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藝術學院是以“閎約深美、不息變動”為校訓的百年名校,是一所在國內外卓有影響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2005年成立的傳媒學院是其下屬二級學院。 傳媒學院以“媒介”“和“藝術”為兩大特色關鍵詞,強調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跨專業聯合、實踐為用的教學特色。傳媒學院目前有博士、碩士、本科等多層次教學,并擁有數字媒體藝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目前在校本科生、碩士生人數已達1400多人。設有動畫、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錄音、攝影、廣告學、影視攝影與制作7個本科專業,以及廣播電視藝術學、動畫、數字媒體、攝影、錄音等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點。傳媒學院建有“國家級數字媒體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省級示范實驗中心”、“江蘇省數字音頻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江蘇省虛擬現實藝術實踐教育中心”、中央財政與地方共建的“影視高清實驗室”等實驗教學基地,構成了傳媒學院的實驗室集群體系,為教學提供了重要實驗平臺。通過實驗室建設,打通了系科之間的學科壁壘,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實驗室教學和項目教學形成合作體制,通過聯合作業來實現藝術人才的“跨界”培養,使學生緊跟新媒體環境下藝術創作和傳播的新理念、新技術的發展,培養具備較好藝術潛質和科學嚴謹作風、掌握實驗技能、具有藝術創造性以及綜合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傳媒學院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近年來,我院各專業就業率均達到95%以上,其中錄音、廣告專業連續三年就業率達到100%。畢業生就業范圍廣泛,就業單位層次較高。在學科專業建設中,錄音藝術、動畫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動畫為教育部特色專業,錄音藝術為省級品牌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2011中國大學評價》中被評為藝術類專業院校A++等級;《高等院校傳媒藝術實踐學程》獲得2011年江蘇省普通高校精品教材;“錄音藝術專業創新型實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3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錄音聲學基礎》獲得十一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一等獎;傳媒學院注重藝術創作,成果豐碩,在全國舉辦的影視、動畫、數字媒體、廣告、攝影、數字音樂等各項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國家、省級獎項200多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是我國獨立建制創辦最早并延續過百年的高等藝術學府。下設14個二級學院,27個本科專業及50個專業方向。擁有藝術學學科門類下設的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以及設計學全部五個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南藝的工業設計專業始建于1993年。2008年9月,工業設計專業從設計學院分離,建立了獨立的工業設計學院。作為我國最早的以“工業設計”冠名的二級學院之一,將“生態教育”理念作為學院建設與發展的根本理念,并確立了“綠設計”的教育思想,并正在嘗試和建立以培養成長性人才為目標的培養模式,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首先是“思想”的建設。思想建設為課程基礎,教學的重點在于豐富學生的思想認識。其次是“行為”的培養。“行為”培養為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其三是“習慣”的養成。“習慣”的養出為課程的核心,教學的重點在于激發學生個人興趣和激情。最后是“設計人”性格的形成。性格的形成為課程的目標,教學的重點在于樹立設計為人類“第三智慧”的崇高追求。為了實現“設計人”的培養目標,學院全面加強了以設計實驗實踐為基礎,以設計問題研究為導向,以政產學研設計合作為平臺,以差異化人才培養為戰略的課程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研究性課程——工作坊課程——合作課程——課外課程——企業實習”的課程鏈,通過在設計知識領域的高度、深度、寬度三個層面的教育,幫助學生堅定思想,拓寬視野,貼近社會,構建用設計智慧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系統。在建院以來的近六年時間內,工業設計學院被遴選為“江蘇省工業設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基地”,“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工業設計示范中心”和“中國工業設計示范基地”。工業設計學院全體師生正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一所高品質的二級學院。學院專業設置:工業設計學院目前設有4個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產品設計專業、工業設計專業、藝術與科技專業(展示設計方向),以及產品設計專業信息交互設計專業方向。同時招收工業設計、展示設計、信息交互設計三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擁有設計藝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研究站,招收工業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博士生。產品設計專業產品設計是依托于傳統手工業和信息化時代新商業模式的,一門以高人文精神、高藝術品質為造物智慧的學科。它除了基于傳統產品設計中對功能、造型、色彩、構造、材料等要素的技巧性訓練,同時還強調設計創新思維的開發、系統設計方法的應用和服務設計體系的探索。培養目標:在培養職業產品“設計師”的基礎上,強調學院提出的“設計人”培養。“設計師”只是一種具有商業能力和設計技術能力的職業人,而“設計人”是在此之上,是具有設計智慧的、具有平衡商業、科技和人際關系能力的、具有道德底線的設計經營者。