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具有60余年的辦學歷史,其焊接專業1953年開設于上海船舶工業學校時期,為全國最早設立焊接專業的3所學校之一。1988年成立焊接與材料系,2003年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單位,江蘇省焊接學會掛靠單位和理事長單位,中國焊接學會“熔焊工藝及設備”、“高能束及特種焊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電焊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焊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材料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單位。師資力量:學院現有一支結構合理的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先后涌現出全國焊接領域著名專家沈世瑤教授,全國金屬材料知名專家、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獲得者劉和法教授,船舶行業及武器裝備系統著名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獲得者蔣成禹教授,全國特種金屬材料領域著名專家謝春生教授等優秀教師。現有教職工139人,其中,教授24名、副教授50名,專業教師博士率85%,留學回國人員超過35%;擁有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名,江蘇省特聘教授3人,江蘇省“333工程”科技領軍人才3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名,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3人,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多人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學科和專業建設: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同時還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材料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材料加工工程是江蘇省“十二五”一級重點學科,新材料及焊接技術為江蘇省優勢學科一期建設項目船舶與海洋工程的重點建設學科方向,先進材料及加工技術為江蘇省優勢學科二期建設項目的重點序列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獲江蘇省優勢學科三期立項建設。學院建有焊接技術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材料腐蝕與防護、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電子封裝技術、功能材料7個本科專業和方向,其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示范專業和特色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江蘇省A類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2016年武書連全國大學學科專業排名數據顯示,焊接技術與工程排名第二。同時,“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已入選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學院實驗條件完備、儀器設備先進。建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先進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現代焊接技術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江蘇省高效焊接技術工程中心、江蘇省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共享江蘇省船舶先進設計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辦學特色:學院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教學、科研為中心,融合“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四位一體,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注重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多年來,學院與國內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的一些學術團體、大學與研究機構,保持著經常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學院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單位,江蘇省焊接學會掛靠單位和理事長單位,中國焊接學會“熔焊工藝及設備”、“高能束及特種焊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材料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單位。辦學成效: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研究計劃、省基礎研究計劃、省重大科技攻關、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項目1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學會科學技術獎3項;授權發明專利300余件;在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00余篇。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排名(武書連)A+,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在工程系學科排名前100。學院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其中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近400余人,留學生20人。近三年學院本科生考研升學率平均33%,其中考入雙一流大學比例近60%,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學院優秀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大中型國有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等。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擁有我省最具優勢的特色學科和品牌專業,是學校重點建設單位。近年來,船海學院秉承“團結、拼搏、和諧、奉獻”的院訓,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需要的教育”為宗旨,在學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和工作。在此,我謹代表學院,向辛勤耕耘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條戰線的全體教職員工,向為學校長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廣大離退休人員,向刻苦學習、蓬勃向上的全校同學,向心系母校、服務社會的各地校友,向長期關心和支持學院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始終堅持穩定、創新、發展三大原則,深入開展制度、隊伍、學風三大工程,不斷完善主題、素質、實踐三大教育體系,建立健全院領導、院督導組、各系室“三級”監控網絡,形成“以突破博士授權目標為牽引,以高校優勢學科項目為依托,以質量工程建設為主線,以行業科技發展需求為推動”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強化內涵建設,樹立特色優勢,實現了學院黨務工作、學科建設工作、教育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學生工作全面、健康、持續的發展。回顧過去,成績可喜;展望未來,重任在肩。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將以“勤政、廉政、民主、團結、高效”為目標,在學校跨越式發展方式和重點工作牽引機制的指引下,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依法治院、科學治院的水平,大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高水平的學術隊伍和管理隊伍,建立并完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向“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戰略目標努力奮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海洋學院是學校新成立的特色學院,旨在進一步彰顯學校“海洋”辦學特色,充分利用現有學科和專業條件,積極培養海洋類緊缺型高層次創新人才。 