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12月,是國家教育部、北京市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致力于文化發展特別是北京文化發展的研究機構。名譽院長為許嘉璐先生,啟功先生曾任顧問委員會主任。2004年研究院建立北京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并成為北京市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十多年來,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發揮交叉學科平臺優勢,整合北京文化資源和科研力量,聚焦文化發展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承擔大量國家、省部級規劃項目和中央辦公廳、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及各區縣委托項目,為政府重大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為北京及地方、企事業單位提供文化發展規劃服務。出版論著曾獲中宣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研究院主辦有《京師文化評論》雜志,出版系列年度報告《北京文化發展報告》和年度熱點人文觀察《解讀》。近年來,研究院放眼世界和中國文化發展大格局,突出“文化以價值為核心”“文化以人為本”理念,更加注重基礎理論研究、戰略對策研究、歷史文化梳理和品牌活動開展,以科學研究為龍頭,帶動決策咨詢、規劃設計、社會培訓和文化普及等工作,努力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和高端智庫。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8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成立于2016年11月,學部以地理學為主體,包含測繪科學與技術和安全科學與工程等多個相關學科,近年來在國內外學科評估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是中國地理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學部內設7個二級機構:地理學院、自然資源學院、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遙感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陸地表層系統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地理數據與應用分析中心以及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部現設5個本科生專業:地理科學(師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以及資源環境科學專業,共有在讀本科生460余人。學部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共有在讀研究生近900人,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多學科、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部直接參與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部分方向建設與管理,保障教育部和北京市7個省部級研究平臺高效運行,先后建設完成風沙過程、土壤過程以及氣候變化過程研究的大型模擬裝置,圍繞土壤侵蝕、生態水文過程、海冰資源利用等研究方向建立了系列野外長期觀測臺站,為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地理科學學部將秉承北京師范大學團結、務實、向上的優良傳統,不斷改革、創新、開放、交流,為培養一流人才、創建一流學科做出更大的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的前身化學系(1922年建立)是我國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學系之一,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理化部,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1952年,我國大規模進行院系調整時,輔仁大學化學系并入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2005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撤系建院,并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化學學院具有輝煌的歷史,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學者,許多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先后在此學習或任教。例如:俞同奎教授(中國化學教育的開拓者;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1902年作為首屆學生考入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北京師范大學前身;1920年,任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北京工業大學前身——校長;1922年,與陳世璋等發起成立中華化學工業會——中國化工學會前身;創辦了《中華化學工業會會志》,并任總編緝)。陳裕光教授(中國化學會創始人之一,第1屆至第4屆會長,曾任北京師范大學理化系主任、教務長、評議會主席、代理校長,后任金陵大學校長)。吳承洛教授(中國化學會創始人之一,第1屆至第4屆書記,曾6次擔任會長、理事長,并歷任總干事、秘書長達10多年之久,創辦了《化學》、《化學工程》和《化學通訊》等學術刊物。丁緒賢教授(1919年后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袁翰青院士、邢其毅院士、蔣麗金院士、魯寶重教授、胡志彬教授、陳光旭教授(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創始人之一、中國化學會主辦的雜志《化學教育》創刊人之一,并擔任第一任主編)、楊葆昌教授、嚴梅和教授、李東英院士(曾任中國稀土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兩會的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系兩學會的創辦人之一)、董紹俊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劉若莊院士、劉伯里院士和劉知新教授等。2013年化學學院院長方維海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經過幾代學者和師生員工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化學學院已形成一個學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學和科研體系,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已成為綜合實力雄厚、在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化學教育和研究機構,是我國培養高水平化學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學學院現有教職工118名,其中教授64名(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高級工程師)41名(其中9位是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劉若莊教授,方維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劉伯里教授),973項目首席專家1名,長江學者2名,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2名,長江講座教授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0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新世紀優秀人才共6名,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分委會委員共3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人,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3人。化學學院現設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理論和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教育等7個學科方向,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應用化學研究所和師宏藥物研究中心等教學與研發機構。