建了法學教學改革創新實驗班——卓越班,并于當年實現專業招生。2017年,湘潭大學依托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創辦全國首家信用風險管理學院并獲批全國首個信用風險管理與法律防控專業并于2018年實現專業招生。2017年,知識產權學院榮獲全國知識產權人才工作先進集體。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湘潭大學法學學科評估結果為B+。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0人、兼職實務導師10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6人,副教授19人,講師25人,學緣背景涵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以及日本中央大學、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美國圣托馬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擁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人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國家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培養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在校學生2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余名,碩士研究生6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學院擁有中國-非洲法律理論研究與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級法學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國家普通高校“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國家級專利協同運用試點單位、全國法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等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平臺,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基地、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中國司法反腐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學研究基地、湖南省檢察理論研究基地、湖南省調解理論研究與人才培訓中心、湖南省專利分析與評估中心、湖南省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理論研究基地等省部級科研與人才培養平臺、智庫。另外,學院是湖南省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湖南省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湖南省法學會法治反腐研究會、湖南省法學會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湖南刑事法治研究會會長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院訓為“養浩然正氣,鑄法治精魂”。辦學創業以來,湘潭大學法學院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教育培養卓越法治人才,不斷引領湖湘法學前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努力奮斗。 [詳情]
-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于2007年,是在原人文學院、信息管理系、管理學院相關專業和學科整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院辦學基礎良好,學術積淀深厚,精英人才薈萃。學院成立以來,秉承“博學篤行,盛德日新”的校訓,弘揚學院“公為天下”的精神,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在躋身國內一流公共管理學院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學院目前涵蓋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兩個一級學科。設有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知識資源管理系、信息管理系、電子政務系四個教學單位。擁有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社會管理、城市管理兩個自主增設二級學科博士點,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并有公共管理碩士(MPA)和圖書情報碩士(MLIS)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現有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學、檔案學6個本科專業,其中,行政管理專業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特色專業、湖南省“十三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檔案學專業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圖書館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湖南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公共管理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全國排名第17位,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B等級,學科評估驗收一直為“優秀”等級。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為C+等級。學院從2018年起開設“公共管理類專業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即“公共管理類韶峰實驗班”),旨在培養人文與科學素養兼具、專業與學科知識兼通、領導與執行能力兼備,能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從事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理論與實踐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并提出了“100%”(即考研、考公務員達100%)的辦學目標。學院擁有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創新研究基地、信息資源管理與知識產權研究基地,湖南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南省政府績效評估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科普基地——公共信息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基地等省級研究機構和學科平臺,同時還擁有湘潭大學公共管理研究基地、中印社會治理比較研究中心、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資源管理與數據工程實驗中心、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估中心等多個校級研究機構與學科平臺。學院科研實力雄厚、科研成果豐碩。近五年,新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3項,國家社(自)科基金一般(青年)項目21項,省部級項目50余項,科研經費800余萬元。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中國圖書館學報》《情報學報》和PublicAdministrationandDevelopment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0余篇,其中CSSCI(含SSCI/EI)源刊350余篇,4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等刊物轉載。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著作30余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1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獎2項,省級社科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依托學科人才和智力成果優勢,注重學科資源開放、孵化平臺搭建、體制機制創新,在政府績效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災害應急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行政體制改革等領域積極為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提供決策咨詢,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公務員局、湖南省直等部門提供政策咨詢研究報告30余篇次,獲省部級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8項,逐漸成為立足長株潭和湖南、輻射中部地區、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新型智庫,產生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管理效益。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個智庫入選首批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發布的中國智庫索引(CTTI)。學院師資隊伍實力雄厚、結構合理、高層次人才輩出。有教職工8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講師18人,從海外引進優秀博士2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58人,占教師比例89.7%。另從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聘請兼職教授、客座教授35名,從黨政機關以及圖書館、檔案館等事業單位聘有“雙師型”教師、碩士生導師40余人。學院現有在校學生2135余人,其中本科生1228人,研究生907人(碩士研究生344人,博士研究生29人,MPA學生302人,MLIS學生232人)。當前,學院正處在跨越式內涵發展的新階段,學院上下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扎根偉人故里,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為“把湘潭大學辦得更好更有特色”做出更大貢獻。 [詳情]
-