目前,學院擁有水聲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海洋技術與工程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博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碩士點,設有水聲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海洋信息工程5個本科專業,擬新增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機器人等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60余人,擁有特聘院士2人,國家杰青1人,省部級人才多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科技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上海船舶工業學校的化學教研室,以化學學科為依托先后籌建了腐蝕與防護(1998)、環境工程(2000)、高分子材料與工程(2003)、應用化學(2004)、新能源材料與器件(2016)等本科專業,2006年9月環境工程專業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轉入生物技術學院合并成立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2011年3月化學化工相關專業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轉入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合并成立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2014年7月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重組更名為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和生物技術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79人,其中專任教師68人(含外教1人),教授12人,副教授34人,博士59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38人,具有1年以上留學經歷人員32人,專任教師中高職比例68%,博士比例87%,海歸比例47%。擁有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各4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3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4人,江蘇省“雙創博士”8人,江蘇省產業教授2人。學院現有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材料與化學工程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建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為校“十二五”重點學科,并為江蘇省第二期優勢學科“先進材料及加工技術”省重點序列學科的重要支撐學科。學院現有環境工程、應用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給排水科學與工程4個全日制本科專業,環境工程為江蘇省重點專業類專業(2012),應用化學為江蘇省一流專業(2019),環境工程、應用化學2個成人教育專升本專業和應用化工技術1個成人教育專科專業。目前,學院在校本科生672人,碩士研究生154人(其中海外碩士9人),博士研究生4人(其中海外博士1人),人才培養質量高,升學率、學位論文抽檢優良率、就業率等在學校名列前茅,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學院下設化學化工系、環境工程系和新能源材料系,擁有江蘇省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環境工程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院級分析測試中心,材料化學實驗室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單晶X射線衍射儀、高壓氣體吸附儀、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園二色譜儀、熒光光譜儀、元素分析儀、物理化學吸附儀、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紅外光譜儀、紫外-可見光譜儀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學院教師近年來教學科研成果豐碩,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與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及國內的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近五年,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24項,國家“863”計劃子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江蘇省科技支撐項目、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鎮江市社會發展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等70余項,累計科研經費1700余萬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成果,發表SCI收錄論文200余篇,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2件,正式出版教材和專著11部,科研成果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教學成果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江蘇省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成果二等獎和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獎各1項等,指導學生獲得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3篇、江蘇省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2篇和優秀團隊2個、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一等獎等,建成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江蘇省精品課程1門、江蘇省研究生優秀課程2門和江蘇省高校全英文授課精品課程1門等。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科起源于1978年鎮江船舶學院的機械制造工藝及裝備專業,1993年獲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碩士點,2005年獲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兩個碩士點,2010年獲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機械工程學科是江蘇省優勢學科(主干方向)、江蘇省重點學科、國防科工局特色學科。經多年建設,形成了船用機械裝備先進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復雜裝備數字化設計理論與方法、艦船裝備機電液一體化控制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特種加工技術等4個學科方向。本學科在2015年江蘇省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評估中獲優秀等級。本學科依托行業優勢,在船用主輔機設計與制造、艦船裝備機電控制等領域優勢突出,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領域特色鮮明,非線性屈曲分析技術、高效節能電弧焊等研究成果為深水半潛式平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航空母艦等國家重點工程,提供了多項重要技術支撐,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近五年,主持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等。主持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國家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和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9項,主持各類省部級科研項目39項;授權發明專利253件,獲國際PCT專利8件;發表SCI收錄論文93篇、EI收錄論文78篇。