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科技學院源自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畜牧學科,溯源于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13年招收蠶科預科班學生,1927年成立國立第五中山大學農科畜牧系,1930年改為省立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系,1952年調整為河南農學院牧醫系,1993年畜牧獸醫系更名為畜牧獸醫工程學院。1998年獲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獲“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009年獲批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8年獲畜牧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020年6月學校從加大辦學框架、突出優勢特色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資源分配的體制機制和辦學特色,決定在牧醫工程學院基礎上,依托畜牧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成立動物科技學院。學院成立后,動物科學專業2021年獲評國家一流專業,現代畜牧業學科群2022年入選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學科。 學院發展定位是“突出畜牧學科產教融合、實踐教育的傳統特色和優勢,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養殖行業發展的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服務”;發展目標是建成國內活力、和諧、高水平特色強院;發展理念是“開放辦院,教學立院,科研強院,行業興院,活力榮院”。學院秉承“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的院訓,弘揚“團結奮進、力爭上游、遵從集體、愛我動科”的學院精神,堅持“為學、為范、為實、為先”的辦學宗旨,守初心,擔使命,謀發展,肩負起新學院建設和新時代畜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任。 學院設有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系、動物生產與智慧牧業系、水產與經濟動物養殖系、動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等5個教學單位,畜牧實驗站包括鄭州市、原陽縣、許昌市等3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牧原集團、河南正大、固始三高、華都峪口等40余家簽約基地。擁有動物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動物科學國家一流專業、全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智慧養殖河南省重點現代產業學院、畜禽生物育種河南省特色行業學院、動物生產虛擬仿真智慧教學研究實驗室等省級以上教學平臺7個。設有省現代畜牧業學科群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學科1個、畜牧學省一級重點學科1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與飼料科學等省二級重點學科4個。建有農業部動物生化與營養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畜禽資源(家禽)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現代畜牧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河南省家禽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牧原聯合產業研究院創新型研究主體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14個。近五年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省部級以上重大、重點項目47項、年均科技經費1200萬元以上;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科研獎勵18項、授權技術發明專利100余項、有效發明專利擁有數在全國占2.65%、國內外同領域具有領先地位、多項標準專利引領行業發展。 學院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努力打造一只高水平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87人,其中專任教師7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7人;設有生豬、家禽、草食動物、營養、飼草、水產與經濟動物等科技創新與服務團隊6個。獲得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農業部創新團隊1個、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3個、河南省教學創新團隊1個。教師中中原學者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人,省級特聘教授2人,省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人;學科帶頭人康相濤教授,為中原學者、中國畜牧善醫學會家禽學分會副理事長、國家十三五“863”計劃主題專家組成員、教育部及農業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七屆振興中國畜牧貢獻獎【杰出人物】、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河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獲得者。 學院現有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設有動物科學、水產養殖、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飼料工程等本科專業4個。動物科學專業被評為國家一流專業、省名牌專業,水產養殖學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是教育部“新農科”專業。在校本科生近900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60余人;堅持以“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優化育人環境,2項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成果分別被評為河南省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2門課程先后被河南省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 學院注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英國愛丁堡大學、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先后承辦河南省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論壇暨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動物育種科技與健康養殖分論壇”、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暨第六屆黃河論壇“動物養殖與動物疫病防控國際前沿論壇”、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生態學分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等國內外學術會議;注重營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環境,堅持舉辦企業家、行業名人、優秀校友等介紹行業發展形勢的“篤實講堂”,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介紹學科研究前沿與進展的“日新論壇”,積極組織參加“大學生課外學術創新比賽”等活動,學院學生先后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一等獎、銀獎等,在全國動物科技專業技能大賽、水族箱造景大賽等比賽中多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21家企業在學院設立獎(助)學金累計150余萬元;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考研率在50%以上,其中62%以上考入985、211高校和重點科研院所,畢業生以作風踏實、基礎牢固、素質全面、富于創新精神而受到社會各界青睞。(數據統計截止2022年12月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河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源于1927年開始招生的獸醫學本科專業。