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
- 簡稱:中央民大
- 地區: 北京
- 類型:民族類、公辦、雙一流、985
- 學制:2~3年
- 學費:¥3.00~12.00萬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27號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于2002年12月,以原來的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為基礎組建,是一所綜合性管理學院,專業設置橫跨管理學和法學兩大學科門類,學科層次完備,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九個本科專業;擁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關系、民族政治學、行政管理、民族地區公共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企業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十二個碩士學位點,還有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和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授予權;設有民族政治學、民族地區行政管理、工業社會管理三個專業博士學位點。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突出效率、公平兩大目標。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硬件設施,建成一個頗具規模、藏書近5萬冊的資料室,擁有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兩個綜合實驗室,組建了管理學案例研究中心,還建立了12個教學實習基地,可以很好的滿足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需要。截至2014年底,管理學院共有在讀學生1734人,其中本科生995人,學術型碩士生308人,專業學位研究生431人,博士生38人。近年來,學院依托承擔“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項目,堅持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加大管理體制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條件平臺建設和國際交流的力度,承擔了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行政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學院擁有一支勤勉奮發、學養豐厚的優秀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69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家MPA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9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60%的教師有國外留學或對外學術交流的經歷。先后有多名教師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央民族大學本科教學“十佳教師”稱號。目前已經形成了“教學名師——重大攻關項目——優秀教學團隊——國家級特色專業”發展格局,正在向“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基礎建設、重點學科”四位一體共同推進的模式轉化。近三年來,學院累計承擔國家決策咨詢項目、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重大社科基金招標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民委重大項目、北京市的規劃項目以及其他委托項目近百項。出版學術專著100余部,發表論文450余篇,其中被SSCI收錄60余篇,獲得省部級以上20余項重要獎勵,累計提交重要調研報告近百篇,其中關于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的調研報告獲得了國家重要領導人的批示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學院不斷加強和國內外一流大學合作交流的力度,邀請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匈牙利等國的知名教授以及國內重點院校專家學者來我院進行學術講座與交流,為師生提供學術交流的空間平臺。近三年來安排國內重點大學知名學者進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100余場,擴大了師生的學術視野。管理學院認真貫徹學校“質量第一、內涵發展”的辦學方針,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有機結合,本著“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原則,在加強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2006年開始,本科教育按照“工商管理類”、“公共管理類”一級學科打通培養的模式,學生入學后統一學習管理類基礎課程,一年半后按學生興趣和特長分專業培養。 [詳情]
-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以下稱“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與1980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1986年3月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從政治系中分離出來成立經濟系,2000年8月成立經濟學院,包括經濟與管理系和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2004年3月,取消經濟與管理系,成立經濟學院,實行院所(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合一管理體制。學院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培養少數民族經濟專業高級理論與應用人才的教學研究基地,是第一個設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單位,具有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學院具有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有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博士點[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1”“985”“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下設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和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省部級重點學科)、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金融(MF)和國際商務(MIB)兩個專業碩士點;本科層次設有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四個專業。國家民委與中央民族大學共建的“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設在學院。學院還有“中國品牌研究院”“當代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少數民族扶貧研究院”“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中心”等學術研究平臺。學院現任領導: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張麗君,黨委書記張玉剛,副院長張春敏、王潤球,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閆妍,院長助理舒燕飛、吳本健。