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大學法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特色鮮明、在國際國內法學界享有較高聲譽的法學院,是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的副會長級單位;山東省法學會常務理事單位;青島市法治智庫承辦單位;青島市法治青島建設研究會會長單位。青島大學法學專業始辦于1983年,招收兩屆法學專業專科生,是山東省最早開辦的法學專業之一。1987年起招收經濟法專業專科生,1990年開始招收國際經濟法專業本科生,1998年起統一招收法學本科生。2000年法學院成立,并成立知識產權學院,當時包括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公安學四個一級學科。2004年始招訴訟法、法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2008年始招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碩士研究生,并參與法醫學、公共管理碩士(MPA)的聯合培養工作。2010年獲得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4年參與管理科學博士點聯合培養工作。2015年年底,學校為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和科學謀劃“十三五”及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對法學院進行重組,形成了單一法學學科法學院。目前,青島大學法學專業是山東省特色名校建設工程的重點建設專業。法學院是法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單位、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研究生培養基地,山東省地方立法研究服務基地,青島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擁有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十二五)省級重點學科,“物證技術應用”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設有知識產權研究院和若干科研成果培育機構。在社會服務方面,參與山東省和青島市黨政智庫建設,設有青島市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國際交流暨中韓法律中心、行政法案例研究中心、法律專業培訓與服務中心等服務平臺。學院重視學科建設。設置法理法史教研室、憲法與行政法教研室、民事法教研室、刑事法教研室、商法與經濟法教研室、國際法教研室六個教研室,擁有憲法與行政法、法律史、訴訟法、民商法和國際法5個學術學位碩士點,擁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已經形成了以憲法與行政法學科為龍頭,法理、法史、民商經濟法、刑事法、訴訟法和國際法為基礎,多學科融合、優勢共享的發展格局。學院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學院現有專任教師5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0人,專業學位碩士導師44人(含院外和校外兼職導師24人)。教授8人,副教授24人,講師2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3人。目前,學院以申報法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為目標,組織憲法與行政法、法律史、刑事法、民商法四個博士學位點培育方向,學科團隊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雄厚。學院重視科研創新。學院設有科研成果培育中心和專業研究機構,與實務部門聯合設有服務成果轉化平臺,出臺“申博貢獻優秀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出版“青大法學文庫”,設立法學名家論壇和青年法學家學術沙龍。積極推進專業學術交流,全力打造學院整體高端學術影響。學院重視人才培養質量。堅持“人文情懷、專業思維、中國立場、國際視野”的辦人才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推進“開放式”課堂教學為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學院重視人文基礎與專業理論教育,實行“通識+專業+多元”的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重視實踐教學,以實務教學和高端職業訓練為特色,設有法律實務大講堂,擁有模擬法庭、資料室和法學數據庫、診所教室、“物證技術應用”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與實務部門聯合創立若干本科、碩士實習實訓基地和案例教學基地。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考研率、考干率、司法資格考試通過率,在全國和山東省內高校名列前茅。學院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學院推進“國際化”辦學模式,以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和香港為中心,努力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與國(境)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出國(境)訪學和參加國(境)內外重要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專業交流。同時,有計劃地邀請國(境)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參加學術論壇和專業教學。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源于山東紡織工學院,始于1950年4月由紡織工業部華東紡織管理局舉辦的青島紡織技術訓練班,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雄厚的師資力量,深厚的學科底蘊,強勁的科研實力,優良的育人成果。從1950年起培養紡織專門人才,已有69年歷史,從1985年開始碩士聯合培養,碩士培養歷史長達30余年,是山東省唯一的紡織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學院現有紡織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紡織科學與工程),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藝術學),3個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點(紡織工程領域、工業設計工程領域、材料工程領域)。其中紡織工程、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均為山東省“十二五”重點學科;紡織工程領域是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領域。現有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輕化工程、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表演方向)5個本科專業,其中,紡織工程專業為“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國家特色專業,山東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立項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學院擁有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生物質纖維材料及紡織品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生態紡織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特型非織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十余個科研教學平臺,儀器設備總值達8743萬元。學科現有教授24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2人,擁有雙聘院士、國家特聘專家、國家杰青、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泰山學者、楚天學者、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高層次人才;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泰山學者團隊、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形成了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的學術隊伍。近五年先后承擔系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近千篇,其中被SCI/EI收錄三百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近百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科研經費總額達億元。紡織學科聚焦紡織行業及山東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需求,圍繞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先進制造、纖維材料及改性、功能纖維與產業用紡織品、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等科研方向開展科學研究。青島大學已將紡織學科作為重點發展的學科,在人才引進、學科建設和條件建設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使本學科在高水平科研成果、重大項目承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學科整體實力處于國內同類學科前列,省內同類學科首位,是紡織產業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紡織學科門類齊全,專業領域廣泛,專業涉及全產業鏈。學科堅持以行業需求和區域經濟為導向,以重大科研項目為支撐,通過打造特色優勢學科方向,取得了行業和區域領先地位;與企業產學研合作緊密,科技成果轉化成績斐然,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紡織行業培養了一大批院士、國家杰青、泰山學者等專業技術人才和眾多山東紡織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中堅力量及領軍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是青島大學環境科學系,始建于1986年,2015年12月獨立建院。現設“環境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生態、環境材料4個本科專業方向)、“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環境工程專業學位碩士點、“環境生態系統及其復雜性”和“環境衛生”博士學位授權方向。“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為山東省重點學科、青島大學博士點培育工程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為中央與地方共建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目前,學院現有教工60人,專任教師53人。