獸醫學學科1985年開始招收碩士生、2003年開始招收博士生;2007年經國家人社部批準設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0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5年入選河南省首批8個A類優勢學科之一(建設經費1億元),2019年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2020年以全省第一名入選首批河南省A類特色骨干學科(建設經費5000萬元)。獸醫學科學術帶頭人張改平院士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八屆獸醫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河南省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農學組組長。學院現有6個教學單位,3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學院現有教職工128人,高級職稱占6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86%,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3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3人,河南省中原學者2人,河南省A類高層次人才1人,河南省B類高層次人才4人,河南省優秀專家6人。目前,學院共有本科在校生130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400余名。20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2021年王澤霖教授被評為河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人獸共患病教學科研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作為核心成員單位的團隊入選國家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人才培養目標:以“自立、自強、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原則,以政治過硬、素質優秀、團隊精神、全球視野為培養目標,培養出一批獻身我國養殖業、獸醫公共衛生事業、寵物事業發展的管理和專業人才,有效保障動物和人類健康。國內外影響:我國獸醫學科三大學術指導機構即學科評議組、專業學位教指委和本科教指委成員均有學科老師任職。5年來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基金委生命學部等戰略研究性軟科學項目5項,獸醫學科已經成為河南省乃至國家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智庫單位。學科入選ESI前1%,位次逐年提升,國際排名位列75-50名。依托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先后與境外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的合作關系。科學研究:近5年來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重點專項和國家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等90多項,學科科研經費和建設經費總額超過3億元。本科教學:學院設有動物醫學、動物藥學、藥物制劑、動植物檢疫4個本科專業和1個動物醫學雙學位本科專業。其中動物醫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同時也是國家I類特色專業和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藥物制劑和動植物檢疫專業被評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擁有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課、2門河南省一流本科課程。學院現有國家動物免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農業部動物生化與營養重點實驗室和首批河南省技術創新中心等11個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理論基礎厚、專業能力強、業務素質高、適應范圍廣”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每年面向全校各專業二年級學生,擇優選拔成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從哈薩克斯坦、蒙古國等國家招收留學生,推進本科教育國際化。多年來,學院堅持“以本為本”,踐行“四個回歸”,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優化育人環境。3項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成果獲河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學院注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營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環境。長期堅持舉辦和參加“企業家課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形成了“個人爭先進、團體爭第一”的院風。畢業生以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富于創新創業精神而受到社會各界青睞。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學院源自1913年原林學系園林教研室。1959年起,學校開始著手開辦園林專業。1962年起,在林業專業設置綠化方向,試辦2屆,因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停止招生。1987年,在林學專業下設園林專門化方向,招生了30名學生,按照以園林規劃設計為主的辦學思路,開始了我?,F代風景園林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1988、1989連續招生了3屆專門化。1988年分別在林學系、園藝系招收園林和觀賞園林專業本科生。1991年-1995年連續招收4屆園林??粕?,1996年招收園林專業本科。1997年,學校學科調整,林學系的園林專業和園藝系的觀賞園藝專業進行合并,組建園林系。2002年,設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2004年,設置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2005年,獲得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授權點,隸屬于建筑學一級學科。2008年,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成為河南省重點學科,園林專業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09年開始一本招生。2010年,開啟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的教育工作。2011年,教育部對一級學科進行調整,風景園林學成為全國首批獲得風景園林一級學科博士點的19所高校之一,并將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調整為城鄉規劃學專業。2012年,風景園林學被評為河南省重點學科。2013年,建筑學本科專業招生。2015年,獲批河南省風景園林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啟了風景園林學科的國際化辦學之路。2018年,獲批河南省高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進一步拓展了國際辦學空間。2019年,風景園林學獲批博士后流動站。2021年,園林專業獲批為國家一流專業,城市規劃專業為河南省一流專業。藝術系成立于2000年,設置有藝術設計專業1個,并實現首屆招生。2012年,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藝術設計專業調整為環境設計與產品設計2個專業。藝術系現有校級設計學重點學科一個,下設基礎美術、室內外裝飾設計、材料與裝修工程3個教研室,擁有家具與材料工程實驗室,太行大峽谷、室內設計裝飾工程公司等寫生實習基地。設計學學科教師獲得省級以上獎勵7項,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等專業刊物發表論文(作品)100多篇(幅)。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及廳級縱向科研項目20余項,出版著作、教材15部,專利4項。近幾年在國際、國家及省級比賽中獲各種獎項10多項,多名老師的作品被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美術館邀請展覽。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86人(正式在編),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27人,教工黨員6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0人。學院下設園林系、風景園林系、規劃系、藝術系等4個系,1個中心實驗室和3個省部級科研教學平臺。