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CollegeofChemistry,ChemicalEngineeringandMaterialsScience)由蘇州大學原化學化工學院和原材料工程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組建而成。原化學化工學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前身是東吳大學化學系,創建于1914年。它的創始人是東吳大學第一位理科教師、美國生物學家祁天錫教授(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畢業碩士) 和東吳大學第一位化學教師,美國化學家龔士博士(1913年來自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1917年,龔士博士指導的兩名研究生獲得化學碩士學位,是東吳大學授予的第一批碩士學位,也是迄今為止能夠確定的中國第一批化學碩士。原化學化工學院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國家輸送了許多優秀和杰出的人才。材料學科有近40年辦學歷史,目前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材料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學部涵蓋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3個一級學科,擁有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和博士后流動站。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為“一流學科”主要支撐學科;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是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項目。據2019年11月美國ESI數據,化學、材料學科列全球前1‰;最新NatureIndex化學學科排名全國高校第9。學部專業覆蓋面廣,設有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師范)、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功能材料、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工程等本科專業。化學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建設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為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并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為江蘇省實驗示范中心。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約2500人。學部下設化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和實驗教學中心、測試中心。化學學院下設無機化學系、有機化學系、分析化學系、物理化學系、公共化學與教育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下設化學工程與工藝系、應用化學系。現有在職教職員工280余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新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培養對象3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及其他國家級人才19人,另有省部級人才20余位。同時還聘請了包括諾貝爾獲得者在內的30余位外籍名譽教授和講客座教授。學部科研條件優越,擁有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環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智能納米環保新材料及檢測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江蘇省有機合成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先進功能高分子材料設計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實驗室、江蘇省水處理新材料與污水資源化工程實驗室及其他20余個省、市、校級重點實驗室。擁有包括600兆超導核磁共振譜儀、高分辨透射電鏡、MercuryCCDX單晶衍射儀、XploRAPlus多功能光學光譜分析測試綜合平臺、電感耦合等離子光譜儀、FT拉曼光譜儀、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FTT0007錐形量熱儀、U3000-MSQPLUS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MicroQ-TOF四級桿-飛行時間串聯質譜儀等多臺大型先進儀器以及先進的材料加工設備。學部近年來承擔“973”、“863”高科技研究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部委和省市科技開發項目以及企業委托項目400余項,年均到賬經費6000余萬元。在化學和材料科學研究領域獲得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及其它省部級科技獎勵數十項。近三年來,分別在Science,NatureCommun.,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學部十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理工結合的優勢,積極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創新創業能力,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50%的本科畢業生可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研究生可以參與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通過舉辦博士生論壇和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等,使研究生科學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近年來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1篇,提名1篇,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7篇、優秀碩士論文9篇。學部與加拿大、美國、荷蘭、日本、新加坡、德國、英國等國家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研究,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換項目。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本科階段獲得國際交流的機會,研究生出國開展短期學術研究、參加學術會議等已經逐步成為常態。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座落于美麗寧靜的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高等教育區,是讀書和研究的理想之地。學部全體師生熱忱歡迎有志于在化學化工與材料等領域有所作為的莘莘學子進入學部深造,同時也熱切期盼海內外化學化工與材料等學科的優秀學者加盟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1929年成立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辦的電化教育專修科,以及1941年成立的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下設的新聞學系,兩校后經院系調整,最終并入蘇州大學。1995年蘇州大學設立新聞傳播系,2005年發展調整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組建為鳳凰傳媒學院,2017年更名為傳媒學院。學院堅持“人才強院”戰略,學院在職教職工70人,其中,教授10人(含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14人;擁有江蘇省“333工程”人才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江蘇省宣傳文化系統青年文化人才1人,姑蘇宣傳文化領軍人才1人、重點人才1人,東吳學者1人,教育部、中宣部新聞媒體機構與高校教師互聘“千人計劃”3人,蘇大特聘教授卓越人才1人、特聘教授精英人才2人,江蘇社科英才1人、江蘇社科優青2人。聘請了4位講座教授和30余位海內外知名的新聞傳播學者和業界人士擔任兼職教授或兼職導師。學院現有自設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媒介與文化產業;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點2個:新聞與傳播、出版;本科專業5個: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播音與主持藝術。現有在校全日制學生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900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30余人,其他繼續教育學生1000余人。