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由原公路學院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機械學院材料系、資源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并組建而成的一個以材料工程為特色,理、工相結合的學院,已有50多年的辦學歷史。學院依托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地礦資源等優勢學科領域開展材料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是一個在交通運輸工程材料領域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在材料表面工程、復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領域實力較強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5個本科專業,具有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材料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2個協同創新平臺(交通運輸部公路綠色、智能養護技術協同創新平臺,交通運輸部重交通公路養護材料協同創新平臺。
學院現有教授23人,副教授48人,高級職稱教師、實驗人員比例占總人數70%以上,形成了“特殊環境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和“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行業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兩大創新團隊。目前,共有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66人,培養的學生已經成長為交通、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研發等行業的技術領軍人才和優秀管理者。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美國普渡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系,每年派教師和學生出國(境)進修學習或合作研究。聘請了國內外行業知名學者為研究生導師,合作培養研究生。每年均組織參加和承辦各類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并選派部分優秀學生通過校際交流的方式前往美、英、德等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同時,與國內其他重點大學、科研機構以及行業骨干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校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競賽”、“混凝土設計大賽”等各類全國性競賽中成績斐然。
學院擁有“交通鋪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長安大學材料分析測試中心”和“長安大學納米材料研究中心”等重點研究平臺。近三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委級及省科技廳重點科研項目及橫向課題;由沙愛民教授主持完成的“環保型道路建設與維護技術”課題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華鑫教授主持的科研項目先后獲得2011年、2015年度中國公路學會二等獎、2012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2014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院秉承“弘毅明德,篤學創新”的校訓,在材料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方面開展了前沿熱點和前瞻性探索的研究工作,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密切關注國家戰略需求,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是以地質學和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為特色的基礎性研究型學院,地質學(含地球信息科學方向)、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方向)、礦物加工工程(含寶玉石學方向)為傳統的優勢學科,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為新的學科增長點。著名地質學家、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創立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伯聲教授為學院的發展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在礦床學家湯中立院士和毛景文院士帶領下,學院已成為我國地球科學家、礦產資源勘查專家、寶玉石企業家和地球信息科學科學家培養重要基地之一。
學院具有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碩士學位點;開辦3個本科專業和7個專業方向,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方向)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陜西省一流專業,地質學為陜西省特色專業。
學院下設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地質系、礦產系、石油系和珠寶礦加系4個教學系,巖石與礦物學、礦床與地球化學、構造與地質學等9個教研所以及重點實驗室和基礎教學實驗室。學院擁有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成礦作用及其動力學國土資源部開放研究實驗室和陜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聯合西北大學),建設的成礦作用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獲得陜西省質量監督檢驗局計量認定,具有巖石、礦物、礦石、油氣和地球化學(常量、微量、稀土、同位素)和地質年代學等分析測試能力。建成的陜西省地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九個專業教學實驗室,承擔我校地學實習教學任務;建設的長安大學地質博物館初具規模,常年對外開放,成為陜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負責建設的長安大學梁山野外實習基地成為我國西部地質人才野外實踐教學訓練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設的長安大學-延長油礦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并與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陜西地礦總公司、陜西有色集團等多個單位合作,共建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基地或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學院已經成為我國地球科學和資源勘查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學院建成了9門省級精品課程與資源共享課程,《認識我們的地球》為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并被選為中國大學百門視頻公開課之一。
學院堅持學術與技能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培養了包括曹軍驥、金章東、徐柏青、韓永明、湯艷杰、張栓宏、徐偉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人才。學院堅持教學改革,強化特色人才培養,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實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聯合企業實行雙導師制,培養具有承擔國家重大資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作,聯合培養地質學“菁英班”,專業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自本科生開始實行導師制一對一指導培養,為國家公益性地學行業培養崇尚科學事業和具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礦物加工工程開設寶玉石學與珠寶鑒定方向,面向國內外培養珠寶知識、技能與市場意識高度融合的現代企業家。
目前全院在編教職工132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專任教師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級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職工中具有博士學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師先后出國深造留學,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被批準為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伯聲教授提出的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學說被公認為五大構造學說之一,在地球科學研究和油氣、煤炭、地下水和礦產資源勘查領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曾經在上世紀建國初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油氣勘探人才,負責編制了1:500萬中國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圖及其說明書。湯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巖體成大礦理論被世界公認,指導發現了包括金川鎳礦在內的一批特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目前學院形成了構造地質與區域地質研究、銅鎳硫化物成礦與找礦、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油氣地質與勘探,每年簽訂各類科研合同50余項,年均科研經費3000萬元左右,其中包括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多項,科學研究引導為國家找到了一批急需的重要礦產資源和多個大型、特大型礦床;學院年均發表科技論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年均120多篇,近5年來出版專著及教材30余部,獲得發明專利40多項。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長期以來與美、英、德、俄、澳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系,包括互派專家講學,進行合作研究,合作培養研究生等,目前在我院的外國留學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蘭王國政府資助、我院與荷蘭特溫大學ITC學院聯合招生碩士、博士超過60余人,已有10余人學成回國。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進行地質類專業本科2+2聯合培養方案,促進學院整體水平提高,擴大學院國際影響和地位。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是以地質學和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為特色的基礎性研究型學院,地質學(含地球信息科學方向)、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方向)、礦物加工工程(含寶玉石學方向)為傳統的優勢學科,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為新的學科增長點。著名地質學家、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創立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伯聲教授為學院的發展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在礦床學家湯中立院士和毛景文院士帶領下,學院已成為我國地球科學家、礦產資源勘查專家、寶玉石企業家和地球信息科學科學家培養重要基地之一。