化學學院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1年),是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03年);無機化學(1986年)、分析化學(2007年)、有機化學(1981年)、物理化學(1981年)和高分子化學與物理(2008年)等化學學科的全部5個二級學科為博士學位授權點,無機化學(1981年)、分析化學(1984年)、有機化學(1981年)、物理化學(1981年)和高分子化學與物理(1990年)等化學學科的全部5個二級學科為碩士學位授權點;藥物化學為碩士學位授予權點(2005年自設)和藥物化學與分子工程為博士學位授權點(2012年自設);此外,化學學科教學論也可以授予碩士學位(1981年)和博士學位(1998年)。物理化學是國家重點學科,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是北京市重點學科。學院目前擁有放射性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理論及計算光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校級重點實驗室。學院擁有量子化學生物學和能量轉換與儲存材料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014年邵久書教授牽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是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化學會、亞洲輻射固化協會和中國化學會雜志《化學教育》的主辦單位之一。化學學院的科研成果豐碩。每年都有一批高質量的論文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學院教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正在承擔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50余項,平均每年到位科研經費2000余萬元。學院一直把本科生教學工作擺在學院發展的中心地位,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批優秀的、得到廣泛推廣的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成果。近5年來,獲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主持國家級教改項目重點項目1項、國家級一般項目3項、北京市教改項目4項。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個,主持國家級精品課3門和國家級雙語示范課1門,主持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主持北京市精品課5門,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位、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位。編寫本科生教材30余部,其中面向21世紀教材4部、“十五”規劃教材3部、“十一五”規劃教材6部、“十二五”規劃教材(第一批)2部、國家級精品教材1套和北京市精品教材6部以及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項目7項。化學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約150人、碩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50人(包括留學生)和博士后2-4人。此外還承擔大學和中學骨干教師培訓等人才培養任務。2007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免費教育師范生。2010年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已形成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近三年來,在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除免費教育師范生需直接就業外,每年得到全額獎學金資助出國深造的學生比例高達20%,免試、或考取國內碩士或直博研究生的比例達80%,其余多數到政府部門、高新技術企業和重點中學等單位就業,就業率100%。研究生就業率為98%。化學學院畢業的學生中不僅有一大批優秀的中學化學教師,而且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化學院士,長江學者和杰青,如中科院北京化學研究所所長張德清研究員和中科院理化與技術研究所所長張麗萍研究員。化學學院已成為我國培養高水平化學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畢業學生受到社會的熱烈歡迎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同。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的歷史積淀和厚重底蘊展現了其應有的教學科研水平和辦學實力。目前學院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全院師生正在團結一致,努力拼搏,為一流學科建設,優秀人才培養和社會重大需求解決做出新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百年崢嶸、風雷激蕩,歷代名師先賢矢志不渝,使教育事業成為國家獨立與自強的基石;世紀之交、繼往開來,教育學人更應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立千秋功業。秉承這種勇于擔當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北京師范大學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凸顯特色,以建設世界一流教育學科為戰略目標,將原有教育學科相關單位加以整合,于2009年組建了教育學部。教育學部的愿景是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科建設成為中國教育創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質教師的培養基地,未來教育家的搖籃,教育決策的思想庫,國際教育交流和中國教育文化產業的重要基地。教育學部承載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科的輝煌成就。全國最早設立教育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最早設立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最早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綜合實力居全國領先水平。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舉為教育學部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秉承厚重的光榮歷史,學部繼承和發揚原有學科優勢,著力推進學科整合和創新,現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本科專業,其中特殊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教育學部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的橋頭堡和策源地。學部現設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教育技術學院、教育管理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院、教師教育研究所、教育經濟研究所、學前教育研究所(系)、特殊教育研究所(系)、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統計與測量研究所、教育心理與學校咨詢研究所等14個實體性學術機構,承擔著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重要職責。學部擁有《比較教育研究》、《教育學報》、《教師教育研究》、《中國教師》等高水平專業期刊,傳播中國教育學術思想、展示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學部是國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咨詢中心。學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比較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數字學習與教育公共服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教育部民辦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國家教育考試評價研究院、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國家手語和盲文研究中心、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首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教育信息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教育家書院17個綜合交叉平臺,以國家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導向,立足學術前沿,緊扣國家需求,服務公眾需要,為國家的重大教育決策提供極具價值的“智庫”支持。教育學部是培養教育學術人才的頂尖學府。學部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16人,其中教授占37%,副教授占35%,91%的教學科研人員擁有博士學位。