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由原甘肅工業大學1958年建校時的機械系演變而來。學院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區域材料與冶金學科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五十多年來,立足西北,面向全國,在新材料研究與開發、先進材料加工成形技術及先進冶金技術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科研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學院現有教職工162人,其中專任教師142人。專任教師中教授、研究員4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與高級工程師56人,講師、助理研究員與工程師42人;具有博士學位101人,碩士學位35人;博士生導師33人,碩士生導師85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工程”2人,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學者2人,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7人,甘肅省教學名師1人。學院現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兩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具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兩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甘肅高校飛天學者特聘計劃設崗學科”,于2017年入選“甘肅省雙一流學科”,下設“軍用關鍵材料國防特色學科”。2016年7月15日,學校工程學學科(Engineering)在學院兩個一級學科支撐下首次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7年3月9日,材料科學學科(MaterialsScience)首次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標志著材料科學學科的進入國際一流學科行列。學院設有研究生培養二級學科專業9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先進材料及其制備技術、先進高分子材料、冶金物理化學、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設有本科專業7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焊接技術與工程(國家目錄外特設專業,甘肅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金屬材料工程(甘肅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冶金工程(甘肅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功能材料(教育部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建有省部級人才培養基地2個:材料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甘肅省高新材料人才培養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5個:蘭州理工大學--中國石油蘭州化工研究中心甘肅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白銀新材料研究院甘肅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溫州研究生分院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甘肅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校企工程實踐基地27個;工程人才培養基地3個:甘肅省國際焊接工程師培訓基地、甘肅省無損檢測人員培訓中心(國際通用)、見習鑄造工程師認證。自2011年以來,學院共授予博士學位86人、碩士學位1366人、學士學位5284人。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76人、碩士研究生641人、本科生2632人。依托學院現設有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合金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絲綢之路經濟帶金屬表面工程技術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有色金屬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有色金屬新材料與裝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甘肅省有色金屬及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業技術中心、甘肅省鎳鈷金屬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甘肅省鑄造CAE工程實驗室、甘肅省有色金屬先進加工技術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10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基地。與金川集團股份公司、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零部件集團等企業合作建立校企聯合工程技術中心11個。學院現有科研實驗用房總面積16100m2,儀器設備總價值8600多萬元,具備材料制備、加工及性能測試分析、冶金工程研究的系列設備。學院瞄準材料、冶金學科前沿和區域特色優勢資源開發需要,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注重學科交叉,形成了鎳鈷金屬材料及先進加工、輕金屬半固態加工及表面改性、先進連接及再制造技術、有色金屬及資源再利用、新型能源材料與器件、新型材料強韌性及服役性能、金屬表面防護與延壽技術、先進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為代表的特色研究方向。2011年以來,學院承擔國家、地方政府科技項目279項,其中國家項目125項,部委級項目25項,省級項目127項。國家項目中863項目1項、973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3項、科技部“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5項。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服務項目210項。實際到賬科研經費16316萬元。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廳局級科技獎勵25項;發明專利授權121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9件;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2419篇,其中被SCI、EI收錄1172篇。陳劍虹、曹睿教授的專著《Micromechanismofcleavagefractureofmetals》(《金屬解理斷裂微觀機理》)于2014年10月由國際著名的美國ELSEVIER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世界上首部專注于金屬解理斷裂微觀機理研究的學術著作,是中國學者在此領域所展現的學術研究水平的一個標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電信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當時學校屬甘肅省管理。由相關企業的生產骨干和清華、西交大分配來的畢業生為主成立了動力系,設有電工教研室,發電教研室,熱工教研室。設有發電專業和無線電專業,于1958年開始招生。