其中,泰山學者2人、青年泰山學者1人、山東省杰青1人、山東省優青1人。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合作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4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0余人。先后入選青島大學特聘教授人才工程10余人,青年卓越人才計劃20余人。在校本科生近500人、研究生150余人。學院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需要,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近五年,承擔縱向科研項目8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各部委重點項目3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1項,科研經費1500余萬元;橫向科研項目數百項,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SCI、EI收錄論文280余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形成了水土資源與環境、水污染控制及修復、環境功能材料、濕地生態與環境、海岸帶與鹽湖環境、大氣污染控制與能源凈化6個特色研究方向。學院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國內大中型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深入。先后邀請林學鈺院士、彭永臻院士、美國工程院JeraldL.Schnoor院士和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國內外著名學者先后來學院交流指導。與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加州大學、弗羅里達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合作關系。學院重視學生的教育和培養,教學教改研究成果豐富。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競賽中獲獎5項,考研/考博錄取率保持在學校前列,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的比例逐年提高。打造“分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鼓勵學生承擔各級各類自主科研項目,推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高效化、研究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96%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很高,得到了廣泛認可,尤其在適應能力、合作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諸多優秀畢業研究生已經成為各用人單位的科研精英和管理骨干。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編教職員工112人,其中專任教師92人,教授21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學位50人,泰山學者2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外聘院士1人,兼職教授多人。專業設置設有機械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四個本科專業。機械工程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以及山東省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是山東省特色專業、青島大學校級品牌專業。設有工程設計及理論系、機械設計及制造系、車輛工程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工業設計系6個教學系和青島大學工程訓練中心(省級示范中心)。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318人,其中本科生2077人,研究生241人。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學院擁有機械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熱能工程4個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機械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工程3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處。擁有“電動汽車智能化集成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山東省新型動力集成及環保節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省部科研技術平臺,以及“低碳能源與能源裝備節能減排技術團隊”、“車輛動態仿真及輕量化技術團隊”、“新型納米材料與環保裝備技術團隊”等多個特色科研團隊。學院科研力量雄厚,承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重大專項、關鍵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企業項目等科研項目。近五年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1項、部省市級項目30余項,橫向合作項目60余項,獲科研經費6000多萬元。獲省部級獎勵3項,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發表論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及CAD/CAM系列圖書60余部。人才培養學院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教育創新。近五年承擔和完成省部級以上教改項目和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15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獲省級高等教育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學院以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重點,突出特色實效,以大學生創新實踐協會、機器人協會和三維建模協會等學生科技創新社團為平臺,著力打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學生科技創新骨干隊伍,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與創業計劃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競賽活動近三年來榮獲創青春大賽全國銀獎一項,全國一等獎30項,二、三等獎30余項,省部級特等獎10項,一等獎70余項,二、三等獎120余項,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良好學風已然形成。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就業前景廣闊,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強,連續多年被評為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青島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成立于2015年12月,前身是1998年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中心、信息網絡中心、軟件技術研究所合并組建的信息工程學院。學院從1986年開始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1999年起培養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2018年獲批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計算機科學ESI全球排名完成度0.96。一、教學機構與本科專業學院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3個教學系,以及實驗教學中心、公共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心。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網絡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山東省特色專業、山東省首批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是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群”獲2018年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立項,獲批支持經費3600萬元。二、一級學科及學位授權點1998年獲批“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二級學科碩士點,2005年獲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獲批“軟件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016年獲批“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碩士點,2018年獲批“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目前,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3個一級學科,承擔一體化建設任務。設有“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信息”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三、科研與學科平臺擁有山東省“十二五”計算機應用技術特色重點學科。與海信集團合作建有山東省院士工作站。設有計算機應用技術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山東省健康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山東省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實驗室(省級)、山東省高校“十五”“十一五”計算機應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高校“十二五”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高校“十三五”大數據技術重點實驗室、青島市軟件技術重點實驗室。目前,學院設有軟件技術研究所、計算機視覺研究所、網絡空間安全研究所、泛在網絡與城市計算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大數據技術研究所、遙感信息與數字地球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青島大學大數據技術與智慧城市研究院掛靠學院發展。