學院下設新聞系、廣播電視系、廣告系和數字傳播系;設有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融媒體發展研究院、江蘇對外傳播研究院、建設性新聞研究中心等校級研究機構;建有“傳播與社會治理”團隊、“傳播與文化認同”團隊、“科技傳播”團隊,其中“傳播與社會治理”團隊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建有江蘇省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傳媒與文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演播廳、攝影棚、錄音棚、新媒體實驗室、播音主持語言實驗室、電視攝像實驗室、計算機圖文設計實驗室、電視鑒賞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達芬奇影視后期調色實驗室、動漫游戲制作實驗室、電視節目制作室、數碼藝術工作室、影視藝術工作室、網絡與新媒體工作室。學院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蘇州廣播電視總臺、蘇州報業傳媒集團等多個媒體單位建立了實踐實習基地,并主動對接相關高層次媒體和企業平臺,為學生實習、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高層次平臺和機會。每年度舉辦蘇州大學大學生電影節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分會場活動和國際大學生新媒體節,定期聘請學界知名學者和業界資深人士來校舉辦專場講座。學院認真落實國際化發展戰略,先后與英國切斯特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美國新澤西瑞馬坡學院、美國特洛伊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澳大利亞邦德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與臺灣世新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東吳大學、東華大學等境外高校也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近年來,學院還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越南等“一帶一路”國家招收了多批留學研究生,擴大了國際交流與合作。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坐落于風景秀麗的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前身為蘇州大學工學院電子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伴隨著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學院迅速壯大,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養體系,亦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學院覆蓋兩個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被列為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學科;學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點——信號與信息處理和生物醫學電子信息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1個電子信息專業碩士學位點。學院現有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通信工程等本科專業,其中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被列為“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專業類,通信工程為江蘇省特色專業(2011年被確定為江蘇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2015年通信工程專業被列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培育點,2016年通信工程參加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成為學校第一個通過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2019年通信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富有創新意識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君驊先生為學院名譽院長。現有教職員工117人,其中專任教師81人,教授20人(含特聘教授6人,全職外籍教授2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3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70%。擁有國家“優青”2人,“973青年科學家”1人,江蘇省“杰青”1人,江蘇省“雙創計劃”專家2人,其它省級人才9人,江蘇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擁有IEEEFellow和IEEEDistinguishedLecturer各1人,高被引學者2人;另有外聘院士3人,講座教授6人,兼職教授10余人。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人,碩博士研究生500余人。學院擁有兩萬多平方米的電子信息樓作為教學實驗和科研的場所,并擁有江蘇省新型光纖技術與通信網絡工程研究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省級示范中心和生物醫學電子技術、射頻與微波毫米波、先進光通信網絡技術三個蘇州市重點實驗室,與214研究所共建江蘇省ME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光網絡與通信江蘇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建有通信、信號與信息處理、微納電子等相關領域的多個科研機構,在芯片設計、電路與系統設計、通信網絡設計以及生物醫學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學院建有光纖通信、數字通信、無線通信輻射測試、電子測量、嵌入式教學實驗系統、電子設計自動化、數字信號處理DSP、集成電路設計與測試、半導體器件分析等專業實驗室。為使學生及時掌握電子信息技術最新的專業知識,學院與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和測試中心,與近20家中外高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2002年5月,在蘇州市大力支持下,由工業園區管委會發起,聯合10多家國際著名通信電子信息企業,成立了蘇州大學IT企業指導委員會,為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和環境。2011年12月,聯合蘇州市電子學會,成立了包括AMD、三星電子、康普、科沃斯機器人等國內外50余家企業組成的蘇州大學EE校企合作聯盟,共同探索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學院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活動,近幾年承擔了包括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含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項目)、“973”、“863”項目、總裝備部科研課題在內的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項目,并在光網絡與通信、無線通信、語音信號處理、圖象處理、智能化儀器、生物醫學信息處理、微納傳感器、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器件、射頻與微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近年來獲得包括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排第一)、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通信學會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第一)等省部級獎項6項。學院十分注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先后獲得了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省卓越工程師計劃、校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等項目。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的新機制,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等活動。近幾年,共有3人次獲得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多人次獲得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和國際會議優秀論文獎;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軟件與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江蘇省TI電子設計大賽、全國英語競賽、全國數學競賽等大賽中屢獲大獎,2015年、2017年、2019年獲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5項,多個班級被授予省或全國的先進班集體光榮稱號。學院還積極承辦高層次的國際和全國性的學術會議。近年來,我院研究生、本科生的畢業率和學位授予率在全校一直位居前列,因所設專業都十分熱門,培養的專業人才綜合素質高,畢業生普遍得到社會的歡迎,一次性就業率和就業平均年薪在我校各專業中也名列前茅。