1961年,國家遇到經濟困難,學校停止招生,在校學生繼續培養,直到畢業,共培養了3屆學生。1965年,國家機械工業部接管甘肅工業大學,學校變為部屬學校,動力系撤消,保留電工教研室和發電教研室。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教學秩序中斷。1971年,學校籌辦工業企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工企專業),成立自動控制系(三系),并于1972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直到1976年共招收了五屆工農兵學員。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自動控制系開始面向全國招收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本科生,當時,全系設有工企教研室和電工教研室,教師主要來自西安交大、清華大學等重點院校。1980年,學校開始設立計算中心,從機械部調撥DJ-154型計算機,開發計算機語言教育;1982年學校購買了第一臺Z-80單版計算機,對學生進行微機原理教學;1984年學校購買了第一臺cromenco-6800多終端微型機系統,后來又陸續引進了30臺PC-80微型機計算機,初步改善了上機條件。1984年9月,計算機應用專科班招生,并成立了計算機應用教研室,進行計算機應用的培訓工作,為學校及甘肅省培養了一批計算機應用人才。198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7年控制理論及應用碩士點獲得批準,1988年獲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碩士點。1990年,開設電氣技術專業,主要特點是電力系統自動化和電子技術應用。1992年,學校機構改革,電工教研室及實驗室劃歸二基部,計算機中心歸教務處直接管理。1994年,學校成立技術工程學院,增設通信專業(本科)和計算機應用專業(專科);由學校部分數學教師在基礎部籌辦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并于同年開始招生。1996年,學校院系調整,由計算機專業,通信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電氣工程專業相關的教師組成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系。1998年,電工教研室及實驗室回到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系1998年,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成為甘肅省重點學科。2000年,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立,計算中心重新回到電信學院,同年,計算機應用、檢測與自動化裝置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電氣工程專業獲工程碩士培養資格。2002年,控制工程專業獲工程碩士授予權。2002年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招生。2003年獲得電力系統及其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一分為二,成立新的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學院兩個學院,新的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保留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以及控制學科和電氣學科相關學位的。計算機與通信學院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以及計算機學科、通信與信息工程學科相關學位點。2005年電氣工程學科成為甘肅省重點學科。2008年電工電子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獲得機械工業冶金綜合自動化重點實驗室。2009年學院獲得甘肅省工業過程先進控制重點實驗室。2011年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獲博士后流動站。2016年電氣與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獲批國防特色學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1919年,伴隨著“實業救國”的教育思想,成立了甘肅省立工藝學校設立機械科;1958年正式成立甘肅工業大學機械系;1991年,成立機械設計及制造工程系,機械電子工程系;1996年學校系部調整,機械設計及制造工程系、機械電子工程系和裂紋技術研究所合并成立機電工程系。2000年在機電工程系基礎上成立機電工程學院。學院秉承“弘毅、貴德、和合、創新”的院訓,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學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學院設五系(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系、機械設計系、機電控制及自動化系、紡織工程系、工業工程系)、兩部(工程圖學教學部、機零機原教學部)、兩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實驗中心)、四個辦公室(綜合辦公室、本科教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學科學位與平臺建設辦公室),已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2009年秋季學期全日制在讀學生3100多人,其中各類博、碩士研究生500多人,本科生2600多人。學院歷屆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多年穩定在95%以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辦于1979年,經過40年的發展,學院現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主要在企業管理、會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碩士點招生。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均為甘肅省省級重點學科,管理決策理論、方法與應用和技術創新管理方向入選學校紅柳一流學科扶持學科方向。學院擁有工商管理(MBA)、會計(MPAcc)、國際商務(MIB)3個碩士專業學位點。MBA學位點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C類,排名度為55%-65%,在全國227所學校中排名為108-128名。學院擁有設有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財務管理7個本科專業,其中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會計學專業是甘肅省第一批“雙萬”專業,會計學和市場營銷專業是學校紅柳一流紅柳重點專業。學院較為齊全的經濟管理學科群的框架和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為依托的學科學位布局基本形成。學院開辦以來,一批知名經濟管理專家為學院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鐘永隆、夏漢三、杜紹良、康志健、王定隆、馮學進、徐兆輝等先生仍然關注著學院的進步,為學院的發展獻言獻策。鐘永隆、康志健、劉用卿、王富華、何衛平、藺全錄、張清輝先后擔任系主任(院長)。幾代人辛勤耕耘,老中青薪火相傳,形成了穩健求實、銳意進取的學術傳統。學院不斷擴大專任教師隊伍總量,改善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結構合理、有奉獻精神的師資隊伍,為學院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學院現有教職工90人,專任教師7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學位(含在讀)3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6人。