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_www.99热视频_369看片你懂的小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夜夜嗨_欧美成年人视频_久久精热

您當前的位置: 師大博學 > 建筑學 > 招生資訊 > 考試信息
建筑學
建筑學
  • 地區: 江西、湖北、山西等
  • 班型:網絡班、周末班
  • 學制:2~3年
  • 學費:¥1.80~7.50萬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同等學力申碩建筑學考試大綱(第二版)

發布時間:
2024-04-29
發布者:
李翠嬌
閱讀量:

【導語】建筑學,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建筑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下面是在職研究生資訊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同等學力申碩建筑學考試大綱(第二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目    錄

第一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

建筑歷史與理論考試大綱                                                                 2

"第二篇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考試大綱                                                           13"

"第三篇  建筑技術科學

建筑技術科學考試大綱                                                                   22"

"第四篇  城市規劃與設計

城市規劃與設計考試大綱                                                               46"

"第五篇  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考試大綱                                                                   51"

· Ⅰ·

第一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

建 筑 歷 史 與 理 論 考 試 大 綱

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史部分

"第一節  緒論

一、 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學術歷程,營造學社

二、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三、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營造步驟和基本技術方法第二節  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簡史

一、 原始社會

1.舊石器時期的文化和建筑現象,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和建筑現象,半坡遺址,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

2.建筑活動的起因、性質和產生過程

3.中國為什么發展了木構技術的幾條線索,兩個文明發源地不同建筑類型的形成

二、 奴隸社會

1.夏、商、周時代的文化和建筑現象,城市分布,河南堰師二里頭、

安陽小屯村遺址

2.宮室、宗廟建筑

3.建筑技術發展狀況

三、 封建社會前期———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1.先秦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建筑情況,高臺建筑、大型水利工程、木構技術、記載城規和建筑的書籍、有名建筑工匠

2.秦、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建筑情況

3.宗教建筑與園林建筑及中外建筑文化交流

4.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戰亂背景對墓葬、園林、石窟、佛塔等建筑"

 

"帶來的影響

四、 封建社會中期———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

1.隋唐文化的鼎盛。 唐長安、建筑群、建筑文化的交流與滲透、對外影響、佛教建筑、橋梁、木構技術、都料匠的現場設計

2.宋、遼、金。 歷史上第一部建筑典籍枟營造法式枠與建筑技術、藝術;城市商業化;裝修特點;園林個性化;木構技術的發展方向;建筑群、單體的發展方向;北宋、南宋的歷史,遼代、金代、西夏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風格、特點

3.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與融合

五、 封建社會后期———元、明、清

1.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封建社會建筑發展的第三個繁榮時期

2.元大都,宗教建筑的興盛,元代木構技術的特點

3.明代木構的整體化、規整化,明代建筑風格與唐代建筑風格的比較

4.清代官式建筑和建筑師

5.明清園林建筑的大發展與枟園治枠的誕生

6.清枟工部工程作法枠的誕生及其歷史價值

7.建筑裝修的大發展

8.中國各朝代的建筑特征及其演變規律

9.思考各朝代城規和建筑布局、構造、材料、建造施工等方面的成就及弊病

第三節  城市

一、 先秦時期的城市規劃理論,枟考工記枠臣人營國的制度和意義

1.春秋戰國,枟管子枠的城規理論

2.城市的地位、作用和性質

二、 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與城市形態

1.城市的地位、作用和性質

2.種族、環境、時代對城市的影響

3.城市的起源:最初的城、最初的市

① 城市產生的條件:農業、商業"

 

"② 最初的城市:夏代、殷商、商周時期

4.秦咸陽的選址、布局設計,漢長安的布局方法和成就

5.曹魏鄴城、北魏洛陽、隋唐長安的背景和布局

6.隋唐長安的選址、布局、設計者、水系、交通、商業、規劃設計成就

7.南朝建康的選址、布局設計

8.封建社會后期的中國都城———元大都、明清北京

① 概況、選址、布局、形制、設計者、水系、交通、商業、規劃設計成就,藝術風格,空間特點,基本設計原理等

② 繼承漢族的傳統、成就,胡同制,水系水網治理,城市空間的設計特色,明清北京的繼承與改建,改建帶來的問題

9.中國古代都城的特例———北宋汴梁( 東京)

10.六大古都分布、特點及其比較三、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

1.關于古代城市的一些概念:里坊與閭里、市場、陪都、宮城

2.探索新型封建城市規劃的幾次革新傾向:

① 春秋戰國至兩漢的封閉形城郭

②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棋盤格式里坊制封閉形城市

③ 宋至清開放式街巷布局的城市

3.中國古代城市與西方城市的比較

① 概況、選址、形制、布局、水系、交通、商業、規劃設計成就,設計者、藝術風格,空間特點,基本設計原理

② 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空間構成、基本模式及其形式背景與西方城市之不同

四、 地方城市的形態及其具體實例分析

1.府城:平江府

2.手工業城市:景德鎮

3.貿易集散中心城市:揚州

4.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城市的差異第四節  宮殿"

 

"宮殿發展沿革:

1.早期宮殿形制,春秋—南北朝,發展中的宮殿形制

2.成熟的宮殿形制:三朝五門

3.大明宮:含元殿的形制發展

4.宋—明初的過渡階段,工字殿的產生和發展

5.元代宮殿對傳統形制的繼承及其創新

6.明初恢復漢舊制,宮朝制度,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

① 明南京、明北京故宮的建設背景、設計思想、設計者

② 明南京、明北京故宮的選址及其原因,功能布局及其空間設計,建筑單體的造型、結構、空間尺度、色彩處理等

7.明清宮殿之集歷代之大成處及其創新

8.明清紫禁城宮殿的建筑藝術成就第五節  壇廟

1.壇廟發展概況

2.壇廟的建筑類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壇、稷壇、先農壇、

先蠶壇、廟、宗廟

3.壇廟的設計方法和原則:選址、建筑形制、單體原型、數學意義、

布局、環境、建筑空間

4.明清北京壇廟的建筑藝術成就

5.各地壇廟的概況和成就:五山、五鎮、孔廟等第六節  陵墓

一、 歷代帝王陵寢的發展沿革

1.中國陵墓的源起

2.原始的墓葬與埃及墓葬的差異,懸棺、水葬、火葬、天葬

3.仰韶半坡文化

4.戰國中山國王墓、秦始皇陵

5.漢陵

6.六朝梁蕭景墓

7.唐乾陵的規劃特點和成就

8.北宋陵、南宋陵的特色"

 

"9.遼金時期的火葬復興

10.明孝陵、十三陵,清陵

二、 陵墓的組成與演變,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1.陵園建筑,祭祀建筑,神道、護陵監

2.地下技術:紋石、丹漆、排水管、防水處理,地上技術:防洪溝

3.厚葬、薄葬的思想和原因

三、 風水形勢在陵寢規劃中的反映,選址、布局、水系四、 陵墓發展的趨勢,陵墓之實質

第七節  宗教建筑一、 佛教建筑

1.佛教的基本思想及宗教的本質,中國佛教的特點

2.佛教傳播的幾個歷史階段及其對宗教建筑布局的影響

3.歷代佛殿、佛塔、石窟的形制、演變、時代風格

① 塔的類型: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② 塔的變體:花塔、過街塔、經幢

③ 實例: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遼)、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 隋) 、北京大正覺寺塔

④ 塔的作用,寺塔布局的演變。 漢化的傳統合院佛寺之構成

⑤ 石窟的起源,石窟造像,石窟的保護問題

4.四大佛山,結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間序列組織、選址、軸線與山勢之關系、入口空間的過渡,佛教常用的裝飾圖案

5.實例:山西五臺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興寺、天津薊縣獨樂寺

( 遼)、大同善化寺、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筑成就、承德外八廟( 清)二、 道教建筑

1.教義與發展沿革

2.宮觀建筑特點,道教祠觀

3.道教對其他建筑的影響

4.實例:太原晉祠、永樂宮三、 伊斯蘭教建筑

1.教義、歷史沿革、清真寺的來由"

 

"2.中外伊斯蘭建筑文化的交流與融和

3.中國清真寺的特點

4.宗教建筑的共性第八節  園林

一、 中國古典園林的生成機制及歷史沿革,從利用自然山林到人工造山( 前4000—前500)