學院積極向包括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兄弟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推薦免試研究生,且考取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浙大、中科大、東大、電子科大等“985”高校以及出國深造的學生也逐年增多。學院還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的高校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提供了平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財經學院)其前身為1982年蘇州財校并入蘇州大學時成立的財經系。1985年6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由省財政廳參與投資建設更名為蘇州大學財經學院,也是蘇州大學建立最早的二級學院。200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商學院。2010年4月蘇州大學與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共建蘇州大學商學院,更名為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學院下設經濟系、財政系、金融系、經貿系、工商管理系、會計系、電子商務系7個系科;鄉鎮經濟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所、財務與會計研究所3個研究所和智能供應鏈研究中心、MBA中心。學院現有博士后流動站2個(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一級博士授權點2個(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二級博士授權點4個(金融學、財政學、區域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碩士點14個(金融學、財政學、企業管理、世界經濟、區域經濟、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會計學、工商管理碩士(MBA)、會計專業碩士、金融專業碩士、稅務專業碩士、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院擁有金融學、財政學、會計學、經濟學、工商管理、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9個本科專業和國際會計(CGA)專業方向;201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開設“金融學(中外合作)”本科專業。金融學為省級重點學科、省級品牌專業,會計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167人,其中教師143人,博士生導師13人,教授26人,副教授71人,講師45人,取得博士學位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79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國家優青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2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6人,省特聘教授1人,東吳學者高層次人才計劃1人,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4人。并聘請國內外30多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目前在讀全日制本科生近2500人,二學位學生400多人,在籍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多人。學院曾先后榮獲“江蘇省文明單位”以及“蘇州市文明單位”等光榮稱號。學院教學設備齊全,已建成一流的財經教學與辦公大樓
——財經科學館,館內設有經濟管理實驗中心(金融模擬實驗室、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室、企業運營管理模擬實驗室、外貿單證模擬實驗室和會計模擬實驗室)、資料室及學術報告廳等現代教學設施和設備。財經教學大樓內還有設施完善的多媒體教學系統。學院十分注重學術研究以及對外交流與發展。與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加拿大勞倫森大學、德國富特旺根大學、法國商科聯盟、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以及臺灣東吳大學等高校合作培養人才。學院先后多次舉辦國際性與全國性學術會議,近年來共承擔國家、省、市各級科研課題300多項,撰寫出版專著25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200多篇,獲得180多項科研成果獎。發揮學院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積極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服務。為省內外各級政府部門開展培訓工作,為各類企業培訓中高級管理人員。已建立十多個干部培訓基地、科學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本著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宗旨和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培育人才的目標,實行多層次、多渠道辦學,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經濟管理人才,為全國,特別是江蘇省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在二十一世紀的征途上,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將切實貫徹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充分利用古城蘇州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優勢和自身辦學條件優勢,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和科研人才。 [詳情][簡章:1篇
][學費:14.40萬
] -
蘇州大學醫學部護理學院1985年開始成人護理學專升本科教育,1997年建立護理系,1999年招生本科,2008年成立護理學院,同年起招收碩士研究生,2013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現為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特色專業,為江蘇省護理學會副理事長、蘇州市護理學會理事長單位,臨床護理為國家級重點專科。1999年開設以心血管專科護理為特色的五年制護理本科教育,2009年改為四年制護理本科教育。學院是“江浙滬閩導師沙龍”和“華夏地區高等護理教育聯盟”組建院校之一。學院目前有護理學專業核心師資46位,其中高級職稱18人,博士8名。有8位護理教師為中華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學組副組長,11位護理教師擔任省級護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現有海內外客座教授40位,其中有1人是“國際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承擔全日制護理本科、護理學碩士、博士及成人教育專升本、研究生課程等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為國家教育部繼續教育中心及江蘇省衛生廳、護理學會及蘇州市衛生局、護理學會教育培訓基地。師資隊伍具有良好的學緣基礎,有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的護理學碩士畢業生執教。已有多名教師去英、美、加拿大、香港等國外進修、學習、考察和訪問。學院自2014年始籌建護理人文學、臨床護理學、基礎護理學和社區護理學四大系所,下設護理人文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急危重癥護理學、第一臨床護理、護理學基礎、第二臨床護理、婦兒護理學、社區護理學、第三臨床護理等10個教研室和1個護理實踐技能中心。實踐技能中心設有生命支持中心實驗室、健康評估實驗室、母嬰護理實驗室、康復護理實驗室及仿真護理教學模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中心為江蘇省專科護士、蘇州市衛生局、護理學會及海外留學生培訓基地。學院現有臨床直屬教學醫院3家及上海、常州等實習基地6家,均為江、浙、滬地區實力雄厚的三級甲等醫院。學院人才培養具有精英化、國際化特色,以心血管護理、急危重癥救治和慢病護理作為專業特色。多次成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及中美英、兩岸四地論壇。通過柔性引進英、美、香港、臺灣及國內知名教授作為學院客座教授。學院每年還選派優秀學生參加由“華夏高等護理教育聯盟”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境內外學習交流項目,還為本科畢業生開辟了赴英國女王大學、美國、日本等國學習深造及碩士、博士合作培養途徑和優惠學習機會。建院以來,堅持“質量建院,人才強院,創新活院,特色興院”的辦學理念,貫徹“博學、仁愛、嚴謹、創新”的院訓,開設“博習講堂”、“名著賞析”、“人文素質積分卡”、“早期臨床體驗”、“慢病管理講座”、“暑期海外夏令營”等課外活動課程,引入學校人文、藝術、教育、公共衛生等其他學科名師來院講學,以人文和專業興趣引導學生早期培育專業人文底蘊、情感和素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為本科生配備由學院資深教師、臨床護理專家和優秀研究生擔任的導師,以培養適應護理學發展需求的“厚理論、硬技術、善關懷、強勝任”的特色護理人才為目標,為社會輸送了大批護理精英人才。歷屆畢業生就業率均達100%,就業區域集中于江、浙、滬地區醫、教、研實力雄厚的大型醫院及衛生管理、教育部門。