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15年12月,位于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秉承“立德樹人,以德為先”的育人理念,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具備扎實廣博理論基礎和突出精深專業技能的學術精英和社會棟梁。材料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學院建立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系統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系列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平臺。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其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第一批“雙萬計劃”;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博士后流動站;在科學研究方面,有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低碳化學與過程節能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以及廣州市柔性電子材料與可穿戴設備重點實驗室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學院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目前有教授46名、副教授48名、助理教授及講師3人,其中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973)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及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等7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以及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2人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廣東省創新引進團隊1個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學院在光電納米材料、新能源與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功能聚合物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中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分別在2016年和2021年連續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學科建設的客觀可比性指標逐年穩步攀升,ESI進入全球材料學科領域前1‰位列第76位、USNews世界大學材料科學排名第49位、ARWU國際材料科學排名第50位、QS全球材料科學排名第94位等(2022年3月的統計數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已經與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發達國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富有成效的科研合作以及研究生的聯合培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于2019年4月,致力于發展航天航空遙感、定位與導航、地理信息等先進技術,建設國際一流的測繪與遙感學科,為“天琴計劃”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提供先進的空間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海洋與極地強國建設。學院設置測繪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和空間大地測量等三個專業系,同時設立全球變化、海洋遙感、極地遙感、深空測繪、生態遙感、城市遙感、衛星通信、智能交通和航空航天遙感等九個特色研究所或中心。三個專業系主要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培養和教材編制工作,構建完整的學科課程體系和教師隊伍,服務于人才培養。九個研究所或中心則主要負責研究生培養并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科研任務項目。2019年測繪學院已招收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53人,計劃2020年招收遙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并建設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在高端人才引進方面,中山大學已聘請前國家科學與技術部部長徐冠華院士加盟測繪學院,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聘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程曉教授任院長;此外已引進教授、副教授等近10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成立于2003年。學院以“人文新媒體、融創傳播學”為學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創意教育為中心,以實踐教學為重點”的辦學特色,致力于培養既具有科學及人文素養又具有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學院在注重夯實學科根基的同時,倡導“實訓、實踐、實驗”教學創新,建設了融合采編實驗室、紀實攝影實驗室、大數據傳播實驗室、交互媒體設計中心等實驗室集群,和谷河傳媒、谷河青年空間、公共傳播工作室等實踐平臺,擁有省級實驗示范教學中心,是廣東省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學院設有新聞學系、公共傳播學系和創意媒體設計系,本科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下設新聞學、傳播學學術型碩士專業,和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授予點,以及政治傳播交叉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擁有“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公共傳播研究所和視覺傳播研究中心等校級研究平臺,及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庫研究機構,圍繞媒介融合與當代中國新聞業、政治/視覺/應用傳播等公共傳播、大數據傳播與媒體設計等學科方向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主編出版的《中國新聞業年度觀察報告》、《互聯網與國家治理年度報告》、“人文新媒體”系列叢書具有廣泛影響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00萬
] -
中山大學法學院肇始于1924年孫中山先生手創的國立廣東大學法科學院。其歷史還可追溯至晚清的廣東課吏館,1905年廣東課吏館更名為廣東法政學堂,后又更名為廣東公立法科大學。1926年8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原國立廣東大學法科學院亦改稱國立中山大學法科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時,中山大學法學院被撤銷。1979年7月,經教育部批準,中山大學復辦法律學系。1993年7月,法律學系與政治學系、社會學系以及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一起組建成立中山大學法政學院。2001年9月,中山大學撤銷法政學院,并在原法律學系的基礎上復建中山大學法學院。法學院擁有法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設有10個專業方向)、法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設有10個專業方向)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設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全國首創立法學和港澳基本法研究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教育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部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等。學院以國際法、民商法、法律文化研究為學術龍頭,以港澳法律、地方立法研究、法律實踐及交叉學科教育為特色,以環境法學和立法學為新興發展方向。法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各26人,講師及專任教員3人;有博士生導師14人。學院現有專職科研系列人員6人,其中特聘副研究員5人,助理研究員1人。專任教師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法學院在校生共1734人,其中本科生815人,法學碩士研究生168人,法律碩士研究生289人,博士研究生75人。