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鄉醫學院法醫學院由上世紀80年代創建的基礎醫學部病理學教研室法醫學課程組基礎上發展而來,2013年成立法醫學系,2017年更名法醫學院,至今已經走過30多年的歷程。法醫學院設有法醫學本科專業,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2003年面向全國招生。2010年獲批法醫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20年獲得特種醫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法醫學院秉持“求實、創新、包容、厚德”的初心,在學校黨委、行政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大力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實干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凝聚眾志成城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大精神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師德、師風、教風、學風和院風。法醫學院按照“以人為本、優化結構、培育團隊、成就名師”的思路,打造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和學緣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人;教育部法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帶頭人3人,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青年基金2人,學校“太行青年學者”1人;先后有多名教師獲得全國司法鑒定先進個人、省教學名師、省模范教師、省優秀教師和新鄉醫學院教學名師等稱號。法醫學院現有法醫臨床學教研室、法醫病理學教研室、法醫物證學教研室、法醫毒物學教研室、法醫綜合實驗室、新鄉市法庭科學證據重點實驗室、新鄉市代謝與整合生理學重點實驗室、新鄉市法醫毒理學重點實驗室和黨政辦公室、教學管理與專業建設辦公室、研究生與科研管理辦公室、團委、學生工作辦公室等教學科研管理機構,新鄉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是河南省首家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和國家級資質認定的司法鑒定機構,學院已經形成了教研室和綜合實驗室管教學、重點實驗室管科研、司法鑒定中心服務社會的整體基層教學組織架構。法醫學院始終堅持“以本為本、四個回歸”,以教學為中心,科研為先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法醫學專業優秀人才,更好服務社會為目標。法醫學專業獲批河南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法醫學》和《法醫物證學》課程獲得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法醫物證學教研室被評為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法醫物證學榮獲校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和示范課程,《刑事科學技術》課程榮獲疫情防控期間省級本科教育線上教學優秀課程二等獎,在2018年首屆全國法醫學本科技能競賽中榮獲個人二等獎和優秀組織獎,2019年首屆全國高校法醫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榮獲個人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2020年新鄉醫學院教學競賽中榮獲個人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近5年來,法醫學院已經形成了代謝與整合生理學、藥物成癮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其生物醫學應用3個比較穩定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和聯合基金等研究課題26項;發表SCI和中文CSSCI、CSCD等收錄的研究論文60余篇;獲得省級科研成果鑒定3項,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0項;承擔省廳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6項;主編和參編教育部、國家衛健委、河南省“十二五”規劃教材26部,是法醫學專業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參編單位。法醫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強化實踐、體現能力;注重整體,突出人文;立足中原、輻射全國”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堅持以案例為中心的CBL教學改革,注重學生“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服務于公、檢、法、司等部門經得起社會考驗的優秀畢業生。本科生考研率持續保持在40%以上,就業率保持100%。法醫學院不斷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文化育人,成立有學生黨建工作室、“新E”網絡文化工作室和“小法”心理健康工作室;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組織學生參與“一案一說”等體現專業特色活動。先后獲得河南省文明班級、“五四紅旗團委”、樣板黨支部等稱號。法醫學院注重對外交流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聘請了公安部知名專家為兼職教授,新鄉市公安局法醫為兼職教師;建立了河南省鄭州市公安局、福建省晉江市公安局和海南醫學院司法鑒定中心、湖北崇新司法鑒定中心等20多家實踐教學基地。法醫學院集法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司法鑒定于一體,成立8年多來,在學校黨委、行政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堅持“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良好校風,在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的道路上,法醫學專業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科教評價網校友會版和高考升學網等的評價持續保持在全國前10位。法醫學院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以學校“三大工程”“雙特”建設為機遇,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質量立院、人才強院、特色興院、文化榮院,為把新鄉醫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醫科大學而努力奮斗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公共衛生學院前身可追溯至1953年成立的衛生學教研組。2004年7月公共衛生學系成立。2012年6月更名為公共衛生學院。學院下設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衛生毒理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社會醫學、衛生檢驗與檢疫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等8個基層教學/學術組織;院黨政辦公室、院團委/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學管理與專業建設辦公室、科研管理與學科建設辦公室、研究生培養與學位點建設辦公室等5個科級管理機構。河南省環境污染與健康國際人才合作基地、省全科醫學教育研究中心掛靠在公共衛生學院。現有教職工7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博士48人,占專任教師的73%;校“太行學者”6人,特聘或兼職教授8人(外籍6人)。