學院具有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碩士學位點;開辦3個本科專業和7個專業方向,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方向)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陜西省一流專業,地質學為陜西省特色專業。
學院下設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地質系、礦產系、石油系和珠寶礦加系4個教學系,巖石與礦物學、礦床與地球化學、構造與地質學等9個教研所以及重點實驗室和基礎教學實驗室。學院擁有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成礦作用及其動力學國土資源部開放研究實驗室和陜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聯合西北大學),建設的成礦作用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獲得陜西省質量監督檢驗局計量認定,具有巖石、礦物、礦石、油氣和地球化學(常量、微量、稀土、同位素)和地質年代學等分析測試能力。建成的陜西省地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九個專業教學實驗室,承擔我校地學實習教學任務;建設的長安大學地質博物館初具規模,常年對外開放,成為陜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負責建設的長安大學梁山野外實習基地成為我國西部地質人才野外實踐教學訓練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設的長安大學-延長油礦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并與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陜西地礦總公司、陜西有色集團等多個單位合作,共建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基地或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學院已經成為我國地球科學和資源勘查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學院建成了9門省級精品課程與資源共享課程,《認識我們的地球》為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并被選為中國大學百門視頻公開課之一。
學院堅持學術與技能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培養了包括曹軍驥、金章東、徐柏青、韓永明、湯艷杰、張栓宏、徐偉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家級人才。學院堅持教學改革,強化特色人才培養,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實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聯合企業實行雙導師制,培養具有承擔國家重大資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作,聯合培養地質學“菁英班”,專業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自本科生開始實行導師制一對一指導培養,為國家公益性地學行業培養崇尚科學事業和具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礦物加工工程開設寶玉石學與珠寶鑒定方向,面向國內外培養珠寶知識、技能與市場意識高度融合的現代企業家。
目前全院在編教職工132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專任教師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級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職工中具有博士學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師先后出國深造留學,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被批準為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伯聲教授提出的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學說被公認為五大構造學說之一,在地球科學研究和油氣、煤炭、地下水和礦產資源勘查領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曾經在上世紀建國初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油氣勘探人才,負責編制了1:500萬中國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圖及其說明書。湯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巖體成大礦理論被世界公認,指導發現了包括金川鎳礦在內的一批特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目前學院形成了構造地質與區域地質研究、銅鎳硫化物成礦與找礦、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油氣地質與勘探,每年簽訂各類科研合同50余項,年均科研經費3000萬元左右,其中包括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多項,科學研究引導為國家找到了一批急需的重要礦產資源和多個大型、特大型礦床;學院年均發表科技論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年均120多篇,近5年來出版專著及教材30余部,獲得發明專利40多項。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長期以來與美、英、德、俄、澳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系,包括互派專家講學,進行合作研究,合作培養研究生等,目前在我院的外國留學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蘭王國政府資助、我院與荷蘭特溫大學ITC學院聯合招生碩士、博士超過60余人,已有10余人學成回國。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進行地質類專業本科2+2聯合培養方案,促進學院整體水平提高,擴大學院國際影響和地位 [詳情][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長安大學直屬國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紀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合并組建而成。學校座落于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現有校本部和渭水2個校區、太白山和梁山2個教學實習基地,校園面積3745畝。60多年來,長安大學逐步發展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人文社會科學與基礎學科協調發展,以培養公路交通、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等專業人才為辦學特色,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高等學府,已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5萬余人。
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是長安大學重點建設學院,由地質工程、應用地球物理、測繪工程和安全工程等四大學科群組成,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兼備、學科優勢突出、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學院,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國家培養高層次地質工程、巖土工程、應用地球物理、測繪工程以及安全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進入陜西省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地質工程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等為省部級重點學科。地質工程、測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為陜西省一流建設和培育專業。
學院擁有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巖土工程開放研究實驗室以及綜合物探實驗室、信息實驗室、測量與遙感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等。學院承擔了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攻關專項、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教育部國際合作計劃、國家水電工程的重大工程項目、能源與災害地球物理探測和城市地質災害監測等研究工作。
學院獲2010年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西安地裂縫地面沉降成因與防治研究”;2011年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地質災害中GPS與InSAR高精度監測關鍵技術與應用”;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西安地裂縫成因與減災關鍵技術”;2012年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基于網絡和信息技術的GPS新技術及其在西部工程建設和防災中的應用”;2015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高精度GPS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研究及系統構建;2016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汾渭盆地地裂縫分布規律、成因機理與減災技術”;2017年湖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2018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斗/GNSS衛星鐘在軌性能評估方法和鐘差模型研究;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學院現有教職工185名,其中全職專任教師150名;教師結構合理,教授35人,副教授53人;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近90人;92%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現有雙聘院士2人,國家級人才3人,省部級人才超15人。學院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4個碩士點,2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開設7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博碩士研究生790余人。六十多年來,各學科已經培養出不同層次畢業生20000余人。 [詳情][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原西安公路學院1978年設立的交通自動控制本科專業,在此基礎上于1985年3月獨立建系,成立了交通自動控制系,1992年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并入后更名為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系。1993年獲得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得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三校合并后成立信息工程學院,2007年專業學科重組后成立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至今已有近40年的辦學歷史。目前學院涵蓋交通運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等3個一級學科,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具有交通控制與管理、工業自動化、建筑電氣、汽車電子和智能儀器等專業特色。