制度體制學院注重制度建設,努力優化和創新管理制度,制定并修訂了黨政聯席會、教授委員會以及經費管理與使用、人才招聘錄用等一系列制度。通過制度建設,規范程序,推進學院各項工作系統化、規范化。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總體水平。本科培養模式方面實行經濟學大類培養機制,以教學項目和教學團隊為依托推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本科數學教學的基礎性作用,成立本科數學教學團隊,實施分類教學,因材施教,大力提升本科教學水平;本科教育培養方面建立“雙導師制”,發揮思想政治導師與學術導師的雙重引領作用,在學術引導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進學術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師能力提升方面建立“博士后研修組”和“學術工作坊”機制,創建繼續學習機制,發揮團隊學習優勢;通過常態化的“教師讀書會”提升教師總體能力,營造學習型學院的氛圍;建立“科研基金資助”機制鼓勵科研工作,重點突破,創辦“雙周論壇”學術討論以提高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率。學術科研近年來,學院教師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民族研究》《歷史研究》《LandUsePolicy》等核心以上期刊和重要報紙上發表論文200余篇,有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出版著作200余部,其中《中國經濟熱點》系列、《中國經濟學發展報告》系列、《中國民族經濟村莊調查叢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叢書》、《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民族村莊經濟調查》百村系列等具有鮮明特色。近五年獲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近30項;教育部等省部級課題40余項,承擔橫向課題15項,年均經費達300余萬元。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全國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等一批優秀成果獎,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等。有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民委創新團隊,國家民委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打造了“中國經濟學前沿論壇”“長江學者論壇”“首都經濟學家論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發展論壇”等品牌論壇。提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獲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學院整合力量,積極開展大型科研項目,對全國100個民族村莊(56個民族全覆蓋)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對民族地區開展大規模抽樣調查,形成擁有40000多個樣本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數據庫;2007年至今開展了《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項目,目前共完成邊銷茶、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民族藥等10項工程,累計投入800余萬元。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社會服務轉化,如在牧區開展狼毒草治理等工作。師資隊伍經濟學院一直秉承“師道重德能,學術尚謹嚴,事業惟勤奮,才干致精寬”宗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民族學家、民族經濟學的開創者施正一先生生前一直工作于經濟學院,學院現有劉永佶教授、黃泰巖教授等著名民族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家;有專任教師56人,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13人,90%專任教師擁有博士學位,教師大都畢業于國內外一流大學,一半以上教師具有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具有較強的國際化視野;教師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國家民委領軍人才、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等學科帶頭人,有霍英東基金優秀青年教師、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中青年骨干教師。教學科研資源學院以硬件建設為支撐打造實踐教學平臺。建有經濟學與財政學實驗室、金融學與國際貿易實驗室;擁有綜合圖書資料室及各專業共藏有中文圖書4萬余冊,訂閱中外文期刊百余種;建有“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數據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住戶調查數據庫”(與社科院民研所合作);不斷加強教學研究基地建設,積極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模式,目前在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云南、貴州、廣西等民族地區建立近30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人才培養學院以大類培養為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各民族高層次人才5000余人,其中包括2位國家級領導人、10余名省部級領導、50余名教授和100余位企事業領導,廣泛地服務于中國少數民族事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1100人,研究生295人,其中留學生37人。學院大力倡導本科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科研、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學術探索與社會實踐立項并提供學術指導和相應的經費支持。開展“金融文化周”“外貿英語演講”“財政縱橫談”“經濟學基礎知識競賽”等特色活動;由學院和各教研室自主辦刊成立的《探求》、《立言》、《求真》、《金融時代》、《財政縱橫》編輯部等。學院還組織本科生積極參與校內外舉辦的“挑戰杯”“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美國數學建模大賽”等各類課外學術科技競賽與社會實踐活動。近五年,學生申報獲批的各類科研項目超過2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8項,北京市級項目32項目,校級項目100余項,國家大學生創業項目“承錦控股有限公司”正是本科生利用創新實踐項目,結合所學專業內容自主創業的典型案例。本科生就業率平均達到93%,深造率達到48%。已形成了一批學生學術活動品牌,文化建設實現制度化。結合研究生培養模式及教育教學特點,學院特別注重對研究生“研”與“學”能力的培養,主要采取科研主導型培養模式和民族地區定點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已組織學院研究生近400人次到西部民族地區做田野調查,形成并已經出版了由研究生參與編寫的民族經濟村莊調查叢書和《研究生論文集》,研究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能力、服務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民族地區定點培養模式是我院為民族地區培養綜合型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先后為呼倫貝爾市培養了兩屆碩士研究生,為承德市、烏魯木齊市、甘南州、云南省等各培養了一屆碩士研究生。近五年,累計授予碩士學位321名,授予博士學位及博士后出站48名,研究生就業率達到98.5%。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5年來,通過各種渠道選派113名學生赴海外研修交流,其中研究生21人,本科生92人。