他們之中,既有以中國教育學會榮譽會長、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教育學術界享有盛譽的教育學家,也有以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張斌賢教授,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石中英教授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構成當代中國教育科研中堅力量的專家學者。學部以“大家、名師”為引領,以“優質課程”為依托,加強對學生學術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學部現有全日制學生2317人,其中本科生530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664人,全日制專業碩士148人,博士研究生304人,各類留學生85人。此外,還有暑期教育碩士566人、伊拉斯謨項目學生20人。教育學部是國際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學部已經與30多所國際著名大學和機構簽訂了多邊或雙邊合作協議;作為倡導者之一,與9所世界著名教育學院組建了世界頂尖教育學院聯盟。學部每年召開數次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年均200余位國際知名學者前來講學。學部在校內率先開設國際碩士課程并采用全英文授課方式,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國際高端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教育學部(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華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訓中心)是全國校長和教師培訓的重要基地。教育學部培訓學院、校長培訓學院、教育家書院作為全國示范性的校長和教師培訓基地、全國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培訓的研究中心以及校長和教師培訓的國際交流平臺,積極開展教育行政干部、示范性校長、港澳臺校長、培訓者的培訓和骨干教師培訓,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廣受教育同行和社會各界的贊譽。站在新的歷史時期,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將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執著的努力,加快推進世界一流教育學科建設,為實現北京師范大學“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為國家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BNUBusinessSchool)是在中國師范類大學中成立最早的經管學院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始建于1979年9月,由著名經濟學家陶大鏞先生擔任第一屆系主任。1985年3月更名為經濟系,1996年6月組建為經濟學院,2004年3月更名為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依托北京師范大學百余年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以“經邦濟世、勵商弘文”為使命,致力于創辦將經管教育、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有機結合的辦學模式。在四十年的時間里,學院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中國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2016年,學院順利通過EQUIS國際認證,標志著學院的教育質量和國際化辦學水平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為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院有比較齊全、層次合理的學科結構。現設經濟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系、會計系、企業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等6個系;有經濟學(實驗班)、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瀚德實驗班)、會計和國際商務管理(實驗班)等5個本科專業;主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三個一級學科,涵蓋了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并被批準為教育部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包括MBA和MIB在內的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全英文國際博士項目,1個全英文國際碩士項目,10余個研究院、所、中心,校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與法國合建的BNU-GATE實驗經濟學等實驗室6個。經過四十年的發展,學院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2016年一級學科評估(第四輪)結果中,理論經濟學獲評A類學科;在世界三大有影響力的全球大學排名之一QS公布的2020年學科排名中,商業與管理研究學科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11位,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科、會計與金融學科位列第12位。近年來,學院教師共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15項,40余項科研成果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等獎項,3項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首都教育經濟研究基地和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入選中國智庫索引來源智庫。學院教師積極參與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咨詢,促進科研成果為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服務,對中國的就業與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反貧困、教育、國際貿易與金融、國有企業改革與公司治理創新、壟斷行業改革與反壟斷等領域的改革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學院擁有國際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79人,教授35人、副教授26人。獲博士學位78人,其中25人獲境外高水平大學博士學位,90%以上教師具有海外交流學習經歷。目前學院有“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國家級人才8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其他省部級人才稱號獲得者10余人。學院聘任了包括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JamesHeckman、ChristopherA.Pissarides、AmartyaSen在內的3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或榮譽教授。學院以“拓寬基礎、加強融合、尊重個性、追求卓越”為人才培養理念,致力于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寬厚的專業基礎、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勇于實踐的高素質創新創業的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學院形成了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現有全日制學生1900余人,占全校在校生總數的7.7%,其中本科生968人,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285人,MBA學生531人,留學生150人。學院同時還提供雙學位、“世界經濟與中國”全英文碩士、高管培訓和繼續教育項目。學院是教育部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同時也是在師范院校中創辦MBA教育項目的首批高校。學院重視學生的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實行“勵弘計劃”—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和新生導師制。學院重視學生的國際化經歷,已與40余所國外著名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目前超過40%的學生有機會前往這些大學進行交換學習或游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以“經邦濟世、勵商弘文”為使命,以“多元、包容、創新、責任”為價值觀,正在向著具有人文底蘊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經管學院的目標邁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19.80萬
