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84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教授12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36人,教師隊伍中擁有博士學位人員達到77%。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山東省高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聘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學院現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覆蓋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3個二級學科,另有1個材料與化工專業學位碩士點。設有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為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其中材料科學與工程為山東省教改試點、山東省名校建設工程、山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立項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碩士生100余人。學院為國家工業陶瓷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陶瓷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組成單位,是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技術支撐單位。建有山東省陶瓷基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示范)、山東省超高溫材料與測試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高等學校先進陶瓷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十三五”高校先進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省級科研平臺,1個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基礎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實驗室。實驗室面積7137平方米,擁有用于材料制備和分析的大、中型設備150余臺套,資產總額4000余萬元。學院立足國家和地方社會特色經濟發展需求,圍繞淄博“陶瓷品牌”與“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緊跟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在先進陶瓷及陶瓷基復合材料、固廢材料化利用科學與工程、納米功能材料物理化學、金屬材料高品質設計與低耗制造、高分子改性與復合技術等5個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近五年學院教師共承擔國家級項目14項,省部級項目27項,科研總經費6300萬元;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13篇,授權專利285件;獲省部級獎勵8項。解決了企業生產、產品研發技術難題70余項,科技成果轉化20項,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25億元。學院堅持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連續兩屆榮獲“教學工作先進學院”稱號,大學生英語四級累計通過率達到92%,六級通過率達到30%;考研錄取率年均超過35%,2019年考研率達到46.2%,畢業生總就業率平均達到95%以上。(數據統計截至2019.12)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始建于1977年,是一所具有鮮明電力、電子特色,行業優勢明顯的學院。現有教職工135名,其中,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學者等國家級專家2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3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A層次)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教授21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室5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6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團隊1個,省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學院具有電氣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和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二級學科碩士點,有能源動力(電氣工程)和電子信息領域工程碩士授予權,在校博士后、博士及碩士研究生300多人。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學科2006年被評為“十一五”山東省重點學科、2011年被評為“十二五”山東省特色重點學科。建有山東省智能電網及裝備工程實驗室、山東省分布式電源并網省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高壓電網暫態保護工程技術研究、全球能源互聯網(山東)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山東理工大學智能電網研究院。學院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電網信息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四個本科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09年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2015年被評為為山東省“十三五”高水平應用型立項建設專業,2019年被評為國家一流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9年被評為國家一流專業。自動化專業2011年被評為山東省特色專業。近年來,學院承擔“十二五”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國家電網重大項目1項,山東省重大科技項目等縱橫向課題70余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獎8項。作為召集人制定國際標準1項、工信部行業標準1項、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團體標準1項。與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電科院、山東電力公司、福建電力公司、山東大學、山東科匯公司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出版“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5部、國家級規劃教材4部;在學校教學評估中多次獲得一等獎。學生在全國(全省)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勵900余項。一直以來,學院堅持立德樹人,聚焦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舉措和電力、電子行業發展需要,秉承“務實創新、礪志有為”電氣精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扎實推進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開發,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學院正在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筑學科高地,向著“行業特色鮮明、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學院”辦學目標奮力拼搏。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管理學院是山東理工大學招生規模較大的學院,設有工商管理(省級一流專業)、工業工程(校級一流專業)、會計學、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財務管理6個本科專業,;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MBA、工程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6個與專業對應的教學系,現有山東理工大學新舊動能轉換研究中心1個校級科研機構,有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創新團隊“綠色低碳轉型與新舊動能轉換”1個,設置科技與創新管理、現代財務與會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創新與創業、資源環境與管理、復雜系統與智能科學等6個研究所,有物流與供應鏈、信息管理與智能科學兩個校級教學團隊。學院立足山東省,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高層次管理人才培養以及為各級政府、智庫、企業界提供決策支持、培訓、咨詢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學院現有教職工104人(外籍教師2人),其中教授10人,海外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0人。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000余人(含MBA研究生)。