空氣污染與健康研發團隊為省教育廳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學院擁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省一級重點學科、省特色骨干學科和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校高峰學科。擁有河南省空氣污染急性健康效應流動監測平臺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空氣污染健康效應與干預國際聯合實驗室、新鄉市職業病精準防控重點實驗室、新鄉市食品微量檢測與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新鄉市公共健康大數據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建設有環境污染與健康評估研究室、生物安全實驗室(P2實驗室)、肺臟電生理實驗室、轉化醫學研究室、分子毒理學實驗室、衛生檢驗中心、環境暴露室、IVC實驗動物中心、細胞培養室、精密儀器室以及生物信息分析等研發平臺。近三年以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和省級等各類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省科技廳、教育廳鑒定成果以及其它各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獲課題經費1000余萬元。發表SCI收錄論文100余篇。主持和參與編寫教材20余部。學院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大學和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作關系。學院現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國毒理學會會員單位。學院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省研究生創新培養項目)、公共衛生專業碩士(MPH)授權點;開辦有預防醫學(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特色本科專業)、衛生檢驗與檢疫兩個本科專業;與華北理工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舉辦有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學院堅持以高水平創新型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為目標,致力于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創新,在全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學業導師制、班主任責任制、全員精英化教育、試點書院制等。目前在校生承擔大學生課題50余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2篇。多次在學校及省“挑戰杯”創業大賽以及文體活動中獲獎。榮獲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河南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五四紅旗團支部”;連續三年獲得校學生管理工作先進單位。面向未來,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工作方針,守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專業和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以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努力建成學科專業特色鮮明、具有較為開闊國際視野的國內一流公共衛生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新鄉醫學院管理學院成立于2004年8月,開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學)、公共事業管理(衛生)、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4個本科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有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公共管理碩士(MPA)和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方向)。學院擁有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優秀師資隊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博士19人,2人入選學校“青年太行學者”。設有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衛生事業管理、經濟學、信息管理、信息技術、信息應用、醫學信息檢索、法學、市場營銷等教研室;擁有信息管理實驗室、多功能行為觀察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實驗室、市場營銷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實驗室。公共事業管理(衛生)專業為河南省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社會醫學為河南省高等學校雙語教學示范課程,衛生法學為校級精品課程,醫學科技信息檢索為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醫院管理學和管理學原理為校級網絡示范課程,建成微課7門。現有河南省軟科學研究基地健康中原研究院、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合作單位、衛生政策與醫院管理研究所、職業健康與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衛生經濟與健康保障研究所、中國城鄉衛生調查研究中心、城鄉衛生事業統籌發展研究中心、衛生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河南省科技廳項目等各類科研課題190余項,科研經費累計300余萬元。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6項,其中河南省發展研究獎二等獎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4項,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共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29部,主編、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7部。積極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先后邀請長江學者華中師范大學徐勇教授、鄧大才教授、南京大學蘇新寧教授、浙江大學郁建興教授、河南農業大學馬恒運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李超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鮑勇教授、薛迪教授、南京大學朱學芳教授、武漢大學丁煌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張亮教授、馮占春教授、張新平教授、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李俊清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劉永芳教授、哈醫大吳群紅教授、南方醫科大學王冬教授等專家來院交流講學。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建立了以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解放軍醫學圖書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衛生廳醫學情報研究所、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新鄉醫學院五所直屬附屬醫院等為依托的實踐教學基地。