四、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09人,其中:專職教師77人,實驗教師20人;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高級實驗師(工程師)12人;博士研究生導師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8人;博士學位教師54人;海外留學歸國教師(含出國訪學半年以上教師)26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山東省優秀青年知識分子1人,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人,青島市教學名師1人;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五、科學研究與學科方向“十三五”以來,獲批國家級項目14項,省部級項目29項,市廳級項目13項,橫向項目24項。獲縱向經費982萬元、橫向經費762.95萬元,合計1744.95萬元。獲市廳級獎勵4項,其中:青島市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山東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發表論文182篇,其中:SCI論文75篇,EI論文21篇,CSCD論文40篇。獲批國家發明專利32項。出版教材6部。主辦或承辦重要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0余次。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凝練了大數據技術、媒體計算與軟件、數據安全算法、軟件服務工程4個重點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形成了智能信息系統及復雜網絡、計算機視覺、未來網絡、信息安全4個研究方向。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凝練了密碼學及應用、網絡與信息安全、安全算法理論、安全數學基礎4個研究方向。六、人才培養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201人,其中本科生973人、碩士研究生228人。畢業28屆4398名全日制本科生、17屆687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十三五”以來,研究生發表論文266篇,其中SCI收錄28篇、EI收錄24篇;獲山東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4項,3篇論文獲評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9篇論文獲評青島大學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人獲全國第四屆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獎,1人獲山東省專業學位研究生優秀實踐成果一等獎;學生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微軟“創新杯”全球學生科技大賽等權威賽事中獲國家級獎勵140項、省部級獎勵267項。進入新時代,學院秉承“明德、博學、守正、出奇”的校訓,依托青島市的區位與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融入省市經濟社會與產業發展重大戰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科水平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為目標,按照“規模適度,內涵發展,重點突破,彰顯特色”的發展思路,致力于建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較強、“產學研用”結合緊密的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基地、技術轉化基地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青島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青島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是青島大學二級辦學單位和高等繼續教育管理的職能部門。青島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是學校繼續教育的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辦學單位,負責統籌、協調、管理和指導全校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含成人教育、網絡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形式)、非學歷教育(是指高校舉辦的學歷教育之外的各類培訓、進修、研修、輔導等教育活動)和青島大學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工作,是青島大學服務社會的重要窗口。青島大學開展繼續教育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專業門類齊全,學子遍布全球,具有良好的社會辦學影響力和美譽度。學院圍繞人才強國戰略目標,堅持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國家培養了10余萬社會經濟建設急需的本專、本科畢業生。近3年,在全省15個地市和江蘇省、云南省、遼寧省、浙江省等設有函授站、教學點或校外學習中心,設置高中起點本科、專科起點本科層次45個專業,現有在冊學生30000余人。學院根據國家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對繼續教育的新要求,充分利用青島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優越的辦學條件、豐厚的文化底蘊、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嚴密的組織程序,結合“一帶一路”起點的區位優勢,整合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優績頭部企業的教師資源、大國工匠和企業領袖組成師資庫,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圍繞打造精品培訓課程體系的目標,逐步實現課程體系模塊化、課程設置系列化、教師資源多樣化;培訓形式注重應用性、多樣化,既有課堂授課、案例研討,也有座談交流、現場教學等形式;培訓方案以委培單位的需要為導向,因需定制,精準施教。辦學質量、培訓效果深受廣大學員和企業、行業、社會的高度認可與肯定。青島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是學校全日制本科教學單位,以人才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開展大規模知識更新繼續教育,積極實施“1+x”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企業、產業、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壯大高水平工程師隊伍;現有機電工程系、化學化工系、服裝設計與工程系等3個教學系。目前,“兩院合一”包括青島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青島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和青島大學教育培訓中心、青島大學健康教育學院、青島大學雅思機考點等3個直屬機構。進入新時代,學院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育人質量為目標、轉型發展為突破”發展戰略,秉持“優秀師資、優良教學、優化管理、優質服務”辦學理念,倡導“勤懇不怠、崇文守信、追求卓越”學院精神,踐行“讓每個人都有幸福感,讓每個人都有成就感”發展愿景,立足青島、融于青島、服務青島,面向山東,輻射全國,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著力推動構建全民教育、終身學習共同體,引領學習型組織建設,努力為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活動。憑借青島大學沖擊“雙一流”建設的澎湃動力,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在不遠的將來,學院必將譜寫出一曲更加動人的美麗絢章!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50萬
] -
青島大學是山東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山東省首批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主義學院隨著青島大學院系調整、學科整合而逐步發展壯大。2006年,學校將原青島大學馬列部和德育教研室、醫學院社科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高職學院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統一合并,成立青島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校于2015年進一步整合校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資源,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和政治學院為主體,重組更名為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年哲學系合并到馬克思主義學院。本學科自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來,師資建設穩步加強,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科特色與優勢日益凸顯。院訓:立德樹人篤行致遠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山東省首批(2016年)重點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學兩個本科專業,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哲學專業的教學任務。2006年獲批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研究生教育包括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擁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術碩士學位點,“學科教學·思政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個重點研究方向。其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點是青島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40萬
] -
