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院)是以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以教師培養為主要辦學特色的多層次、多學科型學院。學院成立于2009年,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成立的教育學、心理學教研室。學院設有心理系、教育系、特殊教育系、心理科學研究中心、教育碩士教育中心等教學科研機構,是學校獨立科研平臺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依托單位。現有應用心理學、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管理方向)、特殊教育三個本科專業,有心理學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65人。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0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2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8人,在讀博士3人。擁有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校級科研團隊1個。學院聘請20余名中外著名學者為客座教授。學院建有多個省、校級學科及科研平臺。山東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籌)設在學院,是集特殊教育研究、教師培訓和社會服務工作于一體的多功能特教機構,服務全省特殊教育事業。濟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是“十二五”、“十三五”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濟南大學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基地是山東省青少年素質教育重點研究基地,濟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是山東省教師教育基地,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是濟南大學重點人文社科基地,特殊教育教學實驗中心是山東省高等學校骨干學科教學實驗中心。學院注重開展課程專業創新,探索人才培養有效模式。應用心理學是山東省特色專業、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工程建設專業,特殊教育學是國家計劃支持、學校重點建設專業。建有國家級雙語示范課1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11門,優質課程16門。近年來,主持省部級以上教研教改課題8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教學研究成果獎10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1項,省級獎14項。近三年,學生就業率、考研率穩步上升,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考研率達24%。近年來,學院科研團隊在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與學校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師教育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成果,研究特色逐漸形成。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等國家級科研課題10項,省部級項目3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4項,學術論文被SCI、EI、SSCI、CSSCI收錄100余篇,出版專著、譯著和教材30余部。學院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培養合作單位,雙方在心理學人才培養、重大研究課題聯合攻關、教師互派交流、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等方面有密切合作。學院是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戰略合作單位,雙方在教育科研服務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基礎教育等領域有廣泛協作。學院在博山特教中心建有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在全省各地建有20余個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學院與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開展科研項目合作,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10余所大學有學術交流和學生互派,與臺灣2所大學進行專業建設合作。學院教師每年參加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30余人次。學院是山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山東省社會心理學會、濟南市心理學會和濟南濟大喜安廣泛性發展障礙兒童康復中心掛靠單位,有8位教師擔任國家級學會理事和專業委員以上職務,20余位教師擁有心理督導師、心理咨詢師、應用行為分析師等從業資格。學院建有心理學、特殊教育學、教師教育學等專業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總值近1000萬元。擁有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專業圖書2萬余冊,專業期刊100余種。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倡導辦學以教師為本、育人以學生為本、管理以服務為本的理念,圍繞學生成長、成才、成人,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內涵建設,提升學科專業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院發展的中期目標是,力爭在“十三五”末,完成心理學進入全省前列、特殊教育成為省內排頭兵、高等教育研究成為山東省高水平智庫的建設任務,為實現濟南大學“建設創新性、國際化、有特色的世界高水平大學”辦學目標做出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濟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始建于1987年。三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秉承“繼承傳統、強化內涵、開拓創新、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立足社會需求和時代前沿,廣大師生同心同德、艱苦創業、奮發進取,在教書育人、美術創作、設計創新、理論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學院學科體系系統完善,教學體系特色鮮明,學術交流豐富活躍,辦學層次不斷提高,辦學質量穩步提升,在美術和設計教育領域贏得較高社會聲譽。學院名稱歷經濟南大學藝術系、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變遷,2019年11月定名為“濟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簡稱濟大美設學院、濟大美院。學院與山東省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山東省省級眾創空間“濟南大學設計創新研究院”結為協同創新共同體,由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院士級)、具有“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美譽的柳冠中教授任美院榮譽院長、研究院院長。學院現有教職工60人,專任教師52人,其中校聘A1特崗教授1人,教授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碩士學位者46人。學院注重德藝雙馨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中多人擔任國家級、省級行業協會主要成員。學院聘請97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的藝術家、設計師、專家學者、官員和企業家擔任客座教授、雙創導師、校外實踐導師、兼職教師,打造出跨界協同共享的師資隊伍和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為學生的國際視野、系統發展提供重要支持。學院擁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兩個學歷培養層次。本科教育招生專業六個:美術學(師范)、服裝與服飾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攝影。研究生教育擁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學術型)和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授權點。截至2019年10月,在校本科生919人、研究生93人。學院全面審視和梳理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戰略,厘清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特色,結合學院具體情況,全面實施“1234”發展規劃方案。不斷強化培養方式改革,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和實踐,開拓創新教學方法,倡導專業跨界融合與創新,強調從美“術”向美“育”轉變,從注重技法傳授向創新思維培養轉變。積極探索“項目化教學”、“探究性學習”、“問題式學習”、“案例為基礎教學”等教學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學院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差異化和個性化教育,以科學的行業、產業和社會需求為主導,重視實踐和創新,培養具備扎實基礎,學術涵養,創新精神,國際視野,能夠推動甚至引領區域行業發展的復合型高水平應用人才。鼓勵學生走出去,通過對外交流、訪學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雙創”實踐,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截至2019年,學院與30余家企事業單位簽定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和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在協同育人和協同創新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學生就業率和就業層次保持較高水平,考研錄取率居山東省藝術類院校前茅。