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與應急管理工程學院成立于2018年7月,其前身是山西礦業學院1958年設置的通風教研室。1985年招收“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專科生,1989年招收本科生;1998年更名為“安全工程”。200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2010年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獲批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2012年獲批博士后流動站,歷經60余年的發展,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組成的多層次、完整的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有安全工程專業、應急技術與管理兩個專業。安全工程專業是首批“國家一流”建設專業、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教育部特色專業,山西省重點學科的依托專業和太原理工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專業。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是2018年申報教育部并獲批的我國首批本科新專業。學院目前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現有專任教師5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三晉學者(含青年三晉學者)7人,山西省拔尖創新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2名,正高級10人,副高級16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26人,具有博士學位占87%,生師比15:1。擁有以金智新院士為學科帶頭人,以鄧存寶、李雨成、葛少成、趙耀江、邢玉忠等一批在安全領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批年輕博士組成的學緣、職稱、年齡等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創新學術團隊。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學院籌集學科與實驗室建設經費2.6億元,全力打造智能應急與災害智能管控實驗平臺,建設智能體協同控制應急探測實驗室、智能通風與災害管控實驗室、無通風智能綠色開采實驗室等,將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應急救援指揮決策國家工程中心。學院獲批應急管理部首批應急管理學院智慧學習工場,從生產安全、建設安全、公共安全、安全裝備、防災減災等5個維度,構建環高校全民安全能力提升與安全產業培育新引擎。建立了“安全技術與裝備研究院”、山西省首家“安全校園研究中心”等校內實驗實訓基地10個,聯合國框架下的“中國國際卓越煤礦瓦斯治理中心”、大同煤礦集團等校外實訓基地12個。山西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煤礦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平臺5個,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團隊2個。學院安全生產培訓中心自2003年5月開始累計培訓了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10萬余人次,201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集體。學院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測試、心理干預等工作,參與心理測試的學生約3000人左右/年。近年來,學院形成了礦井火災機理與防治技術、煤層氣開采與礦井瓦斯防治、礦井智能通風與粉塵防治、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安全管理與系統工程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其中獲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和企業委托項目300余項,出版專著教材22部,發表論文200余篇,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獎勵20余項,國家專利30余項。與潞安集團、陽煤集團分別成立了校企聯合研究院,建設無通風智能開采與無通風智能掘進實驗室,成為山西能源革命引擎。與全國各大煤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在煤炭綠色開采、能源高效利用等領域深入合作,持續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向縱深發展,為促進能源革命、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本學科是中國公共安全科學學技術學會、中國煤炭工業安全科學技術學會、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中國煤炭工業礦井通風專業委員會理事或專業委員會委員等會員單位。學院與澳大利亞、美國、南非、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有廣泛的學術聯系和交流。截止2019年9月,培養了以王安、康紅普院士為代表的2700多名安全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660余人,碩士研究生140余人,博士研究生15人。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8%,畢業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生產、設計、科研、教育、管理各類單位,他們中有知名的專家學者,行政、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及一線骨干工程技術人員,為工業安全生產、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較高社會聲譽,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同。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由原太原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原太原工業大學煤化工分校材料工程學院部分專業于1998年7月合并組建而成。學院現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實驗管理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等三系、二中心。共設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與工程、冶金工程專業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山西省品牌專業、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本科5星專業。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為山西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和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均為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通過專業。學院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冶金工程2個一級學科,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和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冶金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1個材料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3個院士工作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學校“雙一流”建設重點支撐學科、山西省優勢學科攀升計劃建設學科。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加工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為山西省重點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為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擁有教育部新材料界面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山西省先進鎂基材料重點實驗室、山西省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實驗室、山西省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西省能源材料檢測及分析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太原鋼鐵集團-太原理工大學聯合共建山西省鋼鐵材料及冶金校企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40余人,其中專職教師111名,教授23名、副教授4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6名,占教師總數86%。擁有雙聘院士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山西省高校拔尖創新人才3名,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4名,山西省三晉英才青年拔尖骨干人才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山西省教學名師2名,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15名,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1個,山西省優秀創新團隊1個,已形成了一支人才薈萃、梯隊合理的教學、科研和產業開發教師梯隊。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碩士生400余名、博士生80余名,在站博士后11名,形成了學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不斷強化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先后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以及省部級項目100多項,科研經費達3000萬元。近五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700余篇,ESI高被引論文10余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8項;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0余項。學院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日本東京大學、英國萊斯特大學、美國田納西大學、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一流大學和研究院所以及山西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山西立恒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華翔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流國有、民營企業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回望過去,材料人奮力拼搏,鑄就了輝煌成績;翹首明天,材料學院砥礪前行,承載著新的希望。在“雙一流”建設和“十三五”的歷史征程上,材料學院全體師生將堅守使命,改革創新,凝心聚力,追求卓越,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加扎實的工作,為助推學校創建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型大學而不懈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大數據學院成立于2016年11月,在2017年1月12日正式掛牌。學院的發展定位為:高端人才培養、基礎理論創新、學科交叉融合、行業特色明顯。依托本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統計學、計算數學、信息學等學科基礎,學院致力于大數據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及山西新興產業需求,圍繞“1331工程”,建立和形成優勢學科群和特色專業群,努力培養具有大數據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數據科學研發策源地、數據人才培養新高原、數據匯聚共享平臺和數據政策新型智庫;孵化具有重大市場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促進技術轉移與成果產業化,助推山西大數據全產業鏈貫通發展。學院現設四個系部:數據科學與技術系、人工智能科學與工程系、信息與大數據工程系、大數據實驗中心;現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智能醫學工程、軟件工程(信息與大數據工程方向)4個本科專業,數據科學與技術1個學科博士點,數據科學與技術學科碩士點、軟件工程碩士點(與軟件學院共建)。學院目前在校本科生629名,碩士、博士研究生80名。學院現有教職工41名,其中教授6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和山西省學術帶頭人各一名)、副教授6名、講師25名,具有博士學歷35名,教師博士化率為93.3%。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12名,并已入選“中國計算機學會雙導師制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簡稱CCF雙導師計劃)首批試點單位(首批試點全國10所院校)。學院擁有“太原理工大學科學云計算中心”、“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山西數據與應用中心”、“山西省空間信息網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空間信息網絡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山西省工業智能大數據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學院擔任“中國大數據產業應用協同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萬物互聯產業聯盟”理事單位、“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大數據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人工智能協同育人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并擔任“山西省空間信息技術產業聯盟”、“山西省物聯網產業聯盟”、“山西省網絡安全和信息化行業技術中心”、“大數據方向專業碩士教育聯盟”等學術團體的重要成員單位。