擁有風景園林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風景園林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風景園林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風景園林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園林、風景園林、城鄉規劃、環境設計與產品設計等5個本科專業,涵蓋農、工、理三大學科門類。學院現有學生1811人。其中,本科現有園林、風景園林、城鄉規劃、環境設計與產品設計等5個專業,共計本科生1506人;研究生現有風景園林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3個專業,共計30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學院形成了以風景園林學為主導,擁有本科、碩士、專業學位、博士、博士后類型齊全的辦學體系。融合風景園林學、建筑學、城鄉規劃學、藝術學等“多位一體”的人居環境學科群。形成了“一核、一體、兩翼、五大研究方向”,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學院重視對外開放和學術交流。目前,學院與匈牙利圣伊斯特萬大學、波蘭波茲南生命科學大學、韓國漢陽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密歇根理工大學等5個國家和地區10多所學校建立了親密的戰略科研合作伙伴關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溯源于河南農學院1957年設立的農業機械化教研室,1960年成立農業機械化分院,1961年改為農業機械系,1985年易名為農業工程系,1993年更名為機電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是河南農業大學最早具有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以及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多層次辦學的工科學院。學院設有“農業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農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同時具有能源動力、交通運輸、機械3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擁有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學科“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和1個河南省重點學科“農業工程”,其中農業工程學科于2015年入選河南省特色學科建設工程A類重點資助,2020年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A類建設序列。學院現有農業機械系、能源工程系、交通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5個系和1個工程科學實驗中心,設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智能農業裝備)、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交通運輸(公路物流)、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10個本科專業或方向,其中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和交通運輸為河南省特色專業和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近2000余人。學院現有教職工125人,教授13人,其中雙聘院士2人,兼職教授8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57人,教工黨員88人,具有博士學位78人,碩士學位以上占84%,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國家級骨干教師1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人,全國十佳農機教師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教學名師1人,河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河南省管優秀專家5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河南省科協人才托舉工程2人,河南省骨干教師7人,河南農業大學拔尖人才10人、青年英才8人。“可再生能源轉換與利用技術研究團隊”、“農業工程博士后科研創新團隊”、“生物環境與低碳農業創新團隊”為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生物質能源團隊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可再生能源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為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團隊。依托學院建有農業農村部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與裝備重點實驗室、生物質能源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河南省可再生能源院士專家工作站、河南省農村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河南省農村沼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與裝備技術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省生物質能源與納米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河南省農業激光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等8個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國家級農業工程訓練中心、河南省農業工程綜合訓練中心、河南省農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3個省部級以上實踐教學平臺。學院設有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下設農業裝備、能源工程、物流工程、機電技術、農產品加工等5個研究所和16個研究室(設計室)。學院同時也是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中國沼氣學會和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熱物理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和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單位。學院長期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思路,在農業工程核心領域保持了顯著的優勢,在可再生能源工程、農業機械化與裝備工程、農業電氣化與信息化工程、農業物流與系統工程等領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研究特色。學院近五年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近2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近50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0余項,出版著作7部。在解決國家及河南省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及“三農”問題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多項研究成果得到了轉化應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學院先后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國尼科爾斯州立大學、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德國萊比錫資源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學、日本大阪大學、芬蘭VTT科學院、亞洲理工學院、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毒理研究所、印度勒克瑙能源和環境可持續性中心、韓國全北大學、韓國江原大學等國外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關系,經河南省教育廳批準招收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留學生,并與蒙古生命科學大學聯合招收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交換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經濟與管理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928年國立第五中山大學農業經濟系?;謴透呖贾贫群螅?981年招收首屆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1983年成立農業經濟系,1990年取得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更名為經貿學院,2005年更名為經濟與管理學院,2006年取得農業經濟管理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設立農林經濟管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7年會計碩士專業學位點(MPAcc)首屆招生。