堅持人才立院、特色興院,以學科建設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重點,以平臺建設為依托,為建成國內知名、河南一流的教學研究型衛生管理學院而努力奮斗。(數據截止到2020年9月1日)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歷史沿革新鄉醫學院護理教育可追溯到1922年創辦的惠民醫院護士學校,這也是我校醫學教育的開端。新中國成立前,為應對豫北地區醫護緊缺及解放戰爭需要,護士學校面向基層,培養了大量“實用型醫學專門人才”及戰地救護人員。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響應國家號召,開辦了護士班、助產班等衛生中專教育,緩解了醫院各類人才短缺。1962年升格豫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后,經原新鄉地區革委會批準,于1971年開辦一年制護訓班,以解決附屬醫院護理人員緊缺之急;1978、1979年招收兩屆中專護理學生;1985年為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經原河南省教委批準,成立附屬衛生職業中專并于當年招生,先后開設護理、醫士、五官、麻醉、檢驗、口腔等專業;1995年,為迎接原國家教委對我校的本科教學合格評價,經原省教委批準,學校招收中專護理學專業學生;1997年開始招收專科護理學專業學生。80年代我國恢復本科護理教育后,1999年在河南省率先開始招收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學制五年,授醫學學士學位。發展歷程新鄉醫學院護理學院成立于2004年,2006年獲批河南省首批護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護理學專業學制調整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批河南省首個護理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9年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2013年護理本科增設麻醉護理方向與助產方向);2014年獲批護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同年獲批河南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6年順利通過省教育廳護理本科專業評估,排名第一,并被推舉為首屆河南省高等學校護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2021年第二屆連任);2017年本科護理學專業納入一本招生;2018年護理學獲批河南省第九批重點學科;2020年護理學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獲批護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基本情況(1)組織機構:學院設有黨政辦公室、團委、學生工作辦公室、教學管理與專業建設辦公室、研究生管理與學位點建設辦公室、科研管理與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管理部門,同時還設有基礎護理學系、臨床護理學系、社區護理學系、人文護理學系等4個學系和1個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等基層教學組織。(2)師資隊伍:護理學專業教師70人,高級職稱占比53%,博碩士學位占比64%;護理學院專職教師31人,臨床專任教師33人,兼職教師6人。在校本科生784人、全日制研究生91人。專兼職教師中雙師型占比98%。(3)教學條件:擁有兩個實驗教學中心。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建筑面積1400m2,臨床技能中心(模擬醫院)9800m2;兩個中心實驗器材及設備5352臺(套),總價值約2958萬元;近3年新增儀器設備576臺(套),價值約447萬元,能滿足護理學專業學生實驗需求,實驗開出率達到100%。學校有5所直屬附屬醫院(其中4所為三級甲等醫院,第二附屬醫院為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9所實習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教學基地穩定。實習教學基地實際開放總床位36764張,與學生實習使用的床位數比例達到1:39.9,完全能夠滿足護理學專業學生的臨床實踐需求。(4)教學科研:學院重視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近5年,獲批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外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獲批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兒科護理學》是河南省首批課程思政樣板課,兒科護理學團隊獲批校級課程思政育人優質教學團隊。榮獲河南省本科課程線上教學優秀課程2門,建設校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7門,承擔各類教學研究項目46項,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4篇,參編省部級教材15部。以學科建設為抓手,促進學院整體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主要學科方向有精神與心理護理、社區護理和外科護理等。承擔國家、省廳級科研項目6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近5年發表論文144篇,其中SCI收錄33篇,CSCD及中文核心52篇,獲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廳級成果一等獎5項。(5)人才培養:學院秉承“明德博學,至愛致用”的校訓和“崇德精術,博愛惠民”的院訓,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人才分類培養模式,突出崗位勝任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層次護理學專業人才。學生多次在全國護理學本科臨床技能競賽、上海國際護理技能大賽中、“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活動中獲獎,2021年獲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護理學專業賽道華中華南區賽一等獎和2個單項獎,獲全國總決賽銅獎。在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科研項目立項9項。近3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逐年上升,2021屆畢業生通過率達到99.6%;本科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平均為96.3%,研究生畢業生去向落實率100%。辦學定位立足中原,輻射全國,接軌國際,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護理學院,為健康中國、健康中原培養“崇德精術,博愛惠民”的高層次護理學專業人才。辦學理念依托學校醫學教育優勢資源,以社會需求為指引,以內涵建設為抓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突出“厚基礎、強技能、善關懷、促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護理學專業。發展規劃深入推進新醫科建設,從服務健康中國、健康中原的戰略新要求出發,繼續深化國家一流專業內涵建設,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調整優化專業培養方向,繼續開展麻醉護理方向人才培養,擬增設開展公共衛生護理、口腔護理方向的人才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激發創新動能,營造創新氛圍,推動科研創新。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塑造學生追求卓越、博愛惠民的人文精神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基礎醫學院始建于1972年,是新鄉醫學院建立較早的教學單位。