學院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和高校創新要素集聚的資源優勢,構建校企協同產學研合作平臺,創建富有專業特色“校企合作、項目育人”人才培養模式。與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共建“京晉大數據協同研究中心”;與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工業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建“山西大數據創新人才中心”;與國研智庫共建“山西國研大數據智庫”;與山西聯通公司共建“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與晉中銀行共建“金融大數據實驗室”;與浪潮集團籌建“太原理工大學浪潮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西云時代公司籌建“工業大數據研究院”;與山峰科技籌建“公共安全大數據研究院”。學院聚焦服務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和山西省地方經濟建設,對照“云聚山西”“云惠山西”“云殖山西”和“云安山西”四大工程,聯合校內大數據相關科研力量,建設智能大數據研究中心、智能感知與大數據技術研究中心、社會治理大數據研究中心、工業大數據研究中心、公共安全大數據研究中心、醫學大數據研究中心等科研團隊。全院師生積極對標山西省大數據產業發展和太原理工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圍繞數據資源、數據應用、數據產業、數據安全四個領域,開展人工智能計算基礎理論與方法、智能大數據系統關鍵技術、智能感知與大數據關鍵技術、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智能制造與模式識別、數據與知識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并推動在工業大數據、醫學大數據、空間信息大數據、公共安全大數據、能源大數據等多個行業中的應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前身是1918年山西大學西學專齋時開設的電氣學門,1931年成立電氣工程系,1953年太原工學院獨立建院時成立電機工程系,1958年山西礦業學院建院成立機電系。1998年由原太原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熱能工程系和原山西礦業學院電氣工程系組建成立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辦學條件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是以電氣、能源為主的工科學院,下設電氣工程系、熱能工程系、電工基礎教學部和教學實驗中心。學院現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能源與動力工程2個本科專業,其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山西省品牌專業;“電機與電器”學科是山西省重點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擁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涵蓋了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5個二級學科;并有熱能工程碩士點。學院還可以授予電氣工程領域和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師資力量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據有關資料顯示,現有教職工106人,其中教師65人,教輔人員24人。教師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生導師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數占教師總數的80%,教師中有2名獲得山西省教學名師稱號。學院教師形成了一支知識與年齡結構合理、奮發上進的穩定的教學科研隊伍。在礦用智能電器技術、特種電機技術、交流傳動技術、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在礦用智能電器技術、特種電機技術、交流傳動技術、風力發電關鍵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在礦用智能組合電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在國內及國際會議共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錄6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學院共承擔橫向課題40余項,科研總經費5000余萬元。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學院教師在研的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共33項,科研經費達2000余萬元。以學院為牽頭單位承擔的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煤礦全礦井安全生產數字化監測監控及重大災害預警系統的研究”項目標志著學院已經具備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2009年“礦井局部通風群控系統和安全供電技術關鍵技術研究及配套設備開發”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已經成為學校的標志性成果。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黨委常委會2019年11月1日會議研究決定正式成立太原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同時設立中共太原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委員會。2019年12月7日由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和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光輝院士剪彩揭牌。本著服務國防、服務航空、服務地方的宗旨,策應山西航空產業發展,依托太原理工大學現有的機械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訊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設計學等學科的優勢和資源,以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航空航天學院,全力助推山西通用航空示范省建設為愿景,由吳光輝院士擔任學科帶頭人。學院辦學定位:秉承太原理工大學“求實、創新”的育人理念、航空航天學院“求實、嚴謹、創新、筑夢”的院訓,“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創新”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在航空航天相關領域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性、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創辦具有鮮明特色的高水平、國際化、創新型學院。學院人才培養:面向山西航空事業、區域經濟建設及行業和社會發展之需,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掌握從事專業所需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能在航空航天相關領域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科學研究、飛行駕駛、機務工程等技術與管理工作,能夠綜合運用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具有創新能力、富有實干精神、追求遠大理想的高素質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學院科學研究:積極開展通航產業虛擬仿真等多類型平臺研發、各種類型先進航材研發、航空航天關鍵零部件抗疲勞制造、新概念飛行器設計、人機與環境工程等方向具體的科學研究;打造集飛行員培養、機務維修工程、空管與適航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技術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打造集航空航天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研發和推廣平臺基地,帶動山西省內形成航空航天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的戰略新興產業群。學院組織架構:成立航空航天學院理事會,作為實現科學決策、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制度平臺。航空航天學院為正處級建制,設書記、院長各1名;副書記1名,副院長2名。學院設立學術分委員會、教學分委員會、飛行招生與管理辦等。學院內設三個辦公室:黨務行政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團委);內設三系一中心:飛行技術系、飛行器技術系、航空管理系、實驗實訓中心。學院專業建設:2020年,已獲批飛行技術專業(審批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備案專業)兩個專業。考慮山西通用航空事業發展和航空航天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結合太原理工大學的專業優勢,統籌規劃航空航天學院的專業設置,包括飛行技術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擬設置兩個培養方向:新概念飛行器設計、無人機設計)、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擬設置兩個培養方向:航空維修工程與技術、特種加工與智能制造)、飛行器控制與信息工程專業(擬設置兩個培養方向:飛行器控制、空管)等專業。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由化學工程系、生物與制藥工程系、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應用化學系、基礎化學部組成。設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生物工程、應用化學和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化工基礎實驗中心及能源化工與催化研究中心、潔凈化工研究所、技術轉化與成果推廣中心。化學化工學院的前身是山西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成立于1949年。1953年太原工學院獨立建院后,設無機物工學專業。1958年化學工程系獨立建院,成立山西化工學院。1962年并入太原工學院,仍名化學工程系,設無機化工、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和化工機械四個專業。1977年增設煤化工專業。1981年山西煤炭化學工業大學并入,增設煤分析專業。1984年太原工學院更名為太原工業大學后,化學工程系分為化學工程系、應用化學系、煤化工研究所、精細化工研究所和化學測試中心。1988年應用化學系增設精細化工專業,煤分析專業更名為工業分析專業。1996年化學工程系增設化學制藥專業。1997年太原理工大學成立后,于1998年在化學工程系和應用化學系的基礎上成立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下設化學工程系、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制藥工程系、基礎化學部和綜合辦公室,原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煤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和工業分析合并為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原化工機械更名為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原化學制藥更名為制藥工程專業。2001年理學院化學系并入后,設應用化學系,增設應用化學專業。2002年增設生物工程專業,制藥工程系更名為生物與制藥工程系。2005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更名為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與校直屬煤化工研究所、精細化工研究所共同組成了實力很強的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群,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煤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化工工藝國家級重點學科、化學工程省級重點學科。在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工業催化和生物化工等學科可以招收博士生,在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工業催化、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過程裝備與控制等學科可以招收碩士生。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175人,碩士生有540人,博士生有130人。化學化工學院有一支素質高、結構合理的教職工隊伍,現有教職工13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及其他高級職稱教學科研人員54人;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77人,碩士學位獲得者33人。化學化工學院在大力加強本科生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提高整個教職工隊伍的學術水平,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化。近五年來,獲得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余項,省部級項目50余項。共發表學術論文700余篇,SCI/EI收錄論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專著20余部,獲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5項。