青島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的前身為創建于1988年的青島大學旅游系,是全國成立較早、山東省首家旅游高等教育單位。2000年,青島大學成立旅游學院。2015年原青島大學旅游學院、原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地理系組建成青島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學院是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旅游開發專業委員會的長期掛靠和主持單位,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的常務理事單位。學院現有旅游與會展管理系、酒店管理系和地理與城鄉規劃系三個教學系,黨政辦公室、教學科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與團委合署)三個管理機構,以及旅游與區域發展研究院、實驗創新中心和MTA中心等科研平臺與社會服務機構。學院目前設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地理科學(含公費師范生)三個本科專業。旅游管理專業自1988年開始招收專科學生,1990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酒店管理專業自2012年開始獨立招收本科學生,地理科學專業自1999年起招收本科學生。學院現有旅游管理學術學位(1998年山東省首家)、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簡稱MTA。2010年全國首批)、學科教學(地理)專業學位三個碩士培養授予權,研究生培養方向包括旅游產業經濟、旅游文化、酒店管理、智慧旅游、海洋旅游、地理教學與研究等領域。學院現有教職工51人,專任教師41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5名(含1名高級實驗員),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總人數的54%。此外,學院還聘請了6名業界資深管理人士擔任兼職教授。學院幾年來先后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核心學術論文和出版專著百余篇(部)。主持完成山東省“十一五”、“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主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青島西海岸新區”三個國家戰略區域的旅游業規劃。主持城市旅游規劃項目50余個。學院秉承“明體達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采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的教育模式,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復合型、應用型和國際化的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和地理教育科研人才。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青島大學是山東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山東省首批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主義學院隨著青島大學院系調整、學科整合而逐步發展壯大。2006年,學校將原青島大學馬列部和德育教研室、醫學院社科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高職學院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統一合并,成立青島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校于2015年進一步整合校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資源,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和政治學院為主體,重組更名為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年哲學系合并到馬克思主義學院。本學科自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來,師資建設穩步加強,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科特色與優勢日益凸顯。院訓:立德樹人篤行致遠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山東省首批(2016年)重點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學兩個本科專業,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哲學專業的教學任務。2006年獲批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研究生教育包括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擁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術碩士學位點,“學科教學·思政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個重點研究方向。其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點是青島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青島大學商學院地處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島,位于“青島金家嶺金融區”。這里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非常便利,校園內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學院是1994年5月11日由原山東紡織工學院經濟管理學科和原青島大學經濟管理學科合并組建而成。其中的管理學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山東紡織工學院的管理工程教研室,經濟管理學科始于1984年的企業管理和財會專業。學院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學、國際商務5個教學系,9個本科專業。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點。其中,管理科學與工程為山東省一流學科。學院在校生4893人,其中研究生1200人,本科生3687人,留學生6人。教職工176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17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者49人,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77人,學校“特聘教授”10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近五年獲獎省部級7項,市廳級3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0項,專著27本,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學院堅持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積極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現設有26個院級學術研究機構,承擔了一批滿足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重大課題,完成了一批高質量的咨詢報告。學術氛圍深厚,常年開設“國家基金申報交流會”“青大商院周五之夜學者講壇”“夢想起航系列講座”“知名校友及島城知名企業家進校園公益講座”“島城知名企業家論壇”學術講座。學院以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創新型經濟、管理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與國際大學聯盟等1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及機構建立了教學及實習及就業合作共建單位。設有20多種獎助學金,合計獎助額度400余萬元。辦院40年來,向社會輸送了約兩萬名經濟、管理類專門人才。畢業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為商學院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學院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多名專家學者擔任政府的高級顧問,在青島市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學院為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島啤酒集團、交運集團、雙星集團、青鋼集團等培訓高中級管理人員近千人,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商院人肩負著新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秉承“創新、質量、特色、卓越、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內涵發展為主線、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特色建設為抓手,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全面增強學院辦大學的能力,努力建設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商學院。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7.20萬
] -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的前身為青島師范專科學校,其歷史沿革可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青島教師業余進修學院。1993年經國家教委批準,青島師范專科學校與青島大學、青島醫學院、山東紡織工學院合并組建新的青島大學,改名為青島大學師范學院。2015年12月,學校進行教學科研單位調整,重新組建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并成立青島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院以教師教育為根本任務,主要承擔為青島地區培養培訓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職能。現有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教育經濟與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有科技與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博士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點涵蓋教育管理、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學科教學等15個學科領域;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教育技術學、應用心理學4個本科專業。2016年7月學院新增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教育技術、心理健康4個教育碩士學科領域,2017年學院又新增心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應用心理專業學位碩士點,學院實現教育學、心理學學術學位和專業碩士學位點全覆蓋;學院還設有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科技與教育管理博士點招生方向及博士后招收方向。學院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專任教師61人,教授6人,副教授25人。