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美大學財經學院的前身系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0年8月創辦的集美學校商科,至今已走過100年的歷史。學院設有財稅系、金融系、國貿系、投資系、經濟系和會計系六個專業系,擁有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投資學、經濟學和會計學六個本科專業,擁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稅務碩士、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設有地方財政績效研究中心、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金融資產配置與管理研究中心、海西經濟運行效率與風險測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財經專業實驗教學中心、財經文獻資源信息中心和創業教育中心。現有在校本科生2585人,碩士研究生123人;專任教師8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教師46人。學院堅持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培養能力、突出創新的原則,全方位進行探索和改革,以教學為主,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致力培養創業型高級財經職業人才,努力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近年來,學院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學生榮獲全國三好生1名,福建省十佳大學生1名,省級三好生15名,省級優秀學生干部10名,省級先進集體8個。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金獎1項、銀獎3項、銅獎3項。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三等獎4項。財政學專業成為國家級和省級特色專業,地方財政績效研究中心成為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成為廈門市人文社科基地,海西經濟運行效率與風險測評研究中心成為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優秀基地。應用經濟學學科列入集美大學優勢學科(第二層次)培育計劃。財政學、會計學入選省級精品課程。近年來,學院共承擔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在內的科研課題130多項;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02篇(其中核心刊物以上論文136篇),出版學術專著18部,主編教材(教學用書)21部;有4項成果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4項成果獲廈門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財經專業實驗教學中心自成立以來,經過多年建設,已經成為一個橫跨經濟學科、管理學科和計算機學科的集多媒體與網絡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實驗室,擁有先進的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軟件,開設的實驗課程涉及10大門類,可開出實驗項目82個。創業教育中心積極整合與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以創業教育為切入點,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中心主要開展創業論壇、創業講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報告和講座、創業教育選修課程等。此外,學院還建有26個校外實習基地。自1920年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財經教育以來,共培養了5萬多名中高級財經專業人才,校友分布祖國31個省、市、自治區,密布八閩大地、港臺地區以及東南亞等有關國家。許多校友已成為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有的已成為商業名家,有的成為實業屆精英,有的成為各級領導干部,而更多的是成為財政、稅務、金融、國貿、投資等行業的業務骨干,他們為祖國的經濟建設事業和僑居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為母校贏得福建財經人才搖籃的美譽。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工商管理學院成立于1995年,是廈門市人民政府、陳嘉庚國際學會和集美大學“三方”聯辦的具有國際合作性質的學院。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博士33人、在讀博士11人;韓國教師1人、巴基斯坦教師1人、臺灣教師3人。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計劃3人。現有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設三個方向:企業管理、會計學含審計、技術經濟與管理)、會計專業碩士學位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審計學、旅游管理和電子商務5個本科專業,專業覆蓋2個學科門類。學院現有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校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立項建設1項、國家創業類慕課1門、省高等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省級精品資源在線開放課程1門等。學院依托福建省服務地方產業特色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已形成獨具特色的郵輪旅游專業方向,并已建成國內領先的高水平的郵輪旅游實驗室,為郵輪旅游人才培養及相關社會服務提供了高端平臺。學院與中博教育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促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為國際高端經管職業人才(ACCA/CMA/CFA等)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環境。學院充分利用“國際合作,三方聯辦”的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先后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和底特律大學,英國利茲都會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德國柏林洪保大學,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加拿大勞倫森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管理大學,臺灣地區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元智大學、銘傳大學、中原大學、澎湖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同時,學院與上述高校特別是臺灣地區高校開展了實質性多元化的學生對等交換。工商管理學院美麗宜人的校園環境、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和科技創新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2000多名莘莘學子。學院為學生開展課外學術活動和創業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設置了學院學生三創工作室,工商學子在全國“挑戰杯”等各類學科競賽中屢獲佳績,展現出朝氣蓬勃的青春風貌。學院優質生源充足,在全國1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本一批招生,入學成績排名學校前列。學院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均在95%以上,在全校名列前茅。