本學科現有專任教師7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學位46人(博士化率61%);擁有突貢專家1人,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7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等其他省級人才17人,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1個。承辦國際會議2次、國內會議4次。碩士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23人次,占比6.5%,參加國內學術交流51人次,占比14.4%。本學科擁有國家級海工裝備與船舶數字化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以及省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5個。近五年,主持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獎4項;培養研究生354人,就業率100%,其中17人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學科建有完善的“輔導員+導師”教育與培養工作體系和相配套的育人制度,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高,畢業生受到行業高度認可。國家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的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未來十年人才需求量為350-400萬,其中高端領軍人才占30%以上。《中國制造2025》及《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等國家戰略鼓勵高校擴大該領域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同時,江蘇作為船海裝備制造大省(占全國53%),更加迫切需要培養該領域的高端領軍人才。因此,作為江蘇省唯一支撐船舶與海工機械裝備行業的高校,其機械工程學科增列博士學位授權點十分必要與迫切,這不僅符合國家戰略需求,也為提升江蘇海工裝備研發水平和保持造船強省地位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滄桑巨變、風雨兼程。伴隨著改革開放偉大進程,承蒙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殷切關懷和鼎力支持,江蘇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走過了一段光輝的歷史,碩果累累。學院全體師生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不懈努力,植根于科大深厚的“船魂”精神,奮力前行。奉獻、創新、突破、發展,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大學生科技創新、學科持續競爭力、社會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譜寫了學院發展史上的動人詩篇。學院始建于1979年“鎮江船舶學院”電子計算機專業,經過40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在專業與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各個方面日益成熟,并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8年7月,經江蘇科技大學研究決定,批準成立江蘇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年正式更名為計算機學院。目前學院有教職工101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29人,專任教師中博士38人、在讀博士10人,專任教師碩博比達到95.5%。學院有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2人、“青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2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1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人選3人、江蘇科技大學“深藍人才”2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1人、校教學名師2人。目前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嵌入式方向)、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軟件工程、軟件工程(嵌入式方向)、物聯網工程和人工智能在內的8個本科專業(方向),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學院各類在校生1800余人。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將秉承“篤學明德、經世致用”校訓,緊緊把握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圍繞學校“建設一流造船大學”的奮斗目標和信息技術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為建設特色鮮明的學院而努力奮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真誠希望與海內外大學、科研院所加強交流合作,與有識之士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經濟管理學院的前身為管理工程系,1979年創立,2002年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學院現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和“理論經濟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江蘇省優勢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梯隊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和科技創新團隊);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碩士(MPAcc)”及“工程管理碩士(MEM)”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9個本科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工業工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會計學(省特色專業)、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校品牌專業)、財務管理、經濟學(校特色專業)、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中澳合作辦學)(省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建設工程培育點)。學院現有5個專業系:工商管理系、經濟系、會計系、信息管理系、工業工程系;1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內設5個專業實驗室: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廠實驗室、工業工程實驗室、物流工程與管理實驗室、會計學實驗室、心理與行為實驗室(建);1個圖書資料中心;7個科研平臺:鎮江市金舟軟件有限責任公司、江蘇省數字化造船軟件開發工程中心、海工裝備與船舶數字化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江蘇高校哲社重點研究基地(服務制造模式與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蘇高校哲社優秀創新團隊培育點(復雜產品制造企業成本工程)、中船工業現代物流研究中心、江蘇科技大學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學院教職工現有12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0人,正高職稱26人,副高職稱50人,博士65人;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1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江蘇省勞動模范1人,江蘇省特聘教授1人;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江蘇省新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人次、第三層次培養對象7人次,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次,江蘇省社科優青1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9人次。