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歷史沿革動物科學學院擁有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畜牧學科與蠶桑學科,其辦學歷史可追溯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廣州知府陳望曾創辦的廣東農事試驗場附設農林講習所(位于現廣州市區莊、農林下路一帶,設有土壤、稼穡、蟲害、畜牧學、養蠶法、培桑、氣候學等課程)。1912年,農林講習所更名為“農林教員講習所”,1917年改辦為“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是我國近代高等農業教育史上創辦最早的學校之一。1924年,孫中山先生將當時廣東三所國立和公立學校(師范、法科、農專)合并,創辦了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下設農科學院。1925年底,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4年,中山大學屬下的農、工、法3個學院遷入石牌新校址,其中農學院位于華南農業大學現校址。與此同時,嶺南學堂(源于1888年教會在沙基創辦的格致書院,1903年更名為嶺南學堂,1912年更名為嶺南學校,并搬遷至位于廣州康樂村的中山大學現校址)于1914年升格為嶺南文理科大學,下設生物系農學部,之后農學部升級為農學院。此外,1920年,留美博士鐘榮光先生聯合華僑創辦了嶺南農科大學。1927年,嶺南文理科大學和嶺南農科大學合并成立私立嶺南大學(首任校長鐘榮光),下設農學院。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由中山大學農學院、嶺南大學農學院、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和病蟲害系合并組建成華南農學院,下設畜牧獸醫系、蠶桑系等。1987畜牧獸醫系分為畜牧系和獸醫系,1992年畜牧系更名為動物科學系,2001年成立動物科學學院,并新增水產養殖專業。2003年蠶桑系并入動物科學學院。2016年水產養殖系從動物科學學院分出,成立海洋學院。二、發展現狀學院現有教職工116人,其中正高職稱36人,副高職稱47人,博士生導師29人,碩士生導師66人;師資隊伍中有兼職院士1人,國家杰青1人,萬人計劃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國家優青1人,珠江學者3人,廣東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5人,省級產業體系首席專家4人,青年珠江1人,珠江新星2人,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1人。現有在校生1600人,其中研究生500人,本科生1100人;博士后25人,留學生10人。現有教學科研大樓20000多平方米,校內外教學科研基地41個(2個國家級、3個省級),房舍面積達2萬平方米;有3個國家級教學平臺、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個省部級教學平臺、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近十年來,先后主持國家重大轉基因專項、863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等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年均到位科研經費超過4000萬元。先后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29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在《Nature》、《ELIFE》、《PNAS》等SCI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500多篇,獲專利授權100多件。2015年,畜牧學一級學科被列入我校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群;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院畜牧學進入全國八強;2019年,畜牧學被列入我校重點建設的八大學科、廣東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學院黨委以黨建工作為引領,以“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為己任,大力推進新農科建設和全方位育人,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共建黨組織,以組織振興帶動學科振興和產業振興,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我院遺傳教工黨支部榮獲首批教育部“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2019年動科學院集體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于2005年5月,堅持“教學立院、科研強院、人才興院、民主建院”的辦學方略和“學生為本、教師為魂”的辦學理念,2011年以來試點“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辦學水平一直居于全校前列。在《廣州日報》近兩年發布的全國大學一流學科排行榜中,我院公共管理學科位居前50強。2018年公共管理學科獲批2017年廣東省重點建設學科,位列八個優勢重點學科之一。2019年公共管理學科獲批廣東省珠江學者崗位。學院同時是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省級研究生校外實踐示范教育基地、財政部部屬公共管理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部屬土地資源管理重點實驗室的掛靠或依托單位。現有本科生30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各專業畢業生歷年來的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0%以上,最終就業率達98.5%以上,居廣東省相同專業前列。碩士研究生最終就業率為100%。學院現有“公共管理學”1個一級學科、6個專業: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學院已成為全校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在校學生近3400人。學院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自主設置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碩士點,同時擁有公共管理碩士(MPA)、社會工作碩士(MSW)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多門課程被評為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省精品課程,多項教學成果榮獲華南農業大學和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包括3項省級一等獎)。社會工作和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學院擁有廣東省公共管理專業技能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環境和實驗裝備先進,下設電子治理實驗室、辦公自動化實驗室、公共政策分析實驗室等12個功能實驗室。總面積930平方米,儀器設備878余臺件,總值690多萬元。學院配置專業特色鮮明的圖書資料室,現有中文藏書8.48萬冊,外文藏書3800余冊,訂閱110多種國內外專業期刊。學院擁有一支具有海內外博士學位、梯隊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職教師100人,其中,高級職稱比例59%,博士學位比例65%。擁有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74人(其中院外14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1名,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3名,廣東省委宣傳部“十百千工程”省級優秀人才培養對象1名,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2名,廣東省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國MPA優秀教師1名;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1名,廣東省應急管理專家1名,廣州市應急管理專家5名,廣州市重大決策咨詢專家16名。學院設有“廣州市服務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基地”、“國土資源研究中心”、“勞資關系研究中心”、“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等10多個學術研究機構。