我校1958年建校時即開設機械專業,1974學校恢復招生時設立化工機械系,為全校僅有的兩個教學機構之一;1985年成立機械工程系;1998年9月成立機械工程學院。學院現設有機電工程、材料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設計4個系;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6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湖南省重點專業,本專業2012年獲國家教育部批準“湘潭大學與西班牙萊昂大學合作舉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也是湘潭大學首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為湖南省特色專業。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機械工程、動力工程、材料工程和工業設計工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機械工程重點學科“十二五”驗收為“優秀”;與兄弟學院共同建設“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國家重點學科。建設有“復雜軌跡加工工藝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焊接機器人與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材料設計及制備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智能制造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焊接自動化裝備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機械智能產品工業設計中心”等科研基地,與湘電集團合作成立了“風電技術研究所”。現代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工程材料為省級精品課程。學院現有教職工118人,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及相當職稱者40名,博士生導師17人。在校研究生414人、本科生2074人。學院師資匯集跨校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各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名;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3名、講座教授1名,湖南省百人計劃1名,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湖南省學科帶頭人2名、青年骨干教師9名,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1人,第三層次人才1人、第一層次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第三層次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1人獲湖南省教學奉獻獎、1人獲湖南省青年教師教學能手;獲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湖南省教育廳高校創新團隊1個。學院擁有實驗用房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用于本科教學的設備3300余臺(套),包括UG軟件、數控車、刨、銑床和從德國進口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以及注塑機、掃描電鏡、焊接機器人集成系統,固定資產約5700萬元。復雜軌跡加工工藝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緊密圍繞國家及湖南省省內需求工程化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了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產品。焊接機器人與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湘潭大學智能制造學科、設備場地和人才資源等優勢,尤其是在智能跟蹤焊接機器人和機器人智能元器件設計與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特色,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跟蹤技術的特種焊接機器人和焊接成形技術及結構優化等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智能跟蹤焊接機器人、機器人智能元器件、焊接電弧增材制造與表面改性技術、焊接成形技術及結構優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為滿足機械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學院與湖南本地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擴充實踐教學資源。學院與江麓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時代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和湖南智谷焊接技術培訓有限公司、湖南嘉寶家居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建設了6個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機械卓越,創新永恒”。學院本著“強化學術團隊精神,促進教學科研良性互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幾年來,全院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6項、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3項、國家火炬計劃環境建設項目等21項,省部級項目128項,市廳級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共計300余項;縱向科研經費達7000余萬元,橫向科研經費達4000余萬元;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50余項,成果鑒定、轉讓及應用2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0余篇、EI收錄100余篇。學院積極開展產學研交流,與加拿大Teckcominco公司、寶鋼、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株洲冶煉廠、江麓機電集團等國內外大中型企業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學院工業設計團隊承擔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艙外服工業設計”項目,成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三步空間站建設的重要內容,該項目得到中國航天員中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高效率的全自動蓮子去芯機和開邊機,成功應用于湖南宏興隆湘蓮食品有限公司等湘蓮企業,對提升湘蓮加工質量、促進我省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和湘蓮產業的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還在央視十套《我愛發明》節目播出。與湖南奧飛智能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研發,智能醫療護理產品被CCTV-10《科技之光》專題報道。學院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思想,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突出工程教育,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校友中有4位長江學者、2名獲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等。近年來,共培養博士研究生10余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70余名,有7篇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4篇獲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獲湖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和湖南省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獎共6篇,獲專利授權300余項,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各項獎勵55項等。學生英語過級率、考研率連創新高。學生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我院學生以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敬業精神、扎實的工作作風受到了社會的好評和青睞,學生一次就業率每年均保持在98%以上,位居學校前列 [詳情]
-
湘潭大學商學院前身為1975年成立的政治系。1981年經濟學教研室從政治系分離成立經濟系。19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經濟系中分出部分專門從事消費經濟研究的老師,成立消費經濟研究所。1993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經濟系與消費經濟研究所合并,成立國際經貿管理學院。2001年,國際經貿管理學院改名為商學院。2017年,原旅游管理學院整體并入商學院。學院于1977年開始招收經濟學專業全日制本科生,1978年開始招收經濟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11年招收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2012年招收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后。學院歷任系主任與院長為尹世杰教授、戴述雨教授、朱蔚文教授、趙文緒教授、劉長庚教授、楚爾鳴教授。學院現有理論經濟學和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和統計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統計學五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另有教育經濟與管理、文化旅游碩士學位點;有工商管理(MBA)、會計(MPAcc)、金融(MF)、旅游管理(MTA)專業碩士授予權;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審計學、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十二個本科專業,其中經濟學、金融學、旅游管理三個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學院現有國家級紅色旅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紅色旅游創新發展研究基地;擁有湘潭大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中心(2005)、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所(2007)、湖南省經濟安全研究基地(2010)、湖南省旅游研究基地(2007)、湘潭大學消費研究院(2012)、湖南省預算與會計理論研究基地(2014)六個省級研究機構,其中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中心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湘潭大學消費經濟研究所(2007)、湘潭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所(2007)、湘潭大學企業管理研究中心(2008)、旅游科學應用研究所(2008)、中國農村發展研究中心(2009)、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2009)、湘潭大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研究所(2013)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2018)等八個校級研究所。