學院下設院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等2個管理機構;設有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系、自動化系、軌道交通及其自動化系、電氣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教學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自動化試點專業教研室等7個教學系(部);設有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交通系統工程、隧道機電系統、軌道交通控制、智能測控與電氣傳動、智能建筑、建筑設備控制工程系統、微納電子研究所等8個研究所和長安華馳交通工程研究開發中心;設有控制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生智能汽車創新等4個實驗室與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自動化與交通控制工程實驗中心等2個陜西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另設有與霍尼韋爾(Honeywell)、立維騰(LEVITON)等多家國內外企業共建的智能建筑實驗室、與英特爾(Intel)共建的長安大學-英特爾多核技術實驗室、與飛思卡爾(Freescale)共建的嵌入式系統實驗室。還與10余家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了教學研究實習基地和實驗創新基地。
學院現設自動化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兩個大類招生專業,其中自動化包涵5個分流專業方向:工業自動化、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軌道交通及自動化、自動化卓越工程師、智能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包涵2個分流專業方向:建筑電氣與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2006年被評為陜西省名牌專業、2010年入選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2年被教育部列為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08年被評為陜西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自動化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被立項為陜西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1年獲準與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合建“自動化”專業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與信息系統工程2個學科博士授權點;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與信息系統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等7個學科碩士授權點;有交通運輸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與信息系統工程方向)、控制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等3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設有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我校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屬二級學科之一,是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學科,在“九五”、“十五”和“211工程”三期建設期間,先后投入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費1500余萬元,建設了“高速公路機電系統研究開發平臺”、“高速公路隧道測控與仿真系統研究開發平臺”、“車輛定位與跟蹤監控系統研究開發平臺”、“交通系統仿真研究開發平臺”、“智能測控系統研究開發平臺”、“路網交通模型與智能控制仿真平臺”、“交通數據采集及無線數據傳輸系統平臺”、“智能汽車創新實驗平臺”、“微納電子器件及應用研發平臺”等。“十二五”期間利用中央高校基本條件建設專項資金、交通運輸部支持交通類專業建設專項資金、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專項基金等,加大重點學科建設投入力度,使學院的教學科研條件再上一個新臺階。
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130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實驗人員25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47人,博導和碩導4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5人。另外還聘請校級兼職教授7人、院級兼職教授30余人。有3位教師被評為陜西省教學名師,有3位教師被評為省部級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有1位教師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計劃。自動化教學團隊被評為陜西省優秀教學團隊。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碩士生200余人、博士生30余人;在冊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200余人。我院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科技和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獎勵。我院200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二等獎獲得者江楓同學,被評為全國三好學生。歷屆畢業生中,絕大多數已成為自動化、交通控制工程和建筑電氣等領域的骨干力量,涌現出了眾多杰出校友。
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交通運輸部西部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專項、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教改研究重點攻關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和其他橫向科研項目,主要有:“考慮物理排隊條件下多車型動態交通分配問題研究”、“聲表面波式小波神經網絡處理器陣列的研究”、“基于先驗知識的分布式恒虛警率檢測算法研究”、“利用參量結構實現復雜信號環境下盲信號分離方法研究”、“面向任務的網絡公用品博弈群體協調和合作機制研究”、“基于移動云模型的車載傳感網交通突發事件分發算法研究”、“面向秘密信息傳輸的載體能量結構特性解析技術研究”“地鐵電網鐵磁諧振特性分析與預測及電網脆弱性、故障蔓延模型研究”、“多功能多變換器電源系統綜合分析理論與實現技術”、“公路基礎設施既有信息接入與交通運行狀態影響評估技術”、“基于動態稱重的不停車收費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仿真和控制策略的研究”、“陜西省智能運輸系統發展戰略研究”、“多電平逆變器混合雙頻拓撲結構及實現技術”、“非線性系統多模型切換自適應控制與性能分析”、“基于WSN的地鐵站火災圖像感知技術”、“大尺度高速公路網交通控制體系研究”、“自主移動機器人的環境探索技術與系統開發”、“成像光電油氣管道焊接質量在線監測系統”、“長大隧道機電設備運行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研制”、“模擬蓄電池特性的直流供電電源的研制”、“城市快速路網交通瓶頸區的擁堵辨識與協同調控方法研究“、”片上自適應小波神經網絡系統“、“基于云理論的車載傳感網交通事件分發方法”、“基于路網結構特性的交通擁堵傳播機理與消散調控方法研究”、“高效率微型光伏逆變器研究”、“基于時頻切片分析的機電設備故障診斷技術研究”、“多傳感器融合的橋梁下部結構裂縫識別和定位”、“圖像數據的綜合性研究”、“高能效智能電源集成電路關鍵技術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可分負載均衡調度策略研究”、“SOI集電結耗盡SiGeHBT關鍵參數研究”、“基于AG-SQP融合算法的航空發動機燃油消耗最優控制研究”、“車輛自組織網絡中支持多天線技術的高效協議研究”、“高速公路長大隧道交通控制與誘導仿真系統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檢測及事故預警系統研究”、“高速公路遠程視頻監控方案設計”、“高速公路機電設施維護管理及技術研究”、“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多路徑拆分數學模型研究”、“高速公路視頻H.264軟解兼容性技術要求及測試平臺研究”、“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設計規范”、“GPS技術在汽車導航系統中的應用研究”、“徐州市公路主樞紐信息服務中心信息系統設計”、“青島-銀川國道主干線汾陽-離石段高速公路隧道附屬工程設計研究”、“機動車安全性能檢測線”、“發動機自動化試驗臺”、“筑機傳動試驗臺”、“彈藥充填計算機控制系統”、“無人機地面檢測系統研制”等,年科研經費近千余萬元,并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7項、解放軍總裝備部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4項以及其他教學、科研成果獎勵20余項。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每年有20余名學生出國攻讀學位或進行中外聯合培養。
學院將秉承“弘毅明德篤學創新”的校訓和“自強不息、求真務實、團結奮進、追求卓越”的精神,堅持“人才強院、科教興院、質量立院”的辦學理念,為海內外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招賢納才,不斷充實和提高師資隊伍,共同創造學院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于2000年12月29日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筑路機械系、機械系、西北建筑工程學院機電系(部分)、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測試中心,合并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始于1952年。學院主要從事工程機械領域的設計、制造和智能化控制、高速公路機械化施工、養護與管理等方面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該學科是學校“985平臺”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設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和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工程機械4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學院設有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工業設計四個本科專業,涵蓋了機械工程(卓越工程師)、筑路機械、建筑機械、機電一體化、液壓傳動與控制、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交通建設與裝備、公路機械化施工與管理、公路機械化養護與管理和工業設計十個專業方向。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175人,其中博導14人,碩士生導師73人,教授22人,副高級以上職稱9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95人,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學歷教師5人。專職教師130人中,校內雙肩挑教師4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校級教學名師7人,長安大學最滿意教師3人。陜西省優秀教學團隊3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校外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43人,校外兼職教授7人。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目前在校本科生2062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58名。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連年穩定在95%以上。
