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选视频在线观看_www.99热视频_369看片你懂的小视频在线观看_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夜夜嗨_欧美成年人视频_久久精热

您當前的位置: 師大博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招生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簡稱:北京中國地質
  • 地區: 北京
  • 類型:理工類、公辦、雙一流、211
  • 學制:3~3年
  • 學費:¥2.40~12.00萬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以及國土資源調查、合理利用與保護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經管法相結合的多學科全國重點大學,是全國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它的前身是創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由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并組成。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建校之初,是中國地質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學院之一,它始于原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與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實驗室、地質學史研究室合并組成地質礦產系,1999年改稱現名。在60年的風雨歷程中,學院形成了重視教學、崇尚科學、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良好風尚。學院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學大師,趙鵬大院士、於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張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學院士、高山院士。60年來,我院培養了大批的高級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余名,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干、教育專家和管理專家,有的還擔任黨和國家政府部門的領導人。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123名,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1人)。外聘的兼職博士導師48人。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84%,具有碩士學位的占12.8%。一批年輕的學術帶頭人正在成長,他們中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和國土資源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有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國家級優秀教師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北京市教學名師4位。教育部優秀團隊1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需要,學院初步建成了以地質、資源為主要特色,以理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目前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8個學科,其中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5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第四紀地質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本科招生有3個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學院下屬7個教研室,包括地層古生物教研室,構造地質教研室,地球化學教研室,礦物巖石教研室,礦床與勘探教研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教研室,第四紀教研室。學院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博士后流動站。學院在16個學科150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外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的配套建設,學院在戰略上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及全球事件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3個學科群。學院現有在校學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碩士生1329人,工程碩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學院在地球動力學、地球節律與全球地質事件、巖石探針與深部過程、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成礦系統與區域成礦學、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地球化學動力學及造山帶研究等方面已經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科技公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年均發表三大檢索文章50多篇。學院現有北京市基礎地學實驗教學中心1個,地球化學實驗室(包括流體包裹體實驗室、原子吸收室、化學處理室和儀器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和遙感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包括礦石學與礦相學實驗室、地質學實驗室和資源勘查評價數字化實驗室)。近年來,學院開展了多層次國際學術和科研交流,每年本科生的跨國地質實習,研究生的留學及學術交流,選派年輕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引進多名國際知名教授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地質專業課。學院組織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以及多期“非洲國家的資源工程”培訓班。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利用北京西山豐富的地質現象,建立了專業主干課程課間野外實習體系、北戴河地質野外認識實習(2周)、周口店野外教學實習(6周)、國際化野外教學的跨國實習(2周),已經建立了多個產學研基地(山東招遠金礦基地、甘肅陽山金礦基地、云南云礦企業基地、河南云臺山基地、西藏區域地質調查基地、內蒙礦業基地、黑龍江牡丹江金礦基地、山東泉興礦業公司基地等)。今后學院堅持貫徹大學“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培養地學類高層次人才為宗旨,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多面型人才為需要,發展地學特色,塑造精品人才。在科研方面,努力承擔國家和省部的重大科研項目,積極參加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建設。立足地球科學前沿,加強基礎建設,突出現代地學特色,拓寬地學研究和服務的領域,出精品人才,出高水平的標志性成果,為地球科學事業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原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簡稱物探系)。成立初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秦馨菱、翁文波和曾融生等的主持和參與下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并迅速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1952年招收了第一批本專科生。其后前蘇聯專家顧爾維奇、榮可夫、羅加契夫、克維亞特柯夫斯基和諾維科夫等來我系任教,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物探研究生。從此揭開了我系培養高級地球物理和物探專門人才的新篇章。1954年物探系分設金屬與非金屬地球物理探礦(簡稱金屬物探)和石油與天然氣地球物理探礦(簡稱石油物探)兩個專業。同年秋,為了適應當時國家培養計劃的需要,約100名同學轉入原北京石油學院(現石油大學)。1959年又相繼成立了放射性物探專業、海洋物探專業、地球物理測井專門化和物探儀器設計與制造專業。后來放射性物探專業與勘探系的部分專業聯合成立了稀有、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探系(簡稱三系),儀器專業也獨立成為儀器制造系(簡稱八系)。1964年海洋物探專業又轉為石油物探。同年,儀器制造系被撤消,部分學生轉入物探系。1965年三系遷至原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至1965年物探系先后招收本科生十三屆(從1952年連年招生),研究生四屆(1955、1960、1961、1965),專科生二屆(1952、1953)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地質學院遷至武漢,在北京成立了研究生院。