并與山西化工研究所共同建立了山西省化學工程技術中心,還與山西焦化集團公司等6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化學化工學院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條件,現有實驗用房近300間約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價值1000萬元,其中2001年投資300萬元建成的化工基礎實驗中心和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在國內同類實驗室中處于領先水平;學院資料室資料齊全,寬敞舒適;網絡計算機房擁有70臺配置較高的計算機;學術活動室可容納120人,是學術活動、教學、會議、實驗演示的良好場所。化學化工學院畢業生就業領域十分廣泛,涉及化工、煤炭、石油、機械、制藥、生物、食品、電力、冶金、材料、礦業等領域,2004年畢業生考研率為20%,總就業率為86%,就業率在全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化學化工學院有悠久輝煌的歷史和飛速發展的現在,我們相信,在學院全體教職工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教學科研條件會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的素質會進一步提高,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未來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于2004年,現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環境工程系、學科基礎教研室以及實驗中心五個系部中心。設有給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以及環境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市政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氣調節工程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一個環境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一個環境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給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原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和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原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工程專業,俗稱暖通專業)創建于1958年,是全國土建類的“老八校”之一。1984年,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環境工程專業,屬全國范圍內成立環境工程學科較早的院校。截止到2017年4月,學院共有教職工83人,專業教師6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講師29人);共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39人;實驗中心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實驗教學人員8人。形成了一支學歷高、年齡結構合理的以教學、科研、開發為一體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截止到2016年底,學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074人、碩士研究生208人、博士研究生28人;博士后4人。在科研方面,2016年我學院共獲批縱向項目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2項;山西省科技廳項目13項;山西省教育廳項目3項;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項;其他部委項目1項。本年度學院獲批橫向項目立項17項,總經費共計702.55萬元。2016年,學院共發表SCI論文31篇,其中一區3篇,二區7篇,三區以下7篇,EI收錄論文共1篇,核心文章13篇;有6項獲權專利;3本科技論著。在教學方面,2016年度我院獲批一項省級教改項目、六項校級教改項目和三項大創項目。學院成立至今,始終堅持以培養人才為目標,以增強辦學實力為途徑,以提高廣大教師的綜合實力和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手段,扎扎實實地促進學院各項工作健康發展。多年來,學院已為國家和山西省培養出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他們分布在各設計院所、施工單位、政府機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等不同崗位和領域,為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建筑工程等做出了突出成績,在山西省藍天碧水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是由前太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齒輪研究所,材料工程學院的輕工業系和前山西礦業學院的機械電子工程系于1998年合并而成的機械工程學院;2015年院所合并,原校屬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并入機械工程學院,2018年原力學學院部分系部并入機械工程學院,學院同時更名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學院下設機械制造系、機械設計系、機械電子工程系、車輛工程系、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機械基礎部、基礎力學部、應用力學研究所、機械工程實驗技術中心、工程力學實驗中心組成,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和工程力學4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260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73人,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166人;學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慶學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呂明教授,全國勞模和“三晉學者”寇子明教授等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在學院黨委正確領導下,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主線,緊密結合行業與區域特色,推進科研直接服務裝備制造業的辦學優勢,學院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績。學院擁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國家工程教育認證專業,以及山西省一流專業、品牌專業和優勢專業。擁有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的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示范訓練中心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5個,大學生創新基地12個,另外擁有多個省級教學平臺和多名省級教學名師。開設課程中,包括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省級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多門。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其中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碩士研究生70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機械工程學科、力學學科均為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制造及自動化、車輛工程、礦山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基礎力學與力學交叉學科為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機械設計與理論、車輛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機械電子工程學科、機械設計與理論學科和固體力學學科是山西省重點學科,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學科和車輛工程學科是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部級工程技術中心及行業中心6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院士工作站1個,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獲“第九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銀獎1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2項。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7年底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科位列“B+”檔。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建筑學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的迎西校區,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專業歷史悠久,隨著學科和專業的沿革與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學院建筑類專業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土木科。1953年太原工學院獨立建院,土木工程系內設建筑學教研室。1957年開始招收五年制學生,1959年獲正式批準;1962年首屆建筑學專業學生畢業;1966年停止招生;1979年恢復招收四年制學生;為適應全國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需要,1992年恢復五年制本科專業;1994年建筑系獨立建系;1999年城鄉規劃專業(五年制)開始招生。1996年開始招收四年制工業設計專業本科學生,為了適應我校實施“五大戰略”的需要,2019年2月成立了建筑學院,原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的工業設計專業劃入建筑學院。目前,學院擁有建筑學、工業設計、城鄉規劃三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兩個一級學科學術學位碩士點,及建筑學一級學科專業學位碩士點。學院在校本科生800余名,碩士研究生100余名,國際生12名。學院內設機構有建筑系、城鄉規劃系、工業設計系三個教學單位,及實驗中心、BIM研究中心、綠色建筑材料能源研究中心、建筑與城鄉規劃研究中心等四個教輔、科研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員工80名,其中專任教師60名,教授7名,副教授18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17名,企業導師14名,師資博士化率達36%,聘請王其亨、謝英俊、李錦生、曹亮功、王興田等著名學者為客座教授。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施齊備。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建德筑魂”的辦學理念。建筑學專業于2010、2014、2018年三次通過全國本科教育評估,2018年首次通過建筑學碩士教育評估,在全國擁有建筑類專業的院校中名列前位。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科研積累,形成了建筑與聚落遺產保護、建筑技術科學、地域建筑與規劃設計、產品設計4個優勢研究方向。歷年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0余項、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320余項,科研經費累計2100多萬元。目前,學院結合山西省的地域特色,擁有“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基地、“山西省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基地、“基于實景融合的傳統聚落與建筑營造”虛擬仿真實驗室、“平遙城鄉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國際工作坊”、“聚落和建筑遺產保護”優秀導學團隊等,為建筑學、工業設計、城鄉規劃學3個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和人才培養環境。學院與多家政府、企業單位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聯系,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最為直接。學院擁有良好的生源和廣闊的就業前景。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從事建筑、規劃、工業設計、遺產保護等領域的實踐、管理、教育工作。學院的研究生升學率逐年提高,是國內外城鄉建設、建筑設計、工業設計、遺產保護等領域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成立于1998年7月,由原山西礦業學院經濟貿易系和原太原工業大學企業管理系合并組建而成。作為學科發展歷史并不久遠的年輕學院,建院以來,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和內外部環境條件,秉承“敢為人先、敢于創新、勇于競爭”的校園文化精神與理念,積極進取,努力工作。在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學科建設、黨團工作、學生培養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和優異成績。