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地方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校友遍布海內外。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18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及國學專門科,2021年8月25日,原集美大學文學院與集美大學法學院合并,組建成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學院擁有漢語言文學(師范類)、漢語言文學(文創方向)、戲劇影視文學、社會工作、法學(法學方向、海商法方向)等五個本科專業(方向)和社會工作專業碩士(MSW)教育中心。社會工作為福建省一流專業建設點,法學和漢語言文學為校級一流專業,中國語言文學為福建省重點學科。擁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點,法律專業碩士學位點。在校本科生2086人,碩士研究生187人。學院現有教職工119人,其中專職教師94人,教授19人,副教授34人,高級職稱占專任教師比例為56%。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福建省級名師1人,廈門市優秀教師2人,廈門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2人,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5人。學院擁有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級創業類慕課,1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認證課程;獲得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校級特等獎1項,校級一等獎1項,省教改項目6項,省級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項。在長期育人實踐中形成了大學生辯論賽、模擬法庭、法律服務志愿者、“鳳凰花助飛”夏令營、“踏夢”志愿行、“閩秀”志愿行、嘉庚精神誦讀、學院原創文學獎、微電影大賽等多個學生實踐和活動品牌項目。學院近五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項,省部級以上項目31項,其他各級縱橫向課題257項。教師出版專著多部,在國家權威、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60篇。獲得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廈門市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及其他獎14項。學院現有福建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海西社會建設與社會服務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海洋文化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等2個廳級平臺。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堅持“以海強校”、“‘工海’融合”的發展思路,圍繞“閩、海、臺、僑”特色,整合涉海學科資源,推動海洋學科建設,為學校早日建成“工海”特色更加鮮明的一流大學不懈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30萬
] -
集美大學理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18年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師范學校(理科和史地科),本科層次辦學則始于1994年組建的集美大學師范學院數學系。2004年3月原集美大學師范學院數學系、集美大學基礎部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物理學專業和集美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合并,組建成立集美大學理學院。目前,理學院下設數學系、物理系兩個專業系,擁有數學與應用數學(非師范類)、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五個本科專業,擁有數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學科教育(數學)專業碩士,現有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1500余人。建有數字福建大數據建模與智能計算研究所、智能計算與優化控制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福建省信息與計算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福建省基礎物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若干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學院還承擔著全校學生的公共數學、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49人,專任教師120人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52人、高級實驗師3人、博士7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省優秀人才、廈門市拔尖人才3人(次),福建省勞動模范1人、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福建省優秀教師3人,廈門市勞模2人,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廈門市“三八”紅旗手1人;入選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等。集美大學理學院聚焦“雙一流”建設,精心創建一流專業,努力培育優勢學科。在教學教育改革方面,榮獲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省精品課程2項;省級本科教學團隊1個,省級研究生導師團隊2個,省級教學名師2人,福建省優秀教師3人。近幾年先后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1人,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特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2人。在學科建設方面,學院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數學學科被評為福建省重點學科,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獲評省級一流專業。在科學研究方面,近幾年學院承擔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以及省部級項目和橫向課題等各類項目120余項,科研經費總量超過20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50多篇。在學生培養方面,先后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交叉學科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等國家級獎勵74項;福建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福建省單片機設計大賽等省級獎勵93項;榮獲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第四屆福建青年志愿者優秀組織獎”、“福建省第二屆學雷鋒志愿服務項目”等4項省級集體榮譽。