現有“十三五”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平臺“山東省教育科技經濟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教育廳青島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山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心青島大學培訓基地、青島教育發展研究院、青島心理與精神健康研究院、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心理學實驗室等研究、培訓機構,是山東省省級教師教育基地。《山東高等教育》(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編輯部設在青島教育發展研究院。學院以建設高水平教師教育學院為目標,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和教師專業化的導向,大力加強教師教育的內涵發展和學科體系建設,積極推行“學術性與師范性和諧統一、綜合性與適應性有效結合、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一體并重、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有機滲透、教學技能與教育智慧協調發展、業務素質與師德修養全面提高”的教改方略,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為先導,中小幼教師教育縱向銜接,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貫通”的新型教師教育體系,為地區教育振興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水平不斷提高。今后,學院將以建設特色優勢學科為重點,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推進高水平教師教育學院建設,力爭成為國內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的成功范例。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4.50萬
] -
數據科學與軟件工程學院設有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3個教學系,以及教學實驗實訓中心、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具有山東省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資質,示范性軟件學院聯盟成員單位,擁有山東省健康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島市船舶建造智能精度測量工程研究中心,內設軟件工程研究所、圖像處理與虛擬現實研究中心、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研究中心、互聯網教育研究中心、智能系統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智慧地質大數據分析研究中心等6個研究機構。全日制在校生2336人,其中本科生2204人,研究生105人,學歷留學生27人。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專任教師74人,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26人,博士研究生導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9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6人,在讀博士5人,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1人,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干學科帶頭人1人,青島市拔尖人才1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1人,青年卓越人才3人。學科與專業設置學院承擔軟件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任務,擁有軟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形成了軟件工程理論與方法、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生物信息技術與生物大數據等5個穩定的學科研究方向。學院擁有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三個國家新工科重點建設專業。軟件工程專業是學校首批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4個專業之一。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智能科技與技術等專業入選學校“十三五”一流本科建設,并于2016年獲批山東省高水平應用型重點專業群建設立項,“十三五”期間省財政支持經費2000萬元。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學校特色專業,2015年獲批山東省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發展支持計劃,支持經費300萬元。2018年軟件工程專業獲批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立項建設,三年省財政支持經費1200萬元。2018年江永春團隊主講的《視聽語言》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雙萬計劃)。2019年,軟件工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緊跟學科前沿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及時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充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中,以滿足社會對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科學研究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基金、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8項,橫向項目30余項,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師生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EI/SCI收錄200余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與軟件著作權30余項。國際化辦學為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人才,學院充分利用校內外、國內外資源,積極推進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國際化。與印度NIIT合辦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服務外包人才;與韓國世翰大學合辦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學院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在職中青年教師出國訪學,并吸引國外優秀教師來院承擔本科、研究生教學任務。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國交流,每屆約10%的學生有國外學習經歷。學院啟動了本科生、研究生層次的學歷留學生教育,2018年招收軟件工程專業學歷留學生。人才培養學院堅持“立德樹人”,立足學生“成人”和“成才”兩大基本任務,結合專業特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抓好理論教學,強化實驗、實習、實訓、實踐等環節,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應屆畢業生考研率逐年提高。2017年共136人考取國內研究生,其中,考入985、211高校共89人,占考取國內研究生人數的65.45%,另有29人申請國外研究生;2018年,共有152人考取碩士研究生其中,考入985、211高校共87人,占考取國內研究生人數的65.9%,另有20人申請國外研究生;2019年,共有181人考取碩士研究生其中,考入985、211高校共105人,占考取國內研究生人數的67.3%,另有25人申請國外研究生。科技創新卓越品牌建設取得成效。學院整合專業群優勢打造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制定一系列獎勵政策鼓勵支持學生參加各類創意、創新、創業活動和科技競賽,已形成濃厚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到目前為止,我院已成立近十個創新團隊、二十多個創新興趣小組。學生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成果豐碩。2017年,獲國家級一等獎17項、二等獎76項、三等獎39項,省部級一等獎72項、二等獎87項、三等獎61項;2018年,獲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1項、二等獎40項、三等獎21項,省部級一等獎64項、二等獎84項、三等獎97項;2019年,獲國家級一等獎8項、二等獎28項、三等獎24項,省部級一等獎76項、二等獎104項、三等獎115項。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青島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是青島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1985年,青島大學重建時設立了理工學院數學系;2006年,成立了青島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在此基礎上,2015年重新組建了青島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等著名院校援建青島大學的時期,數學學科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其中包括陳景潤院士(青島大學兼職教授)、原青島大學校長潘承洞院士、著名數學家管梅谷、孫訥正、竺苗龍、邵品琮、梁中超等。數學與統計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2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4人,有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5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者56人,有海外留學經歷的30余人。本院教師獲山東省自然科學省屬高校優秀青年聯合基金(省屬優青)項目2人,獲“德國洪堡研究基金”資助1人。此外,學院柔性引進“泰山學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優青)1人。隨著青島大學國際化辦學進程的推進,學院自2016年起相繼引進外籍院士1人(德國籍)、青島大學首席教授2人(美國籍)、山東省“外專雙百計劃”項目團隊1個(俄羅斯籍,4人)。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已形成一支以青島大學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為主體,科研創新能力強、年齡層次與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教師在代數學、統計學、運籌學、計算數學等重要方向和領域開展了系列原創性的研究工作,具備了顯著的優勢與特色,博弈論及其應用研究領域在國內占據領先地位。