學院現有教職工102人,其中教師89名,專職黨政人員13人,實驗室及教輔人員2人;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36人;教授16人,副教授24名;博士和在讀博士的教師55名、95%以上教師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初步形成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基本合理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博士生12名、統招碩士生210名、工商管理碩士(MBA)200人,工程碩士150名,本科生1800名、雙學位學生760名。形成了學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涉及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門類,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5個學術碩士授予權,擁有工業工程、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學專業碩士(MPAcc)3個專業碩士授予權;現設工程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電子商務六個本科專業;設有工程管理和市場營銷兩個雙學位專業。為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學院堅持奉獻社會、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辦學理念,不斷強化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成立了山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煤炭科學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為山西主導產業發展服務。學院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及企業委托課題210余項;科研經費年均達24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CSSCI收錄200余篇;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各4項、三等獎3項。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百部(篇)工程”二、三等獎3項;出版著作20余部,編撰教材70余部。學院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積極發展與國外一流大學和研究院所以及山西焦煤集團公司等一流企業友好合作關系,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是系統地服務于煤炭工業領域的專業性學院,設有采礦工程、地下工程、地球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礦物加工工程、煤礦機電等6個系和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察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地質工程、煤礦機械化、煤礦電氣化10個本科專業和方向,其中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測繪工程為山西省特色品牌專業。學院所有專業涉及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四個一級學科,其中礦業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巖土工程、工程力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地下工程、煤礦機電工程為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學院擁有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包括采礦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巖土工程、工程力學、地下工程、煤礦機電工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3個,包括礦業工程、地質工程、安全工程。采礦工程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山西省重點學科,安全科學與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為山西省重點學科,礦物加工工程為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學院設有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原位改性采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礦產資源安全高效開采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建有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山西省綠色礦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西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有山西省煤層氣高效開采與利用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和山西省地質災害與防控、遺棄煤炭資源安全綠色開采校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學院黨的領導堅強有力。設有17個黨支部,現有“五星支部”兩個,黨員人數基本保持在350人以上。團學工作生動活潑,工會工作深入人心。院黨委1999年、2005年、2010年分別被山西省高校工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稱號,被評為2012年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院工會2013年元月被評為校“五星級基層工會”。全院教職工186人,教師數達153人,工程院院士3名,教授23名,副教授60名,124人擁有博士學位,占教師總數的81%。目前,在校本科生3493人,碩士研究生488人,博士研究生106人,學生總人數達4087人。建院50余年來,學院已為社會培養輸送各類人才約5萬人。搶抓機遇,對標雙一流,以“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旗艦學院”為目標,圓滿完成了“十二五”期間各項目標任務。堅持人才強院,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引進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青年千人1人,培育了國家杰青1人、優青1人、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各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和國務院特貼專家各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和孫越崎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各1人,三晉學者4名,山西省教學名師1名。入選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2支、山西省高校優秀創新團隊和山西省1331工程優秀團隊各1支。堅持學科建設龍頭地位,強力推進學科建設,成功申報優勢學科攀升計劃項目、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牽頭申報的服務產業創新學科群建設計劃項目獲批。四個一級學科參加了教育部學位中心開展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礦業學科協同化工、材料學科成為了我校加大投入建設一流學科的三大主力。夯實人才培養立院之本,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堅持科技創新這條強院之路,濃厚了學術氛圍,提升了科研水平,成功申報獲批了山西省煤層氣高效開采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山西地質災害過程與防控校級協同創新中心、遺棄煤炭資源安全綠色開采校級協同創新中心等3個協同創新中心,共建“煤與煤系氣地質勘查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獲批。發表論文被SCI收錄150余篇,EI論文100余篇,核心60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獲得專利100余項。縱向立項128項,縱向進賬經費4249.298萬元,橫向立項473項,橫向進賬經費7579.403萬元,完成國家級項目50項,國家基金面上項目18項,國家基金青年項目27項,省部級項目78項。開拓國際視野,積極對外交流合作。“十三五”期間,立足“雙一流”,優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方向,加強學科建設,緊緊圍繞“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聚焦建設“雙一流”。狠抓本科教學質量,夯實人才培養基礎,全面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優化研究生生源,嚴格各類研究生培養環節管理,推進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堅持“創新是第一引擎”的科技工作理念,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繼續注重海內外各級各類人才引育力度,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師資隊伍水平。有序派出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推行國際化戰略。加強內部管理和安全能力建設,提升學院發展的保障能力,以人才支撐和技術職稱助力山西振興崛起,推動國家繁榮昌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煤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是在謝克昌院士領導下的老一輩科學家經過30余年艱苦奮斗建立起來。該實驗室組建于1985年,1997年批準為首批山西省重點實驗室,2003年批準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0年批準組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目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教授擔任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實驗室是太原理工大學“211工程”(1997~2017)建設的重要力量,目前是山西省唯一的“雙一流”(2017~今)建設學科的重要依托,同時也是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化學工藝國家重點學科的主要依托和核心。實驗室始終緊密圍繞煤、煤伴生物、煤衍生物的高效潔凈轉化、煤基含氧燃料及化學品合成、煤轉化工程中的節能減排和能源戰略問題等開展研究,注重產學研結合,強調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并重,具備研、用、產一站式研發條件。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以謝克昌院士領軍的研究團隊圍繞煤的結構與反應性、煤炭高效清潔轉化技術開發,連續兩次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能源領域“973”計劃項目,已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08)、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0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3)以及省部級獎20余項。在服務國家戰略決策方面,倡導并推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立法和實踐;謝克昌院士帶領來自企業、高校、院所和政府的近40位院士,300余位專家,承擔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我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戰略研究”、“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研究”以及“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建設項目之能源專業知識服務系統建設子項目”,為我國的能源戰略和路線設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在產業化平臺建設方面,初步建成忻州的雙氣頭多聯產中試基地;同時,依托太原理工大學,與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青島科技大學和中國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煤炭清潔轉化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太原分中心,旨在推進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發展及應用發展,助力實現2030碳排放峰值目標,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70人,其中教授32人、有博士學位的占100%、高級職稱的占68%、30余名有國外留學經歷;其中,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及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技創新)1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名,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名,國際醇燃料會議國際組委會委員2名,第九屆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1個,美國能源部Argonne國家實驗室合作用戶1個。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5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名,山西省高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14名;目前,實驗室已經發展形成體系完善、梯隊合理、特色明顯、條件一流的學科體系,成為在煤化工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北美煤化工國際會議上,美國學者MathewsJP和SongCS等公布的2001-2010年間國際煤炭機構和實驗室研究現狀的調查報告,太原理工大學在煤化工領域的研究影響力在世界排名第45位,全國排名第4位。在2018年《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太原理工大學被評價為國際上煤研究領域最活躍的五個研究機構之一。