2013年,學院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所提出的“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進一步落實“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精神,培養適應西部地區經濟及醫療護理需求的卓越護理人才,將新招收的2013級西部貧困地區專項計劃人才培養為“卓越護理教改班”,建立起“臨床優秀護士擔任全程導師”,低年級通過增加健康管理、早期臨床體驗等專業啟蒙課程培養學生職業興趣、高年級通過模擬仿真環境的小班化教學、嘗試CBL導向的醫護結合急救技能強化培訓及以護理程序為基礎的核心能力評價的漸進、開放式教學,培養適合西部地區及護理崗位發展需求的“厚理論、硬技術、善關懷、強勝任”的卓越護理人才。目前學院已與英國女王大學、臺灣慈濟技術學院簽署了合作培養協議,每年邀請美、英、日、中國港澳臺等專家來校為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專題講學、開設工作坊并通過每年一屆的“國際護理會議”為在校學生和畢業校友提供學習交流平臺,還選送優秀本科生赴英國女王大學、日本、臺灣進行學習、交流與深造。護理學院將繼續以校領導“回歸大學本位、提高辦學質量”精神為指導,拓展本科教育規模及卓越護理、國際護理等特色教育,發展符合崗位需求的研究生教學,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院校的合作交流,努力形成一流的教學資源與人才培養科研氛圍,努力爭創現代化、國際化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機電工程學院是蘇州大學建院較早、實力較強的工科學院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77年的蘇州絲綢工學院機電系,1978年、1980年分別設置“紡織機械”、“工業電氣自動化”本科專業,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7年7月,蘇州絲綢工學院并入蘇州大學,原蘇州絲綢工學院機電系與原蘇州大學工學院合并重組成立新的蘇州大學工學院;1999年底,蘇州大學工學院劃分成機電系、電子系、計算機系等三個獨立系;2001年,蘇州大學機電系更名為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2年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機械系、控制系并入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172人,其中專任教師140人,在崗正高職26人、副高職78人,蘇州大學特聘教授9人。2019年上崗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69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74.3%,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64.3%。擁有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2人,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1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1人、第三層次3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江蘇省雙創人才5人,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動計劃4人。獲得江蘇省創新團隊、國家科技部先進機器人技術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等團隊稱號。學院聘請姚健銓院士為名譽教授,聘請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和企業家為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和講座教授。學院現有智能機器人技術、激光制造工程、數字化紡織與裝備技術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擁有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工業工程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工程”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機械類專業(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為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建設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通過了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入選蘇州大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到來,為滿足新興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我院2019年經教育部審批通過設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學院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形成了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特色專業;圍繞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的前沿發展趨勢,形成了智能機器人和微納制造、生物制造、新型紡織技術與裝備、激光加工與表面技術、超精密加工與檢測技術、機械系統動力學及控制、信息檢測與處理技術、傳感與測控技術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多名,在校研究生600多名。學院設有激光加工與快速成型實驗室、創新設計實驗室、生物制造實驗室、微納制造實驗室、先進機器人技術實驗室、智能制造實驗室、機電一體化實驗室等。擁有4個校級科研平臺、2011納米協同創新中心—納米機電制造工程中心、江蘇省先進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機器人技術及智能制造裝備工程實驗室、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蘇州市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并與蘇州相城經濟開發區合作成立了政產學研平臺蘇州大學相城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究院。學院繼承與發揚“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辦學傳統,以能力培養為目標,融入現代設計、現代技術理念,著力進行學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培養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和寬厚的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在國家級各類學科競賽中屢獲大獎,獲得全國第十二屆、第十三屆、第十五屆、第十六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一等獎、三等獎、一等獎以及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等。“醫療康復機器人團隊”獲2014年團中央“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長期以來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名列學校前茅,每年都有相當比例的本科生以優異成績進入國內知名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學院近年來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與英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建立了穩定的交流關系,開展教師進修和學生交流等合作項目。與江源精密機械、匯博機器人、同心醫療器械、天弘激光、東方模具、江南嘉捷等知名企業建立長期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加快成果轉化,為促進區域地方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現坐落于天堂蘇州美麗的獨墅湖畔,前身為江蘇師范學院(前身為東吳大學、蘇南文教學院等)教育學系,1982年改稱蘇州大學教育科學教研部,1999年改現名。著名學者顧樹森、張煥庭、劉百川、辛潤棠、吳曾芥、黃乃松、石起才、儲培君、朱永新、張卿華、王文英等教授曾長期在此任教。學院2007年遷至蘇州大學獨墅湖新校區,目前學院建筑面積3900余平方米,辦學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為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為國家、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批教育和心理學類優秀人才,為地方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學院概況學院現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高等教育學博士點、教育經濟學博士點(自設)、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心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應用心理學專業碩士點、教育碩士專業碩士點和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點;開設三個本科專業與招生方向,即教育學、應用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其中教育學專業為學校特色專業。