1.魏晉南北朝玄學的興盛對園林的影響

2.隋唐宮苑、文人園林興盛

3.宋遼金元堆山疊石的成就

4.明清皇家園林的興盛和手法的演變二、 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園藝術成就

三、 明清私家園林的園林空間理論及手法

1.私家園林( 包括皇家) 的一般設計手法

2.要素分析:堆山疊石、埋水、建筑、花木、裝修、匾額、楹聯四、 明清寺觀園林的造園藝術成就

五、 如何理解園林的意境

六、 實例:北海、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寄暢園第九節  民居

一、 傳統民居的特征

1.風格多樣性

2.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適應性

3.不同人文背景和審美觀念所釀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

4.宗法思想的影響

二、 典型傳統民居的歷史背景、布局特點、結構技術、裝飾風格、規劃原則

1.合院式

2.天井院式

3.窯洞式

4.干欄式

5.土樓"

 

"6.碉樓

7.蒙古包

8.水上人家

三、 聚落、風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四、 實例分析:北京四合院、徽州明清住宅、蘇州民居第十節  建筑技術、著作與匠師

一、 宋清建筑技術作法

1.木構

2.磚石

3.裝修

4.色彩、裝飾、雕刻二、 建筑典籍評述

1.枟營造法式枠

2.枟工程做法則例枠( 清工部)

3.枟營造法原枠  三、 著名匠師評介

1.李誡

2.喻皓"

第二章  中國近代建筑史部分

"掌握中國近代建筑歷史時期劃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搞清中國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國國土上于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 1840—

1949 年) 所建造的建筑,并了解其概況;能夠站在歷史主義的角度、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中西建筑文化在這一時期的演進過程。

(1) 中國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其形態的生成有特定的歷史環境,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筑師創作的樣板。

(2) 中國近代建筑作為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中國建筑史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注意汲取其精華,以供當前設計之參考。

(3) 中國近代建筑作為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是我們可珍貴的文"

化遺產,應當注意對其保護與再利用。

第三章  外國古代建筑史部分(19 世紀以前)

"第一節  古代埃及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陵墓與神廟—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二節  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 山岳臺”、宮室和城市—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三節  古代愛琴海地區的建筑

克里特、邁西尼文明—宮殿、衛城和陵墓—主要建筑實例第四節  古代希臘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古希臘的三種柱式—建筑技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五節  古代羅馬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古羅馬的五種柱式—維特魯威的枟建筑十書枠—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六節  拜占庭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拜占庭教堂—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

實例

第七節  歐洲中世紀的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早期基督教建筑—羅馬風建筑—哥特建筑—建"

"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八節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初期、盛期和晚期—宗教與世俗建筑類型—城市與廣場—建筑成就—主要建筑師及理論著作—建筑實例—影響

第九節  巴洛克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教堂建筑與廣場—建筑藝術成就—主要建筑"

"師—建筑實例

第十節  古典主義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師—建筑實例

第十一節  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十二節  南亞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十三節  東亞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四章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部分

"第一節  18 世紀、19 世紀下半葉前歐洲與美國的建筑一、 社會與文化背景

二、 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 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四、 主要建筑風格

1.古典復興

2.浪漫主義

3.折衷主義

五、 建筑的新技術、新材料與新類型

第二節  19 世紀下半葉至20 世紀初歐洲與美國的新建筑探索一、 社會與文化背景

二、 歐洲主要建筑流派

1.工藝美術運動

2.新藝術運動"

"3.瓦格納、維也納分離派和盧斯

4.格拉斯哥學派

5.阿姆斯特丹學派

三、 芝加哥學派及高層建筑的探索四、 德意志制造聯盟

第三節  現代建筑的成長與發展一、 現代建筑運動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新建筑流派

1.表現主義

2.未來主義

3.風格派

4.構成主義

三、 現代建筑代表人物的理論與實踐

1.格羅皮烏斯與包豪斯的建筑教育思想

2.密斯· 凡· 德· 羅的理論與實踐

3.勒· 柯布西耶的理論與實踐

4.賴特的理論與實踐

5.阿爾瓦· 阿爾托的理論與實踐

四、 現代建筑的傳播與發展———戰后其他重要建筑師及其理論五、 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理論

第四節  后現代時期的建筑思潮一、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二、 主要建筑思潮

1.后現代主義

2.新理想主義

3.新地域主義

4.高技派

5.解構主義

6.生態建筑和可持續發展

7.當代其他著名建筑師"

 

第二篇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考試 大 綱

第一章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

"第一節  建筑總體環境設計的地位與任務一、 建筑單體與總體環境設計

二、 建筑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三、 建筑群體空間組合

第二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原則與要求一、 總體與單體的互動

二、 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互動三、 體型研究與平面設計的互動

第三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要素與內容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環境要素

1.建筑與環境

2.城市型環境與自然型環境

3.自然環境的保護、利用與創造二、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內容

1.建筑物———主要建筑物及附屬建筑物的總體設計

2.建筑室外場地

3.綠化場地

4.建筑小品

5.出入口及道路

第四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方式與手法一、 集中式布局

二、 分散式布局"

 

"三、 單元組合式布局

四、混合式布局"

第二章  建筑功能的分析與組織

"第一節  單一空間的功能要點一、 空間的使用性質及特點 二、 朝向、采光與通風

1.適當的朝向

2.良好的自然采光條件

3.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三、 室內布置與陳設

第二節  多個空間功能分析與組織一、 功能組織的三大基本要素

1.主要使用部分

2.輔助使用部分

3.交通使用部分

二、 功能組織的一般原則與方法

1.使用程序

2.功能分區

3.流線組織

第三節  廳堂設計的功能要點一、 疏散設計

1.疏散設計的基本要求

2.人流入場及疏散系統的主要處理方式二、 視線設計

1.視覺質量的主要因素及其設計

2.視線設計要點三、 音質設計

1.聽覺要求"

 

"2.音質設計

第四節  建筑功能的靈活性與動態性發展一、 建筑功能的動態性

1.功能的相容性

2.功能的兼容性

3.功能的周時性

4.功能的多樣解釋

二、 當代建筑功能的發展趨勢

1.建筑功能由單一走向復合

2.建筑功能分化與綜合并舉

3.建筑功能加速新陳代謝"

第三章  建筑空間的構成與組合

"第一節  單一空間的構成一、 單一空間的限定與構成

1.水平要素限定的空間

2.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間二、 單一空間的量、形、質

1.空間的體量

2.空間的形狀

3.空間的質量

第二節  多個空間的組合一、 包容

二、 穿插三、 鄰接四、過渡

第三節  空間的組合規律一、 集中式組合

二、 線形組合"

"三、 輻射式組合四、 組團式組合

五、 模數式組合"

第四章  建筑造型設計

"第一節  建筑造型設計的一般準則與特征一、 建筑形式與文脈

1.建筑造型與環境形態的辯證關系

2.建筑造型與時間進程的辯證關系二、 建筑形式與功能

1.建筑功能對建筑造型的制約作用

2.建筑造型設計對功能組織的反饋作用三、 建筑形式與技術

1.結構技術對建筑造型的影響與制約

2.建筑造型對結構技術的表現

3.建筑造型設計中的材質組織與表現

4.節能技術及生態技術對建筑形式的影響與作用四、建筑形式的個性化表現

第二節  建筑形式美的規律

一、 以簡單幾何形獲得統一與變化二、 主體與從屬

三、 均衡與穩定四、對比與微差五、韻律與節奏六、比例與尺度

第三節  建筑造型設計的層次性一、 體形組合

1.群體中諸建筑體形的彼此制約和呼應

2.促進建筑外部空間的整體有序"

"3.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系方式

4.體形組合中的多樣統一二、 立面處理

1.立面與形體的關系

2.立面外輪廓線的處理

3.虛實與凹凸的處理

4.墻面與窗的組織

5.立面的劃分

6.色彩與質感的組織三、 細部處理

第四節  建筑造型設計的文化內涵

一、 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二、 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識

三、 地方文化特色的保護與文化驅同現象四、 公眾文化與精英文化

五、 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

六、 建筑形式創造的風格與流派"

第五章  建筑設計的程序與方法

"第一節  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設計方法的比較一、 建筑設計的“ 目標取向” 與“ 過程取向”

二、 建筑設計的“ 精英決策” 與“ 公眾參與”三、 建筑師的“ 主體意識” 與“ 小組合作” 四、 感性經驗準則與理性邏輯準則

第二節  建筑設計的基本程序一、 分析

1.資料、信息調查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2.資料信息的分析研究方法

3.與設計相關的主導因素、主要矛盾的判斷"