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經歷基礎學科小組、基礎學科委員會、基礎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等4個發展階段,2002年改“基礎醫學部”為“基礎醫學院”,是我校集基礎醫學教育、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重要教研基地。2012年學院被批準為學校首批教研型院系建設示范單位。多次被評為省級先進單位,是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基礎醫學教育分會理事單位。一、機構設置黨政機構(2個):綜合辦公室、團總支業務機構(16個):教學辦公室、科研辦公室、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微生物學教研室、寄生蟲學教研室、生理學與神經生物學教研室、病理解剖學教研室、病理生理學教研室、免疫學教研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化學教研室、人體解剖學實驗室(人體科學館)、機能學實驗室、分析測試實驗室、形態學實驗室教工黨支部(15個):黨務行政黨支部、人體解剖學教研室黨支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黨支部、微生物學教研室黨支部、寄生蟲學教研室黨支部、生理學與神經生物學教研室黨支部、病理解剖學教研室黨支部、病理生理學教研室黨支部、免疫學教研室黨支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黨支部、化學教研室黨支部、人體解剖學實驗室黨支部、機能學實驗室黨支部、分析測試實驗室黨支部、形態學實驗室黨支部學生黨支部(5個):研究生黨支部、本科第一黨支部、本科第二黨支部、本科第三黨支部、專升本黨支部二、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285人,碩博士比例占80.1%,其中教授41人,博士8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8人;學校“太行學者”3人、外聘專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管專家4人,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5人,省教學名師1人,省優秀教師5人;省科技創新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省“555”人才工程1人,河南省科技創新人才1人。三、人才培養學院設有臨床醫學、麻醉學和影像學三個普通本科專業和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擁有基礎醫學、部分生物學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共7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四、教學質量工程學院擁有臨床醫學國家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麻醉學省特色專業,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擁有省高等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省精品課程7門,省雙語示范課程1門,省優秀教學團隊2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五、學科建設學院建成了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第七批省二級重點學科,建設有基礎醫學、部分生物學第八批省一級重點學科。圓滿完成人體解剖學、病理學2006-2010年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的建設工作,免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為2011-2015年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六、科研平臺學院擁有中英腦研究聯合實驗室、“醫用組織再生”省重點實驗室;“腫瘤逆轉分子生物學”省高校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腦研究”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分子醫學”、“消化系統腫瘤與信號傳導”、“醫用分子探針”市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七、學術團隊學院擁有“重組藥物蛋白哺乳表達系統的建立”科技團隊”、“腫瘤發生與轉移機制”省創新型科技團隊,獲“腫瘤逆轉分子生物學”和“結腸癌分子基礎”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資助,形成了組織再生、腫瘤學、神經發育與再生、免疫學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八、教學改革與科研業績2012年以來承擔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6項,學院獲省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省級教育技術成果獎和多媒體課件獎30項,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25部;承擔科研課題115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9項,省部級課題14項,廳局級課題27項;發表科研論文850余篇,其中SCI收錄100余篇,EI收錄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省級以上科學技術進步獎15項。九、國內外合作近年來,學院與國內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與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德國耶拿大學等國外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十、學生管理目前,學院為校本部最大的學生管理單位,負責臨床醫學、影像學和麻醉學三個普通本科,專升本臨床醫學專業和碩士研究生各相關專業近4000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結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服務于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學院先后被省、市和學校評為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團隊、學生管理先進單位、學生資助先進單位和大學生就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十一、黨建工作學院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努力推進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為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切實加強思想和組織建設,堅持黨委中心組學習和政治理論學習制度,深入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實干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和業務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不斷增強辦學治院能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師德、師風、教風、學風和院風。大力推進民主管理,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學生會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中的積極作用。堅持黨務、院務公開,切實維護廣大教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學院先后獲得過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校級“三育人”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文明院系等榮譽稱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0.8萬