學院設有教育學系、心理學系和教育技術學系。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掛靠本院,下設蘇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教育學研究所、應用心理學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所、規劃與政策研究室、學習科學研究中心7個研究所(中心、室);蘇州大學教師培訓學院和蘇州大學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新教育研究院掛靠本院;蘇州心理學會掛牌本院。學院除承擔本院本科、碩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培養任務外,還承擔全校師范生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教師口語、教師書法課程及其它校級公共課程的教學。二、教師隊伍概況學院現有教職工77人。教師隊伍年輕、學歷高、專業結構合理。62名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為77.4%,其中教授22名、副教授26名;博士生導師14名,碩士生導師40名。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者54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7.1%。教授平均年齡51歲,副教授平均年齡43歲,講師平均年齡39歲。學院還聘有國內外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管理專家顧明遠、黃希庭、王一兵、彭凱平、金盛華、嚴文蕃、程星、羅躍嘉、方方、顧月華等教授為蘇州大學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三、教學、科研概況2006年以來,教育學院獲國家級、省級等各類教學成果獎10多項,成功培養出負責選拔和培養中國航天員心理選拔與訓練組組長王峻、蟬聯奧運舉重冠軍的陳艷青等杰出學生。科研上,學院出版各類著作、教材100余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34余篇;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各類學術獎勵和榮譽稱號86余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近40項。2009年,學院獲得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項目和江蘇省心理與教師教育實驗示范中心項目,實驗室建設擁有了更高的發展平臺。本著嚴謹、務實、著眼學生未來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態度,學院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科生獲大學生挑戰杯全國一等獎1項、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5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項目8項)、國家級競賽獎勵3項、省級獎勵11項。學院長期堅持“寬基礎、重通識、強能力、優素質”的培養目標,注重教學質量和內涵建設,歷屆畢業生都廣受省內外用人單位的歡迎與褒獎。學院還設有“凝愛基金”和“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獎學金”,用以獎勵品學兼優學生,同時也為家庭困難學生解除后顧之憂。四、學術交流概況十多年來,本院主辦與承辦的重要學術會議有:“國際理解教育”國際研討會、全國“211工程理論問題”研討會、全國心理學大會、全國中青年教育理論專業委員會、全國“中小學科研興校”理論研討會、“高等教育與社會進步”國際研討會、華人心理學家大會、學校心理學大會、第十三屆Neuroscan高級培訓班暨ERP眼動技術研討會(2009)、中國心理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與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2010)、“教育、文化與人的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江蘇省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學術會議(2011)、第9屆亞太視覺國際研討會(APCV2013)、全國心理學研究和論文寫作培訓基地學術委員會研討會(2013)、首屆中國心理學博士后論壇(2013)、中美藝術教育高峰論壇(2014)、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大會教育與社會學論壇(2014)、江蘇省心理學會學術大會暨第四屆“青年心理學家學術論壇”(2014)、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2015)、中國心理學會社區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首屆學術會議(2015)、第17屆國際多感覺通道研究會議(IMRF2016)、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2016)、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經濟研究委員會暨第四屆江蘇省教育經濟學術年會(2016)等。學院長期與美國、英國和荷蘭等國大學有學術交流,與中國臺灣臺南大學、中正大學、輔仁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波士頓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簽有定期的學術交流協議,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教育學院建立了聯合培養研究生制度。五、辦學條件學院主體位于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二期1005幢,院部辦公用房面積為626平方米,教授工作室和教研室474平方米,實驗室1091平方米;在天賜莊校區文輝樓建設有“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中心”,面積1376平方米;學院資料室位于獨墅湖校區炳麟圖書館七樓,面積341平方米,藏有中外文專業圖書2.9萬冊,訂有國內公開出版的所有教育學、心理學學術刊物和20種外文專業刊物,還與學校圖書館聯合訂有PsycARTICLES美國心理學會全文數據庫。“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在各校區均設有辦公地點。學院編輯出版《教育論壇》雙月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是蘇州大學下屬的二級學院之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東吳大學時期。1953年江蘇師范學院設立歷史專修科,1955年著名歷史學家柴德賡教授受命創建歷史學系,1995年歷史學系更名為社會學院。學院現有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旅游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中國史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歷史學是江蘇省品牌專業,檔案學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學院現設歷史學系、檔案與電子政務系(含檔案學、圖書館學、信息資源管理)、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含社會學、社會工作)、旅游管理系、勞動與社會保障系共5個系、8個本科專業。現有教職工103人,其中專任教師87人,教授28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43人。近5年來,教師出版專著、教材近60部,發表論文500多篇,承擔國家、省部級、市廳級科研項目70余項,獲得各項獎勵50多項。江蘇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吳文化研究基地”、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蘇州分院暨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蘇紅十字運動研究基地以及蘇州大學(蘇州市)人口研究所、蘇州大學吳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社會與發展研究所等省、校級科研機構附設于本院。學院現有研究生2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自學考試學生200余人。學院設有實驗教學中心,下設信息管理、檔案保護與復制技術、辦公自動化、圖書檔案管理、社會學與社會工作、旅游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多個專業實驗室及文物室。學院資料室藏有專業圖書42000多冊,國內外期刊400多種。學院秉承“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注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邁入新時代,學院正以昂揚的姿態、開放的胸襟、全球的視野,順天時、乘地利、求人和,積極投身學校“雙一流”建設,努力提升學院各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的東吳大學體育專修科、1952年的江蘇師范學院體育系、1982年的蘇州大學體育系。