學生在國內外各類美術、設計、模特等專業大賽中表現優異。近三年獲得省級以上獎勵420余項,高水平、高等次獲獎數量在省內藝術院校中名列前茅。學院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不斷強化的的新時代背景下,主動融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D-STEAM協同創新模式為抓手,以美院和研究院的兩院協同發展為切入點,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實踐中突出大設計大創意融合藝、理、工、文、管的交叉性、應用性學科特點。學術交流日益活躍,研究水平逐年提升,服務社會效益顯著。自2009年以來,全院教師在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75篇,其中被C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錄的高水平論文50余篇;教師先后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3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項目1項、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0項、山東省軟科學課題6項、教育廳和文化廳級課題33項;完成產業規劃、設計扶貧、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創客進社區等橫向課題100余項;出版專著專著、譯著、教材、畫冊30余部;獲得國家及省廳級大展大賽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近百項,獲國家專利近200項。美術與設計學院在濟南大學黨政領導下,持續把握歷史機遇,勇于探索,不斷實踐,守正出奇,努力創造經得住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工作業績,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濟南大學始建于1965年,2015年12月由原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和酒店管理學院合并成立。現設有經濟貿易系、金融學系、會計學系、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專利導航項目(高校)研究和推廣中心、資本市場創新發展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山東龍山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山東省城市發展研究基地、山東區域軟實力與區域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全球化與跨國經營研究基地、山東物流發展研究中心等7個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平臺。學院擁有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金融學、會計學、工程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四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金融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經濟學、投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標準化工程等10個本科專業。學院在校本科生近4000人,研究生300多人。國民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是山東省重點學科;經濟學專業為省級本科特色專業;會計學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山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山東省重點支持建設專業、山東省名校工程建設專業、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重點建設立項專業;金融學專業為山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山東省名校工程建設專業、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對接產業項目立項建設專業。學院現有專任教師180多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8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89人,博士生導師7人。擁有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山東省智庫高端人才崗位專家和入庫專家5人,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成員4人,濟南“5150”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泉城特聘專家”1人。先后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等50余人擔任客座教授和發展顧問。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西方經濟學為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營銷管理為省級精品課程群,承擔省部級以上教研教改項目2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獎10余項。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等各項創新活動中,共獲得省以上獎項320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56項。學院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近五年教師主持國家級項目49項,其中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4項;主持省部級項目300余項,其中教育部項目1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120余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項、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7項。在《管理世界》、《會計研究》、《金融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400余篇,出版各類學術專著50余部。學院堅持開放式辦學,全方位地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已與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十余所國外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際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長短期交換交流機會。重視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每年外派數十名骨干教師赴國外進修學習,并開展多種形式的科研合作。積極開展專業建設的國際化,設有中英合作金融風險與管理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全英文授課專業、會計創新實驗班(CIMA班)。積極營造國際化學習氛圍,接收來自韓國、泰國、南非、剛果布等國家留學生一百余人。學院秉承“學生為本、學術為上、學科為重、學風為根”辦學理念,踐行“國際化、社會化、標準化、差異化”發展思路,弘揚“博文約禮、經世致用”辦學精神,實施“質量立院、科研強院、人才興院、文化凝院”四大戰略,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學研究為先導,以師資優化為關鍵,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政治思想和文化制度為保障,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商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是濟南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之一,始建于1995年設立的生物技術系。在歷任領導及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5年來,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正在穩步快速發展。學院設有生物技術、制藥工程和藥學3個本科專業。具有“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生物與醫藥領域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植物生理生化與基因組學、生物藥物、生物標志物與食品安全檢測、資源與環境微生物、生物活性分子發現與功能、動物細胞遺傳與毒理六個主要研究方向。學院擁有“天然藥物化學”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天然藥物化學生物學”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和“特殊生境微生物資源及其應用”校級學科方向團隊、濟南市植物與微生物互作工程實驗室。學院現有教職工76人,其中專職教師66人,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講師4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7人;校聘崗(含青年龍山學者)14人;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14人。專職教師中國家優青2人;山東省杰青2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2人;山東省優青2人;濟南大學教學名師2人;濟南大學優秀教學獎獲得者1人;濟南大學青年教學能手2人。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計1349人。學院建有1個實驗中心、6個本科教學實驗室、12個科研方向實驗室,總面積超過3000平米,實驗儀器設備總值超過3000萬元。目前與魯南制藥、濟南藥谷、山東齊都藥業、龍大、菱花、東阿阿膠、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等穩定合作關系。