主干課程:產品開發及管理、產品語意設計、用戶研究、中國傳統造物智慧現代啟迪、中國設計文化、設計專題研究、概念設計、設計管理與營商等。工業設計專業工業設計是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強調多學科知識體系的融合型。本專業有別于產品設計專業,更多地是依托現代制造業,強調對新技術新材料的產品化設計運用。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的優勢和特點,除了注重工業產品人機交互方式、產品技術實現、工程結構知識應用和商業設計等領域外,重點導入了“綠設計”的思想,反對純商業化的欲望激發設計,提倡為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而設計。形成以道德化“工學”為核心的教學特色。培養目標:在培養具備工業設計的基礎技能、專業知識與設計綜合應變能力的工業設計師基礎上,強調學院提出的“設計人”培養。主干課程:產品開發設計、制圖與模型、材料與生產工藝、產品工程設計、人機學應用設計、機械結構、設計專題研究等。藝術與科技專業(展示設計方向)藝術與科技專業(展示設計方向)是一門新興的、跨專業的、富有挑戰的,就業前景廣闊的學科。它融合了展示信息設計和展示空間氛圍營造,包括了博物館展示設計、會展設計、商業陳列設計和節慶禮儀展示設計等多方面內容。該專業通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形成知識融貫、結構合理、連貫而開放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和走向現代化、全球化的課程內容。培養目標:在為文化部門、博物館部門、大中型展館、設計團體、旅游部門、會展機構等單位培養展示設計領域基礎厚、素質高、能力強,具有研究潛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具有高藝術品質的復合型、開放型專業人才的基礎上,強調學院提出的“設計人”培養。主要課程:設計策劃、展具設計、空間構成、裝置設計、展示技術、展示工程、展示專題設計、展示設計工作坊等。產品設計專業信息交互設計專業方向信息交互設計是一門新興的交叉設計學科,它是信息設計、產品設計、交互設計、數媒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產物,也是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形態變化的產物。內容涉及移動互聯網產品設計、智能交互產品開發設計、數字化文化遺產保護、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培養目標:在培養移動互聯網產品設計、智能交互產品開發設計、數字化文化遺產保護、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工作的具有新的人文、藝術、科技觀念和素質的綜合型人材的基礎上,強調學院提出的“設計人”培養。主要課程:界面設計、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研究、服務設計研究、交互創新應用設計研究等專業課程群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是一所順應時代發展,以培養具有自我塑造、自主創業的復合型高級音樂人才的國有公辦二級學院。1995年11月南京藝術學院與日本中部樂器技術專門學校合作成立了南京藝術學院附屬鋼琴調律專科學校,設鋼琴調律專業,開創了江蘇首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1998年增設音樂教育、音樂編導和流行音樂編創三個專業,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愛樂高等專科學校(中日合作),2000年11月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愛樂學院(中日合作),成為本科院校。2005年12月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二十多年來,流行音樂學院為國家培養了2000余名畢業生,為祖國輸送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學院現設流行音樂創作系、流行音樂演唱系、流行音樂演奏系、樂器修造系、音樂傳播系、基礎教學部六個系部,流行音樂研究所、學科發展與研究中心兩個學術單位,以及綜合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三個行政科室。依托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基金,學院建設成了“樂器學聲頻檢測實驗室”“爵士樂教學與實踐中心”“音樂傳播與網絡教學平臺”“樂器修復與復原研究中心(籌)”四個教學科研項目。目前,學院流行音樂演唱、流行音樂演奏、流行音樂創作、樂器修造、音樂傳播五個本科教學專業方向在國內同行中均享有良好的聲譽,具有較大的影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加強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學院還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流行音樂研究、音樂傳播、樂器學招收博士研究生,流行音樂研究、樂器學和音樂傳播招收學術性碩士研究生;流行音樂演唱、流行音樂演奏、流行音樂編創與制作、樂器修造技法招收專業性碩士研究生。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7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0名(含一級演員),客座教授10余名。現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00余名,碩博士研究生30余名。學院十分重視借鑒國內外高等藝術教育的經驗,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和藝術展演。近年來我院還與美國、挪威、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藝術院校加強合作,在國際合作辦學和師生交流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可喜成績;同時學院也接待了眾多的海內外藝術界和教育界的名人大師來校講學和交流,促進了我院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近年來,學院師生連續多年在國內外賽事上獲得眾多獎項,如:愛樂合唱團在美國、波蘭合唱節獲得大獎;流行音樂學院π組合獲得第九屆意大利加爾達國際合唱節最高獎金獎、第七屆世界合唱比賽現代流行組金獎;流行音樂演唱系張丹丹獲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流行組一等獎,填補了江蘇省在國家級聲樂比賽中的空白,趙媛媛老師獲該比賽三等獎;同時,趙媛媛、張丹丹、劉籽辰連續三屆獲得了國內音樂界重要獎項“金鐘獎”銀獎、銅獎,并多次在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取得良好成績;流行音樂演奏同學獲得了亞洲青少年器樂演奏金獎;流行音樂演唱師生多次在長三角青年歌手大獎賽中獲金獎、優秀獎,江蘇省音舞節獲一、二、三等獎;學生尤長靖、張曉鈺、耿斯漢、劉籽辰等多次國內大型綜藝節目中展露風采。