近年來,學院先后承擔省級教學研究項目10項,省級專項資助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2門,出版包含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內的高水平教材12部,發表教學研究論文50余篇,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省級優秀教材一等獎等教學優秀成果獎勵30余項。先后承擔國家級課題19項,省部級課題95余項,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課題百余項;在《Science》、《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管理科學學報》、《中國軟科學》等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其中SCI、SSCI、EI、CSSCI論文612余篇;出版著作41部;榮獲省級科研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科研成果獎勵40余項。學院高度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是學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最早、辦學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院。先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紐卡斯爾大學、意大利巴里理工大學、英國格林威治大學、坎特伯雷大學、愛爾蘭的利莫瑞克大學、美國肯塔金大學、布盧姆斯堡大學、艾丁保羅大學等開展了學術交流與師生合作交流項目。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化學化工學院是山東理工大學具有鮮明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理工兼容的年輕學院。現設有化學工程系、應用化學系、化學系、冶金工程系四個教學系,設有教育部無氯氟聚氨酯泡沫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山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催化材料聯合實驗室,山東省紡織化學品與染整工程技術中心,建有山東齊魯科力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東佳集團等3個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與企業聯合建立山東重油加工和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4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化學化工學院建成了化工領域完善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培養體系。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學工程與技術、冶金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物理化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另外,還有化學工程和冶金工程全日制專業碩士點和化學工程在職碩士點。其中,應用化學是山東省省級重點學科,化學工程與工藝是山東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2300余人。學院將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學科建設聚集人才、培養人才、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學術及人文環境。現有教授18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學位10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化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山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34人。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本學科在清潔能源的電化學轉換及儲存、無機膜分離工程、藥物設計、精細化學品清潔生產等方面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顯優勢和特色。近年來主持國家“863”計劃課題1項,國家“97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基金26項,省部級項目31項,近三年發表SCI、EI收錄論文273篇,授權發明專利45項。在發表論文數量增長的同時,發表論文的質量明顯提升,在國際期刊Top一區、二區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在《J.Am.Chem.Soc.》、《AIChE.J》、《Angew.Chem.Int.Ed.》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學院積極開展與國內外著名院校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先后與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昆士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建立了人員交流、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密切合作關系,為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供了有利條件。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多人獲得山東省優秀碩士論文,多名研究生獲得山東省科技創新項目資助,在國家和地方各類學生設計、科技競賽中獲得5項大獎。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地域優勢,努力提高本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國家與社會,為企業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同時贏得了企業的廣泛贊譽,多家企業長期在學院設立了獎助學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機械工程學院是學校建校初期最早設立的學院之一,下設機械制造系、機械設計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儀器科學與技術系、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等6個教學部門。現有教職工129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47人,具有博士學位70人,博士生導師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1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山東省高等學校首批重點學科首席專家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山東省千名知名技術專家3人,淄博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淄博市英才計劃(科技創新)1人。學院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具有工程碩士、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等在職碩士學位授予權。2016年,在全國第四輪一流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機械工程學科位列全國前31%、山東省屬高校并列第一。擁有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2個山東省重點學科,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4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山東省品牌專業和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并與美國密蘇里大學開展“學位互授項目”,與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是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試點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是山東省特色專業。四個專業組成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群入選了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11門,省級教學團隊2個。學院擁有機械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山東省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央與地方共建機械基礎實驗室、山東省精密制造與特種加工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高校精密模具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數字化設計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光纖通信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現代金屬材料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運動訓練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級教學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總值5000余萬元。