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始建于1987年。三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秉承“繼承傳統、強化內涵、開拓創新、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立足社會需求和時代前沿,廣大師生同心同德、艱苦創業、奮發進取,在教書育人、美術創作、設計創新、理論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學院學科體系系統完善,教學體系特色鮮明,學術交流豐富活躍,辦學層次不斷提高,辦學質量穩步提升,在美術和設計教育領域贏得較高社會聲譽。
學院名稱歷經濟南大學藝術系、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變遷,2019年11月定名為“濟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簡稱濟大美設學院、濟大美院。學院與山東省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山東省省級眾創空間“濟南大學設計創新研究院”結為協同創新共同體,由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院士級)、具有“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美譽的柳冠中教授任美院榮譽院長、研究院院長。
學院現有教職工60人,專任教師52人,其中校聘A1特崗教授1人,教授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碩士學位者46人。學院注重德藝雙馨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中多人擔任國家級、省級行業協會主要成員。
學院聘請97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院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的藝術家、設計師、專家學者、官員和企業家擔任客座教授、雙創導師、校外實踐導師、兼職教師,打造出跨界協同共享的師資隊伍和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為學生的國際視野、系統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學院擁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兩個學歷培養層次。本科教育招生專業六個:美術學(師范)、服裝與服飾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攝影。研究生教育擁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學術型)和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授權點。截至2019年10月,在校本科生919人、研究生93人。
學院全面審視和梳理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戰略,厘清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特色,結合學院具體情況,全面實施“1234”發展規劃方案。不斷強化培養方式改革,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和實踐,開拓創新教學方法,倡導專業跨界融合與創新,強調從美“術”向美“育”轉變,從注重技法傳授向創新思維培養轉變。積極探索“項目化教學”、“探究性學習”、“問題式學習”、“案例為基礎教學”等教學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學院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差異化和個性化教育,以科學的行業、產業和社會需求為主導,重視實踐和創新,培養具備扎實基礎,學術涵養,創新精神,國際視野,能夠推動甚至引領區域行業發展的復合型高水平應用人才。鼓勵學生走出去,通過對外交流、訪學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雙創”實踐,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截至2019年,學院與30余家企事業單位簽定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和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在協同育人和協同創新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學生就業率和就業層次保持較高水平,考研錄取率居山東省藝術類院校前茅。學生在國內外各類美術、設計、模特等專業大賽中表現優異。近三年獲得省級以上獎勵420余項,高水平、高等次獲獎數量在省內藝術院校中名列前茅。
學院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不斷強化的的新時代背景下,主動融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D-STEAM協同創新模式為抓手,以美院和研究院的兩院協同發展為切入點,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在實踐中突出大設計大創意融合藝、理、工、文、管的交叉性、應用性學科特點。學術交流日益活躍,研究水平逐年提升,服務社會效益顯著。自2009年以來,全院教師在各類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75篇,其中被C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錄的高水平論文50余篇;教師先后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3項、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項目1項、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0項、山東省軟科學課題6項、教育廳和文化廳級課題33項;完成產業規劃、設計扶貧、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創客進社區等橫向課題100余項;出版專著專著、譯著、教材、畫冊30余部;獲得國家及省廳級大展大賽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近百項,獲國家專利近200項。
美術與設計學院在濟南大學黨政領導下,持續把握歷史機遇,勇于探索,不斷實踐,守正出奇,努力創造經得住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工作業績,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