1997年成立體育學院,至今已有9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幾代體育人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大學體育學院已經成為一所國內領先,并且具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體育院校。學院現有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教育、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本二招生)5個本科專業;擁有體育學博士后流動站和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機能評定與體能訓練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以及若干國家、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長期以來,學院致力于高素質體育人才培養,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包括奧運會冠軍陳艷青、吳靜鈺、孫楊在內的一大批高水平體育專業人才,為我國體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學院共有教職員工14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63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46人,國際級裁判3名,國家級裁判10名,另有柔性引進、兼職、客座教授20余名。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90名,博士研究生46名,碩士研究生239名,在職攻讀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學員近300名。近年來,我院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不斷加強自身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繼續保持在全國同類學科專業中的領先地位,努力培養具有鮮明特色和專業特長的高水平體育人才。學校與江蘇省體育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組建“江蘇體育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等方面全面合作,深度融合。成立“蘇州大學江蘇體育健康產業研究院”,發揮省校共建的決策優勢,構建并不斷完善理論創新、政策設計、人才培養、高科技企業孵化的創新平臺,全力打造體育健康產業高端智庫和人才培養基地。響應“健康中國2030”號召,服務大眾運動健身和康復需求,由蘇州市衛計委、蘇州市體育局及我校三方合作,成立了“運動云醫院”。以各級各類賽事為平臺,以賽促學,彰顯體教結合特色。在里約奧運會上,我校孫楊、吳靜鈺、王振東三位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表現出色,成績突出,為學校爭得了榮譽。張華同學在第二十八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跆拳道女子62公斤級比賽中奪冠。我院學生參加全國田徑錦標賽、全國青年運動會、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全國大學生游泳錦標賽、全國高校健身氣功比賽、全國高校啦啦操比賽、省大學生田徑比賽、省大學生游泳比賽、省高校“省長杯”暨2015年度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第十八屆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全國高校舞龍舞獅比賽、龍舟比賽、國際劍道公開賽等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均取得優異成績,為學校、學院爭了光、添了彩,繼續保持我校的競技體育水平“江蘇一流、全國領先”的牢固地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座落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古城蘇州,其前身為蜚聲海內外的東吳大學法科。1915年9月,時在東吳大學任教政治學并兼任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的美籍律師查爾斯蘭金,為能在中國培養法律人才,以蘇州東吳大學為本,于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以講授“比較法”為主,因而又稱“中華比較法律學院”。學院教學突出“英美法”內容,兼顧大陸法系教學,其明確的專業意識與科學的培養目標,使東吳大學的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稱,又被譽為“華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學院”。國內近現代法學大師中,王寵惠、吳經熊、盛振為、丘漢平、孫曉樓、王伯琦、楊兆龍、李浩培、倪征燠、潘漢典等諸位先生,或執教東吳以哺育莘莘學子,或出身東吳而終成法學名宿。“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法界才俊,匯集于斯,可謂極一時之盛。1952年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易名為江蘇師范學院,法學院隨之并入華東政法學院;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蘇州大學,同時恢復法學教育,設法律系;1986年擴建為法學院。2000年,原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友王健先生捐巨資支持法學院建設,蘇州大學法學院更名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現有教職工84人。其中專任教師63人。教師中有教授21名,副教授26名;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43人。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高,絕大部分具有海內外名校博士學位;年齡結構合理,形成了老中青有機搭配的學術梯隊。教師熱愛教學事業、教學態度端正、教學效果優良,以研促教、關注前沿,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圍。行政管理與圖書資料等教輔人員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為教學科研事業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學院分別于1993年和1998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法學教育體系完備。本科設有法學專業和知識產權專業,屬首批全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及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目前在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1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博士研究生。學院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同時,王健法學院也是我國較早開展法律碩士教育的單位,招收全日制法律碩士(法學)、全日制法律碩士(非法學)及在職法律碩士等各種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目前在校學生兩千余人。蘇州大學法學學科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和江蘇省序列重點學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法理學”為國家精品課程,“法學理論”為省級優秀課程群,擁有“公法研究中心”和“國際能源法研究中心”兩個省級研究基地,其中“公法研究中心”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與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研究所合作建有“環境司法理論研究基地”,并建有江蘇省知識產權(蘇州大學)培訓基地,東吳公法與比較法研究所、蘇州大學檢察發展研究中心等蘇州大學校級科研機構。學院內部還設有比較法研究所、英美法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等十余個院級研究機構。2014年創刊《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建有蘇州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并使之成為蘇南乃至江蘇地區的知識產權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中心。學院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極為法治國家建設獻計獻策。新世紀以來,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科研項目35項,省部級項目85項,獲得縱向科研經費達1000余萬元,發表各類學術論文上千篇。根據中國法學創新網統計,王健法學院教師發表的法學類核心刊物(CLSCI)他發數數量2011年度居全國法學類院(系、校)第12位,2012年度位居第9位,2013年度位居第8位,2014年度位居第9位。王健法學樓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教室設備一流,并設有中式、西式模擬法庭、國際學術會議廳等,同時為全體教師配備獨立的研究室。圖書館面積3600平方米,現有藏書7萬余冊,中外文期刊600多種,可檢索的電子圖書30多萬種,并在收藏、保留港臺地區法學期刊、圖書方面具有特色。自1982年以來,法學院已為全國培養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等各類層次的專門人才17000余人,成為重要的法學人才培養基地,許多校友已成為國家政法部門和法學教育的中堅力量。“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我們深知,與東吳大學法學院的先賢們所創造的成就與輝煌相比,眼下法學院所取得的成績還微不足道。目前,全院教師在重溫東吳法學精神的同時,力求在教學、科研方面更加精益求精,以踵繼前人的事業。或許我們能夠告慰東吳校友及學界同仁的只能是:我們已經努力過,我們還在努力中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50萬