"二、 綜合

1.建立概念

2.賦形

3.具體化

4.交流外化三、 評估

1.評估工作要涉及的主要內容與對象

2.評估的組織方法

3.評估是否是設計程序的終端

第三節  建筑師的基本思維特征及方法

一、 不同思維方式在設計的不同階段的運用及其主導性作用二、 圖式思維與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

三、 圖式思維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建筑設計中的立意與構思

一、 立意與構思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二、 立意的來源和依據

三、 創造性構思的整體性、巧妙性和獨特性特征第五節  建筑形式的生成方法

一、 實效型設計

1.以功能分析和組織為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

2.以結構技術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

3.以材料和構造組織為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

4.以節能技術為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二、 法則型設計

1.網格法的基本方式及其各種變形和具體運用

2.建筑模數化體系,預制裝配體系

3.開放住宅設計方法三、 類型化設計

1.原型的產生與發展

2.原型與變體的關系"

 

"3.傳統建筑、地方建筑造型的延續和演變四、 類比型設計

1.仿生設計

2.仿形設計

3.具象與抽象"

第六章  快速建筑設計

"第一節  快速建筑設計概念、特點與作用一、 快速建筑設計的概念

二、 快速建筑設計的特點

1.設計過程快速

2.設計思維敏捷

3.設計成果簡練

4.設計表現奔放

三、 快速建筑設計的作用

1.快速設計是實際工作中應急的需要

2.快速設計是檢測應試人員設計能力與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

3.快速設計是訓練建筑師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的重要環節

4.快速設計是建筑設計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第二節  快速建筑設計的過程

一、 理解題意

二、 分析內外部條件

1.外部條件分析

2.內部條件分析三、 立意構思

四、 場地設計五、 功能布局

1.平面生成

2.平面完善"

"六、 剖面設計

1.通過剖面設計檢查結構的合理性

2.通過剖面設計研究建筑與地形的豎向關系

3.通過剖面設計研究建筑空間的變化與利用

4.通過剖面研究為立面設計提供依據七、 造型處理

1.力求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

2.力求造型與環境融合

3.處理好統一與變化的關系

4.強調重點處理

第三節  快速建筑設計的技巧與手法一、 設計整合

1.設計思維同步展開

2.設計路線交錯進行

3.設計調整互動推進二、 快速表達

1.設計構思階段

2.方案設計階段

3.方案定稿階段

4.上版階段三、 版面計劃

1.圖面排版勻稱

2.版面填空補白四、 時間把握"

第三篇  建筑技術科學

建筑技術科學考試大綱

建筑基本構造部分

第一章  建筑構造技術概論

"第一節  概述

一、 建筑構造技術研究的內容

二、 建筑物的分類、等級和模數制

( 一) 建筑的分類

( 二) 建筑物等級

( 三) 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三、 建筑物組成( 主要部件)第二節  建筑結構體系

一、 砌體結構二、 框架結構

三、 鋼筋混凝土板墻結構四、特種結構

第三節  影響構造設計的因素一、 外力作用的影響

二、 自然與地理環境的影響三、 人為因素的影響

第四節  建筑構造設計原則

一、 嚴格遵守國家建筑法規和規范二、 促進建筑工業化的發展"

 

三、 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墻體和基礎、地下室構造技術

"第一節  墻體改革與發展

一、 國家推出墻體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二、 新型墻體材料與節能構造設計要求第二節  墻體材料與構造技術

一、 墻體材料與特點

二、 墻體構造技術與設計要求第三節  磚墻構造

一、 磚砌體

( 一) 磚

( 二) 砂漿

二、 磚墻的砌筑方式 三、 墻體細部構造技術

( 一) 門窗過梁

( 二) 窗臺

( 三) 防潮層

( 四) 勒腳

( 五) 明溝、散水坡

( 六) 踢腳

( 七) 墻身加固措施

第四節  砌塊墻體構造一、 砌塊的材料及類型

二、 砌塊墻體的組合與搭接構造要求三、 砌塊墻體的細部構造技術

第五節  隔墻與隔斷

一、 隔墻的作用、類型與構造設計要求二、 立筋隔墻"

 

"三、 條板隔墻四、塊材隔墻五、隔斷

第六節  墻面裝修一、 抹灰類墻面裝修二、 貼面類墻面裝修三、 涂料類墻面裝修四、裱糊類墻面裝修五、鋪釘類墻面裝修

第七節  墻體保溫構造一、 保溫墻體構造

二、 保溫墻體的蒸汽滲透 第八節  基礎和地下室構造

一、 基礎的作用、類型與材料

二、 影響基礎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三、 地下室防潮防水構造"

第三章  樓地面構造技術

"第一節  樓板層的組成與類型一、 樓板結構層的組成與作用二、 樓板結構的類型

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樓板構造一、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構造二、 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構造三、 疊合樓板構造

第三節  頂棚構造一、 頂棚的形式

二、 直接式頂棚的構造與做法

三、 吊頂的組成與構造特點"

"第四節  地坪層與地面構造一、 地坪層構造

二、 各類地面鋪裝材料與構造技術第五節  陽臺與雨篷構造

一、 陽臺的形式與構造二、 雨篷構造

第六節  樓板隔聲構造技術一、 樓面隔聲構造

二、 彈性墊層隔聲構造

三、 樓板吊頂隔聲構造"

第四章  屋頂構造技術

"第一節  概述

一、 屋頂的功能與設計要求二、 屋頂的組成與形式

三、 屋頂分類與坡度第二節  平屋頂構造一、 平屋頂的排水

( 一) 屋面排水坡度與排水方式

( 二) 屋面排水坡度的形式

( 三) 平屋頂檐口部位的形式與構造二、 剛性防水屋面

( 一) 剛性防水屋面技術規定

( 二) 剛性防水屋面構造設計要點

( 三) 剛性防水屋面細部節點構造三、 卷材防水屋面

( 一) 卷材防水屋面技術規定

( 二) 卷材防水屋面構造設計要點

( 三) 卷材防水屋面細部節點構造"

"四、涂料防水屋面

( 一) 涂料防水屋面技術規定

( 二) 涂料防水屋面構造設計要點

( 三) 涂料防水屋面細部節點構造第三節  坡屋頂構造

一、 坡屋頂的形式與組成二、 坡屋頂結構體系

( 一) 檁式屋頂結構體系

( 二) 椽式屋頂結構體系

( 三) 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坡屋頂體系三、 平瓦屋面構造

( 一) 平瓦屋面的技術規定

( 二) 平瓦屋面的檐口、山墻泛水等部位細部節點構造技術第四節  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構造

一、 平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構造

二、 坡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構造"

第五章  樓梯、電梯、臺階與坡道構造技術

"第一節  樓梯的形式、尺度與設計要求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樓梯構造

一、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梯構造二、 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梯構造

第三節  樓梯的細部裝修構造技術一、 踏步面層及防滑措施構造

二、 欄桿和欄板構造三、 扶手構造

第四節  臺階與坡道構造技術一、 坡道設計基本構造

二、 殘疾人坡道構造設計技術要求"

"三、 室外臺階構造

第五節  電梯和自動扶梯一、 電梯

( 一) 電梯的類型與組成

( 二) 電梯門套裝修構造二、 自動扶梯

( 一) 自動扶梯的形式與作用

( 二) 自動扶梯在平面布置中的設計要求"

第六章  門窗與遮陽構造技術

"第一節  門的形式與設計要求第二節  木門構造技術

第三節  窗的形式與設計要求第四節  窗的類型與構造

第五節  門窗五金配件第六節  外窗遮陽

一、 遮陽材料與形式

二、 遮陽構造"

第七章  變形縫構造技術

"第一節  變形縫的分類與設置原則第二節  伸縮縫構造

第三節  沉降縫構造第四節  抗震縫構造

第五節  混凝土后澆縫( 帶) 構造"

建筑特種構造部分

第一章  建筑特種構造概論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建筑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一、 化學建材

二、 建筑用鋼三、 建筑玻璃

第三節  建筑圍護結構系統節能技術一、 概述

二、 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設計基本原理與構造要求第四節  太陽能利用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一、 建筑與太陽能一體化設計二、 既有建筑節能改選技術

( 一)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設計的主要部位

( 二)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設計要求"

第二章  建 筑 幕 墻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建筑幕墻的類型和材料一、 建筑幕墻的類型

( 一) 幕墻按材料分

( 二) 幕墻按構造方式分

( 三) 幕墻按施工方式分二、 建筑幕墻的材料

( 一) 鋁合金"