學院現有本科生2000余人(含留學生近百人),碩士研究生300余人,工程碩士2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學院重視教學改革,實施品牌戰略和專業建設首席負責人制,率先按專業類制定教學計劃;重點建設經管專業核心/平臺課程,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重視實踐教學和創新精神培養。結合長期對企業中青年干部的培訓經驗,已先后為中國船舶工業等行業舉辦了廠長、經理、總會計師等培訓班70余期,為船舶行業培養了5000余名后備干部,被譽為中國船舶系統干部培訓的“黃埔軍校”。學院以制造業為基本對象,以信息技術應用為背景,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十一五”以來,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包括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及企業委托等各類科研課題500余項,科研經費超億元,發表論文1600余篇,其中SCI/SSCI/EI/ISTP收錄10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教材20余部。承/協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0余次。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能源與動力學院的前身是我校的動力工程系,是學校創辦最早的三個系之一,是學校“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80多年的建設,學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學科專業行業特色鮮明,教育國際化取得新的突破。在船舶輪機、動力裝置、艙內環境控制、振動噪聲控制、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方面形成科研特色,在船舶海工、能源動力行業中有著日益重要的影響。學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科專業實力日益增強。學院已形成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輪機工程”、“水聲工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擁有“能源動力”、“教育部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能源動力碩士雙學位中-俄聯合培養”、“土木水利”工程碩士領域(船舶與海洋工程、暖通空調學科方向)。“輪機工程”為國防特色學科專業、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優勢學科重點建設方向。學院擁有“能源與動力工程”、“輪機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4個全日制本科專業。“輪機工程”為國防特色學科專業,2020年被國際海事科技協會(IMarEST)專業認證受理,即將通過工程教育國際實質等效專業認證。“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為省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2020年被國際海事科技協會(IMarEST)專業認證受理,即將通過工程教育國際實質等效專業認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專業,在2019年通過工程教育國家專業認證。“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擁有由省級人才帶領、博士率100%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培養的畢業生深受企事業單位歡迎。學院下設輪機工程系、動力工程系、新能源系、人工環境系4個教學系,1個工程實訓中心和6個科研研究所,設有學院黨政辦公室、教務辦公室和學生工作辦公室等管理機構,現有教職工80人,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專任教師博士學位占比78%,具有工程實踐經歷占比70%,具有海外學習經歷接近50%;擁有國家級人才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行業高層次人才等省級人才10余人,江蘇省產業教授3人,形成了一支結構優良的師資隊伍和各具特色的學術梯隊。依托行業優勢,形成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程應用相結合的科研體系,近5年承擔了包括科技部、工信部、國家基金、國防科研、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在內的科研項目100余項,獲各類科技進步獎12項。學院擁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輪機工程方向,輪機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能源與動力工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中心下設熱工基礎實驗室、動力裝置實驗室、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實驗室、振動噪聲實驗室及輪機工程實驗室、新能源實驗室等6個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2000余臺套,固定資產總值約4000萬元。校企共建江蘇省船舶與海洋空調冷凍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船舶測控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傳動裝置減振降噪工程技術中心等4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2個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學院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專業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約1300人,研究生、博士生約300人,本碩博留學生約100人。近5年承擔省級教改課題15項,獲國家級多媒體課件獎2項、省教學成果獎1項,出版學術專著與教材15部,獲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優秀畢業設計4項。學院高度重視教育國際化,形成了本碩博留學生培養體系,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強,學術氛圍日益濃厚。與俄羅斯莫爾多瓦國立大學開展能源動力碩士雙學位交換生培養,2019年獲批教育部中-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聯合培養項目-能源動力專業”2020年成功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促進與俄烏白國際合作培養項目”資助名單,每年資助我校20名教師和研究生赴俄羅斯摩爾多瓦大學聯合培養。學院充分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產教融合,引導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共建了國家級校企聯合產學研基地、學生實習基地等25個,設立了多個企業獎學金。近5年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船舶能源與動力創新大賽”、“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等國家級學科競賽獎項150余項。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工程素養和創新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就業率連續多年位居全校前2位,平均98%以上。作為江蘇科技大學最早創建的院系之一,學院經過多年的奮斗及幾代人的努力,已經在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在今后的辦學過程中,學院將秉承“篤學明德、經世致用”的校訓和“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院風,不斷努力,勇于創新,爭取做出更大的成績。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人文社科學院始終堅持推行“學科立院,學術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秉承“傳道授業,厚積薄發”的傳統,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質量為抓手,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素養、獨立思維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性文科應用型人才。學院現有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政治經濟學方向)、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點(MPA),公共事業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旅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四個本科專業。