] -
蘇州大學文學院是在東吳大學文學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0年,美國監理會制定《東吳大學校董會章程》建立東吳大學,共設三個系科:文學系、神學系和醫學系,為中國年輕人提供西方標準的大學教育。1908年,東吳大學的第一個畢業生獲得了文學士學位證書。1919年,東吳大學被政府授予籌辦“作為東吳大學一部分的吳語學校”。1920年,“吳語科”開辦。1927年春,東吳大學文學院設中文、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系。1950年秋,文學院文史系改為中國語文學系。1952年10月,蘇南師范學院在東吳大學原址建院,設中國語文系、教育系、數學系、物理系、生物系、藝術系。1952年11月,蘇南師范學院改名為江蘇師范學院。1955年9月,中國語文系科調整到南京師范學院。1958年,江蘇師范學院重建中國語文系,1982年更名為蘇州大學中文系。1995年更名為蘇州大學文學院,同時開始組建新聞傳播系。1999年,文學院、社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合并組建蘇州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更名為人文學院中文系(新聞傳播系)。2005年調整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蘇州大學在整合原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所屬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的基礎上,與香港鳳凰衛視集團合作組建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撤銷新聞傳播學院。蘇州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在劃出新聞類專業和學科后定名為蘇州大學文學院。如今的文學院坐落于蘇州工業園區風景如畫的獨墅湖畔。在文學院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中,一批著名的學術大師曾在此執教,其中有黃人、章炳麟、吳梅、金叔遠、唐文治、陳衍、王遽常、曹之弼、錢基博、呂思勉、周予同、蔡尚思、周谷城、胡曲園、朱東潤、許國璋、錢仲聯等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高學歷、高職稱、教學經驗豐富、學術造詣深、梯隊結構合理的教學研究隊伍。2008年,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隊伍獲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稱號。學院擁有1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國家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在原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三個省級重點學科的基礎上,2008年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被批準為省級重點學科,2009年遴選為江蘇省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2014年獲批省優勢學科重點序列學科,2015年遴選為江蘇省品牌專業。本學科連續承擔了三期“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學院現有3個系科:中文系、秘書學系、漢語國際教育系,1個海外教育中心,1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江蘇當代作家研究基地),設有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研究中心、漢語及漢語應用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等10多個校級、院級研究中心。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語言文學,設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10個博士點(含方向);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語言文學,8個學術型學位碩士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擁有秘書學、漢語言文學(師范)、漢語言文學(基地)、漢語國際教育4個本科專業(方向)。多年來,學院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為國家培養了萬余名學子,在國內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坐落于風景秀美、景色宜人的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前身為東吳大學1914年創辦的物理系。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辦學聲譽。學院架構學院下設近代物理及物理教育系、光學與光子學研究所、凝聚態物理與新材料研究所和大學物理部及實驗教學中心。此外,蘇州大學軟凝聚態交叉研究中心和蘇州大學高等研究院和掛靠學院運行。學科發展學院物理學科為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學科、江蘇省優勢學科、蘇州大學一流學科物質科學與工程的支撐學科之一。物理學科ESI國際排名位居全球1%,國內高校排名26位;NatureIndex國內排名近幾年在6-10位之間;2016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國內排名26-38之間,江蘇省排名第二。學院現有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物理學一級學科博(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物理)二級學科碩士點、學科教學(物理)專業學位碩士點;物理學及物理學(師范)2個本科專業及方向等。師資隊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28人,其中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江蘇省雙創人才2人、江蘇省特聘教授4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48人,副高級職稱29人。2017年5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JohnMichaelKosterlitz加盟我校受聘為蘇州大學講席教授,并作為榮譽院長領銜組建“蘇州大學高等研究院”。科學研究近三年,以第一單位或通訊單位發表Phys.Rev.Lett.4篇、Nature系列4篇、Adv.Mater.3篇、PNAS1篇等高水平論文近2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項目及重點研究計劃、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項目40余項。教學研究學院教學成果豐碩。學院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物理(實驗)國家優秀教學團隊;《普通物理學》獲批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精品課程和“江蘇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項目”;《電磁學》獲批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熱學》獲批江蘇省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精品課程;《普通物理學II》獲批江蘇省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精品課程培育項目。學院還承擔研究生省級精品課程2項、教學教改研究課題2項等。人才培養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構建“國際化、研究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STEAM理念貫穿的不同層級學生科研訓練,通過開設物理學(國際班),實現對專業課進行全英文教學。近年來,學院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0篇,獲授權專利2項;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8項;獲得各類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項20余項。2018屆畢業生有45.92%的本科生畢業后進入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名校繼續深造,亦有很多學生進入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三星電子等知名高科技企業從事研發工作,人才培養質量贏得高度認可。社會服務學院主動積極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與蘇州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合作建立蘇州大學光伏研究院和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推動產學研合作。