近5年來,學院教師成功申請了10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到賬科研總經費超過6000萬元;出版了38部專著和教材;在《光明日報》《政治學研究》《社會學研究》《學術研究》《中國行政管理》等重要報刊上發表了350多篇學術研究論文;為國務院和廣東省多個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獲得好評。學院教師的科研實力確保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學院積極提升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管理服務的國際化水平,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韓國東亞大學等著名大學保持著廣泛的學術交流、師生互訪、合作辦學關系。近三年,學院老師到國外大學訪學交流30余人次,學生互訪200余人次。學院不斷拓展合作院校,已經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等多所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院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旨在拓展本科生綜合素質、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參賽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我院學生多次在各類比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00萬
] -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由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與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的農業經濟教育專業發展而來。1952年院系調整后,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停止招收農業經濟專業的學生。之后,在農業經濟教研室全體老師的努力和積極要求下,農業經濟專業于1964年恢復招生。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經濟專業停止招生,1979年再次恢復招生。1982年成立農業經濟系,1992年經農業部批準成立經濟貿易學院。2004年5月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學科農業經濟管理、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農林經濟管理、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金融學;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領域)、本科專業10個。設有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和校級研究機構7個。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40人,專業教師116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48人;專業教師中博士學位獲得者占比為90%;博士生導師24人。我院擁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中宣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6人、南粵優秀教師3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3人等。近五年來,我院共培養畢業博士65人、碩士2325人(含農業推廣碩士)和本科生5508人。近五年來,學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重點和一般項目50余項,科研經費超過4500萬元。在SSCI、SCI和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獲中央和省市領導批示的研究成果30多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60萬
] -
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原林學院)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一個學院,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學院現有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植物學、生態學學科覆蓋下的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林學、草業科學、風景園林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涵蓋森林培育學、林木遺傳育種、森林經理學、森林保護學、森林生態學、植物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觀賞園藝等方向,林業、農藝與種業(林業方向、園林花卉方向、草業方向、種業方向)和風景園林3個專業碩士點。現有林學、風景園林、園林、城鄉規劃、森林保護、旅游管理、草業科學、中藥資源與開發、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等9個本科專業,開設了林學丁穎創新班,與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合作開辦風景園林本碩連讀國際班,城鄉規劃專業設置鄉村振興方向。植物學學科、林學學科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林學(本科)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園林(本科)專業被廣東省批準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有“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部分)”“農業部能源植物資源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森林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木本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農林生物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全院現有教職工213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70人,博士生導師25人,學術型碩士生導師82人,專業學位碩士生導師13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2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教學名師1人。陳曉陽教授主持,李吉躍教授等人共同完成的《基于“三本位”理念,協同培養卓越農林人才的研究與實踐》項目榮獲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現有在校學生2557人,其中本科生2166人、碩士研究生(全日制)340人、博士研究生51人,碩士專業學位(在職)研究生95人。“十二五”以來,全院教師共承擔132項國家級課題、184項省部級課題和540項橫向課題,總經費達2.84億元;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0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8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外觀設計專利12項;發表論文2327篇,其中SCI論文415篇,CSCD論文510余篇,出版專著72部。2019年我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5.64%,升學(含出國)率為15.66%;畢業生對學院就業工作滿意度為98.12%,企業對我院畢業生滿意度高達100%。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CollegeofHumanitiesandlawSCAU)是華南農業大學二級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原名人文學院,成立于1996年10月。2006年3月,成立了傳媒學院、法學院,與人文學院合成人文(傳媒、法學)學院。2008年4月,人文(傳媒、法學)學院更名為人文與法學學院,教育技術學與廣播電視編導2個本科專業分別調整到信息學院和藝術學院。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4個系,設有4個本科專業;有教工113人;2300名學生,其中包含40余名研究生,2200余名本科生。