1978年北京應用地球物理系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地球物理專業博士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1989年北京恢復招收地質學(地質-地球物理復合專業)本科生專,1997年成立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招收了二屆(1997、1998)本科生后轉給了信息工程學院,1995年招收了一屆粘土工程物探專科生,1996年招收了一屆城市工程物探專科生。1998年物探系與探工系合并,成立了工程技術學院,按照國家新的專業設置,招收勘察技術與工程本科生,2001年成立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和地球物理學兩個新專業,并開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3月物探系從工程技術學院分離,成立了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招收地球物理學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本科專業,將勘察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留在了工程技術學院,2004年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從信息工程學院回到了地信學院,2011年根據學校統一安排再一次并入信息工程學院。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建立于1998年,是根據學科專業建設的需要,由1954年成立的原北京地質學院探礦工程系、工程地質教研室聯合組建而成的。近60年來,一直承擔著探礦工程、地質工程等學科專業的高等學歷教育。其中探礦工程是我國最早一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也是我國第一批建設的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在2001年的最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評審中,地質工程學科再次通過評審。目前,我院設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3個博士后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4個碩士點,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安全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全院現有教職工71人,其中專任教師60人,實驗員7人,辦公室管理人員4人。教師中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講師28人,助教3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以上學位的占90%。多年來,我院培養畢業的學生一直廣受社會各界歡迎,其中應屆畢業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5左右。幾十年來,我院培養的許多畢業生在國土資源、石油、冶金、有色、煤炭、鐵道、水電、建筑、城市建設、建材、民航、航天、核工業等十幾個行業,以及相關的科研、教學、工程建設及國家政府部門擔任了重要角色,為國家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學院下屬機構有:(1)教學機構:學科規劃建設部、教學管理部、教學實驗中心。(2)研究機構:地質超深鉆探技術國家專業實驗室(國土資源部深部地質鉆探技術重點實驗室)、深部地質鉆探裝備與機具關鍵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表面工程研究所。(3)服務機構:學院黨政辦公室、學工組。學院在巖石破碎理論、鉆探工程計算機控制、環境鉆探、軟巖工程、爆破治災、金屬表面強化技術、巖土體穩定性、區域穩定性、安全經濟與信息工程等科學研究方面居國內先進,并多年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九五”和“十五”期間,我院的相關學科獲得科研經費1億多元,目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科技計劃與合作項目、863課題、973計劃,國土資源部攻關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數十項。在過去的幾年中,獲得國家級科研獎3項,省部級科研獎10余項,出版專著50余部,年均發表科研論文60篇。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將以地質工程優勢學科為基礎,發展地質鉆探、地質工程、地下工程、土木工程、巖土工程、機械工程、安全工程技術等相關學科;以工為主,產學研相結合。把學院辦成地學工科國內領先、相關學科協同進步,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開發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學院,為國家的基礎經濟建設,為人類的地學工科發展,為我國的地質工科高等人才培養作出應有的努力。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學院的前身為始建于1993年的人文經管學院,于2018年6月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學院經過了“創建期”、“穩定發展期”、“跨越式發展期”和“轉型期”四個發展階段,已發展成為以學校的地學優勢為依托,覆蓋經濟、管理、法學三大學科門類,以資源環境經濟、資源環境管理和資源環境政策法規學科群為特色的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8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6人,高級職稱比例達55%,博士學位比例達72%以上。學院擁有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和國土資源人才評價開放實驗室,為國內外學者提供資源環境經濟、管理、政策法規及人才評價領域的研究平臺。學院現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博士學科點(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5個一級碩士學科點(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學);具有4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授權點(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法律碩士、會計碩士(MPAcc));5個本科專業(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1個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辦的“2+2”國際班(工商管理(地球科學與商務方向))。學院圍繞學校“特色+精品”的辦學理念、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科學、人文、身體、心理素質教育同步,在學校率先試行了三大改革,即“教師崗位聘任制”、“學分制”、“本科生導師制”,通過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采取“開放式的聯合辦學模式——國際合作、企事業聯合培養模式,培養“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開放型、創新型、實踐型人才。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在加強重點學科及特色學科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工作,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學院。2001年以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級項目32項,其中,國家基金項目15項;縱向、國際合作、橫向項目478項;校內基金、教學改革項目107項;省部級獎10項;出版著作、教材140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課程2門;發表學術論文1600余篇,其中,SCI、SSCI收錄110余篇,CSSCI、CSCD190余篇,中文核心460余篇。由學生主持的課外科技項目,多次獲國家級大獎,2002-2015年,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和“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中分別獲全國獎項10項和5項,北京市獎項46項和32項。學院先后獲得多項榮譽:2003、2009、2010、2011、2013年學校教學管理先進單位,2005年獲得北京市總工會“群眾性教育創新工程”先進集體,2006年度北京市教育工會先進集體,2016評為北京市教育工會先進職工小家,2005、2007、2011年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北京市“五四紅旗團總支”,學工組多次被評為學校“先進學工組”等榮譽稱號。經濟管理學院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個以理工科為優勢的學校中具有鮮明的特色,在營造校園人文氛圍、建設地大精神家園,培育經管法人才等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10.80萬

    ]