法學院在人才培養上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寬口徑的培養模式造就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每年有50%以上的學生進入國內外一流高校攻讀更高學位;畢業生主要去向為各級黨政機關、司法機構、大中型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外資企業、高端律師事務所等。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公共衛生學院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衛生學教研室,1976年成立公共衛生系,1986年更名為公共衛生學院。現設有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衛生毒理學系、營養學系、婦幼衛生學系、流行病學系、醫學統計學系、衛生管理學系、衛生檢驗與檢疫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學院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心懷民眾健康、高素質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的領軍人才”為已任,服務健康中國戰略,預防疾病,守護人類健康。人才培養秉承醫科“三基、三嚴、三早”的優良辦學傳統,堅持“教學一體、以教帶學、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突出“強臨床、厚基礎、重實踐、寬人文”的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批判吸收、創新思維、實踐應用”的能力,加強學生科研能力及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經過40多年幾代人辛勤耕耘和共同努力,公共衛生學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學育人為主體、科學研究為先導、服務社會為己任”的治院理念,擁有一支以優秀中青年教師為骨干,年齡結構合理、高素質、充滿活力的學術團隊,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成為國內一流的公共衛生學院。目前學院全體在校學生約1120名。其中,每年招收本科預防醫學專業學生100名。研究生每年招生160名左右,招生專業包括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衛生毒理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與婦幼保健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公共衛生碩士(MPH,包括在職和全日制)等。學院現有省、市、區級教學科研基地34個和研究生培養基地5個,滿足了學生現場教學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近年來,學院拓展了國際化辦學模式,與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本科生交流項目與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機構包括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衛生檢測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藥品監督局、職業病防治院、婦幼保健院、臨床醫院、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等等。近年來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率都在95%以上,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衛生事業管理、醫院管理等機構的中堅力量。公共衛生學院目前擁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是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攀峰重點學科;“衛生毒理學”是國家二級學科重點學科;“預防醫學”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和廣東省名牌專業;“醫學統計學”是國家精品課程,擁有國家教學名師。學院目前擁有廣東省營養膳食與健康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十二五”醫學重點實驗室-衛生信息學實驗室、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衛生毒理學重點實驗室、廣州市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立了廣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6個研究中心和基地:廣東省預防醫學研究所、流動人口衛生政策研究中心、全球健康研究所、兒童孤獨癥康復教育研究基地、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科技平臺、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華南基地、OneHealth研究中心、心理衛生與行為醫學研究中心。與廣東省醫療衛生相關單位共同建立了教學科研基地,其中與中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成立了“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山研究院”,為人群隊列研究、慢病防治、衛生政策、疾病預防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實踐教學提供了重要支撐。本學院借助良好的科研平臺,通過多年的發展和資源整合,已形成了6個優勢學科發展方向,包括:“營養膳食與健康及慢病預防”、“環境和職業暴露與人群健康效應”、“社會心理行為因素與身心健康”、“重大傳染病防控與應急預警”、“衛生統計與數據科學”和“全球衛生學與衛生政策研究”。各個方向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承擔國家和省市資助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能力不斷提高,獲得多項科技進步獎。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國家和廣東省的公共衛生建設和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學院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公共衛生教育與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在公共衛生各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多層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于1985年,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門從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機構。自成立以來,依托中山大學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學術底蘊,并得到香港何氏教育基金會、霍英東基金會、培華教育基金會等海內外基金的大力支持,現已成為一所國內頂尖、國際知名的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科2017年進入“雙一流”教育部推薦名單,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獲得排名并列第一(A+),在軟科2017/2018“中國最好學科排行”中排名前1%,成為廣東省唯一進入1%的學科,在2019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第一。2018年我院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9年我院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在國際方面,我院在2017年獲得了EQUIS滿額五年認證,2018年獲得美國AACSB商學院滿額五年認證。《經濟學人》的國際排行榜中我院管理學碩士位列全球第28名,MBA連續三年進入百強,2019年排名升至全球第68,還有兩位校友當選《福布斯》亞太地區30位30歲以下知名社會人士。與此同時,我院的科研成果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科學研究成果的質量與數量雙雙顯著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及經費數額都在全國高校管理學部排名第一,高水平論著持續增長,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我院擁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其中工商管理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及廣東省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為廣東省重點學科;現有工商管理(包括旅游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創業與企業國際化五個方向模塊)和會計學(包括會計和財務管理兩個方向模塊)兩大專業。擁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本科專業和27個省級、校級和院級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突出,成為了國內最為活躍的管理學前沿重鎮之一。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3.80萬