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管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湘潭大學)”,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湘潭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省優秀實習基地韶山實習基地等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學院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是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是湘潭大學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團隊是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產業發展與金融風險控制團隊是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金融學課程是湖南省精品課程。學院經濟學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經濟學、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是湖南省重點專業,經濟學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和金融學專業是湖南省特色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173人,專職教師144人,其中在職教授51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06人。研究生導師隊伍中博士生導師39人,碩士生導師124人。師資隊伍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萬人計劃”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寶鋼教育獎2人,湖南省“121”工程第一層次人選3人,二、三層次人選8人,湖南省“百人工程”學者6人,湖南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湖南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14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計劃2人,湖南省首批智庫青年拔尖人才1人。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60人,全日制學術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專業碩士550余人,本科生4300余人。商學院廣大學生刻苦努力,奮發向上、誠實做人,有三個本科班獲得“全國優良學風班”榮譽稱號。培養了以“英雄導游”、“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人大代表”、“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文花枝、“全國首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十六屆團中央候補委員、“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楊懷保為代表的大批優秀人才。二十多年來,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研究生3100多人,本科畢業生20000多人,各類成教生5000多人,他們已成為祖國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領導、骨干、專家和學者。學院現擁有價值5000多萬元的現代化教學、辦公大樓;有價值1000多萬元的實驗室、語音室;有藏書30萬余冊、中外刊物910余種的資料室和閱覽室。近五年來,承擔國家社科和國家自科基金3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重大3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26項,到帳課題經費近2000萬元;獲得省部級獎勵9項;出版教材、專著近70部,在《ScientificReports》、《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BusinessEthics》、《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金融研究》等刊物發表高級別論文850余篇(其中CSSCI收錄500余篇、SSCI收錄25篇)。學院特別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主持、參與省內外100余項項目的策劃、規劃與咨詢工作 [詳情]
-
湘潭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前身是流變力學研究所和建筑工程系。1974年湘大復校之初就組建了力學教研室,1984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流變力學研究所,1994年組建建筑工程系,2004年1月,流變力學研究所和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學院現任院長龍志林教授,黨委書記陳幸華。學院設流變力學研究所、工程力學系、建筑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系、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測繪工程系和實驗中心,現有教職工93人,其中專任教師73人、實驗師5人(高級實驗師3人)以及行政管理與輔導員15人(校聘3人)。77%的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27人,講師25人。學院目前形成了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為學術帶頭人,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師(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4人)、省級學科帶頭人(2人)及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7人)為中堅力量的科研教學團隊(2019年獲批由院士牽頭的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人才類)-湖湘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創新團隊)。流變力學首創于我校,流變力學研究所是國內最早的流變學專門研究機構,首任所長、著名流變學家袁龍蔚教授,是中國流變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倡導缺陷體流變學的研究,1997年成功組織召開了IUTAMSymposiumonRheologyofBodieswithDefects,在國際國內產生廣泛影響。2004年學院作為主席單位組織召開了4thPacificRimConferenceonRheology。2018年學院承辦了第六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和第十四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并協辦了第十五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2019年學院協辦了第十六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學院擁有力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能培養土木水利專業碩士,設有工程力學(2019年,該專業獲批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土木工程(2019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同意受理湘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評估認證申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測繪工程4個本科專業,具備從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其中,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1982年成為首批湖南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也是“十五”和“十一五”湖南省重點學科;力學為“十二五”湖南省重點學科和“十三五”湖南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近1600人。至今,學院培養的研究生獲1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4篇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10篇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本科生、研究生在全國大學生力學競賽、結構模型競賽和全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獎學金大賽中屢獲佳績,學生考研率與就業率一直居學校前列。學院有良好的教學科研平臺,建設有巖土力學與工程安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工程結構動力學與可靠性分析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基礎力學與建筑工程湖南省基礎課示范實驗室、力學與工程湖南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有基礎力學與建筑工程實驗室、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室、建筑結構實驗室、道路與橋梁工程基礎實驗室、房屋結構專業教學實驗室、測繪工程實驗室6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有土木工程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工程力學湖南省特色專業。學院近5年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50多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50余篇,申請和授權國家專利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0多部,研究成果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詳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91视频网
|
警花av一区二区三区
|
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一区在线
|
精品日韩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手机av在线不卡
|
日韩人成|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黄网
|
国产91在线视频
|
国产专区视频
|
日韩在线黄
|
久久免费毛片视频
|
成人免费a视频
|
91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色又色
|
日韩国产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欧洲在线视频
|
夜夜草导航
|
精品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天天爱综合
|
免费亚洲网站
|
中文字幕免费一区
|
亚洲免费网站
|
二区不卡
|
超碰三级电影
|
91大神福利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最热
|
国产黄色一级电影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大片
|
舐め犯し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
|
www.国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