"( 二) 鋼和不銹鋼

( 三) 幕墻玻璃

( 四) 粘結密封材料

( 五) 石材、陶土板

( 六) 其他材料

第三節  幕墻設計的技術性能與要求一、 幕墻防火與防雷性能

二、 幕墻風壓變形性能 三、 幕墻平面內變形性能四、幕墻雨水滲透性能五、幕墻空氣滲透性能六、幕墻保溫性能

七、幕墻隔聲性能 八、幕墻耐撞擊性能

第四節  建筑幕墻的設計與構造一、 建筑幕墻設計要求

二、 玻璃幕墻構造

( 一) 明框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二) 隱框式和半隱框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三) 鋼管型材骨架玻璃幕墻體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四) 全玻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五) 點支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六) 高性能組合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1.雙層通風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2.真空玻璃雙層通風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3.光電玻璃幕墻( 屋頂) 的特點與構造技術三、 金屬板幕墻構造

( 一) 單層鋁板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二) 復合鋁板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三) 蜂窩鋁板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四、 石材幕墻構造

( 一) 干掛石材幕墻設計要求

( 二) 干掛石材幕墻構造技術

( 三) 干掛石材幕墻的防水與保溫構造技術五、 陶土板幕墻構造

( 一) 陶土板幕墻的性能與特點

( 二) 陶土板幕墻構造技術"

第三章  建筑工業化

"第一節  概論

一、 發展住宅建筑工業化的目的與意義二、 工業化住宅建筑體系

( 一) 專用住宅體系

( 二) 通用住宅體系

三、 我國發展住宅建筑工業化的途徑

( 一) 預制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

( 二) 現澆或現澆與預制相結合的住宅建筑

( 三) 住宅配套工程的工業化

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式住宅建筑一、 預制框架結構裝配式住宅建筑

二、 板材裝配式建筑三、 盒子( 房間) 建筑

第三節  大模板現澆建筑

一、 大模板現澆建筑特點與技術二、 滑升模板建筑特點與技術

第四節  裝修和設備的建筑工業化一、 住宅建筑的配套設備

二、 建筑的室內裝修"

第四章  輕型鋼結構建筑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輕鋼建筑的材料與制品第三節  輕鋼結構建筑體系

一、 梁柱式二、 墻架式三、 剛架式

第四節  輕鋼建筑的構造一、 外墻構造

( 一) 輕質復合材料外墻板

( 二) 鋼筋網架水泥墻

( 三) 輕質加氣混凝土外墻板二、 樓板構造

( 一) 現澆式輕鋼樓板

( 二) 裝配式輕鋼樓板

( 三) 其他形式的樓板三、 屋頂構造

( 一) 平屋頂

( 二) 坡屋頂

第五節  輕鋼建筑的維護與保養一、 鋼構件防火

二、 鋼構件防銹

三、 鋼構件絕緣"

第五章  屋頂采光天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屋頂采光天窗的功能與形式"

"一、 屋頂采光天窗的基本形式

二、 屋頂采光天窗設置部位與構造特點 第三節  采光天窗的材料與構造技術要求一、 材料制品

二、 構造設計技術要求三、 太陽能導光管技術

第四節  采光天窗的構造技術一、 屋頂結構形式

二、 屋頂采光天窗構造設計"

建筑熱工學部分

第一章  建筑熱工學基本知識

"第一節  傳熱基本方式一、 導熱

( 一) 導熱機理及特征

( 二) 通過平壁的穩定導熱二、 對流及對流換熱

( 一) 對流成因及分類

( 二) 對流換熱

三、 輻射及輻射換熱

( 一) 輻射本質及特點

( 二) 輻射換熱

第二節  平壁穩定傳熱一、 傳熱三過程

二、 表面傳熱系數三、 平壁傳熱阻

第三節  封閉空氣間層傳熱"

"一、 傳熱特征

二、 影響封閉空氣間層熱阻值的因素三、 封閉空氣間層熱阻值的確定

第四節  周期性不穩定傳熱一、 簡諧熱作用

( 一) 溫度諧波的余弦函數表示

( 二) 溫度諧波的平均溫度與振幅

( 三) 溫度諧波的周期與初相角

二、 半無限大物體在簡諧熱作用下的傳熱特征

( 一) 任一截面的溫度可用諧量表示

( 二) 溫度波的衰減

( 三) 溫度波的相位延遲

三、 簡諧熱作用下,材料和圍護結構的熱特性指標

( 一) 材料的蓄熱系數

( 二) 材料層的熱惰性指標

( 三) 材料表面的蓄熱系數 四、 有限厚平壁的周期性傳熱

( 一) 傳熱過程中的雙向熱波作用

( 二) 什克洛維爾近似計算法計算衰減倍數和延遲時間第五節  濕空氣

一、 濕空氣的組成及壓力表示

二、 飽和空氣與未飽和空氣的概念三、 空氣濕度的度量

( 一) 空氣的絕對濕度

( 二) 空氣的相對濕度四、 空氣的露點溫度"

 

第二章  室外氣候與室內氣候

第一節  室外氣候

"一、 室外氣候的影響因素

二、 各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三、 城市氣候的特征及改善

第二節  建筑熱工設計氣候分區一、 氣候分區的指標及設計要求二、 各氣候區的范圍

第三節  室內氣候一、 人體熱平衡 二、 室內氣候要素

三、 熱舒適方程"

第三章  建 筑 保 溫

"一、 外圍護結構的保溫設計

( 一) 主體部分的保溫設計

1.圍護結構保溫設計要求

2.圍護結構最小傳熱阻

3.保溫構造方案

( 二) 傳熱異常部位的保溫設計

1.窗的保溫

2.熱橋保溫

3.外墻交角的保溫

4.地面的保溫

二、 外圍護結構與房間的熱穩定性

( 一) 外圍護結構的熱穩定性

( 二) 房間的熱穩定性

三、 外圍護結構的蒸汽滲透和冷凝

( 一) 圍護結構的蒸汽滲透

( 二) 圍護結構內部冷凝的檢驗

1.圍護結構內部冷凝受潮判斷"

"2.冷凝界面檢驗法

四、 冷凝的防止與控制

( 一) 表面冷凝的防止與控制

( 二) 內部冷凝的防止與控制

1.一般原則

2.合理布置材料層次

3.設置隔汽層

4.設置通風間層或泄汽溝"

第四章  建 筑 防 熱

"第一節  建筑防熱途徑一、 減弱室外熱作用

二、 設置外圍護結構的隔熱措施三、 組織房間的自然通風

四、 采取窗口遮陽

第二節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一、 室外綜合溫度

( 一) 室外綜合溫度的定義

( 二) 室外綜合溫度的特點

二、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計算原理

( 一)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設計標準

( 二) 外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的計算原理三、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措施

( 一) 屋頂隔熱

( 二) 外墻隔熱

第三節  房間的自然通風一、 自然通風的成因與作用二、 自然通風的組織

第四節  建筑遮陽設計"

"一、 日照

( 一) 日地運行規律

( 二) 赤緯角與時角

( 三) 地方平均太陽時與中國標準時

( 四) 太陽高度角與太陽方位角二、 遮陽的作用與效果

三、 遮陽的形式及適用范圍

四、 遮陽的構造設計"

第五章  建 筑 節 能

"第一節  建筑節能基本概念一、 能耗形勢與建筑能耗 二、 人聚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三、 建筑節能標準建設

第二節  建筑的太陽能應用及其一體化一、 被動式太陽能建筑設計

二、 太陽能熱水器及其建筑的應用第三節  建筑節能設計

一、 總平面節能設計

二、 節能設計原則"

建筑聲學部分

第一章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1.鑒于各方面情況調整與變化,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2.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本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聯系方式:QQ郵箱:461934789@qq.com,我們將24小時內及時溝通與處理。
最新資訊
  • 2024-04-29
  • 目 錄 第一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 建筑歷史與理論考試大綱 2 第二篇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考試大綱 13 第三篇 建筑技術科學 建筑技術科學考試大綱 22 第四篇 城市規劃與設計 城市...