實驗室2005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009年獲評優秀并得到滾動資助;2009年獲得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和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的榮譽稱號;2011年與山西焦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原煤氣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賽鼎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化二建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組建了校企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2012年與陜西煤業集團合作組建煤轉化技術聯合實驗室;2013年獲批“山西省煤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協同創新中心煤炭潔凈利用分中心”。實驗室擁有獨立的實驗大樓,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其中試驗基地2000平方米),擁有掃描電鏡、XPS、XRD、Py-FTIR、TG/DTA、GC/MS、LC/MS、UV/Vis、離子色譜、元素分析儀、表面吸附儀、電子萬能試驗機、粒度分析儀、偏光顯微鏡、等現代測試分析儀器20余臺以及運行能力為20萬億次/秒的大型計算工作站,儀器設備總值近億元,科研條件達到本領域世界先進水平。作為國內高校中唯一以煤科學與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部共建的重點實驗室,從1989年起主辦全國性中文核心期刊《煤炭轉化》,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為國內外多家文摘和索引收錄。實驗室始終保持研究方向和水平處于國際前沿,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建有廣泛的學術聯系和交流,多次邀請ChunzhuLi(澳大利亞Curtin大學),AtsushiTsutsumi、TakayukiTakarada、NoritatsuTsubaki(日本Tokyo、Hirosaki、Kyushu、Toyama大學),JinWang(美國ArgonneNaturalLaboratory),StanislavV.Vassilev(保加利亞科學院)等國際知名學者前來實驗室訪問交流。實驗室以夯實基礎、培養人才、研究開發、重在應用為宗旨,倡導敬業、求實、協作、創新的精神。實驗室一直秉承“人才培養重在素質,基礎研究重在創新,技術開發重在應用,成果轉化重在效益”的理念。以夯實基礎、培養人才、研究開發、重在應用為宗旨,倡導敬業、求實、協作、創新的精神。2017年6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西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山西省應制定能源革命行動方案,實現由“煤老大”向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轉變。目前,實驗室緊密結合國家對煤炭清潔高效低碳轉化與利用的產業發展需求,針對山西省煤種結構和組成的秉賦特征以及煤化工產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圍繞其關鍵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確立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包括煤結構與反應性科學基礎、煤高效轉化催化劑與催化作用、煤化工過程節能與減排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戰略。這些研究方向均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研究為重心,進一步服務于提升山西省和煤化工行業的創新能力和基礎研發能力,各個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必將為“山西省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和“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做出新的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學院是在原輕紡工程與美術學院的基礎上于2013年6月組建成立的。學院是山西省紡織、服裝、服裝設計等學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基地,現有教師60余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2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6人。學院教學科研機構設“兩系一所一中心”,即紡織系、服裝系、輕紡工程研究所和實驗中心。學院開設有4個本科專業:紡織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表演方向)、服裝工程,在校學生600余人。學院現擁有“功能材料”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設計藝術學”兩個碩士點,具備了良好的培養紡織與服裝高級人才以及紡織與服裝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基礎與條件。“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是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學院具有悠久歷史和鮮明特色的學科,在多年的教學和科研中注重學科交叉滲透,形成了紡織材料——紡織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制作——服裝表演一條龍的教學和科研基地。學院實驗中心擁有省內行業領先、功能齊全的紡織材料、功能纖維試驗中心、分析檢測、紡織品設計、紡織服裝CAD、數碼藝術織物設計工作室、服飾配件設計工作室、服裝工藝實驗室、服裝表演廳、形體訓練室、形象設計工作室等各類實驗、實訓場所28個,與藝術學院共同擁有“國家級設計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可滿足學院各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需求,并為科研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學院成立10多年來,獨立承擔或參與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橫向合作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開發項目40余項,其中973研究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1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他省部級項目7項,橫向合作項目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34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錄50余篇次,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出版著作(教材)6部。2009年,我院主持的“多壁碳納米管/PET功能纖維界面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系”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學院作為主要參與單位的“抗菌纖維材料功能化過程的界面物理與化學”項目榮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取得了具有標志性的成果。服裝專業師生先后榮獲多項國內外設計與表演大獎。學院牽頭省內骨干企業組建成立了山西新新紡織行業技術中心,為促進學科發展及推進校企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構建了平臺。學院通過多種形式,先后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國內外多所著名大學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陳曉鋼教授、天津工業大學王瑞教授等10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學院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2013年起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辦了聯合培養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生(2+2)和碩士研究生(4+1)的合作辦學項目。作為山西省紡織、服裝類人才的培養基地,學院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一所省內領先、國內有較大影響力和一定知名度的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前身是太原理工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本科專業源于1958年設立的電子計算機專業,1994年發展為“計算機應用”本科專業,1995年增設“計算機軟件”本科專業,1998年根據教育部專業設置調整將“計算機應用”與“計算機軟件”本科專業調整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軟件工程”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2010年成立軟件學院,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聯合辦學,面向山西省招收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2016年6月軟件學院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分離并開始獨立運行。獨立運行后的軟件學院主要承擔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實踐教育和日常管理,負責軟件工程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培養。學院現有軟件工程專業、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軟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院下設黨務行政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軟件工程系和實訓部。根據學院培養模式,擁有校內外專任教師和企業導師百余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0名。學院以較高水平的教育教學與較強的就業競爭力體現以質量為本、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軟件工程的基本理論與技能分析和解決軟件工程領域問題,成為具有卓越型工程師潛質、適應經濟建設和杜會發展需要的軟件行業人才。學院實施“3+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培養,完成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中必修環節,第四年實訓基地完成項目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和就業推薦,突出校企合作、產教觸合、真實環境、協同育人的特點,加速學生向企業工程師進化的速度,滿足軟件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于2018年9月建院,其前身源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力學家楊桂通先生創建的生物力學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生物力學研究的實體之一。學院具有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養體系,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山西省重點學科,與力學學科共建工程力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材料強度與結構沖擊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1331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學院成立以來,廣納賢才,目前已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年輕化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56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25名,教師博士化率達98%,45歲以下教師占80%,近一半的教師具有海外學習、研究經歷。教師隊伍中現有省拔尖創新人才1名,省青年學術帶頭人3名,“三晉英才計劃”人才26名,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1個。同時聘有一批知名的海內外專家參與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作為太原理工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體系的新引擎,學院聚焦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開設兩個本科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制藥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主要面向生物材料、醫學檢測和醫療器械產業,側重培養掌握生物力學與人體防護及康復、生物材料與再生醫學、生物信息與醫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精準檢測與儀器等方面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科學技術人才。制藥工程專業主要面向新醫藥產業,側重培養掌握生物技術基礎理論和技能以及現代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學院按照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教育三個階段實施人才培養,進入專業教育階段后,學生可在多個專業模塊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學院通過鼓勵學生在低年級進入科研團隊,開展科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學生多次在全國性創新創業大賽獲一、二、三等獎。