甘肅省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甘肅省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委員1人,甘肅省青年教學優秀獎1人,學校“師德標兵”1人“十大師德標兵”1人。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依托學校工科背景,培養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高度社會責任、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經濟管理類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不斷優化本科教育體系和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目前學院建成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審計學》、《高級會計學》、《管理成本會計》等5門省級精品課程,以《宏觀經濟學》、《審計學》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以《創新創業基礎》省級慕課為主體的精品課程體系,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院擁有省級研究平臺甘肅省工業經濟發展研究院,被教育廳評為全省高校兩個優秀智庫之一。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研究中心為省級人文研究基地。經濟管理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擁有甘肅省高等學校中小企業電子商務重點實驗室,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培訓學院甘肅分院2個電子商務平臺。學院組建了經濟研究所、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財務與會計研究所四個基層專業研究所。學院學科堅持技術與經濟、管理與工程相結合,在省內率先設立了管理決策理論、方法與應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金融工程與金融風險管理,技術創新管理、戰略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服務管理、會計與審計理論、公司理財與資本市場研究等特色優勢學科方向,依托學校雄厚的理工科優勢,在生態創新評價、生產系統組織、供應鏈協調優化、產業轉移與技術溢出、數據科學與管理、戰略決策研究、運營系統優化、工業產品營銷理論研究、會計信息化大數據與財會審計理論創新、“互聯網+”會計等交叉領域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研究成果。近5年來,學院教師共發表論文380篇,其中SSCI收錄1篇,SCI收錄9篇,EI收錄8篇,CSSCI收錄73篇,CSCD收錄9篇,核心期刊收錄154篇;出版專著18部。先后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23項,省部級項目38項,完成地方政府和企業委托項目56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6項,廳局級獎勵20項,完成的《甘肅省工業經濟運行情況調研報告》獲得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同志重要批示。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960人,在校碩士生800人,學院全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不斷提高生源質量,著力構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育指導與服務保障體系,學風建設措施得力,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學院構建了管理服務育人,按照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和要求,著力構建學生指導、管理與服務七大平臺。一是思想引領平臺。建立健全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推進以黨建工作為龍頭的思想政治工作,強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利用易班等媒體,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落實“兩學一做”“一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的整改措施,不斷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黨旗飄飄,先鋒引領”先進典型事跡宣傳。二是學業輔導平臺。通過舉辦教學管理規定解讀、學習經驗交流、考研經驗交流、學習方法介紹等講座,落實學業預警,堅持家校聯動、教學聯動,學院良好學風逐步形成,學院畢業生四級通過率長期在學校保持第一。三是管理服務平臺。學院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形成良好班風,養成良好習慣,積極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的作用,認真落實半小時預警制度,執行家校聯動機制。四是資助養成平臺。學院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校內獎學金、勤工助學、社會資助等多種類型的學生資助體系,項目覆蓋全部困難學生。年均發放各類助學金近170萬元,貧困生覆蓋面達到90%以上。五是心理關懷平臺。構建“學院-班級-宿舍-家庭”四級、“專業指導、全員參與”為特色,課內課外、教育指導、咨詢自助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有效疏解學生心理問題。每年實現在校學生心理普查和測評全覆蓋。六是就業創業平臺。強化就業素質培養,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學院學生就業率連續五年突破95%。七是學生文化平臺。形成了大眾化活動與品牌化活動相結合的團學活動模式,學生近五年獲得國家級獎勵近100項、省級獎勵200余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源自1955年成立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我國高校第一個水力機械專業。1961年,該專業遷至富拉爾基哈工大分校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現燕山大學)。1965年整個專業隨所在系全建制遷至甘肅工業大學。歷經60余年,學院現有能源與動力工程(原流體機械及工程,原簡稱水機)、機械電子工程(原流體傳動與控制,原簡稱液壓)、水利水電工程(簡稱水工)、測控技術與儀器(簡稱測控)、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原風能與動力工程,原簡稱風能)五個本科專業。學院擁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院擁有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流體機械及工程、機械電子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可再生能源與環境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和水利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12個:流體機械及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流體力學、動力機械及工程、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動力工程、土木水利工程(2010年獲批,2019年調整)。學院已培養了12000余名遍布祖國經濟建設各行各業的合格人才,其中有一大批成為技術骨干、知名學者、專家、教授和管理干部及領導。