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院徽以英文字母MSE組合而成,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的英文縮寫。其次院徽MSE中的字母“S”形似一條河流從“M”和“E”間穿流而過,象征從武漢穿心而過的長江,體現了長江畔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的地理特點。“S”又似一條無限延伸的道路,象征材料學科的悠久歷史;材料學院師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以及材料學科未來無限發展的可能。同時“S”的形態也來自于武漢理工大學標志的主要圖形。院徽右上角綠色方塊的設計,既代表了材料學院、材料學科綠色材料、環保材料、生態材料的發展方向。也給整個標志帶來了靈動感。標志以漸變的藍色為主色調,體現了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學術研究氛圍像大海一樣的深厚和寬廣。
院訓:尚德啟智開物鑄材
尚德啟智。“尚”是尊崇、注重的意思,“德”在古漢語中釋義為道德、品行、德行、修為、情操和氣節。《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和品格。德在這里可詮釋為:一為德行,意即美好的道德品行。二為德育,以德育人。三為道德,德以修身。尚德:就是崇尚品德,注重道德品性的修養。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尚德”意在期望全體師生員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啟智”就是啟迪智慧,授人以漁,培養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真諦是培養人的智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即“知識”,它并不等于智慧;“漁”是求知的思維和方法,它才是智慧。這種求知的思維和方法,能幫助學生極快地吸納知識,進行積極地思考和創造,從而發展智慧,造福人類。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靈性,引導學生追求知識,親近智能,發展智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啟智”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開物鑄材。“開物”出自《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開:開通,了解;務:事務。意即:通曉萬物的道理并奉行而得以成功??追f達疏:“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南齊書-崔祖思傳》:“自古開物成務,必以教學為先。”南宋浙東學派陳亮也曾有引用。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明〕宋應星著)即取其“創生萬物”之意。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用“開物”既是對學院辦學模式創新的反映,其暗嵌一個“工”字,也是對學院“工程”特色的一種提煉和概括。“鑄材”出自胡適的文章《鑄材成器之方》,既表達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對學生成才的盼望,又表達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材料領務實創新發展理念。
目標定位: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過去60多年中,學院為國家建材、汽車與交通行業培養了4萬多名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近100項重大科技成果,特別是為建材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領世界建材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國防、現代工業、新興產業、國家和區域經濟提供了關鍵新材料技術支撐。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創建于1958年,1988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1996年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7年被列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16年獲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和國防特色學科,在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并列排名A+,進入世界ESI學科排名前1%。
本學科目標定位是:到2025年,進入世界一流材料學科行列,突破建筑材料綠色制造工程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建材工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材料和國防尖端武器裝備發展需要的關鍵新材料及其加工制備新技術,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基地,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和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成為材料學科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基地。
師資隊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現有教職員工440名,教授167人,副教授12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發達國家院士6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支以及湖北省級教師/教學團隊稱號5個,國家級人才23名和國家級青年人才14名,同時10人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學科建設了一支以院士、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首席科學家、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等為學術帶頭人,整體科研能力強、結構合理、富于創新的學術隊伍,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教育部創新團隊、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湖北省創新群體等省部級團隊20余支,2010年以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共17項。
學科依靠黨建引領,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堅守文化傳承,形成了以“團結、合作、專注、創新”為核心的獨特學科文化,培育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2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國創新爭先獎2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全國杰出工程師獎1人。
人才培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依托“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辦學,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以及材料工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本科生2910余人,研究生2420余人,是我國材料學科人才培養規模位居前列、行業特色鮮明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學院開設了覆蓋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門類齊全的材料類專業,共有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8個本科專業;其中,“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專業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3個,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國際交流:
瞄準國際一流,推行國際化發展戰略,先后與牛津、密歇根、日本東北大學等國際著名大學開展實質合作,建立了“材料復合新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環境友好建筑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級國際聯合實驗室,“材料復合新技術與先進功能材料”(2007年)和“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進制備技術及工程應用”(2013年)2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2009年以來,與世界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聯合實驗室,聯合承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22項,總經費5600萬元;聯合培養研究生40余名,聯合發表SCI論文300余篇。主辦有影響的國際會議20余次,包括第35屆國際熱電會議、第13屆國際非晶態固體物理會議、《Nature》能源材料國際會議、世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導論壇和2019《自然》太陽能燃料國際會議等。
將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特色班本科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國際化培養途徑。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英國瑪麗皇后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建立了“2+2”“3+2”“4+1”等人才聯合培養模式,近100名學生參與。2015年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依托本學科建立了全國首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范學院”。
科研及成果:
近五年,學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國家重大需求,承擔國家“973”、國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武器裝備重點型號項目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30余項,其他各類各級項目300余項,總經費12.5億元,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200余篇,獲得國家科技獎勵4項,取得的一批應用技術成果對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及社會、行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本學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六個方面:
1、建筑材料綠色制造與戰略性新興建筑材料
2、面向國防尖端武器裝備的關鍵新材料
3、高效能源轉換與儲能新材料
4、光纖傳感關鍵材料與技術
5、新能源和智能汽車關鍵材料與技術
6、前瞻性新材料:從理論設計到材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