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最早追溯于1939年云南大學森林系,后經昆明農林學院、云南林業學院、云南林學院、西南林學院多次優化調整;2001年,學校第一輪學院學科調整將水土保持專業從資源學院分離出來成立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形成了獨立的院系和學科體系;2010年,依據學校更名和學院學科的第二輪調整需要,學院正式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學院和學科體系;2017年,為順應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學院學科調整的需要,我院變更為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水土保持學院;2019年,學校院系調整改革,我院變更為西南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
教職工與人才
學院現有全職教職工58人,其中,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含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11人、實驗師2人。學院有特聘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基金海外杰青1人、國家杰青特聘教授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特聘教授1人、云嶺高層次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云嶺名師1人。
下設系和專業
學院擁有生態學系、水土保持系、環境工程系和土壤學系四個教學系;有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學、環境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和土地資源管理5個本科專業,其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云南省重點建設專業;有云南省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1個,云南省高等院校教學團隊1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和云南省水土保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
學科與科研
學院擁有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博士后流動站、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生態學)和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環境生態、土壤生態、森林生態和恢復生態),其中,生態學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云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云南省高原A類學科。學院有國家林業局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1個、云南省高校土壤侵蝕與控制重點實驗室1個和云南省高校山地農村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研究中心1個,西南林業大學山地農村清潔小流域建設省創新團隊1個,有校級科研平臺5個,分別為石漠化研究院(西南林業大學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共建)、石漠化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由向仲懷院士牽頭組建)、土壤污染與修復研究中心(由國家千人計劃、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國家基金海外杰青獲得者、云嶺英才計劃高層次人才馬奇英教授牽頭組建)、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水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學院已形成了土壤污染防治、石漠生態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流域水環境治理、農村環境治理、脆弱生態恢復、森林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八大主要科研方向。“十二五”以來,學院先后承擔科研項目300余項,科研經費達8000余萬元,其中,縱向科研項目近90項,包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30項、科技部星火計劃4項、國家林業局項目12項、省級科研項目近40項;先后公開發表論文240余篇,其中,SCI18篇、EI42篇、中文核心期刊64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申請國家專利12項,獲得行業標準4項,發布咨詢報告10余篇,建設成果推廣基地40余個,舉辦學術會議(報告)50余場,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1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