學院擁有“公路養護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機械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道路施工技術與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速公路筑養裝備與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速公路施工機械”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陜西省“機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測試中心。學院教學科研設備總值4000多萬元,實驗室建筑面積12375平方米,擁有420畝的工程機械實驗基地,是我國工程機械領域規模最大的教學、科研和試驗檢測基地。
學院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特別注重與企業的科技合作。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包括“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技項目、企業高新技術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30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項。承擔了包括國家規劃課題在內的各類教育教學研究項目100余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20余項。年科研經費超過1300萬元。
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新的歷史階段,學院將繼往開來,堅持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和諧發展之路,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國際化水平,向著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方向邁進。
院長致辭:
工程機械學院是長安大學最具特色的學院之一,國內最著名的工程機械學府。她引領著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進步,推動著道路施工裝備與技術的發展,全國十幾家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在學院先后設立了獎學金,多家企業與學院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工程機械學院已成為目前我國工程機械領域規模最大的教學、科研和試驗檢測基地。
工程機械學院承載著60余年豐厚積淀,秉承“弘毅明德,篤學創新”的校訓,以創建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學院為目標,為國家輸送了萬余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了一批批受人尊敬的知名專家和學者。校友們分布在全國公路交通、建筑、機械、軍事及教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為國家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回首崢嶸歲月,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艱辛曲折的起步、追趕和加速時期,已跨進問鼎全球的超越時代,成為世界工程機械產銷大國,為學院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愿與社會各界同仁攜手共創工程機械學院美好明天! [詳情][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屬的長安大學“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的學院,歷經西安公路學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工程學院、長安大學公路學院。60年以來,學院視富民興邦為天職,以發展公路交通科技為己任,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公路建設的重大課題和關鍵技術研究,為我國公路交通科技事業和基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務院有關部委的高度評價。
公路學院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壯大,從創始初期僅有兩個專業,已發展建設成為我國公路交通建設行業學科齊全、專業配套、規模較大的重點學院和主要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院人才濟濟,名師薈萃,現設有四所兩部三辦四個中心,教職工283人(專任教師230人,工程實驗、管理人員5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5人,碩士生導師183人。93%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238人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教授72人,副教授96人。
多年來,學院依托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以學科建設發展為方向,不斷完善和創新用人機制,涌現出一批年富力強,成績卓著的知名專家和學者。目前,學院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國家和省部級高層次人才61人次、陜西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8人。
學院才俊輩出,目前在校本科生2841人,碩士研究生1699人,博士研究生529人,外國留學生102人。60多年來,已培養出各類不同層次的畢業生6萬余人,其中大批已走上各級領導崗位,有的已成為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如中組部副部級巡視專員寧延令、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陜西省軍區副司令員李登武少將、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等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開拓創新,勤奮求是,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
1981年以來,學院先后獲得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及11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先后建立了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公路建設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高速公路筑養科學與技術學科群列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行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和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兩個二級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學院擁有3個院士工作站、獲批2個”111“引智基地,牽頭組建了交通運輸部協同創新平臺。學院現有1個本科專業,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是教育部批準的保留專業,是國家級一流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陜西省名牌專業。目前,學院擁有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工程(交通運輸工程),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特殊環境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4門省級精品課程、1個陜西省普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1門陜西省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陜西省教學團隊、1個陜西省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同時,學院是全國高等學校路、橋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交通部路、橋繼續教育中心”設在學院。學院還是全國交通系統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檢測工程師和公路交通高新技術培訓基地。
學院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強科研機構和基地建設,使之成為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的發源地。學院現有特殊地區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特殊地區公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道路結構與材料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舊橋檢測與加固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和公路大型結構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土木工程陜西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公路橋梁與隧道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學院擁有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檢測系統,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平臺,同時也可為公路交通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等部門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服務。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近五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150余項,近十年連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共計13項,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填補了諸多領域的空白。近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西部交通建設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百余項。科研經費逐年增長,年均科研合同額1.2億元左右。近5年來,發表SCI、EI收錄論文1155篇,授權發明專利396項,軟件著作權和實用新型專利590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00余部。學院充分發揮科技與人才優勢,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國民經濟和我國公路交通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科學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美、英、德、俄、澳、日、南非、巴西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許多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系,包括建立聯合研究中心、“3+1+1”中外本碩聯合培養、“1+1+1”中美碩士聯合培養以及CSC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等項目等,促進了學院整體水平的提高,擴大了學院的國際影響和地位。