] -
中山大學1924年由孫中山先生創建,歷經90余載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的學風和校風,具備了人文社科和理醫工多學科的堅實基礎,學科影響力突出,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中山大學具有人文社科和理醫工多學科厚實基礎,不斷追求學術創新,以國際視野開放辦學,現已形成了“綜合性、創新性、開放性”的特色。學校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以“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指導思想;樹立了建設“大團隊、大項目、大平臺”的基本思路。“十三五”期間,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將投資70多億元,建設包括教學科研樓、人才公寓、食堂等20多個項目,合計總建筑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相當于新建三個珠海校區。校區新中軸線將延伸至海邊,屆時校區內將擁有沙灘,師生可享受到國內高校少見的沙灘海水美麗風光。珠海校區現有15個整建制學院,助力中山大學實現“雙一流”戰略目標,打造世界一流的濱海校區。中山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國際商學院)自2006年建院,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學院的根本任務,實施“強院育人”戰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黨建育人”為引領,以“教書育人”為基礎,以“科研育人”為關鍵,以“實踐育人”為拓展,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國之棟梁,商之精英”。學院遵循國際化辦學理念,以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為學科基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高素質經管人才。學院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齊備,設有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三個本科專業,擁有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金融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設立應用經濟學一級博士點。學院成立近13年,現有教職工(含教學和科研人員)51人,教學和科研人員平均年齡35歲。學院抓住中山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全面提升珠海校區辦學水平的戰略機遇,以“三個面向”為突破口,積極推進三大建設,圍繞“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重點發展“現代金融體系”、“國際經濟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與區域經濟研究”和“企業國際化創新管理”等研究方向,成功舉辦了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來訪、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國際金融論壇和第一屆“國際經濟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沿”等高水平會議。我院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從國內外知名高校引進高水平的師資,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支學術精湛、師德高尚的教師團隊,多位教師獲評南粵優秀教師及獲聘青年珠江學者,全國政協委員1名。我院專業教師和科研人員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副高以上職稱人員約占80%以上。學院鼓勵年輕教師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并取得標志性成果,近五年來在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一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7篇,23篇論文收錄于SCI、SSCI,編寫23部專著。在科研項目方面,我院目前已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7項。2016年學院科研經費增長排名居全校文科第一,獲評“中山大學2016年度科研先進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2017年以來學院舉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養的科研育人workshop900余次、本科生暑期學校和本科論文大賽。2018屆134名畢業生選擇升學深造,進入QS前100高校有82人。2019屆本科畢業生攻讀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研究生11人,直博生6名,創學院歷史最好記錄。2018年我院學子獲得全校辯論賽總冠軍、校運動會團隊總分第一、校康樂杯女子排球賽四校區總冠軍、中山大學先進團委和中山大學十佳學生會等多項榮譽。自2006年創辦以來,學院已培養了3150多名本科生和350多名碩士研究生。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在國內外名校升學深造的占50%左右,金融機構工作的畢業生占30%左右,在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知名企業等工作的約占10%,另有10%左右的畢業生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就職。我院培養的校友已成長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涌現出一批先進代表:如扎根基層、連續三年奮斗在扶貧一線的2011屆校友孔胤先;自主創業、榮登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的2012屆校友鄧耀桓;學術新星、已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的2013屆校友李騰。我院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均居于全校前列,多個專業就業率達100%。眾多畢業生在寶潔、瑪氏、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各大銀行、各大基金證券公司、中國移動、中國石油,中海油、中國南方航空、騰訊、華為、地方稅務局、廣州海關等國內外知名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就職。我院本科畢業生在世界知名大學升學深造的比例較高。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著名商學院,以及國內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知名高校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13.50萬
] -
一、歷史沿革中山大學護理學院于1998年5月8日成立,是在原中山醫科大學護理系和中山醫科大學附設衛生學校的基礎上組建的。中山醫科大學護理系始建于1985年,是國內第一批、華南地區最早開展高等護理教育的學校。中山醫科大學附設衛生學校于1953年成立,其前身是始創于1913年的廣州博濟醫院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和始創于1925年的中山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現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助產學校。中山大學護理教育歷經近百年的辦學歷程,培養了大批優秀護理專業人才。二、學院概況學院現有專職教師20人,其中高級職稱者13人,中級職稱者5人;5人獲博士學位,11人獲碩士學位。專任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此外,有兼職碩士生導師2人,還聘請了5位來自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的知名護理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學院設有護理學基礎教研室、內科護理學教研室、外科護理學教研室、婦產科護理學教研室、兒科護理學教研室。學院擁有先進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設備。有計算機室和語言實驗室各一間;護理技能教學中心一個,配備了國內外先進的護理教學模型,已建設成為具有整體化、多功能、開放式以及先進性、網絡化、數字化特點的現代化實驗室,為專業技能教學提供了優良的條件。中山大學8家附屬醫院以及其他醫療機構,成為我院大規模的臨床教學基地,保證了臨床教學的質量。在公共課、基礎課教學方面,學院依托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等學院的雄厚師資力量進行教學,共享大學的教學資源。