流體機械及工程、液壓傳動與控制學科是甘肅省重點學科和全國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參加了全國本行業幾乎所有的學術團體和行業組織。2007年,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流體機械及工程、流體傳動與控制)成功申報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列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2012年列入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4年獲批甘肅省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省級教學團隊,2016年獲批國防科工局艦船動力國防特色學科。先后編著專業學科教材80余部,完成各類科研項目30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000余篇。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設計藝術學院成立于2002年7月,因其學科獨特的教育教學規律,由土木工程學院的建筑學專業(1987年開設)和機電工程學院工業設計專業(1998年開設)整建制歸并而成。2003年開辦城市規劃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2012年,城市規劃專業更名為城鄉規劃專業,工業設計專業拆分為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兩個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拆分為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兩個專業。2013年開辦建筑設計與工程和工業設計兩個學術型碩士學位點,2014年開辦藝術碩士專業學位點,2016年建筑學專業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專業教育評估。是以造型藝術為共性、具有工科性質文科背景的設計藝術類學科組成的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總計82人,其中專職教師76人。學院教授4+1人、副教授24人,兼職教授6人,中級職稱教師42人。校級教師名師1人,博士生導師1人,在讀博士14人,碩士生導師20人,一級注冊建筑師3人,注冊規劃師5人。學院設有建筑學、城鄉規劃、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六個系,一個公共基礎美術教研室和一個設計藝術實驗中心,綜合辦、教學辦和學生辦三個管理辦公室,工業設計、建筑城規和藝術設計3個研究所,一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和甘肅省工業設計行業技術中心。現有36個自然班,共1200余名學生。學生專用設計教室總計3000余平米,教學實驗場地1500余平米,總資產450余萬元。學院資料室現有藏書1萬多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3年10月,前身為2000年成立的輕工食品工程系。學院現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和制藥工程三個本科專業,擁有生物工程學術學位碩士點、藥學碩士專業學位類別、生物與醫藥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等3個碩士研究生專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生物工程”為甘肅省重點建設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學校紅柳一流建設專業和甘肅省一流建設專業,制藥工程專業申請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并獲得受理。學院現有教職工61人,其中專任教師49人,教授(研究員)12人,副教授17人。教師絕大多數畢業于國內雙一流高校(院所),具有博士學位38人,16名教師具備國(海)外留學或訪學培訓經歷。另聘有國內外知名兼職教授、企業和科研院所兼職教師30余人,組成了一支學院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教學科研能力強、能滿足多層次人才培養需求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學和科研實驗室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5000余萬元,同時建有甘肅省特色生物資源產業化校企聯合創新中心、甘肅省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甘肅省中藏藥篩選評價及深加工高校重點實驗室。學院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需求,發揮蘭州理工大學的工科優勢,圍繞細胞培養與代謝工程、生物制藥與材料工程、食品生物技術、生物資源與環境工程等領域開展研究,在藥食同源特色資源開發、中藏藥活性成分篩選評價、生物質資源轉化利用、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具有較強優勢,逐步形成了“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學科支撐條件優”的專業辦學特色和鮮明的學科工程化特色。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級縱向項目18項,承擔省部級和企業委托項目80余項,合同經費近2200萬元。學院年均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超過近30篇。近年來榮獲廳局級以上科研獎勵8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0項,主編或參編教材20余部。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實施“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學院現有在校學生共9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約700余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60余人(含留學生)。學院辦學二十年來已為國家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2500余人,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率多年穩定在95%以上,碩士研究生錄取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學院在互聯網+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國家級獎項50余項、省級獎項100余項。許多校友已在各自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業績,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董建方、“甘肅省勞動模范”王旭亮、美國JohnBrownUniversity助理教授王倩、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王劍峰等一大批杰出校友。未來,學院將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校第三次黨代會精神,面向未來、面向新經濟、面向行業,積極致力于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努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師資隊伍,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平臺建設水平,為師生成長成才提供強有力保障。寒來暑往,循循善誘,引甲子之風沐浴蘭州理工生命棟梁;春去冬回,孜孜不倦,傾宜海之水澆灌食品生物制藥英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土木工程學院是蘭州理工大學創辦最早的院系之一。