] -
歷史學科是北京師范大學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第二類”分科演變而來。1912年稱北京高師史地部,1928年單獨設系,1952年院系調整,輔仁大學歷史系并入。在百年的歷史發展中,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學者李大釗、錢玄同、鄧之誠、王桐齡、方國瑜、朱希祖、張星烺、楊秀峰、楚圖南、陳垣、侯外廬、白壽彝、趙光賢、柴德賡、劉啟戈、陳正飛、張鴻翔等在此辛勤耕耘過,奠定了北師大歷史學科堅實的基礎。2006年3月,我校作出決定,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與史學研究所合并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合并后的歷史學院,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現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在職教授34人,博士生導師29名,在聘“985”項目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其中既有國內外知名的教授何茲全、龔書鐸、劉家和、瞿林東、陳其泰、晁福林、鄭師渠等,也有一批嶄露才華的中青年學者。現任院長為楊共樂教授。在本科教學方面,我院是教育部“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培養具備全面系統的歷史學、博物館學等方面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歷史學和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研的人才,以及能在黨政機關、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新聞出版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業務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50%以上的應屆畢業生推薦免試或考取了研究生,其余到各類學校、科研機構、新聞出版、黨政機關、企業等部門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教育軟件開發工作。在科研方面,我院是國內歷史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國高校中最早設立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和最早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1994年設為國家首批人文社會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地,是“211”工程、“985”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單位。擁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歷史文獻學和考古與博物館學等專業。中國古代史研究方向為先秦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民族史等。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中國近現政治史等。世界史學科研究方向為古希臘羅馬史、西方史學史、中外古史比較、歐洲中世紀史、西方近現代思想史、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美國史、英國史、俄國史、日本史等。歷史文獻學學科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和古籍整理等。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方向為中國考古史、博物館學等。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我院在本科生特設立“龔寶廉獎學金”、“王桐齡、張星瑯獎學金”等。設立“白壽彝史學論著獎”,鼓勵學生參加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活動。“春秋學社”是學生自已的學術團體,主辦定期雜志《春秋》。我院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20世紀80年代在白壽彝教授主持下對歷史學課程結構進行了改革,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在教育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院教師出版學術著作無數部、發表論文無數篇,由白壽彝教授任總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被學術界譽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江澤民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發來賀信、賀電,予以高度評價。顧誠教授的《南明史》獲得國家圖書最高獎。史學研究所是1980年經原國家教育部批準建立的全國第一個史學史科研機構。它既是國家批準的歷史學人才培養基地,也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學科的科研中心。它一直承擔著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國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以及多項橫向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近現代史學、中國古代史學理論與史學批評、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思想史、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西方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外古史比較研究、中國古典文獻(經史)研究。特別是在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和中外古史比較研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形成特色,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設有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室、中國通史研究室、《史學史研究》編輯部。《史學史研究》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中文(歷史類)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源。目前發行到16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影響。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學術積累的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美好的明天。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1950年成立新民主主義教研組,在全校開設《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等課程。1953年9月,教育部批復成立政治教育系,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專門培養中學政治課教師的系科。1979年7月,建立哲學系、政治經濟學系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1981年11月,成立馬列主義研究室。1990年7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并入馬列主義教研室。1994年4月,馬列主義教研室更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部”。2003年10月,成立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08年11月,馬克思主義學院獨立建制、實體化,直屬學校管理。北京師范大學是全國最早系統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高校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即成立專門機構,開設相關課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成為全國第一批研究生學位授權單位。