累計接收留學生62人,主要來自越南、哈薩克斯坦、泰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術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學院比較重視與國內外同類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創建了“大十字型”對外學術交流模式,即以北京經濟學界為橫,發起成立了“首都經濟學家論壇(秘書處設在經濟學院)”;以全國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為縱,發起成立了“全國民族(地區)高校經濟學院系聯席會”。同時,學院通過舉辦“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與民族事務治理國際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增加師生雙向交流等方式,密切與國際上著名學術機構和學者的交流與合作。近五年來學院出訪國外教師17人,對外交流的學校有英國劍橋大學,美國伊薩卡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加拿大貴湖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英國女王大學等。與美國伊薩卡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英國女王大學等學校達成了合作意向。來學院進行講座交流的國外專家約30人次。學院積極抓住中央民族大學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為目標,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著力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面向少數民族地區、面向國家及國際,統籌各方面力量,努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詳情]
-
中央民族大學的新聞學教育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辦的少數民族在職干部新聞研究班,1984年在漢語言文學系正式開辦新聞學本科專業;1989年開始在民族學招收民族報刊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0年獲得新聞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成立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3年開設廣告學專業;2010年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招收首屆傳播學碩士研究生;2014年與藏語研究院合作開設新聞學(藏語實驗班),招生四屆,并于2019年9月開始招收新聞學(民族實驗班)。2014年成為全國第二批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MJC)授予單位,2015年正式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2019年7月9日新聞傳播學院獨立建院。目前,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含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新聞學、廣告學兩個本科專業,以及新聞學(民族實驗班)。師資力量學院師資隊伍年輕實干、富有活力、勇于創新,現有在編教職工28名,其中教學科研崗位專任教師20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0%,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70%。同時,教師團隊中70%以上的教師具有海外訪學經歷,50%以上的教師屬于“雙師型”,具有業界+學界的雙重背景。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人,學術碩士導師8人,專業碩士導師14人,校外兼職學術碩士導師2人,校外兼職專業碩士導師6人。導師隊伍中,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人入選國家民委領軍人才、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人才、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人才等。多位導師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廣告藝術教育突出貢獻人物獎。多位導師擔任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國內重要專業賽事評委、大型活動導演等。學科注重與國內外知名新聞傳播院校以及業界建立交流合作關系,每年開設30余場前沿講座,邀請學界和業界專家開展講座與專業指導。在業界交流方面,新聞傳播學科與首都國家級媒體以及新媒體科技公司聯系緊密,并聘任具有業務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業界導師40人,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協同育人機制。學院在30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求真務實、知行并重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和教師為雙中心,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材、有利于教師提升發展的良好環境。未來學院將守正創新、兼收并蓄、循序漸進,不斷創新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科綜合實力。人才培養歷經35年本科教育和30年研究生教育,已培養新聞傳播類本科畢業生3000多人,碩士研究生近1000人,畢業生覆蓋全國48個少數民族,有些成為本民族第一位新聞學專業大學生或研究生,佼佼者榮獲“范長江新聞獎”“中國新聞獎”。目前在校新聞傳播類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留學生近700人。近10年,教學成果多次獲中央民族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先后獲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教師多人承擔多項北京市、國家民委教學改革項目,多人獲北京市教學基本功大賽二、三等獎。學院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知行并重的人才。學院是北京市民族文化傳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主體院系,下設電子編輯排版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學院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開設暑期訓練營、與多家新媒體平臺合作建設融媒體工作站。學生主辦有院刊《Minder志》。學生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去向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國內院校以及斯坦福、南加大、愛丁堡、威斯敏斯特等知名國外高校。學生生源質量高,就業有保障,本科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100%。近些年,在校生獲得的重要榮譽獎項包括全國優秀學生干部、寶鋼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北京市優秀共青團員、首都“先鋒杯”優秀基層團干部、首都“先鋒杯”優秀團員等;重要的集體獎項包括北京市先進班集體、北京市五四紅旗團支部、首都“先鋒杯”優秀團支部、首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等;獲得的專業獎項包括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策劃類金獎、“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總決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非專業類)特等獎、全國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年度優秀大學生紀實短片一等獎、全國數據新聞大賽二等獎等。