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完備的實踐教學條件,為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驗技能提供了充分保障。近年來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省屬高校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等各級各類項目140多項,科研、教研總經費達4200余萬元。學院教師在教研教改以及各項教學比賽中屢獲佳績,主持完成省級教研項目1項、校級教研項目30余項,獲濟南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把加強學風建設作為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學生深造率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學院結合專業優勢,以學生科創、社會實踐為抓手,全面打造科創育人新平臺,連續4年進入“挑戰杯”、“創青春”等一類賽事的國賽角逐,斬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級二等獎兩項,“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國賽銀獎一項、銅獎兩項,各類省級獎項十余項。學院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態勢,探索形成了社會實踐與思想引領緊密結合、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與就業創業緊密結合、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以恤病、濟困、助醫為主題的“天使行動”已經成為學院社會實踐的品牌項目,連續三年獲得“省級優秀服務隊”榮譽稱號。學院按照“以育人為核心,全年關注、全員參與、全過程指導”的就業工作思路,以就業促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以就業促教學科研改革,學院培養的一大批優秀學子活躍在祖國現代化建設的舞臺上。學院廣大教師始終銘記“弘毅、博學、求真、至善”的校訓,傳承“勤奮、嚴謹、團結、創新”的校風,發揚“艱苦奮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努力拼搏,銳意進取,為建設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濟南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80年。目前本科教育設有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數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4個本科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數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以及教育碩士(學科教育-數學)專業學位點。在校學生近1500人。學院下設7個教研機構,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系、科學計算與數據分析系、金融數學系、大學數學教研部、數學建模指導中心、數學教育教研中心以及實驗中心;設有5個研究所,包括復雜系統分析與控制研究所、微分方程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代數與密碼學研究所以及金融數學與風險管理研究所。除本院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任務外,學院還承擔著全校數學公共課的教學任務。學院擁有一支愛崗敬業,教學、科研水平高,工作扎實,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111人,其中專業教師95人,教授14人,副教授43人,博士56人,碩士生導師23人,博士生導師1人。有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山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山東省省屬高校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山東省優秀研究生導師2人,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1人。有山東省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有校師德標兵1人,校教學名師1人,校優秀教學獎獲得者6人、青年教學能手8人。學院實驗中心下設科學計算實驗室、數學建模創新實驗室和金融演示室三個實驗室以及一個微格教室。目前擁有錄播系統一套、浪潮服務器4臺、微型計算機181臺,房間使用面積232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60人上機。中心每學年平均開設實驗項目200個,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學院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和科研氛圍,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績。學院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的理念,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關注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培養“基礎扎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承擔教學研究項目50余項,發表教研論文10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高等數學教學團隊、代數與幾何教學團隊、常微分方程教學團隊以及數學建模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省一流專業,《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和《常微分方程》是省一流課程。《工科數學》、《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是省級精品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常微分方程》、《離散數學》、《數學建模》以及《實變函數》等課程為校級精品課程。學院以碩士學位點建設為依托,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在復雜系統分析與控制、微分方程及其應用、不確定性的數學理論及應用、智能計算與優化控制、密碼學與信息安全、代數學、圖論與組合優化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現有校級學科科研團隊2個,院級科研團隊7個。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8項、參與重點項目1項,主持山東省泰山學者專項基金1項,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51項,主持省教育廳科技發展計劃項目5項,主持其他廳局級項目以及橫向項目多項,參與國家級以及省級科研項目多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四位)和山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首位)各1項,獲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0余項。發表學術研究論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400余篇。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有1名同學獲得山東省十佳大學生稱號。有10篇學士論文獲山東省優秀學士論文。數學建模競賽已成為我校的品牌,從2003年到2019年,在“高教社杯”數學建模競賽中共獲得全國一等獎11個,全國二等獎48個,山東賽區一等獎160個,成績位居省內高校前列。獲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2項。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特別是在第四屆(2012)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專業組)中獲山東賽區一等獎第一名,決賽獲全國一等獎第五名,該成績是當年山東省取得的最好成績。參加山東省師范生從業技能大賽并多人次獲得一等獎。多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表。考研率和英語四級一次通過率不斷提高。建設高水平大學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是實現濟南大學振興和發展的戰略選擇。數學科學學院緊緊圍繞學校“一二三四”中長期發展思路,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為中心,以科學研究為先導,以管理服務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以建設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為突破口,在強化特色上做文章,在內涵建設上下工夫,在提升水平上動腦筋,為進一步開創學院各項工作新局面,而不斷努力。(202005)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濟南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2009年由城市發展學院和化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組建而成。城市發展學院追溯最早為1988年正式成立濟南師范專科學校地理系,2002年地理系更名為城市發展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最早為山東建材學院應用化學系1992年成立的環境工程教研室,2000年設立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18年更名為水利與環境學院。水利與環境學院現下設水利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地理科學與規劃系3個系,開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地理科學(師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7個本科專業。其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山東省特色名校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專業。