  • 能源學院學院始建于1952年中國地質大學建校之初,其前身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系、可燃礦產系、地質勘探系、能源地質系等演變,是我國能源勘探開發領域高級人才的搖籃。能源學院現有博士后流動站2個、博士學科點3個、碩士學科點5個和本科專業2個,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北京市重點學科,“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方向)為國家特色專業,“資源勘查工程”為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自2012年起,與美國密蘇里大學開展“2+2”聯合辦學,并啟動石油工程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能源學院由石油地質、石油工程和能源與環境三個教研室組成。師資力量雄厚,既有學識淵博的老教授,又有一批積極進取的中青年骨干。現有教職員工58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導師17人),副教授15人,講師14人,實驗技術與管理教師8人。另外,有退休后返聘教授(博導)7人和兼職教授8人。教師多數擁有博士學位并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留學或進修過,其中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進入原地質礦產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的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個,1人當選首屆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人為國家863評審專家。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于國內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沉積盆地煤、油、氣地質勘探與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于國內前緣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石油構造分析、含油氣盆地分析、煤與煤層氣地質學、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頁巖氣地質勘探與開發等。學院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與企業合作的科研項目165項。近5年來,各項科研經費3億多元,11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出版專著教材15部,發表論文500多篇(SCI論文70余篇),舉辦大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4次。能源學院擁有完善的實驗教學條件和實驗設施,現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參與)、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能源教學實驗中心擁有7個實驗分室:能源基礎室、有機地球化學室、沉積巖石學實驗室、油層物理實驗室、數值模擬實驗室、油氣田開發實驗室、能源信息分析室。能源學院教學實驗中心擁有比較完整與配套、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以及長期積累下來的頗有研究價值的實驗標本,除了支撐本科及研究生教學、研究生論文外,還可為相關科研課題提供服務。2009年,能源實驗教學實驗中心獲批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2年獲批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能源學院始終根據學科發展和生產實踐需要,結合學院教學特色和學科優勢,不斷改革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2008年,我院2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專業建設點(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石油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2009年,“勘探開發一體化的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11年,石油工程專業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資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地質與工程)獲批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石油工程專業獲批“國家專業綜合改革”,遼河油田產學研基地獲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012年,我院《多元油氣勘探開發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學院在60余年的辦學實踐中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理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的數學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學教研室、化學分析室。幾經歷史變遷,2012年學校決定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物理、化學教研室和信息工程學院的數學教研室合并,成立數理學院。數理學院現有4個系(數學系、應用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1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1個研究型實驗室(數學模型與油藏模擬實驗室),1個對外服務型實驗室(化學分析室)。數理學院擁有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數學、物理學、化學)、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化學工程、應用統計、材料工程、計算機技術),1個本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和1個創新實驗班,1個少數民族預科班。數理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80人,其中教授13名,副高級職稱32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0人。現有學生488人,其中預科生28人,本科生203人,研究生257人。2012以來,本院教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事業委托等科研項目共70余項;共發表SCIE檢索文章140余篇。在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我院教師趙俊芳、耿鳳杰、范玉雙榮獲市級二等獎,劉煊赫榮獲市級三等獎。學院有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褚寶增、趙長春),學校教學名師3人(褚寶增、趙長春、郝會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基礎學科在高新技術和工程學科乃至經濟領域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社會對理科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自2000年招生以來考研通過比例高,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好,就業率在95%以上。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80萬

    ]
  • 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1952年建校同時成立,1992年,為適應學科發展需要,改名為環境科學系;1998年,校內院系調整,稱為水資源與環境工程系;2002年,更名為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學院現有的學科及專業橫跨三個一級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生物學。目前,學院招收三個本科專業: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碩士專業:生物學、水文地質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專業學位專業有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地質工程;博士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水文地質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其中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有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學院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為北京市重點學科,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62人,其中專職教師53人,包括25名教授(博士生導師15人)、20名副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現有在校本科生534人,碩士生384人,博士生109人。