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學院廣大師生員工開拓創新,開放求是,團結協作,力爭把公路學院(公路科學研究院)建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是在原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建筑與環境工程系的基礎上,于2000年12月合并組建而成。學院的主干專業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合并之前,就已擁有工程力學、結構工程等領域多名國內外著名教授(如數力專家林鐘琪教授、水泥鋼絲網專家王開明教授等)。在國家教育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經過近60余年不懈努力,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學院現有教職工159人,其中專任教師119人、實驗教輔人員20人、行政管理人員20人。專任教師中,教授17人,占14.3%,副教授54人,占45.4%;博士生導師13人,占10.9%,碩士生導師73人,占61.3%;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1人,占76.5%,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5人,占12.6%。學院現有隊伍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國家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陜西省教學名師2人,入選國土資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1人,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長安大學“青年長安學者”3人。此外,學院還聘請有土木工程界的著名教授、專家12人為兼職教授。
學院設有建筑工程系、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3個教學系,其中建筑工程系下設混凝土與砌體結構教研室、鋼結構教研室、地基基礎教研室、力學與材料教研室、工程造價與施工教研室5個教研室;設有建筑結構與抗震實驗室、建筑工程實驗室、市政與暖通實驗中心3個實驗室(中心);設有土木工程研究所、冷彎薄壁型鋼結構研究中心、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所、人居環境與建筑節能研究所、地下結構與工程研究所、凱斯抗爆結構安全與防護研究中心、先進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工程結構診斷與改造研究所、市政工程設計研究所、水力過渡分析和優化研究所、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工程研究所、工程投資與建造管理研究所等12個研究機構。
學院現有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工程造價4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2403人。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學院主干專業,是陜西省名牌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先后于2006年、2011年、2016年三次通過住建部土木工程專業評估,2017年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是首批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專業(2010年),于2008年、2013年順利通過住建部專業評估與復評估,2018年通過住建部專業認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是長安大學特色專業和長安大學名牌專業,先后于2008年、2013年、2018年三次通過住建部高等教育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評估與復評估。工程造價專業自2005年獲批本科層次招生以來,依托長安大學深厚的土木工程學科積淀和辦學實力,于2017年入選陜西省“一流專業”培育項目。
學院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一項。有混凝土結構及抗震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鋼結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結構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四個陜西省教學團隊。《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鋼結構》、《結構力學》、《水處理生物學》、《給水排水管道系統(1)》、《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七門課程獲批陜西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課程基本覆蓋學院各專業主干課程。
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建設,多措并舉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學院畢業生培養質量一直受到用人單位好評,近五年本科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0%以上。社會各界在學院設立各類獎學金百余萬元獎勵、資助優秀學生。60多年來,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各層次、各類型人才萬余名,廣大校友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他們中的大部分已成長為學界專家、業界翹楚,以良好的成就為母校贏得了廣泛贊譽。
學院已建立完整的學位與研究生培養體系,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學院招收結構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目前,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43人,碩士研究生534名。此外,在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和學校“雙一流”建設的推動下,學院接收了來自巴基斯坦、蒙古、俄羅斯、老撾、也門、阿富汗等國家的碩士、博士共計51人,推動結構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專業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學院的國際化進程。2011年以來,學院有3篇博士論文獲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學院已經形成鋼結構基本理論及其應用、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工程結構抗震理論及其應用、結構強度理論及其應用等穩定的研究方向。2018年,學院基本完成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科研團隊、工程理論及其應用團隊、村鎮建筑與工程加固改造團隊、鋼結構與組合結構團隊、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團隊、建筑節能與節能建材團隊、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團隊七個科研團隊的組建工作,教學科研型教師均已統籌歸入科研團隊,科研團隊明確對接相關學科方向。
近八年來,學院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410余項,科研經費8000余萬元。學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參與完成的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共計9項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有力地提高了學院的學術聲譽。學院教職工出版專著及教材及教學用書7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檢索的文章500余篇。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為國家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建筑工程學院將繼續主動對接交通強國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陜西省“三個經濟”以及西安市綜合交通樞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大力提升長安大學土木工程學科整體競爭力,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地方發展需求。廣大教職員工將團結寫作,開拓創新,卓越進取,為建設高水平研究性學院、助力長安大學“雙一流”建設事業而不懈奮斗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由原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與原公路交通大學建工學院(部分)于2000年合并組建而成,2003年3月更名為建筑學院。
學院現有建筑學(本科五年制)、城鄉規劃(本科五年制)、環境藝術設計(本科四年制)三個專業。本科生1095人,碩士研究生236人,博士研究生9人,共計學生1340人。
建筑學院下設建筑系、城鄉規劃系、環境設計系共三個教學單位,一個實驗中心(包括建筑物理實驗室、城鄉規劃信息技術實驗室、視覺造型實驗室、建筑歷史實驗研究中心、數字建筑實驗室),長安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筑節能實驗室(包括人居環境與建筑節能實驗室、節能建筑技術研究中心)。另有長安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建筑設計研究所,及以科研為主的城市研究所、建筑聲光研究所、人居環境研究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所和人居環境與建筑節能研究所。
學院建筑學專業本科(五年制)和碩士研究生教育評估于2018年5月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的評估,合格有效期4年。長安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五年制)和碩士研究生教育評估于2019年5月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的評估,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評估結果為優秀,有效期為2019年5月至2025年5月,碩士教育評估結果為合格,有效期為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
學院現有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一個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長安大學建筑學院三個一級學科全部參評,其中,城鄉規劃學學科排名B-,并列第16位;建筑學學科排名C-,并列第33位。