目前,已成為河南農業大學積淀深厚、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93人,正副教授39人,博士學位教師5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優秀教師1人,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省管優秀專家4人,省優秀青年社科專家1人,省社科年度人物3人,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入選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工程1人,入選河南省高校創新人才支持計劃3人;教育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指委成員1人,省教育廳工商管理專業教指委成員1人,多人在國內外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務。學院現有農業經濟管理博士學位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農林經濟管理一級碩士學位點,技術經濟及管理碩士學位點,會計碩士(MPAcc)、農村與區域發展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各類在校研究生260余人。學院下設農林經濟管理、經濟與貿易、財政與金融、工商管理、會計、物聯網商務管理六個系。設有經濟學、農林經濟管理、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6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2400余人。截至2020年6月,已累計向社會輸送各類專業人才15000余人。作為河南省農村農業發展戰略研究基地,學院擁有“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農業政策和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河南分院”、“河南省農村財政科學研究所”等科研平臺。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農業部軟科學等國家級科研項目40余項;主持省哲社規劃、省科技攻關、省政府決策等省部級項目200余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40余項;學生科技作品連續四年在全國“創青春”大賽中獲國家級獎勵。學院先后榮獲“河南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五·四’紅旗團委”、“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品牌”等榮譽。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林學院前身是創建于1912年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設立的林科專業,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9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82人。教師隊伍中有雙聘院士4人,外籍客座教授5人,河南省講座教授2人,中原英才計劃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中原學者2人,河南省優秀專家2人,河南省(B類、C類)高層次人才5人,校拔尖人才3人,青年英才9人。學院下設林學系、環境系、旅管系、生態系4個系,1個中心實驗室和9個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擁有林學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林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林學和生態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林學、生態學為河南省重點學科,林學學科群入選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A類建設序列。學院目前有林學、經濟林、旅游管理、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生態系等6個本科專業,涵蓋農、工、管、理四大學科門類,其中林學專業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特色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為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河南省特色專業?,F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000余人。學院重視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近10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0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以上40余項。與美國、日本、意大利、荷蘭、匈牙利、智利、波蘭等國家的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學院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為己任。近百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本科生18000余人,博士生、碩士生1400余人。學院長期堅持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道路。在省內外各地建設了20多處穩定的教學生產實習基地,其中雞公山國家農科教人才培養基地是學校首個國家級實習基地。學院師生常年深入到生產第一線開展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為河南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仡欉^去,歲月崢嶸,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學院全體上下不忘初心,堅守夢想,團結一致,堅持以“雙一流建設”為牽引,真抓實干,弘揚“敬業、合作、創新、奉獻”的院風,全面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為河南省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是河南農業大學重點發展的學院之一。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準,在農學系設農產品貯運與加工專業。1994年11月,學校進行專業調整,撤系建院,成立生物工程學院。2001年12月,撤銷生物工程學院,成立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2005年1月,成立食品科學技術學院。 學院擁有一支團結、敬業、拼搏、創新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87人,教授和副教授35人,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4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5人,省高層次人才5人。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十三五”和“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國家級與省級科研與教研項目80余項。通過省級評價成果30余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獲批國家專利60余項,發表論文10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300余篇。 學院積極加強對外交流,在業界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先后加入了國家肉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速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積級與企業開展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教學工作中,按照“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開展教學工作,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模式,與雙匯集團、三全食品、統一企業、河南省農科院等知名食品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建實習基地20余個。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得到了行業的高度評價。 在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學院以成為對區域食品科學技術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教學研究型學院為目標,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立足河南,面向全國,搶抓機遇,積極進取,不斷開創學院發展新局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一、學院簡介