學院現有“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地下水循環與環境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設有17個分室,面積約3200余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價值約2400萬元;建有河北秦皇島柳江盆地水文地質專業實習基地、北京市排水公司環境工程實習點,產學研創新基地2個,是學院師生開展科研工作、實驗實踐教學工作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學院承擔了‘863’、‘973’、‘十一五’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重大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省部級一、二等獎11項。學院科學研究領域有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水文學、地下水系統模擬技術、環境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水環境工程、水處理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等。在地下水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裂隙水滲流、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資源評價管理、海岸帶地下水和地下熱水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院國際交流活動廣泛,開展了與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德國、以色列等國家在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國際合作,每年邀請數名國外著名學者來學院開辦講座或作學術報告,并派遣教員出國進修和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水資源與環境是21世紀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問題,學院的全體師生將以此為發展方向,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辦學方向,以“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精神,按“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努力營造“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與時俱進,為建設地下水特色的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中心而努力奮斗。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體育部是學校體育教學及科研部門,具有國家體育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定向分會主席單位、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戶外分會主席單位、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健身健美協會主席單位。承擔全校學生的體育教學,體育代表隊的日常訓練以及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以及體育學研究生的培養。目前現有教師2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講師14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碩士學位17人。體育部現有體育學碩士研究生115人。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評估中,“體育課程”作為學校特色教學之一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譽。近年學校體育成功承辦了2017年中國大學生校園足球聯賽(校園組)東北區決賽同時我校學生男子足球隊獲得冠軍。承辦了2019年第57屆首都高校田徑運動會并獲“最佳承辦獎”。體育部始終堅持發展“具有地學特色的體育項目”,大力開展攀巖、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訓練等體育項目,建設有攀巖、定向越野、田徑、跆拳道四支高水平運動隊,多次代表學校、國家參加世界大賽。體育部注重學生群眾體育發展和身體心理健康相結合,充分發揮基礎教學和公共服務的功能,注重圍繞支撐公共體育基礎教學和發展特色體育項目而展開學科建設。體育部將以求真、務實的精神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解放思想、積極進取,推動我校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使學校體育不僅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夠增強民族體質,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4.80萬

    ]
  • 土地科學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北京地質學院測量教研室,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周卡教授擔任首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開辦測繪工程專業,1999年開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04年成立土地科學技術系,2006年升格為土地科學技術學院,2017年開辦土地整治工程專業。學院現下設測量與導航工程、遙感地理信息工程、土地資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公共政策5個系,與教育部、自然資源部等部委聯合共建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月球與行星探測國際合作研究分中心、自然資源部土地工程創新中心、資源環境與災害監測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自然資源部礦區生態修復工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研究平臺。學院目前擁有測繪工程(含卓越計劃)、土地資源管理(含卓越計劃)、土地整治工程3個本科專業;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測繪工程、公共管理(MPA)、資產評估、地質工程(土地資源管理方向)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學院以大地測量、衛星定位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法學為基礎,以對地觀測技術、工程測量、數字攝影測量、工程地理信息系統、自然資源調查登記、國土空間規劃、國土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低效用地再開發為特色,構建國土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整治、保護、管理的學科體系,成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新的學科增長點之一。2008年、2009年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分別被評為北京市及國家級特色專業;2011年測繪工程專業被評為北京市特色專業;2011年測繪工程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2012年,測繪工程成為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員工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講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9人、碩士學位教師2人。另外,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總參測繪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部門的11位知名專家學者為學院的兼職教授。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研究方向齊全、穩定。于2004年組建的土地利用工程技術平臺與創新團隊,為學科的建設和教學、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承擔著國家863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研制、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部委項目100余項;與全國10余個省市自然資源部門進行合作研究。近五年出版各類專著、教材22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0余篇。