以上眾多獎項和藝術展演取得的成績,充分體現了我院的辦學實力和水平。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是江蘇省唯一的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是全國31所獨立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也是我國獨立建制創辦最早并延續至今的高等藝術學府。美術學院是南京藝術學院歷史最悠久的系科,它的歷史可追溯到中國新美術運動拓荒者、現代藝術教育奠基人劉海粟先生于1912年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52年與顏文梁教授創辦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以及山東大學藝術系美術科,合并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1958年學校遷址南京,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99年提升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劉海粟、張大千、黃賓虹、李超士、陳抱一、呂鳳子、姜丹書、豐子愷、關良、潘天壽、傅雷、潘玉良、朱屺瞻、顏文樑、朱士杰、陳之佛、謝海燕、俞劍華、劉汝醴、溫肇桐、陳大羽、劉抗、蘇天賜、張華清、張文俊、林樹中等著名專家學者都曾在這里任教。美術學院重視教學研究與學科建設,已發展成為擁有美術學、繪畫(包括油畫、版畫、壁畫、插畫四個專業方向)、中國畫、雕塑、書法學全部五個二級學科的綜合型美術學科。1981年和1986年先后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首批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國內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中唯一的美術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1年升格為美術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2年成立美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1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43名。美院在師資結構、科研創作、教學管理、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全國同類型院校、學科或專業領域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美術學學科作為江蘇省美術學唯一省級重點學科,教學層次分明,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六屆至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本院師生共獲得金獎3枚,銀獎10枚,銅獎16枚,優秀獎20枚。2003年和2006年繪畫、美術學專業分別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2004年“繪畫課程群”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課程群;“油畫課程”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一類精品課程;“版畫專業工作室建設”項目獲江蘇省普通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版畫專業工作室建設成果”獲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年“中國畫課程”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一類精品課程;“版畫”課程被評為二類精品課程;美術學成為江蘇省“十一五”重點學科暨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培育點。2007年“中國畫技法”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中國畫論課程”獲江蘇省2007年度優秀研究生課程;美術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繪畫教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美術學教研體系的優化與應用”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2008年“油畫技法”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繪畫專業被遴選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點;“書法技法課程”遴選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2009年美術學院被評為“美術學學科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版畫藝術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0年“中國美術史”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11年“創新型美術人才培養”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2年——2013年“中國畫技法”、“中國美術史”和“油畫技法”三門國家精品課程先后升級成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3年美術學獲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學科。2018年“美術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與實踐”獲教育部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9年中國畫專業、繪畫專業、美術學專業被遴選為國家級一流專業。