漢語言文學專業前身的語文教研室可追溯到1952年華南農學。院組建之初;歷史專業可追溯至1955年成立的農業歷史文獻特藏室,并于1980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6年6月,社會科學系、外語系和農業歷史研究室合并成立人文科學學院。2006年3月,傳媒學院、法學院,與人文科學學院合并成人文(傳媒、法學)學院。2008年4月,人文(傳媒、法學)學院更名為人文與法學學院,教育技術學與廣播電視編導2個本科專業分別調整到信息學院和藝術學院。2016年,學院成為全校四個學分制試點改革的學院之一,學院中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成立。2017年3月,學院中國農業歷史遺產研究所入選廣東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師資力量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工11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0人,碩士生導師29人,有法學各科專業教師4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講師26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2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講師12人,歷史學教師18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7名、講師5名,哲學在崗教師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8人,在讀博士1人,獲廣東省公派留學資格的2人。[1]中央政法委教育部“雙千計劃”:王權典全國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杜國明廣東省政府專家學者型法律顧問:王權典[4]廣東省教育廳“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徐芳、杜國明、劉雪梅、雷靜等[5]教學建設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建有法律實踐教學中心(下設模擬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診所、模擬聯合國、創新創業法律援助中心、地方立法研究中心、辯論隊等)、模擬仲裁庭、法律診所、法庭科學技術實驗室、多功能數字化語言實驗室、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中華禮樂文化實驗室等。[1]學科建設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3個專業型碩士學位點。[1]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科學技術史、中國史專業型碩士學位點:法律碩士(法學)、法律碩士(非法學)、農業碩士(農村發展領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00萬
] -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是在我國著名果蔬貯藏加工專家、一級教授李沛文先生等于1983年創辦的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專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4年成立食品科學系,2001年調整為食品學院。學院設有食品科學、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包裝工程4個系和1個省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碩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學科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第一層次)。學院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全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現有教職工103人,其中專任教師77人,正高職稱人員27人。93.5%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55.8%的教師具有海外研修經歷,45歲以下成員占57.1%。學院積極聘請海內外優秀人才來校開展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擁有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全國食品質量安全專業工作組組長1人,萬人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廣東省珠江學者2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農業部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教學名師2人,廣東省珠江學者2人,廣東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學院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生物工程和包裝工程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國家級精品(資源)課程2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課程7門。近年先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現有在校生2452人,其中本科生1914人,研究生538人。人才培養質量較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本科生的就業率達到95%以上,研究生近100%。學院建有畜禽產品精準加工與安全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廣東省食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貯藏保鮮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廣州)、廣東省天然產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食品質量安全教學示范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平臺12個。近年來承擔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廣東省重點研發專項等各類課題400多項,發表論文600多篇(SCI、EI收錄300多篇),獲授權專利118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4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1篇。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有關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聘有丁穎講座教授5人,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合作開辦了“2+2國際班”“4+0國際班”,與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合作開辦“”3+1+1國際班”。近年來和美國羅格斯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莫斯科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合作共建廣東普通高等學校國際合作創新平臺2個,承擔“十三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專項、廣東省對外科技合作項目等7項,目前建有廣東食品安全領域唯一的“廣東省科協海智計劃華南農大食品安全技術工作站。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將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創新,共創更美好未來。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獸醫學院辦學歷史悠久。1952年由原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和廣西大學的畜牧獸醫系合并成為華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1987年成立華南農業大學獸醫系,1993年更名為動物醫學系,2001年更名為獸醫學院。