] -
新鄉醫學院位于河南省新鄉市,是河南省獨立建制的西醫本科院校。學校淵源可追溯到1896年英屬加拿大人、醫學博士羅維靈在古城衛輝開辦的西醫診所,醫學教育肇始于1922年惠民醫院護士學校,招收四年制護理專業學生并由中華護理學會(1923年名為“中華護士會”)頒發文憑。1949年冀魯豫衛生學校及哈勵遜醫院遷入,于1950年成立平原省醫科學校。學校經歷華北第二醫士學校、河南省汲縣醫士學校、新鄉專區醫學院等發展階段,1962年更名為豫北醫學專科學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鄉醫學院;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201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中獲專家組好評;2016年成為“十三五”國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2018年順利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2020年,學校“免疫與模式動物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獲批國家“111計劃”。學校目前占地面積1744.58畝(含5所臨床學院),建筑面積125.83萬平方米(含5所臨床學院),圖書館館藏各類圖書212.45萬冊。現有教職工數12860人(含5所臨床學院)。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841人(含5所臨床學院)。學校設有22個教學院(部),舉辦1所獨立學院——三全學院。開辦有全日制教育、中外合作教育及繼續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具備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等較為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校本部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8132人。學校學科涵蓋醫學、理學、工學、文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等7個門類;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入選國家雙一流專業;醫學影像學、預防醫學和藥學等3個專業入選省雙一流專業;擁有河南省特色學科群(A類)1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技術等8個一級學科獲批省級重點學科;擁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等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護理等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本科專業29個;有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和藥學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特色專業10個、9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省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1個省級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獲批為國家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國家卓越醫生培養計劃試點單位,建有3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2個國家全科醫師臨床培養基地,1個國家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學校創辦有《新鄉醫學院學報》《眼科新進展》《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臨床心身疾病雜志》等4種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其中《眼科新進展》《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建有5所直屬附屬醫院,編制床位共10286張,其中4所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學校還擁有20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和百余個教學實踐基地,多所醫院獲評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連續入選全國地市級醫院100強。學校堅持質量立校。普通本科專業整體列入一本招生,高考第一志愿報考率和錄取分數連年位居河南省理科類院校前列。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挑戰杯”等活動中屢獲佳績。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本科畢業生年底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碩士研究生年底就業率多年保持100%。2019年,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臨床醫學類)通過率達75.79%以上。學校堅持人才強校。近年來,啟動“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行動計劃”,實施“太行學者”和“太行青年學者”支持計劃。先后引進雙聘院士、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高端人才19人,以學校為依托申報獲批國家A類外專千人1人。現有5個省級特聘教授,1個省級優秀創新型科技團隊。擁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管優秀專家、省教學名師、省特聘教授、海外留學歸國專家、知名學者等300余人。學校堅持科技興校。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分子診斷與醫學檢驗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學重點實驗室等30余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和“免疫與模式動物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111計劃)。近5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9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項,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發表被SCI、SSCI、EI、CSSCI等收錄論文2916篇。學校堅持開放辦學。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與英國伍斯特大學、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美國布魯姆菲爾德學院、意大利都靈大學等合作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馬來西亞理工大學開展聯合培養博士項目;建設了河南省醫用組織再生國際聯合實驗室、河南省免疫與模式動物國際聯合實驗室等13個國際合作實驗室。堅持“請進來”“走出去”,邀請樊代明院士、戚發軔院士、徐建國院士等專家學者來校交流,選派優秀教師赴外進修、講學或開展學術研究,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學校社會聲譽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歷代新醫人秉承“明德博學,至愛致用”的校訓,薪火相傳,矢志不渝,不懈奮斗,形成了“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和“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良好校風,逐漸積淀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學校被授予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綜合實力20強領軍高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文明標兵示范校等多項榮譽稱號。千秋大業,實干為基;宏偉藍圖,落實為要。今天的新鄉醫學院,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文化榮校、依法治校、開放活校,主動融入“健康中國2030”、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國家戰略,主動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推進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醫科大學闊步邁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0.8萬