河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的前身是1956年河南農學院的體育組。先后歷經(屬)林學系體育組、體育教研室、公共課體育教研室、武裝部軍體部、基礎部體育教研室等階段,1984年體育教研室獨立設置,1998年更名為體育教學部,2005年成立體育學院。二、學院基本情況
體育學院現設有“一部二系一中心”即公共體育教學部、社會體育系、體育藝術系、競賽與健康體質測試中心和院黨政辦公室、團委六個部門。學院現有教職工66人,教授7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教師達85%以上,國際級裁判1人、國家級裁判5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人、全國冠軍及國家健將級教師2人。學院開設有35項公共體育教學俱樂部課程。三、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和舞蹈表演2個本科專業,2014年在我校農林經濟管理一級碩士點自主備案農村體育管理二級碩士學位點獲批。2018年體育專業碩士點獲批,2019年招收首批體育專業碩士。目前學院在校生896。學院教學科研設施齊全,擁有體育綜合訓練館、塑膠田徑場,標準舞蹈表演、武術、健身器械訓練、跆拳道、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室內外場地設施。其中室外建有147塊功能齊全的各類運動場地,面積總計為155176平方米;建有103個室內運動場所,面積為28050平方米。四、教科研成果
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5項,廳級科研項目25項,省級、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1項,獲河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發表核心論文40余篇,主編、參編教材27部。目前已建成《大學體育》、《籃球》、《田徑》、《體育舞蹈》、《羽毛球》5門校級精品課程,《體育保健學》、《足球》2門校級優秀課程。建有《體育史》《羽毛球》2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競賽與健康體質測試中心每年要為3萬2千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工作。體育學院還承擔全校教職工生的群體活動。五、重大比賽獲獎情況
學院體育代表隊多次參加全國、河南省大學生田徑、體育舞蹈、武術、籃球、足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競賽,取得了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第九屆大學生田徑運動會及河南省大學生田徑運動會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及混合團體總分第三、全國大學生武術錦標賽8金10銀5銅、全國舞蹈公開賽中L職業組冠軍等優異成績。承辦了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田徑運動會,2019年9月,348名學生參加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出色地完成了民族運動會開幕式《秀美山河-塞上江南》《同心向往-國色牡丹》《祖國萬歲-我和我的祖國》等節目的演出;助力中原出彩,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 體育學院以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為目標,專業氛圍濃厚,第二課堂豐富多彩,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畢業生考研率和就業質量穩中有升,創業典型不斷涌現,多次獲得校學生工作先進單位、創業先進單位,鄭開馬拉松優秀組織單位等。學生在讀期間可選讀工商管理、經濟學、法學、商務英語等專業的第二學位,拓展知識領域和就業渠道。 [詳情][簡章:1篇
][學費:2.40萬
] -
學院成立于2004年底,是以教學為主的教學型學院。學院以公共英語教學為主要任務,為學校人才培養、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提供語言支撐;在教好公共英語的基礎上,努力辦好外語專業教學工作;以校級重點學科“外國語言文學”為龍頭,“翻譯研究中心”、“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為抓手,促進學科發展。學院現設有大學英語教學部、研究生英語教學部、英語系、日語系、MTI教育中心、中心實驗室等,有教職工9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講師42人;博士6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62人。目前有英語、商務英語和日語3個本科專業,一個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校研究生36人,本科生839人。學院資料室擁有藏書近2萬冊;中心實驗室現有數字化語言實驗室30套,其中龍子湖校區11套,文化路校區19套。學院注重教學研究和學科沉淀,近年來,先后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7項,其中一等獎2項,出版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3部,建設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項,“翻譯理論與研究”“大學英語”2個校級教學團隊;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研究項目近20項,獲河南省發展研究獎2項,發表CSSCI期刊源文章20篇;教師多人次獲得校級以上榮譽稱號,其中,河南省教學標兵9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河南省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9人,二等獎4人,河南省優秀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5人,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1人。學院秉承“明德篤志,勵學尚行”的院訓,堅持立德樹人的方針,著力做好學風建設,以翻譯、舞臺劇等競賽形式為抓手,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2016年,學院代表隊榮獲“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華西賽區)二等獎;2017年,學院研究生“博物院翻譯服務團”撰寫的調研報告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二等獎;同年,學院微光協會組建的“漯河特種戰隊”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團錄制的社會實踐視頻榮獲團中央“鏡頭中的三下行”優秀視頻獎;2018年,學院15級英語二班團支部榮獲團中央“全國活力團支部”榮譽稱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文法學院成立于2005年,前身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文法學院現設有法律系、行政管理系、社會學系和漢語言文學系四個教學研究機構,有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工作、漢語國際教育四個本科專業和農業碩士(農業管理領域)、社會工作碩士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為省級一級重點學科,法學、社會學為校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正式在編教職工57人,其中專任教師50人,專職行政人員7人;專任教師中,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16人,碩士生導師2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1人。近年來,學院先后有10多人次獲得全國輔導員技能大賽一等獎、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河南省青年理論宣講專家、河南省教學標兵、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等省級以上榮譽;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科研成果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十余部。學院有“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和“河南農業大學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河南農業大學中原農業文明研究中心”;建有模擬法庭、行政管理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普通話語音測試室、藝術教育中心等教學實驗中心。