學院擁有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為山東省“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環境工程學科為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日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關于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我院新增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這是我院學科建設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院已經形成“本、碩、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水利與環境學院現有教職工102人,其中,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教授17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8人。在校本科生1932人,生師比為18.82:1。學院擁有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各種實驗設備和圖書資料,建有水資源與水環境專業實驗室等相關20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1個,教學實踐合作單位20余個。“十二五”期間新增實驗教學設備1000余萬元,調整了實驗室布局,基本完成了實驗中心信息化管理軟環境建設和硬件環境改造工作,使實驗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學院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十二五”期間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優化整合課程內容,獲校級精品課程群2個,新增校級精品課程8門。積極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獲山東省教研項目1項,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校級教研立項30項和院級立項40多項。通過以上措施,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獲山東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5篇。經過近30年的發展,學院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一是緊緊圍繞社會需求,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構建、專業能力提升與專業素養的養成;二是突出專業間的融合性,以水資源與水環境為核心,交叉融合地理學、地質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水利工程學等相關專業的知識元素,重視交叉人才培養;三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班項目試點,依托山東省級重點學科平臺,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學院將進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升辦學水平,突出辦學特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土木建筑學院始建于1983年,下設建筑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城鄉規劃系、建筑系、力學部和實驗中心等教學單位,開設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和建筑學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山東省一流專業、特色專業、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土木工程專業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學院具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土木水利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主要培養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市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二級學科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及本科生2000余人。學院擁有一支以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山東省教學名師為代表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工10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4人;具有博士學位48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濟南大學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獎獲得者5人,濟南大學青年教學能手5人;具有海外訪學經歷或取得學位的24人。學院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五育”并舉教育目標,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現有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和精品課程5門,校級精品課程17門;建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校級教學團隊3個,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各類教育教學獎勵20余項。學院高度重視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培養,不斷提高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獲“創青春”、“挑戰杯”一等獎等國家和省級科創獎勵百余項,畢業生就業率多年達95%以上。學院遵循“以本為本,教學科研并舉”的發展戰略,重視學科專業建設和科研能力提升。近年來,學院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院實驗室面積80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為3200多萬元。學院建有山東省城市地下工程支護及風險監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功能材料水質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科研平臺,山東省高校“十三五”重點實驗室1個;現有校企工程技術中心2個,校級科研機構8個,形成了“城市地下工程支護與風險監控”、“新材料與新型結構研究與工程應用”、“水處理功能材料與水質安全保障”和“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與安全評定”等特色學科方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級以上科研項目7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授權專利200余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40余篇。學院將進一步樹立“面向工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教育理念,以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努力構建“特色優勢學科引領,品牌特色專業支撐,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的高水平工科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1、學院概況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前身是1949年3月創建的華東財辦工礦部博山工業干部學校的外語教研室,2000年10月濟南大學成立后組建外國語學院,下設英語系、日語系、朝鮮語系,德語系、法語系和大學外語教學部六個系部,現有英語、日語、朝鮮語、德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7個語種,其中,英語專業為山東省一流本科專業;擁有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翻譯專業2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同時擁有國家教育部非洲研究中心和山東省非洲研究中心智庫2個科研平臺。現有教職工15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40余人;教師中教授6名,副教授48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0余人,有海/境外留學或訪學經歷的教師50余名。此外,每年還聘用15名左右的外籍專家。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1300余人。已有數千名外語專業畢業生在祖國的天南海北、各行各業大顯身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2、學院定位、目標和發展思路學院定位:為教學研究型學院。發展目標:做好高素質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和科研并進,多語種協調發展;滿足學校高素質應用型名校外語人才培養和國際化需求、省內一流的外國語學院。發展思路: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大學外語教學為重點,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先導,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以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以服務學校國際化為己任,堅持內涵發展,突出學院特色,加快學院發展步伐,全面提高學院的綜合實力。3、專業與學科介紹學院建有英語、日語、朝鮮語、德語、法語5個本科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人文素質與科學素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勝任教學、科研、翻譯、管理等工作,或為繼續深造打下堅實基礎。