評論
評論成功
建筑學
建筑學
地區: 江西、湖北、山西等 學制:2~3年 學費:¥1.80~7.50萬
招生方式 同等學力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班型:網絡班、周末班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師大博學 > 建筑學 > 招生資訊 > 考試信息

同等學力申碩建筑學考試大綱(第二版)

發布時間:
2024-04-29
發布者:
李翠嬌
閱讀量:

【導語】建筑學,從廣義上來說,是研究建筑及其環境的學科。建筑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下面是在職研究生資訊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同等學力申碩建筑學考試大綱(第二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目    錄

第一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

建筑歷史與理論考試大綱                                                                 2

"第二篇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考試大綱                                                           13"

"第三篇  建筑技術科學

建筑技術科學考試大綱                                                                   22"

"第四篇  城市規劃與設計

城市規劃與設計考試大綱                                                               46"

"第五篇  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考試大綱                                                                   51"

· Ⅰ·

第一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

建 筑 歷 史 與 理 論 考 試 大 綱

第一章  中國古代建筑史部分

"第一節  緒論

一、 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學術歷程,營造學社

二、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三、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營造步驟和基本技術方法第二節  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簡史

一、 原始社會

1.舊石器時期的文化和建筑現象,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和建筑現象,半坡遺址,河姆渡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

2.建筑活動的起因、性質和產生過程

3.中國為什么發展了木構技術的幾條線索,兩個文明發源地不同建筑類型的形成

二、 奴隸社會

1.夏、商、周時代的文化和建筑現象,城市分布,河南堰師二里頭、

安陽小屯村遺址

2.宮室、宗廟建筑

3.建筑技術發展狀況

三、 封建社會前期———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1.先秦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建筑情況,高臺建筑、大型水利工程、木構技術、記載城規和建筑的書籍、有名建筑工匠

2.秦、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建筑情況

3.宗教建筑與園林建筑及中外建筑文化交流

4.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戰亂背景對墓葬、園林、石窟、佛塔等建筑"

 

"帶來的影響

四、 封建社會中期———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

1.隋唐文化的鼎盛。 唐長安、建筑群、建筑文化的交流與滲透、對外影響、佛教建筑、橋梁、木構技術、都料匠的現場設計

2.宋、遼、金。 歷史上第一部建筑典籍枟營造法式枠與建筑技術、藝術;城市商業化;裝修特點;園林個性化;木構技術的發展方向;建筑群、單體的發展方向;北宋、南宋的歷史,遼代、金代、西夏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風格、特點

3.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與融合

五、 封建社會后期———元、明、清

1.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封建社會建筑發展的第三個繁榮時期

2.元大都,宗教建筑的興盛,元代木構技術的特點

3.明代木構的整體化、規整化,明代建筑風格與唐代建筑風格的比較

4.清代官式建筑和建筑師

5.明清園林建筑的大發展與枟園治枠的誕生

6.清枟工部工程作法枠的誕生及其歷史價值

7.建筑裝修的大發展

8.中國各朝代的建筑特征及其演變規律

9.思考各朝代城規和建筑布局、構造、材料、建造施工等方面的成就及弊病

第三節  城市

一、 先秦時期的城市規劃理論,枟考工記枠臣人營國的制度和意義

1.春秋戰國,枟管子枠的城規理論

2.城市的地位、作用和性質

二、 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與城市形態

1.城市的地位、作用和性質

2.種族、環境、時代對城市的影響

3.城市的起源:最初的城、最初的市

① 城市產生的條件:農業、商業"

 

"② 最初的城市:夏代、殷商、商周時期

4.秦咸陽的選址、布局設計,漢長安的布局方法和成就

5.曹魏鄴城、北魏洛陽、隋唐長安的背景和布局

6.隋唐長安的選址、布局、設計者、水系、交通、商業、規劃設計成就

7.南朝建康的選址、布局設計

8.封建社會后期的中國都城———元大都、明清北京

① 概況、選址、布局、形制、設計者、水系、交通、商業、規劃設計成就,藝術風格,空間特點,基本設計原理等

② 繼承漢族的傳統、成就,胡同制,水系水網治理,城市空間的設計特色,明清北京的繼承與改建,改建帶來的問題

9.中國古代都城的特例———北宋汴梁( 東京)

10.六大古都分布、特點及其比較三、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

1.關于古代城市的一些概念:里坊與閭里、市場、陪都、宮城

2.探索新型封建城市規劃的幾次革新傾向:

① 春秋戰國至兩漢的封閉形城郭

②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棋盤格式里坊制封閉形城市

③ 宋至清開放式街巷布局的城市

3.中國古代城市與西方城市的比較

① 概況、選址、形制、布局、水系、交通、商業、規劃設計成就,設計者、藝術風格,空間特點,基本設計原理

② 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空間構成、基本模式及其形式背景與西方城市之不同

四、 地方城市的形態及其具體實例分析

1.府城:平江府

2.手工業城市:景德鎮

3.貿易集散中心城市:揚州

4.不同地域、不同氣候城市的差異第四節  宮殿"

 

"宮殿發展沿革:

1.早期宮殿形制,春秋—南北朝,發展中的宮殿形制

2.成熟的宮殿形制:三朝五門

3.大明宮:含元殿的形制發展

4.宋—明初的過渡階段,工字殿的產生和發展

5.元代宮殿對傳統形制的繼承及其創新

6.明初恢復漢舊制,宮朝制度,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

① 明南京、明北京故宮的建設背景、設計思想、設計者

② 明南京、明北京故宮的選址及其原因,功能布局及其空間設計,建筑單體的造型、結構、空間尺度、色彩處理等

7.明清宮殿之集歷代之大成處及其創新

8.明清紫禁城宮殿的建筑藝術成就第五節  壇廟

1.壇廟發展概況

2.壇廟的建筑類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壇、稷壇、先農壇、

先蠶壇、廟、宗廟

3.壇廟的設計方法和原則:選址、建筑形制、單體原型、數學意義、

布局、環境、建筑空間

4.明清北京壇廟的建筑藝術成就

5.各地壇廟的概況和成就:五山、五鎮、孔廟等第六節  陵墓

一、 歷代帝王陵寢的發展沿革

1.中國陵墓的源起

2.原始的墓葬與埃及墓葬的差異,懸棺、水葬、火葬、天葬

3.仰韶半坡文化

4.戰國中山國王墓、秦始皇陵

5.漢陵

6.六朝梁蕭景墓

7.唐乾陵的規劃特點和成就

8.北宋陵、南宋陵的特色"

 

"9.遼金時期的火葬復興

10.明孝陵、十三陵,清陵

二、 陵墓的組成與演變,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1.陵園建筑,祭祀建筑,神道、護陵監

2.地下技術:紋石、丹漆、排水管、防水處理,地上技術:防洪溝

3.厚葬、薄葬的思想和原因

三、 風水形勢在陵寢規劃中的反映,選址、布局、水系四、 陵墓發展的趨勢,陵墓之實質

第七節  宗教建筑一、 佛教建筑

1.佛教的基本思想及宗教的本質,中國佛教的特點

2.佛教傳播的幾個歷史階段及其對宗教建筑布局的影響

3.歷代佛殿、佛塔、石窟的形制、演變、時代風格

① 塔的類型: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② 塔的變體:花塔、過街塔、經幢

③ 實例: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遼)、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 隋) 、北京大正覺寺塔

④ 塔的作用,寺塔布局的演變。 漢化的傳統合院佛寺之構成

⑤ 石窟的起源,石窟造像,石窟的保護問題

4.四大佛山,結合山地建造的成就,山地寺院的空間序列組織、選址、軸線與山勢之關系、入口空間的過渡,佛教常用的裝飾圖案

5.實例:山西五臺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隆興寺、天津薊縣獨樂寺

( 遼)、大同善化寺、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筑成就、承德外八廟( 清)二、 道教建筑

1.教義與發展沿革

2.宮觀建筑特點,道教祠觀

3.道教對其他建筑的影響

4.實例:太原晉祠、永樂宮三、 伊斯蘭教建筑

1.教義、歷史沿革、清真寺的來由"

 

"2.中外伊斯蘭建筑文化的交流與融和

3.中國清真寺的特點

4.宗教建筑的共性第八節  園林

一、 中國古典園林的生成機制及歷史沿革,從利用自然山林到人工造山( 前4000—前500)

1.魏晉南北朝玄學的興盛對園林的影響

2.隋唐宮苑、文人園林興盛

3.宋遼金元堆山疊石的成就

4.明清皇家園林的興盛和手法的演變二、 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園藝術成就

三、 明清私家園林的園林空間理論及手法

1.私家園林( 包括皇家) 的一般設計手法

2.要素分析:堆山疊石、埋水、建筑、花木、裝修、匾額、楹聯四、 明清寺觀園林的造園藝術成就

五、 如何理解園林的意境

六、 實例:北海、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寄暢園第九節  民居

一、 傳統民居的特征

1.風格多樣性

2.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適應性

3.不同人文背景和審美觀念所釀成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

4.宗法思想的影響

二、 典型傳統民居的歷史背景、布局特點、結構技術、裝飾風格、規劃原則

1.合院式

2.天井院式

3.窯洞式

4.干欄式

5.土樓"