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39年甘肅省立工藝學校的土木科,1958年隨甘肅工業大學的建立更名為土木系,2002年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學院已積蓄了厚實的辦學底蘊,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構建起了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有土木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測繪工程7個本科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甘肅省一流專業、蘭州理工大學紅柳一流特色優勢專業,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為蘭州理工大學紅柳一流重點建設專業。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2016年入選蘭州理工大學紅柳國際一流學科建設層次,2017年入選甘肅省一流特色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入圍B檔(前30%),學院建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049人,碩士研究生577人,博士研究生84人,學生總量3710人,培養規模位列全校第一。土木工程學院2019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學院現有教職工164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副教授73人,有博士學位教師7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人,甘肅省隴原師德標兵1人,甘肅省師德標兵3人,甘肅省教學名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二層次5人,甘肅省優秀專家3人,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1人,甘肅省飛天學者“青年學者”2人,省﹑部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9人,蘭州理工大學師德標兵4人,蘭州理工大學紅柳優秀青年資助教師9人;一批教師獲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國家注冊巖土工程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造價師、注冊咨詢工程師、BIM應用技師、注冊設備工程師、注冊測繪工程師等執業資格,已形成了一支較強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主線。土木工程學科為甘肅省重點學科。學科突出地域特色,以解決西北地區地域性問題為主,構筑起了黃土與濕陷性黃土工程和災害防治、復雜工程結構減震控制與健康監測、復雜鋼結構與組合結構、土木工程材料等特色學科研究方向,黃土及濕陷性黃土支擋結構設計、結構減震控制、大跨度空間結構和特殊鋼結構分析與設計等領域的研究走在了西北地區土木界的前列,部分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西部惡劣環境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研究”團隊入選2012年度甘肅省創新研究群體,“西北惡劣環境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研究”團隊入選2013年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017年通過教育部驗收并獲得滾動支持。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余項,省部級重點項目、重大橫向課題60余項,科研經費累計超過億元。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8項;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80余項。科技成果在西部地區應用400余項,很好地服務了西部地區的地方經濟發展。學院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定期聘請國內院士、著名專家學者和國外專家、學者來校講學,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赴國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學習或合作研究。目前,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奧地利等國家的一些高校和學術組織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系。土木工程專業于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連續四次通過建設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評估,工程管理專業于2016年首次通過建設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評估。學院現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6門省級精品課程,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校級重點教學團隊、1個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出版專著12部,教材100余部。其中朱彥鵬教授主編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教材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朱彥鵬教授主編的《特種結構》教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學院擁有完善、先進的教學科研設施,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肅省土木工程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減震隔震技術研發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甘肅省應急測繪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土木工程減震隔震行業技術中心等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依托土木工程學院建設。目前,建有土木工程綜合實驗中心(甘肅省一級實驗室,對外開放實驗室和通過計量認證的實驗室,2011年獲批為甘肅省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實驗教學中心(2017年獲批為甘肅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院還成立了結構工程研究所、防震減災研究所、空間結構研究所、巖土工程研究所、建筑材料研究所、BIM中心等科研開發機構。經過數年的辦學積累,土木工程學院的學術水平和辦學實力不斷提升,圍繞學校創建高水平大學發展戰略,學院將立足現實,開拓創新,狠抓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以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質量的科技服務為標志,突出工程人才培養特色和地域學科特色,努力把學院建設成在全國土木工程學科領域有明顯特色,在西部地區土木工程界有較大影響的教學科研基地,成為西北地區土木工程界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中心,實現學院辦學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的目標,使土木工程學院成為學校“一流工科”的重要支撐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