學院擁有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翻譯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制三年,設現代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兩個方向,培養從事教學、研究、管理等方面的高級英語專門人才;翻譯專業學制三年,設英語筆譯方向,培養應用型高級英語筆譯人才。4、教學與科研學院教學工作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學效果;強化外語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創建“多層次、模塊化”大學外語課程體系,打造“全方位、立體式”大學外語教學環境;實施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現代化課堂建設;實行專業達標和過程化考試制度,構建“動態多元化”教學評估體系。目前,建有省級精品課2門,校級精品課4門,優質課多門。學院科研工作立足學術前沿,銳意進取,目前建有非洲法語區研究校級重點基地;在認知語言學、福克納與莫言研究、英美現當代文學、語言教學研究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特色,發表或出版了多篇高水平論文或著作;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教育部社科項目7項和山東省社科項目20余項;獲山東省社科獎8項,山東省高校優秀成果獎多項。5、教學團隊教學團體建設是學院教學工作的特色,不僅擔負著日常教學和深化教學改革的重任,而且還擔負著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培養外語人才的使命。學院一直加大教學團隊建設的力度。目前,已形成大學英語教學團隊、英美文學教學團隊、語言學教學團隊、翻譯教學團隊以及高級英語教學團隊等優秀教學團隊。各教學團隊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大教學投入,多次榮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濟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濟南大學青年教學能手獎”和“濟南大學本科教學貢獻獎等獎項。6、科研團隊按照“發揮優勢、凝練特色、整合力量、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積極引進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博士,重點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骨干;繼續加強團隊建設,凝練學術方向,培養學術隊伍;以國家社科、教育部社科申報為重點,以論文、著作、獲獎為抓手,加強科研平臺和科研基地建設;積極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學院整合了科研力量,建成了現代語言學1個校級團隊,英美文學、英語國家文化、語料庫研究、東北亞研究、日本文學研究等5個院級團隊。各科研團隊職稱結構合理、基礎扎實、勇于探索理論前沿課題,在認知語言學、福克納和莫言、語言教學和區域文化研究等領域均取得了較大突破,多次榮獲山東省優秀社科獎、山東省高校優秀成果獎等獎項,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7、教學條件和實踐基地學院教學工作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學效果;強化外語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創建“多層次、模塊化”外語課程體系,打造“全方位、立體式”外語教學環境;實施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現代化課堂建設;實行專業達標和過程化考試制度,構建“動態多元化”教學評估體系。目前,建有省級精品課2門,校級精品課4門,優質課多門。學院建有7個現代化語言實驗室,一個現代化電子閱覽室;學院圖書資料室藏書6千5百余種,1萬5千余冊,外語學術期刊40余種,音像資料1千余種,滿足了學院教學和科研的要求。學院已建有省實驗中學、濟南第二中學、濟南市實驗初中、濟南市育英中學等校外教育實習基地和山東外貿運輸公司、濟南市進出口總公司、山東工藝陶瓷集團、中國外運青島海運公司等多所外貿實習基地,滿足了實踐教育的需求。8、人才培養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學院以培養具備扎實語言素質的應用型外語特色人才為中心,以學風建設為重點,注重學生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以第二課堂與科創實踐為輔助,以學生長遠發展為導向,全面實施人才培養戰略。在大學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培養具有高尚的情操、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寬泛的語言文化知識和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直接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實現我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濟南大學文學院是濟南大學建制最早的學院之一。目前文學院設有中文系、傳播系。學院擁有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合理的教學和科研隊伍。老一輩學者袁梅、徐志剛、張傳曾、崔海正等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專業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做出了突出貢獻。現有教職工88人,其中專任教師77人,教授27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61人,31人具有博士后學習背景或國外訪學經歷。其中泰山學者青年專家1人,龍山學者1人。先后有6人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師院校教師獎、2人獲山東省優秀教師獎、1人獲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山東省教學名師稱號、1人獲山東省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人獲齊魯文化英才稱號、1人獲泉城文化之星稱號。全國著名書法家黃斌,詩人路也(路冬梅)執教于文學院。文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五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山東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濟南大學獲得“山東省特色名校建設工程”財政支持的十大專業之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為山東省優秀教學團隊。現已建成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古典詩詞與人生修養)、6門山東省精品課程(古代文學、美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2門省一流本科課程(古代漢語、古典詩詞與人生修養)。文學院在致力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強調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提升學術研究水平。在老一輩學者的影響下,文學院教師薪火相傳、發奮進取,取得了一定的學術積累,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中國語言文學擁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現為濟南大學博士點培育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山東省重點學科。學院以“突出學術特點,提升學術層次,力爭學術創新”為指導原則,致力于學科建設。目前已形成了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近代文學與文化、文藝美學、性別文化與女性文學、漢語詞匯學等較為集中的研究方向。近十年來學院教師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千余篇,出版學術著作80余部,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0余項(含重大招標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27項,其它省部級科研項目35項,獲省社科優秀科研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5項,1項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獲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重大獎并一等獎,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會(籌)、山東省郭沫若研究會等學會掛靠本院,擁有山東省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中心、山東省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研究中心等省級學科平臺。校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個(濟南文化研究中心、近代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山東地方戲曲研究中心、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研究中心、基督教與文學研究中心)以及詞學與文學傳播研究所、儒學研究中心、書法研究所、文化詩學研究中心、媒介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院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學院建有圖書資料室和電子閱覽室,藏書3萬余部,訂閱期刊200余種。建有影像藝術教學實驗中心,設虛擬演播實驗室、多媒體制作實驗室、書法技能實訓室、教師語言實訓室。文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生工作氛圍。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學生工作理念,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學生工作格局。