數學與統計學院現有4個本科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1985)、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信息與計算科學(1993)、應用統計學(2013),其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至今已培養本科生約3000名,現有在校本科生1000名。有數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包括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等5個二級學科。應用數學學科是山東省“八五”重點學科,也是青島大學“十二五”校級重點學科。2012年起,依托青島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對策理論與方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5年起,應用統計專業碩士(專業學位)首次招生;學院有學科教學(數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在讀研究生數量超過100名。學院是中國運籌學會博弈論分會依托單位,附設青島大學直屬科研機構--山東省應用數學研究所,同時擁有山東省中俄運籌與管理合作研究中心、青島市中俄博弈科學與工程聯合研究中心以及山東省“十三五”高校重點實驗室--醫療大數據統計分析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數學與統計學院還承擔著全校理工科、經濟、管理、醫學類、文科類等各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數學課的教學工作,并且擁有一只優秀的公共數學教師隊伍,多人次獲得青島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一等獎、“青島大學年度教學十佳”以及青島大學“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等榮譽稱號稱號。學院堅持“全面發展、彰顯個性、人人成才、服務社會”的培養理念,按照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的方針,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積極創造條件并鼓勵在校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多年來,本院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學科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多項全國一等獎、二等獎。結合青島大學“雙一流”建設規劃、“十三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工作的實施,為促進我院數學與統計學科的建設和均衡發展,學院將繼續加強高層次領軍人才團隊的引進和人才培養。到2020年,計劃全面實現學科布局均衡、學術梯隊合理,將數學學科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學科,將統計學科建設成為省內優勢特色學科;學院的本科教育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助力青島大學的飛躍發展;全面提升數學與統計學科服務青島和區域經濟的能力。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00萬
] -
青島大學外語學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為1985年的青島大學外文系。2015年底,原青島大學師范學院英語系、原青島大學國際教育合作學院英語、朝鮮語和西班牙語專業并入外語學院。2015年學院成為“外語學科發展合作論壇”理事單位,2016年成為“語言大數據聯盟”理事單位及首任輪值主席單位,2019年成為“中國外語學科發展聯盟”理事單位、“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和“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山東分會”會長單位。外語學院以“博學外國語,篤行中國心”為院訓,以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外語人才為宗旨,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學院設有英語(普通類)、英語(師范類)、日語、朝鮮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普通類)以及西班牙語(中外合作拉美貿易方向雙學位項目)等8個本科專業。其中德語專業為山東省政府和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教育合作項目和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朝鮮語專業為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英語專業為青島大學“特色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和校級特色專業。英語專業“英語+大數據”創新實驗班、青島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QU-FIU)西班牙語中外合作辦學(拉美貿易方向)雙學位項目、英語教育專業獨具特色。研究生教育包括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學術學位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亞非語言文學5個碩士培養點。專業學位下設翻譯碩士和學科教學(英語教育碩士)培養點,翻譯碩士涵蓋英語口筆譯、日語口筆譯、朝鮮語口筆譯以及德語筆譯等7個方向。日語語言文學為“十一五”山東省重點學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為“十二五”青島大學重點學科。外國語言文學被學校列為博士點培育學科,名列2019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第94名。學院現有教職工141人,專任教師123人,其中特聘教授6人,教授12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8人,在讀博士12人,碩導39人,有海外留學經歷者101人。此外,聘任外籍教師15人,聘任40余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及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兼職碩導和校外導師。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18項,省部級項目30項,其它縱向及橫向項目50余項,項目總經費40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其中SSCI,A&HCI、CSSCI等核心期刊論文40余篇;出版專(譯)著等70部;獲各級獎勵13項,其中省級優秀成果獎4項;2019年學院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一個、省級青創科技計劃團隊1個;2020年在“中國大學慕課”(MOOC)網絡教學平臺上線本科課程2門。學院現有全日制學生2368人,其中本科生2154人,碩士研究生214人。學生在歷年全國外語專業四、八級考試中取得優良成績;2019年共計80人次在國家及省市各類外語演講比賽、口筆譯大賽、論文競賽、寫作大賽、辯論賽、講課比賽等活動中獲獎;2019屆本科畢業生考研率36%,就業率95.88%。學院學生還熱心參與志愿服務,通過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在2018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奧帆賽、殘奧帆賽、青島國際啤酒節、克利伯世界帆船賽、亞沙會、世園會、APEC部長及高官會議、國際信息化大會、東亞文化之都等各類賽事、會議、會展以及社區、中小學支教等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出色。“外事幫”青年志愿團榮獲2017年度山東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獎;2019年由山東省文明辦授予“山東省青年志愿示范項目(提名)”、由共青團中央授予“中國青年志愿優秀組織獎”。學院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30余所知名大學建立了師生互派、本科生和碩士生學分互認及聯合培養雙學位等合作交流項目,并與國內外眾多知名大學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系。本科生和碩士生有機會通過全額獎學金、公派公費和公派自費形式到國內外相關高校交流學習半年至兩年。學院堅持“立德樹人”辦學理念,實行小班化教學,加強四維課堂建設,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青島市人民政府外事辦、中譯語通科技(青島)有限公司、青島出版集團青島出版社、百通思達國際咨詢有限公司、德國巴伐利亞州中國代表處、青島中德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青島新東方培訓學校等合作共建包括省級聯合培養基地在內的近10個實習實訓基地。學院設有“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外事幫”青年志愿團,“ISTEP夢想合唱團”、“英語演講協會”、“藝術團”等社團組織,以研究生會牽頭組建“譯象”翻譯工作坊,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譯象語言科技有限公司。學院所有學生均可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同時學院以科研創新和實踐基地建設為支撐,積極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交流平臺。學院以培養時代發展需要的外語人才為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各個領域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包括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泰山學者、博士生導師、知名企業董事長和CEO等。外交部、商務部、中聯部、外經委、外專局、新華社等國家機關以及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各類商貿公司、企事業單位等均有外院畢業生的身影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6.00萬
] -