三、學科特色我院一貫重視學科建設,自護理學院成立以來,護理學專業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經過多年的探索和銳意改革,已建立護理學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3個層次,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兩種類型構成的多層次綜合性護理教育體系。2000年我院開始招收護理學碩士研究生;2004年開始招收護理學博士研究生。根據護理教育的實際需要并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從1999年級起,我院將護理學專業本科的學制由五年制縮短為四年制,并按照“加強人文,突出護理,重視社區,注重整體”的原則優化課程設置,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從2003年級起,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學制由三年制縮短為兩年制。2005年,我院護理學專業被批準為廣東省高等學校名牌專業;2010年,被教育部批準為第六批高等學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我院不但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我院護理教育質量處于國內先進行列。開辦高等護理教育20多年來,學院已培養本科和專科畢業生萬余人,博士研究生6人,碩士研究生123人(含同等學力獲得碩士學位16人)。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77人,在校碩士研究生59人、博士研究生14人,在校夜大本、專科生1239人,在讀遠程教育學生2894人。我院畢業生就業率位居本校各專業畢業生前茅,大部分畢業生活躍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學校,從事臨床護理、教學、管理工作,絕大多數已成為用人單位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擔任醫院、護理學院院領導、護理部主任、護士長;有的畢業生在國外深造及就業。畢業生以優秀的業績為母校贏得了社會美譽。護理學院成立以來,教師共承擔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教研和科研項目5項,國家衛生部、教育部、省廳級科研項目30多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60多項,共獲得研究經費2000多萬元。獲得全國衛生職業教育研究發展基金課題成果一等獎1項、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護理學會第二屆科技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教職工先后在國內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主編和參加編寫了國家級規劃教材15種,其中《內科護理學》本科第四版入選教育部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我院先后與美國、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護理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OregonHealth&ScienceUniversity)、香港大學和澳大利亞巴臘德大學(UniversityofBallarat)等8所大學簽訂了正式合作與交流協議。學院每年選派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香港大學和香港瑪麗醫院參觀學習1-3周,選派博士生赴美國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訪問學習半年。在長期和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我院逐步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我院為滿足在職護士提高學歷層次的需求,穩步發展成人教育,已開辦了夜大學、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的學歷教育,包括大專和專升本兩個層次;還開辦了研究生課程班(包括ICU、腫瘤專科護理研究生課程班)、造口治療師學校以及國家級、省級、專項備案等各級各類繼續教育項目班。其中,中山大學造口治療師學校成立于2001年,由中山大學護理學院、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聯合辦學,是我國第一所規范化培養專科護士——造口治療師的學校,結業證書獲得世界造口治療師協會認可,已為全國各級醫院培養造口治療師141名。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護理學專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我院將努力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學術及管理隊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努力把我院建設成為居國內本專業前列、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護理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2年10月,其前身是創建于1929年的中山大學地理學系。此后,1974年開始招收環境保護方向的大學生,1979年環境科學研究所成立,1993年環境科學系成立。2002年10月,中山大學整合原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中的環境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和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學科機構,成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同年12月環境工程系成立。2005年12月,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準立項,并于2008年12月順利通過驗收。2009年學院組建新的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實驗中心,同年9月學院主體進駐大學城中山大學東校區。2015年,環境大樓在東校區新建落成。目前學院下設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研究所、實驗中心、環境工程研究中心等5個教學與研究機構,同時擁有廣東省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清潔生產技術中心、廣東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廣東省室內空氣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廢棄物3r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粵港空氣污染控制研究中心等7個省級科研平臺。學院在相關領域學科門類齊全,建立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本科教育方面,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2個本科專業;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擁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工程碩士(環境工程)3個碩士點和環境科學、環境工程2個博士點。其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級工程師1名、講師5名、工程師6名。承擔了大量包括國家“863”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科研計劃項目。具有甲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和環境工程設計資質證書。學院堅持厚基礎、促融合、重應用的人才培養理念,注重培養專業基礎扎實、視野寬廣、創新能力強的人才。截止2019年12月,學院現有全日制在讀學生為825人,其中本科生429人,研究生396人。學院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位于廣州校區東校園,前身計算機科學系始建于1979年。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三個一級學科和計算數學二級學科,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博士后流動站,與擁有世界領先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和高性能計算科學交叉研究中心一體化建設。學院以“四個面向”為指導思想,以筑牢學科基礎、聚焦戰略前沿、推進產學研用作為辦院方針,踐行“理工結合、學科交叉”,重點發展高性能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云邊協同計算、量子計算與新型計算、信息安全等研究方向,聚焦“卡脖子”問題和關鍵領域,努力提升學院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能力,為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十三五”期間,中山大學計算機學科排名穩步上升,ARWU排行榜上進入國際前100,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34‰,2019年、2020年QS計算機學科排行榜進入國內8-12。