辦學特色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立足國家民族院校辦學定位與優勢,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堅持主流和特色相結合。科學研究中,立足國家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需求。新聞學學科著力建設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論研究領域;傳播學著力建設跨民族文化傳播和民族文化認同研究。自設學科“民族影視與非遺數字化傳承”通過多學科交叉已初步形成穩定的學術團隊,取得了較好的學術研究成果。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不斷突破,2015年以來累計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十余項,產出了一批較有質量的科研成果。科學研究多次獲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二、三等獎。學院是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首任會長單位、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是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單位、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單位。學院與北京市民委合作成立有中國民族影視研究中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節目中心合作成立有“民族語言廣播聽評基地”,院級科研平臺還包括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中心等。新聞傳播學科在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才培養中堅持競爭性與互補性的二維方針,既堅持人才培養對標一流高校,培養具有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又強調招生與培養中體現民族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采取差異化辦學,突出辦學特色,通過實驗班培養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人才,與非民族院校形成人才培養互補結構。新聞學(藏語實驗班)的創辦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被譽為“國門工程”、“國家工程”。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人民網、新華網等重要媒體均對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藏語基地班)的創辦給予了專門報道。藏漢雙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探索,也為民族高等院校“民族語+專業教育”發揮了示范與引領作用。2018年,該實驗班建設成果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并被推薦參評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 [詳情]
-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成立于2002年12月,以原來的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為基礎組建,是一所綜合性管理學院,專業設置橫跨管理學和法學兩大學科門類,學科層次完備,設有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九個本科專業;擁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關系、民族政治學、行政管理、民族地區公共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企業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十二個碩士學位點,還有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和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授予權;設有民族政治學、民族地區行政管理、工業社會管理三個專業博士學位點。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突出效率、公平兩大目標。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硬件設施,建成一個頗具規模、藏書近5萬冊的資料室,擁有工商管理與公共管理兩個綜合實驗室,組建了管理學案例研究中心,還建立了12個教學實習基地,可以很好的滿足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需要。截至2014年底,管理學院共有在讀學生1734人,其中本科生995人,學術型碩士生308人,專業學位研究生431人,博士生38人。近年來,學院依托承擔“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項目,堅持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加大管理體制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條件平臺建設和國際交流的力度,承擔了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行政管理”建設項目。管理學院擁有一支勤勉奮發、學養豐厚的優秀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69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家MPA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9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60%的教師有國外留學或對外學術交流的經歷。先后有多名教師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北京市“教學名師”、中央民族大學本科教學“十佳教師”稱號。目前已經形成了“教學名師——重大攻關項目——優秀教學團隊——國家級特色專業”發展格局,正在向“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基礎建設、重點學科”四位一體共同推進的模式轉化。近三年來,學院累計承擔國家決策咨詢項目、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重大社科基金招標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民委重大項目、北京市的規劃項目以及其他委托項目近百項。出版學術專著100余部,發表論文450余篇,其中被SSCI收錄60余篇,獲得省部級以上20余項重要獎勵,累計提交重要調研報告近百篇,其中關于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的調研報告獲得了國家重要領導人的批示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學院不斷加強和國內外一流大學合作交流的力度,邀請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匈牙利等國的知名教授以及國內重點院校專家學者來我院進行學術講座與交流,為師生提供學術交流的空間平臺。近三年來安排國內重點大學知名學者進行高水平的學術講座100余場,擴大了師生的學術視野。管理學院認真貫徹學校“質量第一、內涵發展”的辦學方針,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有機結合,本著“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原則,在加強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2006年開始,本科教育按照“工商管理類”、“公共管理類”一級學科打通培養的模式,學生入學后統一學習管理類基礎課程,一年半后按學生興趣和特長分專業培養。 [詳情]