理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將牢牢抓住歷史機遇,在未來的辦學實踐中,將繼續秉承“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以交叉學科為新興增長點、主動服務國家急需發展的戰略領域產業”的發展目標,為集美大學創建“雙一流”高校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1985年集美師范專科學校設立政治教育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并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從1985年至1999年,政治教育專業(1990年起改稱“政治教育系”)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和服務教育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需求的辦學宗旨,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培養出十四屆近千名學生(其中1991年未招生),所培養的畢業生主要服務于福建省內的中等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而今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地方教育單位和黨政機構的重要力量,為地方教育事業、經濟建設發揮著積極作用。1993年集美師范專科學校更名集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1994年9月集美大學成立,集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并入集美大學并更名為師范學院。被并入集美大學的同時還有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等四所高校,四所高校中,福建體育學院有獨立的馬列主義教研室機構設置,集美航海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有獨立的社會科學部機構設置,廈門水產學院有社會科學部、經貿系系部合一的機構設置。廈門水產學院社會科學部(經貿系)從1993年到1998年培養了六屆學生,為社會輸送了近三百名經濟人才。1999年10月在集美大學實現實質性合并時,以原師范學院政治教育系為基礎,結合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三所高校的社會科學部,以及福建體育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力量,組建新社會科學系(部)。新成立的社會科學系(部)師資實力大增,從2001年起社會科學系(部)招收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2003年起招收法律專業本科生,原設于航海學院的法學專業(海商法方向)也于2008年整合歸口本單位。2006年社會科學系(部)辦學水平再上一個層次,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生,為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部門培養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2007年社會科學系(部)更名政法學院,成為擁有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碩士點,兩個本科專業,并負責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集美大學二級機構。2014年11月,政法學院分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和法學院兩個單位,其中社會工作專業、法學專業、法學專業(海商法方向)劃歸法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則專門承擔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研工作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有兩個研究方向——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特區經濟理論與兩岸關系研究。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特區經濟理論與兩岸關系研究方向則主要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的特區經濟理論實踐、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問題。2015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又承擔了學科教育(思政方向)專業碩士的培養任務,招收該方向教育碩士研究生。2021年10月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17年4月13日,更名馬克思主義學院,以適應新形勢下立德樹人任務的需要。目前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福建省教育工委確定“福建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省馬克思主義學院“1+N”建設引航計劃組團負責單位,廈門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協作中心主任單位,學院擁有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陳嘉庚與愛國主義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陳嘉庚精神、軍事理論等教研室。學院現有教職工6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多人,有校內研究生導師19人,另有校外兼職研究生導師12人。學院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目前已形成一支師資結構合理、教學能力突出、科研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推出一批影響廣泛的教學和科研成果,培養一批理論扎實、能力突出的研究生。面向未來,學院將牢牢把握學科使命,緊緊圍繞我校建設“工海”特色更加鮮明的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努力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和宣傳的重要陣地,為國家和地區培養更多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堅定理想信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人才和“工海”等領域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美術與設計學院前身始于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1925年創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藝術科,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曾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包括前四川美術學院院長沈福文、前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胡一川等著名美術教育家,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美術與設計學院現有教職工53人,其中專任教師37人,教師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3人。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78,研究生119人。學院形成了設計學、美術學、動畫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學科等具有較強學術實力的研究團隊。在美術學、環境設計、視覺傳達、動畫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其中環境設計專業被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美術學被評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近五年來,學院有5位教師創作的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學院教師承擔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10項,出版專著和教材28部,國家一級刊物發表論文24篇,發表藝術作品58幅。