學院還與省內外大型醫院、醫療機構全面合作,與一些大型生物醫藥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有太原理工大學-晉中一院臨床教學醫院、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醫工聯合創新研究院,為學院學生的醫學教學、認知實習、就業等提供良好的支撐。學院承擔各類重要科研項目百余項,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各個層次建立了相應的實驗平臺,具備一流人才的培養環境。學院優秀學生可保送研究生或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畢業生就業率、出國深造率、考研率高,深受相關行業企事業單位和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大學的歡迎。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醫工融合創新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生物醫學工程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全體同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承“海納百川,壁立千仞”的院訓,努力拼搏,自強不息,以培養醫工結合優秀創新人才、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發展為己任,堅定不移朝著建設高水平一流學科的目標奮勇前行。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山西省具有培養本、碩、博的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人才的特色學院。櫛風沐雨、薪火相傳,學院至今已走過六十余年的歷程,培養了一批批水利水電行業科技人才和管理隊伍,為“經濟發展、水支撐戰略、水利工程現代化管理以及智慧水務”提供了科研、教育、人才和技術保障。水利學院下設“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三個本科專業以及“水利工程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現有教職工75人,專任教師6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53人獲得博士學位。教師隊伍中,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榮獲三晉英才榮譽稱號19人。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項目達465項,其中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6項,國家基金26項,省部級項目56項,橫向項目377項,科研經費10089萬元;獲省部級獎勵14項,出版學術專著50余部,發表論文51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1項。水利學院以習近平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為出發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適應現代水利發展的新需求,積極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進一步拓寬學科門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為實現學院一流學科建設新目標而不懈努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成立于2004年8月。學院下設三個職能部門,即黨政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設立三個業務部門,即體育教育系、公體教學部、競賽訓練部,主要承擔全校體育教育專業、公共體育課、高水平運動隊以及學校群眾體育工作的組織、教學、訓練與競賽任務。學院目前有教職工85人,其中專職教師及研究人員77人,具有教授職稱3人,副教授職稱32人,具有博士學位6人,碩士學位45人,現有碩士生導師13人。學院師資隊伍雄厚,有享受國家政府津貼的高級專家,有省級教學名師,還有獨具專業特色的國家級運動健將、國際足聯裁判技術講師和亞足聯國家級職業教練員等專門人才。多年來,學院師生發揚“頑強拼搏、奮勇爭先、團結合作”的體育精神,在黨的建設、教學科研、團學工作、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學校和諧快速跨越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學院2名教師榮獲“全國優秀教師”,1名教師榮獲“省級教學名師”、“山西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多名教師榮獲“省三育人標兵”、“省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教練員”等榮譽稱號。學院先后榮獲“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列》優秀高等學校”、“全國學生體質監測先進集體”、“山西省三育人先進集體”、“山西省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先進基層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近年來,學院在“以人為本、文體為舟、承載德智、全面發展”辦學特色引領下,找準定位,科學發展,走出了一條在理工科大學創辦一流體育的成功之路。“運動人體科學”被評為省級重點扶持學科;公共體育教學在歷次山西省組織的體育教學工作評比中均取得第一名;體育教育專業學科在全省的專業評比中獲得“優秀”;在學校本科教學學生評教中,學院教師在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以及公共選修課教學評價中均名列前茅,得到全校學生的一致好評。科研工作后來居上,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0余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山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四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發表SCI、EI等高級別論文500余篇;出版著作及包括“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100余部。研究生教育從無到有快速發展,目前學院已具有體育學一級學科和體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生體質監測工作30多年不間斷,以此為依據進行的研究工作成果顯著。學院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成績斐然,以校男子籃球隊為代表的各團隊不畏強手、頑強拼搏,在全國性大賽中摘金奪銀,取得驕人戰績。校男子籃球隊是全國唯一一支連續十八屆全部進入CUBA聯賽八強、十六次獲得西北賽區冠軍、被譽為“西北王”的隊伍,2010年、2012年兩次榮獲全國總冠軍,2015年王洪同學代表中國參加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隨著男子足球隊2017年榮獲CUFL全國總冠軍,我校也成為全國高校唯一一所在籃球、足球兩大集體項目均獲得全國冠軍的學校。校男子足球隊2006年、2010年、2011年三次奪得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亞軍,2007、2008年兩次獲得全國大學生足球錦標賽季軍,隊員郭園同入選中國大學生足球代表隊,代表中國參加了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多年來我校女子籃球隊曾榮獲第6屆CUBA全國亞軍、兩獲西北賽區冠軍、女子排球隊曾榮獲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季軍、武術、游泳、田徑、導引養生等項目運動員均在國際和全國體育競賽中獲得冠軍。校男籃、男足、女排、武術隊先后榮獲“山西省五四青年獎”、“山西省十佳青年示范群體”、“山西省青年突擊隊”、“大運會特殊貢獻獎”等榮譽稱號。2017年我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學生運動會上榮獲學校體育工作的最高榮譽-校長杯,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高校體育勁旅。奮進中的太原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將充分發揮體育在立德樹人中無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以健全人格、強健體魄、傳承文化為己任;以注重“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應用”的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目標為根本;以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軟硬件設施建設為保障,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的體育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是1902年的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四個科目之一的土木工程科。1953年太原工學院獨立建院,土木工程系是學校的四系之一。1997年太原工業大學與山西礦業學院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筑系、水利工程系和環境與市政工程系組建為建筑與環境工程學院。2004年更名為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保留了土木工程系和建筑系。2019年學院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并入。土木工程學院下設三系一部一中心,即建筑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系、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土木工程基礎部和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設土木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和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3個本科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分別于2011年和2016年兩次通過本科教育評估(認證),是山西省重點學科。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于2017年通過本科教育評估(認證)。學院擁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土木工程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水利專業領域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學院辦學場所由博學館A座、土木工程結構實驗室及道橋館組成,總使用面積約10000平米。學院實驗中心擁有46個功能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40余臺(套),固定資產5000余萬元。學院現有教職工120余名,專任教師95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30名,山西省教學名師2名,博士生導師18名,碩士生導師47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山西省教學名師2名,山西省“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3名,山西省十佳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1名,山西省新興產業領軍人才3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高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4名,山西省“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14名。學院人才培養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眼國際學科發展前沿。累計培養萬余名畢業生,為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土木工程學院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在校中國學生:本科生1200余名,碩士研究生4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在校留學生:本科生10名,碩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2名。我校是山西省土木工程學科聯盟理事長單位,近兩年參加學術科技類競賽學生人數達1510人次,獲得國家級獎項19項,省級獎23項。2019年土木第三研究生黨支部榮獲山西省首批“全省高校研究生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學院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五年累計申請國家基金項目126項,獲批19項;科研經費1975.66萬元,發表學術論文626篇,其中SCI、EI收錄155篇,授權發明專利66項。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多項重點工程,為解決山西省乃至國家安全防災減災方面的關鍵問題、促進山西省和國家的建設技術發展做出了貢獻。回首往昔,土木工程學院跨越了世紀滄桑,土木人秉承“土承天下木撐蒼穹”的精神,踐行“求實創新”的校訓,開拓進取、砥礪前行,用智慧和汗水鐫刻厚重歷史,譜寫壯麗華章。翹首未來,土木人將緊扣時代脈搏,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的初心和使命,堅定不移朝著一流學科目標奮勇前行。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立于2010年5月,其前身為太原理工大學文理學院。學院目前下設專業外語系、大學外語部、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外語網絡教育中心等教學與研究部門,設有黨政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以及學院團委等職能部門。學院擁有近5000平米的辦公教學樓和近5000平米的外語教學實驗樓,建有外語同傳實驗室、一批現代化的網絡語言學習中心、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學生電子閱覽室等,是山西省唯一全國“國際人才英語考試”(EnglishTest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考點單位。學院設有英語專業(英語方向)、英語專業(英日雙語方向)、英語專業(英俄雙語方向),在校本科生536人。