人工智能方向應用最廣泛的計算機視覺領域(CV領域)在ComputerScienceRankings排名世界前10;在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術刊物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上學院師生共發表40余篇;區塊鏈研究論文中有2篇論文入選全球被引用最多的Top10排行榜。學院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包括國家級創新團隊、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專家、教育部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等項目獲得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各類省部級優秀人才、以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二等獎及省部級獎勵的研究隊伍。學院建有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超算工程軟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機器智能與先進計算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等一批一流科研平臺;近五年學院獲批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及課題近20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過百項、省級重大科技與重點研發、及國家創新團隊1項、省創新團隊多項,年度科研經費過億元,以第一單位發表中國計算機學會CCFA類和中科院一區期刊會議論文300多篇。學院一流的科研平臺、充足的項目經費將為青年學者提供充分的實驗條件和協同創新的科研環境。學院具有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堅持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針對國家急需的“卡脖子”關鍵技術人才培養,學院從2020級開始在計算機類本科專業中設立“馮.諾依曼”實驗班。該實驗班的設立是學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力度,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一次計算機專業教育的“轉型升級”。我院學子在ASC20-21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中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并獲得最高計算性能獎和一等獎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已經與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眾多著名學府、學術機構和學者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關系,積極推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穩步前進。展望“十四五”,計算機學院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突破,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時代責任感,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計算機人才而努力奮斗,為學校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貢獻力量!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共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隸屬于中山大學,秉承孫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以行動實踐“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嶺南傳統,致力于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學院共有經濟學、金融學、國際商務、管理科學4個本科專業,以及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碩士、金融學專業碩士、國際商務專業碩士、保險碩士,博士,MBA、EMBA、中美EMBA等項目。學院獲得AMBA、EQUIS和AACSB三大國際認證,成為全球同時獲得三大認證的為數不多的商學院之一,躋身全球優秀商學院行列。[學院歷史]學院與成立于130多年前的嶺南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888年,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了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1926年,校名改為私立嶺南大學。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中國人自辦,鐘榮光博士為首任華人校長。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嶺南大學有關科系分別并入中山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1988年,值嶺南大學百年盛典之際,國家教委宣布批準成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學院成立之初,由嶺南校友、原廣東省副省長王屏山先生任首任院長,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鄒至莊教授任名譽院長,現任名譽院長由中國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教授擔任,現任院長由陸軍教授擔任,學院其他領導包括:黨委書記陳險峰、副院長張斌、副院長才國偉、黨委副書記黃濤、院長助理陳剛、院長助理劉彥初、院長助理鄔金濤。[學術研究]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在教學、科研和經濟管理學科建設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學術聲譽和社會影響不斷提高。中山大學經濟學科QS排名在中國大陸高校名列第9。中山大學的工商管理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2000-2018年我院在UTDALLAS全球頂級管理學期刊發表論文19篇,在中國大陸經濟管理學院中名列前茅。2018年學院在國際、國內頂尖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取得豐碩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中文一A類論文獲得突破式增長,刷新嶺南學院歷史新高;國際高水平論文發表態勢呈穩健增長。學院共登記論文212篇:中文一A類23篇、中文一B類22篇、中文2類24篇;英文A+類4篇,英文A類2篇、英文B+類20篇,B類5篇。另有online和接收的英文論文12篇,其中A+類3篇、A類2篇、B+類5篇。根據統計,嶺南學院的高質量論文發表數量與人均發表數量均位列全國經濟管理學院前列。繼2017年學院獲得2項國家社科重大項后,今年學院在重大重點項目的立項上又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徐現祥教授獲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專項資助、曾燕教授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楊子暉教授獲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師資力量]學院借鑒國內外著名經濟管理學院的辦學經驗,全球招聘,廣納人才,吸引優秀的專家學者到我院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學院現有專職教師95人。其中,“教育部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2人,“珠江學者”2人,“青年珠江”2人,“國家杰青”獲得者1人,“國家優青”獲得者1人,“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獲支持6人。近年來,學院不懈地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育相結合的方式完善師資隊伍結構,促進科研團隊建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2018年人才類項目成績喜人,楊子暉教授入選長江學者青年教授、曾燕教授入選珠江學者青年項目。學院聘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系洪瀚教授為學院學術發展委員會聯席主席,十分重視師資的培養,資助教師赴國外訪問學習,參加學術活動。目前,已有近50名本院教師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后歸國執教。此外,還有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明尼蘇達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等國際頂尖學校的教授、外國政要、國內著名經濟學人、商界領袖來院授課講學。