-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以下稱“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政治經濟學教研室與1980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1986年3月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從政治系中分離出來成立經濟系,2000年8月成立經濟學院,包括經濟與管理系和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2004年3月,取消經濟與管理系,成立經濟學院,實行院所(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合一管理體制。學院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培養少數民族經濟專業高級理論與應用人才的教學研究基地,是第一個設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單位,具有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學院具有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有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博士點[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1”“985”“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下設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和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省部級重點學科)、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有金融(MF)和國際商務(MIB)兩個專業碩士點;本科層次設有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四個專業。國家民委與中央民族大學共建的“中國興邊富民戰略研究院”設在學院。學院還有“中國品牌研究院”“當代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少數民族扶貧研究院”“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中心”等學術研究平臺。學院現任領導:院長兼黨委副書記張麗君,黨委書記張玉剛,副院長張春敏、王潤球,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閆妍,院長助理舒燕飛、吳本健。制度體制學院注重制度建設,努力優化和創新管理制度,制定并修訂了黨政聯席會、教授委員會以及經費管理與使用、人才招聘錄用等一系列制度。通過制度建設,規范程序,推進學院各項工作系統化、規范化。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總體水平。本科培養模式方面實行經濟學大類培養機制,以教學項目和教學團隊為依托推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本科數學教學的基礎性作用,成立本科數學教學團隊,實施分類教學,因材施教,大力提升本科教學水平;本科教育培養方面建立“雙導師制”,發揮思想政治導師與學術導師的雙重引領作用,在學術引導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進學術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師能力提升方面建立“博士后研修組”和“學術工作坊”機制,創建繼續學習機制,發揮團隊學習優勢;通過常態化的“教師讀書會”提升教師總體能力,營造學習型學院的氛圍;建立“科研基金資助”機制鼓勵科研工作,重點突破,創辦“雙周論壇”學術討論以提高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率。學術科研近年來,學院教師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民族研究》《歷史研究》《LandUsePolicy》等核心以上期刊和重要報紙上發表論文200余篇,有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出版著作200余部,其中《中國經濟熱點》系列、《中國經濟學發展報告》系列、《中國民族經濟村莊調查叢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叢書》、《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民族村莊經濟調查》百村系列等具有鮮明特色。近五年獲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近30項;教育部等省部級課題40余項,承擔橫向課題15項,年均經費達300余萬元。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全國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等一批優秀成果獎,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等。有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國家民委創新團隊,國家民委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打造了“中國經濟學前沿論壇”“長江學者論壇”“首都經濟學家論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發展論壇”等品牌論壇。提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獲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學院整合力量,積極開展大型科研項目,對全國100個民族村莊(56個民族全覆蓋)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對民族地區開展大規模抽樣調查,形成擁有40000多個樣本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數據庫;2007年至今開展了《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項目,目前共完成邊銷茶、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品、民族藥等10項工程,累計投入800余萬元。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社會服務轉化,如在牧區開展狼毒草治理等工作。師資隊伍經濟學院一直秉承“師道重德能,學術尚謹嚴,事業惟勤奮,才干致精寬”宗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民族學家、民族經濟學的開創者施正一先生生前一直工作于經濟學院,學院現有劉永佶教授、黃泰巖教授等著名民族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家;有專任教師56人,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13人,90%專任教師擁有博士學位,教師大都畢業于國內外一流大學,一半以上教師具有海外留學和訪學經歷,具有較強的國際化視野;教師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國家民委領軍人才、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等學科帶頭人,有霍英東基金優秀青年教師、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中青年骨干教師。教學科研資源學院以硬件建設為支撐打造實踐教學平臺。建有經濟學與財政學實驗室、金融學與國際貿易實驗室;擁有綜合圖書資料室及各專業共藏有中文圖書4萬余冊,訂閱中外文期刊百余種;建有“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數據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住戶調查數據庫”(與社科院民研所合作);不斷加強教學研究基地建設,積極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模式,目前在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云南、貴州、廣西等民族地區建立近30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人才培養學院以大類培養為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各民族高層次人才5000余人,其中包括2位國家級領導人、10余名省部級領導、50余名教授和100余位企事業領導,廣泛地服務于中國少數民族事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1100人,研究生295人,其中留學生37人。