學院立足華南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地區動物疾病基礎理論和綜合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為重點,以科技創新型和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服務產業經濟和區域發展為追求,不斷前行、努力奮進。學院辦學特色鮮明、學科實力強,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獸醫學一級學科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下設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獸醫藥學和微生物學五個二級學科,其中預防獸醫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建有國家獸藥殘留基準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國家獸藥安全評價(環境評估)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國家禽流感專業實驗室(廣州)、國家非洲豬瘟區域實驗室(廣州)、人獸共患病防控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ABSL-3)等7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廣東省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預防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獸藥研制與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獸用疫苗創制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等1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獸醫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為A-,全國排名第三;2015年學科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科研機構前1%;2019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世界排名第44位。學院1952年開始招收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生,2002年在國內首先設置動物醫學專業小動物疾病防治方向,2004年設置動物醫學專業動物藥學方向,2005年設置動物藥學專業。1981年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獲碩士學位授權點。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禽病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學位授權點為該學科全國最早設立的授權點。2000年獸醫學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獲批獸醫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03年獸醫藥學獲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獲批獸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04年微生物學獲博士學位授權點。得益于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卓越的教育教學體系、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設施與平臺、豐富的校園文化以及廣泛的國際交流,學院為專業人才培養創造了優越條件。近七十年的辦學歷史中,培養了諸如國家首席獸醫師、大學校長、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國家優青、珠江學者、企業家等大量杰出人才,為民族復興和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重視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建設了一批開放性的高端學術平臺,匯聚了行業里的大量杰出人才和科研團隊,主持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大量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國家、省部級科研獎勵和科技成果等指標始終處于全國獸醫院校前列。近5年承擔各類課題397項,總經費近3億元。禽流感防控、新發/再發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與預警、黏菌素和四環素耐藥機制、獸用抗菌藥安全評價、動物疾病模型建立等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研究達到國際領先。在Nature、Lancet、LancetInfectDis、NatMicrobiol、PNAS等雜志發表SCI論文500余篇;獲國家二類新獸藥證書2個、三類新獸藥證書2個、四類新獸藥證書3個、授權專利8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2項,廣東省農業推廣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禽流感病毒H5亞型滅活疫苗(D7株+rD8株)、狂犬病dG株基因工程疫苗成功實施轉化,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國際上首次發現的質粒介導黏菌素耐藥機制,促進多國用藥政策調整;率先提出“1110”活禽市場管理制度,首次納入地方法規《廣東省家禽經營管理辦法》,并被國家衛計委和農業部采納,在全國推廣應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自1996年創辦以來,已經擁有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動畫、音樂學(音樂表演)、表演、廣播電視編導9個本科專業,有學術型碩士學位點設計學專業,專業型碩士學位點廣編電視、藝術設計、音樂表演專業,是國內藝術學科專業較為齊全的學院之一。2012年學院被省教育廳批準為“廣東省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現有本科生2909人,研究生143人。學院擁有獨立辦公大樓,面積達一萬余平方米,教學設施設備完善。擁有眼動儀、腦電儀、多導生理儀等國際一流服裝實驗教學設備,擁有多功能廳、攝影、計算機輔助設計、錄音、非線性剪輯、定格動畫、綜合材料、產品造型、家具模型、人體工程學、服裝材料、服裝編織、服裝工藝、服裝染織、服裝纖維、絲網印刷、形體訓練、健身房、金屬工藝、首飾工藝、化妝、鋼琴、燈光等24個實驗室。并按專業設置了學生創新工作室和導師工作室,同時與四十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成為校外教學實習基地。藝術學院現有在崗教職工150人,正教授13名,副教授43名,并有多名教師從英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烏克蘭、意大利等國家留學歸來,以及赴丹麥、芬蘭、日本、韓國參加學術交流。教師中有“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中國服裝設計師生作品大賽金獎獲得者、文化部第十一屆美展“銀獎”獲得者、中國廣告設計大賽“學院獎”銀獎獲得者等。此外,我院教師還在多個專業設計協會、學會等兼任理事,并承擔了許多大型的設計項目,將教學與科研、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社會和企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成為培養廣東省乃至全國藝術設計人才的重要力量。藝術學院設有學生創新工作室,在啟林北有近400平方的文化創意園,面向藝術學院所有學生,選拔專業成績優異、綜合能力突出且有專長的學生,培養學生高層次設計創新能力,并依托學生創新工作室,引導所有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在學生創新工作室中,學生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完成實踐項目、參加設計競賽、開展專業交流等活動。目前,學院設立有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設計、產品設計、交通工具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設計與制作、廣播電視編導、家具設計、數碼影像等11個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室。在此培養模式下,成效顯著。近5年來,我院學生共獲得60余項國家級學科競賽獎,400余項省級學科競賽獎。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8.00萬