學院具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授予權,招收培養英語、日語、俄語碩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111人。外國語學院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科研能力強、富有朝氣、充滿活力、職稱和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137名,其中專職外教10名,正、副教授45名,博士及在讀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6名,山西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1名,山西省高校“133領軍人才”1名,山西省“三晉英才”5名,山西省教學名師2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特聘國家外專高端專家3名,美國“富布賴特”項目專家1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10余名。近年來,多名教師獲省、校級“優秀教師”等稱號,并在“山西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獲得一、二、三等獎,多位教師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及一、二、三等獎。多年來,學院堅持教學科研并重,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大學英語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研究生基礎英語為研究生教學省級精品課程。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10項國家級研究課題,5項教育部大學英語教改項目,20項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及教改項目,已完成或在研教育部和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等科研項目60余項,其中10余項研究獲省級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山西省教學成果等獎勵。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數百篇,其中有數十篇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外語核心期刊及CSSCI收錄期刊,在國內外語界產生一定影響。學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學習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本科在學期間可參加法學、計算機、管理等專業的第二學位學習并獲得雙學士學位。學院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日本信州大學、牙買加西印度大學、港、臺高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展本科學生交流和碩士、博士合作培養項目,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已有7名學生獲得悉尼大學碩士學位,多名學生赴悉尼大學、奧克蘭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近兩年共有18名英俄方向學生赴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交流學習。在未來的發展建設中,學院將繼續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總體素質;大力提高大學英語、本科專業、研究生與二學位教學質量;注重辦學效益,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改善教師的教學科研條件;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辦學,建立高質量的實訓基地,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院將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持在職培養與人才引進并重的方針,為實現將學院建設成為全國同類院校中高水平外國語學院的發展目標而努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是新型傳感器與智能控制教育部(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的主要依托單位,現有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光源與照明三個本科專業,并承擔大學物理教學和大學物理實驗兩門公共基礎課教學,其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應用物理學入選山西省品牌專業,大學物理教學和大學物理兩門課程入選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擁有光學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光學工程、物理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以及電子信息專業型碩士學位點。目前教職工總人數為151名,其中山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2名,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全職教授23名,副教授44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24名,博士生指導教師15名,碩士生指導教師74名。獲批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人選、山西省“青年三晉學者”、山西省“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教學名師、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等58人次。現有本科生709名,碩士生381名,博士生26名。學院擁有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重點實驗室,山西省“1331工程”重點創新培育團隊,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山西省科技創新培育團隊和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團隊。物電研究所黨支部入選第二批全國黨建工作培育創建單位。與香港浸會大學簽署了“3+2”本碩連讀合作項目。近5年來,學院承擔科研項目26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89項,省部級項目139項,企業技術開發與服務項目37項。科研合同經費共計8193.41萬元,進賬經費6866.7567萬元。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7項,授權軟件著作權67項。5年來,我院教師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共發表期刊學術論文724篇,SCI收錄508篇(其中一區、二區論文占49%),EI收錄59篇。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第十九屆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1項,瑪麗·居里行動計劃SealofExcellence獎1項,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三等獎1項。2018年成功舉辦第17屆全國光機電技術及系統學術會議。近年來,出版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三部,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劃教材兩部;獲批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獲得省級以上青年教師講課競賽一等獎5人次,二等獎6人次;獲太原理工大學本科教學優秀獎二等獎以上5人次;獲得太原理工大學“青鷗獎”7人。在“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全國半導體光源系統創新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大賽”、“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二等獎”、全國高校VR課件設計與制作大賽、“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各類國家級、省部級競賽中獲獎50余項。獲批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20余項。本科生參與發表SCI論文6篇。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新材料界面科學與工程”實驗室于2004年建立并成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2005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1月,實驗室順利通過教育部驗收,正式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材料界面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在太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界面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太原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太原理工大學-富士康材料研發中心和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薛其坤教授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太原理工大學吳玉程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以太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材料學學科為山西省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支撐,目前實驗室擁有固定成員86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導師32人,45歲以下年輕教師71人。實驗室圍繞材料中的界面結構(形態、成分、相結構、晶體結構、原子和電子結構等)與材料本征性能之間關系展開研究,發現新現象、新規律,獲得新性能,建立新理論,制備滿足高服役性能要求的新材料。目前,本實驗室已經形成了以光電材料及其器件、碳基能源材料和高性能金屬材料三個主要研究領域。本實驗室致力于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為全國的經濟建設和山西地方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服務。實驗室承擔了包括“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國家和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等在內的200多個科研項目。實驗室成員在國內外主流雜志上發表論文1000余篇,SCI他引次數為3000余次;編著和教材18部;授權多國發明專利200余項;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另獲其他省部級一、二等科技獎11項。同時,實驗室已與國內外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而深厚的學術合作伙伴關系,如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新型傳感器與智能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于2003年批準建設,2006年通過驗收,2007年經山西省科技廳批準建設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是山西省機械電子工程研究中心和山西省測控技術與新型傳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單位。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國家科學進步獎獲得者太原理工大學熊詩波教授,第二屆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教授,實驗室主任為太原理工大學王云才教授。實驗室建筑總面積約67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5400余萬元。實驗室擁有3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固定人員53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35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6名,山西省“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2名,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4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3名,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10名,青年三晉學者4名;現有流動人員18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雙聘),山西省百人計劃特聘專家10名。實驗室擁有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創新團隊、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團隊。實驗室瞄準新型傳感器及智能控制理論與技術的學科前沿,結合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納傳感器件與系統、水位物位傳感與檢測、機電裝備安全運行與智能控制、光電檢測傳感技術等,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縱切割頭掘進機振動特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感應式數字水位傳感器及其系統”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項技術成功應用于我國最大的封閉式引水工程“山西省引黃入晉輸水工程”;“跳汰機多參數自動尋優模糊控制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帶鋼軋機運行安全保障和生產環節智能控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5年,實驗室獲省部級科技獎12項,其中教育部技術發明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承擔省部級以上縱向項目28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0項,包括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儀器專項2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承擔橫向課題54項,發表學術論文569篇,其中SCI收錄284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32項,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項,出版專著14部。