學院每年舉行近百場次學術報告會、美術作品展覽活動,營造了濃厚的人文藝術氛圍。習近平、李嵐清、錢偉長、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學院考察指導工作,近五年來有近百場次中外人士來學院參觀訪問。學院設有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閩臺美術研究中心、廈門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兩岸美術社科研究中心和集美大學藝術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設美術、藝術管理、動畫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五個本科專業,面向福建省招收師范類學生,面向全國招收非師范類學生。學院位于著名的集美學村科學館園區內,園區擁有3棟具有百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和省級文物保護建筑,是陳嘉庚先生早期創辦的校園建筑。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水平,先后與新西蘭、德國、荷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院將繼續秉承集美大學“誠以待人,毅于處事”的校訓,堅持術學并重,朝著更高目標邁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滄海砥礪,薪火綿延。1918年3月,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乃立國之本”的信念,秉持“興教育,啟民智,首應培養師資”的教育救國之道創辦了集美學校師范部,經歷了集美師范、廈門師專、集美師專、集美大學實質性合并后為今天的集美大學師范學院。百余年來,師范學院以“誠毅”為校訓,歷經滄桑依舊弦歌不輟。學院現有教職工56人。其中專任教師42人,高級職稱20人,博士學位教師17人,碩導20人。學院內設教育學、心理學、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教育技術5個教研室,教育科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心理3個研究所,教師教育實驗中心,職業與基礎教育協同創新中心,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學院現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本科專業,教育碩士學位點和少數民族預科班,現有在校生1300余人。學院在多元實踐探索下,多方面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學院教師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15項,各類縱橫向課題60余項,發表論文14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主編、參編教材10余部。省社科優秀成果獎5項,省教學優秀成果獎1項;“福建省教師教育類實驗示范教學中心”、“福建省小學語文和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基地”、“福建省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基地”、“福建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省級骨干培訓基地”等多個省級平臺發揮出重要作用。落地學院的“廈門市教育立法與政策研究基地”持續為廈門教育發揮智庫作用。師范生在全省、全國的教學技能大賽、詩歌創作、朗誦、書法、合唱等比賽中屢獲佳績;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連獲7年省優團隊;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學院榮獲“福建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稱號。學院以為社會培養優質基礎教育師資為己任,積極為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與少數民族教育扶貧工作服務。目前,學院教育學學科被立項為省級應用型學科,小學教育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前教育專業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與新西蘭幼兒教育師范學院等簽訂了國際交流與合作協議。學院在《集美大學建設一流大學行動方案》的指引下,以百年實踐探索為新起點,大力推進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建設。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經歷50多年變化發展過程。其前身是福建體育學院,于1958年在福州創辦,1959年9月改建為福建體育學院。1983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授予學士學位的高等院校之一。1994年10月,集美學村五所院校合并組建為集美大學,福建體育學院成為其中一個學院,現名為:集美大學體育學院。2004年4月學院又與大學的公共體育教學部組成新的體育學院,現有5個專業委員會、14個教研室和1個綜合實驗室,3個研究所,同時體育學院還擔任著集美大學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現開設專業有:體育教育、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運動訓練等。學制以四年本科為主,擁有體育學一級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現有教職工14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學院有專任教師116名。教授13名,副教授42名;教師中國際級裁判員8名,國家級裁判25名,運動健將12名。學院占地面積160余畝。校園終年花木蔥蘢,四季景色宜人,擁有教學實驗大樓、標準田徑場、帶8米跳臺的標準游泳池、百米塑膠風雨跑道、塑膠籃球場、競武館、訓練館、綜合訓練館、排球館、網球場、拳擊館、散打館、乒乓球館、羽毛球館、舉重房等場館設施。設有運動解剖、運動生理、運動生物力學、運動保健、運動生物化學.運動心理學等實驗室,共開設有專業必修課、公共課和選修課共124門,其中田徑、運動生理學、武術專項理論與實踐、排球四門課為省級精品課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被評為福建省特色專業,體育學一級學科為福建省重點學科,學院于2011年被確定為福建省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學院學生在運動競賽水平上在福建省高校中處于領先水平,在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海峽兩岸賽艇比賽、省運會、省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都取得了驕人成績,為集美大學乃至福建省贏得榮譽,學院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在本科四年教育過程中,除突出師范性以保證學生畢業生能勝任中學體育教育外,我們還承擔培養社會各類體育專業人才、教練員及高水平運動員的任務。以此同時,學院還開設公共選修課程、第二專項選修課程,擴大學生選擇職業的自由度,以適應社會需求,有計劃地安排實習與社會實踐,讓學生深入學校、工廠、農村、企事業單位進行社會調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至今為止,我院已培養8000余名本科畢業生,學生的就業率達90%以上,畢業的學生遍布全省各地,除在各級各類學校擔任體育老師及教練員外,許多學生還就業于公、檢、法、稅務、武警、企業等行業,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無論在專業素質、綜合能力、思想作風等方面得到用人單位及社會的認可,不少學生畢業后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有的還走上領導崗位。這些表現出色的校友,不僅是學院的驕傲,也是社會的驕傲,是學院長期以來堅持從嚴治學、治院的結果。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年來,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共120多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8項,省部級項目40多項;出版論著、教材60余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0多篇。