與江蘇省蘇州中學校、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等中學在物理奧賽、教師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學院編輯出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物理教師》雜志。2018年獲批蘇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醫學部現有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等5個學院、3個臨床醫學院和9個研究院所。現有在校研究生3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近5000名、外國留學生500余名。醫學部現有教職工800余人,三家直屬附屬醫院具有教學職稱的教師1046人。“兩院”院士3人;中組部“千人計劃”4人、“青年千人計劃”10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青年學者6人、“跨世紀和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5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國家級)3人;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973”首席科學家5人。醫學部現擁有博士后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6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76個,專業學位碩士點6個。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臨床專科8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2個,省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各4個,省優勢學科一期2個、二期3個、三期4個。現有學術型博士生導師153人(含臨床52人),臨床專業學位型博士生導師94人,碩士生導師540人(含臨床310人),臨床專業學位型碩士生導師126人。現有省部共建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類)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血液系統疾病領域)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省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1個,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雙創計劃”團隊3個。截止目前,臨床醫學、藥學與毒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免疫學共6個學科進入全球基本科學指標(ESI)前1%。現有本科專業15個,其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省“十二五”重點專業類建設項目1個,省品牌專業1個,省特色專業3個;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5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國家來華留學生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門,省精品課程1門,省英文授課精品課程4門;“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4部;附屬醫院16所(其中直屬附屬醫院3所),教學實習點100多個;生物類校外實習基地18個。醫學部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長期的合作關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是1995年由蘇州大學政治系與蘇州大學馬列部合并組建而成的一個綜合性二級學院。其辦學歷史比較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東吳大學創辦的政治學科(東吳政治學)。蘇州蠶桑學院、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相關系科專業先后并入該院。在全國211高校的同類院系中,堪稱師資力量雄厚,在95名專業教師中,教授33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占75%以上。現學院設有哲學、公共管理、管理科學3個系科,共有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學、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8個本科專業以及與美國阿肯色大學合作舉辦的物流管理(國際供應鏈管理)專業本科教育項目;學院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江蘇高校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老撾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研究中心、蘇南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基地等省部級研究基地;蘇州大學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地方政府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東吳哲學研究所等12個校級研究院、所、中心;哲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和16個二級碩士點以及公共管理(MPA)等專業碩士學位點;哲學、政治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可涵蓋1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與博士后流動站,政治學為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哲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行政管理為江蘇省特色專業;目前學院在讀全日制本科生1400多人、研究生(博士、碩士、專業學位)1000多人,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學院的發展態勢。學院的優勢學科主要涉及兩大學科領域。在哲學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原理及發展哲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等方面的研究,中國哲學關于儒學、道學、宗教學等方面的研究,倫理學關于在原理研究、管理倫理、生命倫理、發展倫理等方面研究,外國哲學在俄羅斯哲學、科學哲學、日本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均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近年來,該學科的教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多項,李蘭芬教授等先后3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500多篇,其中CSSCI源期刊論文180余篇,出版《當代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晚清哲學》、《中國佛教思想史稿》、《當代中國德治研究》等學術專著30多部。其中潘桂明教授的十年磨一劍的鴻篇巨制《中國佛教思想史稿》(226萬字),榮獲江蘇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在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圍繞政治改革與政府發展、基層政權建設和區域生態治理、政府理論與公共政策、地方政府特別是蘇南政府創新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學科優勢和科研特色,出版了《東吳政治學》、《政治與公共治理研究文庫》、《東吳公共管理研究叢書》等一系列高質量的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管理世界》等權威或核心期刊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0多項。學院在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領域也取得了突出成績,為國家與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本科生與研究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為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其中不乏黨政高層領導、高校知名教授與企業家。學院還為黨政機關與企事業單位承擔了大量委托研究任務,撰寫的研究報告成為有關部門與單位決策的重要依據,受到中央與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學院教師還指導學生先后榮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與特等獎。學院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現與多所外國高校展開聯合培養工作,在短期海外高校研修項目上,有諸多不同時長的項目供符合條件的在校生選擇。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9.0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