熱烈歡迎各界同仁到我室合作研究!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新型碳材料研究院(英文:InstituteofNewCarbonMaterials)成立于2019年7月,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校直屬離子滲金屬及熱處理研究所,1995年更名為表面工程研究所,2016年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合并,2019年7月與碳功能材料課題組共同組建研究院。研究院是太原理工大學“211工程”(1997~2017)建設的重要力量、“雙一流”(2017至今)建設學科的重要依托,同時也是太原理工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及博士后流動站的重要支撐單位之一。研究院立足于山西省煤基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轉型發展,以新型碳材料產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研究為核心,以產學研相結合為特色,開展基礎和應用研究,力爭打造新型碳材料制備、性能檢測及產品開發于一體的綜合研究平臺。研究院現主要有三個研究實驗室:超硬材料實驗室、碳功能材料實驗室、表面改性實驗室。教職工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背景)的教師占到人員總數的82%。在超硬材料制備及應用基礎研究方面,首創“煤層氣生產金剛石”新技術,自主研發出四代金剛石生產設備,完成了從生產工藝到產品深加工技術等研究工作。已與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太原理工大學-陽泉煤業超硬材料聯合實驗室”,承擔了山西省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煤層氣生產金剛石“1331”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和研究任務。先后獲得第十八屆科協年會全國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第三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及山西賽區“一等獎”、第11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京津冀協同創新優秀獎”、山西省唯一榮登“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最具顛覆性創新潛力榜”等。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研究院創始人徐重教授、古風英教授、潘俊德教授、范本惠教授等發明的“雙層輝光等離子滲金屬技術”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被國家科委和教育部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科技成果選集”、“建國50年來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等。在服務地方經濟方面,研究院以在離子滲金屬、離子氮化、滲碳、離子碳氮共滲等方面雄厚的科研能力為基礎,先后開發出大模數重載齒輪、膠體磨、耐磨陶瓷成型模具表面強化技術,研究成果得到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在碳功能材料基礎研究方面,圍繞納米碳基分離材料、碳量子點基光電材料與器件、納米碳基能源材料等,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近五年,承擔國家及省市級各類基金項目3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申請及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研究院現有實驗室及辦公面積3000多平方米,擁有材料制備合成、組織結構表征、性能測試分析、數據計算模擬等設備儀器,總價值超過5000萬元。研究院承擔著培養高級科技服務人才的任務,現有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29人,近三年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總計150余人,已有13人獲得國家獎學金,8人獲得山西省優秀畢業論文。研究院年度計劃招收博士研究生6-8名,碩士研究生40-60名。歡迎有志于從事碳材料領域研究的同學來我院進一步深造。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信息與計算機學院成立于2017年12月,由原信息工程學院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合并而成。學院以通信、電子科學、計算機為主的工科學院,下設信息系、計算科學系系、計算機工程系、計算機基礎教學部和實驗技術中心。現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和信息安全等七個本科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是省級特色、省級品牌和校級優勢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國家特色、省級優勢、省級品牌和校級優勢專業。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計算機應用技術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其中計算機應用技術、電路與系統為山西省重點學科。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轉型需求,形成了“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腦信息學及醫學影像復雜數據分析”、“網絡媒體大數據計算與知識工程”、“數據管理與分析”、“物聯網安全”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學院建立了“微納傳感與物聯網技術”院士工作站,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等多個學科平臺,同時也是新型傳感器與智能控制教育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省高端煤礦機械設備協同創新中心的依托單位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66人,其中教師123人,教輔人員23人。教師中教授25人,副教授45人,高級工程師6人,博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數占教師總數的95%以上。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學緣結構合理的以教學、科研為一體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學院近5年共引進中科院雙聘院士2人,特聘專家19人,國內外優秀博士畢業生35人。教師中現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人才2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名,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2名,山西省教學名師3名,山西省青年“三晉學者”1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優秀導師4名,山西省高等學校131領軍人才10名。學院有先進的實驗教學設備和穩定的實驗實踐教學基地,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能力。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是信息與計算機學院的一大特色,學院設有大學生種子計劃,為優秀的學生選配導師,指導學生學習和科技實踐活動。學院有大量的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挑戰賽、全國高校物聯網應用創新大賽、臺達杯兩岸高校自動化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賽事活動,近年來共獲得國家級獎勵118項,賽區、省級獎勵255項。在優異的成績支持下,學院有眾多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校長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臺北山西文教基金會晉才獎學金,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會獎學金,省彩票公益金助學項目,趙宗復基金會獎學金、興大助學金、豐田助學金、新長城自強助學金、梅賽尼斯獎學金、青鷗獎、維康獎學金(僅在信息系學生中評選)、長順獎學金等。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獲得社會和企業的好評。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太原理工大學創立于1902年,是山西唯一“雙一流”和“211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從1964年山西輕工業學院的工藝美術專業開始,現已發展成為在校生1674人,教職工127人,建筑面積30000平米的山西最大的美術和設計學院。目前開辦有工藝美術、文物保護技術、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繪畫六個本科專業。學院擁有設計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授權點,作為山西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設計學學科在“2017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位列全國前50%,中國科教評價網(金平果排名)權威發布的2019大學排行榜中,工藝美術專業以五星名列全國第四。學院重視和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各類專業展賽,近年來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NOC等展賽中共獲得360余獎項。學院設計藝術實驗中心于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藝術遺產研究中心為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協同創新中心被列為山西高校創新基地建設培育項目。學院還擁有山西省藝術設計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山西省工藝美術研發基地等省級科研教學平臺,并擁有4380平米的專業美術館。學院教師致力于科研和創作,近年來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120余項,參加全國美展等國家級、省部級專業展賽并獲獎380余項。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高質量學術專著、論文和作品,獲得豐碩的學術成果,院長趙慧教授率領團隊參與的“西部生土窯洞改造設計”四校聯合公益設計項目獲得第十二屆全國美展設計類唯一的金獎。學院立足行業、服務于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建設,與中國包裝聯合會、雅昌集團以及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等簽署了科研及實踐教學合作協議。學院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芝加哥大學、羅馬美院、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等國際著名高校建立了簽署了合作協議,通過教育部中歐人文獎學金項目等形式培養法國留學生10名,經常性從法國、意大利等合作院校引進教師開展workshop培養人才,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80萬
] -
原位改性采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于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重點實驗室依托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與校直屬采礦工藝研究所。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96名,教授22名(其中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博士生導師13名)),副教授46名。實驗室現有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礦業工程(含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地下工程,煤礦機電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巖土工程,工程力學,礦產普查與勘探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原位改性采礦是以多場耦合作用的多孔介質傳輸理論為基礎,借助相關領域科學技術,對礦產資源進行原位物理、化學與力學特性的改造,從而實施地下礦產資源與能源(包括伴生資源)的安全、高效、無廢、綠色、經濟開采與利用。原位改性采礦學科方向大致分為五類:1)產高效開采理論與技術,特色在于中硬煤注水軟化放頂煤開采、堅硬頂板注水軟化、軟巖化學改性加固等;2)原位溶浸采礦理論與技術,代表性方向有褐煤原位提質改性、煤的原位熱解、鹽礦的水溶開采、銅鈾金礦的原位溶浸開采、油砂或油頁巖的原位注熱開采等;3)礦井災害防治,包括水力割縫、水力壓裂、振動爆破、外加電磁場改性、注熱等的低滲透油氣藏的油氣開采、低滲透煤層煤層氣開采、稠油開采、奧灰水突出防治等;4)深部巖體地熱開發理論與技術,包括高溫巖體力學特性研究,人工儲留層建造技術,高溫地熱開采模式;5)煤焦化、洗選與制油,包括礦物分選的理論與工藝,礦物加工設備與過程控制等。本實驗室擁有XPS-1000型大型真三軸多功能試驗機、高精度顯微CT試驗機、甲烷冰合成與測試試驗臺、三維固流耦合相似模擬試驗臺、高溫高壓真三軸試驗機、固體與氣體傳壓高溫三軸THMC耦合作用試驗機、模擬風洞、原位溶浸采礦實驗系統等大型實驗設備100多臺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