設有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基層公共治理研究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鎮江旅游發展研究院,校實踐教學示范點“人文素質實踐中心”。現有教職工40人,專任教師32人,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0人;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名。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10項,公開發表論文200篇,其中CSSCI31篇;出版專著教材10部。目前,人文社科學院正以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凝心聚力,奮發有為,力爭通過未來十年的努力,將學院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2001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江蘇科技大學(原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正式合并。2001年9月,生物技術學院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的學術力量基礎上正式建立。2006年9月,環境工程專業并入,學院更名為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2011年3月,化學化工相關專業并入,學院更名為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2014年1月,為了進一步強化我校三大辦學特色之一 “蠶桑及相關生物技術”的發展,將學校生物學科教學培養工作與蠶業研究工作合并整合,重新成立生物技術學院,實行蠶業研究所與生物技術學院兩個牌子一套班子的組織管理模式。新運行模式的實施,更好地發揮了國家級專業研究機構對人才培養工作的作用,促進了多學科融合,提高了科研教學水平與效率,實現了科教相長。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生物技術學院已成為專業特色鮮明、教學科研力量雄厚、涵蓋本碩博階段國內學生和國際學生教育的人才培養基地和蠶桑科研基地。學院現有在職教師及科技人員109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7人,副教授、副研究員44人,有博士學位者69人。目前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50余人。擁有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6人,江蘇省特聘教授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3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選3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學院下設生物技術系、生物工程系和蠶學系,擁有生物技術、生物工程、蠶學3個本科專業。學院擁有畜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養殖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目前學院有本科及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生500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留學生40余人。學院和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長期承擔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和部省級科研項目,組織全國性蠶桑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在我國蠶桑產業恢復世界第一地位發揮了核心科技支撐作用,先后取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16項、省部級獎勵成果80余項。學院和研究所科研教學平臺眾多。建有農業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蠶桑產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蠶桑產品及食用昆蟲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國家種質-鎮江桑樹圃(科技部)、國家蠶桑育種中心(農業部)、中國-古巴蠶桑科技合作中心(農業部)、國家蠶桑科技轉化平臺(商務部)、江蘇省蠶桑種質資源基因庫等科學研究平臺,設有江蘇省畜牧學重點(培育)學科、江蘇省蠶桑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教學研究平臺。現有科研設施面積21000余平方米,教學實驗室面積6000余平方米。現有儀器設備總值4000余萬元,擁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離子色譜儀、紅外光譜儀、元素分析儀、流式細胞儀、遺傳分析系統、蛋白質快速純化系統、凝膠成像系統、TOC測定儀、比表面測定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此外,學院還建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8個。豐富的實驗教學內容,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為學院培養實驗技能高、動手能力強、實用與研究型的創新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院學生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三等獎,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二等獎、三等獎,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二等獎,江蘇省大學生科技創新論文大賽特等獎等等。有1篇博士論文、3篇碩士論文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位論文,5篇本科畢業論文被評為江蘇省本科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全院學生考研率、英語四六級通過率位居全校前列,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本科及研究生的就業率均在97%以上。生物技術學院,作為江蘇科技大學的特色學院特色學科得到有力支持,經過教職員工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院管理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今后,學院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群策群力,真抓實干,爭取做出更大的成績。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江蘇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系。結合學校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優勢特色,學院逐漸形成了服務行業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辦學之路。現為中國土木建筑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會員單位,中國土木建筑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江蘇分會理事單位,鎮江市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單位。學院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結構工程、巖土工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暖通空調工程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工程管理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建筑與土木工程、工程項目管理2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2016 年土木工程學科獲批“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設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學等3個全日制本科專業,2個成人教育本科專業、2個專升本專業和1個專科專業,承擔2項執(從)業工程師繼續教育培訓。 其中,土木工程專業成立于1993年,先后獲批江蘇省特色專業,校品牌專業,2012 年獲批“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專業類;工程管理專業于2002年開始招生,現為校特色建設專業;建筑學專業于2010年開始招生。