美術學院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秉承“閎約深美”的辦學思想,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德藝兼備的藝術人才,其中不少畢業生已成為文化建設的中堅和藝術界的著名人物,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是隨著國內外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在全校實施學科拓展戰略的背景下成立的教學單位,主要負責發展新興實用類“大藝術”專業和承擔全校公共課教學。現有文物鑒賞與修復、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藝術史論、藝術教育共四個專業,文物修復、文化遺產與保護、藝術史論專業已面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文化遺產保護方向、藝術考古方向、中國藝術文獻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人文學院目前在校學生493人,其中本科生414人,碩士研究生66人,博士研究生13人。現有教職工63人,其中專任教師52人,教授4人,研究員1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學位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教師14人,2人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5人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人入選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入選,1人獲博士后基金獎勵。學院自成立以來,秉承“閎約深美,人文日新”的辦學理念,堅持“公共課和專業課同步規劃,教學和科研同等重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時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校內外學術資源,全面探索辦學有效機制,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形成辦學優勢、積累辦學特色、擴大辦學影響。科研工作:堅持藝術專業與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積極開展學位點建設。搭建學術平臺,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學術組織,孵化人才,積累成果。按照“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科研豐富教學”的要求,發揮教授帶頭作用和團隊合作精神,鼓勵教師全面參與江蘇建設文化強省的項目工程,使學院成為文物修復、文化遺產、藝術史論研究、藝術教育等領域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重要力量。2016年至今,人文學院還承擔了文化與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委托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委托的“中華古籍保護名師講堂”等兩個項目。教學工作:堅持按專業大類招生、按專業方向培養的原則,全面推進學分制教學改革,完善基礎性和開放性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注重專業理論學習,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教學內涵建設,春季學期舉辦青年教師教學公開課活動,秋季學期舉辦骨干教師教學觀摩課活動,引導教師在人才培養轉型、教學模式創新、課程體系改革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努力形成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鉆研教法,探索教改的良好風氣。學生工作:以“人文社團:傾心實踐的好陣地;人文講壇:熱心科研的好渠道;人文刊物:靜心讀書的好載體;人文宿舍:開心生活的好場所”為特色,積極借鑒人才培養新理念,建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聯系機制,整合分團委、學生會、社團、班委會和團支部活動內容,全面實施潛移默化的人文素質教育,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力加強扎實有效的學風班風建設,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公平的人才成長環境,全面培養“專業素質高、就業本領強、創業意識濃”的新型藝術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南藝設計)的前身,可以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上海美術學校設置的工藝圖案科,歷史悠久,學脈清晰。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從蔡元培先生確立的“閎約深美”辦學理念到劉海粟先生提出的“不息的變動”辦學精神,南京藝術學院陶甄了一代代優秀的藝術人才。在這一發展脈絡中,由陳之佛、張道一、吳山、奚傳績等名師、名家奠定的設計教育理念與學術研究基礎,是南藝設計之根本。全國藝術院校的知名學者、設計學學科帶頭人大多與南藝有緣,他們在此求學、執教、交流,又將她的特色與經驗傳播至全國各地。南藝設計立足綜合資源優勢,以強勢科研帶動專業教學,以教學實驗促進教學改革,以創新應用培養特色人才,以橫向合作實現科研轉化:在中國傳統設計理論與現代設計實踐研究、實驗性設計研究、設計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人才培養“強調基礎,實驗優先,面向現代,模式創新”,形成基礎扎實又具方向性的專業面貌,實驗性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基礎課程、畢業作品展均為全國藝術設計院校的討論樣本。南藝設計所屬設計學一級學科,是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江蘇高校優勢學科一期、二期、三期建設工程立項學科,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學科;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為首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近年來,南藝設計注重提高學科建設水平,連續獲批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承擔國家公祭鼎設計、國慶七十周年江蘇彩車設計、亞投行徽標及標志物設計等國家重要設計任務;策劃中國設計學青年論壇、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等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活動;在全國美展、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政府出版獎等諸多獎項評定中,獲得國家級創作獎、科研獎、出版獎多項。