1981年首批獲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等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得中共黨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設立政治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6年首批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精心凝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方向,大力推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促進學科內涵的充實與更新,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滾動發展”的方針,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等四個二級學科方向,逐步形成了有重點、有特色、有層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格局。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60多年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何錫麟、齊振海、張靜如、周之良、吳序光、王炳林、王樹蔭等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學者。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有教授17人,副教授12人,講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0人;31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占教師總數的91%,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學緣、知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教師中擁有中宣部、教育部“馬工程”首席專家3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擇優資助計劃人選2人、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培育)1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是創辦于1904年的京師大學堂博物系,1923年更名為生物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系之一,1998年擴展為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經過汪堃仁、孫儒泳、鄭光美、薛紹白、王永潮、柳惠圖和徐汝梅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幾十年的嚴謹治學和艱苦創業,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奮發努力,學院軟、硬件辦學條件顯著提升,教育與科研業績顯著,事業發展蓬勃。學院歷經百余年的發展與壯大,建立了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卓越地位,已成為我國生命科學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學院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單位,以及"211工程"和"985項目"重點建設單位。學院學科建設的組織機構為"四所五系制"。即學院設有生態學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依托四大學科群的學術力量,構筑四大教學與科研創新平臺與團隊。學院的教學機構為"生態科學系"、"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系"、"細胞生物學系"、"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生物學教育系"。作為首批"生物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院擁有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一級學科及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生態學和細胞生物學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被列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發育生物學被列為校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細胞增殖及調控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抗性基因資源與分子發育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基因工程藥物及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生態服務產業規劃與設計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高等學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和北京師范大學醫學研究院以及8個校級重點實驗室與7個專門性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及高層次人才培養機構。學院師資隊伍力量精良,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人,跨世紀與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北京市優秀教師3人。聘任國內外兼職教授40余人,構成了一支學科結構合理、梯隊結構優化、學術氛圍和諧、創新性強、團結相融的師資隊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15年創建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部,1922年成立數學系,1983年成立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1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98%。特別地,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90人,其中本科生964人,碩士研究生228人,博士研究生98人。數學科學學院1981年獲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0年建立了北京師范大學第一個博士后流動站。1996年,數學學科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1997年成為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基地。1998年獲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概率論方向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005年進入“985工程”科技創新基礎建設平臺。2007年數學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師范教育方向獲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教育部數學與復雜系統重點實驗室掛牌,分析類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調和分析與流形的幾何方向被評為教育部創新團隊。2017年在高校第4輪數學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A類。2017年9月,數學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名單。目前數學學科在多種國際學科排名中位列前100名,比如美國USNEWS全球最佳大學世界最佳數學學科排名中,2018/2017/2016分別排名第45/30/29名;2007年以來ESI國際學科排名一直保持前1%,2018/2017/2016三年分別排名第77/79/87名。103年來,數學科學學院已畢業全日制本科生8687人(不含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生),已授予博士學位476人,碩士學位1956人,研究生班畢業209人。據不完全統計,在博士畢業生中: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人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獲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2人,入選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6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4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于2002年7月在原體育系和公共體育部的基礎上組建成立,其前身體育學科創立于1917年,至今已有100年歷史,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體育學科。學院現下設3系2所:體育學系、運動學系、體育與健康系、體育人文科學研究所和體育教育研究所。北師大體育學院擁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創立伊始便大家云集名師薈萃,培養出了方萬邦、徐英超、蘇競存等一大批著名體育家、優秀體育教師、教練員;向社會輸出了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袁敦禮、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希愈、機械工業部部長張連奎等優秀人才。