學院大力倡導本科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科研、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學術探索與社會實踐立項并提供學術指導和相應的經費支持。開展“金融文化周”“外貿英語演講”“財政縱橫談”“經濟學基礎知識競賽”等特色活動;由學院和各教研室自主辦刊成立的《探求》、《立言》、《求真》、《金融時代》、《財政縱橫》編輯部等。學院還組織本科生積極參與校內外舉辦的“挑戰杯”“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美國數學建模大賽”等各類課外學術科技競賽與社會實踐活動。近五年,學生申報獲批的各類科研項目超過2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8項,北京市級項目32項目,校級項目100余項,國家大學生創業項目“承錦控股有限公司”正是本科生利用創新實踐項目,結合所學專業內容自主創業的典型案例。本科生就業率平均達到93%,深造率達到48%。已形成了一批學生學術活動品牌,文化建設實現制度化。結合研究生培養模式及教育教學特點,學院特別注重對研究生“研”與“學”能力的培養,主要采取科研主導型培養模式和民族地區定點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已組織學院研究生近400人次到西部民族地區做田野調查,形成并已經出版了由研究生參與編寫的民族經濟村莊調查叢書和《研究生論文集》,研究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能力、服務社會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民族地區定點培養模式是我院為民族地區培養綜合型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先后為呼倫貝爾市培養了兩屆碩士研究生,為承德市、烏魯木齊市、甘南州、云南省等各培養了一屆碩士研究生。近五年,累計授予碩士學位321名,授予博士學位及博士后出站48名,研究生就業率達到98.5%。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5年來,通過各種渠道選派113名學生赴海外研修交流,其中研究生21人,本科生92人。累計接收留學生62人,主要來自越南、哈薩克斯坦、泰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術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學院比較重視與國內外同類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創建了“大十字型”對外學術交流模式,即以北京經濟學界為橫,發起成立了“首都經濟學家論壇(秘書處設在經濟學院)”;以全國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為縱,發起成立了“全國民族(地區)高校經濟學院系聯席會”。同時,學院通過舉辦“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與民族事務治理國際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增加師生雙向交流等方式,密切與國際上著名學術機構和學者的交流與合作。近五年來學院出訪國外教師17人,對外交流的學校有英國劍橋大學,美國伊薩卡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加拿大貴湖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英國女王大學等。與美國伊薩卡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英國女王大學等學校達成了合作意向。來學院進行講座交流的國外專家約30人次。學院積極抓住中央民族大學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重要戰略機遇期,以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為目標,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著力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面向少數民族地區、面向國家及國際,統籌各方面力量,努力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詳情]
-
中央民族大學的新聞學教育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辦的少數民族在職干部新聞研究班,1984年在漢語言文學系正式開辦新聞學本科專業;1989年開始在民族學招收民族報刊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0年獲得新聞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成立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3年開設廣告學專業;2010年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招收首屆傳播學碩士研究生;2014年與藏語研究院合作開設新聞學(藏語實驗班),招生四屆,并于2019年9月開始招收新聞學(民族實驗班)。2014年成為全國第二批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MJC)授予單位,2015年正式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2019年7月9日新聞傳播學院獨立建院。目前,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含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新聞學、廣告學兩個本科專業,以及新聞學(民族實驗班)。師資力量學院師資隊伍年輕實干、富有活力、勇于創新,現有在編教職工28名,其中教學科研崗位專任教師20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0%,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70%。同時,教師團隊中70%以上的教師具有海外訪學經歷,50%以上的教師屬于“雙師型”,具有業界+學界的雙重背景。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人,學術碩士導師8人,專業碩士導師14人,校外兼職學術碩士導師2人,校外兼職專業碩士導師6人。導師隊伍中,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人入選國家民委領軍人才、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十佳廣播電視理論人才、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人才等。多位導師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廣告藝術教育突出貢獻人物獎。多位導師擔任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國內重要專業賽事評委、大型活動導演等。學科注重與國內外知名新聞傳播院校以及業界建立交流合作關系,每年開設30余場前沿講座,邀請學界和業界專家開展講座與專業指導。在業界交流方面,新聞傳播學科與首都國家級媒體以及新媒體科技公司聯系緊密,并聘任具有業務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業界導師40人,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協同育人機制。學院在30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求真務實、知行并重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和教師為雙中心,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材、有利于教師提升發展的良好環境。