與此同時,南藝設計長期與國際一流藝術設計院校合作、對話,加入國際藝術、設計與媒體聯盟(Cumulus),在學科創新與學術創新兩個層面積累國內外優質資源,立足“設計共同體”,構建原創設計語言與理論體系,構建并完備中國設計的價值體系。南京藝術學院的設計學科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建于1912年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設立的工藝圖案科建于1922年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設立的實用美術科,及印刷制版專業與動畫專業山東大學藝術系的圖案教學組1952年三校合并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進行工藝美術教學1959年設置了本科學制的裝飾設計與染織美術專業。1981年成立了獨立建制的工藝美術系1996年更名為設計系1999年改建為設計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舞蹈學院是南京藝術學院的二級學院,其前身系南京藝術學院中專部于1970年成立的舞蹈科,2000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全日制本、專科學生。2004年成立舞蹈系,2007年更名為舞蹈學院。目前在校本科生617人,外國留學生2人。舞蹈學院下設舞蹈編導、舞蹈表演、舞蹈學、藝術教育4個本科專業。2012年“音樂與舞蹈學”被選為“十二五”江蘇省重點學科,2014年入選“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依托江蘇省地域文化優勢,建立江蘇民間舞實驗室、江蘇民間舞教學創作實驗室。舞蹈學院擁有一支教學水平高、科研及創作能力強、成果優異的師資隊伍。現有專兼職教師50多人,副高以上職稱19人。專業教師均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戲劇學院等知名高等藝術學府,絕大多數教師具有碩士學位,其中,博士學位者4人,在讀博士2人。同時聘請數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舞蹈學院擁有一流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有十幾間設施先進寬敞明亮的舞蹈練功房、多功能排練廳、多媒體理論教室、舞蹈資料室,還有學校的實驗劇場、南藝劇場和音樂廳、逸夫圖書館等場館,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藝術實踐場館。舞蹈學院置身在藝術學科齊全,學術氣氛活躍,人文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各項事業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近年來,舞院在人才培養、科研、藝術實踐、創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國家級核心期刊及其它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多部,在教材建設方面,《新時期中國新舞蹈史述》(28萬字)等多部已出版,《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綜論》(38萬字)、《舞蹈創作基礎理論》待出版。完成文化部、教育部及省級科研課題多項,并連續3年拿下《舞劇創作理論研究》、《道教對中國宮廷舞蹈的影響研究》、《長江流域舞蹈文化研究》3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多人在國家級“桃李杯”論文比賽中獲一、二、三等獎。數百名師生入選“桃李杯”、“荷花獎”、全國舞蹈比賽等國家級舞蹈賽事。其中,師生原創舞蹈作品獲省級以上創作獎、表演獎、優秀獎等80余項,獲獎師生達156人次。涌現出諸如《梅園梅》、《聆墨》、《風雪行人》、《沐月行》、《畢業照》、《五指蓮花蘭》、《昆丑爭艷》等一批優秀原創作品。原創舞劇《虞美人》、《潘玉良》、《十二秒》、《青春之歌》公演并獲得省級獎項,參加南京青奧會開閉幕式演出和社會其他各種形式的展演,均獲得圓滿成功,充分展示了舞蹈學院豐碩的教學成果。此外,學院還十分關注國際學術發展與前沿動態,大力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學術交流的意識和從事學術交流的能力。學院每年均有對外交流和培養活動,推薦中青年教師和優秀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舞蹈學習和交流,邀請國外專家和舞蹈團體到學院進行授課、學術交流。多年來,舞蹈學院秉承“閎約深美”的校訓,發揮南京藝術學院綜合性藝術大學學科優勢,兼容并蓄,為適應國家、地方經濟、文化發展需要,努力將舞蹈學院打造成為集科研、教學、表演為一體具有鮮明特色、國內卓有影響的品牌專業。以創建“中國當代舞劇研究中心”帶動舞蹈學院創國內一流。通過長江流域舞蹈高等教育平臺建設和協同創新,形成舞蹈學院的獨特辦學優勢。通過博士點與博士后流動站的建立,整體提升舞蹈學院的辦學水準,培養一專多能,文舞相融,德才兼備服務于專業院校,普通高等及中等學校,各藝術團體,社會藝術培訓機構的舞蹈專業人才。憑借雄厚的辦學實力、先進的教學理念,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已成為我國培養高等舞蹈人才和推動舞蹈素質教育,集教學、展演、科研創作為一體的高等舞蹈藝術教育的搖籃。憑借良好的社會聲譽和舞蹈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定期舉辦各種不同形式的畢業生供需招聘會,積極為學生就業搭建平臺,給學生提供擇業機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知名企事業單位前來招聘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達97%以上。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是我國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音樂教育機構之一。1921年,南藝前身“上海美專”為藝術教師進修而專設為期6周的暑假短期培訓班,編制分繪畫、音樂兩組,標志著音樂人才的培養正式進入“上海美專”的教學體系。1923年,音樂學科獨立建制,設立音樂系,首任主任劉質平。