學院有專門的圖書資料室和電子閱覽室,有人文社科方面的藏書2萬冊,各種專業報刊雜志三十余種。本科專業:1.法學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法律職業倫理、民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商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等。2.行政管理專業本專業旨在培養服務于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從事政策分析、行政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公共項目管理以及社區管理等公共管理領域相關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主要課程:政治學、經濟學、領導科學、行政法、市政學、公共行政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中國政府與政治、公共政策學、公務員制度等。3.社會工作專業本專業培養掌握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具備從事社會工作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能在民政、勞動、社會保障、衛生部門、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城鄉社區,從事社會行政管理、社區發展與管理、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工作評估與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主要課程:社會工作概論、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行政、社會福利思想、社會政策、社會保障概論、社會工作倫理、農村社會工作、社會心理學、社會研究方法等。4.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人才,也可勝任需要雙語人才的各項涉外工作,其他事業企業單位的教學、研究、文秘等有關工作。主要課程: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社會語言學、英語口語交際、英漢互譯、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中華文化典籍導讀等。研究生教育:1.農業碩士(農業管理)本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農業行政管理、農業科技創新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主要課程:農業政策學、農產品市場營銷、現代管理學、農村發展理論與實踐、現代農場管理、組織行為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等。2.社會工作碩士旨在培養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和認同感,掌握社會工作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熟悉我國社會政策和本土經驗,具備較強的社會工作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勝任本土社會各領域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主要課程: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倫理、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宏觀高級社會工作實務、微觀社會工作實務、社會服務管理、社會政策分析、農村社會工作、社會保障專題、社區治理專題、貧困與發展專題、社會工作評估、社會工作實習與督導等。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信息與管理科學學院成立于2005年,2010年增加軟件學院??疲?015年停招),2021年新增特色軟件學院本科。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和應用數學3個一級學科。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為省級重點學科,應用數學為校級重點培育學科;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省級學術型碩士授權點,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和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一流專業)、管理科學(省級一流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和軟件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建有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綜合服務平臺—中原農村信息港、農業部黃淮海農業信息技術科學觀測實驗站、河南省大數據雙創基地、農田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農業信息化研究應用中心、河南省農作物生產監測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等6個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學院現有教職工127人,教授15人,副教授41人,具有海外學習經歷教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省管優秀專家2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優秀教師4人,省級教學標兵8人,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2人、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原青年千人計劃1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年度人物1人、省高層次人才(B、C類)7人、校拔尖人才6名,青年英才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00余人,研究生135人。“十三五”以來,學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1項,省部級科課立項67項,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省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4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發表核心以上學術論文145篇,教改論文72篇,獲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40余項;出版國家級、省部級規劃教材和專著32部,獲首屆省教材建設獎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線上線下各類教學質量工程課程13門,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4個。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緊密結合第一課堂設計第二課堂活動,搭建了電腦“120”、數學建模協會、ERP協會和院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大學生實訓中心,形成了“學科依托、賽事支撐、以賽促學、以學促創”的人才培養模式模式。“十三五”以來,獲國家級各類競賽獎129項,省級一、二等獎271項,“電腦120”被評為河南省教育系統學雷鋒活動先進集體和校精神文明建設特色品牌,畢業生李二陽榮獲中宣部、教育部頒發全國“最美大學生”稱號。學院始終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學院黨委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校文明標兵學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學生工作先進單位、基礎文明創建先進單位、班主任工作先進單位、就業工作創新單位、國家助學貸款先進單位、挑戰杯優秀組織單位、軍訓工作優勝單位、先進分工會等榮譽稱號。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3次,邀請國內外專家來校報告31場次,320人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華大學、堪薩斯州立大學和大阪大學等單位相關學院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學院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1975年,河南農業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辦煙草本科專業,開創中國煙草高等教育之先河。2008年學校院系調整,成立煙草學院。2009年中國煙草總公司(國家煙草專賣局)與河南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煙草學院。