學院在數控技術、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機電系統測控技術、機器人技術、精密模具設計制造技術、金屬材料成形技術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實力,為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5年來,學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10項,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2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3項,授權發明專利101項,出版學術專著13部,發表學術論文803篇。學院在校本科生近3000人,碩士、博士研究生約300人。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近三年在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全國“互聯網+”、“挑戰杯”等重大比賽中,獲得國家級獎勵400余項,省級獎勵300余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山東理工大學最早設立的信息技術類、工程類專業院系之一,現有教職工13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9人,博士30人,山東省高校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山東省最早設立的信息技術類、工程類專業院系之一,現有教職工13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9人,博士30人,山東省高校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人,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同時又是計算機應用技術方向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工程碩士、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培養單位;學院學科構架完整,培養體系齊全,是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單位、全省計算機技術技能大賽考點單位。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數字媒體技術、軟件工程四個本科專業。通信工程專業為省級重點試點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山東省特色專業,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軟件工程為山東省首批校企合作專業,與山東師創公司聯合招生。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數為2700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50人,在職碩士70人。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實驗和教學條件,在校區中心位置擁有計算機教學大樓和信息中心實驗大樓。設有計算中心、計算機應用技術實驗中心、通信工程實驗中心、傳媒技術實驗中心、軟件工程實驗中心五個實驗中心;在計算機測控、軟件開發、網絡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通信、數字媒體技術、廣播影視制作等領域作了大量基礎研究和開發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近五年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20余項,與企業合作研究項目70余項,在研的科研項目40余項,有多個項目獲得省部級獎勵。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實驗和教學條件,在校區中心位置擁有計算機教學大樓和信息中心實驗大樓。設有計算中心、計算機應用技術實驗中心、通信工程實驗中心、傳媒技術實驗中心、軟件工程實驗中心五個實驗中心;在計算機測控、軟件開發、網絡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通信、數字媒體技術、廣播影視制作等領域作了大量基礎研究和開發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近五年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20余項,與企業合作研究項目70余項,在研的科研項目40余項,有多個項目獲得省部級獎勵。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的理念,加強對外交流,與美國、愛爾蘭、新西蘭、韓國等高校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學院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全國大學生電子大賽、ACM程序設計大賽、嵌入式系統大賽、軟件設計大賽,并取得了優異成績;與HP軟件公司、山東師創、東軟集團、浪潮集團、北京樂成集團、中軟集團、青島軟件園、山東移動、中國聯通淄博分公司等單位開展長期合作,建立了十多處教學科研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建筑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91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8人、高級實驗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49人(含在讀)、碩士學位的36人,國家級專業委員會委員2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2人,其中校內導師28人,校外兼職導師14人;國家注冊執業工程師14人。目前全日制本科生2171名,研究生74名。學院設有測繪工程、土木工程、城鄉規劃、工程管理、地理信息科學五個本科專業;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土木水利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測繪工程專業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專業、省級品牌專業和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是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擁有山東省基礎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精密工程測量實驗室2個省級科研平臺,有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山東省淄博市數據與應用中心、地理信息工程研究所、衛星定位及空間信息研究中心、道路工程研究所等市級及校級研究機構;有骨干學科實驗中心1個,面積33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300余萬元,校外本科生教學科研實習基地20余處,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10個。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5%以上。學院是“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單位之一,近年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完成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試點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主編教材15部,其中國家級優秀教材1部,省級優秀教材3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項、省部級基金26項,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縱向課題60余項,主持完成橫向科研課題120余項;出版專著10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索引100余篇,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6項,獲得廳局級科學技術進步獎10項。學院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積極組織指導大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競賽,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取得明顯成效。學生參加的專業科技競賽已形成體系,涵蓋5個專業,經學校認定的國家級比賽26項,省級6項,承辦校級比賽15項。近三年來獲國家級獎項305項,省級獎項101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以建設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學院為目標,歷經4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以車輛工程學科為龍頭,以交通運輸工程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為兩翼,以力學學科為支撐的車輛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群,形成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現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單位、山東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單位、山東省交通運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單位。