學院充分發揮地處沿海、僑鄉和廈門經濟特區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先后同新加坡、日本、菲律賓、韓國、朝鮮、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增強了辦學活力,也提高了學校知名度。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外國語學院由原集美大學師范學院外語系(1977年復辦,1998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和集美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由原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五所學校的公共英語教研室合并設立)于2004年4月合并組建而成。目前,學院下設1個綜合辦公室,6個系部——英語系、日語系、翻譯系、大學英語教學部、術科英語教學部、航海公共英語教學部,2個研究所----集美大學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集美大學中外文化比較研究所,3個中心----學科競賽指導中心、語言服務中心、語言實驗中心。學院現有英語、日語和翻譯三個本科專業,英語專業有師范英語和商務英語兩個培養方向;英語教育碩士點、翻譯碩士點分別于2015年和2021年獲批,同時學院與文學院聯辦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碩士點。截至2021年5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6人,在讀碩士研究生64人。大學英語、術科英語教研室負責全校13000多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公共英語教學工作,航海公共英語教學部負責航海類水上專業公共英語教學工作。學院現有教職工145人,其中專任教師128人,實驗技術人員5人,專職黨政管理人員1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6人,副教授40人,講師79人;碩士生導師(不含校外導師)18人;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生教師24人,碩士學位教師95人。此外,學院聘請閩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客座教授2人,每年還聘請外籍專任教師近20人。經過幾年的努力,學院已經形成了文學、文化、語言學、翻譯學、日語等5個學術團隊,在語言學、外國文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近五年,學院教師在各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譯著近30部;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1項、福建省在線精品課程7項,福建省實踐類一流課程1門,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福建省教學團隊1個。學院設法籌集經費用于基礎教學設施的建設,已初步建成功能齊全、數量充足、性能穩定的外語教學設施。學院現有語言實驗室5間,共350個座位;口語專用教室8間,共320個座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機房6間,共800個座位;多媒體教室31間、同聲傳譯實驗室1間、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1間;新建供學生聽力考試用的調頻發射聽力考試系統5套,分布于3個片區,共有202間教室,可容納近2萬名學生同時考試;學院建立外語教學與學習網絡平臺;擁有Itest系統軟件,可以對全校大學英語實現無紙化考試,句酷批改網、四格商務實訓平臺等軟件設施供師生教學使用。這些現代教學設備加快了外語教學改革的步伐,提高了辦學的效益和教學的質量。由新加坡愛國華人王漢章先生捐資的外語圖書閱覽室藏書兩萬余冊,為師生更便利地進行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學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中心,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重視提高教育碩士學術能力水平及其教學實踐能力。2018屆教育碩士8位學生順利畢業,其中兩位學生的畢業論文分別獲得全國第七屆優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和福建省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學院畢業生既有較扎實的外語基本功,又有一定專業的方向和技能,深受社會歡迎,歷年就業率均在95%以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集美大學音樂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是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1925年創辦的集美師范高師藝術科,1999年成立集美大學藝術教育學院,2009年更名集美大學音樂學院。習近平、賈慶林、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都曾來院考察指導工作。90多年來,學院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包括“臺灣交響樂之父”蔡繼琨;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曾雨音;新西蘭黃河交響樂團藝術總監、常任指揮李建泉;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謝嘉幸等著名音樂教育家,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被譽為“福建音樂教育的師資搖籃”。學院現有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表演三個本科專業,音樂教育與藝術碩士兩個專業碩士點,下設音樂理論、鋼琴、聲樂、器樂、舞蹈五個教研室。擁有福建省藝術綜合訓練中心和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民族音樂與教育研究中心”兩個平臺,設有音樂研究所、藝術實踐部和實驗室。現有教職員工66人,專業教師5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80%。現有在校本科生577人,碩士研究生55人。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院每年舉行近百場次學術報告會、音樂會,營造了濃厚的人文藝術氛圍;學生在全國和省市各類藝術比賽中獲獎150余項;學院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情況良好。近年來,學院教師獲得國家藝術基金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1項;省級以上成果獲獎10項;出版專著教材10部。許多教師活躍于國內外藝術舞臺,并榮獲世界合唱比賽金獎、德國唱片公司的“古典回聲獎”、國際第四屆中國器樂賽專業琵琶青年組金獎等獎項。師生先后參與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演出、全國總工會禮贊新中國70華誕晚會、北京現代音樂節、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文藝晚會、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等大型文藝表演。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師生先后赴北美和歐洲、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香港等地交流演出,為弘揚民族音樂藝術、普及優秀音樂作品做出積極貢獻。學院秉承“嘉庚精神立校,誠毅品格樹人”的辦學理念,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在人才內培外引、學科專業建設、服務地方、對外合作、文化傳承等方面不斷奮進,為學校全力推進一流大學建設貢獻力量!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