其中有6位諾貝爾得主來我院演講,他們包括勞倫斯·克萊因(LawrenceKlein)、羅伯特·默頓(RobertC.Merton)、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A.Pissarides)、羅伯特·希勒(RobertJ.Shiller)、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保羅·克魯格曼(PaulR.Krugman)。[教學資源]學院具有優良的教學和科研條件。自1988年成立至今,在學院董事會的帶動下,嶺南校友和各界人士為學校、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捐資超過兩億五千萬港元,捐建了林護堂、黃銘衍堂教學樓,黃傳經堂講學廳、嶺南堂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伍舜德圖書館、葉葆定堂嶺南MBA教學樓、伍沾德堂嶺南行政中心、嶺南教授住宅大樓、榮光堂貴賓樓、嶺南MBA中心大樓等,對改善教學、科研、服務和生活條件,促進學科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伍舜德圖書館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圖書館,使用面積達5000平方米,目前藏書9萬余冊,其中包括各類專業工具書、英文原版、紙本專業期刊、電子期刊等,是我國華南地區經濟管理類刊物收藏最完整、專業數據庫購置相對全面的小型經濟與管理專業圖書館之一。[人才培養]憑借雄厚的師資力量、優良的教學條件、厚重的歷史積淀,學院的各類學位項目已成為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熱門項目,每年吸引大批優秀考生報考。從2003年開始連續十幾年,學院本科專業的平均錄取分數線一直位居華南地區前列,吸引了華南乃至全國最優秀的考生,本科錄取分數線位列中大首位。學院注重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本科各專業一二年級統一培養,實現寬口徑、厚基礎,三年級同學可根據個人的特長、興趣、志向和社會需求,在本院內重新選擇專業和方向,學習專業課程,部分課程實行全英文教學。目前,本科畢業生深造比例為50.15%,2017年出國(境)深造108位同學中,93.5%進入全球排名前100大學,包括MIT、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世界著名學府。此外,學院大力開拓對外交流的途徑,提供開放式的教育環境,本科、普通研究生和MBA學生均可報名參加學院開展的赴北美、歐洲、澳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逾40所高校的海外交換項目,參加國際國內的各種競賽和交流活動,本科學生還可選擇海外學習項目。2017學年已派出102名學生參加交換項目和海外學習項目,赴北美、歐洲和澳洲等地的院校進行學習和交流。2012年,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國際委員會成立。近20位委員來自世界知名跨國企業領袖和著名商學院院長,包括蘇黎世保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約瑟夫·阿克曼(JosefACKERMANN)、畢馬威國際主席安茂德(MichaelANDREW)、波音金融公司總裁邁克爾·凱夫(MichaelJ.CAVE)、匯豐集團董事會主席杜嘉祺(MarkEdwardTucker)、弗吉尼亞大學麥金泰爾商學院院長卡爾·澤絲曼爾(CarlP.ZEITHAML)等,他們每年來院舉行一次會議,就學院的戰略發展、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品牌建設等提供意見,幫助學院與國際著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促進學院與國際頂尖商學院的合作。嶺南學院已經培養了3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學院金融碩士項目在《金融時報》全球排名中位列第56位。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于1998年合作開辦國際MBA課程,該項目于全國第二批MBA項目評估中名列第一,學院MBA項目是中國最具有影響力、最有價值和最受雇主歡迎的MBA項目之一。學院EMBA教育項目致力于培養具有先進管理理念、前沿商業知識、寬廣全球視野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現代管理領袖,自2003年開辦至今,培養學員超過1600人。學院與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合作的中美EMBA項目曾六次蟬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外合作EMBA”第一名。學院的EDP教育項目即高層管理者培訓與發展項目,自1999年開辦以來,已為廣東乃至全國各地政府、企事業單位開設各類培訓班數百期,培訓的學員超過5萬名,匯聚了政、商界的精英人脈資源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7.60萬
] -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坐落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依山傍海,環境優美,是國內外知名的旅游教育與科研機構。在整合中山大學旅游教育和研究有關力量的基礎上,旅游學院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旅游學院是全國首批旅游管理博士學位、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學位授予權單位、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教育質量(UNWTOTedQual)認證機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研究院“旅游影響研究基地”、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依托機構、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會長單位。目前,學院已經具有了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內的完整辦學層次,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旅游學院人才培養具有跨學科培養、國際化辦學、研究型教學三大特色。學院下設旅游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兩個本科專業(含酒店管理方向);招收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以及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招收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與國際名校合作開展2+2、3+1本科生國際聯合培養項目以及3+2、4+1、3+1+1本碩銜接項目;開設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整建制留學生班。作為旅游學院的研究機構,中山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已承擔和完成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420余篇;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還堅持為社會提供優質咨詢服務的傳統,作為全國首批9家旅游規劃甲級資質單位之一,已成功完成了湖北省、湖南省、張家界、桂林市、黃山市、蘇州市、贛州市、大香格里拉旅游區、喀納斯湖景區、國家西部旅游投資規劃等重要區域的旅游規劃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旅游規劃理論研究與發展,開創了中國旅游規劃新思路和新模式。此外,旅游學院還是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伊利諾伊大學-中山大學國家公園(張家界)國際聯合實驗室、珠海旅游研究院等科研平臺的依托機構。旅游學院國際化程度高,國際交流廣泛深入且多元。目前學院與境外48所學校在人才培養和教師交流等方面合作開展國際項目,涵蓋澳大利亞、法國、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奧地利、日本、香港、臺灣等23個國家和地區。合作院校包括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法國昂熱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美國天普大學、英國薩里大學、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日本立教大學、西班牙赫羅納大學等境內外知名高校。旅游學院的教職員工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三個發展目標:“第一是打造學術高地,將旅游學院建設成為世界前十的旅游研究機構;第二是打造人才搖籃,將旅游學院建設成為面向亞太地區的人才培養重地;第三是打造國家智庫,將旅游學院建設成為旅游與休閑業的國家智庫,旅游與休閑領域服務于亞太地區的國際知名學術咨詢機構”,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化的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研究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00萬
] -