學院現有教職工116人,其中格魯吉亞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1人,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3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63人,教授19人,副教授、高級實驗師47人。具有博士學位71人,占專任教師的77.17%。有本科生2000余名,博士生和碩士生300余名。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現擁有車輛工程(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交通運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車輛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2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有車輛工程、交通運輸(汽車運用工程)、交通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4個本科專業,車輛工程專業和交通運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和山東省品牌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山東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車輛工程學科是山東省首批重點學科、首批特色重點學科及泰山學者設崗學科,2018年入選山東省一流學科(機械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科是山東省重點學科,新能源汽車被列入學校“十三五”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程2個聚焦學科之一,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為學校一級學科博士點培育建設學科。有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3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5個。近年來,學院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0余項、省部級項目100余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省部級一等獎9項、二等獎15項,發表論文15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收錄300余篇,出版專著19部、教材30部,授權發明專利300余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2001年正式建院,其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山東工程學院經濟貿易系。2011年3月,學校學科布局調整,經濟學院與管理學院合并成立商學院。2017年6月,學校教學單位布局調整,撤銷商學院建制,重新成立經濟學院。學院現設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金融學3個本科專業,“應用經濟學”是學校博士點重點培育學科,擁有應用經濟學、世界經濟2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金融、國際商務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擁有山東省產業經濟研究基地、山東低碳經濟技術研究院2個省級科研機構,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3個校級科研機構。學院為全國高校國際貿易學科協作組理事單位。目前,學院共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016人,碩士研究生369人。現有教職工7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33人(含兼職外聘9人),具有博士學位37人,占教師總數的51.4%,2人榮獲山東省教學名師稱號,有7人次在國家級學會擔任常務理事,10人次在省級及其以上專業學術團體擔任會長、副會長等職務。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獲國家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遴選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被評為山東省社會科學學科新秀,1人入選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院始終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專業、課程和教學團隊建設,近年來建成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課程1門、省一流本科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高校基礎課程建設專項資助課程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品牌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立項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1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梯隊3個,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學院聚力科研創新,近年來,學院教師先后承擔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7項、省部級研究項目190項、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項目38項,獲得2項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4項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2項省社科優秀成果二、三等獎,近40項山東省軟科學優秀成果獎和淄博市社科優秀成果獎。在《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經濟學(季刊)》等發表學術論文1398篇,在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等出版著作(含教材)54部。學院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突出強化思想引領,堅持學風建設主線,努力為學生學習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著力打造學生鍛煉成才良好平臺,形成了與經濟學科特色相適應、相融合的教育管理服務模式。近3年來,學院在思想引領、學風建設、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各個方面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績,學生獲得各類國家級獎勵129項、省部級獎勵579項,學院連續5年獲得學校學生工作先進單位、紅旗團總支等榮譽稱號。學院重視教育國際化,先后與西班牙ESIC商學院、美國丹佛大學、美國布盧姆斯堡大學、美國楊斯頓州立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愛丁堡羅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穩定的學生培養和學術交流關系,教育國際化進程扎實推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山東理工大學魯泰紡織服裝學院由山東理工大學與世界知名色織面料生產商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組建,是山東理工大學的二級學院之一,運行模式與其他二級學院相同(公辦),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魯泰紡織服裝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鮮明特點和優勢:一、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設有紡織工程(工)、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舞蹈表演-服裝表演(藝)3個本科專業,實行學分制,基本學制為4年,參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的培養理念,采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前3年學生在校進行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在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部分專業課程學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設計,彌補實踐經驗的欠缺,更新專業知識結構,獲得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該培養模式以校企聯合為平臺,以工學交替為手段,融學校的專業知識培訓和在企業的工程實踐為一體,旨在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強實踐、能管理、善創新、具有國際視野的紡織服裝專門人才。二、雄厚的師資力量魯泰紡織服裝學院以建設一支起點高、精干高效、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工作重點,大力推進“雙師型”教師培訓。