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知識結構全面、基本功扎實、素質高、事業心強的優秀畢業生,在社會上享有很好的口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學院概況濟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物理系,至今已有40余年歷史,是本校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學院的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明顯。現有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和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其中物理學專業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物理學專業獲批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ESI及專業排名省屬高校中名列前茅。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00人,包括19名教授、36名副教授,博士73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33人。學院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和光學等五個二級學科;同時擁有學科教學(物理)和電子信息類(光學工程)兩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碩士研究生120余人。學院教學條件齊備,儀器設備總值3千余萬元,實驗室面積7000余平米。學院高度重視利用社會資源聯合辦學。聘有國內外兼職教授20余人,建有校/院企合作研究所5個,在20余家企業和中學建有大學生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學院學生學風優良、求真務實,課余活動豐富多彩,升研率和就業率穩居學校前5位。歷屆學生科創競賽蔚然成風,創新能力強,畢業生社會認可度高。學科專業優勢學院學科基礎厚重,特色鮮明,形成了較完備的學科體系,具有良好的學科構架。物理學專業2019年列為山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依托綜合性大學在專業深造和師范教育方面的優勢,打造國內一流卓越拔尖物理人才培養基地和品牌物理師范教育,培養發展全面、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物理人才,使物理學專業成為“未來物理學家及教育家的搖籃”,為國家戰略、山東省特別是濟南市的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服務。2021年物理學專業獲批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主要涵蓋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和光學等5個方向,形成了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有機配合的合理學科布局。科研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中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國務院特貼專家2人、山東省泰山學者2人、上海東方學者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山東省自然科學省屬高校優秀青年聯合基金獲得者3人。建有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3個,主要在粒子物理、引力場理論、量子光學、自旋電子學、計算物理、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固體激光技術與應用、光纖檢測技術與應用、仿聲技術與應用等方向開展科研工作。基礎研究追蹤前沿,自旋電子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氧化鋅納米線熒光動力學研究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關于石墨烯和硅烯及低維納米材料結構研究獲山東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應用基礎研究面向需求,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如研發的激光器和LED獲山東省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獎。師資隊伍學院始終貫徹“人才強院”和“引鳳筑巢”的戰略,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以隊伍結構的優化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形成了一支師德高尚、學風扎實、特色發展、富有奉獻與合作精神的創新型教師隊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00人,包括19名教授、36名副教授,博士73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33人;有國/境外留學/訪學經歷的50余人。科研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中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國務院特貼專家2人、山東省泰山學者2人、上海東方學者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山東省自然科學省屬高校優秀青年聯合基金獲得者3人。學院另聘有國內外知名學者兼職教授5人,攜手共進,通過深度合作組建前沿學科創新團隊,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學院一貫重視優化教師學緣結構,引育并舉,保障師資隊伍梯度化建設,造就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和教學骨干。近五年青年教師在省高校教學類比賽中獲獎達6人次,校講課比賽獲一等獎6人次,5人獲青年教學能手,31人次獲教學杰出貢獻獎。學院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近五年共計有15人獲優秀教師、優秀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等稱號。教學科研成果學院始終秉持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瞄準專業發展前沿,面向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借鑒國內外課改成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更新完善教學內容。實施核心課程精品化工程,近五年獲山東省精品課程6門,山東省一流課程2門,主編并出版教材7部(《光學》、《普通物理實驗》、《大學物理》等)。同時深化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推動教學手段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力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上述措施產生了一批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教改成果,近五年共承擔省部級教研項目17項、校級項目66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8項、校級教學成果獎9項,在國內外發表教學研究論文百余篇。專任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改、教研項目的比例高達87%,專任教師公開發表教學研究論文的人數比例為92%。學院的科學研究以物理學方向為主要依托,形成了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有機配合的合理學科布局,高度契合國家和本地區的需求,推動了地區在相關新興產業發展。例如凝聚態物理方向由國家杰青和山東省泰山學者領銜,主持完成國家973課題、國家杰青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1引智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等10余項。發表SCI論文190余篇,他引3000余次,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各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理論物理研究隊伍由上海東方學者領銜,近五年主持國家級項目10余項,ESI高被引論文7篇。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隊伍由山東省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領銜,近五年主持國家基金面上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6項;發表SCI論文近百篇,被引2000余次;獲山東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一等獎2項。光學研究隊伍由山東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泰山學者領銜,近五年承擔國家基金、科技部、工信部和山東省重大專項等10余項,獲發明專利30項。發表SCI論文110余篇,其中4篇ESI高被引、2篇熱點、2篇封面,他引2000余次。人才培養學院結合辦學定位、學科特色和服務面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原則,著力推進培養模式的綜合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并完善了與之相應的課程體系,通過“新生研討課”、“濟大論壇”等多種開放自由的課程使學生接觸專業最新前沿。同時積極探索合作辦學的新模式,通過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濟南物理學會、中小學等單位的聯合,引進國內外優質資源,培養了一批掌握現代專業知識、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的“文武雙全”的優秀人才,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教育品牌,在省內外實現了輻射效應。1)高效的“知識-能力-創新”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遵循“個性化培養、人人成才”的理念,學院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第二課堂活動,包括各類專業競賽、學術報告會、社團活動與文體活動等。申報參與大學生挑戰杯系列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節能減排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物理科技創新大賽、教學技能大賽等各類科技活動、學科專業競賽、大學生科技訓練等,已成為學院歷屆學生的傳統,是學院專業培養的主題特色。