學院學科建設依托長安大學優勢學科資源,以可持續發展、城鄉統籌、人居環境科學為指導,積極與西北區域的現實問題與特征有機結合,建設融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三位一體”的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學科體系。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學——產——研“三軸互動”的辦學思路,立足西北地域的自然、文化、聚落特征,順應“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特點和趨勢,緊密結合我國“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緊跟高校“雙一流”建設步伐,突出“地域特色”教育教學模式的要求,在城市與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地域特色的人居環境、地域城市的規劃理論及方法研究等方面,響應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機遇,初步在人居環境與綠色建筑、建筑技術科學、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鄉村規劃技術與方法、城鄉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城市土地與交通規劃及城鄉生態規劃與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形成特色。曾經獲得國際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一等獎、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特別獎,全國人居經典建筑規劃設計競賽特別金獎及陜西省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陜西省優秀城市規劃等獎項。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長安大學直屬國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是長安大學成立最早的專業學院之一。
學院目前設有交通運輸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和經濟學類等四個專業大類,包括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管理,含卓越工程師)、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經濟統計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等12個本科專業。其中,交通運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8年通過了教育部首批工程教育認證,2010年成為我國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2012年開始招收培養卓越工程師;會計學為陜西省特色專業,目前與全球最大國際會計師專業團體——澳洲會計師公會合作辦學,2015年開始招收基地班;物流管理專業為全國物流人才培養示范基地,2010年被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英國皇家物流與運輸學會(ILT)授權為“工碩與ILT互認及培訓中心”;工程管理專業是陜西省“一流”專業,教學團隊獲得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交通部科技成果獎和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等多個省部級獎項。學院擁有3個省級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擁有高級物流學、交通運輸法、運輸企業經營管理等3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擁有一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截止2019年4月,學院共有教職員工170人,其中專職教師142人,教授及研究員2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61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74人,外聘研究生導師54人,擁有博士學位9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4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省部級以上各類人才支持項目近20人。近3年來,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項目近100項,其它各類科研課題100余項,項目經費年均1500多萬元;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26部;獲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5項。
學院擁有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和物流工程與管理兩個國家重點學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學科是長安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優勢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陜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學科。物流工程與管理是長安大學國家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下自設的二級學科,已形成以物流集成、物流集成場和產業聯動發展為研究特色的國家重點學科。
學院在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2個學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統計學、產業經濟學、會計學、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旅游管理等學科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工商管理(MBA)、會計(MPAcc)、工程管理(MEM)、項目管理、交通運輸工程、物流工程、資產評估等學科招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學院不斷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荷蘭、日本、韓國、愛爾蘭、臺灣等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在教師互訪、學生互換、合作研究、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績,特別是與韓國在學術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2016年5月,由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發起,西安市社會科學院、韓國中央大學、韓國海洋水產開發院等四家單位簽署聯合共建“中韓物流研究院”的合作協議,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現代交通與物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目前,隨著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的不斷推進,學院學科發展日益完善,學科特色日益突出。學院將積極踐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本科教育為本,實現“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推動本科教育回歸大學辦學的核心基礎地位,將學院建設成為制度化、特色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中國知名經濟管理學院。 [詳情][簡章:1篇
][學費:7.50萬
] -
能源與電氣工程學院成立于2022年,是在學校“發揮學科特色、整合優勢資源”的總體戰略部署下,瞄準國家“雙碳”戰略,整合學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相關學科資源而組建的新學院。學院面向“雙碳”國家戰略,依托交通運輸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圍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學科,重點在交通能源融合與能源產儲供用一體化技術、交通裝備先進動力與能源高效利用技術、交通網與能源網協同優化技術、綜合能源微網優化控制技術等前沿交叉方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正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3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47人。擁有陜西省教學團隊、新能源汽車技術陜西省科技創新團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學院擁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車輛新能源與節能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能源動力)、3個本科招生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其中能源與動力工程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培養體系。學院建設有“交通新能源開發、應用與汽車節能技術陜西省重點實驗室”、“智慧高速公路信息融合與控制西安市重點實驗室”、“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陜西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長安大學-陜汽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等高水平教學與科研平臺。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外高等院校的協作和學術交流,與美、英、法、澳、俄等多個國家地區以及國內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系,通過教師訪學、公派留學等方式提升國際化教育水平。學院現有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系統技術創新型人才(2020)等多項國際合作培養項目,通過項目的開展,有效促進了學院整體水平的提升,為國際化視野下的多領域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交流與合作平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汽車學院是長安大學“211工程”、985優勢學科重點建設學院,前身是西安汽車機械學校部分專業,學院歷經西安公路學院汽車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長安大學汽車學院。學院在公路交通和商用車輛的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汽車交通高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校友遍及行業內外,已成為我國交通行業及民族汽車工業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
學院現設有五個本科專業、六個專業方向、三個本科教學實驗室、一個工程中心,學院還擁有一個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一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一個交通部行業重點實驗室、一個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學院現有教職工157人,有國家級、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0位。在校生總數3135人,其中本科生2410人,碩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125人。
學院擁有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車輛工程兩個博士后流動站;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五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十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四個專業學位授權點。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車輛工程是省部級重點學科。
目前,學院擁有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二個省級教學團隊;三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兩個省級特色專業;三門省級精品課程;一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一個省級交通運輸類專業實驗教學中心,兩個省級名牌專業。同時,學院還設有西安汽車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長安大學西安暢達公路交通綜合性能檢測站、陜西長安大學機動車物證司法鑒定中心。