] -
園藝學院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1910年,2001年改園藝系為園藝學院。在學院的歷史發展中,我國著名的園藝學家溫文光教授、原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果樹學家和貯藏加工專家李沛文教授及被譽為“無籽西瓜之父”的黃昌賢教授等老一輩專家、學者,曾任園藝系系主任。學院現任黨委書記羅軍、副書記馬強,院長胡桂兵、副院長曹藩榮、吳振先、劉少群。現有在職教工93人,教學科研72人(教授27人、研究員3人、副高職稱2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53人(含23位博導)。現有人才隊伍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3人,“十二五”新增農業部領軍人才1人,入選“萬人計劃”1人,農業部創新團隊1個,新增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6名。2007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建設之后,園藝學科現有荔枝龍眼、香蕉、大宗蔬菜和馬鈴薯等體系首席科學家1名、崗位科學家6名和綜合試驗站站長1名。另有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崗位專家7人。學院現設有9個教學、教輔單位,16個研究機構。設有3個本科專業:園藝、茶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其中園藝專業下設果樹、蔬菜、觀賞園藝、園藝生物技術、園藝產品貯藏與流通方向、種子科學與工程6個方向,茶學專業下設茶學、茶葉加工與貿易、茶藝與品牌營銷3個方向。學院擁有園藝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果樹學、蔬菜學、茶學、園藝產品采后科學),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1個博士后流動站。果樹學科是華南農業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之一,于2007年8月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園藝學于2012年12月被評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園藝專業2014年獲批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共同組織的首批拔尖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截至2019年底,全院在校生為1438人,其中本科生1131人、研究生307人(博士生61人、碩士生246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一、歷史沿革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學科發展與辦學歷史悠久,學術積淀深厚。最早可以追溯到1923年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創辦的“農林化學門”。1925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農林化學系分設出“土壤肥料門”。1952年成立華南農學院土壤農業化學系。1992年更名為“國土資源與環境科學系”。1996年與植物保護系合并組建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2015年,經學校學科和學院結構調整之后,目前資源環境學院由6個系和1個本科實驗教學中心組成。一直以來,學院秉承“明德、務實、樂學、善思”的院訓,繼往開來,為建設“和諧資環、卓越資環、幸福資環”的理想目標而不懈奮斗。2012年學院被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二、現狀概況學院現有在校生1811人,其中本科生1499人、博士生71人、碩士生237人、留學生4人。學院有教職工145人,教授(研究員)30人、副教授(副研究員)58人,博士生導師28人,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占87.07%。。設有土壤科學系、植物營養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學系、地理信息系、測繪與遙感系6個系。有生態學、資源環境科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測繪工程6個本科專業,其中生態學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和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環境科學專業設立了國際班,實行學分互認人才培養模式。擁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等兩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個農科生態學系列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和1門省級研究生示范課程。擁有國家級大學生理科(生態學)實踐教育基地、廣東省生態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廣東省生態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等各級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20多個。學院有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學兩個廣東省優勢重點一級學科。建有農業農村部華南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華南熱帶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建設用地再開發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華南土地綜合整治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廣東省土地利用與整治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田土壤污染防控工程技術中心、廣東省現代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土地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環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廣州遙感真實性檢驗站、華南農業大學鄉村生態振興產業學院(省級)、生態環境與資源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等12個省部級和3個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臺。2020年學院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成功進入ESI學科全球前1%,2019年生態學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榮獲兩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三項成果榮獲2018年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特色與優勢1、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學院黨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認真組織開展創先爭優、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工作。近年來,學院黨委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建+”的工作思路,創新“三四三”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形成“強組織、增活力、促發展”的工作局面。落實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強化理論武裝,打造具有資環特色的雙周學、單周業務學、教授有約、師友茶座等大學習品牌。堅持黨建帶團建,構建“1+8”學生工作體系,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黨風廉政、師德師風及學風建設,化解學生心理危機,理順青年教師思想情緒,有效維護學院安全穩定。十年來,學院一大批黨支部、團支部被評為校優秀黨支部、優秀共青團支部,一大批師生黨員、團員被評為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共青團員,一批黨支部被列為校“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三型”及“樣板支部”培育創建黨支部。