] -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始建于2004年8月,是國內醫學類高校中較早成立的生命科學專業院系之一,在河南省率先開展了生物醫學領域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學院依托我校醫學主體學科優勢,開設有生物技術(醫藥衛生)、生物工程(人口保健)和生物制藥3個本科專業,擁有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與醫藥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并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進行碩士研究生派出訪學項目。學院建設有河南省生物學、生物工程兩個一級重點學科、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學科以及新鄉醫學院首批前沿生物醫藥技術高峰學科。學院在編教職工67名,其中專任教師61名。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28名,具有博士學位者44名。擁有河南省干細胞與神經發育研究科技創新型團隊與河南省高校生物技術教學團隊和省教學名師、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省教學標兵等高水平教師。同時還特聘了多名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引領學院教學和科研工作穩步提升。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教學質量為立院發展的生命線,現擁有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省級優質資源共享課程等省級教學工程13項。高度重視教學改革,確立并實施本科生“三化”(個性化、實踐化、國際化)導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采取“模塊化教學體系”、“培養全過程學業導師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建設“河南省醫學工程與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新鄉醫學院大學生生物技術創新人才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研究性、創新性學習和實踐機會。現有在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共300余名,已培養畢業本科生和研究生1200余名。本科畢業生中一半以上的學生考取了研究生繼續深造(其中進入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水平重點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醫科院等國家級研究單位的比例超過50%);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蘇州、深圳、鄭州等大中城市,從事與專業相關的醫藥生物行業與人口保健等領域的工作,其中部分畢業生自主創業已成為公司負責人。學院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進行了以“三所一中心”為主體的學術組織機構改革,激發了科學研究活力。現擁有合成生物學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省干細胞與生物治療工程研究中心、新鄉市神經發育重點實驗室和新鄉市生物醫用材料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目前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5項,獲得各級各類科研經費約2000萬元,共發表SCI收錄論文近160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1項,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2項目前,我院正秉持“研教一體、多元提升,建設研究教學型院系”的發展理念,以學科建設為主線,以創新型生物醫學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研發為目標,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銳意改革、鼓勵創新、擴大開放,努力創造一流業績回報社會期待、助力學校創建高水平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的新醫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新鄉醫學院自2003年開始招生四年制藥學本科專業,2004年成立藥學院。現有藥學、藥物制劑、臨床藥學(五年制)3個本科專業;擁有藥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本科在校生785人、碩士研究生65人;設有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中藥學、臨床藥學6個教研室,1個實驗教學中心、1個藥物研究所。學院有一支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治學嚴謹、為人師表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73名,教授8人,副教授30人,高級職稱教師占51%;博士48人,占66%;碩士研究生導師33人,留學歸國博士9人。教師分別來自于中國藥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復旦大學等20余所著名高校;聘任10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特聘兼職教授。教師中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河南省優秀專家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6人,新鄉醫學院太行學者1人,太行青年學者4人。學院始終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藥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河南省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擁有藥學省級優秀教學團隊,河南省高校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2門省級精品課程,《臨床藥理學》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天然藥物化學》省高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藥物分析》和《天然藥物化學》2門省一流課程;擁有《有機化合物波譜分析》省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我院教師在各級各類教學大賽中成績突出,李生瑩老師榮獲全國高等學校藥學類專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孫祥德老師主持的教改項目榮獲第二屆醫藥院校實驗教學改革大賽一等獎。學院多次被評為學校教學工作先進單位。