學院現設有煙草、食品科學與工程(煙草工程)和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建有煙草學、煙草科學與工程、農藝與種業(煙草方向)、生物與制藥(煙草工程方向)等4個煙草類碩士點,1個煙草學博士點。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其中,煙草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河南省一流專業;煙草工程碩士點被評為“河南省特色品牌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煙草栽培學榮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省精品課程等榮譽;擁有省級一流課程4門,省優秀基層教學組織1個,省內外教學實習基地20多個。煙草學學科被評為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重點建設學科。學院建有國家煙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煙草行業煙草栽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煙草生物學與加工科學觀測實驗站等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F有教職工7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31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5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中國煙草學會常務理事1人,國家煙草專賣局科技委委員2人,國家煙草專賣局學科帶頭人2人,河南省管優秀專家1人,河南省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1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河南省拔尖人才2人,河南省骨干教師4人,河南省文明教師3人。學院堅持“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和“立足河南,面向全國,服務行業,走向世界”的辦學定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煙興煙為己任,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為目標。秉承“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理念,構建“通專平衡,通專相宜”的課程體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打造科教融合、產學結合、校企聯合、專業共享共建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先后與中國煙草總公司、江西省局、四川省局、海南省局、河南中煙、四川中煙長城雪茄煙廠、湖北中煙三峽煙廠、貴州畢節、吉林蛟河、河南三門峽、洛陽、南陽等行業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院以“科技興煙”為宗旨,源源不斷地為行業提供科技創新成果,輸送高端技術人才,為推動煙草行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創建于1927年,經過90多年的積淀,已經發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研究水平較高,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學院。園藝學科為一級學科河南省重點學科,園藝專業為河南省特色專業。學院有一支由69位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等組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著名蔬菜專家方智遠教授、著名果樹專家束懷瑞院士為我院兼職教授。學院建有河南省果樹瓜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園藝學”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優質蔬菜花卉種苗工程中心、河南省設施蔬菜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以及河南農業大學(扶溝)蔬菜研究院等20多個成果轉化和教學實習基地。設有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組織培養、生理生化、品質分析等專業實驗室,配備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園藝學院設有園藝、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茶學三個本科專業,園藝學學術型和農藝與種業(園藝領域)專業學位碩士點,園藝學博士點,形成了學士、碩士和博士構成的園藝人才培養體系,畢業生分布于全國各地,是河南省高級園藝人才的搖籃。近年來,學院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河南省重大專項和重點科技攻關等科研課題30余項,取得省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20余項,培育蔬菜新品種50多個,果蔬新品種20余個。研究成果已經大規模推廣應用,推動著河南園藝產業的發展。學院與美國、加拿大、荷蘭、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科研單位和大學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常年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交流活動。面向未來,全院教職工生將堅持“厚生豐民”的辦學理念,繼續發揚求實創新、勇于攻關的優良傳統,為實現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1、發展歷史植物保護學院是河南農業大學辦學歷史較為悠久的學院之一。1930年在原河南大學農學院創建植物病蟲害學科,1941年開設植物病蟲害專業,1950年建立植物病蟲害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植物病蟲害系被合并到華中農學院。1959年學?;謴椭参锉Wo專業,1960年成立植物保護系。1961年植物保護系與農學系合并,1964年恢復植物保護系,1969年再次并入農學系,1975年恢復植物保護系。1994年在植物保護系基礎上組建生物工程學院,2001年學校院系調整,撤銷生物工程學院,分別成立植物保護學院、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從此植物保護學科單獨建院。在90多年的辦學歷史中,先后有涂治、王鳴歧、陳振鐸、何均、袁嗣令、陳兆騮、賀鐘麟、丁文山、楊有乾、王守正、喻璋、李秀生、談文等老一輩著名植保學家在學院工作,積淀了深厚的學術底蘊,逐步確立了“立足農業,服務河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定位,形成了“自強、力行、求實、創新”的良好院風。2、學科設置學院目前設有植物保護、植物保護(園林植保方向)、制藥工程、動植物防疫(植物防疫方向)和植物科學與技術6個本科專業或方向,其中植物保護專業是河南省建設的名牌專業、國家級特色優勢專業和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制藥工程專業是河南省一流本科建設專業。長期以來,昆蟲學科和植物病理學科一直是河南省重點學科,2009年植保學科成為河南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學院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5年獲批植物保護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7年獲批植物保護一級學科博士點。目前,學院建有河南省“植物病蟲害防治”省級教學中心、河南省新型農藥創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害蟲生物防控工程實驗室、河南省綠色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害蟲綠色防控國際聯合實驗室等省級教學科研平臺,以及河南省“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與防控”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菌物研究所、農藥研究所、化學生態研究所、納米農業研究中心等其他科研平臺。2021年與多家公司合作成立了現代植保產業學院。3、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植物病理系、昆蟲系、農藥系和植科系4個系和1個中心實驗室,教職工1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82人。在專任教師隊伍中,有省、校級特聘教授8人,教授21人,副教授30余人,95%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省管優秀專家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河南省優秀教師2人,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10多人;4人在國家和省級產業技術體系中擔任植保崗位專家,15人在國家級、省級學會擔任理事、黨務理事、副理事長和理事長等學術職務。