原青島大學文學院和新聞與傳播學院已經合并組建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青島大學中文系,1993年成立文學院,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紀30年代的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聞一多、游國恩、丁山、梁啟勛、方令孺、沈從文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目前,文學院擁有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6個學術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設中國語言文學系、語文教育系、秘書學系三個教學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15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學歷留學生數十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老一代學者黃伯榮、趙明、馮光廉、崔西璐、劉增人、徐鵬緒等在國內享有美譽,姜振昌、徐宏力、劉懷榮、周海波、侯傳文、竇秀艷、周遠斌、魏韶華、王凱、戚曉杰等一批中青年學者也頗具知名度。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員工85人,其中專任教師72人,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學位47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才1人,國家教指委委員1人;山東省省級教學名師2人、優秀研究生導師2人,山東省高校十佳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山東省首席專家1人,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導師4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8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教學名師2人。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完成和在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0多項,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二、三等獎8項,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9項,二、三等獎20余項;獲山東省省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5項。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山東省省級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東亞文學與文化省級人文社科強化建設研究基地,中國文化海外影響力校級協同創新中心,與魯迅博物館合建有魯迅研究中心,與青島市合建有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另有省級精品課程7門和校級精品課17門。學院地處美麗的青島,區位優勢明顯,辦學特色突出,目前正在努力建設和申報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文學院的前身是建于1986年的青島大學中文系,1993年成立文學院,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紀30年代的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聞一多、游國恩、丁山、梁啟勛、方令孺、沈從文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目前,文學院擁有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6個學術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設中國語言文學系、語文教育系、秘書學系三個教學系。目前在校本科生115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學歷留學生數十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老一代學者黃伯榮、趙明、馮光廉、崔西璐、劉增人、徐鵬緒等在國內享有美譽,姜振昌、徐宏力、劉懷榮、周海波、侯傳文、竇秀艷、周遠斌、魏韶華、王凱、戚曉杰等一批中青年學者也頗具知名度。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員工85人,其中專任教師72人,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學位47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才1人,國家教指委委員1人;山東省省級教學名師2人、優秀研究生導師2人,山東省高校十佳優秀教師1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山東省首席專家1人,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導師4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8人、青年卓越人才6人、教學名師2人。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完成和在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0多項,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二、三等獎8項,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9項,二、三等獎20余項;獲山東省省級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三等獎5項。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山東省省級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現有中國現當代文學省級特色重點學科,東亞文學與文化省級人文社科強化建設研究基地,中國文化海外影響力校級協同創新中心,與魯迅博物館合建有魯迅研究中心,與青島市合建有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另有省級精品課程7門和校級精品課17門。學院地處美麗的青島,區位優勢明顯,辦學特色突出,目前正在努力建設和申報漢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3.60萬
] -
歷史沿革:物理科學學院的前身是青島大學物理系,始建于1986年,隸屬原青島大學理工學院,2006年4月獨立建院,設有4個專業方向(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物理教育),2個教學中心(基礎物理教學中心和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學科于1987年開始招收應用物理學本科生,2003年和2005年先后獲批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二級學科碩士點,2010年獲批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8年獲批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另招收材料工程、學科教學(物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師資力量:學院現有教職工103人,其中專任教師82人。教授25人、副教授32人、高級實驗師和高級工程師5人、講師28人、實驗師3人,博導11人。有泰山學者科研團隊5個、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培育團隊1個,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5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青島市高校教學名師2人、省屬高校優秀青年人才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杰出海外人才”和上海市“浦江人才”1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15人、青島大學年度教學十佳5人,青島大學教學團隊2個,形成了以中青年為骨干、競爭力強的教師隊伍。學科體系:應用物理學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山東省特色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建有應用物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山東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物理學科現建有山東省凝聚態物理特色重點學科、山東省高校海洋觀測與寬帶通信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中法納米光電技術國際合作中心、山東省高校光子學材料與技術強化重點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光電材料與器件實驗室、山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4個,青島市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和青島市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服務國家和地方需求結構合理的學科體系。科學研究:本學科方向近五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其他獎項15項,先后承擔973課題(1項)、863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8項)等科研項目160余項,立項經費4300余萬元,到賬2800余萬元。在Phys.Rev.lett、Phys.Rev.B、Appl.Phys.Lett.、Opt.Lett.、Adv.Mater、Nat.Commun.、Adv.Funct.Mater.等期刊發表高水平SCI論文500余篇,ESI高被引論文3篇,合著英文教材1部、編寫英文專著章節7節,獲批國家發明專利97項。在凝聚態物理、光學、低維物理、理論物理等領域,圍繞多鐵磁電耦合、薄膜場效應晶體管、激光晶體、鋰電池、光伏材料、低維材料以及強關聯電子體系的研究,形成了與國家和山東省發展戰略相適應、具有鮮明特色的科研方向。人才培養:本學科在讀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近五年授予物理學碩士學位97名,并招收博士生13人,授予博士學位8人,招收博士后19人。獲山東省優秀博士、碩士論文5篇,獲全國第五屆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獎1項。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Adv.Mater.(IF=21.9)、Nat.Commun.(IF=12.1)、Adv.Funct.Mater.(IF=12.1)、Nanoscale、Carbon、Phys.Rev.B、Appl.Phy.Lett.等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80余篇。研究生、本科生在國際大學生物理競賽、國際大學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山東省大學生物理科技創新大賽等競賽中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300余項,發表科研論文100余篇,就業率和考研錄取率位居學校前列。本科生近年來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比例逐年提高,考研率40%以上。碩士畢業生到德國馬普所、香港理工、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等高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生受到高校及社會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和普遍贊譽。畢業生中產生了國家杰青、國家優青、高校教授、中學校長、企業董事長以及市長等一批優秀人才。