 

"6.碉樓

7.蒙古包

8.水上人家

三、 聚落、風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四、 實例分析:北京四合院、徽州明清住宅、蘇州民居第十節  建筑技術、著作與匠師

一、 宋清建筑技術作法

1.木構

2.磚石

3.裝修

4.色彩、裝飾、雕刻二、 建筑典籍評述

1.枟營造法式枠

2.枟工程做法則例枠( 清工部)

3.枟營造法原枠  三、 著名匠師評介

1.李誡

2.喻皓"

第二章  中國近代建筑史部分

"掌握中國近代建筑歷史時期劃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搞清中國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國國土上于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 1840—

1949 年) 所建造的建筑,并了解其概況;能夠站在歷史主義的角度、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中西建筑文化在這一時期的演進過程。

(1) 中國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其形態的生成有特定的歷史環境,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筑師創作的樣板。

(2) 中國近代建筑作為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是中國建筑史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注意汲取其精華,以供當前設計之參考。

(3) 中國近代建筑作為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是我們可珍貴的文"

化遺產,應當注意對其保護與再利用。

第三章  外國古代建筑史部分(19 世紀以前)

"第一節  古代埃及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陵墓與神廟—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二節  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 山岳臺”、宮室和城市—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三節  古代愛琴海地區的建筑

克里特、邁西尼文明—宮殿、衛城和陵墓—主要建筑實例第四節  古代希臘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古希臘的三種柱式—建筑技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五節  古代羅馬的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古羅馬的五種柱式—維特魯威的枟建筑十書枠—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六節  拜占庭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拜占庭教堂—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

實例

第七節  歐洲中世紀的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早期基督教建筑—羅馬風建筑—哥特建筑—建"

"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八節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初期、盛期和晚期—宗教與世俗建筑類型—城市與廣場—建筑成就—主要建筑師及理論著作—建筑實例—影響

第九節  巴洛克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教堂建筑與廣場—建筑藝術成就—主要建筑"

"師—建筑實例

第十節  古典主義建筑

社會與文化背景—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師—建筑實例

第十一節  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十二節  南亞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十三節  東亞建筑

自然環境—社會與文化背景—建筑發展分期—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建筑技術與藝術成就—主要建筑實例"

第四章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部分

"第一節  18 世紀、19 世紀下半葉前歐洲與美國的建筑一、 社會與文化背景

二、 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 主要建筑形制與類型四、 主要建筑風格

1.古典復興

2.浪漫主義

3.折衷主義

五、 建筑的新技術、新材料與新類型

第二節  19 世紀下半葉至20 世紀初歐洲與美國的新建筑探索一、 社會與文化背景

二、 歐洲主要建筑流派

1.工藝美術運動

2.新藝術運動"

"3.瓦格納、維也納分離派和盧斯

4.格拉斯哥學派

5.阿姆斯特丹學派

三、 芝加哥學派及高層建筑的探索四、 德意志制造聯盟

第三節  現代建筑的成長與發展一、 現代建筑運動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新建筑流派

1.表現主義

2.未來主義

3.風格派

4.構成主義

三、 現代建筑代表人物的理論與實踐

1.格羅皮烏斯與包豪斯的建筑教育思想

2.密斯· 凡· 德· 羅的理論與實踐

3.勒· 柯布西耶的理論與實踐

4.賴特的理論與實踐

5.阿爾瓦· 阿爾托的理論與實踐

四、 現代建筑的傳播與發展———戰后其他重要建筑師及其理論五、 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理論

第四節  后現代時期的建筑思潮一、 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二、 主要建筑思潮

1.后現代主義

2.新理想主義

3.新地域主義

4.高技派

5.解構主義

6.生態建筑和可持續發展

7.當代其他著名建筑師"

 

第二篇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考試 大 綱

第一章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

"第一節  建筑總體環境設計的地位與任務一、 建筑單體與總體環境設計

二、 建筑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三、 建筑群體空間組合

第二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原則與要求一、 總體與單體的互動

二、 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互動三、 體型研究與平面設計的互動

第三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要素與內容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環境要素

1.建筑與環境

2.城市型環境與自然型環境

3.自然環境的保護、利用與創造二、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內容

1.建筑物———主要建筑物及附屬建筑物的總體設計

2.建筑室外場地

3.綠化場地

4.建筑小品

5.出入口及道路

第四節  建筑總體環境布局的方式與手法一、 集中式布局

二、 分散式布局"

 

"三、 單元組合式布局

四、混合式布局"

第二章  建筑功能的分析與組織

"第一節  單一空間的功能要點一、 空間的使用性質及特點 二、 朝向、采光與通風

1.適當的朝向

2.良好的自然采光條件

3.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三、 室內布置與陳設

第二節  多個空間功能分析與組織一、 功能組織的三大基本要素

1.主要使用部分

2.輔助使用部分

3.交通使用部分

二、 功能組織的一般原則與方法

1.使用程序

2.功能分區

3.流線組織

第三節  廳堂設計的功能要點一、 疏散設計

1.疏散設計的基本要求

2.人流入場及疏散系統的主要處理方式二、 視線設計

1.視覺質量的主要因素及其設計

2.視線設計要點三、 音質設計

1.聽覺要求"

 

"2.音質設計

第四節  建筑功能的靈活性與動態性發展一、 建筑功能的動態性

1.功能的相容性

2.功能的兼容性

3.功能的周時性

4.功能的多樣解釋

二、 當代建筑功能的發展趨勢

1.建筑功能由單一走向復合

2.建筑功能分化與綜合并舉

3.建筑功能加速新陳代謝"

第三章  建筑空間的構成與組合

"第一節  單一空間的構成一、 單一空間的限定與構成

1.水平要素限定的空間

2.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間二、 單一空間的量、形、質

1.空間的體量

2.空間的形狀

3.空間的質量

第二節  多個空間的組合一、 包容

二、 穿插三、 鄰接四、過渡

第三節  空間的組合規律一、 集中式組合

二、 線形組合"

"三、 輻射式組合四、 組團式組合

五、 模數式組合"

第四章  建筑造型設計

"第一節  建筑造型設計的一般準則與特征一、 建筑形式與文脈

1.建筑造型與環境形態的辯證關系

2.建筑造型與時間進程的辯證關系二、 建筑形式與功能

1.建筑功能對建筑造型的制約作用

2.建筑造型設計對功能組織的反饋作用三、 建筑形式與技術

1.結構技術對建筑造型的影響與制約

2.建筑造型對結構技術的表現

3.建筑造型設計中的材質組織與表現

4.節能技術及生態技術對建筑形式的影響與作用四、建筑形式的個性化表現

第二節  建筑形式美的規律

一、 以簡單幾何形獲得統一與變化二、 主體與從屬

三、 均衡與穩定四、對比與微差五、韻律與節奏六、比例與尺度

第三節  建筑造型設計的層次性一、 體形組合

1.群體中諸建筑體形的彼此制約和呼應

2.促進建筑外部空間的整體有序"

"3.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聯系方式

4.體形組合中的多樣統一二、 立面處理

1.立面與形體的關系

2.立面外輪廓線的處理

3.虛實與凹凸的處理

4.墻面與窗的組織

5.立面的劃分

6.色彩與質感的組織三、 細部處理

第四節  建筑造型設計的文化內涵

一、 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二、 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認識

三、 地方文化特色的保護與文化驅同現象四、 公眾文化與精英文化

五、 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

六、 建筑形式創造的風格與流派"

第五章  建筑設計的程序與方法

"第一節  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建筑設計方法的比較一、 建筑設計的“ 目標取向” 與“ 過程取向”

二、 建筑設計的“ 精英決策” 與“ 公眾參與”三、 建筑師的“ 主體意識” 與“ 小組合作” 四、 感性經驗準則與理性邏輯準則

第二節  建筑設計的基本程序一、 分析

1.資料、信息調查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2.資料信息的分析研究方法

3.與設計相關的主導因素、主要矛盾的判斷"

"二、 綜合

1.建立概念

2.賦形

3.具體化

4.交流外化三、 評估

1.評估工作要涉及的主要內容與對象

2.評估的組織方法

3.評估是否是設計程序的終端

第三節  建筑師的基本思維特征及方法

一、 不同思維方式在設計的不同階段的運用及其主導性作用二、 圖式思維與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