學院實驗室建筑面積超10000平方米,擁有包括人-車-路-環境三維動態模擬系統、電動車輛試驗研究系統、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系統、運動粒子激光全息分析系統、汽車懸架座椅試驗臺、汽車行駛性能綜合測試系統、FST2A數控發動機實驗臺、汽車代用燃料性能檢測專用設備、AVL大型轉鼓排放分析成套設備等一批大型試驗、研究、教學儀器設備和占地450畝國內高校唯一的汽車綜合性能試驗場(含商用汽車高速試驗環道和低附著系數試驗路及各種典型道路)。
學院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是中國內燃機學會、中國交通能源研究會、中國公路學會汽車運輸學會、中國人類工效學會交通工效分會的理事單位,是中國客車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和全國交通運輸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道路運輸分委會的主任委員單位,是全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試驗檢測中心,是陜西省技術監督局和西安市技術監督局授權的汽車綜合性能檢測單位和汽車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單位,是陜西省司法廳授權的機動車物證司法鑒定單位。
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協作和學術交流,與德國布倫克大學、美國密執安工業大學、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日本神戶大學、俄羅斯莫斯科汽車公路學院和日本汽車研究所等高校與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
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學院形成了“自強不息、求真務實、團結奮進、追求卓越”的精神,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在新的歷史階段,學院堅持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全面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學院。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長安大學人文學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政治(語文)學科委員會,經過多年的發展變遷,2020年3月,在原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人文學院。學院設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法學一級學科、美學二級學科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新聞與傳播、漢語國際教育、藝術專業等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法學、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8個本科專業。學院現設有公共管理系、法學系、中文系、新聞傳播系、廣告學系、廣播影視系、藝術教育中心等6個教學機構;擁有長安大學MPA教育中心、陜西省公眾科學素質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陜西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美學與美育研究所、公共政策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交通軟科學研究中心、工程建設與環境治理法律研究中心、新媒體影像研究所、大眾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所、語言文化應用傳播研究所等10余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機構。學院強化“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理念,建有虛擬現實輔助決策實驗室、虛擬演播室、非線性編輯室、錄音棚、導播室、電子政務室、攝影室、畫室、物證技術室、模擬法庭、人力資源測評等12個本科專業實驗室,實驗室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現有實驗設備600余件,保證了學院各項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學院現有教職工100余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2人;全院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0余人;碩士生導師40余人。學院還擁有作家、編劇、書法家、畫家等知名人士。學院秉承“質量立院、特色興院、學科強院、追求卓越、內涵發展”的辦院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圍繞社會需求、行業需求和區域需求開展科研,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近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70余項;獲教育部精彩一課、陜西省精彩一課及省級以上教學競賽獎等多項榮譽;出版學術專著(教材)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3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國社科文摘》《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和摘登。學院將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理工類院校中特色鮮明的文科專業發展之路,努力把學院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80萬
] -
水利與環境學院具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術積淀,是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建筑工程系環境工程專業、西安工程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和應用化學系、西北建筑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的基礎上,經先后兩次合并,于2003年6月組建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已正式更名為水利與環境學院。
學院可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2個一級學科領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員;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和水利工程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資源與環境和土木水利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資源與環境和土木水利2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有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6個本科專業,其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陜西省名牌專業”。
學院實驗室技術力量雄厚,儀器設備先進。實驗室總面積接近9000多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總價值2000多萬元,擁有旱區地下水文與生態效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與國土開放研究實驗室、建設部給水排水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中心長安大學分中心以及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和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2個實驗中心。學院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211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在鄂爾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原位試驗場地。同時,學院先后建立了陜西藍田縣湯峪鎮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實習基地,寶雞市自來水公司、西安市曲江水處理廠、西安市自來水公司第二水廠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教學實習基地,陜西省安裝公司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實習基地等20余個校外科研實習基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134人,教授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省部級人才計劃獲得者10余人;博士生導師30人,副高級以上職稱89人,擁有多個高水平科研、教學團隊。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國家水重大專項、“973”、“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以及省級和地方等重大研究課題百余項,年均科研經費3000萬元左右。先后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6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60余部。近五年,學院累計獲發明專利53項,論文被SCI收錄418篇,ESI高被引論文18篇。2014年,李培月教授以封面Highlight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被評為度Nature雜志十大亮點文章;2019年,王震洪教授在Nature發表Correspondence短論文,周朝暉副教授在化學類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發表研究論文。
學院十分重視學術交流,先后與德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南非、日本、韓國、瑞士、哈薩斯克坦、俄羅斯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同行進行科研合作與交流。成功舉辦了“2016城鎮地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與污染控制國際研討會”、“水資源與環境保護國際研討會(ISWREP2011)”、“海峽兩岸地下水與水文地質應用研討會”、“2009、2015地下水論壇”等會議,作為支持單位參與了第34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的舉辦;先后邀請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院開展學術交流;同時,學院與德國土賓根大學合作,創建了“國際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
多年來,學院堅持產、學、研結合,與交通運輸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部門的幾十家科研院所和企業保持著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依靠人才及設備優勢,積極開展對外技術咨詢與服務,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學院先后為生產和科研單位舉辦各類專業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工程碩士班、成人學歷班、短訓班50余期,培訓各類人才5000余人。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信息工程學院經過4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涵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五個一級學科領域,形成了從學士、碩士到博士以及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具有交通信息工程、智能交通、車輛電子技術等專業特色。