教學改革: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積極開展了以課程論文為引導研究性學習、以本科生創新項目為支撐的學生創新素質為內容的教學改革。獲批省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1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30余項。新增省級精品課程5門,校級精品課程5門。應用物理學和光學教學團隊被評選為校級教學團隊,多人獲山東省教學名師、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青島市教學名師、青島大學教學十佳等榮譽稱號。應用物理學2008年被評為省級品牌特色專業,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山東省應用基礎型特色名校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山東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三等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獎8項。學術交流: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十分活躍,與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University)、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ofWaterloo)、德國拜羅伊特大學(Bayreuth)、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NIMS)、澳大利亞悉尼大學(Sydney)、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ofWollongong)、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等10余家單位長年保持密切合作關系。近五年舉辦/承辦國際會議5次,國內會議10余次,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到學院做學術報告,積極鼓勵學院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國際學術合作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位于中國著名的海濱城市——青島,坐落在黃海之濱,浮山腳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學院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青島師專音樂系,后師專升為師范學院,于1993年并入青島大學。1998年開辦音樂學(音樂教育)本科專業,在該系基礎上,2000年11月青島大學成立藝術學院。2003年學院獲得音樂學碩士點。2004年8月改名為“音樂學院”。現今,學院已發展成膠東地區最高音樂學府,學院擁有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和作曲技術理論四個本科專業,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下的16個方向的音樂學碩士點和藝術領域音樂表演藝術碩士學位點。學院音樂學學科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連續十年獲得山東省重點學科。名師薈萃學院黨政及辦公機構:姜世安任院黨委書記,王靜怡任院長,司現鵬任黨委副書記,孟雷任副院長,王文俐任副院長。學院擁有教授7名、博士12名、副教授15名、碩士40名,從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外留學人才12名,師資隊伍的數量和層次在山東省音樂類院校位居首位。近年來學院教研成果豐碩,獲得國家級、省部級課題與獎勵十余項,列舉全省音樂類高校首位。此外,學院還長期聘請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任名譽院長,國內外著名音樂家著名藝術家戴玉強、趙瑞林、朱昆強、左繼承、李春華等人擔任客座教授,大大提升了學院的教學水平。學院成果學院現有音樂學系、音樂教育系、作曲系、聲樂系、管弦系、民樂系、鍵盤系、舞蹈系八個系科,擁有學生交響樂團、合唱團、民樂團、室內樂團、舞蹈隊等音樂實踐演出團體,旨在通過實踐鞏固理論教學,通過舞臺展現教學成果。在課程的安排中重視交響樂團合奏課、民樂隊、合唱課等實踐性課程,同時,學院為學生提供大量參加演出和比賽的機會,通過重點培養拔尖學生參加國內外比賽、每周舉辦音樂會、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每學期期末進行演出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水平,獲得了全國荷花杯獎、山東省技能大賽獎以及全省合唱比賽等眾多比賽獎項。學院還與美國密蘇里大學音樂學院、德國陶森根音樂學院等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互派留學生及教師進修互訪關系,學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都可以申請交流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獲得國際先進的音樂技能和知識的機會。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將根據藝術人才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加強專業設置,強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教學管理機制,努力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繼續開門納賢增強學院活力與競爭力,使音樂學院成長為蓬勃發展的一流藝術院校。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2.40萬
]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于2015年12月在學校教學科研單位調整中由原青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青島大學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國際政治專業、社會工作專業合并組建而成。學院在青島大學金家嶺校區,位于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區、青島市金家嶺金融聚集區,依山傍海,環境幽雅。學院設有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社會工作五個本科專業。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教育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社會保障、中外政治制度、國際關系五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MPA)、社會工作(MSW)兩個碩士專業學位點。高等教育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社會組織管理、東北亞國際關系、國際環境外交、地方自治、社會工作等專業方向具有顯著的特色。“社會學概論”和“當代國際關系”為山東省高校精品課程,“中外政治制度”為山東省“十一五”重點學科。學院積極與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科研平臺,中日韓思想庫網絡山東研究基地、拉丁美洲中心、青島市自貿區研究院、青島市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所落戶我院;學院還設有人力資源研究所、日本經濟文化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中心、當代國際關系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學院教師目前承擔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等研究工作。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多部。獲山東省社會科學重大成果獎1項,二、三等獎多項。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48人,其中專職教師39人,專職教師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講師18人;具有博士學位2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人;“齊魯和諧使者”稱號獲得者2人。目前在校本科生483名,碩士研究生374名。學院與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近五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0%以上,考研率在30%左右,每年有近20%的畢業生考取公務員、選調生和事業單位。畢業生遍布國家機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和好評,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40萬
] -
青島大學是山東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山東省首批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主義學院隨著青島大學院系調整、學科整合而逐步發展壯大。2006年,學校將原青島大學馬列部和德育教研室、醫學院社科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高職學院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統一合并,成立青島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校于2015年進一步整合校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資源,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和政治學院為主體,重組更名為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年哲學系合并到馬克思主義學院。本學科自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來,師資建設穩步加強,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科特色與優勢日益凸顯。院訓:立德樹人篤行致遠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山東省首批(2016年)重點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學兩個本科專業,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哲學專業的教學任務。2006年獲批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研究生教育包括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擁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術碩士學位點,“學科教學·思政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個重點研究方向。其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碩士點是青島大學校級重點學科。 [詳情][簡章:
1篇
][學費:5.20萬
]