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前身為農學系,始建于1935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為農學院。學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到農業科技、服務和管理高級專門人才。知名學者、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及省市級領導干部。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建立了理念先進、層次完整、機制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誠樸、勤奮、合作、創新”的優良院風。
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62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49人,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副高以上職稱占全院專任教師的70.8%,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41人,具有海外背景的15人。
學科專業:學院設有作物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作物遺傳育種學和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1個;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設有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草業科學3個本科專業,其中農學專業為國家級雙一流建設專業,2019實施了大類招生分層培養改革。目前在校本科生800人左右、博(碩)士研究生260人,留學生十多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多項。實施了校企團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歷任安徽省委主要領導先后批示,團中央、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在全國推廣,《人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先后報道。
人才培養:近五年來,學院每年本科生就業率95%以上,考職、考研率在40%左右;獲資助國家大創項目20多項,獲省級創業比賽金獎1項,其他不同層次和類型獎項幾十項,學生先后注冊成立實體公司十多家。雷鋒超市志愿服務、暑期社會實踐獲得團中央表彰。獎助學金實現全覆蓋,品學兼優、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每人每年可以獲得1000~8000元的獎勵或資助。
科學研究:學院擁有作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實驗室1個,農業部黃淮南部小麥生物學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廬江郭河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和農業部華東地區作物栽培科學觀測實驗站各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校外永久基地3個,校企合作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省級實訓基地2個,其他類型實習實訓基地30多個。
近5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安徽省科技攻關專項等各級各類項目10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項10多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8項、培育作物新品種15個、制定地標40項、發表SCI收錄論文43篇,5年累積到賬經費超過1億元。
社會服務:學院堅持服務安徽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在推動安徽糧食生產穩產增產、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小麥高產攻關在推動安徽小麥產業發展上貢獻顯著,累計培訓農技人員及農民40萬人次,發放技術掛圖55萬份,研發的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面積4631.9萬畝,共計增產小麥219.55萬噸,帶動農民新增效益約24.44億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該研究成果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農業農村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1人因此獲安徽省政府特殊貢獻獎。水稻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現畝產量超1000公斤,被中央主流媒體先后報道。僅小麥高產攻關一項,
國際化:近五年了,先后接受十個外籍來華本專科留學生,派出海外實訓、就業和攻讀碩士的人數20多人,主辦“IEEE植物生長建模、模擬、可視化與應用”大型國際性會議,參加國內外國際性會議200多人次,青年教師隊伍中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數占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