學院先后聘任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教授、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唐文華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友勇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兼職教授。4、科學研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是植保學院“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的立院之本。在學院發展過程中,即使在最艱苦困難的時期,學院教師仍創造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為河南乃至全國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1930年9月,學科創始人涂治在美國《Phytopathology》上發表了“華北粟抗黑穗病的研究報告”是河南農學院在國外期刊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1990年由王守正、談文和時振亞分別申報的科研項目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占全校的五分之三,實現了河南農業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零的突破,1992年,王守正申報的科研項目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十年來,植保學院教師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和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國家科研平臺建設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科技專項、教育部、農業部和河南省重大、重點科研項目10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0多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0多篇。5、教學工作學院教育教學工作成效顯著。長期以染,植物保護學院形成了良好的院風、教風和學風,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培養質量在全校名列前茅?!掇r業植物病理學》2003年被評為學校第一門省級精品課程,《園林植物昆蟲學》被評為國家級雙詒教學精品課程,《普通昆蟲學》、《園林植物病害防治》、《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昆蟲學》、《普通植物病理學》等課程先后被評為省級或校級精品課程。一流課程和優秀課程。多名教師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教師和河南農業大學教學名師,學院教師主持的教研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教學成果獎勵。學院教師主編了《農業植物病理學實驗實習指導》、《煙草昆蟲學》、《煙草病理學》和《植保專業外語》等多部國家級統編教材和農林規劃教材。學院畢業生考研率長期名列全校前列,近年考研率達到50%以上,2021年達到60%以上,并多次涌現出整個宿舍同學全部考上研究生的先進典型,本科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先后培養出張世軍(原河南省政法委書記)、董慶周(原河南農科院院長)、何百鷗(原河南省社科聯書記)、李思杰(漯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孔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道文(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大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大批優秀畢業生。6、社會服務學院在加強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校地、校企合作,服務河南地方經濟建設。學院有10多名教授、專家參加了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和“科技特派員”等專項活動,深入基層服務農業生產,為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每年暑期,由教師牽頭,帶領學生成立科技服務小分隊奔赴田間地頭,進行科技咨詢和指導工作。我院老師以鄭祥義老師為榜樣,積極服務“三農”,社會服務工作受到有關領導和單位表彰。有10多人分別獲得河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河南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河南農業大學科教服務“三農”先進工作者和突出貢獻獎。7、對外交流學院十分注重對外開放和學術交流,與美、加、澳、英、德、韓、CIMMYT等20多個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有合作關系,聘請3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舉辦10多次國際和全國性學術會議,150多名國內外學者到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開展本科生國際交流、研究生聯合培養。先后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國際小麥土傳病害高級研討班、第五屆國際絲核菌病害學術研討會、中國昆蟲學會學術年會、華中三省昆蟲學會學術年會、全國化學生態學研討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九屆青年學術研討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66期“雙清論壇”等多次國際及全國性學術會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源自1960年成立的河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辦學歷史悠久。資源與環境學院下設資源與環境系、土地資源管理系、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系、中心實驗室。學院目前建有一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農業資源與環境),兩個省重點一級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公共管理)。設有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管理、農業碩士(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4個碩士點,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土地整治工程、環境生態工程5個本科專業,其中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為省級特色專業。學院形成了土壤學、植物營養學、農業環境保護、土地資源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5個長期穩定的學科方向。緊緊圍繞河南省潮土、褐土等主要類型土壤地力提升、小麥玉米營養與施肥、土壤環境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土地資源管理與規劃等領域開展系統研究。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2、第3和第7),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近五年,主持科研項目96項,其中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到賬經費7956萬元,發表論文226篇,其中SCI論文67篇,出版著作教材13部。建有農業部華北小麥玉米輪作營養與施肥科學觀測實驗站,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重點實驗室、土壤污染防治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農業綠色發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土地整治與生態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院士工作站、河南省高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驗教學中心等省部級平臺。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形成了以“階梯素質教育”為主線,以“三鷹計劃”為抓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學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5%以上,考研率達40%以上,連年被評為學校“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和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組織單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