學院的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泰山學者實驗室、各大科研團隊實驗室等接收第二課堂學生總數每學期平均達70余人。近三年學生獲國家級獎項92項、省部級獎項315項、SCI/EI收錄學術論文72篇、發明專利近21項。上述成績得到全省各高校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2018年被山東省物理學會授予單位突出貢獻獎。2)嚴謹、好學、上進的傳統優良學風,是學院專業培養的又一特色。本學院學生學風考風良好,每屆畢業生深造報考率達80%以上,學生發展潛力強,進入雙一流、985等重點院校及科研院所占深造學生的90%以上,成為卓越拔尖人才培養基地。近三年,學生獲國家獎學金15人,國家勵志獎學金66人,省級優秀學生10人,省級先進班集體5個;學生思想素質過硬,近三年發展正式黨員25人。3)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具有“服務性、全員性、精細化”三大特色,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學生為根本。“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的四維服務體系在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年均一次性就業率達90%以上,學生就業面廣,主要集中于科研深造、教育教學,以及在信息技術、電子產品等的生產企業從事研發和管理。工作8年以上的畢業生有近70%走上領導崗位或其他重要崗位;3-5年的畢業生有近40%成為單位骨干。學院畢業生社會認可度高,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工作技能、政治思想表現和職業道德予以充分肯定,滿意率達90%以上,更曾出現被社會媒體廣泛報道的“濟南最美女孩”。院史沿革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肇始于1978年的物理系,至今已有40余年歷史。自1994年開始本科招生以來,經過幾代物理人的奮斗,濟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為山東省基礎科學研究與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基地,為省內特別是濟南市及周邊各中小學輸送了大批師資,同時也培養了大量在國內外著名學府深造的卓越研究型人才。學院發展總體分為如下三個歷史階段:1)1978-2005:初創階段。重在夯實基礎,為專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期間2001年合校成立新濟南大學后,專業屬原理學院,并由物理系負責專業教學與建設,逐步完善并健全了本科教學體系。2)2006-2015:發展階段。成功設立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并以2011年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為契機,專業腳踏實地穩步發展,充分利用學科交叉綜合及師范教育的優勢,大力“筑巢引鳳”,使辦學整體水平和辦學成效取得長足發展,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合作辦學等取得豐碩成果。3)2016至今:飛躍階段。專業高水平優質發展,以2018年進入濟南大學博士點立項建設為標志,結合國家和所在地區發展戰略,對標“六卓越一拔尖”、“雙萬計劃”、“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等要求,全力打造國內一流卓越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和品牌師范教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濟南大學藝術類專業已有20多年的辦學歷史,2011年成立音樂學院。學院秉承“音和樂諧、德藝雙馨”的院訓和“勤學樂教、敢于擔當”的院風,以“高起點、高水平、跨越式”為目標,以打造齊魯音樂文化為特色,以“服務社會、服務師生”為己任,樹立“教學質量為中心、科研提升為驅動、藝術實踐為載體”的辦學思路,努力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發揮后發優勢,建設具有濟南大學特色的國內有影響、省內有地位的音樂學院。學院現有音樂學、舞蹈學兩個本科專業(設有器樂表演、聲樂表演、音樂學理論、音樂教育、樂器修繕、舞蹈表演六個專業方向),擁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專業碩士授予權、音樂評論——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擁有碩士研究生免試入學推薦權。學院下設理論系、器樂系、聲樂系、舞蹈系、音樂教育系、現代音樂系和基礎教學部等七個系(部),另有音樂研究發展中心、數字音樂制作中心、藝術實踐中心等三個科研和教學與實踐中心,擁有專業多媒體教室、電鋼琴教室、多功能排練廳、琴房、等一流教學設施、設備。根據音樂學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學院確立了“四維五位”的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了學生專業復核音樂會、教師專業技能展示音樂會師生“雙選制”專業學習模式和“課堂學習、課外訓練、興趣小組”的學習過程模式以及“三、五、七學期”藝術教學實踐周,“以演代練”、“以演代考”的藝術實踐教學模式。音樂學專業按照師范類專業招生,并設置相關課程。主要開設表演(聲樂、鍵盤、器樂)、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與作品分析、配器、復調、作曲、音樂教學法、中外音樂史、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音樂、音樂聲學、樂器工藝學、重奏(室內樂)、重唱、合奏(合唱)、形體等課程,培養具有合理化知識結構的專門人才,掌握音樂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夠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及相關部門、機構從事表演、教學、研究以及編輯等工作。學院先后成立了“山東泉城民族交響樂團”和“山東泉城合唱團”,樂團由學院的中青年教師、在校民族器樂表演專業和聲樂表演專業的大學生組成,并邀請省內著名音樂家加盟。樂團秉承“弘揚傳統文化,唱響時代強音”的宗旨,立足“有特色、有作為”的辦團原則,深入濟南和山東各地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多次承辦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主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和省內重大文藝演出,先后在國家大劇院、省會大劇院和聊城水城明珠大劇院等著名音樂廳舉辦音樂會,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學院打破傳統用人模式,采用專職、兼職、聘任相結合的用人模式,先后從國內外引進了學歷層次高、科研能力強、音樂表演經驗豐富的具有博士、碩士學歷和高級職稱的專家、教授以及優秀畢業生,形成了一支職稱、年齡、學緣、學歷、學科方向結構較為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擁有一支以“泰山學者”、“金鐘獎”、“文華獎”、“泰山文藝獎”獲得者為帶頭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按照“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指導思想,利用社會優秀師資力量,積極聘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堅持開放式辦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開辦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并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音樂院校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十三五”期間,音樂學院將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交叉的優勢,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的原則,融合國內外先進辦學理念,積極探索傳統音樂學科與市場需求相融合的專業布局,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素質拓展為依托,培養和造就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音樂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80萬
] -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是濟南大學重點建設發展的人文社科學院,2015年12月由原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和原法學院合并組建。學院目前擁有四個一級學科,即社會學、公共管理學、政治學、法學。擁有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社會學學科為山東省“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學科、現為濟南大學博士點立項建設學科)、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設有“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政治”“法學”7個本科專業,其中社會工作專業是省級特色專業、山東省名校建設工程支撐專業、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自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校級特色專業。政法學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畢業生,工作在中央部委、省市黨政機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行各業,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210人。學院現有教職工127人,專任教師112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7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6人(含在讀),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8.9%;碩士研究生導師45人;擁有“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齊魯晚報杯山東省高校十大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社會科學學科新秀”2人,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人員2人,山東省委法律專家庫成員1人。