學院下設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與建筑學3個教學系和1個實驗中心,實驗中心包括工程材料實驗室、巖土工程實驗室、工程測量實驗室以及結構仿真實驗室、三維激光掃描與多傳感技術、建筑技術、工程管理等多個實驗室。2013年獲批江蘇省土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學院現有教職工中,教授10人,副教授及相當職稱3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30余人,其中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人才 2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2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 3人。此外,學院還采用柔性引進等方式聘任了一批有影響的教授、學者、企業專家,助力學院的學科發展、專業建設、本科與研究生教學、科研及對外服務。目前學院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達1100余人,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學院注重校企聯合,設立產學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學生實習基地和學生就業基地等,形成了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辦學特色,教學與科研同步發展。近5年來,學院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縱橫向科研項目100余項,授權專利30余 項;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發表學術論文中被三大檢索近80篇;教師先后獲省部級科技獎勵7 項,市廳級獎勵10余項;建設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近10門,編寫教材近20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辦學歷史
自動化學院1956年始創于上海船舶工業學校船舶電器裝置專業,1970年隨學校遷至鎮江,前身為自動控制與計算機系、電子與信息系,2002年改名為“電子信息學院”,2022年電子工程系從學院分出,學院改名為“自動化學院”。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碩士研究生300余人。學院與英國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London)、斯特拉斯堡克萊德大學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符合條件的學生可出國攻讀學士、碩士學位。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全院共有教師8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3人,博士47人,海內外高水平兼職教授10余人。現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工信部首批特聘專家1人、江蘇省特聘教授2人、江蘇省產業教授9人、江蘇省雙創人才4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第二、第三層次培養人選1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4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9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6人;柔性引進長江學者/國家杰青/中國船舶設計大師4人。現有教學團隊11個,科研團隊14個,其中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團隊1個,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江蘇省優秀本科畢業設計團隊3個,多人擔任各類社會團體主要職務,擁有多位國際和國內學術期刊編委。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系統科學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海洋技術與工程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交叉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系統科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系統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7個二級碩士點,人工智能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交叉學科;電子信息1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自動化、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3個本科專業。學科所在工程學進入ESI前1%。辦學特色
學院現有學科中,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為國防特色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為江蘇省一級重點(培育)學科,自動化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江蘇省一流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類和江蘇省卓越計劃試點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國家一流專業、江蘇省重點專業類、江蘇省一流專業、江蘇省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校級特色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為江蘇省一流專業;電子與通信工程為全國研究生層次卓越計劃。辦學成效
學院下轄自動化系、電氣系、測控系、電工教學中心和信息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平臺,包括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船舶與海工裝備自動化工程實驗室、江蘇省船舶與海工關鍵配套產業產學協同創新基地、江蘇省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物聯網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32家、校企合作實習基地50余個等;建有船舶綜合電站實驗室、電力系統實驗室、電力推進實驗室、機艙自動化實驗室、浙大中控過程控制聯合實驗室、艦船裝備一體化平臺實驗室、美國德州儀器數字信號處理實驗室、船舶通信與導航實驗室、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實驗室和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等。近五年來承擔各類項目200多項,總經費達數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46項,國防項目30多項,省部級項目18項,發表SCI、EI收錄600余篇,出版專著、教材36本,授權發明專利500項。在2012年教育部的學科評估排名中,本學科的“專利轉化”排名全國第24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工業與信息化部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等各類獎項近30項。人才培養方面,獲國家一流課程1門,江蘇省一流課程1門,江蘇省在線課程2門,江蘇省研究生優秀課程2門,江蘇省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精品課程5門,江蘇省重點教材9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一等獎、三等獎,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1項,第三屆全國MM百萬青年創業計劃競賽獲全國金獎1項;江蘇省先進集體、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江蘇省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成果二等獎,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江蘇省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一等獎1項、二等獎3篇,江蘇省優秀碩士論文2篇等各類榮譽100余項,學生就業率和考研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 [詳情][簡章:1篇
][學費:3.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