1952年和山東大學藝術系音樂科合并成立華東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1958年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1999年定名為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學院歷史悠久、積淀深厚,歌唱家黃友葵、琵琶演奏家程午加、音樂家甘濤、古琴演奏家劉少椿、小提琴教育家盛雪、作曲家徐振民、王建民、音樂美學家茅原、民族音樂學家高厚永、伍國棟、音樂學家居其宏、管建華等一批在中國音樂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著名專家學者辛勤耕耘于此,培養了大批音樂創作、表演、理論研究及應用型專業人才。歷經百年發展,音樂學院已具備雄厚的辦學實力和學科基礎,已發展為擁有音樂學系、東方音樂系、作曲系、管弦系、民樂系、聲樂系、鍵盤系、音樂教育系、音樂劇系、基本樂科教研室等系科以及音樂學研究所、民族音樂學與世界音樂研究中心、當代音樂與歌劇音樂劇研究中心、巴赫藝術中心、民族聲樂研究中心、江南絲竹研究中心、琴學研究中心等學術研究機構的集音樂學研究、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為一體的完整音樂學院建構。1978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單位;2004年獲批音樂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08年獲批音樂學(二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1年升格為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12年獲批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6年,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校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的好成績。音樂學和音樂表演(中國樂器演奏)為江蘇省品牌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為江蘇省特色專業,音樂學科是江蘇省“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學科、江蘇高校優勢學科一、二、三期建設項目、音樂學獲教育部“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現有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57人。在國家級“金鐘”、“文華”等大型音樂賽事中獲得金銀銅獎數十項,創作各類音樂作品百余部,舉辦各類音樂會千余場;出版各類音樂專著和編、譯著百余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譯文、報告千余篇;承擔各類國家級、部省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得國家級、部省級獎勵20余項,國家級、部省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音樂學院在師資結構、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作、服務社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在全國同類型院校、學科或專業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我們的目標是建設具有中國文化精神、追求德藝雙馨的卓越藝術風范,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視野和胸襟,努力打造與時代同步發展的國內一流音樂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 -
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前身為1969年創辦的南京藝術學院戲劇系,1973年招收話劇表演和舞臺美術專業學生,后因故停辦。1998年12月恢復辦學,成立電影電視藝術系。2006年1月發展為電影電視學院。學院現設有表演與導演系、播音與主持藝術系、戲劇影視文學系(含影視策劃與制片方向),設表演專業、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影視策劃與制片方向、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等6個本科專業或方向。另設戲劇影視藝術研究中心,南京藝術學院民國電影研究所,江蘇省影視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演播空間實驗室,普通話測試站,朗誦藝術考級點等。自2005年始,學院先后獲準設立了電影學碩士點、電影學博士點和電影學博士后流動站。錢態教授主持建設的表演專業,被遴選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沈義貞教授主持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被確立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電影學被評為南京藝術學院校重點學科。2011年藝術升為門類后,戲劇影視學成為國家一級學科。學院現有教職工50人,其中教師43人,具有正高級職稱5人,客座教授5人,副高級職稱4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7人。青年教師中8人擁有或正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比例達100%。已逐漸形成了一支教學科研力量雄厚、梯隊合理、學科人才齊全的教師隊伍。至2012年秋,學院計有在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外籍留學生588人。畢業學生主要分布在八一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上海話劇中心、江蘇省話劇院、前線文工團、南京市話劇團、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南京電視臺、北京電影學院等眾多藝術單位以及高校,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發展中的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正在成為我國又一個集教學、科研、創作于一體的戲劇影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努力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繁榮戲劇影視藝術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40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