2014年以來,學院連續被評為校離退休工作先進集體。2、教學與人才培養工作。學院堅持黨建引領,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為目標,重視專業和學位點建設規劃與頂層設計,提出“四輪兩翼”本科專業建設體系,出臺了《關于加強青年教師教學工作管理的規定》等一系列教學管理與人才培養制度,成立了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以及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一系列院級教學管理機構,組建了一批國家、省、校級教學團隊,形成了一支治學嚴謹、優良施教的師資隊伍,先后有一大批教師被評為國家、省、校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國家、省級培養對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省特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省特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校十佳科技工作者、校科技新星、校優秀班主任、校教書育人獎、校十佳教師、校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等稱號,一大批課程被評為國家、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及省級研究生示范課程。學院重視實踐教學,堅持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2015年建立農事訓練中心資環站,并運行順利。建立院級大學生實踐基地27個,其中生態學專業教學實習基地被遴選為廣東省校外大學生實習基地。學院獲省、校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36項、教改課題22項、教學成果獎10項;獲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1人,獲學校各類先進獎項20余人次。近年來,學院優化校內外等各種社會資源,與英法等國高校合辦“2+2”環境科學專業國際班和大學生暑期班,設立師生創新創業、學風建設等基金、獎助學金項目,探索建立“卓銀班”、“諾普信班”、“芭田班”等訂單式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創辦學院生態沙盤設計比賽、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品牌。健全學院研究生創新體系,努力提高研究生創新素質。學院團結向上的優良學風,對人才培養產生了積極影響,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國家、省校級的科技競賽中獲得獎項120多項和各類獎學金。多渠道提升學生就業質量,考研升學率逐年攀升。3、科學研究工作。2012年在廣東省第九輪重點學科的評選中,植物保護一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級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被評為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2014年學院“群體微生物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創新團隊”入選廣東省引進第四批創新科研團隊。2015年以來,經學科和學院結構調整,學院以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項目為契機,提出“項目帶團隊、任務建平臺、績效定資源”和“學科群+領域+方向團隊”的學科建設模式,明確了環境科學/生態學在2020年之前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的六項創新機制,可能性從2015年的67%增長到2018年底的84.3%。2015年修訂實施《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科學基金管理辦法》,2016年制定實施《資源環境學院高水平大學建設績效評價與激勵管理辦法(試行)》,2018年制定實施《資源環境學院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及立項資助獎勵方案》和《資源環境學院ESI倍增計劃任務落實方案》,從制度上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工作,提高科研質量和水平。十年來,學院共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1000余項,到位科研經費4.5億元左右,獲得國家、省部、市科技成果38項,其中主持或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2009-2012年連續四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項、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4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專利獎1項、省部級成果25項;發表學術論文2100篇左右,其中SCI、EI等收錄論文9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80多件;主編出版專著及教材50余部。在生態循環農業、轉基因作物與入侵生物的生態安全防控、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土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土壤改良與生物肥料研制、植物營養生理與遺傳改良、新型肥料的研制及其應用推廣、土地信息工程與綜合整治、生態規劃、土地規劃等研究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學院拓寬國際合作渠道,推動國際化進程。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友好互訪與合作交流,與美英日德法等國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關系,承擔了商務部的面向發展中國家政府官員和高級專門人才的培訓工作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環境科學國際培訓班項目。2016年與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聯合組建中英環境科學研究中心,2018年再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簽訂四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學院獲得校“十二五”國際化建設工作先進集體。4、科技開發工作。多年來,學院在發展科研事業的同時,面對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主動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培養,在固體廢棄物處理、水污染處理、土壤改良與生物肥料研制、緩控釋肥、肥水灌溉、生態農業規劃、土地信息綜合整治、測繪與遙感技術、土地規劃、有機生產中病蟲害系統控制、植物源農藥等領域開展成果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一些標志性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學院獲得2009年度廣東省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單位。近年來,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視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產學研工作,分別與泰達生物集團廣東福利龍復合肥有限公司、隆平高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清遠市菜籃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東筠誠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及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等部門和企業正式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并參與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與建設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產學研合作,為國家特別是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