學院教師多人在中國社會學學會、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中國政治學學會以及省市相關學術團體兼任重要職務。學院建有“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基地”“山東省人大地方立法研究服務基地”“山東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城市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民主法治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中心”“濟南市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等省(部)市級研究平臺,建有校級社科研究中心、基地3個,校級學科方向團隊4個。學院牽頭成立“山東省法學會社會法學研究會”“濟南市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濟南大學MPA教育中心、濟南大學公共管理培訓中心掛靠政法學院。目前學院的社會學、公共管理學、政治學、法學四大學科與“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思想政治教育”“國際政治”“法學”七個本科專業構建了相互融合、相互支撐、交叉發展、協同推進的學科專業布局,在社會工作、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社會組織、養老與社會政策、政府管理、法治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社會法等領域和方向上形成了“理論探討與社會實踐結合、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并重”的研究優勢和發展特點。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學科發展水平、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水平等位居省內高校相關學院前列,具有獨特的格局優勢、強勁的發展動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33項,教育部、司法部、民政部、省社科規劃等省部級項目100余項,發表高水平論文300余篇,30余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獲得山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等省部級獎勵30余項,到賬縱向、橫向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編譯局、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等著名學府、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依托學院師資力量和智力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等工作,與省市人社、民政、公檢法、城市管理以及濟南、泰安、日照等地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關系。學院廣大教師發揚務實、創新、奉獻、和諧的學院精神,全體師生團結一致、凝心聚力、拼搏進取,為建設校內領先、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學院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1978年獲批國家建材局重點建設專業“建材工業自動化”并開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獲批“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并招生。學院目前開設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智能電網信息工程和機器人工程5個本科專業。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學位碩士點,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點招收綠色建材智能制造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在校博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1800余人。學院設有電工電子教研中心、自動化系、電氣工程系和實驗中心等教學單位。學院擁有一支以泰山學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教學名師為代表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教職員工97人,專任教師8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含高級實驗師)41人,擁有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39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高校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1人。聘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產業教授及兼職研究生導師50余人。學院建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山東省重點學科(是山東省“一流學科”工程學的支撐學科),先進建筑材料綠色和智能制造及應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先進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材工業自動控制技術方向)、山東省建材工業綜合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示范中心)、山東省智能電網態勢利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先進建筑材料綠色制造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建筑材料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及應用方向)、山東省智能診斷技術創新中心、建材工業綜合自動化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臺,中國建材聯合會水泥智能化生產研究重點實驗室。學院建有電子實驗教學山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省一流專業,自動化省級品牌專業,電路電工電子課程群山東省精品課程群,自動化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建有省部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11個,研究生、本科生校企聯合實踐教學基地25個。近五年來,主持省部級教改課題22項,獲省部級各類優秀教學成果獎勵17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項活動中,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566項,其中國家一等獎22項、二等獎24項。學院2008年起創辦的“恒拓杯電子電路設計大賽”已連續舉辦13屆,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學生創新大賽品牌。 學院在長期的科研與社會服務實踐中形成了復雜系統控制理論、流程工業智能制造、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備、系統工程等穩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擔完成各類科研項目共計22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國家軍品配套項目、山東省自主創新重大專項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項目45項,授權發明專利64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建材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省部級重要科技獎勵8項,在Automatica、IEEETrans.AutomaticControl、IEEE/CAAJournalofAutomaticaSinica等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220余篇。學院擁有電工電子、交直流調速系統、集散系統、物流實驗裝置、可編程控制技術、計算機仿真系統、碼垛機器人、協同機器人、六自由度串聯機器人、PowerBot移動機器人、三自由度直升機飛控平臺、虛擬儀器平臺、專業綜合實訓等先進實驗設備,實驗設備固定資產4300余萬元,專業實驗條件達到國內同類院校的先進水平。作為原國家建材局重點布局的首個建材工業自動化人才培養基地,學院緊密結合國家建設和區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為國家建設輸送了萬余名專業人才。近年來,研究生、本科生綜合就業率100%,繼續深造率30%左右,就業學生的專業對口率高、就業穩定、就業質量高,畢業生就業以相關領域大型企事業單位、外資企業為主,根據學校對畢業生跟蹤反饋的調查表明,學院畢業生工作滿意度近100%,職業發展良好。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秉承“崇德向善、博學力行”的院訓,以“立足博士點建設、強化優勢學科、彰顯專業特色”為目標,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社會服務為己任,瞄準科學前沿,結合國家和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凝聚一支創新能力強、學術水平高、在省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師資隊伍,構建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開發有機融合的科研體系,搭建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與合作交流于一體的學科平臺,培養“基礎知識牢、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建設特色鮮明、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