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是在1954年學校成立時最早創建的院(系)之一,目前有教職工6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超過50%。學院現有物理學(師范)、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四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1350余人,碩士研究生100余人。重慶市物理學會掛靠在本院。
學院下設物理學系、電子工程系、光電工程系、實驗教學中心、太陽能研究所、物理教育研究室等教學科研機構。學院實驗室面積12000余平方米,有教學科研設備4000余萬元。其中實驗教學中心設有普通物理學、信息光學、近代物理、教學法、傳感技術、電子技術、電工技術、通信技術、電子制作、仿真技術、單片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技術、光伏技術、光電檢測等20余個專業實驗室和智能家居、LED封裝與測試、風光互補發電、PCB/SMT、光學元件組裝、液晶材料制備與檢測等專業實訓室。
長期以來,學院高度注重學科建設,現有物理學、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課程與教學論(物理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碩士點,擁有重慶市重點學科--物理學。學院還擁有多個市級教學及科研平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光電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光學工程高校重點實驗室、以及兩個科研創新團隊。
近年來,學院致力于OLED器件、全固體薄膜充電電池應用、薄膜光電池及系統、寬帶隙薄膜光電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種能在低電流密度下運行的高效率、長壽命疊層(Tandem)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技術,顯著提高了發光器件的壽命;制備出了性能良好的p型ZnO:In-N薄膜;建立了硅基全光譜GaN/InGaN/c-Si級聯p-i-n疊層結構的寬光譜吸收和光電特性的理論模型,為開發新一代全光譜高效率光伏電池奠定了基礎;提出了“時域抗振干涉測量原理”和正弦相位調制(SPM)干涉測量方法。
自學院(系)創建以來,已累計培養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1萬余人,為國家和重慶教育事業及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近年來,學院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嚴格教學管理、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教育和個性化培養。采取模塊化、層次化的實驗教學并通過開放實驗室等舉措,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有近50%的本科學生參加了教師的科研工作,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光電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單片機設計競賽、數學競賽和“挑戰杯”比賽中多次獲得全國等級獎和重慶市級獎勵。我院畢業生以其思想素質高、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強等特質深受用人單位好評,近五年來,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