為支持國家教育建設事業的發展,1952年以北師大體育系為基礎組建了中央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北師大體育系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學歷學緣結構比較合理、術科學科比例平衡、學科交叉性較強的師資隊伍。具備了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教育部“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員工62人(專任教師56人,行政工作人員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3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1人、碩士學位27人。現擁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體育專業碩士點以及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2個本科專業和女足、女籃、女橄、田徑、健美操5支高水平運動隊。體育學一級學科下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四個二級學科,其中體育人文社會學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的前身是1912年建立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語部。在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學院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設有英文系、日文系、俄文系和公共外語教學部,設有7個研究所和5個研究中心。學院擁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1個博士后流動站。在編教師100余人。在校學生包括3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600多名本科生和500多名其他各類學生。辦學規模、學術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外文學院有過輝煌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林語堂、于庚虞、焦菊隱、梁實秋、洪深、夏志得、何萬福、李庭薌、鄭汝箴、鄭敏、劉寧、錢瑗、金慕箴等著名學者,曾在這里弘文勵教。著名學者周谷城、熊式一、楊人梗、吳富恒等曾在這里潛心研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我們學科走出了兩位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長:李蒸和袁敦禮。目前學院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學緣等結構比較合理,既有一批學術功底深厚的中年教授,也有眾多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的青年教師。在國家穩步發展的今天,我們將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和胸襟,努力營造更為濃厚的跨文化氛圍,建設好北師大的外語學科,培養更多的符合國家發展需求的外語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竭誠歡迎海內外的同行前來切磋學問,交流心得,合作研究,也竭誠歡迎海內外有志于這一學科的學子前來問學、深造。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的著名學府。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是北京師范大學建設“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按照學校“一體兩翼”辦學格局和“高標準、新機制、國際化”原則打造的,與北京校區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區。北京校區、珠海校區將形成各有側重、優勢互補的功能定位。北京校區側重于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布局,珠海校區毗鄰港澳的獨特優勢和創新氛圍,是卓越教師尤其是國家急需學科師資培養的“黃埔軍校”,是教育高精尖研究中心,服務港澳人心回歸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培養基地,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培育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于2021年6月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成立。未來設計學院以北京師范大學現有優勢學科為基礎,根植于藝術、科技、教育的交叉領域,開展在人文、藝術、設計、科技、社科等領域的研究和廣泛的跨界合作,以及研究、教育、實踐一體化,形成以學科互補、問題驅動、項目導向為特色的教學,設立設計與未來生產、生活方式,藝術與科技,設計與教育三個研究方向,培養具有精確專業素養、專業前沿視野、綜合分析能力和科學人文理念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設計行業的探索性發展提供先驅實踐。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6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中國語言文學系,創建于1902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中文院系。2003年,以中文系為基礎成立了文學院。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文學院建設、規范、開創了多個中文學科領域,為推動中文學科現代化,以及中國語言、文化、文學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魯迅、錢玄同、劉半農、黎錦熙、沈從文、沈兼士、顧隨、余嘉錫、吳承仕、黃藥眠、鐘敬文、譚丕模、穆木天、葉丁易、劉盼遂、李長之、李何林、陸宗達、蕭璋、俞敏、啟功、郭預衡等一大批學術巨擘,在這里教書育人、摹畫耕耘,鑄就了北師大中文學科深沉樸實的氣質,燦爛輝煌的歷史,形成了堅守學術家園、致力現實關懷的優良學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文學科在全國同類學科中一直保持著領先的水平。它是:全國首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之一,全國首批建立的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全國首批中文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全國首批建立的兩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文藝學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心進行的學科評估中,北師大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以最好成績獲評A+等級;2017年,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被列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文學院學科門類齊全,學術平臺豐富。現有13個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所、現代漢語研究所、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文藝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中國古典文獻研究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文學創作研究所、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所、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語文教育研究所、中文國際教育研究所;建有2個交叉學科研究平臺:中華文化研究與傳播交叉平臺、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與國家語委聯合建立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學院建有實體性機構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以及跨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研究中心、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研究中心等多個非實體性機構;還設有中文教學科研多媒體集成工作室、漢字研究實驗室、數字民俗學實驗室等3個實驗室。文學院現有教師107名,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同類學科前列。