三、 圖式思維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建筑設計中的立意與構思

一、 立意與構思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辨析二、 立意的來源和依據

三、 創造性構思的整體性、巧妙性和獨特性特征第五節  建筑形式的生成方法

一、 實效型設計

1.以功能分析和組織為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

2.以結構技術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

3.以材料和構造組織為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

4.以節能技術為主導的形式生成過程二、 法則型設計

1.網格法的基本方式及其各種變形和具體運用

2.建筑模數化體系,預制裝配體系

3.開放住宅設計方法三、 類型化設計

1.原型的產生與發展

2.原型與變體的關系"

 

"3.傳統建筑、地方建筑造型的延續和演變四、 類比型設計

1.仿生設計

2.仿形設計

3.具象與抽象"

第六章  快速建筑設計

"第一節  快速建筑設計概念、特點與作用一、 快速建筑設計的概念

二、 快速建筑設計的特點

1.設計過程快速

2.設計思維敏捷

3.設計成果簡練

4.設計表現奔放

三、 快速建筑設計的作用

1.快速設計是實際工作中應急的需要

2.快速設計是檢測應試人員設計能力與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

3.快速設計是訓練建筑師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的重要環節

4.快速設計是建筑設計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第二節  快速建筑設計的過程

一、 理解題意

二、 分析內外部條件

1.外部條件分析

2.內部條件分析三、 立意構思

四、 場地設計五、 功能布局

1.平面生成

2.平面完善"

"六、 剖面設計

1.通過剖面設計檢查結構的合理性

2.通過剖面設計研究建筑與地形的豎向關系

3.通過剖面設計研究建筑空間的變化與利用

4.通過剖面研究為立面設計提供依據七、 造型處理

1.力求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

2.力求造型與環境融合

3.處理好統一與變化的關系

4.強調重點處理

第三節  快速建筑設計的技巧與手法一、 設計整合

1.設計思維同步展開

2.設計路線交錯進行

3.設計調整互動推進二、 快速表達

1.設計構思階段

2.方案設計階段

3.方案定稿階段

4.上版階段三、 版面計劃

1.圖面排版勻稱

2.版面填空補白四、 時間把握"

第三篇  建筑技術科學

建筑技術科學考試大綱

建筑基本構造部分

第一章  建筑構造技術概論

"第一節  概述

一、 建筑構造技術研究的內容

二、 建筑物的分類、等級和模數制

( 一) 建筑的分類

( 二) 建筑物等級

( 三) 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三、 建筑物組成( 主要部件)第二節  建筑結構體系

一、 砌體結構二、 框架結構

三、 鋼筋混凝土板墻結構四、特種結構

第三節  影響構造設計的因素一、 外力作用的影響

二、 自然與地理環境的影響三、 人為因素的影響

第四節  建筑構造設計原則

一、 嚴格遵守國家建筑法規和規范二、 促進建筑工業化的發展"

 

三、 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章  墻體和基礎、地下室構造技術

"第一節  墻體改革與發展

一、 國家推出墻體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二、 新型墻體材料與節能構造設計要求第二節  墻體材料與構造技術

一、 墻體材料與特點

二、 墻體構造技術與設計要求第三節  磚墻構造

一、 磚砌體

( 一) 磚

( 二) 砂漿

二、 磚墻的砌筑方式 三、 墻體細部構造技術

( 一) 門窗過梁

( 二) 窗臺

( 三) 防潮層

( 四) 勒腳

( 五) 明溝、散水坡

( 六) 踢腳

( 七) 墻身加固措施

第四節  砌塊墻體構造一、 砌塊的材料及類型

二、 砌塊墻體的組合與搭接構造要求三、 砌塊墻體的細部構造技術

第五節  隔墻與隔斷

一、 隔墻的作用、類型與構造設計要求二、 立筋隔墻"

 

"三、 條板隔墻四、塊材隔墻五、隔斷

第六節  墻面裝修一、 抹灰類墻面裝修二、 貼面類墻面裝修三、 涂料類墻面裝修四、裱糊類墻面裝修五、鋪釘類墻面裝修

第七節  墻體保溫構造一、 保溫墻體構造

二、 保溫墻體的蒸汽滲透 第八節  基礎和地下室構造

一、 基礎的作用、類型與材料

二、 影響基礎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三、 地下室防潮防水構造"

第三章  樓地面構造技術

"第一節  樓板層的組成與類型一、 樓板結構層的組成與作用二、 樓板結構的類型

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樓板構造一、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構造二、 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構造三、 疊合樓板構造

第三節  頂棚構造一、 頂棚的形式

二、 直接式頂棚的構造與做法

三、 吊頂的組成與構造特點"

"第四節  地坪層與地面構造一、 地坪層構造

二、 各類地面鋪裝材料與構造技術第五節  陽臺與雨篷構造

一、 陽臺的形式與構造二、 雨篷構造

第六節  樓板隔聲構造技術一、 樓面隔聲構造

二、 彈性墊層隔聲構造

三、 樓板吊頂隔聲構造"

第四章  屋頂構造技術

"第一節  概述

一、 屋頂的功能與設計要求二、 屋頂的組成與形式

三、 屋頂分類與坡度第二節  平屋頂構造一、 平屋頂的排水

( 一) 屋面排水坡度與排水方式

( 二) 屋面排水坡度的形式

( 三) 平屋頂檐口部位的形式與構造二、 剛性防水屋面

( 一) 剛性防水屋面技術規定

( 二) 剛性防水屋面構造設計要點

( 三) 剛性防水屋面細部節點構造三、 卷材防水屋面

( 一) 卷材防水屋面技術規定

( 二) 卷材防水屋面構造設計要點

( 三) 卷材防水屋面細部節點構造"

"四、涂料防水屋面

( 一) 涂料防水屋面技術規定

( 二) 涂料防水屋面構造設計要點

( 三) 涂料防水屋面細部節點構造第三節  坡屋頂構造

一、 坡屋頂的形式與組成二、 坡屋頂結構體系

( 一) 檁式屋頂結構體系

( 二) 椽式屋頂結構體系

( 三) 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坡屋頂體系三、 平瓦屋面構造

( 一) 平瓦屋面的技術規定

( 二) 平瓦屋面的檐口、山墻泛水等部位細部節點構造技術第四節  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構造

一、 平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構造

二、 坡屋頂的保溫與隔熱構造"

第五章  樓梯、電梯、臺階與坡道構造技術

"第一節  樓梯的形式、尺度與設計要求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樓梯構造

一、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梯構造二、 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梯構造

第三節  樓梯的細部裝修構造技術一、 踏步面層及防滑措施構造

二、 欄桿和欄板構造三、 扶手構造

第四節  臺階與坡道構造技術一、 坡道設計基本構造

二、 殘疾人坡道構造設計技術要求"

"三、 室外臺階構造

第五節  電梯和自動扶梯一、 電梯

( 一) 電梯的類型與組成

( 二) 電梯門套裝修構造二、 自動扶梯

( 一) 自動扶梯的形式與作用

( 二) 自動扶梯在平面布置中的設計要求"

第六章  門窗與遮陽構造技術

"第一節  門的形式與設計要求第二節  木門構造技術

第三節  窗的形式與設計要求第四節  窗的類型與構造

第五節  門窗五金配件第六節  外窗遮陽

一、 遮陽材料與形式

二、 遮陽構造"

第七章  變形縫構造技術

"第一節  變形縫的分類與設置原則第二節  伸縮縫構造

第三節  沉降縫構造第四節  抗震縫構造

第五節  混凝土后澆縫( 帶) 構造"

建筑特種構造部分

第一章  建筑特種構造概論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建筑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一、 化學建材

二、 建筑用鋼三、 建筑玻璃

第三節  建筑圍護結構系統節能技術一、 概述

二、 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設計基本原理與構造要求第四節  太陽能利用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一、 建筑與太陽能一體化設計二、 既有建筑節能改選技術

( 一)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設計的主要部位

( 二)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設計要求"

第二章  建 筑 幕 墻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建筑幕墻的類型和材料一、 建筑幕墻的類型

( 一) 幕墻按材料分

( 二) 幕墻按構造方式分

( 三) 幕墻按施工方式分二、 建筑幕墻的材料

( 一) 鋁合金"