中山大學的社會學、人類學有著悠久的學科歷史及深厚的學術底蘊。社會學的學術傳統可追溯到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創辦之初就開設了社會學課程,1931年在文學院建社會學系,招收本科生,授文學學士學位,后又設社會學所,先后有周谷城、何思敬、傅尚霖、胡體乾、許地山、鄧初民、蕭雋英等學者在此任教。1939年,社會學系劃歸法學院。期間,社會學系師生開展了“石牌郊區生活調查”、“廣東工商業調查”、“廣東勞動調查”、“海南黎族調查”及“臺灣社會調查”等,還編輯出版了關于勞工、統計、人口等方面的著作。私立嶺南大學的社會學最初與歷史學、政治學同屬歷史政治系,亦稱社會科學系。20世紀30年代,嶺南大學社會學日漸成熟,1932年設社會研究所,1937年更名為西南社會調查所,1948年又更名為西南社會經濟研究所。該研究所集中嶺南大學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學方面的著名學者和專門人才,對西南社會和經濟進行深入研究,產生了許多極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如沙南蛋民研究、新鳳凰村調查、三水河口蛋民調查、海南黎苗調查、廣州人力車夫調查、廣州回族社區調查、江村調查等。其中由楊慶堃先生主持的廣州近郊鷺江村的實證調查與研究,意義深遠,其著作《中國社會:家庭和鄉村》已譯成日、意、英、法等國文字,在國際社會學界享有極大聲譽。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在這次調整中被取消,中山大學遷移至原嶺南大學舊址。全國高校20個社會學系只剩下中山大學和云南大學的社會學系,中大社會學系由廣東高校社會學系合并而成。一年后,中山大學社會學亦停止招生。人類學的學術傳統可以追溯到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該所1927年8月籌辦(傅斯年任籌備主任),1931年改名文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傅斯年、顧頡剛、崔載陽、容肇祖、楊成志、羅香林、鐘敬文、商承祚等人均在此耕耘著述。當時,語史所下設人類學研究組,由俄國學者史祿國負責。該所倡導“實地收羅材料,到古文化的遺址去發掘,到各種的人間社會去采風俗”的田野調查實踐,主張利用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天文學等作為研討學問的工具,并開啟了西南民族調查之先聲,調查結果以《西南民族研究專號》、《猺山調查專號》、《廣東民族概論專號》、《蛋戶專號》、《云南民族調查報告》等五種專號出版。此后,該所利用地域優勢,多次對南方少數民族做實地調查和研究工作,產生了一批標志性研究成果,如廣西瑤人調查(1928年,辛樹幟、黃季莊等)、云南羅羅調查(1928年,楊成志)、廣東北江瑤人調查(1936年,楊成志、江應樑、王興瑞等)、海南島黎民調查(1937年,王興瑞、江應樑、楊成志等)、云南擺夷調查(1937年,江應樑)等。1938年廣州淪陷,中山大學輾轉于云南和粵北地區,仍堅持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1948年中山大學文學院建人類學系(楊成志任系主任)時,在職教師有楊成志、戴裔煊、岑家梧、梁釗韜、張為綱、顧鐵符等。不久之后人類學系被取消,部分教授到了臺灣、美國,部分教授調到北京、武漢等地參加民族學院的籌建,其余的進入社會學系。1953年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被取消后,人類學系教師在歷史學系繼續開展人類學研究和招收研究生。1981年,中山大學在全國率先復辦人類學系,梁釗韜教授任系主任,并首批復辦社會學系,何肇發教授任系主任;同年,人類學獲博士授予權(國家首批博士點單位),社會學獲碩士授予權;人類學系成為國內人類學唯一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個教育層次的辦學單位。自此,人類學和社會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2000年獲社會學專業博士點;2002年人類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人類學專業通過國家重點學科復評,社會學專業被批準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08年12月,人類學系、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聯合組建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網站公布2012年學科評估高校排名結果顯示,中山大學社會學學科名列第四。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2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7人,高級講師1人,講師5人,教員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52人。此外,還有專職科研系列人員24人,科研博士后21人。師資隊伍學源結構合理,主要來自英國、美國、日本、香港和中國大陸多所著名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占90%。近年來,教師中7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2人入選中央或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首席專家,1人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獲得“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稱號,1人為珠江青年學者,13人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其中省級2人)。學院辦有學術刊物《南方人口》(CSSCI來源期刊),建有人類學博物館,并設有社會工作實驗室、人類學實驗室、考古學實驗室。學院與國外、境外諸多著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由于毗鄰港澳,與香港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聯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英國文學系早在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廣東大學時便已設立。經過8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外國語學院已成為一個以外國語言、文學、文化、翻譯為重點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學院現有英語、法語、德語、日語四個本科專業,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法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五個碩士點,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兩個博士點,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外國語學院教師隊伍國際化,除了配備各專業語種的外籍教員,同時引進國外資深學者加盟教師團隊。近年來,外國語學院強化學科建設,辦學層次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的人才。多年來,外國語學院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發展歷程與現狀】1980年10月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連珍先生始創了中山大學圖書館學大專班,開啟華南地區圖書館學教育之始。同年秋,中國近現代檔案學奠基人之一、著名圖書館學家、目錄學家、歷史地理學家周連寬教授開始招收圖書館學專業目錄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創了本學科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并使中山大學成為我國4個最早開展圖書館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單位之一。歷經圖書館學專修科、圖書館學系、圖書情報學系、信息管理系、資訊管理系、資訊管理學院等時期的發展,如今的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已經成為我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擁有完整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體系、具有博士學位授權、設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的教學單位。本學科是廣東省重點一級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名列并列第四,在軟科發布的2019“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名列第四。學院是iSchools、IFLA、ICA等重要國際學術機構成員,具有較強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專任教員2人),專職科研人員及博士后7人。在校博士研究生56人、碩士研究生293人、本科生536人。【人才培養】學院注重人才培養。三個本科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學、檔案學)和三個碩士專業(情報學、圖書館學、檔案學)均通過CILIP國際認證。