其中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7人、中組部“萬人計劃”3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各級協會負責人多人,莫言、蘇童等著名作家5人,有8人獲得牛津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長期聘有外籍專家。文學院現招收漢語言文學及中國語言與文化(留學生)兩個專業的本科生,15個專業方向的碩士生,9個專業方向的博士生;共有全日制本科生約1180人,全日制研究生7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200人。攻讀學位的留學生200余人,還有其他各級各類學生,總數超過2500人。文學院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傳承發展、中國語言文學與文化的學術研究、文學藝術的創作創新及其理論建設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國家領導人許嘉璐,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著名企業家邱季端、著名教育家陳天敏等。這也是北師大文學院、中文學科對國家、民族、社會最為重要的貢獻。文學院科研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如《漢字構形史叢書》《中國民俗學史》《全元文》《中國散文通史》《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民國文學文化研究文叢》《中華古文論釋林》《先秦文藝思想史》等,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中文研究的進展。在應用性研究領域以及服務社會方面,也做出了顯著的成就,如研制出《通用規范漢字表》等系列國家級漢字漢語規范標準,建成面向自然語言理解的大型資源庫,向北京市提交了《北京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承擔了聯合國和中國文化部多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審核、各類報告撰寫等工作,組織并召開金磚五國、一帶一路作家大會,以及中英、中美作家交流活動等。目前,文學院共承擔國家社科規劃重大項目14項,省部級項目150余項。文學院與牛津大學等許多國外著名大學院系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每年派出數百名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境外小學期學習,與曼徹斯特大學、愛荷華大學、卡迪夫大學等多個大學的相關院系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出版了ChineseLiteratureToday(在美國出版),GlobalChinese(在德國出版)、ComparativeLiterature&WorldLiterature等英文雜志,其中ChineseLiteratureToday是目前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英文版中國當代文學學術推介雜志。此外,文學院與卡迪夫大學合作,在英國創辦了北師大-卡迪夫中文學院,并已經招收學生,與俄羅斯莫斯科師范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也已經簽署了在當地合作創辦中文學院的協議。文學院將在融合創新的基礎上,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培養世界一流的中文教育和文化創新人才,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文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科的建立與發展與北京師范大學的百年歷史息息相關,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優級師范館開設的物理學課程。1911年創建數學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原輔仁大學物理系并入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一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如吳有訓、張貽惠、張宗燧、趙忠堯、何澤慧、夏元瑮、褚圣麟、鄭華熾、余瑞璜、何育杰、張維正、李意然、呂烈揚、張阜權、林振金、黃祖洽、凌永順、喀興林、劉遼、馬本堃、梁紹榮、方福康、閆金鐸、梁燦彬等在此從教,并培養了汪德昭、喬登江、汪成為、凌永順、劉尚合、王廣厚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戰線的中堅力量。20世紀物理學的快速發展促使物理系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興學科,并促成了我校天文系(1960)、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79)、無線電系(1980)、分析測試中心(1980年初)、系統科學系(2002年)等相關院系的誕生,為我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是國內最早具有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北京師范大學派出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學中青年骨干赴歐美等地留學,他們于80年代初期陸續回到北京師范大學,并成為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科教學與研究的中堅力量。1980年,黃祖洽院士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工作。在黃先生的領導下,結合當時的一批優秀中青年骨干如馬本堃、劉遼、方福康、梁燦彬、楊展如、漆安慎、胡崗、趙崢等中青年專家,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科形成了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物理教學與研究隊伍。他們直接帶動了學科發展,并分別在物理學科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國際上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科的統計物理、非線性科學、凝聚態物理、系統科學、相對論與天體物理、核物理等學科方向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目前,物理學科具有物理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含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另外還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在二級學科點中,理論物理學科點設有長江特聘教授崗位,2002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理論物理重點學科,并在2007年順利通過中期評估;凝聚態物理學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物理學科還擁有“射線束技術與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應用光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科1996年成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實驗教學中心于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北京市實驗示范中心”稱號,物理教育專業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二類特色專業。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物理學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設。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有目前有教職工82人,其中:教師系列有教授38名(博士研究生導師38名),副教授22名,講師11名;實驗工程系列有教授級高工1名,高級工程師6名,中級3人,初級1名。教師隊伍中,有1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名杰青,3名優青、1名青年長江學者,1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名教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以及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名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4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教師的年齡結構和教育層次近幾年趨于合理,55歲以下的教學科研人員均具有博士學位,形成了老青中相結合和青年學術帶頭人涌現和成長的良好態勢。近五年以來,共發表SCI論文750余篇,包括含1篇Science、19篇PRL,ESI高被引論文7篇;3人在APSMarchMeeting上做邀請報告;2人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1人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引科學家。