每年選派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企業脫產實習,同時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專家和技術骨干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承擔學院的教學和實踐工作,傳授企業的最新知識、技術和理念,彌補專業教學中書本知識相對滯后的不足。同時,學院在服裝設計與工程、紡織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3個領域聘請國內知名專家教授擔任特聘教授,引領專業建設方向,構建創新人才體系,推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提高。三、優厚的獎助學金為鼓勵全院學生刻苦學習,銳意創新,奮發成才,服務社會。同時,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院學生除享受學校固有的各項獎、助學金之外,還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每年投入數十萬元設立學院獎助學金。學院獎助學金分設學生獎學金、單項獎學金、創新獎學金和學生助學金四個項目,確保了學院獎助學金的覆蓋面和使用效率。四、明顯的就業優勢學院通過“3+1”聯合培養人才新模式,培養具有良好工程實踐能力和社會競爭力的大學生,實現從學生到員工身份變化的無縫對接,為企事業單位輸送“用得上、留得住、有發展”的后備人才,幫助學生實現順利就業。學生畢業后自主擇業,或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魯泰紡織服裝學院的學生將被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優先錄用。學習過程中能與企業近距離接觸,就業渠道更趨通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美術學院現有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三個教學系,設置有美術學、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環境設計(中韓合作辦學項目)四個本科專業,擁有“藝術碩士”(MFA)碩士點,美術學學科為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省級重點學科。美術學院現有教職工55人,其中專任教師46人,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8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5人,師資力量充實。目前在校本科生1132人,碩士研究生22人。美術學院教學樓建筑面積達12400余平方米,設有臨摹拷貝室、計算機機房以及攝影、陶藝、模具等實驗室,獨立的圖書資料室擁有專業圖書3千余冊。美術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治學嚴謹、勇于創新,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近年來,學院出版專著、主編教材10余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0余篇,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12項,其中含國家藝術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國文聯項目2項、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1項。多件教師作品在國家級展覽和大賽中獲獎,其中入選中國美術家協主辦的展覽作品20余件,曾榮獲泰山文藝獎。學生作品在全國及省內藝術展演比賽中獲獎400余人次。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是山東理工大學中辦學歷史最長,以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農業機械設計制造為專業特色,在本科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的學院。山東理工大學的前身是1956年在濟南成立的山東濟南農業機械化學校,學校成立的時候只設置一個農業機械化專業。雖然學校此后歷經沉浮,數易其名,幾遷校址,在興與廢的邊緣變異圖存,但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一直是學校重點建設的品牌專業,2006年9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泰山學者”崗位,2007年10月被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五十多年來,學院共培養本科生、研究生5000多名,其中大部分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農業機械化領域的技術骨干和管理者,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的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畢業生作風樸實、專業基礎扎實、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強,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學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79人,其中“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校內特聘教授1人,博士導師4人,碩士導師17人;教授16人,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27人;講師(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24人,具有博士學位20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學位的教師占75%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體、學術思想活躍、求真務實的骨干教師隊伍。學院現有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工業設計、食品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設有設備及自動化系、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工業設計系和工程圖學教學部四個教學單位和山東省清潔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研究所、工廠化農業研究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中心四個科研機構。學院設有3個教學型實驗室,1個科研型實驗室和兩個專用機房,實驗室占地面積約6000m2,擁有儀器設備1332臺(套),總值約1300萬元,其中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16臺(套),滿足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需要。學院目前承擔著74門本科生課程的教學和30余門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近5年獲得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現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工程制圖,1門省級教學改革試點課程,兩門校級精品課程,1門校級精品培育課程。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生命與醫藥學院設立于1988年,是學校具有鮮明辦學特色和較強辦學實力的理工科學院之一。30多年來,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在校黨委正確領導下,全院師生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厚德、博學、篤行、至善”的校訓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發展戰略和工作部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院事業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發展態勢。現有生物科學系、生物工程系、制藥工程系等3個系和1個實驗管理中心。設有山東省生物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淄博市神經退行性疾病新藥研發重點實驗室、生物醫藥研究院、發育與進化生物學研究所、抗衰老與再生醫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擁有生物化學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生物與醫藥專業碩士點,生物科學、生物工程、制藥工程等3個本科專業。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200人,研究生60余人。大力實施“人才優先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首要工程”,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初步匯聚了一批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學術思想活躍、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77人,其中專任教師69人,教授11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導師12人,學術型碩士生導師66人,專業型碩士生導師50人;省部級以上人才6人;入選學校“雙百”人才11人,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95%。