"( 二) 鋼和不銹鋼

( 三) 幕墻玻璃

( 四) 粘結密封材料

( 五) 石材、陶土板

( 六) 其他材料

第三節  幕墻設計的技術性能與要求一、 幕墻防火與防雷性能

二、 幕墻風壓變形性能 三、 幕墻平面內變形性能四、幕墻雨水滲透性能五、幕墻空氣滲透性能六、幕墻保溫性能

七、幕墻隔聲性能 八、幕墻耐撞擊性能

第四節  建筑幕墻的設計與構造一、 建筑幕墻設計要求

二、 玻璃幕墻構造

( 一) 明框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二) 隱框式和半隱框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三) 鋼管型材骨架玻璃幕墻體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四) 全玻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五) 點支式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六) 高性能組合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1.雙層通風玻璃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2.真空玻璃雙層通風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3.光電玻璃幕墻( 屋頂) 的特點與構造技術三、 金屬板幕墻構造

( 一) 單層鋁板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二) 復合鋁板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 三) 蜂窩鋁板幕墻的特點與構造技術"

 

"四、 石材幕墻構造

( 一) 干掛石材幕墻設計要求

( 二) 干掛石材幕墻構造技術

( 三) 干掛石材幕墻的防水與保溫構造技術五、 陶土板幕墻構造

( 一) 陶土板幕墻的性能與特點

( 二) 陶土板幕墻構造技術"

第三章  建筑工業化

"第一節  概論

一、 發展住宅建筑工業化的目的與意義二、 工業化住宅建筑體系

( 一) 專用住宅體系

( 二) 通用住宅體系

三、 我國發展住宅建筑工業化的途徑

( 一) 預制裝配式住宅建筑體系

( 二) 現澆或現澆與預制相結合的住宅建筑

( 三) 住宅配套工程的工業化

第二節  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式住宅建筑一、 預制框架結構裝配式住宅建筑

二、 板材裝配式建筑三、 盒子( 房間) 建筑

第三節  大模板現澆建筑

一、 大模板現澆建筑特點與技術二、 滑升模板建筑特點與技術

第四節  裝修和設備的建筑工業化一、 住宅建筑的配套設備

二、 建筑的室內裝修"

第四章  輕型鋼結構建筑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輕鋼建筑的材料與制品第三節  輕鋼結構建筑體系

一、 梁柱式二、 墻架式三、 剛架式

第四節  輕鋼建筑的構造一、 外墻構造

( 一) 輕質復合材料外墻板

( 二) 鋼筋網架水泥墻

( 三) 輕質加氣混凝土外墻板二、 樓板構造

( 一) 現澆式輕鋼樓板

( 二) 裝配式輕鋼樓板

( 三) 其他形式的樓板三、 屋頂構造

( 一) 平屋頂

( 二) 坡屋頂

第五節  輕鋼建筑的維護與保養一、 鋼構件防火

二、 鋼構件防銹

三、 鋼構件絕緣"

第五章  屋頂采光天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屋頂采光天窗的功能與形式"

"一、 屋頂采光天窗的基本形式

二、 屋頂采光天窗設置部位與構造特點 第三節  采光天窗的材料與構造技術要求一、 材料制品

二、 構造設計技術要求三、 太陽能導光管技術

第四節  采光天窗的構造技術一、 屋頂結構形式

二、 屋頂采光天窗構造設計"

建筑熱工學部分

第一章  建筑熱工學基本知識

"第一節  傳熱基本方式一、 導熱

( 一) 導熱機理及特征

( 二) 通過平壁的穩定導熱二、 對流及對流換熱

( 一) 對流成因及分類

( 二) 對流換熱

三、 輻射及輻射換熱

( 一) 輻射本質及特點

( 二) 輻射換熱

第二節  平壁穩定傳熱一、 傳熱三過程

二、 表面傳熱系數三、 平壁傳熱阻

第三節  封閉空氣間層傳熱"

"一、 傳熱特征

二、 影響封閉空氣間層熱阻值的因素三、 封閉空氣間層熱阻值的確定

第四節  周期性不穩定傳熱一、 簡諧熱作用

( 一) 溫度諧波的余弦函數表示

( 二) 溫度諧波的平均溫度與振幅

( 三) 溫度諧波的周期與初相角

二、 半無限大物體在簡諧熱作用下的傳熱特征

( 一) 任一截面的溫度可用諧量表示

( 二) 溫度波的衰減

( 三) 溫度波的相位延遲

三、 簡諧熱作用下,材料和圍護結構的熱特性指標

( 一) 材料的蓄熱系數

( 二) 材料層的熱惰性指標

( 三) 材料表面的蓄熱系數 四、 有限厚平壁的周期性傳熱

( 一) 傳熱過程中的雙向熱波作用

( 二) 什克洛維爾近似計算法計算衰減倍數和延遲時間第五節  濕空氣

一、 濕空氣的組成及壓力表示

二、 飽和空氣與未飽和空氣的概念三、 空氣濕度的度量

( 一) 空氣的絕對濕度

( 二) 空氣的相對濕度四、 空氣的露點溫度"

 

第二章  室外氣候與室內氣候

第一節  室外氣候

"一、 室外氣候的影響因素

二、 各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三、 城市氣候的特征及改善

第二節  建筑熱工設計氣候分區一、 氣候分區的指標及設計要求二、 各氣候區的范圍

第三節  室內氣候一、 人體熱平衡 二、 室內氣候要素

三、 熱舒適方程"

第三章  建 筑 保 溫

"一、 外圍護結構的保溫設計

( 一) 主體部分的保溫設計

1.圍護結構保溫設計要求

2.圍護結構最小傳熱阻

3.保溫構造方案

( 二) 傳熱異常部位的保溫設計

1.窗的保溫

2.熱橋保溫

3.外墻交角的保溫

4.地面的保溫

二、 外圍護結構與房間的熱穩定性

( 一) 外圍護結構的熱穩定性

( 二) 房間的熱穩定性

三、 外圍護結構的蒸汽滲透和冷凝

( 一) 圍護結構的蒸汽滲透

( 二) 圍護結構內部冷凝的檢驗

1.圍護結構內部冷凝受潮判斷"

"2.冷凝界面檢驗法

四、 冷凝的防止與控制

( 一) 表面冷凝的防止與控制

( 二) 內部冷凝的防止與控制

1.一般原則

2.合理布置材料層次

3.設置隔汽層

4.設置通風間層或泄汽溝"

第四章  建 筑 防 熱

"第一節  建筑防熱途徑一、 減弱室外熱作用

二、 設置外圍護結構的隔熱措施三、 組織房間的自然通風

四、 采取窗口遮陽

第二節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一、 室外綜合溫度

( 一) 室外綜合溫度的定義

( 二) 室外綜合溫度的特點

二、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計算原理

( 一)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設計標準

( 二) 外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的計算原理三、 外圍護結構的隔熱措施

( 一) 屋頂隔熱

( 二) 外墻隔熱

第三節  房間的自然通風一、 自然通風的成因與作用二、 自然通風的組織

第四節  建筑遮陽設計"

"一、 日照

( 一) 日地運行規律

( 二) 赤緯角與時角

( 三) 地方平均太陽時與中國標準時

( 四) 太陽高度角與太陽方位角二、 遮陽的作用與效果

三、 遮陽的形式及適用范圍

四、 遮陽的構造設計"

第五章  建 筑 節 能

"第一節  建筑節能基本概念一、 能耗形勢與建筑能耗 二、 人聚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三、 建筑節能標準建設

第二節  建筑的太陽能應用及其一體化一、 被動式太陽能建筑設計

二、 太陽能熱水器及其建筑的應用第三節  建筑節能設計

一、 總平面節能設計

二、 節能設計原則"

建筑聲學部分

第一章 

·相關閱讀
同等學力申碩建筑學考試大綱(第二版) 2024-04-29

目 錄 第一篇 建筑歷史與理論 建筑歷史與理論考試大綱 2 第二篇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考試大綱 13 第三篇 建筑技術科學 建筑技術科學考試大綱 22 第四篇 城市規劃與設計 城市...

·評論
粵ICP備2021118978號 廣州師大博學技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職研究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rd.
電話:4008373873
友情鏈接:中教互聯中教互聯官網
免費課程
咨詢了解
關于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第一页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 国产精品一区免费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久 | 亚洲一本|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美女激情av| 激情婷婷综合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希岛爱理 在线 | 日日草视频 | 黄色一级视频免费看 |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美女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99麻豆久久久国产免费福利精品 |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一级特黄 | 91成人精品 | 2021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懂色精品99综一区合 | 国产综合网站 | 91n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成人毛片在线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日韩高清电影 | 青草网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 亚洲第二色|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www色亚洲 | 久久精品一级 | 国产一卡二卡在线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