一批年輕有為的博士正在科研和教學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并逐漸成為新的學術帶頭人。青年學術帶頭人主持了絕大多數科研項目,在完成有意義研究突破和在高層次刊物上發表優秀研究成果方面都已成為了學科團隊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資深的院士和學者繼續為學科建設和青年學術骨干的培養和提高發揮著關鍵作用,形成了老青中相結合和青年學術帶頭人涌現和成長的良好態勢。物理學科以二級學科建設為主線,圍繞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于2002年建設了凝聚態物理校級創新群體,2007年開始建設統計物理與非線性科學創新群體。物理系近幾年非常重視實驗學科的建設,先后建設了應用光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計算與模擬物理實驗室、凝聚態物理、功能納米材料薄膜與器件物理等3個校級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市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系已為國家培養了一萬余名各類優秀畢業生。畢業生基礎寬厚扎實,學風嚴謹,作風樸實,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深受各用人單位的歡迎。近十幾年物理系的本科教育培養了一批物理學專業人才,我們的畢業生中有5人(4人本科畢業)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物理系高度重視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本學科主編的教材、主講的課程在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自2012年以來,7種“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被使用14萬余冊,特別是《力學》和《計算物理基礎》居同類教材使用量首位;4門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中“從愛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在教育部愛課程網點擊學習量在物理類課程中居首位,2016年2月獲批的“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學思維”適應了教育部物理與應用物理專業新教學規范的要求,被輻射推廣;7種教材獲批“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全國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多項教學成果榮獲國家或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其中2013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2017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系以全校物理學科為依托,憑借著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優勢建設和發展。我們對自身的建設高要求,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的方略,以培養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質和良好道德風貌、堅實寬廣的物理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嚴謹治學作風的品學兼優的人才為目標,堅持教育創新,努力工作,使物理系成為一個培養國家優秀物理學及相關基礎科學研究的后備人才、及高素質研究型卓越物理教師的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具有悠久的歷史。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在創辦之初即設心理學為學生的通習科目;1920年創建心理學實驗室;1980年成立心理學系;2001年成立心理學院,是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心理學院;2005年,成立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2016年,心理學院和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學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是國家世界一流心理學科建設單位,唯一一個心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單位。心理學部建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發展心理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心理學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心理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北京高等學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等。在教育部學科排名中,心理學科連續排名全國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進入ESI世界前1%。學部發展的定位是:以建設世界一流心理學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世界一流腦科學為目標,以心理和學習問題為導向,以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兩翼,產出一批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和響應國家急需的應用產品,為北京師范大學建成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做出突出貢獻。師資隊伍學部師資力量雄厚,組建了一支以心理學為核心,包含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工程學等跨學科的教師團隊。教職工總人數(含部聘、返聘)256人,在編教學科研崗103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27人、講師15人。41人次入選各類人才計劃,其中資深教授1人,萬人計劃(含青年)4人,國家杰青和優青獲得者12人,長江學者6人,百千萬(國家級)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4人,國家級/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8人。擁有國家級的教學團隊,獲我國心理學首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首個教育部創新團隊和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部教師在Cortex,JournalofChildandFamilyStudies等3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擔任主編、副主編或編委職務;在近10個國際學術組織,如美國心理學會咨詢心理分會中擔任主席、秘書長等職務。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8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科研的重鎮之一,目前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動站、社會辦學等系統的教學、科研體系,涵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三個一級學科,是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各專業均具有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實力。哲學學科在QS排名近年來穩居101-150位段,最高排名為全球高校第34位(2012年)。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8.80萬
] -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于2013年建院,其前身為成立于2001年的管理學院。學院現有60多名教職工、1000余名在校學生,形成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有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科學4個本科專業,行政管理、政府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情報學、圖書館學6個碩士點和公共管理專業碩士點(MPA),行政管理、政府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4個博士點,另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學科。政府管理學院擁有一支年輕、知識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超過95%,為多層次、現代化和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