教師來自香港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學府,在Science、NatureMedicine、Scienceadvance、JACS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強化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培養有社會責任、有創新精神、有專門知識、有實踐能力、有健康身心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近年來,獲批省級教研項目3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1項。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參與發表論文40余篇,獲科技創新競賽國家級獎項60余人次、省級獎項130余人次。設立“圣海獎學金”“金城醫藥獎學金”等社會獎學金40余萬元。學生考研率年均40%左右,就業率90%以上。畢業生中涌現出“全國見義勇為模范”馮思廣烈士,“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獲得者邢美孜、王光中,自主創業的“玫瑰大王”于景堂等優秀代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外國語學院始建于1979年,下設5個專業系和5個大學英語教研室。專業有英語(翻譯、商務英語兩個方向)、英語師范、日語、朝鮮語4個本科專業,與文學院共同招收對比語言學、英美文學兩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承擔全校大學外語教學任務。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11人;教職工151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0人,博士(含在讀)21人,外籍教師15人,具有國外留學背景教師65人。融匯中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大力倡導“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教風和“德業雙修、學而不厭”的學風,積極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英、澳、新、日、韓、臺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所高校開展學生交換和師資培訓,著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外語人才。4次被評為學校教學工作先進學院;教師近5年獲國家級社科基金、省部級教學科研立項及獎勵10余項,獲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競賽獎7項,獲學校教學優秀獎60人次。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水平統考成績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40余名學生在“外研社杯”閱讀大賽、演講大賽、寫作大賽及“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外語大賽”中獲特等獎、一等獎,百余名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特等獎、一等獎,學院多次獲優秀人才培養獎。辦學條件優越。擁有同聲傳譯實驗室、語言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先進教學設施,外語圖書、音像資料齊全。畢業生每年總體就業率保持在93%以上,近20%考取國內外知名高校碩士研究生。廣大畢業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較強的語言技能和良好的綜合素質,成為外經外貿、外語教學、對外文化交流、機關部門、事業單位等行業的技術、管理骨干。外國語學院具有雄厚的辦學實力,是莘莘學子理想的求學之所。(以上數據更新于2017年11月6日)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現有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2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720余人。學院設有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光學工程專業碩士點,在讀碩士研究生45人,在光電精密儀器、光纖光子器件與技術、激光技術與應用以及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等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學院現有教職工81人,其中專任教師60人,教輔人員12人,行政管理人員9人;教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53人。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學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教學名師1人。專職教師中有國外訪學/留學經歷的14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36人。學院教師目前主要在表面低維物理、新型鐵基高溫超導體、計算物理,表面等離激元、納米功能材料、薄膜物理與光電功能材料、光學精密系統設計、信息光子學、光纖激光技術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近五年,學院教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1項,可支配科研經費1600余萬元。發表SCI、EI收錄論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專著5部,獲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學院設有物理系和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其中物理學和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群建設專業,學院面向全校開設的大學物理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學院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實驗室“物理與光電信息技術實驗室”,設有近代物理實驗室、普通物理實驗室、光電信息技術實驗室和功能分子材料實驗室等分實驗室。學院的大學物理實驗中心為山東理工大學一類實驗室,山東理工大學示范建設中心,承擔著全校理工科大學生的大學物理實驗的教學任務。學院實驗室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000余萬元,面積4500余平米,能較好的滿足教學科研需要。學院同青島青軟實訓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在物理學專業微電子方向聯合招收本科生,將企業實踐式教學作為有益補充,培育滿足產業需求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另外學院同漢能薄膜太陽能有限公司、山東鐳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力諾太陽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山東科明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優質企業建有大學生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能較好地滿足學生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需求。學院學生學風樸實,擁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升研率和就業率高,且考研學生多為國內知名高校錄取。學院歷來注重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學生歷年來學生在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和大學生物理技能創新大賽等活動中成績顯著,屢獲殊榮。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音樂學院始建于1988年,現有教職工5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碩士生導師16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85%以上。現設音樂學(師范類)、音樂學民樂方向(非師范類)、舞蹈表演3個本科專業(方向)和專業藝術碩士學位點,其中音樂學為山東省文化藝術重點學科,在校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近600人。學院下設研究生與國際交流部、實驗技能中心和理論、聲樂、鍵盤、器樂、舞蹈5個教研室,擁有1個標準音樂廳、242間琴房、2個實驗室、7個排練廳等。近年來,學院出版專著、主編教材14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60余篇,承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8項,獲省部級獎勵8項。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音戲)傳承基地設在我院。在國家、省級重大音樂舞蹈比賽中,獲獎百余項,其中民樂《龍騰虎躍》、舞蹈《雨打芭蕉》分獲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一等獎。圍繞學校“有社會責任、有創新精神、有專門知識、有實踐能力、有健康身心”五有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堅持打造具有音樂藝術特質、充滿琴韻書聲、特色鮮明、清朗和諧的學院文化和“教學、科研、藝術實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格局,努力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30多年來已培養出畢業生2000余人,分布在各類學校、機關、部隊、文藝團體、廣播電視等機關企事業單位,贏得社會的廣泛贊譽。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