學院現有測量工程、數字攝影測量、土地信息技術、MAPGIS工程、土地利用工程5個實驗設備先進的實驗室和國土測繪地理信息工程北京高等學校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擁有國際領先的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系統、GPS-CORS站與動態RTK測量系統、室內超寬帶、WiFi、視頻定位與測圖系統、三維激光掃描儀、地基干涉雷達測量儀、測量機器人、數字陀螺儀、全站儀、精密水準儀、機載、地面高光譜相機、ASD便攜式地物光譜儀、全部直讀等離子光譜儀、高壓密閉微波消解系統、HP圖形工作站等儀器設備400余臺(套)以及GPS、攝影測量、遙感、GIS土地利用數據庫系統教學科研軟件等;建有教育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礦山土地整治與測繪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北京市“中國測繪科學院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北戴河地質認識教學實習基地、周口店測繪與土地調查實習基地、南方公司測量教學實習基地、國土資源部房山綜合勘查技術野外基地、平朔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野外基地、山西晉城產學研基地等8個穩定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第四委員會第五工作組主席單位、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土地利用工程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院,全院師生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學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以培養國土資源領域高層次人才為宗旨,貫徹學校“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積極開展國內、國際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 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計算機應用系。經過專業調整、合并和擴充后,于1999年正式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學院自成立以來,保持和發揚了中國地質大學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堅持“特色+精品”的辦學理念,順應新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動手能力強,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為人才培養目標,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學院的辦學思路明確,學科布局合理,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地學信息工程特色。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地理信息科學、電子信息工程和軟件工程5個本科專業,其中地理信息系統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學院設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和軟件工程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上博士和碩士點均可以招收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以及留學生。學院每年招生本科生近300人、研究生約100人。本科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好,社會需求量大,近三年的平均就業率在95%以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高,80%的畢業生在大、中城市的國企公司、上市企業,或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相關部門就業。學院實驗設施齊全,實驗室配備合理,管理完善規范。各專業均有相應的專業實驗室,能充分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具備培養高素質信息化人才的教學和科研良好環境。學院現有北京市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信息技術創新基地1個,計算機公共實驗室、網絡通信及安全實驗室、計算機體系結構實驗室、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并行計算及可視化實驗室、軟件工程實驗室、計算機圖形圖像實驗室、電子電工實驗室、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實驗室、電氣智能控制及應用實驗室、系統控制實驗室等專門教學科研實驗室,實驗室面積達2500平方米,價值2000余萬元。微處理器及機器人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與韓國仁德大學合建)、多核計算實驗室(與Intel公司合建)等3個對外合作實驗室。另外,學院先后與北京市多家信息技術研發單位建立了10余個實踐教學基地。學院積極組織各專業大學生參與亞洲區ACM程序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競賽和電子設計競賽等,獲得了良好的成績,名列首都高校前茅。學院現有教職工7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或高級工程師23人。學院師資年齡、學歷結構合理,專任教師近90%有博士學位。近年來學院從海內外引進多名專家學者,充實了學術隊伍,壯大了科研力量,提升了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特聘國內多名院士和國際知名教授加入教學和科研團隊,使學術研究特色更加明顯,國內外交流更加廣泛,學術水平大大提升。學院有地學遙感信息服務研究所、高分LiDAR與高光譜研究所、GIS開發與應用研究所、超級計算研究中心、3D地質打印實驗所、移動互聯網技術實驗室、大數據技術研究所、沉浸式虛擬地學實驗所等研究機構,承擔國家863、科技支撐、公益性專項、地調專項、油氣專項、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或課題,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發表SCI論文、申請和已經授權的發明專利等逐年增加,在遙感應用、空間分析、國土動態監測、服務計算、地學并行計算、數據挖掘、3D地質打印、嵌入式軟件開發、傳感器技術等領域特色明顯,在國內外有廣泛學術影響。已經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機制,學術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學院十分注重學生的國際化培養,每年都有多名國內外的知名學者來學院進行學術交流。自2010年開始,學院啟動了教育部發起的“20+20”對口援助非洲大學的工作,同時開展了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2+2”合作辦學項目,通過該“2+2”的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只需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和滑鐵盧大學各兩年的學習,就能得到國內和國外的雙學位,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了就業質量。 [詳情]
    [
    簡章:

    1篇

    ]
    [
    學費:

    2.40萬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簡稱:北京中國地質 地區: 北京 學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學費:¥2.40~12.00萬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類型:理工類、公辦、雙一流、211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
師大博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招生學院
粵ICP備2021118978號 廣州師大博學技術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職研究生資訊網 All Rights Reserverd.
電話:4008373873
友情鏈接:中教互聯中教互聯官網
免費課程
咨詢了解
關于我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九色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高清一级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 黄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 成人亚洲一区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国产不卡一二三 | 日韩一二三四 | 成人在线高清 | 水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天堂在线免费视频 |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人人网 | 黄色片播放视频 | www免费 | 日韩精品不卡 | 91丨九色丨国产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操操碰| 3p视频在线 | 精品91久久 | 久久精品视频网 | 韩日av在线 | 国内精品影院 | 中文字幕91 | 91免费视频网 | 久久精品午夜 | 日韩久久久 |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成人1区| 免费91视频 | 亚洲成人18 | 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麻豆 |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午夜一区 | 五月婷婷之婷婷 | 亚洲国产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