圖書館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成為全國首批入選的兩個建設點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重點專業、廣東省特色專業、中山大學品牌專業;檔案學專業入選廣東省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面向國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圖書館學四位一體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獲得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程煥文教授主持的“信息資源共享”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共享課程;潘燕桃教授主持的“信息素養通識教程:數字化生存的必修課”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科學研究】新時期,學院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問題和國家、地方重大戰略需求,努力提升本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學術地位和話語權。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確定國家文化戰略與圖書館發展、文獻文化遺產整理與保護、數字信息資源與智能技術管理及應用、情報研究與科學計量、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管理、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歷史等六個重點發展學科方向,統籌建設資源、搭建科研平臺、擴充科研團隊,提升學院承擔重大項目和完成重大成果的競爭力。截至2019年12月,學院在研國家級科研項目34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項33項。2013年曹樹金教授“基于特定領域的網絡資源和知識組織與導航機制研究”、2016年程煥文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信息資源管理研究”、2017年陳永生教授“近代廣東海關檔案文獻整理和數據庫建設研究”、2019年張靖教授“古籍保護學科建設與理論體系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支持。程煥文教授等獲得教育部第七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陳永生教授、曹樹金教授等獲得廣東省第七屆、第八屆優秀成果一等獎。繼往開來,在新的起點上,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將繼續為實現中山大學建設國內高校第一方陣、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藥學院是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兩校合并后于2002年6月成立的第一個學院。學院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學系為基礎,整合了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以及中山醫學院相關藥學資源,以中山大學的綜合力量為依托組建而成。學院成立后,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狠抓學科建設,積極引進各類人才,加強各種硬件建設,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倡導“嚴謹、求實、活力、創新、凝心、和諧”的學院文化核心理念,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積極性,努力營造學院文化。學院坐落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東校園(廣州大學城)。學院設有藥物化學與藥物分子設計實驗室、藥劑學與制藥工程實驗室、藥物代謝與藥動學實驗室、藥理與毒理學實驗室、生藥學與天然藥化實驗室、微生物與生化制藥實驗室、藥物分析與質量評價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等8個實驗室。學院實行課題負責人制度,成立了陳新滋院士研究團隊等12個PI團隊。學科實力2017年中山大學入選36所A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學校共11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藥學學科名列其中。2017年,中山大學藥學學科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較第三輪學科評估排名顯著提升。2018年3月,ESI“藥理學和毒理學”排名全球132位(前0.5%),國內第8位;2018年1月,QS“藥學與藥理學”(Pharmacy&Pharmacology)排名全球151-200位,國內第7位;2018年1月,USnews“藥理學與毒理學”(Pharmacology&Toxicology)排名全球第57位,國內第6位;2017年6月,ARWU“藥學與制藥科學”(pharmacy&PharmaceuticalSciences)排名全球76-100位,國內第5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藝術學院成立于2018年6月,以藝術學理為中心,立足于學校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跨學科土壤,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藝術學院和學科,打造藝術人才培養、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的重要高地,培養具有深厚學術基礎、開闊跨學科視野、出眾創意能力、引領藝術未來的專門人才。藝術學院置身于學校“文理醫工農藝全面發展”這一獨特的歷史機遇與挑戰中,堅持“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秉承“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理念,以創造力培養為核心,構建藝術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學科體系,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積極推動中國藝術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藝術學院建院之初,重點發展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兩個一級學科,面向全球推進高水平師資引進,重點開展藝術學理研究及音樂表演人才的引育工作,并成立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和合唱團三大平臺助推學院持續發展。現有專任教師14人,副教授3人、講師6人、助教5人。聘請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首席指揮李心草擔任客座教授并出任交響樂團藝術指導。學院按照本、碩、博三個層次建立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現有音樂表演本科專業和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19年起招收藝術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將于2020年起招收啟動音樂表演專業本科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簡稱政務學院)的學科淵源可上溯至1905年的廣東法政學堂。歷經新中國成立后的院系調整,政治學與行政學系于1988年得以復建。2001年9月30日在原來學科基礎上成立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現由著名政治學家、行政學家夏書章教授任名譽院長,譚安奎教授任院長,劉澤煬任黨委書記。百余年法政學科,文脈悠悠;三十載學科重振,生機勃勃。基于“善政天下、良治中國”的立院宗旨,歷經平臺搭建、結構調整,學院形成了以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兩大一級學科合力支撐學院發展的基本格局。其中,行政管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級名牌專業,政治學理論為廣東省重點學科。依托學院成立的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是全國公共管理領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95人,其中專任教師53人(其中在海外獲博士學位學者25人,外籍教授1人),博士后和專職科研人員21人,其中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珠江人才計劃特聘教授3人,珠江人才計劃青年學者1人,寶鋼優秀教師2人,南粵優秀教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山大學公共管理學獲評A類學科;在QS學科領域排行榜中,中山大學“社會政策與行政”進入全球前50名。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在學術研究的專業化、學緣結構的全球化、知識資源的多元化、學術生產的國際化方面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一支充滿活力、跨學科的學術隊伍,正在見證并推動著政治學科的穩步發展與公共管理學科邁向一流學科的堅定步伐。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