學院現有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與信息系統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與信息系統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術、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本科專業(專業方向)8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信息工程方向)、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物聯網工程。另外,在交通運輸工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領域培養工程碩士。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國家級重點學科、“985優勢學科平臺”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和陜西省優秀教學團隊。現有教職工203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72人,博士生及碩士生導師89人,現有專任教師143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14人,占專任教師的79.7%,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省部級優秀教師2人,陜西省教學名師2人。
學院下設7個系(部):計算機科學系、交通信息工程系、軟件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網絡工程系、計算機基礎教學部;3個實驗室(實驗中心):計算機專業實驗室、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實驗室、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陜西省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陜西省智能交通與信息處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研究所(研究開發中心):計算機應用研究所、電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研究所、交通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計算機軟件研究開發中心、長大交技智能交通研究所、交通信息標準化技術研究所,1個省級“13115”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檢測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個:長安大學—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學院教學與研究工作成績顯著。近3年來,編寫出版各類教材、科研專著、譯著30余部;承擔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科研項目150項,科研項目合同額6000多萬元。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10余項,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3項,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教學與科研成果獎20余項,申請并獲得國家專利100余項、國家軟件著作權120余項,發表高水平學術研究論文600余篇。
學院在信息學科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式網絡測控技術、計算機視覺與圖形圖像處理、系統仿真理論與應用、信號檢測與處理理論、軟件工程理論及應用;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車輛與道路智能檢測技術、交通信息采集處理理論與方法、道路交通控制理論與方法、現代交通系統建模與仿真、智能交通系統理論及應用、交通行業信息化理論及工程應用。 [詳情][簡章:1篇
][學費:3.00萬
] -
長安大學運輸工程學院于2019年12月正式組建,是在學校“發揮學科特色、整合優勢資源”的總體戰略部署下,將我校原分屬于公路學院、汽車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及交通工程相關學科資源進行整合,從響應國家發展戰略、契合學校發展定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角度出發,定位于“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的國際化創新型學院。依據專業定位與學科建設需求,學院現設有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3個專業,在機構設置上,學院下設“四系六所”,即:四個專業系,分別為交通工程系、軌道交通與民航運輸工程系、交通運輸系、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系;六個研究所,分別為:綜合交通系統分析研究所、交通規劃與設計研究所、交通運輸系統組織與控制研究所、交通安全與環境研究所、軌道交通與民航運輸工程研究所、交通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研究所。同時,學院還擁有“西部城市群交通可持續發展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一帶一路’沿線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與管理國際聯合中心”、“道路基礎設施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態安全屏障區交通網設施管控及循環修復技術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陜西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數字化工程研究中心”、“西部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協同創新中心”、“汽車運輸安全保障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交通新能源開發應用與汽車節能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陜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檢測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吾守爾·斯拉木院士工作站、“道路交通運輸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道路交通運輸工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專業化學科平臺與科研機構。人才隊伍方面,學院現有教職員工94人,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研究生約600人。學院教師均為從事交通運輸、交通工程、交通數據科學等領域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專業化師資力量,其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講師39人,另有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1人。此外,學院高端人才和團隊優勢明顯,作為長期致力于推動我國交通領域發展的重要科研力量,多數教師擁有國外高水平大學學位或訪學經歷,具備開闊的國際化視野,同時擁有教育部優秀人才、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交通運輸部人才庫專家、省級教學名師等行業杰出人才和領軍人物多名,教職工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搭配合理,為學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和發展力量。專業建設方面,我院交通運輸與交通工程專業歷史悠久,特色突出,社會影響顯著。經過多年積淀,我院交通運輸與交通工程專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目前,交通工程專業與交通運輸專業均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一流建設專業,且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交通運輸專業同時也是陜西省名牌專業、陜西省一流專業,交通工程專業同時也是陜西省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和專業教學創新實驗區重點培育專業;此外,學院還擁有多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陜西省精品課程與一流課程,并設有交通工程國際工程班、交通運輸卓越工程班等特色化培養模式,擁有多個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部示范教學團隊、陜西省教學團隊等專業化師資力量。同時,學院充分考量當今科技前沿發展態勢,新設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實現數據科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交通運輸專業領域研究有機融合,以著力推動科研水平與手段提升。今后,學院將從“響應行業需求、探索學科前沿”的立足點出發,不斷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領域重要問題、關鍵技術與行業應用等方面的相關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學科建設方面,我院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及交通工程學科是我校設立最早、實力最雄厚的學科點之一,也是國內交通運輸領域科學研究與行業人才培育的重點基地,其中,交通規劃與管理學科也是我校“雙一流”建設的主干學科方向之一。目前,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二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碩士授予權,并設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學院主要設有綜合交通與多模式交通融合、智能運輸系統與技術、城市交通管控與治理、交通安全理論與技術、持續交通與韌性交通、交通運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新型運輸組織與管理等八個專業研究方向。對外交流方面,為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學院不斷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力度,充分發揮自身在交通運輸領域內的專業特色與優勢,與美、英、德、日、澳等多個國家地區及國內的許多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系,在教師互訪、學生互換、合作研究、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面成果顯著,包括建立聯合研究中心、“3+1+1”中外本碩聯合培養、“1+1+1”中美碩士聯合培養以及CSC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等項目等,有效促進了學院整體水平的提升,為國際化視野下的交通運輸領域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交流與合作平臺。新平臺、新起點,新征程。今后,運輸工程學院將秉承“篤行、創新”的發展理念,突出特色,著眼未來,緊密對接“交通強國”、“一帶一路”等國家重點發展需求與行業發展戰略,面向行業主戰場,著力提升主干優勢學科在綜合交通運輸領域的科研與教學水平,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學科交叉與知識創新,在基礎理論研究和平臺建設方面重點突破,形成“專業化、層次化”的學科特色,成為交通運輸前沿領域科學研究的創新區,國際化水準人才培養的新基地,確立學院在交通運輸領域研究的領先地位,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