未來學院將守正創新、兼收并蓄、循序漸進,不斷創新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科綜合實力。人才培養歷經35年本科教育和30年研究生教育,已培養新聞傳播類本科畢業生3000多人,碩士研究生近1000人,畢業生覆蓋全國48個少數民族,有些成為本民族第一位新聞學專業大學生或研究生,佼佼者榮獲“范長江新聞獎”“中國新聞獎”。目前在校新聞傳播類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留學生近700人。近10年,教學成果多次獲中央民族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先后獲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教師多人承擔多項北京市、國家民委教學改革項目,多人獲北京市教學基本功大賽二、三等獎。學院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知行并重的人才。學院是北京市民族文化傳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主體院系,下設電子編輯排版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學院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開設暑期訓練營、與多家新媒體平臺合作建設融媒體工作站。學生主辦有院刊《Minder志》。學生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去向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國內院校以及斯坦福、南加大、愛丁堡、威斯敏斯特等知名國外高校。學生生源質量高,就業有保障,本科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業率保持在100%。近些年,在校生獲得的重要榮譽獎項包括全國優秀學生干部、寶鋼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獎、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市優秀學生干部、北京市優秀共青團員、首都“先鋒杯”優秀基層團干部、首都“先鋒杯”優秀團員等;重要的集體獎項包括北京市先進班集體、北京市五四紅旗團支部、首都“先鋒杯”優秀團支部、首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等;獲得的專業獎項包括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策劃類金獎、“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總決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類(非專業類)特等獎、全國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年度優秀大學生紀實短片一等獎、全國數據新聞大賽二等獎等。辦學特色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科立足國家民族院校辦學定位與優勢,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堅持主流和特色相結合。科學研究中,立足國家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需求。新聞學學科著力建設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論研究領域;傳播學著力建設跨民族文化傳播和民族文化認同研究。自設學科“民族影視與非遺數字化傳承”通過多學科交叉已初步形成穩定的學術團隊,取得了較好的學術研究成果。近年來,新聞傳播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不斷突破,2015年以來累計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十余項,產出了一批較有質量的科研成果。科學研究多次獲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二、三等獎。學院是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首任會長單位、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是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單位、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單位。學院與北京市民委合作成立有中國民族影視研究中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節目中心合作成立有“民族語言廣播聽評基地”,院級科研平臺還包括中國新聞傳播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中心等。新聞傳播學科在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才培養中堅持競爭性與互補性的二維方針,既堅持人才培養對標一流高校,培養具有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又強調招生與培養中體現民族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采取差異化辦學,突出辦學特色,通過實驗班培養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人才,與非民族院校形成人才培養互補結構。新聞學(藏語實驗班)的創辦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被譽為“國門工程”、“國家工程”。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人民網、新華網等重要媒體均對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藏語基地班)的創辦給予了專門報道。藏漢雙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探索,也為民族高等院校“民族語+專業教育”發揮了示范與引領作用。2018年,該實驗班建設成果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并被推薦參評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 [詳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三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牛牛
|
日韩国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
成人三区|
999免费
|
成人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
亚洲免费影院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欧美日韩精品
|
色综合天天天天做夜夜夜夜做
|
日韩精品福利
|
高潮毛片|
一级毛片网|
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
亚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日韩精品
|
成人精品视频
|
黄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欧美午夜在线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最新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
求av网站|
日韩欧美手机在线
|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一区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
四虎www|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粉嫩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性爱免费视频
|
伊人网综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