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巔,東湖之濱。魁閣峨然,山高水長。
中國的國家文化研究,始于1930年代的國立武漢大學。抗戰軍興,國立武漢大學文科教授張沅長、方重兩位先輩,發愿力于“文化抗戰”,披歷荊路,艱辛開拓,相繼在《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發表專論,闡釋中國文化價值和中國國家形象海外傳播問題,此為中國學界的國家文化研究之肇始。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1949年后,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武漢大學與國家文化有關的研究分散在各大院系之中,但始終薪火相傳。其時,唐長孺先生的古代絲綢之路交通史研究、吳于廑先生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比較研究、劉緒貽先生的美國文化史研究、馮天瑜先生的中國文化史研究等,皆自成一家,影響流布于海內外,砥柱中流,筑武大國家文化研究之基。
進入新世紀,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一日千里。國家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日漸凸顯。2009年4月21日,經國家文化部(今文旅部)批準(文科技函[2009]603號),武漢大學與文化部共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是全國高校首家“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研究基地,傅才武教授擔任中心首任主任。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與武漢大學共建“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2014年,文化部同意在武大設立“國家文化改革發展研究基地”。同年,研究中心相繼內設了“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和“文化信息中心”,躋身文化研究的“國家隊”。2015年,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建設文化領域特色新型智庫,武漢大學整合三個國家研究基地,設立“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傅才武教授擔任創院院長,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擔任首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院址設在武漢大學重要歷史建筑群“珞珈十八棟”的郭沫若故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經湖北省科技廳批準成立“湖北省文化大數據應用工程技術中心”,努力推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創新。
2019年建院十周年之際,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舉辦“新時代下中國鄉村文化振興國際學術會議”,瑞典皇家人文、藝術與考古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張隆溪先生蒞臨本次盛會并受聘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榮譽教授。美國丹佛大學教授暨美國美中關系委員會委員趙穗生、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文化、歷史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伯格斯等一批國際知名學者出席此次國際學術會議。美國芝加哥大學特里·克拉克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丹尼爾·西爾副教授等國際同行專程致辭祝賀,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致辭:“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成立十年來,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希望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接再厲,在科學研究與建言獻策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同年,研究院獲批全國唯一的“國家文化和旅游財政政策研究基地”。
目前,研究院已經有了碩士、博士兩級研究生招收資格,并與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培養研究生(數字媒介方向),與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招收博士后,研究院老師全部承擔武漢大學人文社科相關專業本科必修、選修課程,形成了從本科、研究生到博士后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研究院十年來組建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研究團隊。現有專任教師11人(在編),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特聘副研究員1人,講師2人,并通過簽約、特聘等形式聘任15位教授為兼職研究員,研究院教師積極參與學術服務工作,基本上都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機構或社團擔任顧問、委員、理事、正副秘書長、客座教授、兼職研究員或有公信力的學術刊物及出版機構的同行評議人等學術兼職,在研究上形成了穩定的學術方向。當中以馮天瑜教授的文化生成與中外文化交通研究、傅才武教授的中國文化制度研究、陳波教授的場景理論與公共文化空間研究、張薇教授的景觀與園林規劃研究、彭雷霆副教授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與文化供給均等化對策研究、陳庚副教授的戲劇產業及國內文藝院團發展研究、肖波副教授的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研究、蔡武進副教授的文化法制研究、韓晗副教授的中國現代文化產業史與國家文化對外傳播研究、鐘晟博士的文化旅游規劃研究、張鳳華博士的文化消費的實證研究與寇垠特聘副研究員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等等,在國內外同行間有著的較大的影響力。
研究院不但自主培養了一批立足學科前沿的中青年科研骨干,而且大力引進海內外文化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高度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內外各高校、學術機構聯合舉辦各類學術會議、論壇數十次,并先后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建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關系。
研究院以服務國家和社會文化建設需要、推動學科發展為宗旨,在公共文化及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法制與規劃、國家文化形象傳播等研究領域居于全國前列。研究院從2009年開始建立完善了相對獨立的“文化第一線”調查系統和國家文化和旅游政策實驗基地觀察系統。2016年以來歷年均入選南京大學和光明日報社“中國智庫索引”來源智庫和中國社會科學院“TOP100智庫”榜單。研究院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支持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與國家部委委托的國家級項目近200項,在《中國軟科學》、《中國圖書館學報》等重要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近200余篇,近40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并出版專著30余部,獲國家相關機構采納的政策建言有160余份,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勵10余項。研究院同仁努力踐行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智庫建設之宗旨。
服務于國家和社會文化改革發展需要、推動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和培育文化產業復合型人才——這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和武漢大學設立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的初衷,也是研究院始終堅持的目標。研究院將以創業精神與創新理念,不斷發展自身的同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國家文化形象的學術建構、國家文化和旅游行業改革發展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中主動擔當、奮發有為,努力借助于部校共建的優勢,立足于武漢大學百年名校積淀、文理工多學科互補等優勢特色,繼續全力打造跨學科、實體化、高層次的文化創新研究平臺,助力于“雙一流”大學建設宏偉藍圖,力爭將來成為亞洲一流、國際領先、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新型文化智庫。
(更新至2020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