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藥學學科為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擁有“河南省天然藥物研究”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心血管重構與藥物干預國際聯合實驗室、3個新鄉市重點實驗室;先后獲批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新鄉市科技創新團隊等;擁有400兆超導核磁、小動物活體成像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4000萬元左右。2014年以來,獲得各級科研課題76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6項,發表SCI論文157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5項。學院多次被評為學校科研工作先進集體。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開展大學生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著力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2014年以來,本科生獲得國家級大創項目25項,校級科研課題37項,獲校挑戰杯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學生在國家級大賽中屢獲佳績,榮獲2019年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藥苑論壇”競賽創新成果三等獎;榮獲第六屆全國醫藥院校藥學/中藥學專業大學生實驗技能競賽二等獎和三等獎;在2019年第二屆全國藥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上,分別獲得研究報告一等獎、二等獎、優秀獎和最佳壁報獎。本科生就業率96%以上,考研率35%以上,研究生就業率100%。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用人單位滿意度99%,社會認可度較高。學院多次被評為學校“三育人”工作先進集體。學院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廣交朋友,共謀發展,與國內外多個高校、科研院所和醫藥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協作關系,為學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新鄉醫學院自2003年開始招生四年制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是河南省最早且唯一在醫學院校開設該專業本科院校,2004年8月同生物技術專業共同成立生命科學技術系,2013年12月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2019年9月更名為醫學工程學院并沿用至今。現有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醫學信息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四個本科專業和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兩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擁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物與醫藥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本科在校生529人、碩士研究生31人;學院現有生物醫學工程系、醫學影像技術系、醫學信息工程系、智能醫學工程系、基礎課系、醫學工程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和醫療大數據與軟件開發中心等7個基層教學組織。學院現有教職工75人,其中專任教師63人,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博士28人。教師分別來自浙江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等20余所著名學府。學院擁有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3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師2人,河南省教學標兵2人,新鄉醫學院太行學者1人、太行青年學者2人,新鄉醫學院教學名師1人。依托新鄉醫學院的整體優勢和學院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教學科研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學院現在擁有醫學工程與技術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省級特色專業、生物醫學工程省級一流專業、生物醫學工程省級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醫學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臨床與生物醫學大數據融合技術河南省工程實驗室、神經傳感與控制工程新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鄉市智能康復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鄉市神經生物傳感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和教學平臺。近年來,醫學工程學院在科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院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勵10余項,2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課程,學院教師參與編寫10余本“十三五”規劃教材,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級重大教學科研項目等近40項。學院堅持“重工科素質、求科技創新,顯醫學特色”,依據醫學、工程學和生物學相互滲透、支撐的專業建設理念,注重培養適應生物醫學工程產業自主創新需要和企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學院共建有醫學信號及圖像處理、普通醫療儀器、醫學傳感器與信號測量、醫學影像技術等25個教學和科研實驗室,辦學條件優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4000余臺件,價值約3500萬元。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畢業生擁有醫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專業優勢,多次獲得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獎。畢業生考研錄取率穩定在50%以上、就業形勢良好,廣泛就職于省內及全國各地的醫院和醫療儀器生產、研發企業從事醫療儀器設備的管理、使用、維護,產品研發、技術支持、售后服務以及營銷等工作;同時能勝任電子信息、IT、儀器儀表行業的技術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學院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共謀發展。與德國耶拿大學、英國女王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建立了交流與科研協作關系,與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遼寧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標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紐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華南醫電科技有限公司等醫療器械企業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搭建了良好的國內外學習就業平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